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赛区光电组南京邮电大学光电组SEA_6技术报告
南邮电子科学与技术认识实习日志及报告

认识实习(一)动员大会今天上午10:00在图书馆四楼报告厅,我们院副院长陆音老师为我们开了一个认识实习动员大会,从六个方面对我们的认识实习做了简单的介绍以及对我们的要求。
首先,老师向我们介绍了认识实习的目的和意义,即加强素质教育以及对我们进行工程训练和能力培养。
其次,老师说明了本次实习的内容包括专业讲座、参观实验室和南京移动通信公司机房以及校通信展览馆、观看通信概况的录像片、认真撰写实习日志以及实习报告。
接着,老师对认识实习方式做了简单的介绍。
然后,老师特别强调实习过程中要注意的几个事项:明确实习目的;遵守纪律,听从老师安排;认真听讲,认真记录;外出时,严格遵守参观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注意人身安全。
最后,老师介绍了此次实习的考核要求以及实习时间安排。
通过此次动员大会,使我对此次的认识实习有了更深的了解、对所学专业有了进一步的实际性的了解。
同时,老师结合实例的讲解更让我对此次实习内容充满好奇及期待,迫不及待的想去了解更多与所学专业相关的知识,并且应用到实践活动中。
认识实习(二)专业讲座今天下午13:45在教三-312,我参加了我们系主任王伟老师的专业讲座。
讲座的主要内容是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研究热点方向:纳米结构与介观现象、新型纳米MOS场效应管、生物特征识别。
老师首先介绍了纳米结构与介观现象,单从这几个字来看,我们都觉得更像是材料学院的专业讲座,但是当老师一点点深入其中,讲到纳米材料的四大效应:小尺寸效应、量子效应、表面效应、界面效应,并且要从各个点细细的讲来时,才明白都是与我们专业息息相关的,只是我们还没有接触到专业课,对自己所学专业的方向的了解太过简单。
接下来,老师开始介绍新型纳米MOS场效应管,老师从集成电路的发明开始讲起,并介绍了电子集成系统的发展趋势:集成电路尺寸的不断缩小、硅片面积的不断增大……我们在大一上学期时已经接触过MOS场效应管,但是那些也只是微米级的,而且我们也只是学习如何使用;而今天老师说我们以后会接触新型纳米MOS场效应管,并且能够自己设计创新然后让他人去应用。
南邮《光电综合设计》报告2..

课程设计报告B01060702 邓心惟A 类:课题2.设计任务:有一平面镜和曲率半径为R 的凹面镜,画出光束发散角与腔长L 的关系曲线。
一.课题要求:1. 有输入输出界面;2. 可输入不同凹面镜曲率半径值,查看结果。
参考:《激光原理》第二章二.课题分析及设计思路:1.问题分析:根据激光原理,一般稳定球面腔基模远场发散角为:12212402121212121241212(2)2[]()()()[2]{}(1)L R R L R L R L R R L g g g g g g g g λθπ--=--+-+-=-其中L 为腔长,R 为半径又由课题条件,为平-凹腔,故1R =∞ 可简化公式为:21/40222[]()L R L λθπ=-其中变量为L ,2R ,λ,常量为π2.设计思路:要求发散角与腔长L 的的关系,即需要给定2R ,λ的值,2R 要求根据输入确定,而λ可以为程序内含或者外部输入。
考虑到一般激光器的波长不是任意值,而为了使设计单元体现不同波长对发散角的影响,这里利用分离选择项作为波长输入,一般我们使用的激光器为CO 2激光器,波长10.6um ;氦氖激光器,波长632.8nm 。
因此选择支为两个。
采用MATLAB 用户界面(GUI )工具设计,输入变量为两个,R 为编辑输入,单位cm ,缺省值1m ;波长为选择输入,10.6um 或者632.8nm ,缺省值为10.6um 。
三.模型创建与编程:本题较为直观,除了在MATLAB 设计中注意矩阵元与数值的差别外,没有难点。
直接给出相应处理的程序部分:global r;r=str2double(get(hObject,'String'));% r为半径变量,从界面处获得输入半径值global bochang;contents = get(hObject,'String');bochang=str2double(contents{get(hObject,'Value')});% bochang为波长变量,从界面处获得输入波长值,因为设计实现时直接选择的就%是波长值,因此直接将其转化成双精度值即可。
电工电子实验报告-南邮课程设计

目录第一章技术指标 (2)1.1 系统功能要求 (2)1.2 系统结构要求 (2)1.3 电气指标 (2)1.4 设计条件 (2)第二章整体方案设计 (3)2.1 整体方案 (3)2.2 整体原理及方框图 (3)第三章单元电路设计 (4)3.1 频率控制电路设计 (4)3.2 计数器设计(256) (5)3.3 存储器及正弦函数表 (6)3.4 D/A(II)正弦波产生电路 (7)3.5幅度控制 (8)3.6阻抗控制 (9)3.7整体电路图 (9)3.7 整体元件清单(理论值) (9)第四章测设与调整(数据) (11)4.1 频率控制电路调测 (11)4.2 地址计数器电路调测如下: (11)4.3 存贮器电路调测(R=1千欧) (11)4.4数字幅度电路调测 (11)4.5 波形扩展 (11)4.6 整体指标测试 (12)第五章设计小结 (13)5.1电子电路课程设计的意义 (13)5.2 设计任务完成情况 (13)5.3 问题及改进 (13)5.4 心得体会 (14)附录 (16)参考文献 (16)主要芯片介绍: (16)第一章技术指标1.1 系统功能要求人们在向计算机输送数据时,计算机首先要把十进制数转换成二-十进制码,即BCD码,运算器将接受到的二-十进制码转换成二进制数后才能进行运算。
这种把十进制数转换成二进制数的过程称为“十翻二”运算。
1.2 系统结构要求十翻二运算电路的结构要求如图(1)所示,其中十进制数输入采用并行BCD 码输入,由七段译码器转换成十进制数显示,同时经由四位超前进位并行加法器组成的电路转换成二进制数,用发光二极管显示。
系统复位转换启动十进制数输入图(1)1.3 电气指标1 具有十翻二功能。
2 实现三位十进制数到二进制数的转换。
3 能自动显示十进制数及对应的二进制数。
4 具有手动清零和手动转换功能。
5 十进制数输入采用并行输入。
(选做)十进制数输入采用串行输入。
1.4 设计条件电源条件:+5V,-5V•可供选择器件如下:•型号名称及功能数量•74283 四位超前进位并行加法器 3•4511 七段译码器3••7432 2四输入端或门 1•共阴极数码管 3•74174 复位六D触发器 2•拨码开关 2•100Ω电阻13•LED 发光二极管10• 1k 排阻 2导线若干第二章 整体方案设计2.1 整体方案事先对十进制数进行BCD 码置数,把置好的数存入锁存器中,触发启动后,经由锁存器分两路转发,一路转发给由七段译码器组成的静态显示电路,显示输入的十进制数;另一路转发给由四位超前进位加法器组成的十进制转换二进制数的电路,进行二进制显示。
光学实验综合设计报告南邮

光学实验综合设计报告南邮1. 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对光的传播与干涉现象的研究,加深对光学原理的理解,掌握光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巧,并提高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能力。
2. 实验原理本实验主要包括两个部分:自制光栅的制备与激光干涉实验。
2.1 自制光栅制备为了实现自制光栅的制备,我们首先需要设计并制作一个微细的光栅模板。
具体步骤如下:1. 准备一片亲水性材料(如玻璃),清洁并晾干。
2. 在浓度适宜的光刻胶溶液中浸泡玻璃片,使其均匀地附着一层薄膜。
3. 使用偏振镜来形成光栅样例,例如制作等间距、等宽度的直线或点阵。
4. 用热压机将光刻胶固化,得到光栅模板。
2.2 激光干涉实验激光干涉实验主要包括两个部分:Young双缝干涉实验和迈克尔逊干涉仪。
1. Young双缝干涉实验:在一个光学平台上设置两个细缝,利用光的干涉现象观察到干涉条纹的形成,并测量干涉条纹的间距。
2. 迈克尔逊干涉仪:使用一束激光垂直射入半透镜后,分为两束,分别经过两个反射镜反射,最后重新合束成一束,形成干涉现象。
通过调节反射镜的位置,观察到明暗条纹的变化,并测量反射镜光程差的变化。
3. 实验过程及结果3.1 自制光栅制备通过上述步骤,我们成功制备了一片自制光栅模板。
使用显微镜观察模板表面,发现其具有规整的光栅结构。
3.2 激光干涉实验在激光干涉实验中,我们首先进行了Young双缝干涉实验。
通过调节两个细缝的间距,我们观察到了明暗条纹的出现。
使用测微计测量得到的干涉条纹间距与理论值相符合,验证了实验的正确性。
接着,我们进行了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
通过调节反射镜的位置,我们观察到了明暗条纹的变化。
根据条纹的变化情况,我们可以计算出反射镜光程差的变化。
实验结果与理论值吻合度较高,验证了实验的准确性。
4. 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光学实验,我们深入学习了光的传播与干涉现象的理论知识,并通过实验加深了对这些知识的理解。
在实验中,我们也掌握了自制光栅制备与激光干涉实验的基本操作技巧,并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处理,提高了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的能力。
飞思卡尔三届获奖

第三届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获奖名单1 组织贡献奖东北赛区承办学校东北大学华北赛区承办学校天津大学华东赛区承办学校合肥工业大学华南赛区承办学校武汉科技大学总决赛承办学校东北大学2 优秀论文奖3 第三届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特等奖共计6支队伍摄像头组特等奖名次学校名称队伍名称比赛成绩指导教师学生1 东北大学猎豹18.388 张云洲师恩义俞雪婷白秋石2 北京科技大学北京科技大学CCD一队18.464 刘立马飞张鹏任亚楠徐怡3 上海交通大学SpeedStar 19.367 杨明王春香褚利文杜浩张宇腾光电组特等奖名次学校名称队伍名称比赛成绩指导教师学生1 武汉科技大学首安一队24.597 程磊祝愿博陈攀周顺平2 北京科技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光电一队24.904 张文明杨珏刘雪伟张永康赵鑫鑫3 东北大学猎鹰队25.331 张云洲陈述平王学亮侯俊李远超一等奖共33支队伍摄像头组一等奖17支队伍名次学校名称队伍名称比赛成绩指导教师学生1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湖北汽车工业学院鹰眼1号19.903 石振东汤德强柯超闫琪吴汉2 上海大学S.U.L.挑战者队20.873 陈万米黄慎之蔡庆楠潘锦洲蔡兴旺3 华南理工大学疾风队21.038 陈安冯培聪张国泽何银强4 天津大学天大一队21.173 孟庆浩李铭泽刘锋宋晓喆5 上海交通大学CyberSmart 21.307 杨明王春香韩飞陈放戴春博6 吉林大学爱德三队21.435 李静曹子健陆辉田小彦7 吉林大学东北虎队21.787 刘富李静禹科林霄吴向畅8 天津大学天大二队21.92 孟庆浩杨卫星刘邈郭兴华9 西北工业大学翱翔队22.161 曲仕茹熊波马文佳张飞10 华南理工大学飞华队22.276 陈安林焕新苏文友陈易厅11 武汉科技大学首安二队22.642 章政曹赢范君涛公维军12 东南大学SEU东南大学四队22.913 周怡君谈英姿于鹏朱超鲍婧13 清华大学清华大学三角洲CCD队23.247 李立国贺凡波葛凯麟王新攀刘诚哲14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神舟一队23.562 陈博何勇灵唐振宇李仕柏于佳晨15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靖远一队23.769 张国军郭凤仪刘丹张强张凤龙16 武汉大学风之影25.183 陈正裘有斌严金辉张星17 重庆大学速29.86 盛朝强白颖杰彭琴袁景明光电组一等奖16支队伍名次学校名称队伍名称比赛成绩指导教师学生1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神箭一队25.657 陈博何勇灵陈妮亚范成家郑敏2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光电二号26.304 雷钧柴旺兴葛焕九张贤勇赵玉林3 南京邮电大学乐乐26.716 曹科才,江兵何勇勇卓盛龙陈哲4 电子科技大学成电掠影26.716 石玉,漆强赵裔陈国贞周立文5 山东大学F1 26.885 杨西侠田滨田崇翼孙庆轩6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桂电3队27.7 张纪元,刘杰刘海波王目舜张诚7 长春理工大学光机1号28.689 孙俊喜,陈广秋韩红瑞王瑞陈钦湛8 上海电力学院电自二队29.11 杨宁,徐耀良尹洁查章其朱剑9 乐山师范学院凯越08 29.779 张自友,张九华杨维国胡遇春廖艺苑10 合肥工业大学HF_Drift 30.026 史久根,张阳孙勇张参参周仕娥11 乐山师范学院飞度08 30.207 张九华,张自友朱平郑素仙李兆明12 同济大学RaceKing 30.591 孙泽昌,罗峰刘矗殷辰佳孙东元13 南京邮电大学冲浪者32.242 高翔,杜鹏黄韶宇席义立周云城14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东秦4队33.346 赵一丁,汪晋宽蔡文舟栗韦叶徐静15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Snail 33.402 刘剑慰,孙永荣史经奎郑昕昕尹亮亮16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东秦3队34.556 马淑华,顾德英郑毅赵青贺姚芳二等奖共62支队伍摄像头组二等奖共30支队伍序号学校名称队伍名称指导教师学生1 南京师范大学电自1队陈敏沈世斌刘志明刘逸然郑启文2 山东大学霹雳2008 孙同景李振华黄晓雷梅高青肖保臣3 中南民族大学火箭陈勉程立戴伦学谭源庆钟小帆4 电子科技大学梦想号漆强张钜黄志安陈远祥陈全金5 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学院头文字D 罗富臣许学东陈红生崔晋宇刘小龙6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快车王国江马尚昌甘威李小剑刘文7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黑马一号江皓陈琢汪红良董晓周涛8 哈尔滨工程大学极品飞车1号管凤旭张爱筠孟恭王璐齐昭9 东北师范大学东师电子王连明张欢欢宋翠芳余安富10 浙江大学浙江大学1队EE-fly 姚维高锋俞斌翁华华文11 同济大学同舟队朱劲程莉周艳敏朱陈文赵阳12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交通学院军交一队徐友春万剑王肖刘俊杰13 国防科技大学红旗I队安向京张辉谌彤童周力张文超14 东华大学DirectSpeed 曾培峰唐莉萍张乐欧阳文斌赵祖云15 大连理工大学天鹰吴振宇孙涛张元庆程敏王宝财16 河南理工大学闪电谢贝贝胡治国张晓东伏煦郭海金17 大连民族学院民院4队陈兴文李敏韦作凯高岩石廷亮18 中国民航大学航大三队罗云林丁芳刘宇夏阳王海库19 广东工业大学信之风申柏华徐杜陈候进雷石堂麦家錡20 天津科技大学绝对零度段英宏陈玲强李洲强丁根明21 烟台大学神州10号刘殿通杨世勇苗艳强董建军关东亮22 深圳大学追梦队邱建郭小勤杨华良程传顺王恩23 合肥工业大学OnTheWay 张阳史久根舒迎飞李楠楠赵立东24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杭电疾风二队高明煜曾毓唐小进应宏健俞翔25 扬州大学赛格门张正华郭志波陈亮陈涛朱柏城26 华东理工大学超音速2队杜红彬俞敏王雯珊曹炜27 湖南大学湖南大学1队黎福海孙炜向永嘉李强陈嘉玲28 三江学院三江摄像头2队杨正理孙书芳邢小强汤佩和金寅锋29 长安大学长大4队韩毅李登峰赵轩陈李军秦绪鑫30 新疆大学新大二队程志江陈志军杨勇储钧李明光电组二等奖共32支队伍序号学校名称队伍名称指导教师学生1 中国地质大学地大1队叶敦范,吴涛庞建东邹国雄欧阳才校2 天津工业大学疾速漂移熊慧,徐国伟陈海彬罗强曾宝莹3 西北工业大学枭龙队曲仕茹曹阳万辉杨文骏4 东南大学SEU东南大学一队谈英姿,周怡君阚明建侯吉祥黄招彬5 中南民族大学零点六一八张俊敏胡国正柳杲华何宝灿6 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学院急速奇侠李光耀,柯瑜贺翔左浩雷郭文慧7 西南交通大学西南交大一队蒋朝根吴仙华王维廖宗兵8 沈阳理工大学骑着蜗牛看世界王玲,伍彩云许天罡徐春利佟海川9 东北师范大学东师快车夏彬,王连明于安宁于鹏马英明10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杭电极光一队曾毓,高明煜龚成龙张青刘伟11 浙江大学浙江大学2队(FreeWheel) 高锋,姚维徐碧文郑丹丹姚伟锋12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交通学院军交三队彭永胜,章永进李华郭灿朱建坤13 武汉大学光之影郑贵林赵瑞祥庄洁玉卢开瑞14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绝影祁伟,肖蕾陈伟俊胡嘉文张显钐15 河海大学常州校区河海之翼张金波张文超程林邓晖16 清华大学三角洲光电队陆耿,郝杰成宇张晓伟陈宋17 北京理工大学北理傲雄车队张幽彤,冬雷刘鑫杨磊韩立博18 哈尔滨工程大学极品飞车2号张爱筠,管凤旭刘建旭谭吉来高晗19 上海电力学院计信一队袁三男,王绍徐唐明轩张会芳姬旭东20 河北大学工商学院飞凌车队白晓亮,李欢张伟杨磊刘乐21 中国民航大学航大一队丁芳,孙毅刚贾翔宇李科伟杨明22 广东工业大学Firefly 王日明,陈辉王利荣詹松彬曾滔23 北京理工大学Transfer 冬雷,张幽彤涂海峰万超贾振超24 青岛大学青大一队迟洁茹张彦欣刘宏领安卡25 东华大学东华大学一队郑建立,孙培德董宗祥何晴孙佳新26 重庆大学重大星火王永东辛淼余征华王玉瑾27 天津工业大学天津工业大学三队熊慧,毕云晴陈东旭冉荣杨雪28 长安大学长大一队汪贵平,韩毅鲁盼欧意文王换换29 上海大学疯狂老鼠队陈万米,黄慎之邹恒超袁文王昆30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光电B队杨冠群黄俊奇卑力钧毕成林31 河海大学河海光电李东新,刘久付郭光陈东严史团委32 大连理工大学Hyper-Eye 吴振宇,潘学军赵亮李胜铭余洋优秀奖共2支队伍组别学校名称队伍名称指导教师学生LED 西安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一队昝鑫,刘小勇石坤蒲昊陈逸奇CCD 河北工程大学先驱音速董克俭贺洪江王强王伟黄有焱特邀竞速表演奖学校名称队伍名称指导教师学生上海大学Racer X队陈万米李嵩奚嘉敏钱荔中南大学黑影狂飙3代王击肖晓明谢良之何信华冯义北京科技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特邀队陈树新孟宇孔守斌罗新强王茜茜特邀创意表演奖学校名称队伍名称指导教师学生东北大学东北大学特邀队李晶皎王爱侠王光勇王亮李庆宇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特邀队杨明张善伟彭新荣徐磊。
电力电子技术实验报告南邮

电力电子技术实验报告南邮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使学生深入了解电力电子技术的基本理论,掌握电力电子器件的工作原理及其在实际电路中的应用。
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原理电力电子技术是研究利用电子技术对电能进行高效转换和控制的科学。
它涉及到半导体器件、电路设计、控制策略等多个方面。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将重点研究整流器、逆变器等电力电子基本电路的工作原理和设计方法。
三、实验设备与材料1. 整流器模块2. 逆变器模块3. 直流电源4. 交流电源5. 电阻负载6. 示波器7. 万用表8. 连接线及工具四、实验步骤1. 检查实验设备是否完好,确保安全。
2. 根据实验要求,连接整流器和逆变器电路。
3. 调整直流电源,提供稳定的直流电压。
4. 将示波器连接到电路的输入和输出端,观察波形。
5. 改变负载电阻,记录不同负载下的输出电压和电流。
6. 根据实验数据,分析整流器和逆变器的工作特性。
7. 完成实验后,整理实验设备,确保实验室整洁。
五、实验结果在本次实验中,我们观察到了整流器和逆变器在不同负载条件下的输出波形。
通过调整负载电阻,我们发现输出电压和电流随着负载的变化而变化。
实验数据表明,整流器能够有效地将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而逆变器则能够将直流电转换回交流电。
六、实验分析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电力电子技术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整流器和逆变器作为电力电子技术中的基本电路,其性能直接影响到整个系统的稳定性和效率。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注意到了器件的选型、电路设计和控制策略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此外,我们还学习了如何使用示波器和万用表来测量和分析电路参数。
七、实验结论本次电力电子技术实验成功地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加深了对电力电子技术的理解,并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实验结果表明,整流器和逆变器在实际应用中具有良好的性能,能够有效地实现电能的转换和控制。
八、实验心得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不仅学习了电力电子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应用,还锻炼了实际操作能力。
电子装配实习报告南邮

一、实习概述时光荏苒,转眼间在南邮的电子装配实习已经圆满结束。
这次实习是我大学生涯中一段宝贵的学习经历,不仅让我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而且锻炼了我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在此,我将详细记录和总结这次实习的收获与体会。
二、实习目的1. 理论联系实际:将课堂上学到的电子技术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加深对电子装配工艺的理解。
2. 提升动手能力:通过实际操作,提高电子元器件的焊接、组装和调试技能。
3. 团队协作:在实习过程中,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4. 职业素养:了解电子行业的基本知识,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
三、实习内容1. 实习单位简介:本次实习的单位为南京邮电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实验室,该实验室拥有先进的实验设备和完善的实验环境。
2. 实习课程安排:电子元器件识别与检测:学习电子元器件的种类、性能、用途以及检测方法。
焊接技术:学习手工焊接和机器焊接的原理及操作技巧。
电路板设计与制作:学习电路板设计软件的使用,进行电路板设计、制作和调试。
电子系统调试与维修:学习电子系统的调试方法和维修技巧。
3. 实习过程:元器件识别与检测:通过实物观察和资料查阅,掌握了电子元器件的种类、性能和用途,并学会了使用万用表等工具进行检测。
焊接技术: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掌握了手工焊接和机器焊接的技巧,能够独立完成电子元器件的焊接。
电路板设计与制作:使用Altium Designer等电路设计软件,完成电路板的设计和制作,并进行了调试和测试。
电子系统调试与维修:学习了电子系统的调试方法和维修技巧,能够独立解决电子系统的故障。
四、实习收获1. 知识收获:深入理解了电子技术的基本原理和电子装配工艺流程。
掌握了电子元器件的识别、检测、焊接和调试技能。
学会了使用电路设计软件进行电路板设计和制作。
2. 能力收获:提高了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增强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职业素养收获:了解电子行业的基本知识和发展趋势。
南邮《光电综合设计》报告5

课程设计报告学号:B01060709 姓名:鹿晴晴A1(一)课题:某平凹腔激光器,若已知凹面镜曲率半径R,腔长L及激光波长λ。
求它所产生的高斯光束的腰斑半径ω0的大小和位置,以及该高斯光束的q0 和发散角θ0 的大小。
(二)课题要求:1.有输入输出界面;2.有可输入的不同参数值(曲率半径R,腔长L及激光波长λ),查看结果;3.比较所得结果,分析曲率半径、腔长以及激光波长分别对高斯光束的腰斑半径和发散角有何影响。
参考:《激光原理》第二章分析及设计思路:运用中激光原理所学各种激光器的腰斑半径计算公式,建立数学模型。
使用Matlab编程画出曲线。
输入的不同参数值比较所得结果,分析曲率半径、腔长以及激光波长分别对高斯光束的腰斑半径和发散角。
(三)建模w0=sqrt(wavelength/pi)*(L*(R-L)).^0.25;q0=pi*w0.^2/wavelength;angl0=2*wavelength/(pi*w0);L>R显示非稳腔(四)源程序clear;k=1;while k==1R=input('请输入曲率半径R/cm:');L=input('请输入激光器腔长L/cm:');wavelength=input('请输入激光波长λ/um:');if L>R disp('非稳定腔');continueendw0=sqrt(wavelength/pi)*(L*(R-L)).^0.25;q0=pi*w0.^2/wavelength;angl0=2*wavelength/(pi*w0);fprintf('腰斑半径为:%8.5f cm,位置在平面镜所在位置处\n', w0)fprintf('该高斯光束的q0为:%8.5f i \n', q0)fprintf('发散角为:%8.5f \n', angl0)disp('1.重新计算');disp('2.退出');k=input('1or2:');if k~=1&k~=2disp('无效选择')end(五)结果分析请输入曲率半径R/cm:100请输入激光器腔长L/cm:50请输入激光波长λ/um:0.68腰斑半径为:3.28976 cm,位置在平面镜所在位置处该高斯光束的q0为:50.00000 i发散角为:0.131591.重新计算2.退出1or2:1请输入曲率半径R/cm:100请输入激光器腔长L/cm:80请输入激光波长λ/um:0.68腰斑半径为:2.94245 cm,位置在平面镜所在位置处该高斯光束的q0为:40.00000 i发散角为:0.147121.重新计算2.退出1or2:1请输入曲率半径R/cm:80请输入激光器腔长L/cm:50请输入激光波长λ/um:0.55腰斑半径为:2.60393 cm,位置在平面镜所在位置处该高斯光束的q0为:38.72983 i发散角为:0.134471.重新计算2.退出1or2:2由以上结果可得:i)保持L,wavelength不变,改变R的输入值,可以发现随R的增大,w0增大,发散角θ0减小;ii)保持R,wavelength不变,改变L的输入值,可以发现随L的增大,w0先增大后减小,且当L=0.5R时,w0最大,发散角θ0先减小,后增大,当L=0.5R时,发散角θ0最小;iii) 保持R,L不变,改变wavelength的输入值,可以发现随着波长的增大,w0、θ0均增大;A3(一)课题:一个 1.55μm的半导体激光器,在温度300K时其阈值电流密度是350A/cm~2,nth=2.2*10~18,tr=2.3ns,有源区的宽度是10nm。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4 保护隔离电路
7
2.5 拨码开关电路
7
第三章 系统机械设计及实现
8
3.1 车模的简化改装
8
3.2 舵机安装
10
3.3 底盘高度及重心调整
11
3.4 转向轮的定位
13
3.5 保护装置
15
3.6 编码器的安装
16
3.7 齿轮啮合及差速调整
16
第四章 系统软件设计及实现
17
4.1 路径信息处理
17
4.1.1 数据初步处理
图 3.6 电池安装示意图
12
3.4 转向轮的定位
第三章 系统电路设计及实现
转向轮的定位主要是由主销内倾角,主销后倾角,车轮前束角这三个角决定。 主销内倾角,是前轮的转向轴与铅垂线之间在纵向平面上的夹角。其主要作 用是产生与转向相反的力矩,让车转完后的回正性增强,同时在转弯时车轮与 地面的接触情况会更好。
2.1 单片机最小系统
MC9S12XS128 相较于其他比赛可供使用的单片机,型号较老、性能也差强人 意。但相较于其他单片机,MC9S12XS128 资料较为齐全,更加容易入门。其性能 虽不高,也完全足够智能车完成比赛。出于时间、焊接难度、稳定性等多方面的 考虑,我们选择直接购买市面上的最小系统核心板来使用。
经过简化改装后,小车的整体布局大致如图 3.2 所示
图 3.2 改装后的整车布局
9
3.2 舵机安装
舵机安装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卧式安装,另外一种为立式安装。 尽管卧式安装会使车子重心降低,但是这样的安装方式会极大占用底盘空 间。因此我们选择立式安装舵机,并把舵机对称地安装在车子的正前方。 显然,立式安装后车模原配的舵机固定件、舵机臂、连杆等零件不再适用于 车体。为此我们另外给车子配了新的舵机固定件等零件。更换后如图 3.3 所示
图 3.3 舵机安装示意图 值得一提的是,舵机本身是一个有着滞后性的闭环系统。对于小车这样的实时系统, 舵机的响应速度对于小车过弯的灵活性来讲至关重要。我们通过调整连杆的长度、舵机相 对前轮的位置等方法减小了舵机的力矩,事实证明这很好地提升舵机的响应速度。
10
第三章 系统机械设计及实现
3.3 底盘高度及重心调整
图 3.11 舵机因受力碎裂的齿轮
经多次改进,我们为小车安装了长度比前轮稍长的保护装置。保护装置由海 绵和碳素管组成,在有着一定弹性缓冲外力的同时保证足够坚固耐用。
17
4.1.2 二值化及动态阈值
17
4.2 赛道中线提取
20
4.3 起跑线检测算法
22
4.4 驱动电机的 PID 控制算法
23
4.4.1 PID 控制算法简介
23
IV
4.4.2 PID 控制算法参数整定
24
4.5 转向舵机的 PD 控制算法
24
第五章 系统开发工具调试、安装及调试说明
27
5.1 Code warrior 集成开发环境简介
参赛队员签名: 赖春伶
张显
张宁
带队教师签名: 江 兵
茅晨
日
期:2014.8.12
II
摘要
本文设计的智能车系统以 MC9S12XS128 微控制器为核心控制单元,通过 TSL1401CL 线阵 CCD 检测赛道信息,提取黑色引导线,用于赛道识别;通过光电 编码器检测模型车的实时速度,使用 PID 控制算法调节驱动电机的转速和转向舵 机的角度,实现了对模型车运动速度和运动方向的闭环控制。为了提高模型车的 速度和稳定性,使用上位机、无线串口等调试工具,进行了大量硬件与软件测试。 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设计方案确实可行。
图 2.2 TPS7350 原理图
4
第二章 系统电路设计及实现
舵机工作时需要较大的电流才能正常工作,因此我们选用最大输出电流较大 的 LM2940 对舵机进行供电。同理,我们使用另一块 LM2940 同时为编码器,无 线串口进行供电。
图 2.3 LM2940 原理图
2.2.2 +12V 供电 +12V 稳压芯片我们通常用 MC34063 或是 LM2577。经过权衡,我们使用 MC34063 对电桥驱动器进行供电。
在不影响顺利通过坡道的前提下,车体底盘越低越能降低车子的重心,可使 车子在拐弯时更加稳定,高速。
我们在转向轮处增加了垫片,以降低转向轮处底盘高度。如图 3.4 所示
图 3.5 前摆臂下垫片
11
对于车体重心的调整,小车的重心在车体几何中心稍微靠后的位置,这样不 仅可以提高前轮转向的灵活度,也可以增加驱动轮在较高速度运转时整车的稳 定性。为此我们最后决定把电池安装在小车的后方
图 2.5 电机驱动
6
2.4 保护隔离电路
第二章 系统电路设计及实现
为了避免舵机和电机的大电流回灌到最小系统而把最小系统烧毁,在 PWM 信号输出端和输入端之间添加了保护隔离电路。
在舵机和 PWM 口之间加入了光耦 TP181,如图 2.6 所示
2.5 拨码开关电路
图 2.6 TP181 光耦
主板上还包括一个四位一体拨码开关用于调整参数。
这份技术报告中,我们通过对小车的整体设计方案、硬件电路、算法、调试过程、车辆 机械结构及参数的介绍,详尽地阐述了我们对智能车的思想和创意。 具体体现在机械及算 法上的创新。在 准 备 比 赛 的 过 程 中 , 队 员 查 阅 了 大 量 的 专 业 资 料 , 反 复 地 调 试 汽 车 模 型 的 各 项 参 数 。所 有 队 员 都 为 此 次 智 能 汽 车 竞 赛 付 出 了 艰 苦 的 劳 动 。这 份 报 告 凝 聚 着 南京邮电大学光电组全体队员的心血和智慧。
由于 MC9S12XS128 单片机的资料网上足够详尽,此报告不再赘述。在此介绍 智能车在比赛中需要用到的输入输出及其对应的引脚。
1.AD 接口(1 路):引脚为 AD0,用来传送 CCD 采集的信息 2.I/O 接口(至少 6 路):其中两路(A2,A4)供 CCD 使用,其他四路(B0~B3) 用于拨码开关调整车速用。 3.PWM 接口(3 路):两路(P3,P5)控制电机双方向运行,一路(P7)用 于控制舵机运行。 4.脉冲累加器接口(1 路):引脚为 P7,MC9S12XS128 只有一个脉冲累加器。 我们使用此脉冲累加器来测量电机转速。 5.通讯接口(1 路):用于日常调试使用的接口。
第九届“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 智能汽车竞赛
技术报告
学 校:南京邮电大学 队伍名称:SEA_6 参赛队员:赖春伶
张显 张宁 带队教师:江 兵 茅晨
I
关于技术报告和研究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第九届“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关保留、使 用技术报告和研究论文的规定,即:参赛作品著作权归参赛者本人,比赛组委会 和飞思卡尔半导体公司可以在相关主页上收录并公开参赛作品的设计方案、技术 报告以及参赛模型车的视频、图像资料,并将相关内容编纂收录在组委会出版论 文集中。
图 3.9 车轮束角
在实际使用中,我们的主销内倾角和主销后倾角均使用了车模本身的参数, 车轮束角用了大约 1°的外束。如图
图 3.10 转向轮定位
14
3.5 保护装置
第三章 系统机械设计及实现
由于今年车模多采用转向轮在前的运行方向,这样在调试过程中当小车受到 撞击时,放置在车前方的舵机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冲击力导致损坏(主要是外力 导致舵机齿轮碎裂)。这就需要在车前安装足够结实的保护装置来对舵机进行 保护。
图 3.7 图中角度β为主销内倾角
主销后倾角,是从车子的侧面看去,主销轴线与通过前轮中心的垂线之间形 成的夹角。主销后倾角越大,在车速越高时,前轮自动回正的能力就越强,但 主销后倾角会使车辆转向沉重。
图 3.8 主销后倾角
13
车轮束角,是描述从车的正上看,车轮的前端和车辆纵线的夹角。车轮前端 向内倾斜(内八字),称为前束。车轮前端向外倾斜(外八字),称为后束。
单元不计算;CCD 传感器计为 1 个传感器;对于车模的车速和姿态进行检测 的传感器也计算在内。 3.伺服电机型号:S-D5 数字伺服,伺服电机数量不超过 3 个。 4.电机型号:RS-540 5.全部电容容量和不得超过 2000 微法;电容最高充电电压不得超过 25 伏。
8
第三章 系统机械设计及实现
图 1.1 系统框图
第二章 系统电路设计及实现
稳定高效的电路设计是保证智能车能够长时间稳定工作及良好运行状态的 前提。我们使用了自行设计的 PCB 电路板,通过尽可能减小 PCB 板的面积来减轻 智能车的负载,并使板子尽量贴合地盘以降低整车的重心。PCB 板打有与底盘匹 配的安装孔,便于安装。注重 PCB 板的布局,优化电路走线,最后做到了电路板 的稳定,简洁。
27
5.2 上位机
28
第六章 模型车的主要技术参数
29
总结
30
参考文献
31
附录 I 程序源代码
32
附录 II PCB 图纸
50
V
引言
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是在统一汽车模型平台上,使用飞思卡尔半导体公司的 8 位、 16 位、32 位微控制器作为核心控制模块,通过增加道路传感器、设计电机驱动电路、编写 相应软件以及装配模型车,制作一个能够自主识别道路的模型汽车,按照规定路线行进,以 完成时间最短者为优胜。它是以迅猛发展的汽车电子为背景,涵盖了自动控制、模式识别、 传感技术、电子电气、计算机、机械等多个学科交叉的科技创意性比赛。 竞赛集科学性、 趣味性和观赏性于一体,吸引了大批同学参与其中,受到了广泛的欢迎。
1
第一章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本章主要简要的介绍智能车的总体设计思路与各个模块的分配,在后面的 章节中将分为硬件电路设计部份,机械结构部份,软件算法分析部份对智能车做 再更一步的简介,各模块将会在各章节中详细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