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水浒传》的主题思想
试析《水浒传》的主题思想

试析《水浒传》的主题思想陕西省太白县太白中学赵军利《水浒传》是与《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齐名的四大名著之一,其中的人物如宋江、李逵、武松、鲁智深、林冲等人几乎是妇孺皆知。
伴随着《水浒传》被搬上莹屏,“《水浒传》热“迅速席卷神州大地,围绕《水浒传》的评论更是沸沸扬扬,对于《水浒传》的主题和人物的评价更是莫衷一是,有人说宋江是葬送农民赵义的罪魁祸首,或《水浒传》是反映农民起义的发生发展失败的全过程的杰作等。
显然,这种受了《水浒传》是农民赵义反封建主题的影响才做出的。
于是我就翻阅了许多关于《水浒传》评价的材料,发现果然如此,如在大学中文系主干课程中就有:“《水浒传》是古典小说中反映封建社会农民起义的伟大现实主义巨著<卫星电视教育中学教师培训教材《中国古代文学史》>”、又如:“施耐庵的《水浒传》,描述北宋末年梁山泊英雄好汉聚义的故事,真实反映出人民对残暴腐朽的封建传统编译的反抗和勇敢机智的斗争。
”(高中语文课本第六册、中国古代文学)……诸如此类的定性,都突出了《水浒传》的农民起义反封建主题,然而,对于这种定性,我却不能苟同,经过自己精心拜读《水浒传》原著及广泛查阅有关资料,我却认为《水浒传》是一部有着农民起义初衷的,展示市民阶层生活状态及其经济人地位要求的,中下层地方政治改良要求,以及统治集团内部纠纷合理化解尝试的良意图的现实主义小说。
何以见得,以下拟从两个方面阐述理由:一、《水许传》农民赵义反封建主题不够全面(一)宋代社会发展总体特征宋代是我国封建主义继续发展、民族融合的主要时期,民族矛盾、阶级斗争有了新的特征,也是封建社会的重要转型期,其主要表现是:民族矛盾日益激化,统治集团与被统治集团矛盾日益激化,市民阶层大量出现,市民意识萌发。
这个时期,北方的契丹、女真族和西边的党项族日益强大,遂频频向中原用兵,而北宋王朝在外患之下又有内忧,即如何力保赵姓江山不改,于是对内实行“杯酒释兵权”用大量文官治理天下,因而荒于武备,因此,对外政策上只好屈膝投降,割地赔款,而这些矛盾又日益强加到劳动人民头上,又使阶级矛盾日益激化,自然激起人民的反抗,所以,在北宋数百年间就发生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如王小波、李顺、宋江、方腊起义等。
总结水浒传主题思想

总结水浒传主题思想《水浒传》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是明代作家施耐庵所创作。
全书通过描绘了宋朝末年的群雄起义斗争,展现了古代社会的黑暗和腐败,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同时也呼吁人们积极面对社会问题,追求社会正义。
整部小说以108位英勇善战的好汉的悬念故事为核心,集成了社会历史、道德伦理以及人性善恶的思考,主题思想丰富多样,下面是对《水浒传》主题思想的总结。
第一,描绘社会黑暗。
小说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深入揭示了宋朝社会的黑暗现象。
如官府腐败、官员贪污、地方官员横行霸道、刑罚不公等,这些问题是宋朝末年社会的真实写照,也是当时民众普遍反感和不满的。
通过小说的描写,引起了人们对社会现象的深思和反思,进一步唤起了对社会改革的呼声。
第二,表达人性善恶。
小说中的角色形象各有特色,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
水浒英雄们如李逵、林冲等人,自身有着千百种各样的善恶矛盾,在黑暗的社会背景下,追求自己内心的正义和善良。
反面角色如高俅、宋徽宗等人,展示了人性中的邪恶和丑陋。
正邪斗争是整部小说的主线,也是反映了人性中的复杂矛盾,并引起人们对自己内心的深度思考。
第三,追求英雄气概。
小说中的水浒英雄们以草民反抗奸佞、打击压迫为核心思想,展现了那个特殊历史时期的各种英雄主义精神。
他们不愿屈服于黑暗的社会,勇于独立思考和行动。
他们有时反抗悍敌,有时为保护弱小,有时无法忍受社会不公而义愤填膺。
他们的英勇、仁爱和正直无疑是人们所向往和敬仰的。
通过这些英雄典范,作者向读者灌输爱国、敢闯敢拼的激励力量。
第四,思考权利和正义。
《水浒传》通过丰富多彩的角色,多角度地探讨了权力和正义的关系。
通过正邪斗争,作者深刻揭示了权力如何被拿来剥削人民,如何导致社会的黑暗和腐败。
同时,作者还表现了人们对权力的渴望和对正义的追求。
水浒英雄们不但有勇气面对黑暗,还有智慧和毅力去打破现有的制度和规则,追求真正的社会正义。
总之,《水浒传》是一部揭示社会黑暗、表达人性善恶、追求英雄气概和思考权利和正义的伟大作品。
水浒传读后感 主旨

水浒传读后感主旨摘要:1.《水浒传》的主题与背景2.梁山好汉的形象与特点3.作品的艺术价值与社会意义4.读后感想与启示正文:《水浒传》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施耐庵。
这部作品以北宋时期的社会为背景,描绘了一群民间英雄在梁山聚义的故事。
故事中,一百零八位梁山好汉形象鲜明、特点突出,代表了当时社会的各种阶层和矛盾。
作品通过细腻的描绘与深刻的剖析,展示了人性的复杂与矛盾,反映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腐朽,揭示了统治阶级的罪恶。
梁山好汉是《水浒传》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形象。
他们中有性格豪爽、侠肝义胆的英雄,如武松、林冲等;有聪明机智、足智多谋的智者,如吴用、朱武等;还有忠诚善良、勇敢无畏的战士,如李逵、鲁智深等。
这些形象各具特色,共同构成了一个充满生命力和感染力的江湖世界。
他们团结互助、忠诚守信,为了正义和民生,不惜投身于反抗封建统治的伟大事业。
《水浒传》在艺术上的成就也是不可忽视的。
施耐庵运用了生动的描绘手法和细腻的心理剖析,使得每一个角色都栩栩如生,充满了个性与魅力。
此外,他还巧妙地将各种社会矛盾与江湖恩怨融为一体,使得故事情节跌宕起伏、紧凑刺激。
这使得《水浒传》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中一部不朽的名著。
读完《水浒传》,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江湖的豪情与悲壮。
在那个时代,民间的苦难与无奈,使得许多英雄好汉被迫投身于江湖,成为梁山好汉。
他们并非天生就是英勇无畏的战士,而是在生活的压力与社会的黑暗中逐渐磨练出来的。
他们的故事启示我们,无论在何种困境中,都要坚守正义与信念,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理想与抱负。
总之,《水浒传》是一部充满英雄气概与悲壮气氛的伟大作品。
通过阅读这部小说,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北宋时期的历史与社会,还可以领略到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与价值。
水浒传告诉我们的道理

水浒传告诉我们的道理《水浒传》是中国文学历史上的一部经典作品,它讲述了宋朝时期105个英雄豪杰携手起义反抗封建统治的故事。
这部小说不仅是一部文学杰作,更是一部道德的引导书,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了很多道理。
首先,《水浒传》告诉我们:要懂得团结合作。
作为一个团队,只有在相互配合、互相帮助的情况下才能战胜强敌。
像宋江、林冲等人,在面对百姓所受的苦难和冤情之时,不仅没有沉沦于自己的痛苦之中,反而敢于站出来,与强权作斗争;同时,在面对敌人时也从不离离散的状态,紧密的团结在一起,一切为了共同利益。
这个道理,不仅适用于故事中的人物,更适用于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中。
其次,《水浒传》告诉我们:要勇于正义之战。
在那个黑暗的年代,欺压百姓、攫取财富的官僚势力很是嚣张。
可是,像宋江、李逵等人并没有被吓倒,而是毫不犹豫地站了出来,为了百姓的利益,为了社会的公正,奋斗了一生。
即使在极端危险的局面下,面对死亡的威胁,他们也不会退缩,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
这个道理告诉我们,只有坚定地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才能获得真正的尊重和信赖。
最后,《水浒传》告诉我们:要保持谦虚。
在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每一个人物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和优点,但是他们没有因此而自大,而是一直保持着谦虚的态度。
他们不仅知道自己的长处,更明白自己的缺点。
正因为如此,他们才能不断地成长,不断地改进。
而我们在生活中,也应该摆正心态,勇于面对自己的不足,不断努力,持续进步。
《水浒传》是一部文学经典,不仅仅是古代文学作品,更是一面教育人们道德的旗帜。
在当今的社会中,我们依然可以从中汲取很多有益的灵感,不断努力成长并取得成功。
试谈水浒传的主题

大宋帝国社会灰化的 四个阶段
“乱自上作”阶段:小混混高俅发迹, 王进被迫走西口,林冲逼上梁山,梁中 书私运生辰纲。
“败从下生”阶段:晁盖组织抢劫团伙, 鲁智深、杨志落草二龙山,宋江、朱仝、 雷横执法犯法,武松申冤不成以身试法。
“社会灰化”阶段:小管营施恩经营黑社会 公司,知寨花荣收留逃犯宋江,监狱长戴宗、 狱卒李逵认罪犯宋江做老大,兵马提辖孙立 反水使祝家庄覆灭。
商人对财富的追求使他不会冒着生命的危险 和主流社会对着干。所以说商人不会大量地 流入江湖。
绝大多数游民还是由破产的宗法农民构成, 他们才是江湖的主体。
《水浒传》是江湖的百科全书
江湖是游民生活的空间 江湖因江湖人而存在
江湖上的芸芸众生 兵、匪、盗、丐、娼、士
三.《水浒传》反映的 “灰社会”特征
金圣叹在评点《水浒传》时说:“一部书一 百单八个人,而为头先叙史进,作者盖自许 其书,进于史也。”显然,金氏是把《水浒 传》当做史书来看的。
林冲被陷白虎节堂,如果有合理的救助渠道, 这位温良谦让而又公忠体国的军官,不会将 枪头对准自己曾为之效力的朝廷;
武松查到了西门庆杀死哥哥的证据一再上告 时,如果正常的司法渠道可以给他一次申诉 的机会,这位曾经为老百姓打虎除害的英雄, 就不会变成一只扑向朝廷的猛虎;
江湖社会特征
江湖拥有自己的话语系统,这就是江湖黑话。 比如下拜叫“剪拂”(因为“拜”的发音近 于“败” ),跌坐在地下他叫“塔蹲”等等。
江湖拥有自己的社会舆论和道德评价,及时 对江湖人做出相应的评价。
江湖拥有自己的信息渠道,有了事情很快就 会在江湖人中传扬开来。
破产的宗法农民是构成江湖的主体
江湖是一种社会结构
《水浒传》写出了确实存在的江湖。比如说, 林冲发配到了沧州,在一个酒店里,酒店主 人向他介绍说柴进,此间称作“柴大官人”, 江湖上都唤作“小旋风”。“江湖上都唤作 小旋风”这句耐人寻味,“小旋风”是柴进 的一个绰号,柴进跟主流社会往来的时候, 递名帖绝不会写上“小旋风”三个字,因为 这“小旋风”三个字只是属于“江湖”的。
水浒传主题理解

水浒传主题理解
《水浒传》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以描写农民起义为主题的长篇小说。
以下是对《水浒传》主题的理解:
1. 社会不公与反抗:《水浒传》通过描写宋朝末年的社会黑暗和腐败,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公和人民的苦难。
书中的英雄好汉们大多数都是受到社会压迫和不公待遇的人,他们最终选择了义愤填膺地反抗,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正义的追求。
2. 义薄云天的兄弟情:在《水浒传》中,英雄好汉们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兄弟情。
他们相互扶持,共同抵抗统治者的迫害,展现了一种忠诚、义气和团结的精神。
这种兄弟情不仅体现了人物之间的情感纽带,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友情和忠诚的重视。
3. 人性的复杂性:《水浒传》中的人物形象丰富多样,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
他们既有英勇正义的一面,也有各自的弱点和缺陷。
这种对人性的真实描绘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同时也提醒人们要审视自己的行为和选择。
4. 对于权力的批判:《水浒传》通过描写高俅等权贵的腐败和残暴,对权力进行了批判。
作品中的英雄好汉们与这些权贵进行斗争,表达了对于公正和廉洁政治的向往。
《水浒传》的主题涵盖了社会不公、反抗精神、兄弟情、人性复杂性以及对权力的批判等方面。
这部小说不仅具有文学价值,也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些特点和人民的愿望。
试析《水浒传》的主题思想.docx

试析《水浒传》的主题思想西省太白太白中学利《水》是与《三国演》、《西游》、《楼梦》名的四大名著之一,其中的人物如宋江、李逵、武松、智深、林冲等人几乎是孺皆知。
伴随着《水》被搬上屏,“《水》“迅速席卷神州大地,《水》的更是沸沸,于《水》的主和人物的价更是莫衷一是,有人宋江是葬送民的罪魁首,或《水》是反映民起的生展失的全程的杰作等。
然,种受了《水》是民反封建主的影响才做出的。
于是我就翻了多关于《水》价的材料,果然如此,如在大学中文系主干程中就有:“《水》是古典小中反映封建社会民起的大主巨著 <星教育中学教培教材《中国古代文学史》 >”、又如:“施耐庵的《水》,描述北宋末年梁山泊英雄好聚的故事,真反映出人民残暴腐朽的封建的反抗和勇敢机智的斗争。
”(高中文本第六册、中国古代文学)⋯⋯ 如此的定性,都突出了《水》的民起反封建主,然而,于种定性,我却不能苟同,自己精心拜《水》原著及广泛有关料,我却《水》是一部有着民起初衷的,展示市民生活状及其人地位要求的,中下地方政治改良要求,以及治集内部合理化解的良意的主小。
何以得,以下从两个方面述理由:一、《水》民反封建主不全面(一)宋代社会展体特征宋代是我国封建主展、民族融合的主要期,民族矛盾、斗争有了新的特征,也是封建社会的重要型期,其主要表是:民族矛盾日益激化,治集与被治集矛盾日益激化,市民大量出,市民意萌。
个期,北方的契丹、女真族和西的党族日益大,遂向中原用兵,而北宋王朝在外患之下又有内,即如何力保姓江山不改,于是内行“杯酒兵”用大量文官治理天下,因而荒于武,因此,外政策上只好屈膝投降,割地款,而些矛盾又日益加到人民上,又使矛盾日益激化,自然激起人民的反抗,所以,在北宋数百年就生了大模的民起,如王小波、李、宋江、方腊起等。
《水》是以宋江起基,人民群众期口作,作家之手加工色而成的一部主小。
然而宋江起的的确确是民起,而《水》是不是也反映了民起反封建的主呢我看两者之不能划等号。
浅谈《水浒传》的艺术成就与主题思想

浅谈《水浒传》的艺术成就与主题思想《水浒传》一书讲述了梁山泊一百单八条好汉由聚义反抗但最终失败的全过程。
此书自问世以来,虽屡遭挫折,但它能流传至今并被评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足以说明其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力和伟大的文学成就。
首先,《水浒传》在艺术上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小说中人物形象鲜明,叙事引人,语言生动,使人每读之不忍弃卷。
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能写出复杂的性格内容,人物性格的形成有环境的依据,同时随生活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他并不同于《三国演义》的终极型天生型的写法,而是依据各人的环境与背景并通过各人的言行塑造出人物形象.想那一百八人,既有渔夫猎户三教九流,又有朝廷大将高官达贵,他们不同的生活背景既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又为人物形象的塑造奠定了基础,增加了人物的真实度。
再说一百八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都有一场以自己为主角的戏。
正式通过这些作者使人物丰富起来,并使性格伴随着情节的发展而发展。
在叙述个人命运的同时又与其他好汉联系在一起,使文章连贯,并表达出英雄惜英雄义气投义气的主题.梁山泊一百八人个个都是好汉,大都有勇敢、直率、富有斗争性的性格特点,然而合书闭目,一百八人有个个浮于眼前,鲜活明亮,无有相同.对于小说的叙事,可以用详略得当,情节生动紧张来形容。
基于小说的内容,作者大部分用粗笔勾勒情节描写直观明了,笔法干净利落。
要行甩开两腿便走;要打摆开阵势便战。
并无太多琐碎叙述。
这样的方式不仅是读者读来爽快,也表现出梁山好汉的直率勇敢不拘小节。
既然是详略得当,有略必有详处.如写宋江怒杀阎婆惜一回,写阎婆的赖、贱、淫,宋江的急、怒无不细腻。
只为表现宋江杀人是为逼不得已。
武松打虎一回,情节紧张引人。
写武松“双手抡起哨棒,尽平生气力,只一棒从半空批将下来,只听得一声响,簌簌地将那连枝带叶劈脸打将下来……"一切都是突如其来,猛虎之威,武松之勇,无不真实,无不使人惊叹,仿佛身临其境,自己倒吓出一身冷汗。
而武松杀西门庆一回,武松知道哥哥身亡,先调查取证,然后杀嫂,再杀西门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析《水浒传》的主题思想陕西省太白县太白中学赵军利《水浒传》是与《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齐名的四大名著之一,其中的人物如宋江、李逵、武松、鲁智深、林冲等人几乎是妇孺皆知。
伴随着《水浒传》被搬上莹屏,“《水浒传》热“迅速席卷神州大地,围绕《水浒传》的评论更是沸沸扬扬,对于《水浒传》的主题和人物的评价更是莫衷一是,有人说宋江是葬送农民赵义的罪魁祸首,或《水浒传》是反映农民起义的发生发展失败的全过程的杰作等。
显然,这种受了《水浒传》是农民赵义反封建主题的影响才做出的。
于是我就翻阅了许多关于《水浒传》评价的材料,发现果然如此,如在大学中文系主干课程中就有:“《水浒传》是古典小说中反映封建社会农民起义的伟大现实主义巨著<卫星电视教育中学教师培训教材《中国古代文学史》>”、又如:“施耐庵的《水浒传》,描述北宋末年梁山泊英雄好汉聚义的故事,真实反映出人民对残暴腐朽的封建传统编译的反抗和勇敢机智的斗争。
”(高中语文课本第六册、中国古代文学)……诸如此类的定性,都突出了《水浒传》的农民起义反封建主题,然而,对于这种定性,我却不能苟同,经过自己精心拜读《水浒传》原著及广泛查阅有关资料,我却认为《水浒传》是一部有着农民起义初衷的,展示市民阶层生活状态及其经济人地位要求的,中下层地方政治改良要求,以及统治集团内部纠纷合理化解尝试的良意图的现实主义小说。
何以见得,以下拟从两个方面阐述理由:一、《水许传》农民赵义反封建主题不够全面(一)宋代社会发展总体特征宋代是我国封建主义继续发展、民族融合的主要时期,民族矛盾、阶级斗争有了新的特征,也是封建社会的重要转型期,其主要表现是:民族矛盾日益激化,统治集团与被统治集团矛盾日益激化,市民阶层大量出现,市民意识萌发。
这个时期,北方的契丹、女真族和西边的党项族日益强大,遂频频向中原用兵,而北宋王朝在外患之下又有内忧,即如何力保赵姓江山不改,于是对内实行“杯酒释兵权”用大量文官治理天下,因而荒于武备,因此,对外政策上只好屈膝投降,割地赔款,而这些矛盾又日益强加到劳动人民头上,又使阶级矛盾日益激化,自然激起人民的反抗,所以,在北宋数百年间就发生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如王小波、李顺、宋江、方腊起义等。
《水浒传》则是以宋江起义为基础,经过人民群众长期口头创作,经过作家之手加工润色而成的一部现实主义小说。
然而宋江起义的的确确是农民起义,而《水浒传》是不是也反映了农民起义反封建的主题呢?我看两者之间不能划等号。
事实上,《水浒传》是借农民起义的“尸”还作家本人社会改良意图的“魂”的魔术,作家用了障眼法。
(二)《水浒传》直接描写农民与地主阶级矛盾的内容并不多从文字上可以隐隐看出农民生活困顿,如阮氏三雄打渔为生,“阮小二走将出来,头戴一顶破方巾,身穿一领旧衣服,赤着双脚,出来见了是吴用……”、“阮小五斜戴一顶破方巾……”,办因梁山一伦一伙占住深水,不容打鱼,所以难觅十四五斤的大鱼,但这些材料江不能证明渔民生活困顿到非起来抗争的地步。
只是在第十六回智取生辰纲时,白日鼠白胜边走边唱的“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
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
”中间透露出对统治集团的忿瞒,火药味较浓。
反映农民起义因素较多的是四十八回“解珍解宝双越狱,孙立孙新大劫牢。
”因登州地方一座山,山上多有豺狼虎豹,出来伤人,因此登州知府拘集猎户,当厅委了杖限文书,捉捕山上的大虫,解珍殂宝兄弟亦在此限内,打虎成功,结果虎滚入山下毛太公庄园内,毛太公贪财心切,反设计陷害解氏兄弟,又勾结官府,官绅勾结,结果致使孙立新顾大嫂诸人寻仇之后起义,这里,地主阶级与农民的利益之争,又伴随国家机器的爱害,促成农民起义,但这样的起义也是同市民阶层相结合的。
文中大量描写的是市民阶层,地主阶级上层与下层,统治集团内部纠纷的内容。
仅仅这些也决定不了这场起义的农民起义反封建的性质。
再者这支起义军的首领组成,108战将中来自农民的不外乎阮氏三雄、张青、张横等人,而且座次偏后,这就决定了他们这些人并不能决定这场起义的农民起义的性质。
因此,这场起义的主体,并不仅仅是农民,这也就决定了这部小说的农民起义只是主题之一,而不是全部主题。
(三)作者的创作意图并不在于仅仅为农民申冤或指导农民革命参与《水浒传》创作的首先是广大人民群众,在人民群众口头创作的过程中,往往把属于自己行业的人塑造的十分完善,正如本地市民看电视台的节目,一旦有涉及到本地区人民生活题材的节目,则看得津津有味。
而在人民群众分散的创作被作家集撰起来的时候,既他如何固执,也必须在人民群众挖好的“渠内”“自由流动”。
作家施耐庵对封建地主并不是彻底捻,而是站在一个地主阶级正义者的立场上来整理这部小说的。
其初衷在于警示统治阶级要施行仁政,让者百姓们“日子过得好”,不要引发群盗蜂起,以防捅破封建主义的“天”、其表现是:封建统治者的最上层的错误仅仅在于用错了人,问题主要是狗腿子把事情办糟了。
如第一回中写道洪太尉一意孤行,硬要打破祖宗禁令,一睹魔君之态,结果致使“三十六员天罡星、七十二员地煞星、共是一百单八个魔君”冲破牢笼,而最终导致天下大乱。
这种说法固然带有迷信成份,但其用意于在告诫统治集团,不要违反祖宗的“纪律”,否则就会有魔君扰乱统治秩序,以致于“耗国因家木、刀兵点水工(宋江起义)”。
再如高俅混个太尉当,首当其冲的是赶走当年敢于一棒把自己打翻在地的教头王升之子王进,当其养子调戏林冲娘子时,他却一味用手中权柄助纣为虐,使林冲连个奴隶都当不稳,所以被逼上梁山。
这些都有一定的警示意义。
同样的,这种警示作用不在于把宋江起义解释为上应天意,下应民意。
替天行道,自然就责无旁贷了。
如第42回,三道村宋江遇九天玄女,得三卷天书。
玄女明示:“宋星主,传汝三卷天书,汝可替天行道为主,全仗义为臣,辅国安民,却邪归正……”,果然宋江严格依照此意行事,作者又给这场起义以宿命论的神密外衣,使宋江等人的行为显得合理,结局值得同情。
不仅如此,作者在文中多次渗透宿命论思想。
可见作者的世界观只不过是为了警示统治者而已。
其二,对于这支起义军的两代领导人的命运,也进行了不同的艺术处理,晁盖重义气、刚而硬,这样的人,实际上是在走方腊之路,所以只好让晃盖先死,而让既忠又义的宋江主持起义大业。
宋江的性格实际上是封建时代优秀性格的楷模,但宋江无权,所以他只好用起义军的力量为个人谋求门票,这同样对统治阶级有一定警示意义。
第三,作者对于宋江等起义者给予同情的态度,大力弘扬了群众的反抗意识。
在文中表现为宋江在起义前后扮演了正人君子的角色,这同目光短浅的王伦不可同日而语,而与胆敢捅破封建主义之“天”的方腊也形成鲜明对比。
同时,把一百零八个好汉个个描绘成响当当的英雄,他们与英雄的称号是相称的。
第四,《水浒传》的集撰过程,也透露出这一点。
施耐庵在整理《水浒传》时,第一步只定了前四十回、原名为《江湖豪客传》,显然些英雄人物权碑立传,但由于他不肯朱明王朝效力,加之朱元璋不喜欢这部书,于是把他投在大狱,准备缓期执行死刑。
但由于好友刘基(刘伯温)从中设计,他本人也为逃脱文字狱,于是又补上后六十回,把这些人统统都写死了,这样,才免死出狱,如果是为农民赵义张目的话,那么窃取农民起义果实的朱元璋岂能容他。
事实上,朱元璋虽然容不得人捅破封建主义的天,但却能容下忠臣的良言,这也是释放施氏的原因。
再拿施耐庵本人来说吧,为免一取消而曲从圣意而撰《水浒全传》,这本身说明他本人的世界观里就没有真正忘情于封建统治者,只是借此给封建统治者进一个形象的“忠言”而已,而古之忠言,不外乎改良社会,平衡内部矛盾。
由以上几方面看来,从《水浒传》的主题内容,主要反映的矛盾,创作过程,作者的世界观等方面来看,仅仅把《水浒传》定性为农民起义是不够全面的。
《水浒传》实质上是反映作者<群众和作家>社会改良意图的现实主义小说。
二、为什么说《水浒传》是一部表现宋代民众社会改良意图的杰出现实主义小说(一)农民赵义反封建是《水浒传》主题之一《水浒传》所反映的阶层主要有官僚地主阶级----有政治地位而无德行;中下层地主----有经济地位而无政治权力;市民阶层----成份复杂,无政治权力或无经济地位或无人身权力的保障;农民阶层----有微薄的经济基础,有人身自由却无人身保障,而无政治权力。
上述四个阶互动的过程中,呈现出多褶多绉的社会生活画卷。
只有官僚地主阶级对自己的生存状态满意。
前文已述,农民起义的因素不多,且不是首先爆发的,农民受迫害越重,反抗的意识越浓,自然全加入起义者队伍。
这首先表现为这支起义军提供了一大部分部众。
其次是甘愿让了起义的领导权。
第三,未能像王小波、李顺起义那样提出“均贫富、等贵贱”的政治口号。
所以,农民起义只是局部的反封建,这只是《水浒传》的主题之一。
(二)《水浒传》反映了市民阶层的生活及要求宋代四个阶层关系中,市民生活是独有色彩的一隅。
从类型上说,有描写市民与官僚地主之间关系的,如高俅与端王之间的关系;有描写市民层之间关系的如西门庆与潘金莲、武大郎、王婆,有郑屠与鲁达,金翠莲等人,有侠义型如武松、鲁达、杨雄等等。
有特技型,如兽医皇甫端、神医安道全等人。
市民阶层处于地主阶级与农民之间,既非封建正统又非社会多余,主要有经济要求,如其中与鲁智深交厚的泼皮张三等人,对于有田产的寺院,先是靠整倒懦弱主持,偷些蔬菜维持生计,其行为为人不齿。
后来,由于鲁智深加以恩遇,以善待之,便有奶便是娘的孝顺起来,那自然和其和睦相处,这恰恰说明地主阶级如能给予其经济上的恩惠,他们也不会捅破封建天。
然而市民阶层的这个特点又恰恰易于为有势有权者所利用,如高俅、牛二等人。
高俅以其鬼混哲学谋得大尉,立即摇身一变成为统治阶级中人,而当无赖的生活成为讳莫如深的隐痛,同时又没有替市民阶层提出合理要求,所以高俅在市民阶层中成为一个否定的形象;成为藏污纳垢的垃圾箱。
同时也证明靠鬼混哲学改善市民阶层的现状是此路不通。
而且这种人又使统治集团内部有人做不稳奴隶,所以,林冲只有替本阶级革掉高俅的命。
其次,是人身权利,如武大郎的生存权,潘金莲的情感需求等等。
而市民阶层中的另一种人,则演变成为寡廉鲜耻的吸血虫,充满无穷的贪欲。
如郑屠、西门庆、王婆之类。
郑屠为满足其淫欲,便“强媒硬保”地“要了奴家(金翠莲)的身体”而金氏又被封建主义钦定的大娘子“赶将出来,不容完聚”。
而郑屠则硬要那虚钱实契的三千贯身钱。
而西门庆则因为有了点钱,就色胆包天的勾引他人之妻,且设计毒死武大,封建时代的伦理纲常在他眼里被视同草芥。
这种要求在革命之列。
而潘金莲先是勾引武松(那也是高大英俊勇猛的,远超过“三分像人七分像鬼”的武大)后来更贪的是西门庆的强健英俊,出自一种人性的呼吸,但这种要求应当限制在一定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