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的忠义主题说

合集下载

水浒传中的忠义观

水浒传中的忠义观

《水浒传》是一部描写和歌颂中国封建社会农民起义的伟大史诗;它以发生在北宋末年的宋江起义为题材,生动地描述了起义的发生、发展和结局,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农民起义英雄的形象,尤其是在思想和见地方面给中国文学的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它直接鼓舞了封建人民大众对封建统治阶级的反抗斗争,因此,《水浒传》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很高的地位。

《水浒传》一书记述了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条好汉从聚义梁山泊,到受朝廷招安,再到大破辽兵,最后剿灭叛党,却遭奸人谋害的英雄传奇故事。

读完全书,印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的只有两个字:忠、义。

忠,即是对祖国、亲人、朋友尽心竭力。

宋江在种种威逼利诱之下,仍然对自己的祖国忠心耿耿,这就是忠;林冲的妻子在林冲被逼上梁山之后,对高俅之子的凌辱,宁死不屈,最终上吊自尽,这也是忠。

在当今社会中,相信很多人都能做到一个“忠”字,但是,却很少有人能做到一个“义”字。

一个“义”字,包括的内容太多了。

《水浒传》中一百零八好汉为兄弟,为朋友赴汤蹈火,两肋插刀,就只为了一个“义”字;为人民除暴安良,出生入死,也只为了一个“义”字。

由此可见,一个“义”字虽然只有三笔,有时却要用一个人的生命去写,在现实生活中,给人让座几乎谁都可以得到,但救人于危难之中却不是谁都可以做到的。

因为它需要有相当的勇气,甚至是一命换一命的决心。

义,可以解释为正义。

一个具有强烈的正义感的人,就是一个精神高尚的人。

古往今来有多少英雄好汉,舍生取义,难道是他们不怕死吗?他们为了正义,为了真理可以奋不顾身,因为强烈的正义感清楚地告诉他们,什么是不该做的,什么是值得用生命去奋斗的。

一个没有正义感的人,是不会理解这些的,因为他的正义感已被麻木所吞噬,奋斗的激情已经被冻结,只是他的灵魂被社会中一些丑恶的东西同化了。

李逵,生性鲁莽,性情暴躁,常为小事与他人发生冲突,甚至搞出人命案。

但他却路见不平,能拔刀相助,令那些丧尽天良的家伙们闻风丧胆。

在现实生活中,虽没有这样惊心动魂的大事发生,但“义”字却渗透着我们的生活。

《水浒传》的忠义思想

《水浒传》的忠义思想

《水浒传》的忠义思想
《水浒传》是中国古代小说四大名著之一,以忠义思想为主题贯穿全书。

忠义思想包含了对忠诚和义气的崇尚,并表现在人物的行动和人物关系中。

1. 忠诚:《水浒传》中的众多人物都展现了对忠诚的追求。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108位好汉,他们为了保卫山寨和民众的利益,毫不犹豫地投入到反抗腐败官府的斗争中。

他们舍弃了个人的享受和幸福,选择了为民众和正义而奋斗的道路。

这种忠诚表现在他们对自己的职责的忠实履行,对山寨和战友的忠心耿耿。

2. 义气:《水浒传》中的人物之间存在着强烈的义气情感。

好汉们出生入死,同甘共苦,血战不死的事迹展示了他们对义气的高度追求。

他们不仅相互帮助、关心,而且甘愿为义气而牺牲自己。

《水浒传》中的哥哥之情、结拜兄弟情、兄弟姐妹之情都是义气的具体表现。

3. 对忠义的讴歌和赞美:《水浒传》通过描绘忠诚和义气的形象,来讴歌和赞美这种品德。

书中多次强调了忠诚和义气的重要性,称赞了这种品德的高贵和伟大。

例如,在描写豪杰死后的墓志铭中,总结了他们的忠义行为,抒发了悼念之情。

整部小说通过描述这些忠义形象,鼓励人们学习他们的品质并追求忠诚和义气。

总之,《水浒传》中的忠义思想展示了中国古代人们对于忠诚和义气的追求和崇尚。

这种思想通过塑造众多的忠诚义气的形
象,来表达对这种品德的赞美和推崇。

同时,这也激励着读者追求忠诚和义气,为正义和人民的利益而奋斗。

忠义水浒的理解

忠义水浒的理解

忠义水浒的理解
《忠义水浒》常指的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

这部小说通过描述宋江、武松、李逵等108位好汉在梁山泊聚义,反抗腐败政府、豪强和不公正社会制度的故事,描绘了一幅广阔的社会生活画卷。

在《水浒传》中,“忠义”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对于社会正义和个人行为准则的价值判断。

这里的“忠”通常指的是对国家、社会、家庭的忠诚,而“义”则是指正义和道德,包括对朋友的义气和对自己信仰的坚持。

梁山好汉们虽然被官府视为盗贼,但他们自视为“替天行道”,在他们看来,自己的行为是对腐败统治阶级的一种反抗,他们的聚义被描绘成是出于无奈和被逼迫的情况下的选择。

在梁山泊这个小社会中,他们重视兄弟之情,尊重排位等级,执行严格的规章制度,并且在行动中力求“忠”与“义”的体现。

《水浒传》提出的“忠义”观念,实际上是在当时封建社会的背景下对理想化的人格特质的一种追求。

在现代
看来,小说中的许多行为可能并不完全符合法律和现代的道德观念,但从文学和历史的角度来看,这种“忠义”观念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价值取向和平民阶层的心声。

忠义水浒的理解

忠义水浒的理解

忠义水浒的理解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引言:介绍《水浒传》及其主题
2.忠义的内涵:忠诚与义气
3.忠义的表现:梁山好汉的行为
4.忠义的价值观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5.结论:总结《水浒传》的忠义精神
正文
《水浒传》是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描绘了宋江、李逵、武松等梁山好汉的英勇事迹。

在这些故事中,贯穿始终的主题就是忠义。

那么,我们该如何理解忠义水浒呢?
首先,忠义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涵:忠诚和义气。

忠诚,是指对国家、民族、君主的忠实和信任。

在《水浒传》中,许多梁山好汉都曾是朝廷命官,他们对国家和皇帝有着深厚的忠诚。

义气,是指朋友间的信任、互助和关爱。

在梁山好汉之间,他们为了共同的利益和信仰,相互扶持,共同进退,表现出了深厚的义气。

在《水浒传》中,忠义精神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从梁山好汉的行为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对国家、民族的忠诚以及朋友间的义气。

如宋江为救晁盖等人,冒险私放他们出城;武松为替施恩报仇,怒杀蒋门神等。

这些故事都展示了梁山好汉的忠义品质。

然而,在现代社会,我们是否还需要忠义这种价值观呢?答案是肯定的。

在国家层面,忠诚是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基石。

在社会层面,义气是人际关系中不可或缺的品质,它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和谐美好。

当然,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在现代社会,忠义应该与法治相结合,不能为了所谓
的“义气”而违背法律。

总之,《水浒传》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忠义的力量。

忠义水浒的理解

忠义水浒的理解

忠义水浒的理解摘要:一、水浒传的概述二、忠义水浒的主题思想三、忠义水浒的主要人物及特点四、忠义水浒的现实意义正文:《水浒传》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全名为《忠义水浒传》,作者是明代的施耐庵。

作品以宋江领导的梁山好汉为主线,讲述了他们在山寨聚义、抗击官府腐败的故事。

一、水浒传的概述《水浒传》以宋江、李逵、武松等梁山好汉为主线,描绘了一个官逼民反的社会现实。

故事从宋江怒杀阎婆惜开始,到梁山好汉接受招安结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和民间英雄的抗争精神。

二、忠义水浒的主题思想《水浒传》的主题思想是忠义。

梁山好汉在面临官府压迫时,选择了挺身而出,捍卫民众利益。

他们身上所体现的忠义精神,既是对封建统治的反抗,也是对民间道义的坚守。

作品通过展示梁山好汉的忠义行为,传递了正义必胜、邪恶必败的观念。

三、忠义水浒的主要人物及特点《水浒传》中的人物形象生动鲜明,其中宋江、李逵、武松等主要人物最具代表性。

1.宋江:性格沉稳,善于谋略,有着极高的威望。

他主张招安,希望通过归顺朝廷,实现民间正义。

2.李逵:性格豪爽,忠诚耿直,勇猛无比。

他是最早加入梁山的好汉之一,对宋江忠诚至极。

3.武松:性格刚毅,疾恶如仇,武艺高强。

他的故事如“景阳冈打虎”、“血溅鸳鸯楼”等,展示了他的英勇事迹。

四、忠义水浒的现实意义《水浒传》不仅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它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面,反映了民众对正义的渴望。

作品中的忠义精神,对当今社会仍然具有启示作用,呼唤人们坚守道义,捍卫公平正义。

《水浒传》的忠义思想

《水浒传》的忠义思想

《水浒传》的忠义思想《水浒传》最早的名字叫《忠义水浒传》.小说描写了一批“大力大贤有忠有义之人”,未能“酷吏赃官都杀尽,忠心报答赵官家”,却被奸臣贪官逼上梁山,沦为“盗寇”;接受招安后,这批“共存忠义于心,同著功勋于国”的英雄,仍被误国之臣、无道之君一个个逼向了绝路。

作者为这样的现实深感不平,发愤而谱写了这一曲忠义的悲歌。

最能体现作者这一编写主旨的是宋江这一形象。

宋江作为小说中的第一主角,就是“忠义”的化身。

他的性格在既矛盾又统一的“忠”和“义”的主导下曲折地发展。

《水浒传》在歌颂宋江等梁山英雄“全忠仗义”的同时,深刻地揭露了上自朝廷、下至地方的一批批贪官污吏、恶霸豪绅的“不忠不义”。

《水浒传》作为一部长篇小说,第一次如此广泛而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并揭示了“官逼民反”的道理,是很有意义的。

但作者在这里要强调的乃是这样一个悲剧:“全忠仗义”的英雄不能“在朝廷”、“在君侧”,而反倒“在水浒”;“替天行道”的好汉改变不了悖谬现实,而最后还是被这个“不忠不义”的社会所吞噬。

作者在以“忠义”为武器来批判这个无道的天下时,对传统的道德无力扭转这个颠倒的乾坤感到极大的痛苦和悲哀,以致对“忠义”这一批判武器自身也表现出了一种深沉的迷惘。

“忠”与“义”从来就是中国古代儒家伦理观念中的重要范畴,自宋元以来在社会上特别流行。

显然,“忠义”中有“为君”而符合封建统治阶级利益的一面,故“士大夫亦不见黜”,但在“忠”字中也包含着“保境安民”、“杀尽贪官”等爱国精神和民本思想;对“义”字的强调,更反映着社会道德规范的变化。

小说中讴歌的“仗义疏财,济危扶困”,不仅仅在一般意义上反映了下层群众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而“戮力相助”,而且更深刻地反映了由于城市居民、江湖游民等队伍的不断扩大,社会道德规范正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

总之,“忠义”的内涵本身就十分复杂,它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为基础,但也融合着包括城市居民和江湖游民在内的广大百姓的愿望和意志,它不是蒙在《水浒》外面的一层道德正义的保护色,而是能使小说被当时社会各阶层普遍接受的基本精神。

《水浒传》的忠义思想

《水浒传》的忠义思想

《水浒传》的忠义思想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水浒传》通常被认为是一部反映和歌颂农
民起义的小说。

现又有不少学者认为,其实,水浒英雄中真正的农民很少,它更多地反映了市民阶层的人生向往。

无论从那个角度来看这部作品,《水浒传》中的传达出来的几种思想倾向是值得注意的:
、宣扬忠义思想。

这是《水浒传》客观存在的最突出的思想倾向。

其一,作品名冠以“忠义”。

明杨定见《忠义水浒全传小引》认为:“《水浒》而忠义也,忠义而《水浒》也。

”其二,“忠义”是梁山英雄行事的基本道德准则。

梁山泊高悬的杏黄旗上,大书“替天行道”四个大字,作为梁山起义的口号。

在“皇权天授”的封建社会,其中含义显而易见。

其三,塑造了以宋江为首的一批忠义之士。

尤其是宋江成了忠义的化身。

忠是对皇帝而言的,宋江表现出来的愚忠,既是作者无法逾越的道德界限,也是小说得以在过去广泛流传的政治道德保证。

小说的深刻之处在于,宋江的“忠”换来的却是被毒死的结局,这无疑是对作者宣扬忠的讽刺。

如果说《三国演义》宣扬的“义”主要表现为感恩戴德的话,那么,《水浒传》所宣扬的“义”则主要表现为
拔刀相助、平等相处,这反映了市民阶层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

1。

水浒传中忠义的理解

水浒传中忠义的理解

水浒传中忠义的理解《水浒传中的忠义:为兄弟两肋插刀》在《水浒传》里,忠义那可是贯穿始终的主题。

啥是忠义?看看那些梁山好汉就知道啦!就说鲁智深吧,那可真是个忠义的好汉。

金翠莲被镇关西欺负,他路见不平一声吼,三拳打死了镇关西。

这可不是冲动,这是他心中的正义,对弱者的同情和保护,这就是忠义的表现。

他为了一个不相识的女子,不顾自己的安危,这就是义!还有武松,为了给哥哥武大郎报仇,不惧西门庆的权势,手刃仇人。

哪怕知道会因此惹上大麻烦,他也在所不惜。

这是对亲人的忠诚,是对兄弟情的坚守,这就是忠!梁山好汉们聚在一起,不就是因为大家都有一颗忠义的心嘛。

他们互相帮助,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这种忠义之情,让他们成为了一个坚不可摧的团体。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应该有这样的忠义之心。

对朋友要真诚,看到不公平的事要敢于出手相助。

这样,我们的世界才会变得更美好。

《里的忠义:生死与共的情谊》读《水浒传》,最让人感动的就是那里面的忠义之情。

像宋江和李逵,那真是铁打的关系。

李逵这人性子急,脾气暴,但对宋江那是忠心耿耿。

宋江说啥他都听,哪怕是去死,他也绝不皱一下眉头。

还记得攻打方腊的时候吗?兄弟们死伤无数,可大家没有一个退缩的。

为啥?就因为他们心中有忠义,他们要为了梁山的荣誉,为了兄弟们的情谊去拼杀。

林冲被高俅陷害,走投无路。

鲁智深在野猪林救下他,一路护送。

这就是忠义,在朋友最危难的时候伸出援手,不离不弃。

这种生死与共的忠义,不是嘴上说说的,是要用行动去证明的。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希望能有这样的朋友,在困难的时候拉我们一把,和我们一起面对。

《聊聊中的忠义:忠诚于内心的信仰》《水浒传》里的忠义啊,那得好好说道说道。

比如说吴用,一个足智多谋的人。

他选择跟随宋江,为梁山出谋划策,不是为了功名利禄,而是因为他心中有一份对正义的追求,对兄弟情的珍视。

这就是忠诚于自己内心的信仰。

再看卢俊义,原本是个大员外,日子过得舒舒服服。

但他被梁山好汉的义气所感动,毅然上了梁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浒传的忠义主题说 Revised final draft November 26, 2020
浅论《水浒传》忠义主题说
11-汉本—丁小龙—32《水浒传》原名为《忠义水浒传》,记述了一百零八条不堪暴政欺压的好“汉”揭竿而起,聚义梁山,直至接受招安政使农民起义失败的全过程。

原名冠以忠义二字,而一群好汉聚义、起义、而后招安以求能为朝廷尽忠,显而易见,忠义道德观无疑是贯穿作品始终的灵魂思想。

在《水浒传》中,所谓“忠”就是忠于大宋皇帝,这是《水浒传》所一贯标榜和宣扬的书名《忠义水浒传》,梁山原来的聚义厅后被宋江改成“忠义堂”。

宋江还口口声声说:“今皇上至圣主明,只被奸臣闭塞,暂时错昧。

”作者还特意为宋江安排了“九天玄女授天书”,在这位娘娘的指示中有两个最主要的内容,即“为主全忠仗义,为臣辅国安民。

”小说同时还指责方腊起义,其理由也不外乎他自立朝廷,违反了“忠”的大伦。

甚至最后写宋江临死之际,仍然表白忠心,“宁可朝廷负我,我不可负朝廷。

”这种“忠君”思想当然是封建正统思想,它给起义事业带来了莫大的危害,终于使得艰难缔造的义军接受“招安”,导演出悲剧的结束。

而“义”呢《
水浒传》中的“义”比之《三国演义》又大不相同,主要在于被压迫者之间的相互帮助的关系。

“义”与“不义”,在很大程度上指是否同情与支持被压迫被剥削者,是否参加与坚持革命反抗。

具体来说,鲁智深打抱不平,是“义”,李逵误信人言而要杀宋江,也是“义”。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作品自始至终均把“义”放在“忠”和“孝”之下,使“义”服从于“忠”,服从于“孝”。

由此可见,“忠”与“义”是梁山好汉行事的基本道德准则。

如同我国历代文人,思想者一样,“忠义”已经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是存在于中华民族所有子女其中也包括梁山好汉们心中的一个传统道德范畴,同时,在《水浒传》中,“忠义”的思想内涵又是极为复杂的。

《水浒传》第55回说:“忠为君王恨贼臣,义连史弟且藏身,不因忠义心如一,安得团圆八百人”,为然,“忠义”中有“为君”,即把“国”与“皇”等同起来,这符合封建统治阶级利益,同时“忠”还包括有“保境安民”、“杀富济贫”等更具积极意义的爱国思想和民本思想在内,对“义”强调,更反映着社会道德规范的变化。

小说自始自终证歌“仗义疏赌,济困扶危”,不仅连一般意义上反映了下层群众的利益,且更深刻地反映了城市居民江湖游民等队伍的扩大,社会道德规范也在发生着悄悄的变化。

总之,《水浒传》中的“忠义”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家基础,又有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维护现实秩序的一面,既符合城市居民和江湖游民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和意志,又符合统治集团的利益,这正是其“忠义”思想自该小说成书以来,被各阶层普遍接受和广为传颂的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