《陶瓷艺术》教案
幼儿园陶瓷艺术课教案

幼儿园陶瓷艺术课教案一、课程背景陶瓷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在幼儿园的艺术教育中,通过开展陶瓷艺术课程,可以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观察力、创造力以及审美能力,丰富幼儿的艺术体验,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目标1.培养幼儿对陶瓷艺术的兴趣和热爱。
2.提升幼儿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力。
3.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4.增强幼儿的美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内容1.陶瓷艺术的基本概念介绍。
2.陶瓷艺术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3.陶瓷艺术的制作工艺和技巧。
4.陶瓷艺术的美学特点和表现形式。
四、教学准备1.陶土、陶轮等陶瓷制作工具材料。
2.陶艺作品展示。
3.PPT幻灯片或黑板、粉笔等辅助教具。
4.插花和装饰材料。
五、教学过程步骤一:引入(10分钟)教师通过PPT或黑板简单介绍陶瓷艺术的基本概念和历史背景,激发幼儿对陶瓷艺术的兴趣。
步骤二:示范(10分钟)教师进行手工陶瓷制作示范,介绍陶瓷的制作工艺和技巧。
示范过程中,教师还可以介绍陶瓷艺术的美学特点,培养幼儿的美的鉴赏能力。
步骤三:实践制作(30分钟)教师分发陶土和制作工具给幼儿,引导幼儿动手制作陶艺作品。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简单的造型示范,也可以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创作。
步骤四:插花和装饰(20分钟)幼儿完成陶艺作品后,教师引导幼儿进行插花和装饰,增加作品的艺术效果。
步骤五:作品展示与分享(10分钟)教师组织幼儿进行作品展示,并鼓励幼儿分享自己的制作心得和感受,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和展示能力。
六、教学评价1.实际制作情况评价:评价幼儿在制作过程中的动手能力、观察力和创造力。
2.作品评价:对幼儿的陶艺作品进行评价,包括造型、色彩、装饰等方面。
3.互相评价:通过互相欣赏和评价作品,鼓励幼儿间的交流和学习。
七、教学延伸1.导入传统陶瓷文化:可通过翻阅相关书籍或观赏影片等形式,引导幼儿了解传统陶瓷文化的发展和特点。
2.参观陶瓷艺术展览:组织幼儿参观当地的陶瓷艺术展览,增强幼儿对陶瓷艺术的实际感受和体验。
陶艺课教案6篇

陶艺课教案6篇写教案的过程也是我们备课的过程,一定要认真对待,每次写教案都是提升教学能力的机会,我们应该认真对待,网作者今天就为您带来了陶艺课教案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陶艺课教案篇1活动目标:1、学习泥板造型,大胆运用刻画、镂空等手法表现己设计的房子。
2、初步学习对整体结构以及遮挡关系的处理。
3、大胆想象,勇于表达。
活动准备:1、收集各种各样的房子图片。
2、陶泥、操作工具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1、猜谜(房子),引起幼儿兴趣。
2、出示各种各样的房子图片,引导幼儿观察交流。
(1)教师:你喜欢哪座房子?为什么? (要求幼儿说出各种房子的外部特征及喜欢的原因)(2)教师重点引导幼儿观察有遮挡关系的房子图片,分析其构图特征。
(3)教师:尽管后面房子的有些部分被前面房子遮掉了,但视觉上仍然觉得它是完整的,而且房子造型丰满,立体感很强。
通过出示图片,让幼儿观察讲述,幼儿对房子的外部特征有了初步的了解。
教师有重点地引导幼儿观察房子的`遮挡关系,为接下来的制作环节做好铺垫。
3、教师交代创作内容。
(l)教师:今天,我们一起来设计这样有前后遮挡关系的房子,并用泥板制作出来。
(2)教师:你准备设计什么样的房子? (幼儿交流,鼓励幼儿设计出门、窗等细节)通过让幼儿交流自己对房子的构思,的相互学习了一个平台,特别是对个别想象能力弱的幼儿是一个很好的帮助。
4、幼儿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5、举办“我设计的房子”展览。
(l)组织幼儿进行讲评。
(2)教师:你最喜欢哪座房子,为什么?(3)请构图好、遮挡关系表现明显的幼儿讲讲自己的创作过程,教师进行点评。
陶艺课教案篇2活动目标: 1.了解各种汽车的特征,并想象、设计自己喜欢的汽车。
2.尝试用泥板镂空、堆贴等方法表现汽车的造型特点。
3.能仔细观察、合理想象,体验创作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动画片:《汽车总动员》。
2.陶泥、操作工具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引起兴趣。
(1)律动游戏:“我是汽车小司机”入场。
陶瓷艺术教案(教学设计) 精品

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总称。
瓷器虽是由陶器发展而来,但在本质上陶器与瓷器还是
用料不同。
陶器一般是由易熔黏土烧制的,瓷器则是由瓷土作原料。
陶器的表面一般不上釉或者只上低温釉;瓷器的表面一般都上高温琉璃釉。
(提示
3.瓷器起源于中国东汉时期,后传入西方,并对世界瓷器制造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瓷器是在陶器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中国的发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世界物质文明的伟大贡献。
在英文中瓷器与中国同为一个单词:china。
原始瓷器在我国公元前十六世纪的商周时代萌芽,到距今1800余年的东汉中晚期发展成真正的瓷器,最早出现的瓷器都是青瓷。
我们漫步历史长河,欣赏唐、宋、元、明以及清朝五个历史时期的瓷器名品。
如何欣赏古瓷名品呢?有人说:古瓷就象一位淡定的君子,讲述着泥土的故事和火焰的传奇。
(1)唐青瓷(唐《青釉凤首壶》造型:通过壶的顶端塑一凤头盖和尖嘴流合而成为一只亭亭玉立的凤鸟,而把柄又塑成龙形,继承和发扬了中国传统的龙凤艺术,独具匠心。
纹饰:联珠纹的装饰,是受波斯萨珊王朝各种金银工艺常用的图案所影响,体现了唐代中西文化交流的繁荣景象。
釉色:青绿中略泛黄色,具有一种古朴淳厚的玉质感。
)
(3)元代的青花瓷(《鬼谷下山图罐》《青花釉里红镂塑盖罐》元代的青花瓷器是先在瓷胎上用钴料绘纹饰,再铺无色透明釉,经烧成后,釉色变青,纹饰清澈明丽,幽雅宁静,永不退色。
青花瓷器是我国古代流行时间最长、产量最大的一种瓷器,是我国著名瓷都景德镇制瓷工艺的重要成就。
)。
小学美术《陶瓷艺术》教案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陶瓷艺术的基本概念。陶瓷是一种以粘土为主要原料,经过成型、干燥、烧制等工艺制作而成的艺术品。它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实用性。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些著名的陶瓷艺术作品。这些作品展示了陶瓷艺术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们如何体现艺术家的创造力和审美追求。
其次,在实践活动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在陶土塑形过程中,技巧掌握不够熟练。这可能是因为时遇到困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决定在下一节课中增加示范环节,让学生们更加直观地学习技巧,并在实践中及时给予他们指导和鼓励。
此外,小组讨论环节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部分学生在讨论中缺乏主动性,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讨论主题不够感兴趣或者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针对这一问题,我打算在下次讨论前,先给学生提供一些参考资料,激发他们的兴趣,同时在讨论过程中加强引导,鼓励他们积极发言。
2.教学难点
-陶瓷制作工艺的理解:学生对陶瓷制作过程中的关键技术(如烧制温度、釉料配方等)可能难以理解。
-陶瓷艺术作品欣赏:学生可能难以把握作品的艺术风格、文化背景和审美价值。
-实践创作中的技巧掌握:学生在陶土塑形过程中可能遇到技巧难题,如拉坯、修坯等。
举例解释:
-对于陶瓷制作工艺的理解,教师可以通过实物演示、视频资料等方式,让学生直观感受工艺流程,同时结合实际操作讲解关键技术。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小学美术《陶瓷艺术》这节课中,我发现学生们对陶瓷艺术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对陶瓷的制作工艺和艺术特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然而,教学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反思。
首先,关于理论知识的讲解,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引导学生关注陶瓷艺术的文化内涵。虽然学生们对制作工艺感兴趣,但在理解陶瓷艺术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方面,他们还存在一定的困难。为此,我计划在下一节课中,加入更多关于陶瓷艺术发展史的介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艺术门类。
(完整版)《陶瓷艺术》教学设计

(完整版)《陶瓷艺术》教学设计《陶瓷艺术》教学设计一、课程背景陶瓷艺术作为一门独特而古老的艺术形式,在传统和现代艺术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通过研究陶瓷艺术,学生可以培养创造力、审美能力和手工技巧,增强对文化遗产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1. 了解陶瓷艺术的历史、发展和重要性;2. 研究陶瓷艺术的基本技巧和工具使用;3.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5. 增强学生对陶瓷艺术的兴趣和热爱。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1. 陶瓷艺术简介通过讲解陶瓷艺术的历史、发展和重要性,引发学生对陶瓷艺术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和艺术鉴赏能力。
2. 陶瓷材料和工具介绍常见的陶瓷材料和工具的种类和用途,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自体验和掌握陶瓷艺术的基本技巧和工具使用。
3. 创作与设计通过教授陶瓷艺术的创作和设计理念,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组织学生进行陶瓷作品的创作,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4. 团队合作与展示安排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一件较大规模的陶瓷作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最后,组织作品展示活动,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并互相研究交流。
四、评估方法1. 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表现;2. 完成的陶瓷作品的创意和质量;3. 学生对陶瓷艺术的理解和鉴赏能力;4. 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的展示。
五、教学资源和材料1. 陶瓷艺术相关的书籍和资料;2. 陶瓷材料和工具;3. 展示和展览场地。
六、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周:陶瓷艺术简介;2. 第二周:陶瓷材料和工具的介绍;3. 第三周:陶瓷技巧和基本操作的实践;4. 第四周:创作和设计理念的教学;5. 第五周:陶瓷作品创作和展示;6. 第六周: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的培养;7. 第七周:陶瓷作品展示和评估。
以上是《陶瓷艺术》教学设计的完整版文档,希望能对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高中陶瓷艺术作品教案模板

一、教学目标1. 了解陶瓷艺术的历史、文化背景和艺术特点。
2. 学习陶瓷的制作工艺,包括拉坯、修坯、上釉、烧制等环节。
3.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
4. 增强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 陶瓷艺术的基本知识及制作工艺。
2. 学生独立完成一件陶瓷艺术作品的创作。
【教学难点】1. 陶瓷艺术作品的创意构思和审美表现。
2. 复杂陶瓷制作工艺的掌握和运用。
三、教学准备1. 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介绍陶瓷艺术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制作工艺。
2. 陶瓷制作工具和材料,如陶土、釉料、工具等。
3. 课堂展示平台,用于展示学生的作品。
四、教学环节环节一:导入新课1. 播放陶瓷艺术相关的视频或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提问:同学们对陶瓷艺术有什么了解?引导学生们思考陶瓷在生活中的应用和艺术价值。
3. 总结:陶瓷艺术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环节二:讲授新课1. 讲解陶瓷艺术的历史发展,重点介绍中国陶瓷艺术的辉煌成就。
2. 介绍陶瓷的制作工艺,包括拉坯、修坯、上釉、烧制等环节,讲解每个环节的技术要求和注意事项。
3. 展示不同风格的陶瓷艺术作品,引导学生分析其艺术特点。
环节三:实践操作1. 分组进行陶瓷制作实践,教师巡回指导。
2. 学生尝试不同的制作方法,如拉坯、塑形、彩绘等。
3. 教师讲解注意事项,确保学生在安全、卫生的前提下进行创作。
环节四:作品展示与评价1. 学生展示自己的陶瓷艺术作品,分享创作心得。
2. 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作品,从创意、工艺、美观等方面进行点评。
3. 鼓励学生相互学习、交流,提高创作水平。
五、课后作业1. 阅读相关陶瓷艺术书籍,了解更多陶瓷艺术知识。
2. 搜集陶瓷艺术作品图片,进行分类整理。
3. 设计并制作一件具有个人特色的陶瓷艺术作品。
六、教学反思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分析学生的掌握情况。
2. 对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反思,提出改进措施。
陶艺教案(精选5篇

陶艺教案(精选5篇教案名称:《陶艺制作——制作一个茶杯》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综合实践活动》教材,第四章《手工制作》,第二节《陶艺制作》。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学习陶艺制作的基本技巧,并制作一个属于自己的茶杯。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陶艺制作的基本技巧,并能够运用这些技巧制作一个茶杯。
2. 培养学生对手工制作的兴趣和爱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3. 通过制作茶杯的过程,培养学生耐心、细心和条理清晰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掌握陶艺制作的基本技巧,制作出属于自己的茶杯。
难点:掌握陶艺制作的技巧,使茶杯制作过程中不出现裂痕、倒塌等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陶艺制作工具一套、陶土、烤箱、茶杯模型。
学具:陶艺制作工具一套、陶土、茶杯模型。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教师向学生展示一些精美的陶艺作品,引发学生对陶艺制作的兴趣。
2. 讲解:教师讲解陶艺制作的基本技巧,包括揉泥、搓泥、擀泥、切割等。
3. 示范:教师示范如何制作一个茶杯,包括揉泥、搓泥、擀泥、切割和组装等步骤。
4. 学生制作: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陶艺制作工具和陶土,制作自己的茶杯。
6. 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给予肯定和建议。
六、板书设计:陶艺制作基本技巧:揉泥、搓泥、擀泥、切割七、作业设计:1. 完成一个陶艺作品,可以是茶杯,也可以是其他物品。
答案: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完成一个陶艺作品。
2. 写一篇关于陶艺制作的心得体会。
答案:学生根据自己的制作过程和感受,写一篇心得体会。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教师在课后对学生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在课后可以进行拓展延伸,尝试制作更复杂的陶艺作品。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解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综合实践活动》教材,第四章《手工制作》,第二节《陶艺制作》。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陶艺制作的基本技巧和制作一个茶杯的过程。
小学陶瓷艺术教案模板

小学陶瓷艺术教案模板教案标题:小学陶瓷艺术教案模板教学目标:1. 了解陶瓷艺术的基本概念和历史背景。
2. 学习陶瓷艺术的基本技巧和创作方法。
3. 培养学生对陶瓷艺术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和艺术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1. 陶瓷艺术的相关图片、视频和实物展示。
2. 陶瓷艺术家的介绍和作品展示。
3. 陶瓷制作所需的工具和材料:陶土、陶轮、刻刀、彩绘颜料等。
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 展示陶瓷艺术的图片和实物,引起学生的兴趣。
- 介绍陶瓷艺术的基本概念和历史背景。
2. 知识讲解(10分钟)- 讲解陶瓷艺术的基本技巧和创作方法,如制作陶器的过程、使用陶轮的技巧等。
- 介绍一位著名的陶瓷艺术家及其作品,激发学生对陶瓷艺术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3. 实践操作(30分钟)- 分发陶土和陶轮等工具,让学生亲自体验制作陶器的过程。
- 引导学生使用陶轮制作简单的陶器,如杯子、碟子等。
- 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在陶器上进行简单的刻画和彩绘。
4. 展示和分享(10分钟)- 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陶器,并分享制作的心得和体会。
- 鼓励学生互相欣赏和评价,提供积极的反馈和建议。
5. 总结(5分钟)- 简要总结陶瓷艺术的基本知识和技巧。
- 鼓励学生继续探索和发展自己在陶瓷艺术方面的兴趣和才能。
教学延伸:1. 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陶瓷艺术家的作品欣赏和介绍,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
2.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陶瓷艺术展览或工作室,让学生亲身感受陶瓷艺术的魅力。
3.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进行陶瓷艺术的创作和实践,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参与程度和技巧掌握情况。
2. 收集学生制作的陶器作品,评估其创意和艺术表达能力。
3. 听取学生的分享和反馈,了解他们对陶瓷艺术的兴趣和理解程度。
以上是一个小学陶瓷艺术教案模板,你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进行相应的调整和补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艺术学院教案教研室中国书画课程名称《陶瓷艺术》授课对象动画授课教师教材黄焕义. 陶艺技法.江西美术出版社.2000,6课程名称:《陶瓷艺术》总学时:36 (理论10 学时;实践26 学时)教学运用手段:本课程应运用多种教学方式的结合,教师课内讲解示范,大量丰富的多媒体图片欣赏结合课堂讨论、提问,以实践动手为主。
教学目的:通过讲解现代陶艺的定义、起源、审美特征、发展现状,以及多媒体图片和教师示范,学习现代陶艺的成型方法、装饰方法,使学生了解陶艺成型方法,掌握泥条成型、泥板成型、拉坯成型、手捏雕塑成型、综合成型方法以及装饰方法。
指导学生进行现代陶艺创作练习。
提高对现代陶艺形式美的认识,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学重点:本课程的教学重点在于掌握陶艺的成型方法和装饰方法, 如何用泥土表达自我情感以及对造型的控制。
教学难点:本课程的教学难点在于解决手工制作过程中泥坯出现的坍塌变形问题。
教学内容第一章陶艺概述(理论 2学时;实践 2 学时)第一节陶艺概述第二节制作陶艺的材料,工具和设备教学目的:了解陶瓷的产生和发展概况,掌握现代陶艺概念以及制作现代陶艺的材料,工具和设备。
教学重点:陶瓷的产生和发展概况、现代陶艺概念。
教学难点:泥的可塑性训练。
第二章陶艺的成型方法(理论 4 学时;实践 15 学时)第一节捏塑成型第二节泥条盘筑成型第三节泥板成型法第四节手工拉坯成型第五节石膏模具成型教学目的:了解具体的陶艺的成型方法:捏塑法、泥条盘筑法、泥板成型法、拉坯法、石膏模具成型。
各种成型方法的技法要点、注意事项。
掌握使用各种成型方式制作陶艺。
教学重点:泥条的搓揉手法、泥条盘筑的一般知识和步骤,使用泥条盘筑成型时需注意事项。
教学难点:在拉坯过程中如何控制好泥的中心。
第三章陶艺装饰技法(理论 6学时;实践 15 学时)第一节坯体装饰第二节釉料装饰教学目的:了解多种坯体装饰技法以及使用色釉进行装饰的方法。
掌握坯体装饰技法。
教学重点:施釉之前可使用戳印、刻画、刮毛、堆雕、镂空等方式进行坯体装饰,每种装饰方法的特点。
教学难点:釉上装饰与釉下装饰的不同效果。
第四章烧成工艺及釉的知识简介(理论 4 学时;实践 8 学时)第一节烧成工艺第二节釉的知识简介教学目的:了解坯体的烧制过程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物理、化学变化交错进行的复杂过程,了解有关釉的知识。
教学重点:掌握烧制过程的四个阶段。
教学难点:颜色釉的发展以及施釉的方式。
教材:黄焕义. 陶艺技法. 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 2000年6月参考书目:胡小军. 向名师学陶艺. 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1年1月李菊生. 艺术陶瓷创作与技法. 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2月何炳钦. 现代陶艺教学. 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5年8月课内外作业布置(可用图表说明)1、课后思考题及优秀陶艺作品图片收集、泥料及工具准备。
2、各类手工成型优秀陶艺作品图片收集以及坯体装饰、釉料装饰优秀陶艺作品图片收集。
3、以“秋意”为主题进行现代陶艺作品设计并手工制作完成。
作业评分细则:本课程考核方式为考试,总成绩采取考试70%,平时成绩30%综合评定。
第一章陶艺概述一、概述1、中国陶瓷的产生和发展概况:我们都知道中国的英文名“China”最早就是从“陶瓷china”而来,由此便知,外国人对中国的认识也是从陶瓷开始,瓷器一直都是中国的代表,也只有瓷器可以这么毫无争议的来代表中国、中国的发展、中国历朝历代的繁荣兴衰。
通过对陶瓷的研究,完全可以反映出当时的历史文化。
陶瓷是全人类共同拥有的财富,而瓷器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名的重要贡献,中国因此而拥有了“瓷之国度”的美称。
水、土、火的碰撞,产生了绚丽多彩的陶瓷文化。
中国陶瓷,早在新石器时代便以“彩陶”和“黑陶”为代表掀开了人类文化与文明的光辉灿烂篇章,向世人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风采。
1921年,在中国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首先发现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类遗址中绘有红、黑或紫色几何图案的彩绘陶器,考古学者称之为“彩陶”,并称这一时代的文化为“仰韶文化”。
1928年在山东历城龙山镇城子崖,发现许多黑色陶器。
器型浑圆端正,乌黑发亮,考古学家称之为“黑陶”,并称这一时代的文化为“龙山文化”。
这两种文化相继形成了中国史前文化阶段的两个主要系统。
此外还有与“仰韶文化”同时发展的“马家浜文化”,与“龙山文化”同时发展的“齐家文化”,以及“青莲岗文化”、“屈家岭文化”等。
这些大多以红陶、灰陶、彩陶、黑陶为主的史前陶器,既有实用价值同时也具有审美价值。
每一时代都有其不同的文化现象,商代在红陶、灰陶、黑陶和印纹陶的基础上,发明了一种器表施青釉的早期青瓷,为中国的瓷器发展奠定了基础。
大约在东汉时期,当时人们利用丰富的资源——优质的瓷土烧制出世界上第一件瓷器,成为我国的重大发明之一。
中国的陶瓷由此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并延续至今,享誉世界。
从三国时代开始进入辉煌的发展时期,到了隋唐时期制瓷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出现了“南青北白”的局面。
青瓷以越窑产品质量最高,白瓷以邢窑产品质量最高。
这时还出现了绞胎瓷、花釉瓷、秘色瓷等高级品类。
我国的制瓷业进入第一个发展高峰期,创烧出了许多新的品种,由单色釉发展到多种色彩釉,装饰纹样繁荣复杂。
著名的有“官、哥、汝、定、钧”等名窑。
元代时中国古代瓷器发展的重要时期,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景德镇等地在白瓷高度发达的基础上,高温釉下彩品种——青花、釉里红瓷器普遍出现,成为中国瓷器史上又一里程碑。
至明清时代,我国陶瓷业发展到了巅峰阶段,制瓷业以景德镇为中心,官窑制品穷极精丽,可以说是千年中国古代瓷器的高度总结与代表。
青花瓷器是各种产品的主流,以明代永乐至宣德年间的水平最高,开辟了中国瓷器工艺的一个新纪元。
彩瓷也发展到空前繁荣时期,嘉靖时期出现五彩,清代釉色品种更加丰富,如釉上蓝彩、墨彩、釉下五彩、金彩、粉彩、珐琅彩以及各种单色有釉。
明清时期还出现了釉釉上下彩结合、半脱胎、脱胎瓷器等等新工艺。
瓷器品类空前丰富,装饰手法与题材也达到空前繁荣。
至少在唐代,我国已开始大量出口陶瓷器。
此后经宋、元、明、清各朝日益发展,长久不衰。
从东海和南海通向东亚、东南亚、中西亚、非洲以及美洲的各条航线,无不见证了这一辉煌。
中国陶瓷是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悠久的历史,精湛的技艺为世界所瞩目,享有极高的声誉。
同时,中国的陶瓷也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和体现。
2、现代陶艺与传统陶艺有何区别我们知道,传统陶艺是实用为目的,其朴素的设计意识使人心灵的感悟日趋深入完善,达到造型与材料、工艺与技术、色釉与装饰的高度完美统一。
与传统陶艺不同,现代陶艺有着鲜明的现代艺术特征,且更重视作者的创作个性、审美认知和思想观念,具有更多的精神内涵。
(1)形成与概念的不同传统陶艺,首先是满足人类自身实用功能的需要,同时在实用的基础上,通过造型装饰和泥釉火焰又寄托着原始的朴素美,继而发展为实用和欣赏兼备的民间艺术品。
不论是唐代气韵淋漓的唐三彩,还是明代精致的青花瓷,抑或是清代细腻清新紫砂壶,传统陶艺为我们展开了一幅充满古典美的写实主义画卷。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实用而尽量美观”这一观念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限制了传统陶艺发展。
在这种观念下,陶艺只能属于工艺美术,其功能只是实用加玩赏。
在这种情况下,陶艺家的才智更多的受到了“制器”的局限,只能在追求设计与形式美的领域里探索,陶艺家也更接近于工艺家,无法融入现代艺术的潮流。
随着当代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人们已不满足与吃饱穿暖的生活模式,而乐于追求更高的精神生活。
陶艺在不知不觉中适应了社会生活的这种要求,把当代人的文化精神、艺术思想、审美情绪悄悄地渗入到现代陶艺设计中去,提高了现代陶艺的艺术性和品位性。
现代陶艺的这种特性决定了与传统陶艺根本差别。
现代陶艺从诞生之时就与传统艺术划清了界限,尽管他继承了传统陶艺的独特气质与魅力,如凝聚了泥土的深沉,水的灵气,气的飘逸。
但他最终摆脱了古典主义思想带来的审美桎梏运用众多现代主义的观念和审美需求进行反思和重构人性之光,从而起到了一种审美导向的作用。
现代陶艺提倡的是一种不断更新和发展的观念,她提升和转变人的思维,从而促进着社会的发展。
来自西班牙的陶艺家克劳迪·卡萨诺瓦斯认为:“每一件艺术品就是一种能唤起人们纯粹的理性思考的形式,一种令人沉思冥想的缘由,一种能够启迪人的灵魂的力量。
”现代陶艺家在陶艺制作过程中把精神和语言统一起来,从精神上出发寻求语言的自然表现,是作品产生了富有文化内涵和个性特征。
与此同时,现代陶艺融贯了众多学科的艺术形态,科学中有技艺,技艺中有科技,科技为现代陶艺的发展开辟了无限前景和可能。
(2)对陶瓷材质的认知不同。
陶瓷的材质有粗细、色泽之分。
传统陶艺中,陶艺创作的基本材料是粘土。
虽然我们的祖先发现火可以改变泥土的性质并得心应手的掌握了这种性质,但是他们仅仅把泥土单纯的视为一种材料,只是用来制作各种生活器皿等。
这样,更多的进行的是一种重复性的劳作,而缺少了对泥土材质本身的深度挖掘。
在现代陶艺逐渐发展的同时,现代陶艺家对陶瓷材料特性也进行了深层次的挖掘,对粘土有力全新的认识和理解。
现代陶艺家多认为粘土是创作的物质载体,需要借助其来表达作者的思想、个性、意识和审美价值。
因此在现代陶艺创作时,陶艺家十分注重材料的选择和应用。
(3)对创作形式的追求不同由于在工艺上一直以追求实用性、装饰性、工整性、规则性为终极目标,传统陶艺在形式上容易给现代人单调、呆板的感觉。
考古资料研究表明,人类早期的陶瓷造型都是人类在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过程中产生的。
最早可能是利用自然物体略加改造就作为器物使用,而后开始模拟形象造型。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早传统陶艺作品中,多数是模拟但是某些职务形态成型的,少数模拟动物。
如柳叶瓶、芭蕉瓶、冬瓜瓶等。
慢慢的,人们就开始在原有器皿造型的基础上,按照生活和生产的需要,逐渐摆脱自然形象和参照自然物体的部分形象,是指更实用、美观。
现代陶艺是现代文明发展的产物,他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心理需求,他要求创作者尽可能去发掘和发挥,不拘一格,用各种形式表现现代陶艺的形式美。
(4)对所表达感情、理想不同中国吉祥文化是东方文化的一处独特景观和宝贵财富,陶瓷作为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的消费品,中国人赋予了它文化审美共性情感的绚丽色彩,产生于以实用为目的的物质相识,依托和祈求出浓郁的带有人情味的人文精神。
如鹤在明清陶瓷彩绘中时常出现,是仆从的象征物;百鸟朝凤则泛喻君主圣明,天下归附,亦可用来表达人们对太平盛世的无限期盼;相思鸳鸯,是民间婚嫁喜事活动中应用广泛的瑞鸟文图。
此类图案在传统陶瓷装饰中比较多见。
现代陶艺在创作层次上是艺术家的个人行为、经验、情感、文化,在文化层次上是人类的思想和态度,没有艺术家的狂热和爱好,泥土不可能有生命,现代陶艺,是人的情感语言,有真诚的独白和宣泄,也有深刻的隐喻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