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常见四种地貌类型,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学案(无答案)-鲁教版高中地理选修1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学案】典型地貌及其景观特点

【高中地理学案】典型地貌及其景观特点

附3典型地貌及其景观特点学习目标:1.学习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等资料,识别3~4种常见地貌。

2.描述所识别的地貌,说明这些地貌景观的主要特点。

(重点)[自主预习·探新知]一、流水地貌1.流水地貌是由流水的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塑造而成的地貌。

2.河流地貌(1)上游:大多地处山地和高原,高差大,水流急,对河道有强烈的下切作用,往往形成峡谷和瀑布。

(2)中下游:水流减缓,河谷变宽,往往形成冲积平原。

(3)入海口:沉积作用显著,往往形成三角洲平原。

(4)出山口:由于流速降低,所携带的物质在山前沉积下来,形成山麓冲积扇。

3.喀斯特地貌(1)在石灰岩、白云岩等可溶性岩石分布的地区,常因流水溶蚀和淀积作用而形成特殊地形,称为喀斯特地貌。

(2)地面喀斯特地貌主要包括峰林、峰丛、孤峰、以及溶蚀洼地和落水洞等。

(3)地下喀斯特地貌主要包括溶洞、地下河,溶洞中发育的石钟乳、石笋、石柱。

二、风成地貌1.风成地貌是指风力对地表物质的侵蚀、搬运、沉积所形成的各种地貌。

2.风蚀地貌主要有风蚀城堡、风蚀蘑菇、风蚀洼地等;沙丘、黄土高原都属于风力沉积地貌。

三、海岸地貌海蚀地貌主要有高耸的海蚀崖、深邃的海蚀洞、造型奇特的海蚀柱;海积地貌主要有沙滩、沙洲、贝壳堤。

四、山岳地貌1.褶皱山(1)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弯曲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叫作褶皱。

(2)由褶皱发育而成的山岭和谷地,统称为褶皱山。

2.断块山(1)岩体发生破裂后,如果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就形成了断层。

(2)由断层发育而成的山岭和谷地,统称断块山。

3.火山(1)处于地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喷出地表形成火山。

(2)火山口是地下岩浆上涌喷出地表的出口。

有的火山口中部是低凹的封闭洼地,积水形成湖泊。

(3)火山锥是由火山碎屑物质和喷涌出来的岩浆在流动过程中沉积而成的锥形体,上部坡度较大,下部坡度较缓。

4.1常见地貌类型 教案-【新教材】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4.1常见地貌类型 教案-【新教材】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地貌”教学设计课程标准: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一、教学背景分析1.课标要求本节课依据的标准主要是“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课标首先要求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使学生感知地貌现象,在此基础上识别流水地貌、风成地貌、海岸地貌、冰川地貌等四种常见的地貌类型。

其次是运用图像和文字资料,描述常见地貌类型的主要特点。

地貌类型不同,观察的内容不同,描述的主要特点也就不同。

所以,具体描述的角度可以由地貌景观的概念切入,地貌即地球面貌,也就是地表的形态,因此地貌景观的形态如形状、规模面积、地表起伏和色彩等成为描述的主要内容。

景观是指相对固定在地表的实体要素,由一定的物质构成,所以景观的主要特点离不开对其物质组成的描述。

综合来看,描述地貌主要有三个角度:形态、物质组成和成因。

此外,流水地貌、风成地貌、海岸地貌、冰川地貌等是根据地貌的形成原因划分的,并且地貌的成因深刻地影响着各类地貌的形态和物质组成,所以描述时可根据学情适当围绕成因展开。

最后,在感知地貌形态、识别地貌类型和描述地貌特点的过程中,体会地貌景观与人类的关系,即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类对各类地貌的开发利用;理解地貌学习的意义所在,即认识自然环境,尊重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利用自然。

2.教学目标(1)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河流地貌、喀斯特地貌等常见的地貌类型。

(2)运用图文资料,描述河流地貌和喀斯特地貌的主要特点。

(3)通过实地观察或观看图片,体会常见地貌类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感悟人类活动在自然地理环境中应遵循的原则。

3.教学重、难点本节内容的教学重点是“识别喀斯特地貌、河流地貌、风沙地貌与海岸地貌,描述上述四类地貌景观的特征”。

“结合野外观察或实地景观图片,描述上述四类地貌景观特征”是教学中的难点。

4.设计思路对于课标要求,调整方案中给予了说明,尤其是规定了教学中涉及的地貌类型,即流水地貌、风成地貌、海岸地貌、冰川地貌等。

《第一节 常见地貌类型》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第一节 常见地貌类型》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常见地貌类型》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识别常见的地貌类型,如平原、山地、丘陵、盆地等,并了解其形成原因和特点。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分析地貌图片,培养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3. 情感目标:学生能够认识到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和发展的重要性,培养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识别常见的地貌类型,并了解其形成原因和特点。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地貌图片,培养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三、教学准备1. 准备地貌类型图片和相关视频资料,用于课堂教学展示。

2. 准备教学PPT,包括地貌类型图片和相关问题。

3. 准备好地形模型或相关地理教具。

4. 邀请相关地质学家进行实地考察,为课堂讲解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观看一些地貌的视频或图片,如黄土高原、雅丹地貌、丹霞地貌、风蚀蘑菇等,并让学生描述他们的观察结果。

2. 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这些地貌是如何形成的?它们有什么特点?对我们有什么影响?(二)新课教学1. 常见地貌类型介绍(板书)(1)褶曲地貌:展示一些褶曲山丘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解释其形成过程。

(2)断层地貌:通过图片和模型展示断层和地垒、地堑等概念,让学生了解断层形成的地貌特征。

(3)火山地貌:播放火山喷发的视频,展示火山地貌的图片,引导学生分析其形成过程。

(4)流水地貌:通过模型和图片展示流水侵蚀和沉积作用,让学生了解流水地貌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5)风力地貌:展示风蚀洼地、风蚀蘑菇、雅丹地貌等图片,引导学生分析风力地貌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2. 组织学生讨论各种地貌的分布、形成原因和特点(教师巡回指导)3. 结合实例进行讲解,如:长江三峡、黄土高原的形成与地貌特点等。

4. 引导学生总结各种地貌类型的特征。

(三)实践活动1. 组织学生到户外观察各种地貌,如:河流、湖泊、山地、沙漠等,并记录他们的观察结果。

高中地理鲁教版第册学案:第单元单元活动学用地形图探究地貌特征含解析

高中地理鲁教版第册学案:第单元单元活动学用地形图探究地貌特征含解析

单元活动学用地形图探究地貌特征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目标1.了解地形图和等高线地形图的概念和作用.(综合思维)2.观察等高线地形图与对应的景观图,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特征,掌握其判读方法.(综合思维)3.观察分层设色图和地形剖面图,掌握分层设色地形图的判读方法,并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地理实践力)一、认识等高线地形图1.地形图(1)概念:按照一定的投影方法、比例关系和规定符号,将真实地形、地貌描绘在平面上的一种地图.(2)表达方式:通常用等高线来表示地形的高低起伏.(3)作用:反映地面的实际高度、起伏状况,并具有一定的立体感。

2.等高线的判读符号部位等高线分布特征A鞍部两侧等高线闭合,且数值相等B山谷由低处向高处凸出,海拔较两侧低C山脊由高处向低处凸出,海拔较两侧高D陡崖若干条等高线重叠在一起E缓坡等高线分布稀疏,单位水平距离内的高差较小F陡坡等高线分布密集,单位水平距离内的高差较大地貌类型判读依据沙丘各点之间高差很小,地势较平坦,等高线的小圆弧指示沙丘的迎风坡冲积扇位于河流出山口的位置,等高线间距不大,地表起伏和缓,其等高线呈弧形向海拔低处凸1.分层设色地形图:(1)绘制方法:在等高线之间根据不同高程填充不同的颜色。

(2)作用:应用分层设色图可以一目了然地感知地表的起伏状况。

2.应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分析地貌地貌类型等高线特征地面喀斯特地貌孤峰等高线环环相套,中间数值大峰丛若干组环环相套的等高线,山间洼地为圆弧形等高线峰林山岭与谷地山岭山顶等高线闭合,山脊等高线向低处凸出,山谷等高线向高处凸出谷地黄土高原地貌“塬”顶部等高线稀疏,边缘等高线密集“墚"等高线狭长,中间数值大“峁”等高线似圆形或椭圆形1.等高线图上的高度值有时可能为相对高度。

2.等高线均为闭合曲线。

3.等高距是指相邻两条等高线之间的图上距离。

4.等高线闭合,数值内小外大,中部稀疏,边缘密集,表示的地形类型是山地。

()5.图中虚线或字母表示地形(单位:m)部位。

《主要地貌的景观特点》 教学设计

《主要地貌的景观特点》 教学设计

《主要地貌的景观特点》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识别和描述常见的主要地貌类型,如山地、平原、高原、盆地、丘陵、河流地貌、海岸地貌、喀斯特地貌、风成地貌等的景观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图片、视频和实地考察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自然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各种主要地貌类型的景观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2、教学难点理解地貌形成过程中的内外力作用机制,以及不同地貌类型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主要地貌类型的概念、景观特点和形成原因。

2、直观演示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展示各种地貌景观,让学生获得直观的感受。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特定地貌景观的特点和形成因素,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4、实地考察法(如有条件)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亲身感受当地的地貌景观,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对知识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组精美的地貌景观图片,如雄伟的山脉、广袤的平原、奇特的喀斯特地貌等,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问学生是否知道这些地貌的名称和特点,从而导入新课。

2、知识讲解(1)山地展示山地的图片和视频,介绍山地的定义和特点,如地势起伏大、坡度陡峭、峰峦起伏等。

讲解山地的形成原因,如地壳运动、火山喷发等内力作用,以及风化、侵蚀、搬运等外力作用。

(2)平原展示平原的图片,介绍平原的定义和特点,如地势平坦、开阔,海拔较低。

讲解平原的形成原因,如河流冲积、海洋沉积等。

(3)高原展示高原的图片,介绍高原的定义和特点,如海拔较高、地势起伏较小、边缘陡峭。

讲解高原的形成原因,如地壳抬升等内力作用。

(4)盆地展示盆地的图片,介绍盆地的定义和特点,如四周高、中间低。

讲解盆地的形成原因,如地壳运动、沉积作用等。

(5)丘陵展示丘陵的图片,介绍丘陵的定义和特点,如地势起伏相对较小、坡度较缓。

教学设计2:4.1常见地貌类型

教学设计2:4.1常见地貌类型

第一节常见地貌类型一、教学目标课程标准:通过野外观察,或者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学习目标:1.了解常见的地貌类型;2.掌握识别各种地貌的主要方法;3.掌握描述地貌景观主要特点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识别各种地貌的主要方法。

三、教学难点:识别各种地貌的主要方法。

四、教学方法问题引导法、讨论法、辩论法、材料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知识回顾]:一、海浪1.海浪的类型(1)风浪(2)海啸(3)风暴潮2.海浪的影响(1)影响人类活动(2)海岸地貌的形成二、潮汐1.潮汐的概念2.潮汐的影响三、洋流1. 洋流的概念2.按海水温度分类3.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新课导入]:【多媒体展示】出示“桂林漓江两岸地貌景观”图,导入。

300多年前,徐霞客在游记中写道:“遥望东界遥峰下,峭峰离立,分行竞颖,复见粤西面目。

盖此丛立之峰,西南始于此,东北尽于道州,磅礴数千里,为西南奇胜,而此又其西南之极云。

”你知道徐霞客描述的是哪种类型的地貌吗?这类地貌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这类地貌对当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哪些影响?[新课教学]:一、喀斯特地貌【学生自主学习】阅读课本66页,说出喀斯特地貌的物质组成、成因、分布。

1.物质组成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

2.成因岩石的物质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沉淀,从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

3. 喀斯特地貌的定义可溶性岩石在适当的条件下,岩石的物质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沉淀,从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统称为喀斯特地貌。

4.在我国的典型分布区:广西、贵州、云南等地最为典型。

5.类型及特点【学生自主学习】阅读课本67-68页,填写下表。

①地表喀斯特地貌②地下喀斯特地貌二、河流地貌1.不同河段的河流地貌(1)河流上游(山区):①形成河流流经山区,水流不断侵蚀河谷岩石,使河谷两岸岩石崩解,形成“V"形河谷(图4.6)。

【读图思考】读图4.6,描述“V"形河谷的特征。

高中地理《典型地貌及景观特点》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典型地貌及景观特点》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必修一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壱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三课时)——典型地貌及景观特点教材分析一.教学目标1. 通过视频、图像等资料,能识别常见的风成地貌、流水地貌、海岸地貌、冰川地貌2. 通过模拟实验,能区分不同地貌,提升地理实践力;学会描述不同地貌景观的主要特点3. 通过实验,归纳总结风成、河流地貌的主要特点。

二.教学方法实验探究、观察法、归纳法三.教学流程设计云南石林 广东丹霞山湖南张家界教方法风成地貌实验观 看视频增 强感 官认识课 , 增 强 学 生 学 习兴趣。

而 且通 过 这 一 案 例 能 简单 让同 学 们 知 道 如 何 描 述 景 观 特点。

通 过 模 拟实 验能 区 分 不 同 风 成 地 貌 , 提 升 地 理 实 践3 分 钟自主学习 2 分钟展示 2 分 钟。

预习 1分钟实验展示 8 分钟展示学 生自 主探 究并 回答 荣成成山头山东泰山沂水大峡谷教师引领: 下面首先请同学们欣赏我们家乡旅游的视频。

(播放宣传片)问题: 谁来挑战第 1 个任务?总结: 如何描述景观特点:可以从形态、地势(海拔、相对高度)、质地 (颗粒物大小)、坡度等方面进行描述。

(岩壁陡峭或者高耸,坡陡) 海水侵蚀承转: 如果是一个陌生的地貌景观,我们如何来辨别?下面是新疆哈密地区常见的一种地貌,大家看看它有什么特点? 总结: 形态上呈垄岗状、流线形、成群集中分布是雅丹地貌的最重要特征或者看 实验 要求,观察 实验 过程 , 思 考回 答问题 一列列断断续续延伸的长条形土墩与凹地沟槽相间分布、沙土承转: 图中这种地貌有个专业的称谓——“雅丹”,雅丹在维吾尔语 中的意思是“具有陡壁的小丘”。

这里几乎看不见一草一木,当大风刮巩固成果【实验探究二】实验器材:铁皮箱、泥沙、塑料瓶、水实验目的:演示流水地貌观察思考:1.你看到了哪些地貌形态?(沟谷、冲积扇)2.你观察到流水的几种作用过程?(侵蚀、沉积、搬运)3.观察在哪里侵蚀?哪里堆积?为什么?(坡侵蚀、山麓堆积)4.堆积物的形状、颗粒大小有何特点?(扇形、由大到小、由粗到细)5.这个实验能否模拟河流各个河段的地貌?如果不能,如果改进?(不能,河口三角洲不能模拟)6.推论:流水作用为主的地貌出现在地区(干湿地区)。

高中地理必修一 第4章第1节 常见地貌类型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必修一 第4章第1节 常见地貌类型教学设计

第四章 地貌 第一节 常见地貌类型本章是继大气圈、水圈之后又一个重要的圈层——岩石圈,虽然只有两小节内容,但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地貌类型是观察地貌的基础;而学习观察地貌的方法又有利于更好地观察几种常见的地貌类型,两者相辅相成,地貌为后面人文地理的学习打好基础。

有些课本中没有出现基本概念,如“地貌”以及“河流地貌”等,教师进行补充教学。

重点:了解常见地貌类型的成因及分布。

难点:掌握并能区分常见地貌类型的主要特点。

多媒体 自制教具导入新课通过对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二文言文的解读,里面对喀斯特地貌的描述导入新课,让学生学会通过地理景物的文字描述想象生活中的实景,激发对本节内容的兴趣。

(教师设置问题)在游记中,旅行家徐霞客描述了哪一种地貌类型?主要分布在生么地方?对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有什么影响?通过本节内容的的学习,同学们就会有所了解。

教师补充地貌的基本概念,让学生对整体地貌有个基本的认识,列举本节内容框架 (教师板书)第一节常见的地貌类型地貌的概念(教师补充:地球表面各种形态或外貌的总称。

)一、喀斯特地貌(教师板书)1.喀斯特地貌的概念(阅读课本P66,并在课本上划出相应概念。

教师引导阅读加幻灯片图像展示的方式帮助学生剖析喀斯特地貌的概念,理解喀斯特地貌的形成)组成地壳的岩石有一部分是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等。

在适当条件下,这类岩石的物质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沉淀,从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统称为喀斯特地貌。

2.(教师设问)喀斯特地貌在我国主要分布地区?学生回答:广西、贵州、云南等地最为典型,分布最为广泛。

3.(教师设问)喀斯特地貌有哪些分类?学生阅读课本回答:a.地表喀斯特地貌景观演变(图4.2)(主要有溶沟、洼地、峰林等)b.地下喀斯特地貌类型:溶洞、石钟乳、石幔或石帘、石笋、石柱。

4.引导学生阅读P68-P69活动题,了解世界最大口径的射电望远镜的基本情况,然后学生讨论,阅读活动题1—3,探究“天眼”选址贵州平塘的原因图4.5平塘县大窝凼工程建设前后对比a.简述大窝凼的气候地貌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见四种地貌类型,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学习目标】
1.通过自读了解河流、海岸、风沙、黄土、冰川、喀斯特等地貌类型。

2.通过阅读分析课文,认识主要地貌类型的学习,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我国山河的千姿百态、雄伟壮丽,激发爱国热情。

3.通过阅读地图、图表、图片等材料,能从图中获取有用地理信息。

4.能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了解本节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

【重点难点】
1.通过自读了解河流、海岸、风沙、黄土、冰川、喀斯特等地貌类型。

2.通过阅读分析课文,认识主要地貌类型的学习,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我国山河的千姿百态、雄伟壮丽,激发爱国热情。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知识点一/活动一:河流地貌和海岸地貌
1.河流地貌
3.(1)定义:河流作用于地球表面,经_____、_____和_____过程所形成的各种侵蚀、堆积地貌的总称。

4.(2)形成条件:河流作用是地球表面最经常、最活跃的地貌作用,它贯穿于河流地貌的全过程。

无论什么样的河流均有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并形成_____的地貌类型。

5.(3)类型:地貌类型中包括_____与_____地貌两类,前者有:侵蚀河床、侵蚀阶地、谷地、谷坡;后者含:河漫滩、堆积阶地、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等。

河流阶地是河流地貌中重要的地貌类型,可以分为:侵蚀阶地、堆积阶地、基座阶地和埋藏阶地。

对河流阶地的类型及其河谷的结构的研究,可以分析河流地貌的过去,了解现在,预测河流发育的未来。

2.海岸地貌
6.(1)定义:海岸地貌就是海岸在构造运动、_____、_____和气候因素等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各种地貌的总称。

第四纪时期冰期和间冰期的更迭,引起海平面大幅度的升降和海进、海退,导致海岸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

7.(2)形成条件:在海岸地貌的塑造过程中,构造运动奠定了基础。

在这一基础上,波浪作用、_____、_____及气候因素等塑造出众多复杂的海岸形态。

波浪作用是塑造海岸地貌最活跃的动力因素。

海岸在海浪作用下不断地被侵蚀,发育着各种海蚀地貌。

8.(3)类型:根据海岸地貌的基本特征,可分为_____地貌和_____地貌两大类。

侵蚀地貌是岩石海岸在波浪、潮流等不断侵蚀下所形成的各种地貌,主要有海蚀洞、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柱等。

按堆积体形态与海岸的关系及
其成因,可分为_____地貌、_____地貌、_____地貌、环绕地貌和隔岸地貌。

按海岸的物质组成及其形态,可分为沙砾质海岸、淤泥质海岸、三角洲海岸、生物海岸等。

(二)知识点二/活动二:风成地貌的风沙地貌
1.风沙地貌
9.(1)定义:风对地表松散堆积物的侵蚀、搬运和堆积过程所形成的地貌,称为_____地貌。

10.(2)形成条件:表到处都可有风,但只有当风吹扬起地表松散颗粒,形成风沙流的过程忠,才能形成各种风沙地貌。

风沙地貌分为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两类。

11.(3)分布范围:风沙地貌主要分布在_____气候区。

那里日照强、昼夜温差大、物力风化盛行、降雨少而集中,年蒸发量大,常超过降雨量数倍甚至数百倍,植被_____,疏松的沙质地表裸露,特别是风大而频繁,所以风沙作用就成为干旱区塑造地貌的主要营利。

2.黄土地貌
12.(1)定义:黄土地貌就是发育在黄土(包括黄土状土)地层中的地貌。

_____、地面支离破碎、_____、现代侵蚀异常强烈,是典型黄土地貌的突出特点。

13.(2)形成条件:塑造黄土地貌的外动力有_____、_____、重力和_____。

其中风力既可从远方将黄土物质搬运而来进行堆积,又可使黄土地表发生吹蚀和吹扬。

地表水渗入地下的潜蚀过程,形成许多独特的黄土地貌形态,如陷穴、盲沟、天生桥等,称为黄土喀斯特(或假喀斯特)。

高含沙水流或泥流,也仅出现在厚层黄土分布区域。

14.(3)类型:黄土地貌的基本类型有_____,_____、_____和各类沟谷。

黄土塬和各类沟谷构成的地貌类型区,称为黄土_____,以梁、峁丘陵为主体的构成黄土丘陵沟壑区。

黄土区的沟谷分古代沟谷和现代沟谷。

(三)知识点三/活动三:冰川地貌和喀斯特地貌
1.冰川地貌
15.(1)定义:由冰川作用塑造的地貌。

属于_____范畴。

地球陆地表面有11%的面积为现代冰川覆盖,主要分布在极地、中低纬的高山和高原地区。

第四纪冰期,欧、亚、北美的大陆冰盖连绵分布,曾波及比今日更为宽广的地域,给地表留下了大量冰川遗迹。

16.(2)形成条件:冰川是准塑性体,冰川的运动包含内部的运动和底部的滑动两部分,是进行_____、_____、堆积并塑造各种冰川地貌的动力。

但它不是塑造冰川地貌的唯一动力,是与寒冻、_____、雪崩、_____等各种营力共同作用,才形成了冰川地区的地貌景观。

17.(3)分布范围:广泛分布于欧洲、北美洲和中国西部高原山地。

分现代冰川地貌和古代冰川地貌两种。

前者仅限于约占陆地面积10%的现代冰川分布区;后者主要指第四纪古冰川(最大覆盖范围占陆地面积的32%)塑造的地貌。

18.(4)类型:冰川地貌按成因分为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两类。

现代冰川作用区的冰体部分按形态分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