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西游记的主题想象
《西游记》想象作文(通用20篇)

《西游记》想象作文《西游记》想象作文(通用20篇)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作文吧,作文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
写起作文来就毫无头绪?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西游记》想象作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西游记》想象作文篇1唐僧和徒弟们取完经,后来他们都怎么样了呢?唐僧和三名徒弟取完经,完成了菩萨的任务,接下来该怎么办呢?他把袈裟当了,把钱一分为四,“徒儿们,菩萨给我的任务我已经完成了,现在只剩下这点家当,大家买张机票各自回老家去吧。
”他把钱分给八戒他们,唐僧拿着钱,“我只会诵经念佛,之前连吃的都是悟空拿到我手里,现在没有了他们我该怎么办呢?哎……”“当初女儿国国王对我一见钟情,要不去投靠她吧,弄个妃子当当也好,锦衣玉食过下辈子。
”于是,他买了张机票,飞奔女儿国。
孙悟空回到了花果山,看着那一片山,看着他的那群猴儿们,“我要发家致富,让他们过上美好的生活,”于是,他在花果山开辟了果园,种上了各种水果,不但畅销中国,还远销海外,美猴王也成了他的品牌。
猪八戒回到高家庄,当年的高小姐还在一直默默地等着他,这次他回去,马上与高小姐成了亲,还把高家庄开辟成了旅游景点,并在景区开了一家包子铺。
沙僧回到了他的泥沙河,望着那条河,他苦思着做点什么呢?回来的路上,看见人们在河边养殖,他就引进阳澄湖的蟹苗,在他的泥沙河里养成了大闸蟹,他养的蟹又鲜又饱满,前来订购的顾客络绎不绝。
唐僧师徒四人靠着自己的智慧与劳动都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
《西游记》想象作文篇2话说孙悟空自从取经回来后,在天庭的日子过得很无聊,“对了!何不去找八戒和悟净,到人间一游呢?”悟空马上架上筋斗云,奔驰而去,急忙地把八戒和悟净找来,想一同到人间一游。
下到凡间来,第一站,悟空想去找土地公叙叙旧,可是怎么找也找不到,只见一堆又脏又臭的垃圾。
于是悟空用了一招“未卜先知”的法术,找到了土地公。
《西游记》文学鉴赏

《西游记》文学鉴赏《西游记》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部巨著,它的作者吴承恩用独特的笔触描绘出了一个充满奇幻与冒险的世界。
在这部作品中,孙悟空、唐僧、猪八戒、沙僧等角色形象鲜明,他们为了取回真经,一路历经磨难,展现了不屈不挠的精神。
首先,《西游记》的主题十分深刻。
它以取经为主线,通过描绘师徒四人所经历的种种磨难,展现了人性的善恶、贪婪、恐惧等种种情感。
同时,作品中还体现了对正义、仁慈、勇敢等品质的赞美,以及对虚伪、欺诈、残忍等行为的批判。
这种主题的表达方式,使得《西游记》不仅仅是一部娱乐性的小说,更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其次,《西游记》的艺术手法也十分独特。
吴承恩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力和幽默风趣的语言,创造出了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中,有各种各样的妖魔鬼怪,有奇特的地理环境,还有各种神奇的法术和法宝。
这些元素相互交织,使得整个故事充满了惊险和趣味。
另外,《西游记》还通过角色的塑造展现出鲜明的人物性格。
例如孙悟空这个角色,他机智勇敢、桀骜不驯,多次救师徒四人于危难之中;而唐僧则是一个仁慈善良、信仰坚定的形象,他为了取经事业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这些角色形象的塑造,使得整部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最后,《西游记》的影响力也是深远的。
自问世以来,《西游记》一直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被多次改编成戏曲、电视剧等艺术形式。
同时,《西游记》的精神内涵也对中国的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所倡导的正义、仁慈、勇敢等品质,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综上所述,《西游记》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之一。
它的主题深刻、艺术手法独特、角色形象鲜明,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通过对《西游记》的鉴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和价值观。
同时,《西游记》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人生、探索世界的视角,让我们更加珍惜生命中的每一个历程。
看西游记仿佛走进花果山的作文想象

看西游记仿佛走进花果山的作文想象全文共6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看西游记仿佛走进花果山的作文想象1从小,我就十分爱看《西游记》,无论是书还是电视剧,我都深深地着迷。
每当欣赏到《西游记》里那一幅幅优美的画面时,我便会不禁对孙悟空的老家——花果山展开丰富的想象。
“我若能去一次该多好啊”这句常常在梦中回想的话,在这天居然成真了!远远望去,花果山被层层云雾遮掩着,只能隐隐约约看到点点绿色。
那山就像一位身披纱巾的少女,每当有风吹过,那轻盈的纱巾就会随风飘动。
从宾馆驱车三十分钟我们便到了山脚下。
抬头望去,那遮天蔽日的古树郁郁葱葱。
之所以称之为“古树”,是因为这里的树木大都超过百年,有的甚至还是千年古树。
一手抚摸着饱经沧桑的树干,仿佛耳边就能听到这些古树们诉说着千百年前的故事。
它们形态各异,有的低头哈腰,伸出好客的树干恭恭敬敬地迎接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有的树干挺直,趾高气昂;有的婀娜多姿,尽显妖娆。
这些历史悠久,奇形怪状的古树便是花果山的第一绝。
顺着山路继续向前走,路边满布着奇形怪状的石头。
有的如猛虎下山,低头弓腰,蓄势待发;有的如熊猫吃竹,憨态可掬;有的如唐僧师徒,低头跋涉;有的又似妖魔鬼怪,群魔乱舞。
据说,这些石头都是天然形成的。
如著名的“娲遗石”,是山崩时留下的,配上女娲补天的传说,便成了被人们啧啧称奇的奇石。
这形态各异,并有各种故事的石头便成了花果山的第二绝。
再往山的深处走,便可遇到花果山的第三绝——七十二洞。
这里大洞套小洞,深洞套浅洞,洞洞相连。
可这些洞都太过低矮,最大的洞只能让人弯腰通过,这可是猴子们的绝佳住所,令我不禁想起了《西游记》中的种种画面。
遗憾的是,我却没有见到那些活泼可爱的猴子,也没有见到神通广大的孙悟空,我想,也许是因为这天气炎热,孙悟空带着他的徒子徒孙们到东海龙王那避暑去了吧?!这花果山有灵性,处处与西游相通,处处与西游相融。
果真是大圣故乡,西游故里。
这次出游,欣赏到了如此奇特之风景,真是不枉此行啊看西游记仿佛走进花果山的作文想象2久闻大名,今天我们终于有机会去孙悟空的故乡——连云港。
《西游记》中的奇幻想象与文化内涵

西游记中的奇幻想象与文化内涵引言《西游记》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西游记》通过描绘师徒四人在取经路上所遇到的各种奇幻景观和生物,展现了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西游记》中的奇幻想象和文化内涵。
奇幻景观呈现1. 充满玄妙色彩的天庭《西游记》中,人们对天庭、玉皇大帝和五庄观等神话故事都耳熟能详。
作者以奇异绚丽、神秘无比的描写方式,创造出了令人叹为观止、难以想象的超凡世界。
2. 汹涌浩渺的水帘洞水帘洞是孙悟空被压在五指山下五百年后要求求见佛祖释放自己离开罪地时佛祖所安排孙悟空离开的地方。
水帘洞形象独特、神秘莫测,其独特的光影效果和水气弥散的氛围更增强了奇幻感。
3. 千年寒冰覆盖下的火焰山火焰山是《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在取经路上所经过的一座奇幻之山。
火焰喷发、岩浆激荡,寒冰覆盖在山脚之下,形成了独特而令人难以置信的景观场景。
这种既矛盾又统一、荒诞玄奇的表现形式,大大提升了小说的想象力。
奇幻生物塑造1. 有超能力的孙悟空作为小说中最具影响力的角色之一,孙悟空是一个拥有超凡能力和智慧、不受任何束缚而自由行动的角色。
他使用金箍棒变大变小,并且能够施展各种神通法术。
这样具有超级功夫和变化本领的角色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2. 美丽动人的妲己妲己是《西游记》中的美女角色,以其妩媚、动人的外表和魅惑人心的魔法技能成为众多读者喜爱的对象。
她的形象设定突出了美与邪恶之间的矛盾,并通过与唐僧师徒的争斗,展现了好与恶、美与丑之间永恒的对立。
3. 独特形态的兽类生物在《西游记》中,还有各种各样形态奇特、栩栩如生的兽类生物。
比如猕猴、蛟龙和九头虫等,在小说中起到了重要角色并丰富了故事情节。
文化内涵解读1. 佛教思想渗透作为一部佛教题材小说,《西游记》对佛教思想进行了深入探讨。
其中道观设定传达了凡尘困扰之下追求信仰升华的精神意义;修行过程中所面临诸多试炼和苦难经历则体现着佛教思想中跨越生死轮回追求解脱之路。
《西游记》的思想内容

《西游记》的思想内容1、《西游记》的主旨作为一部神魔小说,《西游记》词浅而意深。
浅到一般小读者都能鉴赏,深得虽专家学者也觉得它的主旨难寻。
这也难怪,因为《西游记》给了人们以太多的接受的可能性和想象的空间:童话的,神话的;浪漫的,现实的;哲学的,历史的;宗教的,政治的;悲剧的,喜剧的;庄严的,游戏的等等,几乎无法穷尽。
因此,在它神幻奇异的故事之中,诙谐滑稽的笔墨之外,究竟蕴含了什么主旨,历来是见仁见智。
明清时代,多认为《西》幻中有理。
如明人谢肇浙《五杂俎》说:虽极幻无当,然亦有至理存焉。
断定《西》表达的是驯服心猿的理想。
清人刘一明《西游原旨序》认为:《西游》一记,阐三教一家之理,传性命双修之道,俗语常言中,暗藏天机;戏谑笑谈处,显露心法。
其中三教指儒、释、道;性命双修,在儒指穷理尽性,在道指烧丹炼鼎,在释指渐修顿悟;天机心法,指儒的存心养性、道的修心炼性、佛的明心见性,悟之者在儒可成圣,在释可成佛,在道可成仙。
把《西》视为一部修道奇书。
近代梁启超把《西》认作一部哲理小说(《告小说家》)。
五四前后,强调幻中有趣。
这时学术界开始与传统决裂,批评从前对《西》牵强附会的解说。
如胡适说:《西》至多不过是一部很有趣味的滑稽小说,神话小说,它并没有什么微妙的意思(《西游记考证》)。
鲁迅说:此书则出于游戏(《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
四十年代以后,强调幻中有实。
特别是全国解放以后,随着社会政治意识的不断强化,人们越来越习惯于用社会政治的观点来解读这部小说,把它纳入现实阶级斗争的框架,认为是一部政治小说。
认为神与魔的斗争,是封建社会统治者与人民(主要是农民)的斗争。
较早有代表性的论文是张天翼的《西游记札记》(《人民文学》54年2月号)认为神是统治者,魔是被统治者,神魔斗争是阶级斗争,作者是借妖怪们的造反来描写农民起义。
这样一来,出现了许多无法解释的矛盾:孙悟空大闹天宫被压在五行山下,表示我知悔了,愿意皈依佛门,如此,他岂不成了叛变革命的叛徒了?许多妖怪阻碍取经,作恶多端,难道也是农民起义?孙悟空战胜妖魔,是否成了镇压农民起义?这些在道理上都讲不通。
西游记的主题与意义

西游记的主题与意义《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富有神奇与想象力的文学作品。
这部作品以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故事为背景,揭示了人性的善恶斗争、修行与救赎的主题,蕴藏着深刻的意义。
一、主题:人性的善恶斗争《西游记》通过塑造各种形象鲜明的人物形象,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善恶的斗争。
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1.1 善良与邪恶的冲突唐僧师徒四人的性格各异,但都以善良为本。
例如,孙悟空性格机智、勇敢,但常常以恶作剧、调皮捣蛋的方式表现;猪八戒食量大、愚笨,但时刻保护师父;沙悟净温文尔雅,心地善良。
他们与妖魔鬼怪的战斗,既是对邪恶势力的斗争,也是对自身内心善良与邪恶的不断反省和修正。
1.2 人性弱点的揭示《西游记》中的人物形象往往具有各自的弱点和缺陷,如孙悟空的傲慢和好斗、猪八戒的贪食和愚蠢、沙悟净的贪心和追求权势等。
这些弱点使得他们在修行的过程中经历了重重的磨难和考验,从而通过反思和改变最终得到救赎。
1.3 善恶的和谐统一《西游记》通过描绘各种人物形象和事件,展示了善恶并存的世界观。
无论是师徒四人还是妖魔鬼怪,都拥有各自的善良与邪恶之处。
这种善恶并存的观念告诉我们,人性中存在着复杂矛盾的一面,善良与邪恶不可被割裂,而应该通过平衡来达到和谐统一。
二、意义:修行与救赎的道路《西游记》中的主要人物都在不同程度上经历了修行和救赎的过程,展现了人类对于精神世界的追求和对于救赎的渴望。
2.1 人性的修行唐僧师徒四人行走西天取经的过程,是一次对于自身毛病和弱点的修正和改造。
他们修行的过程就是一种人性的修行,也是一次战胜自我的过程。
通过接受一次次的磨难和考验,他们在道义和精神上得到了提高和成长。
2.2 修行的道路在西游取经的过程中,唐僧师徒四人遇到了各种险阻和困难,包括妖魔鬼怪的袭击、山川河流的难行、天灾人祸的考验等。
通过这些困难与障碍,他们要经历一次又一次的改造和提升,不断磨砺自己的意志和精神境界。
2.3 救赎的渴望《西游记》中的妖魔鬼怪也都表达了对于救赎和重生的渴望。
西游记的主题思想

西游记的主题思想西游记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
它是明代作家吴承恩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以其丰富的想象力、深入的人物刻画和独特的社会批判成为了世人津津乐道的文学珍品。
作为一部冒险神话小说,西游记围绕着主角孙悟空及其三位师弟的传奇故事展开,深揭人性的真相,并探讨了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本文将详细探讨西游记作为一部文学作品所传达的主题思想。
一、信仰与宿命西游记中的主角孙悟空是一只有着超凡能力的猴子,他的目标是成为齐天大圣,获得永生。
他为此历经千辛万苦,最终修成正果。
孙悟空对生命的追求和对自我的认同塑造了他坚定的信仰,这个信仰驱使着他不断战胜困难和魔障,最终实现了他的宿命。
通过孙悟空的奋斗历程,西游记表达了一个人只有坚定信仰和积极行动,才能克服困境,达到目标的思想。
二、人性的复杂性与纯净无私在西游记中,孙悟空的三位师弟猪八戒、沙僧和唐僧各具特点,代表不同的人性。
猪八戒象征着贪欲和愚昧,沙僧代表着寂寞和牺牲,而唐僧则具备智慧和善良。
孙悟空作为主角之一,他的人性更加复杂。
他既保护师父唐僧,并奋力与妖魔恶人作斗争,又时常犯错和捣乱,不按常理出牌。
西游记通过这些角色的表现,深刻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以及纯净无私的力量。
三、追求真理与遇到挫折在西游记中,唐僧作为真理的代表,带领着孙悟空和其他弟子前往西天取经。
他们经历了种种艰难险阻,战胜了各种邪恶的力量。
然而,在他们的道路上,他们也遇到了各种挫折和考验。
例如,他们遭遇了妖魔鬼怪的袭击,也受到了人间百姓的误解和排斥。
面对这些困难,他们始终坚持追求真理,并通过智慧和团结战胜了一切阻碍。
西游记通过这一主题,传达了追求真理和坚持信仰的重要性。
四、人的修行与改变在西游记中,孙悟空通过不断修行和历经磨难,最终实现了自我的超越和启蒙。
他从一个妖猴逐渐成长为一个拥有智慧和悟性的人。
他不仅学到了很多技能和法术,还学会了如何成为一个懂得爱与关心他人的人。
西游记引发的想象与思考

西游记引发的想象与思考西游记,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部家喻户晓的神话小说,其以其丰富的想象力、独特的故事情节和深入的人文思考而深受读者喜爱。
尤其是其中的主人公孙悟空,他的形象不仅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同时也引发了无数的想象与思考。
本文将探讨西游记引发的想象与思考,以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一、西游记中的想象力西游记中融入了丰富的想象力,使整个故事世界更加独特而富有魅力。
其中,唐僧和他的三个徒弟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以及各种各样的神仙、妖魔鬼怪成为了人们想象的对象。
他们的形象和能力远远超出了现实的范畴,给读者带来了无限的遐想空间。
孙悟空作为主要角色,被赋予了变化多端的神通力量。
他可以变成各种形象,飞檐走壁,七十二变等等,这些超凡的能力引发了读者对超能力的想象,使他们可以想象自己也拥有这样的能力。
此外,其他角色如猪八戒的顽皮可爱、沙僧的沉稳可靠等性格特点也成为了人们发挥想象力的源泉。
二、西游记中的人文思考除了丰富的想象力,西游记也蕴含着深刻的人文思考。
通过对人性、道德和价值观的探讨,西游记打开了读者的思考之门。
孙悟空作为主角之一,他的成长过程和心路历程是西游记中引发思考的重要源泉之一。
他从一个未经教养的猴子,逐渐成长为一个有悟性、有担当的人。
他面对困难和挑战,不断修炼和超越自己,最终实现了自我的转变。
这样的故事情节引发了人们对个人成长和自我超越的思考。
此外,师徒四人的情谊也引发了对友情和忠诚的思考。
他们共同面对困难和敌人,经历了生死离别,但始终彼此相扶相助。
他们之间的友情和忠诚让人们思考真正的朋友和道义的意义。
三、西游记对现代社会的影响西游记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对现代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首先,西游记中弘扬的正义和善良的力量对现代社会价值观的塑造有重要影响。
孙悟空等人的行为和为人处世方式,传递了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
这对于当代人们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至关重要。
其次,西游记中的奇幻想象也为现代艺术和文化产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素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西游记》的主题思想四川师范大学云南分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06级本科杨学梅内容摘要:《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可谓家喻户晓,孙悟空的形象更是老幼皆知。
那么这本书的主题思想到底是什么,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事情,要搞清需要从多方面去思考。
首先从取经的缘由探讨,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如来说法,魏征斩龙、唐太宗入冥,观音访僧。
取经是一项什么样的事业,是以“大我”的“普渡众生”为宗旨的事业。
全书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孙悟空在花果山时期,第二部分取经缘由,第三部分是西行取经的过程。
通过取经所揭示人生道路的内容是具体日和丰富的:表现英雄自身素质的自我完善和成长;表现理想英雄光辉的社会实践;表现理想英雄的成功。
以及探讨《西游记》中几个问题的看法:《西游记》不存在两个不相干的主题,主题和思想内容都是一贯到底的;孙悟空不存在前后矛盾的思想;关于书中神魔的问题。
《西游记》确是三教合一的思想,但不过是各取所需而已,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
关键词:《西游记》的思想内容取经缘由揭示的内容每部作品都有它的个性特征。
《西游记》是以广阔地反映、揭露、批判现实为其内容特征,还是以正面树英雄、写成功的人生之路为其特征?我认为是后者。
《西游记》是理想英雄孙悟空的传奇,作品写了他从出世到成正果的全过程。
即《西游记》以写人生为重点,不是以批判社会为重点。
当然,理想英雄的人生并非在真空中度过,即使是神话英雄,其大闹天宫造反史、其西行建功立业史,无不是人间社会的折光。
但这些是从属于英雄史的,它是使作品得以成功的地方,却并非重点所在。
研究《西游记》的思想与主题不能脱离《西游记》的内容实际。
孙悟空有什么样的人生?这又取决于他为什么样的事业而奋斗。
一部《西游记》,中心事件是取经,取经是孙悟空的主要事业。
因此,取经的意义是研究《西游记》思想的一个关键问题。
从《西游记》全部内容来看,通常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写孙悟空出世到大闹天宫及失败,是序幕;第二部分主要是交代取经的缘由,承上而启下;第三部分为取经经过,是主体。
要弄明白取经是什么样的事业、其主旨是什么,得先从第二部分“取经的缘由”入手进行研究。
“取经缘由”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如来说法:如来先逐一分析了四大部洲“众生善恶,各方不一”的形势,从而提出“我今有三藏真经,可以劝人为善①”的主张。
魏征斩龙、唐太宗入冥:这两个情节是因果关系。
作者用曲笔批判了现实之后,提出了一个情节要求:唐太宗需要“度鬼”。
暗示了一个政治要求:清明政治——“度人”。
“如来说法”反映上界的如来预见到了度众生的需要;“魏征斩龙”、“唐太宗入冥”反映了下界的唐王又有“度鬼”、“度人”的急切需求。
于是取经事业,也就应运而生。
观音访僧:找到取经的和尚唐僧,一路收下三徒一马,事先安排好一支取经队伍以后,观音对唐太宗说:“你那法师(唐僧)讲的是小乘教法,度不得亡者升天。
我有大乘佛法三藏,可以度亡脱苦,寿身无坏。
”这是继如来说法之后又一而再,再而三地重申了取经的意义。
取经究竟是什么样的事业?为什么值得这师徒四人外加龙马不辞万死地以毕生的精力为之奋斗?综上所述,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取经不以“小我”的脱苦为宗旨,而是以“大我”的“普渡众生”(大乘教义)为宗旨的事业。
取经,实际上是在佛教“普渡众生”口号中寄寓了大同世界的社会理想。
取经,是为这一社会理想奋斗的事业的象征,是崇高而伟大的事业的象征。
弄清了第二部分取经的宗旨以后,再来看《西游记》第一部分与第三部分的关系如何?回答是:这两部分正是以“取经——普渡众生”与否为分界线,表现了人物性格、思想内容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两个阶段。
第一部分为孙悟空在花果山时期。
他过着“不服麒麟辖,不服凤凰管,又不服人间王位所拘束”的生活。
这个猴子王国是代表自由、美好生活的乌托邦,似陶渊明的世外桃源,但更富有进取精神,更充满朝气。
孙悟空从“学爬学走”到“跳树攀枝,采花觅果”,有一个活泼的童年。
稍长后为猴属找到了水帘洞福地,自己却离乡背井不惜远涉重洋寻师学道练本领。
学成以后,与死神斗,“自勾死籍”;与天宫斗,“打得那九曜星闭门闭户,四天王无影无形”,为的是保卫花果山的利益,反抗死神的威胁和天宫的武装干涉。
大闹天宫反映了对自由的向往,歌颂了为自己的美好生活而战斗的反抗精神和强大的战斗力,揭露批判了从天宫到地府的统治者的昏庸和无能。
它为全部作品定下了战斗的、英雄主义的基调。
但是,必须指出的是,花果山时期孙悟空的事业,是为自己、为自己生活的花果山和自己周围“人们”的利益而战,这是正义的,其战斗也是异常光辉的,但毕竟是小范围的、局部性的。
《西游记》的第三部分,写西行取经的过程。
这时的孙悟空已皈依佛教——皈依传播大乘教义的如来与观音;唐僧已决定取经——放弃原来信奉的②小乘教义而去西天取大乘教义的三藏真经。
取经的过程,是使鬼“度亡脱苦”;为人“度难”“脱苦”;对妖,也不是斩尽杀绝,而是以救度为主,使其大部分改邪归正。
取经的实践体现了“普渡众生”的宗旨。
《西游记》只有到取经,才完成了人物性格:从为“小我”到为“大我”;也只有到取经,才完成了高阶段的思想内容,提出了一个人生哲理:一旦确定为“众生”度难脱苦的崇高目标后,就以此为终身事业,以万死不辞的精神、战无不胜的能力和魄力为之奋斗到底,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通过西行取经所揭示的人生道路的内容是丰富而具体的,至少提出了这样三方面的问题:1.表现理想英雄自身素质的完善与成长。
完成从为“小我”到为“大我”的转化,不是靠观音劝化如来说教就能解决的,需要在取经实践中不断完善。
八十一难就体现了对人物素质的考验与锻炼。
人物自身的私欲或与私欲有关的缺点总是给事业带来失误或失败;要为“大我”的事业献身,就要不断克服为“小我”的私欲;要完成崇高的事业,就必须克服自身不够崇高的地方。
这是《西游记》写人物事业上的成功之路所提供的一条人生哲理。
在这一点上,八戒最具有典型意义。
遏制和改造人物的私欲,是为了完成人物性格的升华。
不仅孙悟空,整个取经队伍最后都完成了这一点。
不论西梁女国的“一国之富”、乌鸡国的“王位”之尊、多次的女色诱惑、木仙庵的闲适与安逸,……都未能使他们停下西行的脚步;刀山火海、洪水猛兽,……几乎历尽了世上所能有的各种艰难困苦,经历了无数次死神的威胁,他们始终一往无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其顽强精神如孙悟空所说:“就是东洋大海也荡开路,就是铁裹银山也撞个透”;其坚强决心如唐僧所说,这一去“定要捐躯努力,直至西天。
如不到西天,不得真经,即死也不敢回国,永堕沉沦地狱”。
为了完成事业,人物具有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品质,表现了高度的乐观主义和英雄主义的性格。
这种事业心、奋斗精神,正是《西游记》中以众生为核心的最为闪光的思想之一。
除了思想素质上的要求之外,《西游记》还提出了大智大勇、本领高强等才华方面的要求。
光有信念没有本领是完成不了事业的。
唐僧虽然意志坚强,但没有神通法力,他不能成为取经的真正主角,必须由本领高强的孙悟空来当主角。
大闹天宫时极力渲染孙悟空的武艺高强,但大智不足,失败于对手的暗算。
取经过程则更多地表现他的智慧。
在大闹天宫时炼就了一双火眼金睛,而发挥作用则在取经途中。
他善于识破敌人的一切伪装,不论妖魔变成美女、老人、孩童、花草树木,甚至变成他们所追求的西天雷音寺,都难逃他的火眼金睛。
他善于动员、调度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让公鸡昂日星和母鸡毗兰婆去降伏蝎子精和蜈蚣精——一物克一物;他调查对手的根底,驱使上界的仙佛亲自出马收降逃往下界作恶的下属——知己知彼,克敌制胜;他“人情大”,交游广,天上的神仙、海中的龙王、阴司的鬼官都可以呼之即为他所用;他有种种对付敌人的斗争策略,包括钻进对方的肚子里去等等。
总之,从大闹天宫到西行取经,孙悟空从大勇到大智,成为一个智勇双全的无敌英雄,性格得到完善。
《西游记》使人们对高强的技艺和智慧充满无限的向往和敬佩之情。
看完《西游记》,最令人羡慕的大概是孙悟空的本领,这也许是由于作品自始至终强调了这一点和作者对英雄人物的才华充满无限敬仰之情的缘故 2.表现理想英雄光辉的社会实践。
《西游记》“普渡众生”的宗旨在西行中的实践主要表现为“除恶”与“利民”两个方面。
“除恶”,是西行取经的基本课题,孙悟空以降魔除恶为其主要属性。
他嫉恶如仇,除妖务尽。
而《西游记》中的除恶,又都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妖魔邪恶,有的是自然界困难与险阻的化身,更多的是人类社会恶势力的再现,是社会现实的反映,古时代神话中的英雄生活在简单的,主要是与自然斗争的环境中,他们的英雄业绩常表现为对自然的征服。
《西游记》不是上古时代的神话,而是封建社会晚期的神话,它的理想英雄生活在复杂的人的社会世界里,其英雄业绩更多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人们对改造社会的理想。
“除恶”与“利民”是因果关系。
“除恶”为了“利民”,是前提;“利民”是“除恶”的目的,是取经宗旨的体现——“普渡众生”。
与红孩儿斗,为了“拯救山上生灵”;车迟国,“为人间报不平事”;陈家庄,仗义救人,降妖除害;火焰山,灭火使万物萌生;祭赛国,是受苦众僧梦中盼望的救星,是现实中救苦救难“有恩有义的老爷”;隐雾山打死豹精南山大王救出樵夫使与老母团圆;凤仙郡为民求雨;百脚山为民铲除蜈蚣精;比丘国救一千一百一十一个小儿生命;……种种“除恶”、“利民”的生动写照,构成了八十一难的基本内容。
《西游记》中理想英雄不同于同时代的许多英雄传奇,它不提倡那种为个人的功名业绩,也不是写在一国中安邦定国利民的英雄传记,而是行万里路,安无数邦,正许多国,除各地之害,利各国之民,是超越一国之界,具有大同世界社会理想的英雄传奇。
《西游记》没有国界,因为它着眼于“众生”,宗旨是“普渡众生”。
我们再将《西游记》这第三部分人物的经历来对照第二部分中观音所反复提到的宗教教义,显然,这里的一切完全符合大乘教义。
人物的所作所为既非唐僧家族中的恩仇,亦与花果山的利益无直接关系。
与第一部分大闹天宫时相比,人物的斗争目标、作品的思想境界,都升向了新的高度。
3.表现理想英雄的成功。
《西游记》在事业成功、个人成佛的两美境地结束全文。
人物历尽艰辛,到了西天,取了真经,他们自己也都成了正果。
《西游记》所揭示的一个人生哲理,简单说来就是如此:毕生为“众生”的事业奋斗,完成这样的事业,个人也就达到了“至善”的精神境界,他就永垂不朽——成佛了。
《西游记》告诉人们的就是这一个做人的道理,一条人生的道路,一种人生哲学,这就是作品的主题所在。
人人都有自己的职业和事业,不论是种田的、做工的、经商的、读书的,……人人都有自己的“西天之路”,但愿人们象《西游记》中的理想英雄那样,把自己的事业建立在为“众生”的基础上,百折不挠,完成事业,达到“至善”,这就是作品的思想意义所在。
即使缺乏孙悟空那样的大智大勇,而象“芸芸众生”式的沙僧、本事不大的唐僧、有严重缺点的八戒,他们虽然在完成事业中当不了主角,但也都能完成事业,达到“至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