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选修《荔枝赋并序》word教案

合集下载

粤教版《唐宋散文选读《荔枝赋并序》说课稿

粤教版《唐宋散文选读《荔枝赋并序》说课稿

粤教版《唐宋散文选读《荔枝赋并序》说课稿一、说课稿背景介绍本说课稿是针对粤教版《唐宋散文选读》中的一篇散文《荔枝赋并序》而撰写的。

《荔枝赋并序》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创作的一篇散文,描写了荔枝的形象与特点,并包括了序言部分。

通过这篇散文的阅读与解析,可以让学生了解唐宋时期的文学风貌以及了解荔枝这一中国特色水果的文化。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荔枝赋并序》,学生将能够:•了解唐宋时期的文学形式与特点;•掌握阅读理解技巧,理解《荔枝赋并序》的主要内容;•学习荔枝的形象描写,了解荔枝的特点和文化背景。

2.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荔枝赋并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通过阅读理解文本中的含义;•分析能力,能够分析文学作品的结构、主题和特点;•表达能力,能够用适当的语言表达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荔枝赋并序》,培养学生的:•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爱;•感受并欣赏优秀的文学作品,培养审美情趣;•高度重视自然环境与生态保护。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步骤1. 教学内容本堂课的教学内容是《荔枝赋并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荔枝赋并序》的背景介绍与作者简介;•散文的基本概念与特点;•《荔枝赋并序》的阅读理解;•荔枝形象描写的主要特点。

2.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与引发兴趣•利用课件展示荔枝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荔枝是一种中国特色水果,并提出一些问题,如:“你们尝过荔枝吗?它的味道怎么样?”、“你们知道荔枝在中国文化中有什么特殊的地位吗?”等。

步骤二:背景知识讲解•通过讲解,介绍唐宋散文的背景与特点,帮助学生了解散文的基本概念。

步骤三:阅读与理解•学生自主阅读《荔枝赋并序》,并带着问题进行阅读,如:“作者在序言中表达了什么思想?”、“作者是如何描写荔枝的?”等。

学生可以在纸上标注关键词和句子。

步骤四:分组讨论与展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根据阅读的内容,讨论并总结自己的理解。

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展示,与其他小组进行分享和交流。

15、荔枝赋并序-粤教版《唐宋散文选读》教案

15、荔枝赋并序-粤教版《唐宋散文选读》教案

15、荔枝赋并序-粤教版《唐宋散文选读》教案一、教学背景本课程是粤教版《唐宋散文选读》第15课,主要涉及唐代作家苏轼的散文《荔枝赋并序》。

该散文描述了苏轼在南国吃到荔枝的感受以及对于南国风光和美食的赞赏。

本课是学生接触唐宋散文的第二课,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南国文化和苏轼的作者风格。

二、教学目标1.理解荔枝赋的内容、框架和语言特点;2.通过分析文中片段,学习古文阅读中重要的阅读方法;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古文阅读能力。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1.教学重点:荔枝赋的主要内容、语言特点和写作风格;2.教学难点:学生对于古文阅读方法和文学鉴赏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导读法:通过分析荔枝赋的内容、结构和语言风格,引导学生全面了解古代散文的写作特色;2.分层教学法:针对每个片段的阅读和理解,分析语言结构、阅读方法以及文学鉴赏。

五、教学内容与流程教学内容教学步骤1. 荔枝赋的主要内容和写作手法1. 导入环节:听取学生对荔枝的描述与感受;2. 教师带领学生朗诵荔枝赋的前、后序;3. 让学生简单阅读荔枝赋的全文,描述文中的主要内容以及我的感受;4. 解析荔枝赋的结构特点、写作风格和主要手法。

2. 片段阅读与理解1. 选取荔枝赋的数段,让学生格外关注并反复阅读;2. 让学生分析句子结构、修辞手法和篇章结构;3. 引导学生总结古文阅读方法。

3. 文学鉴赏 1. 教师讲解荔枝赋的流传和影响:2. 分组讨论,并就荔枝赋的文学价值和时代风貌发表各自的观点;3. 教师点评并提炼荔枝赋的主旨思想和文化内涵。

六、教学反思1.教学效果:本节课上,学生对于荔枝赋的内容和苏轼的写作风格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并能通过分析文中片段,锻炼古文阅读的能力。

2.教学不足:对于文学鉴赏方面的讲解还需要加强,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荔枝赋的文学价值和时代意义。

3.下一步改进:在后续的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学生锻炼文学鉴赏能力,并且增加与荔枝赋相关的练习和案例分析,加深学生对于古代散文的理解和掌握。

15、荔枝赋并序-粤教版《唐宋散文选读》教案

15、荔枝赋并序-粤教版《唐宋散文选读》教案

荔枝赋并序唐宋散文选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散文发展历程及特点;2.了解文言文的基本语法结构;3.阅读、分析、欣赏唐宋散文经典作品;4.能运用文言语言书写不同类型的散文。

二、教学内容荔枝赋并序三、教学重难点1.阅读理解荔枝赋并序;2.掌握荔枝赋的写作技巧;3.理解文章的意义。

四、教学方法1.问答法;2.解析法;3.讲授法;4.分组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引入1.教师通过简要介绍荔枝赋并序的背景和作者信息,让学生有所准备地进入阅读状态;2.以问答或解析方式,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入荔枝赋并序。

第二步:阅读理解1.学生自行阅读荔枝赋并序,并对整篇文章的内容进行简要概括和理解;2.教师对文中重点内容逐一解析,明确学生阅读的方向;3.学生再次阅读整篇文章,注意理解并记忆关键词汇和句型。

第三步:写作技巧1.教师介绍荔枝赋的写作技巧,并通过示例展示;2.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讨论文章中的写作技巧,并尝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第四步:文章意义1.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和阅读体验,分组讨论文章的意义、价值等方面;2.教师逐一点评每个小组的讨论结果,帮助学生理清文章中的逻辑和议论。

第五步:综合训练1.学生分组撰写一篇类似荔枝赋的文章,展现自己的文言书写水平和对散文的理解;2.教师对学生的文章进行点评和修改,指导学生提高写作技巧和意义表达能力。

六、教学评价1.文章阅读和理解能力的综合评价;2.文言文基本语法和写作技巧的考察;3.分组讨论和文章创作的合作评价。

【金版学案】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2习题:第15课荔枝赋并序Word版含解析.docx

【金版学案】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2习题:第15课荔枝赋并序Word版含解析.docx

第15课荔枝赋并序也许很多人记不起他的名字,但在八月十五,一定会有人吟唱“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他协助唐玄宗开创了开元盛世,国富民强,百姓安居乐业;他重修了梅岭古道,使南粤大地不再是蛮夷之邦;他曾预言安禄山狼子野心,宜早诛灭,未被采纳;他大力帮助后进诗人,让孟浩然做了他的从事,提拔王维为右拾遗,是既有权位又受人羡慕的文学巨匠。

他就是张九龄。

唐代有名的贤相。

自他去世后,唐玄宗每览宰相人选,总要问“风度得如九龄否?”(选自百度文库)--------------- 温馨晨读自主学习------------------美字体正是江南好风景9落花时节又逢君O赏美文三度入朝的诗人宰相——张九龄(节选)从寒窗苦读的一介书生到百官之首的宰相,张九龄的人生道路也曾一帆风顺。

他文才出众,少年闻名,早在十三岁时,就上书广州刺史,王方庆一见而叹,这个孩子将来前途不可限量。

王刺史的话后来又被当朝宰相张说重新评价,说张九龄的文章“如轻纟兼素练,实济时用”,并且肯定地对别人说后来词人之首也”。

张九龄遇到张说,并且得到扶持,甚至“叙为昭穆”,可见张说对他的庆重。

而张九龄也确以他过人的才华,无论是考量人才,还是上书言事,都获得朝廷内外的赞誉。

张九龄的仕途成功,得益于一个贤相的悉心指引。

当然,他的职位也一直伴随着张说的升贬而起伏沉浮。

宰相之职,代表天子治理天下,对于国家的安危兴亡,举足轻重。

唐玄宗登基之始,励精图治,起用一批贤能的宰相,国泰民安,皇祚兴盛,史称“开元盛世”。

这一时期,集中出现了几位名载青史的贤相,姚崇尚通,宋璟尚法,张嘉贞尚吏,张说尚文,李元绒、杜暹尚俭,韩休、张九龄尚直,各其所长。

张九龄以务实清廉而闻名。

他屡屡上书,认为选官应唯才是举,不循资历,颇得器重,王维称赞其“所不卖公器,动为苍生谋”。

他在担任宰相期间,以敢于犯颜直谏著称,有一次,唐玄宗过生日,“百僚上寿,多献珍异,唯九龄进《金镜录》五卷,言前古兴废之道,上赏异之”(《旧唐书卷九十九》)。

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学案:第四单元第15课荔枝赋并序Word版含解析

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学案:第四单元第15课荔枝赋并序Word版含解析

第15课荔枝赋并序|f文本导字-------------------------- n基础整合1.通假字(1)诸公莫之知,而固未之信同“故”,当然。

(2)魏文帝方引蒲桃及龙眼相比同匍萄,一种水果。

(3)蒙休和之所播,涉寒暑而匪.亏同“非”,不,不是。

(4)不丰其华,但甘其实同“花”,花朵。

(5)亭十里而莫致,门九重兮曷通同“何”,怎能。

(6)故无厌于所甘同“餍”,满足。

2.古今异义(1)每至季夏,其实乃熟。

古义:它的果实。

今义:承上文转折,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

(2) 蒂药房而攒萃。

古义:芍药的子房。

今义:① 出售药品的商店;②医院或诊疗所里供应药物的部门。

(3) 虽受气于震方。

古义:吸纳天地之气。

今义:遭受欺侮。

(4) 其珍可以羞.王公。

古义:进贡(给人进食)。

今义:羞耻。

3. —词多义.诸公莫之知,而固未之信:动词,相信信雕盘之仙液:副词,确实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形容词,可靠的⑴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名词,实情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动词,同“伸”,伸张1■低眉信手续续弹:副词,随便,随意高中语文整休感知序言部分(第■段):交代写作动机荔枝赋并序「外形奇秀(第二段门托物1内在tt美(第三段)铺叙宴席珍品(第四段)慨叹___h_- h命之不工(第五段)丿=士rt心丿苦闷无奈⑵⑶⑷4.⑴⑵⑶⑷⑸⑹5.⑴⑵aEl重点突破i.2.3.学后自评E)基础达标i.A.B.C.D.2.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 南海郡出荔枝焉.B. 其实乃熟C. 经于南海D. 是时一方不通焉:语气助词乃:才,畐恫于:在,介词是:这,代词E. 夫物以不知而轻F. 夫其贵可以荐宗庙答案C 以:因为,介词夫:语气词,用在句首,表示阐发议论解析于:从,介词。

3•对下列文言句式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诸公莫之知②而固未之信③何比数之湘橘④罕获知于贵躬A. 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B. ①与②同,③与④同C. ①与②同,③与④不同D. ①与②不同,③与④同答案C解析①②均是宾语前置句式,③是疑问句式,④是被动句式。

粤教版语文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课件 第15课荔枝赋并序

粤教版语文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课件 第15课荔枝赋并序

焉.辟害

) )
) ) ) )
答案:1.连词,表转折,虽然 连词,表假设,即使 2.句末语气助词,不译 代词,这里 兼词,于之,于此 疑问代词,如何、怎么
四、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
1.未玉.齿.而殆销(
)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2.不丰.其华,但甘.其实(
)
3.沉.美李而莫取,浮.甘瓜而自退(
)
答案:1.用玉齿咬 2.使……丰盛;使……甘美 3. 使……沉水;使……漂浮
三、艺术特色 1.选材精当,寓意深刻。 2.结构严谨,文气跌宕,引人入胜。
1.文章从整体上可以分成几个部分?表现了作者怎 样的行文思路?
我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文章可以分成两大部分,一为“序”,一为
“赋”,两部分重心各有不同但又互相映衬,组成了一 个完整的篇章来铺陈描绘荔枝的珍贵奇异,进而抒发对 被弃置埋没而不能充分施展才华的仁人志士的同情以及 对命运的思考,荔枝的珍奇、生命的悲哀,全部融为一 体。
2.“夫物以不知而轻,味以无比而疑,远不可验, 终然永屈。况士有未效之用,而身在无誉之间,苟无深 知,与彼亦何以异也?”这句话写荔枝的遭遇,目的是 什么?
第二段重点词句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或说出用法
1.乃.作酸于此裔(
)
3.孔.翠.于斯.(
)
4.灵根所盘,不高不卑.(
)
答案:1.厥:于是 2.乃:竟然 3.孔翠:孔雀、翠
鸟 斯:这 4.卑:低
二、翻译文中重点句子 1.虽受气于震方,实禀精于火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虽然是受东方之气,实际得南方的精华。

高中语文粤教选修唐宋散文选读教学案第四单元15荔枝赋并序Word含答案

高中语文粤教选修唐宋散文选读教学案第四单元15荔枝赋并序Word含答案

◆15荔枝赋并序本文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作者撷取家乡常见的荔枝入文并对荔枝大加赞叹,称荔枝为果中珍品,认为百果之中没有一种能比得上,甚至比天降甘露还要神奇,作者将怀才不遇的人才比作荔枝,抒发了仁人志士连遭贬谪、正义不能伸张的苦闷与无奈。

弯弯人生道一辈子不停行走,却总是走着弯路,总也未走入一条笔直的既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的捷径;一辈子都想使自己变得更聪明,却总犯同样愚昧的错误,总是轻信,总是健忘。

轻信虚假的笑容,伪善的谎言,忘记曾经经历过的欢乐与痛楚以及被欺骗、被凌辱后的苦涩,总是在虚假的笑容、伪善的谎言面前栽跟头,总是一遍一遍地体味曾经体味过的甜酸苦辣。

海涅说“宽恕自己的仇敌是容易的”,我说宽恕自己的愚昧是自然的。

路,必然有弯曲,天下之大,能找到一条从头到尾全都笔直的路吗?人,必然是愚昧、轻信而健忘的。

人之必须学习,证明人是愚昧的;人之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证明人是轻信而健忘的。

人世之大,找不到一个不愚昧、不轻信健忘的人。

人必然愚昧、轻信而健忘,必然要不断重复犯下曾经犯过的过错。

路之有弯曲才成其为路,人之有过错才成其为人。

重复着过错的人,走在弯曲不断的路上,总不停步,这便是我们的弯弯人生。

我们的人生之路,便是由生与俱来的愚昧、轻信和健忘所派生出的许多过错失误所铺筑而成,是我们的弯弯的人生之路。

我们的人生,便因了这弯弯的路而丰富了色彩,虽然这是缤纷色彩中的青色和灰色,但若没有这青灰之色,我们的这段弯弯人生便不会辉煌。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老子》赏读: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有危险。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礼记·中庸》赏读:凡事如果能预先充分准备就会成功,否则就会失败。

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礼记·曲礼上》赏读:骄傲不可滋长,欲望不可以放纵,不能让自己志得意满,不应该使自己乐到极端。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020版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学案:第四单元 第15课 荔枝赋并序 Word版含解析

2020版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学案:第四单元 第15课 荔枝赋并序 Word版含解析

第15课荔枝赋并序1.通假字(1)诸公莫之知,而固.未之信同“故”,当然。

(2)魏文帝方引蒲桃..及龙眼相比同“葡萄”,一种水果。

(3)蒙休和之所播,涉寒暑而匪.亏同“非”,不,不是。

(4)不丰其华.,但甘其实同“花”,花朵。

(5)亭十里而莫致,门九重兮曷.通同“何”,怎能。

(6)故无厌.于所甘同“餍”,满足。

2.古今异义(1)每至季夏,其实..乃熟。

古义:它的果实。

今义:承上文转折,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

(2)蒂药房..而攒萃。

古义:芍药的子房。

今义:①出售药品的商店;②医院或诊疗所里供应药物的部门。

(3)虽受气..于震方。

古义:吸纳天地之气。

今义:遭受欺侮。

(4)其珍可以羞.王公。

古义:进贡(给人进食)。

今义:羞耻。

3.一词多义(1)信⎩⎪⎪⎨⎪⎪⎧诸公莫之知,而固未之信.:动词,相信信.雕盘之仙液:副词,确实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形容词,可靠的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名词,实情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动词,同“伸”,伸张低眉信.手续续弹:副词,随便,随意 (2)就⎩⎪⎨⎪⎧ 而世务卒卒,此志莫就.:动词,实现乃谢客就.车:动词,上,登上然嬴欲就.公子之名:动词,成就金就.砺则利:动词,靠近使归就.戮于秦:动词,接受 (3)殆⎩⎪⎨⎪⎧ 未玉齿而殆.销:副词,几乎,近于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名词,危险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副词,几乎,近乎,差不多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副词,大概,恐怕思而不学则殆.:形容词,疑惑不解 (4)实⎩⎪⎨⎪⎧ 其实.乃熟:名词,果实因道扬其实.:名词,实际情况实.玳筵之绮缋:副词,确实4.词类活用(1)夫物以不知而轻.:形容词作动词,轻视,忽视 (2)不丰.其华: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丰盛 (3)此甘滋之不一.:数词作形容词,一样(4)未玉齿..而殆销:名词作动词,用牙齿咬(5)但甘.其果: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甘美(6)不高不卑,陋.下泽之沮洳: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陋5.文言句式(1)诸公莫之知:否定句中,代词“之”作宾语,宾语前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荔枝赋并序
【导入语】
回忆描写荔枝的诗句: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宋)苏东坡。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唐)杜牧。

“卓绝类而无俦,超众果而独贵”(汉)王逸”。

“嚼凝天上味,嗅异世间香”、“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肉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香气清远”。

(唐)白居易《荔枝图序》
“味特甘滋,百果之中无一可比”(唐)张九龄《荔枝赋并序》
“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明)徐渤
【作者简介】
张九龄(公元678年740年),又名博物,字子寿,谥文献。

唐朝韶州曲江(今韶关)人,世称“张曲江”或“文献公”。

张九龄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担任宰相的岭南人,有“当年唐室无双士,自古南天第一人”的美称。

他一生三度入朝,在朝廷前后任职20余年,历任左拾遗、左补阙、中书舍人、秘书少监、中书令等职,“开元之治”凝结着张九龄的不朽功绩。

在位期间,张九龄为政清廉、刚直不阿、敢于犯颜直谏,竭力匡扶社稷,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积极推行务实而有远见的改革,为巩固“开元盛世”以及防止唐朝由盛转衰和暴政局面的出现等作出了相当重要的历史贡献。

后世称誉张九龄的历史功绩、刚直气节以及政治远见为“曲江风度”,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遗产。

张九龄不仅是一位审时度势、锐意改革的政治家,还是继张说之后的一代文宗,是唐诗由初唐进入盛唐的桥梁与标志。

【内容解析】
1、第一段为“序”,介绍了写作缘由,并简单介绍了赋的基本内容。

那么本文的写作缘由是什么?
明确:“况士有未效之用,而身在无誉之间,苟无深知,与彼亦何以异也?”即为不被人发现赏识,不能施展才华的文人士子鸣不平。

2、第二段写了荔枝树的哪些特点?
明确:这一段写了荔枝树的生长环境:受气于东方,生长于偏远的南方;生活习性:向阳生长,寒暑不凋;外形:树干粗壮,枝叶繁茂,树形如盖;生长地势:不高不卑,枝干刚直。

3、第三段写了荔枝的哪些方面?
明确:写荔枝的种种奇异珍贵之处。

①生长的季节,②花穗花香,③果实,④甘滋美味。

4、第四段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该段紧承上文继续写荔枝的甘甜美味。

荔枝是华美宴席上不可替代的珍品;美味远远胜过甘瓜和甜李;有益气治内之功效;为四时果品之最。

5、最后一段写了什么内容?和前文有什么关系?
明确:在前文充分描摹展现了荔枝珍奇的基础上,写它完全可以被进献给宗庙王公,但因生于偏僻远地山川
阻隔而难于被“贵人”所知。

由荔枝不被“贵人”发现赏识自然而然地引出对那些不被“贵人”发现赏识的文人士子命运的哀叹,由物及人,体物写志。

这段是对前文的深化,是作者言志的部分。

【小结】
文章两大部分,一为“序”,一为“赋”,两部分重心各有不同但又互相映衬,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篇章来铺陈描绘荔枝的珍贵奇异,进而抒发对被弃置埋没而不能充分施展才华的仁人志士的同情以及对命运的思考,荔枝的珍奇、生命的悲哀,全部融为一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