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七贤人物品读
竹林七贤鉴赏

竹林七贤鉴赏竹林七贤是历史上一群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等各个领域的杰出人物。
他们因为在竹林中隐居修行而闻名于世。
他们七人分别是刘伶、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嗣宗、王戎。
他们在竹林中追求自由、追求真理、追求人生的意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将以不同的角度对竹林七贤进行鉴赏。
首先是思想品质方面的鉴赏。
竹林七贤作为古代知识分子的代表,他们的思想品质非常高尚。
他们不为名利所诱惑,选择在竹林中隐居修行,追求思想和人格的完美。
刘伶是竹林七贤中最早的一位,他以清心寡欲的生活态度和儿女情长的个人命运赢得了人们的敬仰。
嵇康则以他戴罪立功的气概和真理至上的思想理念受到人们的推崇。
山涛以他笃信佛教的信念和推崇人性善良的思想为人们所认可。
阮籍则通过反抗当时封建制度的思想主张和放逐之后的不屈不挠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向秀、阮嗣宗和王戎的思想品质亦是杰出的。
其次是文学成就方面的鉴赏。
竹林七贤都是文学家,他们创作的诗歌和散文流传至今,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他们的作品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真理的探索。
例如,嵇康以其豪放不羁的性格和超凡脱俗的艺术境界,被誉为“嵇康飞仙”。
阮籍的诗歌和散文多表达了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思考,具有浓郁的禅意和人情味。
王戎则以他深邃的思想和描绘自然景色的才华而受到人们的喜爱。
第三是政治历史贡献方面的鉴赏。
竹林七贤虽然生活在东晋末年,但他们对于政治有着深入的思考,并在实际行动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嵇康曾参加过王导的官方,阮籍、王戎等人也都有过一定的官职。
他们通过自己的政治行为和言论,对当时的政治局势进行了批判和反思。
他们追求人民的幸福和社会的公正,对政治上的腐败和社会的不公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最后是对竹林七贤精神价值的鉴赏。
他们通过竹林隐居的生活方式,寻求内心的宁静与精神的自由。
他们追求真理、追求艺术、追求人性的解放,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激励了后人勇于追求自我的精神,弘扬了人权意识和思想自由的价值观,对中国文化和全人类文化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竹林七贤文人之风

竹林七贤文人之风小说《竹林七贤》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描写了东晋末年七位文人在竹林之中独立自主、追求自由,追求真理的故事。
他们不仅以自己的诗文才华照亮了那个黑暗的年代,也成为后世众多文人学士学习的楷模。
在他们身上,展现了一种特有的文人风范。
一、朴素的生活态度竹林七贤文人并不以德行和身份界定自己的价值,他们追求朴素的生活态度。
他们放弃了官职,拒绝了虚荣的名利,选择了隐居竹林中,宁静自由的生活。
他们过着简约清寒的生活,远离尘嚣和世俗的纷扰,只专注于个人修养和思考。
二、豁达的精神境界竹林七贤文人心胸宽广,对人生的苦乐都能以平常心对待。
他们眼见时世的黑暗和动乱,却能保有一颗宁静的心,保持内心的和谐和无私。
他们积极面对挑战和困难,以平和的心态对待一切。
这种豁达的精神境界,使他们能够在逆境中坚持真理和追求理想。
三、博学多识的学术背景竹林七贤文人以他们博学多识的学术背景而闻名。
他们以才智超群、学识渊博而著称于世。
其中以山涛的佛学造诣、嵇康的音乐才华、刘伶的诗词创作等,都是无可置疑的杰出之作。
他们深深地明白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探索,才能阅读更广阔的视野,延展更高远的思维。
四、忧国忧民的社会关怀竹林七贤文人不仅在文学艺术上有所成就,也在社会上有所作为。
他们对国家命运以及人民疾苦充满忧虑,始终保持警醒的眼睛。
他们的诗歌、文章常常批评腐败的官员、呼吁社会的公正与正义,展现了对于社会发展和人民疾苦的关切。
他们关切社会的命运,使他们与社会保持紧密的联系。
五、独立思考的智慧品质竹林七贤文人具备独立思考的智慧品质,他们注重反思人生和社会的本质,评判对错得失。
他们不轻易附和时尚潮流,也不被权势和利益所蒙蔽。
他们坚持自己的原则和信仰,不为名利所动摇。
这种独立思考的智慧品质使他们成为道德的楷模和时代的照耀。
六、艺术性的表达方式竹林七贤文人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的方式非常独特。
他们擅长运用华丽且富有内涵的修辞手法,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融入到诗篇和文章之中。
论《世说新语》中的竹林七贤

说, 是超脱世俗的人所以以
不 守 制 。在 母 亲 下 葬 , 大
声 号 哭 一 句 ,完 了 就 吐 了 , 体
衰 颓 几 天 。在 这 服 丧 的 期 , ^
去 参 加 晋 文 的 宴 ,席
吃 肉 照 。 中 , 以看出 他
的不拘 , 是 他 不 守 丧 不 是
他 不 ,正是因为他他对母亲的
心 更 加 虔 诚 ,他的悲
们不
到一个率而为
的 而且也
到一个有情
有义、 满 、
的。
他 就作为一个有有的人
一个
在于
前 ,而不是
们时
的
的 人物。
作为“竹 林 七 贤 一 ,与 他 人一 , 情 , ,不
在乎世俗的 。在对关于 的
十 七 记 载 中 ,《彳 》》一 多 6 而 6他是一个多
情 的一个人。 ,
有,
。
常 从妇饮酒,阮 醉便眠妇侧,夫始
一部记录魏晋风流的故事集。其 中 ,竹林七贤是一个很典型的人物群体,这七个人分别是嵇康、刘 伶 ,阮咸、阮
籍 、山涛、向秀、王 戎 。《世说新语》这本书对竹林 七 贤 每 个 人 所 塑 造 的 不 同 人 物 形 象 也 是 值 得 研 究 的 。阮籍放荡
不羁但又有情有义,向秀
和
,阮籍
,刘伶
,山涛清 欲 ,王戎有些吝啬,嵇
二 . 通 达 平 和 、深 谙 道 学 的 向
秀 在 《世说新语》一书中对
的记载 不多6
到的仅 6
正正面记载 的 有 。
中一 是 留 、
、内 6 人 相 6
少 。此 ,
、留
、内 、
七人6
于竹林 下6
6故世
历史演进中的竹林七贤思想

历史演进中的竹林七贤思想竹林七贤,是中国历史上一群具有深远影响的思想家、文人和政治家。
他们生活在东晋时期的竹林山中,相互交流并以酒会的形式聚集在一起,共同探讨各种思想问题。
他们的思想观点对中国的历史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为后来的文人思想奠定了基础。
本文将从竹林七贤的背景、思想观点以及其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竹林七贤的背景竹林七贤分别是山涛、谢安、王羲之、嵇康、陶渊明、刘伶和阮籍。
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和背景,但共同的特点是他们在竹林山中相识并相互影响。
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曾经历过动荡的战乱时期,对社会现实有着深刻的认识和思考。
竹林七贤之间的交流和讨论,成为了他们思想发展的重要契机。
二、竹林七贤的思想观点1. 山涛:山涛主张早起、饭后、日中三个时段去读书,并强调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明辨善恶,提高自身的修养。
2. 谢安:谢安注重修身养性,他主张“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强调个人道德修养对于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性。
3. 王羲之:王羲之是一位著名的书法家,他的艺术追求与他的思想观点相一致。
他强调自律、持重,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
4. 嵇康:嵇康是竹林七贤中较为叛逆和狂放的一位,他主张个人的自由和追求真理,反对政治的虚伪和道德的约束。
5. 陶渊明:陶渊明是竹林七贤中唯一的农民出身,他强调田园生活的美好和对自然的敬畏。
他的诗词反映了他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倡导人们过上宁静而自由的生活。
6. 刘伶:刘伶是竹林七贤中狂放不羁的一位,他倡导个人的诉求和对享乐的追求,反对伪善和约束。
7. 阮籍:阮籍崇尚个人的自由,反对现实社会的约束和不公。
他主张个人的追求和天赋的发挥。
三、竹林七贤思想的影响竹林七贤的思想观点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他们的思想观点帮助文人阶层树立了正确的人生态度,强调理想追求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其次,竹林七贤的思想观点对中国文学和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们的诗词、书法作品被后世文人广泛传颂,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竹林七贤是指哪七个人

竹林七贤是指哪七个人竹林七贤,又称东晋七贤,是指东晋时期一群杰出的文化人物,他们以清廉正直、才学过人而著称。
这七位贤人分别是:嵇康、山涛、刘伶、阮籍、向秀、阮咸和王戎。
他们以志趣相投、聚居于竹林为名,由此得名竹林七贤。
首先,嵇康是竹林七贤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
他出生于山西,早年以文章才华获得名望。
嵇康擅长音乐、诗词、文章,同时他也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和散文家。
他提倡个人修养、追求内在的完善,并主张通过治学来实现社会的进步。
嵇康的思想对后世的文化界和政治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山涛是竹林七贤中的另一位杰出人物。
他是扬州的人,喜欢浪迹江湖、与众人交往。
他对文学和音乐有深厚的造诣,被誉为才子佳人中的佳人。
山涛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提倡简朴的生活方式,鼓励人们追求内心的安宁和情感的宁静。
他的作品以其自由奔放的风格和丰富的思想内涵而受到广泛赞赏。
刘伶是竹林七贤中的一位非常独特的人物。
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记载有关忧郁症的人。
刘伶天赋聪颖,对世俗的压力和个人的挣扎感到困顿。
他通过诗词和散文表达悲哀的情感,并通过刻画自然景观来寄托情感。
刘伶的作品深深触动了当时的文人,也影响了后世的文化发展。
阮籍是竹林七贤中的一位学者。
他来自江西,担任过官职。
然而,他对官场腐败和权力的虚妄感到失望,因此选择隐居山林。
阮籍注重个人的修养,并标榜自由奔放的生活态度。
他的作品以其深情感人的风格和婉约的表现形式而广受好评。
向秀是竹林七贤中最年轻的一位。
他对音乐、诗词和书法都有着极高的造诣。
向秀以其清雅的作品风格和敏锐的思想见解而受到推崇。
他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并倡导人们通过与自然界的交流来寻求真理和解脱。
阮咸是竹林七贤中的一位知名学者。
他以其深入的学问和理论洞察力而为人所熟知。
阮咸的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和文学上的独特性而闻名,他的影响力在当时的文化界和学术界都是不可忽视的。
最后,王戎是竹林七贤中的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化人物。
他才华出众,精通音乐、诗词和政治。
竹林七贤的寓意和象征

竹林七贤的寓意和象征竹林七贤,是中国历史上一组文化名人的称号,他们分别是:嵇康、山涛、向秀、阮籍、嵇绍、刘伶和陶渊明。
竹林七贤的寓意和象征深受人们喜爱和崇敬,他们的人生境界和精神追求成为后世追随者的楷模。
竹林七贤的寓意之一是清廉正直。
他们都是明君时代的忠臣,他们的清廉正直不仅表现在政治上,还体现在他们的生活中。
嵇康曾在官场上不为权势所动,坚守自己的原则;阮籍则拒绝接受财物,追求清贫的生活。
他们的行为树立了一个正直廉洁的榜样,告诫后世人们要守住自己的原则,不被金钱和权力所诱惑。
竹林七贤的寓意之二是独立自主。
他们都追求自由与独立,不愿受制于人。
嵇康在官场上不畏强权,坚持自己的主张;刘伶则拒绝参与官场斗争,选择了自由的艺术生活。
他们的追求自由的精神鼓舞了后世人们追求独立自主的精神,告诫人们要有自己的思想和主张,不被他人左右。
竹林七贤的寓意之三是艺术追求。
他们都是文化艺术的热爱者,嵇康是才子佳人的代表,他的文学才华被誉为古代文学的瑰宝;阮籍和刘伶则是古代文学的重要人物,他们的文学成就被后世传颂。
他们的艺术追求激发了后世人们追求艺术的热情,告诫人们要在生活中注入艺术的灵魂,追求内心的美。
竹林七贤的寓意之四是情感真挚。
他们在人际关系中都表现出真挚和谦逊的态度,他们之间的友谊深厚而持久。
嵇康和阮籍是好友,他们在政治和文学上互相扶持,共同进步;刘伶和陶渊明则是志趣相投的知己,他们互相欣赏和鼓励。
他们的情感真挚告诫后世人们要珍惜友情和亲情,保持真挚和谦逊的态度。
竹林七贤的寓意之五是追求真理。
他们都对人生的意义和宇宙的奥秘有着深刻的思考,他们追求真理和智慧,不断探索人生的真谛。
嵇康和山涛都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他们的思想影响了后世的学术界;陶渊明则是道家的信仰者,他倡导自然和谐与真实的生活。
他们的追求真理告诫后世人们要勇于思考,不断追求真理和智慧。
竹林七贤的寓意和象征深刻而广泛,他们的品质和精神追求成为后世追随者的楷模。
如何评价代表魏晋风度的竹林七贤?很简单,两“不”一“无”

如何评价代表魏晋风度的竹林七贤?很简单,两“不”一“无”一、魏晋时期道家玄学的特殊产物:竹林七贤魏晋时期出现了一种将道家和儒家融合的哲学,即玄学,“玄”字出自老子《道德经》“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其主要的思想基础和学术要旨是对道家的表达,因此说玄学是道家的一种分支或改进。
这时期人们将《老子》、《庄子》和《易经》称之为“三玄”。
“竹林七贤”就是当时玄学的著名代表。
“竹林七贤”,顾名思义是竹林中的七个贤人,贤的本意是才,因此,也就是竹林中有七个有才的人。
这七个才人,分别是嵇康、阮籍、刘伶、向秀、阮咸、山涛和王戎,主张“弃经典而尚老庄,蔑礼法而崇放达”。
七人中领头的是嵇康,善于音律,尤善鼓琴,以弹《广陵散》这首绝唱而著名。
很多人对《广陵散》的了解估计来源于金庸武侠小说,嵇康的行为在当时确实有些笑傲江湖的意思,在他的感召下,其他六人聚集到了他的身边,遗憾的是当时没有网络,否则他身边会聚集更多这样类似网友的群体,由于他们经常在河南辉县西北的竹林之中聚会,因此被称为“竹林七贤”。
二、做玄学必须的三个条件魏晋时期,玄学虽然兴起,可是并不为显学的儒家人士所认可。
儒家人士以忠君爱国为使命,做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是玄学却强调虚幻的安乐,藐视礼法,重视个人思想和行为,整日崇尚不切实际的清谈,这在儒家人士看来,是误国误民。
儒家人士的重要人生目标就是“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
”也就是当官。
实际上,做官也是寒门摆脱贫困,光宗耀祖的途径。
而玄学强调清谈,虚幻,和做实事的做官却背道而驰。
于是,纯粹的玄学家就必须满足三个条件,一不做官,二家道充实,三还必须有才华。
以此来看竹林七贤,并非所有人都满足这几个条件。
三、“竹林七贤”的发起者:“竹林三贤”最初嵇康一个人在竹林里,与青山绿水为伴,喝酒、弹琴纵歌,不问世事,他本人“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有如此好的外形条件,却不去泡妞,不做网红,却任意毁坏颜值,不洗脸不洗澡,自由散漫,成为常在竹林的一个闲(贤)人。
赏析“竹林七贤”

赏析“竹林七贤”“竹林七贤”,是魏晋年间广为人们评说的七位士人。
一千多年来,人们对于“竹林七贤”的言行或褒或贬虽有不同,但都承认“竹林七贤”曾经对我国的文学、哲学以及封建士人的行为准则产生过重大影响。
他们的诗文集中表现着两个主题:一则是对魏晋时期政治黑暗的强雷不满,二则是对清新自由的社会人生的渴望与追求。
他们七人都有各自的风格特点,在各自的领域都颇有成就。
一、“竹林七贤”及其产生的背景“竹林七贤”是魏晋时期风采出众的一个文学群体,即嵇康、阮籍、刘伶、向秀、山涛、王戎和阮咸七人。
他们这些文人墨客,有的不拘礼法、我行我素,有的逍遥山林、终身不仕,更有谈玄醉酒、长歌当哭。
《世说新语》曾有这样一段记录:“陈留阮籍樵国嵇康、河内山涛三人年皆相比,康年少亚之。
预此契者,沛国刘伶。
陈留阮咸、河内向秀、琅邪王戎。
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
”更有竹林笑傲的典故,指“竹林七贤”独立于世俗之外的放浪不羁以及他们之间深厚的友谊。
在古代历史上,“竹林七贤”是隐士的代表他们以远离官场,淡薄名利而被后人传诵。
“竹林七贤”的产生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有着紧密的联系,在三国末期魏晋交替的这个时代,政治黑暗且战争不断,著名的“曹马之争”直接促使竹林七贤走到了一起。
大约1700年前,曹叡驾崩后的正始年间,朝廷危机重重,司马氏集团和曹氏集团为争夺皇位的争斗已暗中涌动。
据说,7位名士为了躲避这一场迟早都会到来的腥风血雨,先后来到了云台山的一片幽静的竹林中聚会。
他们在竹林中开怀畅饮、放歌长啸、抚琴赋诗、谈玄论道,过着潇洒飘逸的生活。
随着时光推移,他们被视为中国士人精神理想的一个象征,为后人纷纷效仿和津津乐道。
“竹林七贤”的作品基本上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精神,但由于当时的血腥统治,作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采用比兴、象征、神话等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竹林七贤”虽继承建安文学的精神,但政治思想和生活态度却不同于建安七子,他们大都“弃经典而尚老庄,蔑礼法而崇放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竹林七贤人物品读<摘要>魏正始年间(240-249),社会处于动荡时期,司马氏和曹氏争夺政权的斗争异常激烈,民不聊生。
文士们不仅无法施展才华,而且时时担忧性命安全,因此很多文人崇尚老庄哲学,从虚无缥缈的神仙境界中去寻找精神寄托,用清谈、饮酒、佯狂等形式来排遣苦闷的心情,“竹林七贤”成了这个时期文人的代表。
本文通过分析当时社会背景来剖析品读七贤的人物特性<关键词> 竹林七贤人物品读< Abstract > During the reign of Wei Dynasty( 240-249 ), the society was in turmoil, the Simas and the Caos fierce struggled for power, the people were destitute. Scholars not only could display their talents, and constantly worries about life safety, so many scholars advocated the philosophy of Lao Zi and Zhuang Zi, from the fairy realm with no reality whatever went in search of spiritual sustenance, with talk, drinking, Yangkuang wait for a form to dispel depressed mood, " Seven Sages of the bamboo Grove " became the literary representation. In this article, we can read the characters analysis of seven by analyzing the social background at that time.< keywords > bamboo grove character reading<引言>“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常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辉县、修武一带)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世谓竹林七贤。
据陈寅恪先生考,西晋末年,比附内典,外书的“格义”风气盛行,东晋初年,乃取天竺“竹林”之名,加于“七贤”之上,成为“竹林七贤”。
“竹林”既非地名,也非真有什么“竹林”。
竹林七贤的作品基本上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精神,但由于当时的血腥统治,作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采用比兴、象征、神话等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七贤合成名年代比“建安七子”晚一些。
七人的政治思想和生活态度不同于建安七子,他们大都“非汤武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弃经典而尚老庄,蔑礼法而崇放达”,生活上不拘礼法,追求清静无为,被道教隐宗妙真道奉祀为宗师。
其中,嵇康和阮籍的成就最高。
在政治上,嵇康、阮籍、刘伶对司马氏集团均持不合作态度,嵇康因此被杀。
山涛、王戎等则是先后投靠司马氏,历任高官,成为司马氏政权的心腹。
在政治态度上的分歧比较明显。
嵇康﹑阮籍﹑刘伶等仕魏而对执掌大权﹑已成取代之势的司马氏集团持不合作态度。
向秀在嵇康被害后被迫出仕。
阮咸入晋曾为散骑侍郎,但不为司马炎所重。
山涛起先“隐身自晦”,但40岁后出仕,投靠司马师,历任尚书吏部郎﹑侍中﹑司徒等,成为司马氏政权的高官。
王戎为人鄙吝,功名心最盛,入晋后长期为侍中﹑吏部尚书﹑司徒等﹐历仕晋武帝﹑晋惠帝两朝,至八王之乱,仍优游暇豫,不失其位。
竹林七贤的不合作态度为司马朝廷所不容,最后各散东西、分崩离析。
在文章创作上,以阮籍、嵇康为代表。
阮籍的《咏怀》诗82首,多以比兴、寄托、象征等手法,隐晦曲折地揭露最高统治集团的罪恶,讽刺虚伪的礼法之士,表现了诗人在政治恐怖下的苦闷情绪。
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以老庄崇尚自然的论点,说明自己的本性不堪出仕,公开表明了自己不与司马氏合作的政治态度,文章颇负盛名。
其他如阮籍的《大人先生传》,刘伶的《酒德颂》,向秀的《思旧赋》等,也是可读的作品。
《隋书·经籍志》著录山涛有集5卷,已佚。
七人是当时玄学的代表人物,他们的思想倾向略有不同。
嵇康、阮籍、刘伶、阮咸始终主张老庄之学,“越名教而任自然”,山涛、王戎则好老庄而杂以儒术,向秀则主张名教与自然合一。
一、嵇康皇亲国戚曲终人散嵇康(223~262),字叔夜,三国时曹魏文学家、思想家与音乐家,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之一,“竹林七贤”之一,世称嵇中散。
相貌非凡,善于音律,创作有《长清》《短清》《长侧》《短侧》,合称“嵇氏四弄”,与东汉的“蔡氏五弄”合称“九弄”。
本姓奚,祖籍会稽(今浙江绍兴),其先人因避仇迁家谯郡铚县(今安徽濉溪临涣镇),因家居侧有嵇山,故改姓嵇。
早年丧父,家境贫困,但仍励志勤学,文学、玄学、音乐等无不博通。
他娶曹操曾孙女长乐亭主为妻。
司马昭曾想拉拢嵇康,但嵇康在当时的政争中倾向皇室一边,对于司马氏采取不合作态度,因此颇招忌恨。
司马昭的心腹钟会想结交嵇康,受到冷遇,从此结下仇隙。
嵇康的友人吕安被其兄诬以不孝,嵇康出面为吕安辩护,钟会即劝司马昭乘机除掉吕、嵇。
其罪证之一便是《与山巨源绝交书》。
当时太学生三千人请求赦免嵇康,愿以康为师,司马昭不许。
临刑,嵇康神色自若,奏《广陵散》一曲,曲毕,曰:“昔袁孝尼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广陵散》于今绝矣!”从容赴死,虽家世儒学,但学不师授,唯好老、庄之说。
与魏宗室婚,官至中散大夫,故又称嵇中散。
崇尚自然、养生之道,著有《养生论》,倡“越名教而任自然”。
与王戎、刘伶、向秀、山涛、阮咸、阮籍等人交游甚密,被称为“竹林七贤”。
后因与山涛志趣不同,山涛将去官,举以自代,遂作书与涛绝交;又因与钟会有隙,被谮于大将军司马昭,年四十遭杀害。
嵇康善鼓琴,以弹《广陵散》这首绝唱而著名。
有《嵇中散集》,以鲁迅辑校《嵇康集》为精善。
爱好打铁。
曾被孙登说:“保身之道不足”。
在人生哲学上,他的主张是:非汤武而薄周礼,越名教而任自然。
个性凌厉傲岸,旷逸不羁。
有趣的是,嵇康临刑前,对儿女最放心的安排是,叫他们投靠山涛(山巨源)。
而在嵇康死后,山涛一直悉心照料并抚养着他的儿女。
演绎出一段“君子和而不同”的佳话。
二、阮籍一个人喝醉,不想找人陪阮籍(210-263),三国时期曹魏末年文学家、思想家。
字嗣宗,竹林七贤之一。
陈留尉氏(河南开封)人,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
崇奉老庄之学,政治上则采谨慎避祸的态度。
与嵇康、刘伶等七人为友,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世称竹林七贤。
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其中以《咏怀》八十二首最为著名。
阮籍透过不同的写作技巧如比兴、象征、寄托,借古讽今,寄寓情怀,形成了一种「悲愤哀怨,隐晦曲折」的诗风。
除诗歌之外,阮籍还长于散文和辞赋。
今存散文九篇,其中最长及最有代表性的是《大人先生传》。
另又存赋六篇,其中述志类有《清思赋》、《首阳山赋》;咏物类有《鸠赋》、《狝猴赋》。
考《隋书.经籍志》著录阮籍集十三卷,惜已佚。
明代张溥辑《阮步兵集》,收《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至近人黄节有《阮步兵咏怀诗注》。
另据史料记载,因为阮籍才华横溢,在当时名气很大,掌权的司马集团很想拉拢他,但阮籍和司马集团总是若即若离。
阮籍曾经当过司马集团给他的一个官——东平太守。
他骑驴上任,进了衙门便令人拆去隔墙,十几天后又骑驴离开了,好像开一个玩笑似的。
后来他又主动要了一个官干,当了一名步兵校尉,其动机就是看上了步兵营中有一位厨师很会做酒,而且营中藏有美酒300斛。
在两任官职期间,他也每日只是与刘伶饮酒吃肉,成天醉倒在酒乡里,从不发表任何政治见解。
后来,晋文帝司马昭欲为其子求婚于阮籍之女,阮籍借醉60天,使司马昭没有机会开口,遂作罢。
这些事在当时颇具有代表性,对后世影响也非常大。
其实,阮籍在的成长过程中,他的思想、态度是经历了很大的变化的。
幼时的阮籍所接受的是很正统的儒家教育,并未接触过真实社会、只沉浸在书本中的阮籍一直到青年时期都还在受此影响。
他的真实想法是,当今世道大乱,唯有依靠儒家的思想教育民众,方可实现救赎,而能做到这些的,又舍我其谁?他的这种思想在他的早期作品《乐论》中可见一斑,在这篇文章中,他认为,如今天下大乱,世风不古,可通过音乐来救赎人心,美乐至则民心顺。
胸怀大志的阮籍走向社会后,通过与一干人等的接触、对社会的观察思考,渐渐认识到,儒家思想只不过是统治者的一个工具,要实现太平、实现自己心中那种美好的愿望已经不可能了。
于是他不得不很悲痛的转投了老庄一派,原因是,在老庄的世界里,在竹林的世界里,虽然不可以“平天下”,却能独善其身,保持自己心灵的自由美好,畅然物外,其亦乐哉。
可是阮籍并没有完全的去适应,尤其在司马家发动“高平陵政变”篡夺政权之后,阮籍选择了彻底放纵自己,选择了逃避。
他常常自己驱车,任意游走,行至路穷处便放声大哭。
他很痛苦。
这是一种最悲凉的痛苦。
三、山涛难得正直的“中组部部长”山涛(205—283)字巨源,“竹林七贤”之一。
西晋河内怀县(今河南武陟西)人。
早孤,家贫。
好老庄学说,与嵇康、阮籍等交游。
山涛将离选职,欲召嵇康代之,嵇康致书与之绝交。
年四十,始为郡主簿。
山涛见司马懿与曹爽争权,乃隐身不问事务。
司马师执政后,欲倾心依附,被举秀才,除郎中,累迁尚书吏部郎。
司马昭以钟会作乱于蜀,将西征,任涛为行军司马,镇邺。
昭进爵晋公,涛主张以司马炎为太子。
炎代魏称帝时,任山涛为大鸿胪,加奉车都尉,进爵新沓伯。
出为冀州刺史,甄拔隐屈,搜访贤才三十余人。
入为侍中,迁吏部尚书、太子少傅、左仆射等。
每选用官吏,皆先秉承晋武帝之意旨,且亲作评论,时称《山公启事》。
曾多次以老病辞官,皆不准。
后拜司徒,复固辞,乃归家。
有集十卷,亡佚,今有辑本。
山涛虽在竹林七贤年龄最长,可是很晚才开始为官。
涛年四十,始为郡主簿,功曹,上计喙,举孝廉州辟部河南从事。
《晋书·山涛传》他第一次做官大约在正始六年左右没当多久就逃走了。
山涛初次入仕时间极短,到正始八年就开始同嵇康、阮籍同做竹林之游。
短短的几年隐居生活後,山涛开始了第二次入仕。
山涛第二次入仕与婚姻有关,他的堂姑奶奶山夫人的女儿张春华就是司马懿的原配妻子,司马师和司马昭的生母,后来被追封为晋宣穆皇后。
他在此后的三十多年的官场生活,还是对当时社会有很大的作用,他为当时的晋朝选取了大量人才,在当官时选贤任人,对自己约束甚严,对于贿款而能一直坚守其节,在那时的政治风气下实属不易。
山涛是司马氏政权的骨干力量,所以历代文人从正统观念出发对他有所非议,甚至被后世视为“贰臣”,然而就如此判定山涛的评价,不免也失之公平,因为当他在为官期间并未有迫害曹氏成员的记载,更没有杀害过正直之士,而是对有才之人大力提拔,这对社会是有很大的积极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