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地貌成因及其基本类型
第一节地貌成因与地貌类型

• 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以来)
– 经济、环境等问题的日益突出,新技术的发展,提高了地貌 学在应用、动力因果和区域对比方面的研究能力。大批新分 支学科先后建立。
• 我国地貌学的发展
地貌学的分支
• 气候---、构造---、动力--• 应用(工程、砂矿、石油天然气、农业) ---、 岩石---、沉积---、历史---、区域--• 遥感---、地貌制图学、地貌年代学、 灾害---、环境---、人类---、城市---
低丘与台地1
千岛湖
低丘与台地2
万绿湖
台地1
台地2
青藏高原
平均高度大,面积宽广,高低起伏大, 构造复杂,总体上完整,又称“山原”。
内蒙古高原
地壳上升快,外力破坏微弱,地面保持平坦。
云贵高原
流水切割较深,高低起伏较大
黄土高原
成都平原
华北平原
东 北 平 原
长江三角 洲平原
珠 江 三 角 洲 平 原
◆地貌学由地理学、尤其是由地质学中分 化成独立的学科,在十八世纪末至十九 世纪初开始形成。
★地貌形态要素:地形面、地形线、地形点; ★地貌与地形:含义基本相同; ★正地形:相对高起的地形; 负地形:相对低下的地形; ★顺地貌:地貌形态与地质构造一致; 逆地貌:地貌形态与地质构造不一致;
地貌学发展简史
• 孕育时期(18世纪----19世纪上半叶)
– 附属在探险、考察队的地质考察报告中
• 创建时期(19世纪中叶----20世纪初)
– 独立成为一门学科(Davis/美、Penck/德《地形分析》)
• 发展时期(20世纪初----20世纪50年代)
– 地貌学的“定量革命”----动力学派初现,并按地貌营力的 不同派生出多门分支学科。(Strahler/斯特拉勒《地貌学的 动力基础》1952,Penck)
地貌成因及类型

近岸带承载力高, 远岩较差 湖心沉积物强度很 低 沼泽地带泥碳含水 量极高,不宜做天 然地基
海洋沉积物
可分为滨海带、浅海带、大陆斜坡和深海带 滨海带具有较高的承载能力,但透水性强 浅海带含水量高,较疏松,压缩性大,强度较 低 大陆斜坡和深海沉积表层的砂砾稳定性差
冰碛和冰水沉积物
成分极不均匀 磨圆性差,棱角分明,不具成层性
风积物 风积物主要有风成砂和黄土
风成砂分选性好,磨圆度高,具有较高的承载 能力但抗风蚀能力极差 黄土均匀无层理,孔隙大,具有湿陷性。
地貌:由于内、外力地质作用的长期进行,在地壳表面 形成的各种不同成因、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起伏形态, 称为地貌。
地貌的成因
地貌的形成主要受内、外力地质作用的共同控制。
内力地质作用 形成了地表的基本起伏形态-大
的隆起与大的凹陷。
外力地质作用削高填平,夷平地表。
地貌发展规律
地表形态,取决于当时及以前一定时期内、外力地 质作用间强烈程度差异的关系。
地表上升量>剥蚀量,升高,山岭地貌。 地表上升量<剥蚀量,夷平,剥蚀平原。 地表下降量>堆积量,下降,低地。 地表下降量<堆积量,填平,堆积平原。 地貌的形成和发展还受地质构造、岩性、气候条件等因素
的影响。
地貌分级
巨型地貌:大陆与海洋,大的内海及大的山系都是巨 型地貌。巨型地貌几乎完全是由内力作用形成的,所 以又称大地构造地貌。 大型地貌:山脉、高原、山间盆地等为大型地貌,基 本上也是由内力作用形成的。 中型地貌:河谷及河谷之间的分水岭等为中型地貌, 主要由外力作用造成。内力作用产生的基本构造形态 是中型地貌形成和发展的基础,而地貌的外部形态决 定于外力作用的特点。 小型地貌:残丘、阶地、沙丘、小的侵蚀沟等为小型 地貌,基本上受着外力作用的控制。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地貌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地貌地貌,是指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和地势变化的总和。
地貌对于地理学研究和人类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高一地理必修一中,我们学习了地貌的分类和形成原因等相关知识点。
下面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介绍和阐述。
一、地貌的分类地貌可以根据不同的形态特征进行分类。
根据地表的起伏程度,地貌主要分为平原、高原、山地和盆地。
平原是指地势相对平坦的地区,主要由河流冲积和海洋沉积形成;高原是相对较高的地区,通常由地壳抬升或侵蚀剥蚀作用形成;山地则是由地壳抬升、地壳运动和侵蚀剥蚀作用共同作用形成的;盆地则是由地壳下沉而形成的,通常地势较低且被周围的山地或高原所包围。
二、地貌形成原因地貌的形成是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主要的形成原因包括构造力、风化侵蚀和河流冲刷等。
构造力是指地球内部的构造运动导致地壳的抬升或下降,形成高山和深谷等地貌;风化侵蚀则是指空气、水和气候等因素对地表岩石的物理和化学作用,导致地表形成不同的风化地貌;河流冲刷是指河流的侵蚀和冲刷作用,造成河流沟谷等地貌。
此外,气候和地壳运动也在地貌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地貌对人类的影响地貌对人类的生活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地貌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平原和盆地等地貌类型通常拥有较为肥沃的土地,适合农作物的种植;而高原和山地则适合畜牧业的发展。
其次,地貌也对交通和交通建设起着重要作用。
平原和盆地便于交通线路的布设和交通运输的开展,而山地和高原则对交通线路的建设和运输产生一定的限制。
此外,地貌还影响着城市的建设和人口的分布。
地勢高低的差異和地貌破碎的山地容易导致房屋的建设变得困难,而平原和盆地则较为适宜城市的建设和人口的集聚。
综上所述,地貌作为地理学研究的一部分,对我们了解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和地势变化至关重要。
通过学习地貌的分类和形成原因,我们能更深入地探索地球的奥秘,并且认识到地貌对人类的生活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了解和掌握地貌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自然环境,从而更好地利用和保护地球资源。
地理高一地貌知识点讲解

地理高一地貌知识点讲解地貌是指地球表面上的各种地形形态和地壳变迁过程的总和。
了解地貌是地理学的基础知识之一,有助于我们认识地球的结构和演变。
本文将就地理高一地貌的基本知识点进行讲解。
一、地貌分类地貌可以分为水文地貌、风化侵蚀地貌和构造地貌三大类。
1. 水文地貌:水文地貌主要由水的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
其中,河流地貌是最典型的水文地貌,包括河谷、峡谷、三角洲等地形。
2. 风化侵蚀地貌:风化侵蚀地貌主要由风的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
其中,风沙地貌是最典型的风化侵蚀地貌,包括沙漠、沙丘、风成塔等地形。
3. 构造地貌:构造地貌是由地壳运动和地壳内部构造变动所形成的地貌。
例如,地震和地板运动造成的山脉、高原、盆地等地形。
二、地貌的形成原因地貌的形成原因主要有地壳运动、水流侵蚀、气候变化等多种因素。
1. 地壳运动:地壳运动是地外力量和地内力量共同作用下,地壳体发生变形和构造变动的过程。
地震、火山喷发、地壳抬升等地壳运动是地貌形成的重要原因。
2. 水流侵蚀:水流侵蚀是地表水通过冲刷、流淌、冲积等作用,对地表地壳进行侵蚀和改造的过程。
河流、海浪、雨水等水文过程是地貌形成的重要原因。
3. 气候变化:气候变化可以引起水文地貌和风化侵蚀地貌的变化。
例如,气候变暖导致冰川消退,形成冰川地貌的改变。
三、地貌特征地理高一地貌的特征主要包括地壳运动、地表形态和地壳变迁三个方面。
1. 地壳运动:地壳运动包括隆起、下陷、抬升等,这些运动直接影响着地表地貌的变化。
例如,地震会引起地表地貌的破坏和改变。
2. 地表形态:地表形态是指地球表面的各种地形形态,包括山脉、高原、平原、丘陵等。
这些地形是地壳运动和水文侵蚀的结果。
3. 地壳变迁:地壳变迁是指地球表面地貌和地壳内部构造的变化。
例如,构造地貌的形成是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迁。
四、地貌的意义地貌的研究对于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生存环境都具有重要意义。
1. 资源开发:地貌研究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地球上的各种资源分布情况,为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册地形地貌梳理

一、地形地貌形成过程类(注意要认识相对应的图,另总结的只是一般规律)1. 阶地——水流的侧蚀加宽河道使流速变慢,河流携带沉积物在河床沉积形成河漫滩。
后气候变化、地壳抬升或者侵蚀基准面下降等使得水流的下切侵蚀力剧增,堆积物被水流切开形成阶地坡。
水流继续往下侵蚀,两侧的堆积物露出水面,高过洪水位,形成阶地。
然后河流继续重复、地质稳定、侧蚀、堆积、抬升、下切侵蚀等过程,形成下一个阶地。
(间歇性交替发生)2. 牛轭湖——地形平坦地区,水流缓慢长期侧蚀作用下形成曲流(流水侵蚀作用导致河道弯曲);由于凸岸不断堆积,凹岸不断侵蚀,最终发生裁弯取直;弯曲河道被废弃,形成牛轭湖。
3. 冲积扇(洪积扇)——河流流经山区,落差大,流速快,侵蚀、搬运能力强,挟带大量泥沙。
出山口处,地势陡然变缓,河流流速下降,搬运能力减弱,泥沙沉积,形成冲积扇。
4. 三角洲——河流携带泥沙,达到入海口(入湖口)时,地形平坦,流速变缓,另受海水顶托作用,长时间作用,河流携带的泥沙逐渐堆积,形成三角洲。
5. 戈壁(P54页柴达木盆地边缘的为例)——山上河流或洪水将挟带大量碎屑物至山前(出山口)前堆积,形成冲积扇或者洪积扇,后经过大风将细颗粒物吹走(吹蚀),粗大砾石残留覆盖地面,形成隔壁。
6. 风蚀蘑菇——在干旱半干旱多大风地区,发育在水平节理和裂隙上的孤立突起的岩石,经受长期的风蚀作用以后,形成上部大、基部小、外形很像蘑菇似的岩石。
7. 罗布泊雅丹地貌——早期,流水携带泥沙至湖泊堆积,后地壳抬升,湖盆出露干涸(或气候干旱,蒸发旺盛),物理风化,形成裂隙,风力侵蚀,平坦地面被吹蚀成各种风力侵蚀地貌。
8. 沙丘——干旱地区,风携带大量沙粒运行过程中,当风速减小或遇到阻碍时,搬运能力减弱,沙粒逐渐堆积形成沙丘。
9. 灌丛沙丘——风携带沙粒,通过灌丛植物时,遇灌丛植被阻挡,风速减慢,搬运能力减弱,大量沙粒堆积在植物根部附近,形成灌丛沙丘。
10. 喀斯特地貌——构造运动的稳定性决定着喀斯特地貌演化的进程。
新高一地理地貌知识点

新高一地理地貌知识点地貌是地球表面形成和变动的总体特征。
它是地壳运动、风、雨、水、冰等地理、气候、生物、近代人类活动与地球表面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人们通过对地貌特征的观察和研究,可以了解地球表面的演变过程,揭示自然规律,促进社会发展。
一、地球的主要地貌类型地球表面的地貌可以分为高山地貌、平原地貌、丘陵地貌和盆地地貌。
高山地貌是由地壳运动、构造活动、火山喷发等原因形成的,山岭陡峭、地势陡峭,具有高度和坡度大的特点,如喜马拉雅山脉、安第斯山脉等。
平原地貌是由沉积作用形成的,地势平坦,海拔较低,如松花江平原、亚马逊河平原等。
丘陵地貌介于高山地貌和平原地貌之间,地势较为起伏,广泛分布在世界各地。
盆地地貌是指海拔较低、地势平坦,周围有周界山地封闭的地区,如四川盆地、黑龙江盆地等。
二、地貌的形成过程地貌的形成过程受到地壳运动、风、水等因素的影响。
地壳运动是地形地势形成的主要因素,包括构造变动和地震活动。
构造变动是指地壳中不同部分相互移动、相互交换的运动,它改变了地球表面的形状和结构,形成了山脉、断层和坳陷等地貌特征。
地震活动是地壳内部能量释放的一种形式,它引起地层的破裂和地面的震动,进而改变了地球表面的形态。
风是地表形态塑造的重要因素之一,它通过风蚀和风积作用改变了地表的形状和结构。
水是地球表面形态塑造的最主要因素,它通过河流、湖泊、海洋的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了河谷、湖盆和海岸线等地貌特征。
三、地球表面地貌的变化地球表面地貌在地质演化过程中会发生持续的变化。
地球的地貌变化可以分为自然变化和人为活动引起的变化。
自然变化指的是地壳运动、气候变化、河流侵蚀等自然作用造成的地貌变化。
人为活动引起的变化主要包括城市建设、工农业活动、矿业开发等,这些活动改变了地表的形状和结构,导致地貌的变化。
四、地貌的意义与作用地貌的研究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首先,地貌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地球表面的演变过程,揭示自然规律。
高一地理地貌知识点归纳

高一地理地貌知识点归纳在地理学中,地貌是指地球表面上由地形、地势、土壤、植被等构成的地球的表面特征。
地貌是地球地表形态的总称,是地球科学的一部分,对人类了解和利用地球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高一地理课程中,地貌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本文将对高一地理地貌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
一、地貌形成的原因地貌形成的原因主要有内力和外力两方面。
内力是地壳内部潜伏的构造运动所产生的力量作用。
地震和火山喷发是内力作用的典型示例。
而外力则是来自于大气和水等外部力量的作用。
风化、侵蚀和沉积是外力的常见表现。
二、地形类型及其特征地形可以大致分为山地、高原、丘陵、平原和盆地。
山地是地表上的高大陆地形,通常具有陡峭的地势和多山峰的特点。
喜马拉雅山脉和安第斯山脉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山脉。
高原是地表上的平坦或轻微倾斜的地形,海拔较高,环境相对恶劣。
西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
丘陵是介于山地和平原之间的地势,地势较低,波浪状起伏较为明显。
横断山和徐家汇丘陵是中国著名的丘陵地带。
平原是地表上广阔的低洼地形,土地肥沃,适合农业发展。
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是中国著名的平原地区。
盆地是由周边高地环绕的低洼地带,通常呈碗状或盆形。
塔里木盆地是中国著名的盆地。
三、地表特征与地貌类型之间的关系地表特征主要包括河流、湖泊、湖沼和冰川等。
河流是地表上具有一定形态、水流方向和地形起伏的流水体系。
它们可以分为长江、黄河、尼罗河等大型河流和众多支流和小溪。
湖泊与河流相似,但是其水流较为缓慢,形成封闭的水体。
世界上最大的湖泊是北美洲的五大湖。
湖沼是指小型湖泊或者牡蛎池塘等。
冰川是由积累下来的雪和冰慢慢变为冰川,形成了地表的冰缘地貌。
北极和南极是世界上著名的冰川地区。
四、地球的动力与地貌演变地球的动力是地貌演变的主要动力,包括构造和外力两种类型。
构造运动是地球内部岩石构造发生的运动,会改变地表的形态。
地震是构造运动的典型表现。
外力是指风化、侵蚀和沉积等自然力量对地表地貌的改变。
高一必修一地貌知识点总结

高一必修一地貌知识点总结地貌是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是地球表面经过长时间作用和剥蚀形成的各种地形类型。
地貌是地质、气象、水文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也是我们研究地球演化历史和地球表面变化的重要依据。
以下是高一必修一地貌知识点的总结。
一、地壳运动地壳运动是地球表面形成的根本原因,地壳运动包括构造运动和地震活动。
构造运动包括地球的隆升和沉降,板块的运动和碰撞,构造地貌的形成。
地震活动是由于地壳内部应力的积累和释放导致地球表面振动,造成地壳破裂和地表地貌改变。
二、风蚀地貌风蚀是指风力对地表物质的冲刷、搬运和沉积作用,形成风蚀地貌。
风蚀地貌包括沙丘、风蚀盆地、风成砾石、风成地脊等。
沙丘是由于风吹动和搬运沙粒形成的土堆,常见的有横向沙丘、纵向沙丘和穗状沙丘等。
三、河流地貌河流地貌是由于水流的侵蚀、运送和沉积形成的地貌类型。
河流地貌包括河谷、河流三角洲、河流峡谷等。
河谷是河流侵蚀形成的U型或V型的地表凹陷,常见的有峡谷河谷和冲积河谷等。
四、冰川地貌冰川地貌是由冰川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
冰川地貌包括冰川谷地、冰川湖、冰川侵蚀遗迹等。
冰川谷地是冰川侵蚀形成的具有U型横断面的河谷地形。
五、海洋地貌海洋地貌是由海水的侵蚀、波浪的冲刷和沉积形成的地貌类型。
海洋地貌包括海岸地貌、海底地貌和海底地形等。
海岸地貌包括海蚀崖、海蚀洞、海蚀柱等。
六、地貌演化地貌演化是地貌形成和变化的过程,是地球表面长期作用和改变的结果。
地貌演化包括地表风化、水蚀和侵蚀、地壳运动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地表风化是由大气、水和植物等对地表岩石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导致岩石的破碎、溶解和改变。
地貌是地球表面的庄严雕刻,反映了地球的千变万化和演化历程。
通过对地貌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地球的奥秘,也可以为地质灾害的预防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希望通过本文的地貌知识点总结,可以增加对地貌的了解和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峡工程对河流地貌和河流作用产生显著影响
修筑梯田使平滑山坡变成阶状结构
城市改变原来地貌的特征和环境第一章 地貌成因及其基本类型
地貌:指地球表面由内外动力作用塑造形成的外貌或形态
具有不同规模--形态单元 大陆--分为山地,平原,丘陵,高原等次一级的形态单元 山地--分为冲沟,河谷等小级别的形态单元 海洋--分为大洋盆地,大洋中脊,海沟和岛弧等
青藏高原
喜马拉雅山脉
地貌是在不断变化的,地貌的变化发展受地质构造、外营 力和时间三个因素的影响
不同成因的地貌具有一定的分布规律
第一节 地貌的基本类型 一、山地及其山地的基本类型 1、山地:是指海拔500米、相对高度200米以上的陆地。山 地起伏很大,坡度陡峻,一般多呈脉状分布,有的彼此 平行,有的相互重叠
2、山地的基本类型 (1)山地类型划分主要依据以下两个指标划分为: 绝对高度 相对高度
高平原:指海拔高度200-500500-1000米的平原
高原:海拔高度﹥5001000米高出周边的平台 盆地:四周被山地包围的平原 ②根据成因,分为: 堆积平原 剥蚀平原
华北平原是中国第二大平原,位于黄河下游。西起太行山脉和 豫西山地,东到黄海、渤海和山东丘陵,北起燕山山脉,西南到 桐柏山和大别山,东南至苏、皖北部,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相连。 绵延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和江苏等5省、2 直辖市地域。面积约31万平方千米。地势低平,多在海拔50米 以下,是典型的冲积平原,
1、气候--如高纬和高寒气候—冰川冰缘作用—冰川地貌和 冰缘地貌;温湿气候——流水作用——流水地貌
2、流水—是外营力最活耀的因素之一,它不断侵蚀、堆积, 使高地、洼地变平原 3、人类活动--加速或延缓某种地貌过程,如破坏植被加速 地表侵蚀等;直接干预地貌过程,甚至改变地貌发育方向
流水侵蚀、堆积
人类活动对地形的改造
第二节 地貌的成因 地貌是地球内外动力的作用下形成的外貌,影响地貌形 成的动力因素有: 一、内营力作用 1、构造活动
(1)板块运动--形成地球上最大一级地貌形态单元。如大
陆与大洋在陆地和海洋由于板块运动,又形成次一级 地貌形态单元,如高原、盆地、平原;山脉山系
(2)褶皱、断裂活动 褶皱--褶皱山脉 断裂—断陷地貌、断块山地、掀斜地貌 构造活动奠定了地貌的骨架,是关键因素
2、火山活动 火山活动—高原,如印度的德干高原;火山锥、熔岩地貌
3、岩性:
坚硬岩石--如石英岩、石英砂岩、砾岩常形成山岭和峭壁; 松软岩石如泥灰岩、页岩常形成低丘、缓岗;碳 酸盐常形成喀斯特地貌 内营力特点是使地表起伏加大
黄土高原
二、外营力作用
外营力指地球外作用力。外营力的因素很多,如流水、气 候、宇宙射线、人类活动,外营力特点是使地表起伏变小
(2)、山地组成 山岭:长条状的山体 山脉:是沿一定方向延伸,包括若干条山岭和山谷组成的山体
山岭
中国的山脉分布
台湾五大山脉:雪山山 脉、阿里山山脉、玉山山 脉、中央山脉、海岸山脉 中央山脉:位于中部偏东, 近南北走向。北起宜兰东 澳岭,南抵鹅銮鼻,纵贯 南北,长330KM, 宽 80KM,高峰连绵,其中 南湖大山、中央关山、崎 莱山、碧绿山、合欢山、 能高山、秀姑峦山、关山、 卑南主山和北大武山 (3090M)等,高度均 在海拔3200M以上。有 “台湾屋脊”之称。
名称
极高山
绝对高度
﹥5000
名称
相对高度
﹥1000
深切割高山 高山 3500-5000 中等切割高山 浅切割高山
﹥1000 500-1000 100-500
深切割中山 中山 1000-3500 中等切割中山
浅切割中山 低山 500-1000 中等切割低山 浅切割低山
﹥1000 500-1000
100-500 500-1000 ﹤100-500
四川盆地是中国四大盆地 之一,面积17万平方公里, 盆周山地海拔多在1000 米~4000米之间;盆底地 势低矮,海拔300米~700 米,是中国地势划分的第 二级阶梯上相对凹下的部 分。
兴化平原----在兴化湾湾底堆积形成的平原 兴化平原东濒兴化 湾,西抵九华山麓, 南达丘陵边缘,北 至囊山麓,地处木 兰溪下游的南北侧, 由河海泥沙在浅海 湾交错沉积以及人 工围垦而成,海拔 仅5至7米,总面积 464平方公里为福建 省四大平原之一。
山系:有成因联系并按一定延伸方向,规模巨大的一组山脉 的综合体
如美洲的科迪勒拉山系包括了 北美洲的落基山脉和南美洲的 安第斯山脉
山地与平原之间的过度地带的丘陵
3、丘陵:海拔200米以上, 500米以下,相对高度 一般不超过200米,起 伏不大,坡度较缓,由 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 成的地形
丘陵一般位于山地与平
东南丘陵的茶园
原之间的过度地貌类型
四川盆地边缘丘陵 :在龙泉山和华蓥 山之间的盆中丘陵 ,地势低矮,海拔 大多在300m~500m 之间,相对高差 50m~150m,地势 由北向南倾斜,岩 层近于水平,在流 水的长期侵蚀切割 作用下,形成台阶 状的方山丘陵,南 部多浅丘,北部多 深丘。
二、平原及其平原的基本类型 平原:指一种广阔平坦、地势起伏很小的地貌类型 ①根据海拔高度分为: 低平原:指海拔高度﹤200500米的平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