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地貌成因与地貌类型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1册 第四章 地貌 第一节 常见地貌类型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1册 第四章 地貌 第一节 常见地貌类型

1.分布地区:在我国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 2.分类
类型
形成原因
常见地貌类型
分布规律
风蚀地貌
风力侵蚀作用形成
风蚀柱 、风蚀蘑 干旱地区风力相对较
菇、雅丹
大的区域
风积地貌
风力堆积作用形成
沙丘(有固定沙丘和流 干旱地区风力相对较
动沙丘之分)
小的区域
4 |海岸地貌
类型 海蚀地貌
海积地貌
形成原因
常见地貌类型
喀斯特地貌区的地理环境特点 (1)地貌:地表崎岖不平,地下溶洞发育。 (2)气候:气温较高,降水丰沛。 (3)水文:地表水缺乏,地下水丰富。 (4)土壤:土层浅薄,土壤贫瘠。
2 |各种常见地貌有什么分布规律?
在广袤的新疆准噶尔盆地的西北部边缘,有一片被当地人称为“魔鬼城”的 沙漠之地。这是一片浩瀚的戈壁,终年寂静无人,弥漫着神秘的气息,一个个形态诡 异的土山在漫天的黄沙之下时隐时现,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宛如一座在大戈壁上的 沙漠城堡。
1 |喀斯特地貌
1.概念:组成地壳的岩石有一部分是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等。在适当条件下,这类 岩石的物质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① 沉淀 ,从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 貌,统称为喀斯特地貌。 2.分布:广西、贵州、② 云南 等地最为典型。
3.分类
地貌 分类
具体地 貌类型
成因
备注
地表 喀斯
溶沟、洼地、峰林等 流水③ 侵蚀 作用 特地 貌
提示:可结合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分析回答。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条件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一般要具备三个条件: (1)有可溶性岩石。最常见的可溶性岩石就是石灰岩(碳酸钙岩)。 (2)岩石具有一定的孔隙和裂隙。岩石中的裂隙越大,岩石的透水性就越好,就会有 更多的地表水渗透到地下,从而发生溶蚀作用。 (3)高温多雨的气候。降水越多,温度越高,流水溶蚀作用就越强烈,喀斯特地貌就越 容易发育。

风沙地貌(6)(2)

风沙地貌(6)(2)

主要类型
风力堆积地貌 沙丘: 新月型沙丘(缓坡为迎风坡)
A.流水 B.冰川 C.海浪 D.风力
4.图示景观照片显示的当地
主导风向为( B )
A.东南风 B.西北风 C.东北风 D.西南风

迎风坡缓,背风坡陡
活动 认识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的风沙地貌
西藏米林县年降水量约640毫米,且集中在6-9月份,冬春季多大风。在 该县丹娘乡的雅鲁藏布江北岸山麓,有一个高约百米的沙丘,叫丹娘沙 丘(图4.14-图4.15)。雅鲁藏布江水位季节变化大。
4.结合前面的已知条件,简述丹娘沙丘的形成过程。
沙源
河漫滩。枯水期河滩出露。 江心沙洲和河滩
丹娘沙丘动力冬春季源自,气候干旱,大风日数多风阻小
经过江面 植被稀少
风力沉积
山地阻挡
风速减缓
活动 认识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的风沙地貌
4.结合前面的已知条件,简述丹娘沙丘的形成过程。
①. 冬春季节,气候干旱,大风日数多; 植被稀少,加上经过 江面,风力强劲;
金字塔沙丘
纵向沙垄
观察分析
思考:
1、如何判断沙丘的迎风坡和背风坡? 陡坡为背风坡,缓坡为迎风坡
2、我国西北沙漠地区的沙丘链多沿什么方向延伸? 由于我国西北地区盛行西北风,因此沙丘链多沿与其方向垂直的 东北——西南方向延伸
沙丘链 N
30m
读地理景观图,回答3~4题。 3.导致图示景观形成的主要
因素是( D )
②.风携带沙洲和河滩上的沙粒,山地阻挡,风力减弱; ③.沙粒堆积于山坡日积月累形成丹娘沙丘。
答题思路
风速
物质来源(沙

源)

地表状况


2019版新教材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4章地貌第1节常见地貌类型讲义

2019版新教材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4章地貌第1节常见地貌类型讲义

第一节 常见地貌类型学习目标:1.了解常见地貌类型的成因分布。

(重点)2.掌握并能区分常见地貌类型的主要特点。

(重难点)一、喀斯特地貌1.形成:可溶性岩石在适当条件下,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沉淀,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的。

2.我国的分布:广西、贵州、云南等地最为典型,分布最为广泛。

3.主要类型(1)地表喀斯特地貌:溶沟、洼地、峰林等。

(2)地下喀斯特地貌:以溶洞为主,内有石钟乳、石幔或石帘、石笋等。

[特别提醒]地表喀斯特地貌主要是因流水侵蚀作用而成的;而地下喀斯特地貌中的溶洞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溶洞内的石钟乳、石幔、石帘、石笋等则是因流水沉积作用而形成的。

河段 主要地貌 主要特点上游 V 形河谷河谷岸壁较陡,谷底狭窄中下游 多发育冲积平原,槽形河谷冲积平原地势平坦,河谷宽而浅河口段 三角洲地势低平、适合农耕1.成因:在干旱地区,以风力为主形成。

2.主要类型(1)风沙侵蚀地貌:风蚀柱、风蚀蘑菇、雅丹等地貌。

(2)风沙堆积地貌:沙丘——新月形沙丘较为常见⎩⎪⎨⎪⎧生长植物——固定沙丘无植物生长——流动沙丘3.主要分布西北地区以及多沙的河谷地带、植被稀少的沙质湖岸和海岸。

[特别提醒] 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内陆,气候干旱,植被稀疏,多荒漠、戈壁,风力作用强盛,因此多风沙地貌。

1.含义:海岸在海浪等作用下形成的各种地貌。

2.主要类型(1)侵蚀地貌: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穴、海蚀拱桥、海蚀柱等。

(2)堆积地貌:海滩、沙坝等。

(1)喀斯特地貌在我国分布比较广泛。

( )(2)长江三峡主要为U形谷。

( )(3)风沙地貌都是风力侵蚀而成的。

( )(4)海浪的侵蚀对海岸具有破坏作用。

( )(5)常见的河流堆积地形有 ( )A.河流阶地、大峡谷B.喀斯特地貌、陡崖C.河口三角洲、冲积扇D.角峰、“U”形冰川谷提示:(1)×喀斯特地貌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云贵高原地区。

(2)×长江三峡是由流水侵蚀而成的V形谷。

中国自然地理知识点

中国自然地理知识点

第二章自然结构第一节中国地貌一、地貌的基本特征地貌的基本特征:1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1、2、3阶梯特征)2地.势较高,起伏显著3地.貌类型复杂多样,以山地、高原为主(可从以下几方面分析:按基本地貌形态分析、按外营力来分析、按岩性来分析、按地质构造来分析。

下面就从基本地貌形态分析我国地貌的复杂性,我国五种基本地貌类型齐全。

)(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三大丘陵、我国除以上五种基本地貌类型外,由于外营力及地表组成物质不同等,还形成冰川、冰缘、风沙、黄土、喀斯特、火山、海岸等多种特殊地貌。

)地表结构特征山地纵横,排列组合有规律;四大高原独具特色,集中于中西部;四大盆地长轴近东西向,分布于西中部;三大平原斜向排列于东部;众多丘陵散落于东部。

地势特征的地理意义:1.西高东低的地势,对河流影响显著:一是成为大河的源地;二是控制着大河的流向;东西流向便于东西航运。

2.地势阶梯的变化,使得中国水力资源丰富,便于水能梯级开发;同时,边坡山地也成为交通开发的地势障碍。

二、地貌的形成因素1.地质构造因素(内营力)我国地貌的宏观分布与排列方向均与地质构造运动密不可分。

燕山运动中生代燕山运动使中国大地构造轮廓基本定形,对完成巨地貌格局方面也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经燕山运动,除喜马拉雅个别地区外,海水撤出中国大陆,分散的陆块互相联结起来。

我国山文的几个主要方向,都是在燕山运动形成的。

喜马拉雅运动新生代喜马拉雅运动则是形成中国现代地貌形态格局的决定性因素早喜马拉雅运动:始于晚始新世印度板块向北俯冲,与亚洲大陆沿雅鲁藏布江,缝合线强烈碰撞,喜马拉雅地槽封闭褶皱成山,印度大陆与亚洲大陆合并相连。

晚喜马拉雅运动:上新世以来在亚欧、太平洋、印度板块的相互作用下,产生强烈的差异性升降运动。

全国地势出现大规模的高低分异,差异运动的强度自东向西由弱变强。

是造成我国目前地势差别的重要力量。

所谓新构造运动主要就是指上新世以来构造运动。

新课标地理必修一第四章 第一节 常见地貌类型

新课标地理必修一第四章 第一节 常见地貌类型
第四章 地貌
第一节 常见的地貌类型
一、地貌的概念
1.定义: 地球表面各种形态的总称 2.常见地貌类型: 喀斯特地貌、河流地貌、风沙地貌、海岸地貌等
一、喀斯特地貌
1.概念: 可溶性 岩石,如 石灰岩,这类岩石的物质溶于水并
被带走,或重新沉淀,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 2.化学方程式:
3.典型分布:我国的 广西、、 贵州、、云南 等地。
4.喀斯特地貌的景观特点及形成原因:
(1)地表喀斯特地貌景观
溶沟
峰丛
石林
孤峰
(2)地下喀斯特地貌
石钟乳
溶洞

地下河 石笋
石柱
特点:地表高低起伏,崎岖不平,地下 多溶洞、地下暗河等奇特景观 成因:石灰岩受到流水的侵蚀、溶蚀作用
二、河流地貌
上游、中游、下游、河口段
1.分段:从源头到终点分为四段,即: 、
(1)位置:河流 入海或入湖 处。
(2)地貌特点:泥沙淤积,多发育 三角洲。
5.特殊地貌 (1)河曲:
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2)牛轭湖:
三、风沙地貌
风力
1.定义:在干旱地区,以
2.分布:我国 西北 地区。
作用为主形成的各种地貌。
3.类型
(1)风蚀地貌
①成因: 风 及其携带的沙粒冲击和摩擦岩石形成。
②类型:风蚀柱、 风蚀蘑菇、、雅丹、戈壁 等。
、、。
2.上游
(1)位置:一般流经 山区或。高原
(2)地貌特点:河流侵蚀形成深而陡的
,常见巨大石块和 卵石 。
3.中下游
V形 河谷,河床底部起伏不平
(1)位置:中游大多位于 山区与平原 交界的山前丘陵和平原地区;下
游多位于 平原 地区。

人教版必修一第一节喀斯特地貌与流水地貌

人教版必修一第一节喀斯特地貌与流水地貌

溶沟
峰丛、峰林
人教版必修一第一节喀斯特地貌与流 水地貌
洼地 孤峰
人教版必修一第一节喀斯特地貌与流 水地貌
喀斯特地貌
地 下喀 斯 特
人教版必修一第一节喀斯特地貌与流 水地貌
【展】喀斯特地貌 人教版必修一第一节喀斯特地貌与流水地貌
1.形成喀斯特地貌的岩石类型是
,具有的典型特征是
2.该地貌在我国的分布,除广西外,还有我国四大高原中之一
上游出山 口
过程
特征
人教版必修一第一节喀斯特地貌与流 水地貌
人教版必修一第一节喀斯特地貌与流 水地貌
3:(1)如何判断凹岸和凸岸?结合“凸凹”二字理解凸岸和
凹岸 右图把文字和河岸的形状联系起来,便于记忆,也不易混
淆。图中m、p处为 岸,n、o处为 岸。
(2)“莫问桑田事,但看桑落洲。数家新住处,昔日大江流。
【议】(限时6分钟)
要求: 1.讨论【学】中有疑问的问题 2.组长做好安排,起立讨论 3.拿起笔,随时记录。 4.注重效率,及时整理落实。
【展】
人教版必修一第一节喀斯特地貌与流 水地貌
人教版必修一第一节喀斯特地貌与流 水地貌
1:(侵蚀地貌)虎跳峡属于河流地貌中的
,一般分布在
河流的
游, 其成因是
__。
【展】
人教版必修一第一节喀斯特地貌与流 水地貌
人教版必修一第一节喀斯特地貌与流 水地貌
地表喀斯特
溶沟呈长条或网格状,高低不平,崎岖难行 进一步发展,形成面积洼地(广西、贵州称坝子) 洼地边缘残留的岩体,常呈锥状耸立,形成峰丛、峰林
峰林可演变为孤峰,以至残丘
人教版必修一第一节喀斯特地貌与流 水地貌
人教版必修一第一节喀斯特地貌与流 水地貌

自然地理学伍光和版第五章 地貌

自然地理学伍光和版第五章 地貌

中山
黄山莲花峰,1873m
恒山
北岳山西恒山,2017m
泰山
东岳山东泰山,1545m
华山
西岳陕西华山,2200m
嵩山
中岳河南嵩山,1590m
衡山
湖南衡山,1290m
丹霞山
丹霞山,最高618m
鼎湖山
鼎湖山
南京钟山
南京钟山(紫金山),458.7m
南京紫金山
紫金山天文台
广州白云山 白云山主峰摩星岭,382.4m
类型
固体含量
稀性泥石流 15 — 40%
粘性泥石流 40 — 60%
容重
1.3 —1.7 t/m3
>1.7 t/m3
◆地貌:在中上游形成峡谷;在下游出口处, 稀性泥石流形成洪积扇,而粘性泥石流则形 成砾石垄岗。
四、河流地貌
(一)河谷的形态 河谷——由河流作用塑造而成的长条状凹地。 ◆河谷的基本要素:河床、河漫滩、阶地;
期的V 形谷内,由于河流的侧向侵蚀, 使谷坡逐渐后退,谷底开始展宽,在 河弯的凸岸处形成狭窄的和由粗大砾 石所组成的滨河床浅滩。
②雏形河漫滩阶段
随着侧向侵蚀作用的不断进行, 凹岸继续后退,凸岸处雏形浅滩不 断扩大加高,以致在河流平水期也 大片露出,发展成为雏形河漫滩。
这时,因河谷仍比较窄,洪水 时水深和流速仍然较大,在谷底的 堆积物仍以粗粒的推移质如砾石和 砂等为主,而悬移质如泥和粉沙则 被水流带往下游。
3.生物风化作用 植物光合作用产生氧,动植物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 为化学风化提供了反应剂。
(二)风化壳
风化壳:风化产物虽经风化与剥蚀而依然残留原地覆 盖于母岩表面者,就是风化壳(残积物)。
1.风化壳的基本特征 (1)风化壳空间上分布呈不连续性,厚度差异也 很大,厚者可达100~200m,薄者不足1m; (2)组成物质以粘土和碎屑为主,也可包括少量 残存液体; (3) 结构疏松,表层分散性强,分解程度高粒径 细,中下层相反,但不具有类似沉积岩的层理; (4)发育和保存均较好的风化壳,可以划分强度风 化,中度风化和微风化三个层带。

第四章地貌知识点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第四章地貌知识点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第四章地貌第一节常见地貌类型常见的地貌类型:喀斯特地貌、河流地貌、风沙地貌、海岸地貌。

一、喀斯特地貌1、概念组成地壳的岩石有一部分是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等,在适当条件下,这类岩石的物质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沉淀,从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统称为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作用的本质: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和沉积作用。

2、分布我国的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喀斯特地貌最为典型,分布最为广泛。

3、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条件喀斯特作用的进行主要取决于岩石的可溶性和水的溶蚀能力,岩石的可溶性越强,水的溶蚀能力越强,喀斯特作用越剧烈。

①云贵高原在地质时期是一片热带浅海,沉积作用形成石灰岩;②地壳抬升,海水退缩,形成了高原;③在流水的侵蚀(化学溶蚀)与沉积(化学沉积)作用下,云贵高原形成了众多喀斯特地貌。

5、喀斯特地貌类型及特征(1)地表喀斯特地貌类型图片地貌特征成因溶沟地表水沿岩石表面和裂隙流动过程中不断对岩石溶蚀和侵蚀,从而形成的石质沟槽,称为溶沟。

溶沟呈长条形或网格状,地面高低不平,崎岖难行。

流水的溶蚀作用洼地溶沟进一步发展,可形成面积较大的洼地。

有的洼地可达数平方千米,底部平坦,被称为坝子,为重要农业区。

峰丛在极厚的可溶性岩石区域,水流切割出连绵不绝的群峰,如果山与山之间基座相连,则被称为峰丛。

峰林当峰丛进一步溶蚀,基座被切开,山与山之间变得相对独立散布,则被称作峰林。

孤峰峰林进一步发展,岩溶地区孤立的石灰岩山峰称为孤峰,状若石笋,形态各异。

(2)地下喀斯特地貌 6、喀斯特地貌对人类的影响残丘地表山峰经长期溶蚀作用残留的低矮山丘。

类型图片地貌特征成因溶洞地下水溶蚀形成的地下洞穴,溶洞长数米到数百千米,常常呈层状分布 流水侵蚀(溶蚀)作用 地下暗河由地下水汇集,或地表水沿地下岩石裂隙渗入地下形成的地下河道石钟乳、石幔(或)石帘溶洞顶部向下发育的岩体,按形态不同可分为石钟乳、石幔或石帘。

石钟乳是悬挂在石灰岩洞穴顶部的由碳酸盐淀积形成的倒锥状堆积体,石帘是岩溶水沿洞壁或倾斜的洞顶向下沉淀成层状堆积,有弯曲的流纹,形如布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划分标准:
海拔
> 5000 m:极高山
3500 ~ 5000 m:高山
1000 ~ 3500 m:中山
500 ~ 1000 m:低山
< 500 m:丘陵(相对高度<300 m)
2.高原与平原
都是大面积的平坦或略有波状起伏的地形;高原一般海拔高度
>1000m,而平原则<200m(内陆海拔几百米的平原称为高平原,
湿润区 流水地貌发育
寒冷区
冰川、冰缘作用占 优势;
干旱区 风力作用为主
碳酸盐岩区 喀斯特作用
一、地貌成因
(三)岩性影响 与地貌发育
岩性不同, 抗风化和外界剥蚀能力不同,形成不同 的地貌.
①石英岩、石英砂岩; ②泥灰岩、页岩; ③碳酸岩; ④玄武岩
①石英岩、石英砂岩-----山岭、峭壁; ②泥灰岩、页岩--------低丘、缓岗; ③柱状节理的玄武岩-----陡崖,石柱;
垂直节理的花岗岩——陡峻山峰 ④片岩---鳞片状地貌 ⑤碳酸盐---喀斯特地貌
一、地貌成因
(四)生物影响 与微地貌
生物风化、生物沉积
一、地貌成因
(五)人类活动 影响
1.改变地貌发育条件,加速或延缓某种地貌过程;
2.直接干预地貌过程甚至改变地貌发育的方向。
二、基本地貌类型
(一)形态分类
1.山地
山地是指高于周围平地,而内部又有一定高差的正地形; 呈带状延伸的山地称为山脉。
第五章 地貌
第一节 地貌成因与地貌类型
一、地貌成因
(一)构造运动 与地貌发育
1.构造运动形成的地貌 构造运动造成地球表面的巨大起伏,是形成地表
宏观地貌特征的因素。决定了某地域的基本骨架。
板块构造地貌、断层构造地貌、褶曲构造地貌、火山构造地貌
一、地貌成因
(一)构造运动 与地貌发育
2.运动方向形成的地貌
(1)垂直运动 如上升的山地、丘陵、台地;下降的平原、盆地;间歇上 升的阶地等。
(2)水平运动
大范围的地壳水平运动使地壳产生挤压或拉张,可以形 成大规模的大陆褶皱山系高原、大陆裂谷、断陷盆地;大陆 边缘的岛弧、海沟、大陆坡。
一、地貌成因
(二)气候条件 与地貌发育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水热组合状况不同,形成不同的地貌类形。
(二)改变降水量分布格局 地形雨、焚风 山地成为“湿岛”、盆地与深切河谷成为“干岛” 山脉成为降水量的分界线
三、地貌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三)地貌对生物界的影响 不同海拔高度处植被类型差异明显 地带性植被和隐域性植被
(四)地貌对自然界地域分异的影响 地貌界线与自然区界相吻合
(五)地貌对土地类型分化的影响
如成都平原)。
3.盆地
是低于周围山地的盆状负地形,是升降差异运动的产物。
二、基本地貌类型
(二)成因分类
1. 内力地貌
构造地貌 火山地貌
2 .外力地貌
水成地貌 冰川地貌 风成地貌 岩溶地貌 重力地貌 冻土地貌
形成基本地貌形态 对基本地貌形态进行改变
三、地貌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一)导致地表热量的重新分配和温度分布状况的复杂化 海拔高度 、坡向(阳坡、阴坡,迎风坡、背风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