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课程设计讲解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教案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教案章节一:继电保护概述1.1 继电保护的定义和作用1.2 继电保护的基本原理1.3 继电保护装置的基本组成1.4 继电保护的分类及其特点章节二:电流互感器和电压互感器2.1 电流互感器的工作原理和接线方式2.2 电压互感器的工作原理和接线方式2.3 互感器的主要参数和选用依据2.4 互感器在继电保护中的应用章节三:继电保护装置的构成及功能3.1 继电保护装置的构成要素3.2 继电保护装置的功能及其实现方式3.3 继电保护装置的主要性能指标3.4 继电保护装置的分类及特点章节四:常用的继电保护装置4.1 电流速断保护装置4.2 过电流保护装置4.3 差动保护装置4.4 接地保护装置4.5 距离保护装置章节五: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整定计算5.1 继电保护整定计算的基本原理5.2 继电保护整定计算的方法5.3 继电保护装置的调试与验收5.4 继电保护装置的运行维护与管理章节六:继电保护装置的继电器6.1 继电器的分类和工作原理6.2 继电器的电气特性及其参数6.3 继电器在继电保护中的应用6.4 继电器的选择和整定章节七:数字化继电保护技术7.1 数字化继电保护的基本原理7.2 数字化继电保护装置的构成和功能7.3 数字化继电保护的优势和应用前景7.4 数字化继电保护技术的发展趋势章节八: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配合与选择8.1 继电保护配合的原则和方法8.2 继电保护装置的选择依据8.3 继电保护装置的配合案例分析8.4 继电保护装置的选择和配合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章节九: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运行与维护9.1 继电保护装置的运行管理9.2 继电保护装置的故障处理与维修9.3 继电保护装置的定期检查与试验9.4 继电保护装置的性能评估与优化章节十:继电保护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案例分析10.1 继电保护在电力系统中的关键作用10.2 继电保护装置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案例10.3 继电保护装置在电力系统运行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10.4 继电保护技术在电力系统发展中的未来趋势重点和难点解析章节一:继电保护概述难点解析:理解继电保护在电力系统中的重要性,掌握不同类型继电保护的特点及应用场景。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课程设计大全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是电力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着保护电力设备、保障电力系统安全运行的作用。
通过对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的研究和设计,可以更好地理解电力系统的工作原理,提高继电保护的可靠性和灵活性。
本文将对《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课程设计进行全面的介绍,包括课程设计的目的、内容、方法和实施步骤。
一、课程设计的目的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课程设计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全面了解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基本原理,掌握继电保护的设计方法和实施步骤,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课程设计,学生将深入了解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培养对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课程设计的内容1.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概念和原理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概念、分类和基本原理,包括过流保护、欠频保护、过电压保护等。
2. 继电保护设备的选用和配置继电保护设备的功能和性能要求,如何选择合适的继电保护设备,以及如何配置继电保护设备。
3. 继电保护系统的设计方法继电保护系统的设计步骤和方法,包括对电力系统的分析、保护方案的选择和参数设置等。
4. 继电保护系统的实施与维护继电保护系统的实施步骤、调试方法和维护要点,以及继电保护系统的故障排除和改进方法。
三、课程设计的方法1. 理论学习通过课堂讲授、教科书学习和参考文献阅读等方式,让学生掌握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参与继电保护设备的调试和实验操作,加强学生对继电保护设备的理解和掌握。
3. 课程论文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课程设计论文的撰写,包括电力系统的继电保护方案设计、继电保护设备的参数设置和继电保护系统的实施方案等。
四、课程设计的实施步骤1. 教师讲解教师首先对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进行讲解,向学生介绍继电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 学生学习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和自主学习,掌握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相关知识,理解继电保护设备的选用和配置原则。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课程设计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课程设计电力系统是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其稳定运行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
然而,电力系统中存在着各种故障和异常情况,这些情况可能会导致系统的瘫痪,给社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因此,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是电力工程师们一直追求的目标。
而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就是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手段之一。
继电保护系统是一种用于检测电力系统中故障和异常情况的自动保护系统。
其主要功能是在电力系统发生故障时,及时切断故障部分,保护系统其他部分的安全运行。
因此,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是电力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介绍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课程设计的相关内容,包括课程设计的目的、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等。
二、课程设计目的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课程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基本原理、设计方法和实际应用技术。
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应该能够:1.理解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基本原理和分类方法;2.掌握常见的继电保护装置的工作原理和应用场景;3.了解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实际应用技术和发展趋势。
三、课程设计内容1.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基本原理和分类方法本部分主要介绍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基本原理和分类方法。
包括故障检测原理、保护装置分类、保护装置的功能和特点等方面。
2.常见的继电保护装置的工作原理和应用场景本部分主要介绍常见的继电保护装置的工作原理和应用场景。
包括过流保护、地面保护、差动保护、距离保护等方面。
3.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实际应用技术和发展趋势本部分主要介绍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实际应用技术和发展趋势。
包括数字化保护、智能保护等方面。
四、教学方法本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在理论教学中,采用讲解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了解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基本原理和分类方法。
在实践教学中,采用实验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掌握常见的继电保护装置的工作原理和应用场景。
五、评价方式本课程的评价方式主要包括考试和实验报告两部分。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课程设计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课程设计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是电力系统安全运行的重要保障。
在电力系统中,各种故障和异常情况都可能对系统安全运行造成影响,继电保护系统的作用就是在这些情况下,对故障设备进行快速隔离,保护系统的安全运行。
因此,在电力系统的设计和运行中,继电保护系统的设计非常重要。
为了更好地培养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方面的专业人才,许多高校都开设了相关课程。
在这些课程中,学生将学习到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基本原理、技术手段和应用方法。
同时,还将进行一系列的课程设计,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课程设计是电力专业学生的重要实践环节。
在课程设计中,学生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来掌握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具体来说,课程设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继电保护原理的学习在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课程设计中,学生需要深入学习继电保护的基本原理,了解各种继电保护装置的工作原理、特点和应用范围。
学生需要掌握继电保护的分类、保护原理、动作特性和调整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为后续的课程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2. 继电保护装置的选型和设置在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课程设计中,学生需要学习如何根据电力系统的特点和需要,选用适合的继电保护装置,并进行合理的设置。
学生需要了解各种继电保护装置的特点和应用范围,学习如何根据电力系统的电气参数和负荷特性,进行继电保护装置的参数设置。
3. 继电保护系统的实验设计在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课程设计中,学生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实验设计,以加深对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认识和理解。
学生需要设计各种继电保护实验,如过电压保护实验、欠电压保护实验、过电流保护实验等,通过实验检验继电保护装置的动作特性和调整方法。
4. 继电保护系统的故障分析和处理在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课程设计中,学生需要学习如何分析和处理继电保护系统中的各种故障和异常情况。
学生需要了解故障的种类和发生原因,学习如何进行故障诊断和处理,以确保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课程设计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课程设计班别:姓名:学号:指导老师:日期:2012年5月14日至5月27日目录设计的任务及其目的---------------------------------------------3§1 、背景资料--------------------------------------------------41.1主接线图及其数据依据---------------------------------41.2德保县电网主要参数------------------------------------5§2 、3~100kv电网继电保护装置运行整定规程----------8§3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技术规程----------------------11 §4 数据的整定过程-------------------------------------------124.1通过主接线图画出课程设计所需的系统图----------124.2短路阻抗计算-------------------------------------------134.3电流保护的整定----------------------------------------144.4保护定值表----------------------------------------------22§5 课程设计小结----------------------------------------------24 参考文献-----------------------------------------------------25设计的任务及其目的任务四:德保华银铝业原料车间保护误动作解决方案我们所选择的设计任务是解决德保华银铝业原料车间保护的误动作,确保原料车间的正常运行。
课程设计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课程设计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课程设计随着电力系统的不断发展,电网规模不断扩大,电力设备的复杂程度也越来越高。
在这种情况下,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变得越来越重要。
而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作为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愈发凸显。
因此,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课程设计的意义也变得非常重要。
二、课程设计目标本课程设计的目标是,通过对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基本原理、常见故障的诊断处理方法、典型继电保护方案的设计及其实现方法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的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能力。
三、课程设计内容1.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基本原理通过对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基本原理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基本概念、组成结构、工作原理及其分类等方面的知识。
2. 常见故障的诊断处理方法通过对电力系统常见故障的诊断处理方法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电力系统中常见的故障类型、故障的诊断方法及其处理方法等方面的知识。
3. 典型继电保护方案的设计及其实现方法通过对典型继电保护方案的设计及其实现方法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电力系统中常用的继电保护方案、继电保护方案的设计方法及其实现方法等方面的知识。
4. 继电保护设备的调试及其应用实例通过对继电保护设备的调试及其应用实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继电保护设备的调试方法、应用实例及其实现方法等方面的知识。
四、课程设计方法本课程设计采用理论讲授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在理论讲授方面,采用教师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进行;在实践操作方面,采用实验操作、仿真实践等方式进行。
五、课程设计评价课程设计的评价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
学生评价主要从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学习兴趣、学习体验等方面进行评价;教师评价主要从教学效果、教学方法、教学态度等方面进行评价。
六、课程设计总结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课程设计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其对于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能力,提高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水平。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全套课程ppt课件

∴两相星形的Klm比三相星形降低一半 提高两相星形接线Klm的方法:在两
相星形的中线上再接一个继电器3LJ.
∵两相短路时有:I AI BI C0 ∴3LJ中的电流:
I3 L J |(I A I C )/n T| A IB /n TA
∴ I3LJ反映了IB Klm↑
.
3、两种接线方式的应用 (1)三相星形:接线复杂,不经济,但可提高保护动作的
d3点短路:6动作:有选择性; 5动作:无选择性 如果6拒动,5再动作:有选择性(5作为6的远后备保护)
d1点短路:1、2动作:有选择性; 3、4动作:无选择性 后备保护(本元件主保护拒动时):
(1)由前一级保护作为后备叫远后备. (2)由本元件的另一套保护作为后备叫近后备.
.
二、速动性:故障后,为防止并列运行的系统失步,减少用户 在电压降低情况下工作的时间及故障元件损坏程度,应尽 量地快速切除故障。 (快速保护:几个工频周期,微机保护:30ms以下)
由23: Zs.E mxa x /xz1 3 lmin KkI ZE s.m x x /i nz31L 可求 lm i得 n(2 3: Z s.m K k iIn z1LZ s.m)a/x z1
校验保护范围:( min/ L)·100% 15% ~ 20%
.
2、电流速断保护的评价 优点:动作迅速(主要优点),简单可靠。 缺点:不能保护本线路全长(主要缺点), 直接受系统运行方式的影响, 受线路长度的影响。
① 串联线路上两点接地时: 三相星形接线能保证只切除
后一接地点 两相星形接线只能保证2/3的
机会切除后一接地点
.
② 并联线路上两点接地时: 三相星形接线:若保护1,2时限相同,
则两接地点将同时被切除,扩大了 停电范围。 两相星形接线:即使保护1,2时限相同 (例如皆由I段动作,或皆由II段动 作),也能保证有2/3的机会只切除 任一条线路。 (3)作为Y/接线变压器后面短路的远后备保护的接线方式 Y/-11接线T:正序: 侧超前Y侧30°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课程设计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课程设计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是电力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的作用是在电力系统发生故障时,及时地将故障隔离,保护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
因此,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课程的设计非常重要。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课程应该包括电力系统的基本知识,如电力系统的组成、电力系统的运行原理、电力系统的故障类型等。
这些基本知识是学习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基础,只有掌握了这些基本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原理和应用。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课程应该包括继电保护的原理和分类。
继电保护的原理是指继电保护的工作原理,包括电流保护、电压保护、差动保护、方向保护等。
继电保护的分类是指继电保护按照不同的保护对象进行分类,如发电机保护、变压器保护、线路保护等。
掌握了继电保护的原理和分类,可以更好地理解继电保护的应用。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课程应该包括继电保护的应用。
继电保护的应用是指继电保护在电力系统中的具体应用,如继电保护的设置、继电保护的调试、继电保护的故障处理等。
掌握了继电保护的应用,可以更好地应对电力系统中的各种故障,保障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课程设计应该包括电力系统的基本知识、继电保护的原理和分类、继电保护的应用等内容。
只有全面掌握了这些内容,才能更好地理解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原理和应用,提高电力系
统的安全运行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课程设计选题标号: 3号三段式距离保护班级: 12电气1班*名:***学号: ******** 指导教师:***日期: 2015年12月30日天津理工大学中环信息学院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课程设计天津理工大学中环信息学院目录第一章:选题背景 (01)1.1 选题意义 (01)1.2 设计的原始资料 (01)1.3 要完成的内容 (02)第二章:继电保护方案的设计 (02)2.1 设计规程 (02)2.2 本设计的保护配置 (03)第三章:距离保护的相关计算 (04)3.1 等效电路的建立 (04)3.2 对线路L1进行距离保护的设计 (04)3.3 对线路L3进行距离保护的设计 (07)第四章:电路的工作原理 (09)4.1 电路的工作原理图 (09)4.2 绝对值比较电压回路 (10)第五章:实验验证 (11)5.1 实验的原理图 (11)5.2 实验的接线图 (11)5.3 实验步骤 (12)5.4 实验结果 (13)第六章:继电保护设备的选择 (14)6.1 继电器的选择 (14)结论 (14)参考文献 (15)第一章:选题背景1.1选题意义本设计是在学习了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专业课程及相关专业课后的设计尝试,通过这次的课程设计是对继电保护原理这门课程的一次综合性检测。
继电保护装置是安装在被保护元件上,反应被保护元件故障或不正常运行状态并作用于断路器跳闸或发出信号的一种自动装置。
它要自动,迅速,有选择性地将故障元件从电力系统中切除,使故障元件免于继续遭到破坏,并保证其他非故障元件正常运行,其基本要求如下:选择性,速动性,灵敏性和可靠性。
随着电子科技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继电保护技术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尤其是微机保护的推广应用、计算机网络和光纤通信的普及使继电保护技术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继电保护正在沿着微机化,网络化,保护、控制、信号、测量和数据通信一体化,后备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的广域集中化和电流、电压变换的光学化的方向前进,使继电保护依然保持着学科的完整性和先进性。
电力系统的飞速发展对继电保护技术不断提出愈来愈高的要求,而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日新月异又为继电保护技术的发展不断地注入了新的活力,因此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是电力系统学科中最活跃的领域。
我国的继电保护技术在建国后60余年已经历了机电式保护、晶体管保护、集成电路保护和微机保护四个时代,并且电力系统向着大机组、超高压、特高压、长距离、全国联网的方向发展。
科学技术的进步,预示着继电保护技术仍将有更大的发展。
本设计着重的阐明了距离保护的三段式整定 。
距离保护目前应用较多的是保护电网间的相间短路,对于大接地电流电网中的接地故障可由简单的阶段式零序电流保护装置切除,或者采用接地距离保护。
通常在35kv 电网中,距离保护作为复杂网络相间短路的主保护,本次课程设计的主要目的即是通过对一条已知参数的电网中对保护装置参数的计算,来了解距离保护,知道距离保护如何满足更高电压等级复杂网络快速,有选择性的切除故障元件的要求,为什么会在高压电网中快速应用,得到发展。
1.2设计原始资料具体题目如下图所示网络,系统参数为:ϕ=E ,112G Z =Ω、220G Z =Ω、315G Z =Ω,12125L L km ==、370L km =,42B C L km -=,25C D L km -=,20D E L km -=,线路阻抗0.4/km Ω,' 1.2rel K = 、''''' 1.15rel rel K K ==,.max 150B C I A -= ,.max 250C D I A -=,.max 200D E I A -=, 1.5ss K = ,0.85re K =AB 对线路L1、L3进行距离保护的设计。
1.3要完成的内容我们要完成的内容是实现对线路的距离保护,而在本次设计中,我们要完成保护9和保护8,保护5和保护4相关的距离保护,距离保护是利用短路时电压,电流同时变化的特征,测量电压与电流的比值,反应故障点到保护安装处的距离而工作的保护。
对于动作于跳闸的继电保护功能来说,最为重要的是判断出故障处于规定的保护区内还是保护区外,至于区内或区外的具体位置,一般并不需要确切的知道。
可以用相位比较的方法来实现距离保护。
具体要完成的内容如下:(1):对距离保护的相关计算(2):时间的整定(3):灵敏度校验(4):电路的工作原理图(5):保护配置及设备的选择(6):实验验证第二章:继电保护方案的设计2.1设计规程(1):分析材料(2):对距离保护的相关计算(3):时间的整定(4):灵敏度校验(5):绘制电路的工作原理图(6):保护配置及设备的选择(7):实验验证(8):评价及结论2.2本设计的保护配置本设计的保护配置主要由主保护配置和后备保护配置构成,其中,距离保护Ⅰ段与Ⅱ段联合工作,构成本线路的主保护。
设置距离保护Ⅲ段作为本级线路距离保护Ⅰ段、Ⅱ段的近后备保护。
2.2.1主保护配置距离保护的主保护是距离保护Ⅰ段和距离保护Ⅱ段,联合工作构成本线路主保护。
(1)距离保护第Ⅰ段距离保护的第Ⅰ段是瞬时动作的,是保护本身的固有动作时间。
其第Ⅰ段保护本应保护线路全长,即保护范围为全长的100%,然而实际上却是不可能的,因为当线路出口处短路时,保护2第Ⅰ段不应动作,为此,其启动阻抗的整定值必须躲开这一点短路时所测量到的阻抗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即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考虑到阻抗继电器和电流、电压互感器的误差,需引入可靠系数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一般取0.8~0.85),则保护Ⅰ的第一段整定值为: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同理,保护2的Ⅰ段一次整定值为: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如此整定后,距离Ⅰ段就只能保护本线路全长的80%-85%,这是一个严重缺点。
为了切除本线路末端15%-20%范围以内的故障,就需设置距离保护第Ⅱ段。
(2)距离保护第Ⅱ段距离Ⅱ段整定值的选择是类似于限时电流速断的,即应使其不超出下一条线路距离Ⅰ段的保护范围,同时带有高出一个△t的时限,以保证选择性。
2.2.2后备保护配置距离保护的后备保护是距离保护第Ⅲ段,装设距离保护第Ⅲ段是为了作为相邻线路保护装置和断路器拒绝动作的后备保护,同时也作为Ⅰ、Ⅱ段的后备保护。
对距离Ⅲ段整定值的考虑是与过电流保护相似的,其启动阻抗要按躲开正常运行时的最小负荷阻抗来选择,而动作时限应使其比距离Ⅲ段保护范围内其他各保护的最大动作时限高出一个△t。
第三章:距离保护的相关计算3.1等效电路的建立图3.1等效电路图3.2对线路L1进行距离保护的设计3.2.1线路L1的Ⅰ段整定计算(1)动作阻抗: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Z*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3-1)式中: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被保护线路L1的长度;Z --被保护线路单位长度的阻抗;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可靠系数;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距离保护Ⅰ段的动作阻抗;其中: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125km,Z=0.4Ω/km,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1.2,代入上式得: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1.2*0.4*125=60Ω(2)动作时间: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0s(3)灵敏度检验: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100%=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100%=120%>80%3.2.2线路L1的Ⅱ段整定计算(1)动作阻抗: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0.4*125=50Ω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0.4*70=28Ω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0.4*42=16.8Ω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3-2)—可靠系数式中: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线路AB的阻抗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线路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对线路L1的分支系数,其求法如下: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1 (3-3)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线路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的Ⅰ段整定阻抗,其值为: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Z 其中,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12Ω,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20Ω,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15Ω,代入公式得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为: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1=2.34其中: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1.15,代入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得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1.15*(50+2.34*16.8*1.2)=111.75Ω(2)动作时间: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t=0.5s(3)灵敏度检验:K=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2.24>1.25因此,满足要求。
3.2.3线路L1的Ⅲ段整定计算(1)动作阻抗: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0.4*25=10Ω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0.4*20=8Ω与相邻线路的Ⅱ段配合: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 (3-4)式中: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为可靠系数;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线路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对线路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的分支系数,单线系时,其值为1;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距离Ⅲ段的动作阻抗;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1.2*10=12Ω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1.15*(16.8+12)=33.12Ω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1.15*(50+33.12)=95.59Ω(2)灵敏度校验:K1=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1.91>1.5K2=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1.43>1.2(3)动作阻抗:与相邻线路的Ⅲ段配合: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 (3-5)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3-6)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3-7)将数字代入各个公式得: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1.2*20*0.4=9.6Ω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1.15*(10+9.6)=22.54Ω错误!未找到引用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