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诗歌——《狱中题壁》

合集下载

《狱中题壁》原文及翻译赏析

《狱中题壁》原文及翻译赏析

《狱中题壁》原文及翻译赏析《狱中题壁》原文及翻译赏析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

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诗吗?下面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狱中题壁》原文及翻译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狱中题壁》原文及翻译赏析【原作】狱中题壁——[清] 谭嗣同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注释】望门投止思张俭:张俭,东汉末年人,因弹劾宦官被诬陷结一党一营私,被迫逃亡避害。

人们敬仰其为人,都冒着危险接待他。

这里以张俭借指康有为等逃亡的维新派人士,希望他们会象张俭那样得到人们的保护。

投止,投宿。

思,思慕。

忍死须臾待杜根:杜根,东汉末年人,上书要求专权的邓太后还政于皇帝,邓太后大怒,命人将他装入口袋,在大殿上摔死。

行刑者敬其所为,施刑不加力,得不死。

邓太后命人查看,他装死三天,目中生蛆。

后隐身酒店当酒保。

邓太后被诛后,复官为侍御史。

这里借以勉励幸存的维新派人士暂避一时,以待东山再起。

忍死,装死。

须臾,不长的时间。

横刀:指横放在脖子上的刀。

向天笑:表示从容就义的英雄气概。

去留肝胆两昆仑:不管去者还是留者,都光明磊落,肝胆相照,像昆仑山一样巍峨高大。

去,指出逃或死去。

留,留下或活着。

指政变发生时留下的王五。

梁启超《饮冰室诗话》:“所谓两昆仑者,其一指南海(康有为),其一乃侠客大刀王五”。

昆仑,昆仑山,这里以此借喻去留二者都肝胆相照,同昆仑山一样巍峨高大。

作品译文逃亡生活是如此紧张,看到有人家就上门投宿,我希望出亡的康有为、梁启超能像张俭一样受到人们的保护。

也希望战友们能如杜根一样忍死待机完成变法维新的大业。

我横刀而出,仰天大笑,因为去者和留者肝胆相照、光明磊落,有如昆仑山一样的雄伟气魄。

【赏析】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浏陽(今湖南省浏陽县)人。

清末改良主义政治活动家、思想家。

爱国诗词:谭嗣同《狱中题壁》原文译文赏析

爱国诗词:谭嗣同《狱中题壁》原文译文赏析

【导语】全诗⽤典贴切精妙,出语铿锵顿挫,⽓势雄健迫⼈。

诗中寄托深⼴,多处运⽤⽐喻⼿法,使胸中意⽓奈情的表达兼具含蓄特⾊。

下⾯是分享的爱国诗词:谭嗣同《狱中题壁》原⽂译⽂赏析。

欢迎阅读参考! 《狱中题壁》 近现代:谭嗣同 望门投⽌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横⼑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版本⼀) 望门投趾怜张俭,直谏陈书愧杜根。

⼿掷欧⼑仰天笑,留将公罪后⼈论。

(版本⼆) 【译⽂】 希望出亡的康有为、梁启超在逃亡中投宿时能像张俭⼀样受到⼈们的保护。

希望战友们能如杜根⼀样忍死待机完成变法维新的⼤业。

我⾃仰天⼤笑,慷慨赴死,因为去者和留者肝胆相照、光明磊落,有如昆仑⼭⼀样的雄伟⽓魄。

【赏析】 这⾸诗的前两句运⽤张俭和杜根的典故,揭露顽固派的狠毒,表达了对维新派⼈⼠的思念和期待。

后两句抒发作者⼤义凛然,视死如归的雄⼼壮志。

全诗表达了对避祸出亡的变法领袖的褒扬祝福,对阻挠变法的顽固势⼒的憎恶蔑视,同时也抒发了诗⼈愿为⾃⼰的理想⽽献⾝的壮烈情怀。

“望门投⽌思张俭⽌”这⼀句,是⾝处囹圄的谭嗣同记挂、牵念仓促出逃的康有为等⼈的安危,借典述怀。

私⼼祈告:他们⼤概也会像张俭⼀样,得到拥护变法的⼈们的接纳和保护。

“忍死须臾待杜根”是⽤东汉诤⾂义⼠的故事,微⾔⼤义。

通过运⽤张俭的典故,以邓太后影射慈禧,事体如出⼀辙,既有对镇压变法志⼠残暴⾏径的痛斥,也有对变法者东⼭再起的深情希冀。

这⼀句主要是说,戊戌维新运动虽然眼下遭到重创,但作为锐意除旧布新的志⼠仁⼈,应该志存⾼远,忍死求⽣。

等待时机,以期再展宏图。

“我⾃横⼑向天笑”是承接上两句⽽来:如若康、梁诸君能安然脱险,枕⼽待旦,那么,我谭某区区⼀命岂⾜惜哉,⾃当从容地⾯对带⾎的屠⼑,冲天⼤笑。

“让魔⿁的宫殿在笑声中动摇”。

对于死,诗⼈谭嗣同早有准备。

当政变发⽣时,同志们曾再三苦劝他避居⽇本使馆,他断然拒绝,正是由于他抱定了必死的决⼼,所以才能处变不惊,视死如归。

谭嗣同《狱中题壁》原文和翻译译文

谭嗣同《狱中题壁》原文和翻译译文

谭嗣同《狱中题壁》原文和翻译译文1、谭嗣同《狱中题壁》原文和翻译译文谭嗣同《狱中题壁》原文和翻译狱中题壁【年代】:清【原文】: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译文】:望门投宿想到了东汉时的张俭,希望你们能像东汉时的杜根那样,忍死求生,坚持斗争。

即使屠刀架在了我的脖子上,我也要仰天大笑,出逃或留下来的同志们,都是像昆仑山一样的英雄好汉。

谭诗第一句:“望门投止思张俭”。

后汉书张俭传“室门投趾”作“望门投止”。

仪礼士昏礼郑注:“止,足也。

古文止作趾。

”后汉书张俭传说,张俭“亡命遁走,望门投止重名行,破家相容。

”“其所经历,伏重诛者以十数,宗亲并皆殄灭,郡县为之残破。

”谭诗第一句用此典故,其意思是说,谭不愿亡命,贻累亲友。

谭诗第二句:“忍死须臾待杜根”。

接后汉书杜根传,东汉安帝时,“和熹邓后临朝”,杜根以安帝年长,宜亲政事,上书劝太后归政。

太后执根,令盛以缣囊,扑杀之,幸而刑人不加力,根得诈死,逃窜为山中酒保。

谭这句诗的意思是说,未能上书太后,请其归政光绪,有愧杜根。

其用一“愧”字,系诗人忠厚之辞。

因为照传统道德观念,谭氏处理此事,毕竟应先考虑如何调和光绪母子感情,而谭氏不如此作,此因谭氏认为上书向太后直谏,无济于事。

谭诗第三句:“我自横刀向天笑”。

《后汉书•虞诩传》:“宁伏欧刀,以示远近。

”唐章怀太子注:“欧刀,刑人之刀。

”任华《怀素上人草书歌》:“锋芒利如欧冶剑。

”剑亦可称为刀。

欧刀之欧,或应释为欧冶之欧。

谭这一句诗的意思是:新党既不宜逃,又不宜谏,只有诉诸武力。

今所谋既不成功,谭视死如归,亦甘之如饴。

谭诗第四句:“去留肝胆两昆仑”。

光绪赐杨锐密诏,本嘱咐新党不可违太后意旨。

新党不顺从光绪意旨,而拟调军围颐和园,谭氏认为此系为了保种保教而采取的非常措施。

……谭诗“公罪”二字绝非“功罪”二字之讹。

谭这句诗的意思是,谋围颐和园系公罪,其是非得失,留待后人去讨论。

【介绍】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浏阳(今湖南省浏阳县)人。

谭嗣同的七言绝句《狱中题壁》

谭嗣同的七言绝句《狱中题壁》

谭嗣同的七言绝句《狱中题壁》《狱中题壁》清代•谭嗣同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赏析】这是“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在狱中所题写一首绝句。

戊戌变法只维持了103天,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并开始大肆捕杀维新党人。

康有为、梁启超避往海外。

几位日本友人力请谭嗣同东渡日本,他却说:“各国变法,无不以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

有乏,请自嗣同始。

”慷慨赴义。

这首诗表达了对避祸出亡的变法领袖的祝福,以及对阻挠变法的顽固势力的憎恶蔑视,同时也抒发了诗人愿为自己的理想而献身的壮烈情怀。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这两句诗,有多种解释,尤其是“去留”二字,争议颇多。

一般认为“去”是指逃亡离去的康有为和梁启超,变法失败后康有为几经转折逃往加拿大,而梁启超则逃亡日本;“留”是指谭嗣同自己,变法失败后有人劝谭嗣同东渡日本,但被谭嗣同拒绝,甘愿留下来,保护光绪帝。

另一种说法是说,“去”是指侠客大刀王五,谭嗣同曾随大刀王五学习武术,变法失败后,谭嗣同和大刀王五一起营救光绪帝,但未能成功;“留”则是指谭嗣同自己。

第二种说法也并非完全没有道理,谭嗣同和大刀王五关系非同一般,而谭嗣同死后,大刀王五也冒着危险为谭嗣同收尸,一时被传为美谈。

最后大刀王五参加义和团,被八国联军杀害,并枭首。

更有一种说法认为“去留”是偏正词,即留,肝和胆分别对应“两昆仑”,只有一层意思。

前两种说法的意思是,逃亡保存实力也好,留下为了牺牲也好,我们都是好样的,我们的事迹都会像昆仑大山那样,永垂不朽。

如果是第三种说法,这两句的意思就变得更加简单,即使大刀架在我的脖子上,我又有何惧,那就去留下我如昆仑大山一样的浩然之气吧!更加能表现出作者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英勇和无畏。

不管是哪种解释,这两句诗早已经深入人们内心,成为了人们追求真理而甘愿献身的语。

扩展阅读:谭嗣同的简介谭嗣同(东海赛冥氏,1865年3月10日-1898年9月28日),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的政治家、思想家,维新志士。

谭嗣同《狱中题壁》原文译文鉴赏

谭嗣同《狱中题壁》原文译文鉴赏

谭嗣同《狱中题壁》原文|译文|鉴赏《狱中题壁》是近代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谭嗣同于光绪二十四年在狱中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格调悲壮激越,风格刚健道劲。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狱中题壁》原文近代:谭嗣同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译文及注释译文逃亡生活是如此紧张,看到有人家就上门投宿,我希望出亡的康有为、梁启超能像张俭一样受到人们的保护。

也希望战友们能如杜根一样忍死待机完成变法维新的大业。

我横刀而出,仰天大笑,因为去者和留者肝胆相照、光明磊落,有如昆仑山一样的雄伟气魄。

注释望门投止:望门投宿。

张俭:东汉末年高平人,因弹劾宦官侯览,被反诬“结党”,被迫逃亡,在逃亡中凡接纳其投宿的人家,均不畏牵连,乐于接待。

事见《后汉书·张俭传》。

忍死:装死。

须臾:不长的时间。

杜根:东汉末年定陵人,汉安帝时邓太后摄政、宦官专权,其上书要求太后还政,太后大怒,命人以袋装之而摔死,行刑者慕杜根为人,不用力,欲待其出宫而释之。

太后疑,派人查之,见杜根眼中生蛆,乃信其死。

杜根终得以脱。

事见《后汉书·杜根传》。

横刀:屠刀,意谓就义。

两昆仑:有两种说法,其一是指康有为和浏阳侠客大刀王五;其二为“去”指康有为(按:康有为在戊戌政变前潜逃出京,后逃往日本),“留”指自己。

鉴赏首先,赵文的解释使谭诗的第四句和第三句含义有所重复,这在绝句中是不大可能的。

其次,这样解使得整首诗尤其诗的后两句的诗意表达总是不那么畅快淋漓,不仅不甚吻合诗人写作该诗时的悲壮慷慨之心情,而且也有异于先对象性描述后自我性抒说的绝句表达方式。

再者,赵文似乎文字互有抵触。

他一下子说“去留”是指代生死之行为,一下子又说“去留”是指代出走与留下之行为的行为者,究竟指代什么,文中含混不定。

翟南明确地认为:其一,“昆仑”不是指人,而是指横空出世、莽然浩壮的昆仑山;其二,“去留”不是指“一去”和“一留”,在诗人的该诗句中,“去留”不是一个字义相对或相反的并列式动词词组,而是一个字义相近或相同的并列式动词词组;其三,“肝胆”所引申的不是指英勇之人,而是指浩然之气;其四,“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总体诗义是:去留下自己那如莽莽昆仑一样的浩然之气吧!也即是“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意思。

《狱中题壁》戴望舒 原文及赏析

《狱中题壁》戴望舒 原文及赏析

《狱中题壁》戴望舒原文及赏析戴望舒,这位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诗人,其诗作《狱中题壁》以深沉而悲壮的笔触,抒发了对自由的渴望和对革命的坚定信念。

原文如下:如果我死在这里,朋友啊,不要悲伤,我会永远地生存在你们的心上。

你们之中的一个死了,在日本占领地的牢里,他怀着的深深仇恨,你们应该永远地记忆。

当你们回来,从泥土掘起他伤损的肢体,用你们胜利的欢呼把他的灵魂高高扬起。

然后把他的白骨放在山峰,曝着太阳,沐着飘风:在那暗黑潮湿的土牢,这曾是他唯一的美梦。

这首诗创作于戴望舒被日军逮捕入狱期间。

在那样艰难困苦的环境中,诗人却依然怀揣着对未来的希望和对正义的坚信。

诗的开头,“如果我死在这里,朋友啊,不要悲伤,我会永远地生存在你们的心上。

”这种表述直抵人心,展现了诗人面对死亡的坦然和对朋友的深情嘱托。

他并不惧怕死亡,而是相信自己的精神会在朋友们的心中长存。

这种豁达与坚定,令人动容。

“你们之中的一个死了,在日本占领地的牢里,他怀着的深深仇恨,你们应该永远地记忆。

”这里明确指出了死亡的背景——日本侵略者的牢房,强调了那深深的仇恨。

这仇恨不仅仅是个人的,更是民族的、国家的,诗人希望朋友们能够铭记这份仇恨,勿忘国耻。

“当你们回来,从泥土掘起他伤损的肢体,用你们胜利的欢呼,把他的灵魂高高扬起。

”这几句充满了对未来胜利的期待。

诗人坚信,终有一天,朋友们会取得胜利,会回来为他复仇,会用胜利的欢呼来祭奠他的灵魂。

这种对胜利的坚定信念,给予了人们极大的鼓舞和力量。

“然后把他的白骨放在山峰,曝着太阳,沐着飘风:在那暗黑潮湿的土牢,这曾是他唯一的美梦。

”将白骨放置在山峰,曝着太阳,沐着飘风,这一想象既展现了诗人对自由和光明的向往,也反映了他对黑暗牢狱生活的极度厌恶。

而在那暗无天日的牢房中,这样的自由与光明,仅仅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美梦。

然而,正是这种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支撑着诗人在困境中不屈不挠。

从整体上看,《狱中题壁》这首诗语言简洁朴素,却蕴含着无比深沉的情感和强大的精神力量。

小学语文-小学古诗注释及译文《狱中题壁》

小学语文-小学古诗注释及译文《狱中题壁》

小学语文-小学古诗注释及译文《狱中题壁》《狱中题壁》是近代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谭嗣同的诗作,是戊戌变法后作者在狱中所作。

诗中表达愿为理想而英勇献身的大无畏精神。

狱中题壁望门投止思张俭①,忍死须臾待杜根②。

我自横刀向天笑③,去留肝胆两昆仑④!注释①望门投止:意为在窘迫之中,见有人家,就去投宿,以求隐存。

语出《后汉书张俭传》:俭得亡命,固迫遁走,望门投止。

张俭,东初为东部督邮,因上疏弹劾宦官侯览图谋不轨,反被侯诬为结党营私,被迫逃亡。

人们尊重他的正义行为,都冒死接纳他。

诗人借此想到康.梁出逃,一定也会受到人们的欢迎。

投止,投宿。

思,思慕。

②忍死须臾待杜根:杜根,东汉末年人,上书要求专权的邓太后还政于皇帝,邓太后大怒,命人将他装入口袋,在大殿上摔死。

行刑者敬其所为,施刑不加力,得不死。

邓太后命人查看,他装死三天,目中生蛆。

后隐身酒店当酒保。

邓太后被诛后,复官为侍御史。

这里借以勉励幸存的维新派人士暂避一时,以待东山再起。

忍死,装死。

须臾,不长的时间。

③我自:面对刽子手的屠刀,表现出作者视死如归的精神。

横刀:指横放在脖子上的刀。

向天笑:表示从容就义的英雄气概。

④去留肝胆两昆仑:不管去者还是留者,都光明磊落,肝胆相照,像昆仑山一样巍峨高大。

去,指出逃或死去。

留,留下或活着。

指政变发生时留下的王五。

梁启超《饮冰室诗话》:所谓两昆仑者,其一指南海(康有为),其一乃侠客大刀王五。

昆仑,昆仑山,这里以此借喻去留二者都肝胆相照,同昆仑山一样巍峨高大。

译文望门投宿别忘了东汉时的张俭,忍死求生中心中要装着东汉时的杜根。

即使屠刀架在了脖子上,我也要仰天大笑,出逃或留下来的同志们,都是昆仑山一样的英雄好汉。

谭嗣同狱中诗解析

谭嗣同狱中诗解析

谭嗣同狱中诗有《狱中题壁》、《望岳》、《赠别郭布磨庸》等,其中《狱中题壁》的赏析如下:
这首五言绝句,表现了作者甘愿为变法流血献身的决心。

作者以“望”字为纽带,将诗中的首句与末句连成一气。

表明自己大义凛然,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谭嗣同在被捕的当天,即有可能作此诗,且其背景也与之相合。

首句言“壮士心”,次句描摹“风雪”两字可见风雨如晦的惨状,同时也照应着首字“壮”字,为下文铺垫。

第三句中“望”字为纽带,将首句末句连成一体。

第四句则表达了自己视死如归的决心。

这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

同时,也表达了谭嗣同大义凛然、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以上就是对谭嗣同狱中诗《狱中题壁》的简单赏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爱国诗歌——《狱中题壁》
爱国诗歌——《狱中题壁》爱国诗歌——《狱中题壁》《狱中题壁》原文
望门投止思张俭,
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

《狱中题壁》作者简介
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浏阳(今湖南省浏阳县)人。

曾为候补知府、军机章京。

自幼随父宦游,足迹遍大半个中国,较熟悉当时的社会情况。

他是改良主义的激进派。

中日甲午战争后,他愤中国积弱不振,积极从事变法维新活动,严厉批判君主专制和封建伦理道德,成为资产阶级改良派中的激进派。

一八九八年参加戊戌变法运动,因戊戌政变被捕,慷慨就义。

著有《谭嗣同全集》。

《狱中题壁》简介
首先,赵文的解释使谭诗的第四句和第三句含义有所重复,这在绝句中是不大可能的。

其次,这样解使得整首诗尤其诗的后两句的诗意表达总是不那么畅快淋漓,不仅不甚吻合诗人写作该诗时的悲壮慷慨之心情,而且也有异于先对象性描述后自我性抒说的绝句表达方式。

再者,赵文似乎文字互有抵触。

他一下子说去留是指代生死之
行为,一下子又说去留是指代出走与留下之行为的行为者,究竟指代什么,文中含混不定。

翟南明确地认为:其一,昆仑不是指人,而是指横空出世、莽然浩壮的昆仑山;其二,去留不是指一去和一留,在诗人的该诗句中,去留不是一个字义相对或相反的并列式动词词组,而是一个字义相近或相同的并列式动词词组;其三,肝胆所引申的不是指英勇之人,而是指浩然之气;其四,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总体诗义是:去留下自己那如莽莽昆仑一样的浩然之气吧!也即是留得肝胆若昆仑的意思。

此诗颇近文天祥《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味道。

我为什么这样解?因为我认为,解诗不能仅着手于词字,更要着手于诗的总体寓意,并且要尤其着手于诗人写作该诗的特定历史背景和特定心理状态。

特别是对这样一种反映重大历史事件,表达正义呼声和抒说自我胸怀的作品,更要从作者当时所处的背景、环境和心情、心境出发去仔细揣摩。

大家知道,该诗是谭嗣同就义前题在狱中壁上的绝命诗。

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就发动政变,囚禁光绪皇帝并开始大肆搜捕和屠杀维新派人物。

谭嗣同当时拒绝了别人请他逃走的劝告(康有为经上海逃往香港,梁启超经天津逃往日本),决心一死,愿以身殉法来唤醒和警策国人。

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

有之,请自嗣同始。

诗的前
两句,表达的恰恰是:一些人望门投止地匆忙避难出走,使人想起高风亮节的张俭;一些人忍死须臾地自愿留下,并不畏一死,为的是能有更多的人能如一样高风亮节的杜根那样,出来坚贞不屈地效命于朝廷的兴亡大业。

诗的后两句,则意为:而我呢,自赴一死,慷慨激扬;仰笑苍天,凛然刑场!而留下的,将是那如莽莽昆仑一样的浩然肝胆之气!
去留的去字,这里是指一种行为趋向,意为去留下,去留得,没有很实在的意义。

谭嗣同是湖南浏阳人。

据我所知,南方方言和现在的普通话一样,下面这种用法是常有的:用去去辅助另一个动词构成一个动词词组或动词短语,而这个动词词组或动词短语的含义大致就是后一个动词的含义,如去想一下,去死吧,明天去做什么等等。

这里的去字,并不表示空间上的去这里去那里,而是表示时间上的行为、事态之趋势和倾向。

也就是说,去可表空间意义上的位移,也可表时间意义上的发生。

从整首诗的意思来看,去留肝胆两昆仑中的去,应是时间意义上的去,而不是空间意义上的去。

很多人的理解,包括赵金九先生,恰恰是把它当作空间意义上去。

而我们所流行的各种解释,都是这样思维定势。

我想,那时的官话或北方话也应有这种用法吧? 去字的这种重要语义,《现代汉语词典》、《辞海》都有记载。

当然,去留肝胆两昆仑这样写,是诗句表达的需要包括平仄,全部的含义在于指代自己如莽莽昆仑一样的浩然肝胆之气。

实际上,
直接从字面上去解,去留下如昆仑一样的肝(一昆仑)和如昆仑一样的胆(一昆仑),这不也一样表达了诗人的视死如归、浩气凛然和慷慨悲壮吗?正是那种强烈的崇高感和悲壮感,激励着诗人不畏一死、凛然刑场。

而这句所表达的,正是那种震撼人心灵的、自赴一死的强烈崇高感和强烈悲壮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