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向型发展战略与外向型发展战略
第 十三章 内向型发展战略与外向型发展战略(发展经济学-马春文、张东辉编著 ).

31
第三,外商直接投资的进口替代产品生产企业 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国内工业发展。 第四,提供就业机会有限。
32
第三节
外向型发展战略
一、出口替代战略 二、外向型发展战略的利弊
三、内向型战略与外向型战略的比较
33
一、出口替代战略
发展中国家用制成品替代初级产品作为 主要的出口商品,以此加强本国工业的国际 竞争力,推动经济增长,故又称为出口导向 战略。 所谓外向发展战略,指的是以出口来带动 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模式 。
3
二、对外贸易
比较优势原理——国际贸易的理论基础:
将经济资源集中地生产本国有比较优势 的出口产品,同时从国外进口那些价格低于 本国生产成本的商品,实现资源在国际间的 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这无疑会提高经济效 率,促进各国的经济发展。
4
(一)贸易条件与国际商品交换 最早的定义——“交换的比率”,用一国的进口 量与出口量的比率表示。
5
陶西格(F.W.Taussing)又将其区分为贸易 条件的数量定义和价格定义——“商品贸易 条件” 。
6
刘易斯扩展了对贸易条件的定义。他提 出了生产要素的贸易条件。他所谓的 “生产要素”,是指劳动力。生产要素 的贸易条件也就是劳动输出与输入的价 格之比。
7
普雷维什(R.Prebisch) 从出口的需求弹性 角度论述了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长期恶化的 趋势。
13
论点:外部融资(贷款和赠与)在补充国内资 源以解除储蓄和外汇短缺的困境方面可以发 挥决定性的作用。
14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存在两种缺口,或是 缺乏用以投资的国内储蓄(储蓄缺口) ,或是 缺少用于进口资本品和中间产品的外汇(外汇 缺口)。 两缺口模型通常假定储蓄缺口与外汇缺 口规模不等,而且彼此独立、互不相干,也 就是说储蓄与外汇之间不存在可替代性 。 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在任一特定时 间上,发展中国家受两缺口中的一个缺口约 束或支配。
浅谈外向型中小企业向内向型转型的策略研究

业升级与战咯 }新兴产业选择 [。 生 J 商业 ]
时代 .20 ,6 .P9 5 08 () 2- 1 4 马生 明 破 解 欠发达 地 区外 向 型 企 、 业发展 难题 的 “ 大”对 策 [ . 行 五 J 福建 ] 政 学 院 学报 .2 0 , 1.P2 5 09 ( ) 6 ̄6 5 魏德 元 。 金 融危 机 背景 下外 向 型 中 、 小企 业向 内向 型转型 的 战略 思考 [. J 华 ] 中科技 大 学学报 .20 ,7 .P0 5 09 () 5 - 1 6 、罗思 洋 , 宋晓玲 .经 济结 构调 整 与增
创立 品睥 和 市场 细 分是 外 向型 中小 业内向型转型的资源投入平衡和平稳过渡的 基 础 。 国 外 向型 中小企 业只 有通 过 资源投 我 入 的平 衡 , 以及在 国内市场 先创 品牌地 位 , 实 现 国 内中小 业 在经 营 产业结 构等方 面的 j 的 平稳 过 渡 , 而 才能将 品牌效 益 与信 誉扩 进 火 到 国际 E 。 去 市场 细分 有 利 ]中小企 、发 二 I 展最 好 的市场 机会 , 发眨 市场 营销 战略 , 高 提 市场 占台率 , 可以集 中使 用人 、财 、物 , 使有 限 的资 源集 中使用 在 “ 刃” , 刀 从而 用最 少 的经 营 成本 取得 最 大 的经 营效 益 。 平衡资金投入和 回报是外向型 中小企 业 内 向型转 型 的 资源 投入 平 衡 的重 点之 一 。 内销 市 场 的运 作 上市 初 期销 量收 益 很低 , 而 需要 付 出的时 间和 精 力 则 又很大 , 期 内是 短 不 可能 达 成投 入和 产 出率 的 正 比 , 有 高投 具 入与 低 产 出的矛 盾 。 同时 面临 国 内市场 中各 种 问题 , 如销售额上升 与应收款额增多之 间 的矛盾 、 价格竞争激烈与销售成本居高不下 之 间的 矛盾 等 , 因此对 于 许 多外 向型 中小型 企业在 向内贸转型初期采用高投入的方式不 合 时宦 。 经营 者在 进行 内销市场 运 作时必 须 做好 内销 的财 务控 制 , 考 虑到 企业 财务 对 要 于 内销 市场 前 期快 速 扃动 , 中期 深化 布局 等 资金 是 否准 备 允足 。
港口物流发展模式

物流 中心
物流园区
精品资料
港口区域物流体系的目标是最大限度增强 港口对腹地物流吸引力,建立方便快捷的物 流供应链。根据现代物流的功能,对港口资 源、临港物流园区进行重新整合规划,促使 港口区域物流体系实现功能多元化、布局合 理化、管理(guǎnlǐ)现代化、运行高效化, 以全面提升港口的竞争力。
精品资料
二、港口物流外向型发展模式
1、国际航运中心模式 国际航运中心是指,以港口为依托,以航运为纽带,具有航线稠
密的集装箱枢纽港、深水航道、集疏运网络等硬件(yìnɡ jiàn)设施, 能提供金融、贸易、物流、信息等服务的港口城市。
世界主要国际航运中心城市为伦敦、纽约、鹿特丹、新加坡、香 港等。
在我国,截止2011年,国务院共批复了4个国际航运中心: (国发〔2009〕19号)《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
精品资料
(1)国际航运中心(zhōngxīn)必须具备的主要条件:
发达的 国际航 运市场
充沛的 集装箱
物流
自然条 件和基 础设施
国际航 运中心
政策体 制条件
精品资料
后方集 疏运系
统
强大的 经济腹
地
(2)发展(fāzhǎn)国际航运中心的基本模式:
以市场交 易和提供 航运服务
为主
• 代表港口:伦敦
心,规范服务(fúwù),提高服务(fúwù)质量,增强服 务(fúwù)特色,树立起品牌形象。
精品资料
3、发展港口第三方物流 将港口物流的自理物流业务剥离出来,集中起
来形成一个物流部门,并逐渐转变为完全独立的第 三方物流服务企业。例如,港口可以针对目前的船 代和货代业务,围绕自身集疏运的主要(zhǔyào)货 种,组建专门的第三方物流服务公司,以完善港口 的物流网络。
内向型发展战略与外向型发展战略讲解

第二节 内向型发展战略与外向型发展战略
2、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的主要内容
具体来说,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基本内容是:
(1)实现各国主权与经济权益平等的原则。 (2)改革旧的商品贸易制度,建立公平互利的贸易关系,这是建立 国际经济新秩序的重点。 (3)改革国际金融货币制度,争取更多的发展基金。 (4)修改国际工业产权制度,促进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转让。
的。这种旧的国际经济秩序不利于殖民地和发展中国家。二次大战之 后,许多发展中国家要求改变旧的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并为此做
出不懈努力,从不结盟运动到77国集团,发展中国家要求建立新的国
际经济秩序的呼声此起彼伏。
第二节 内向型发展战略与外向型发展战略
一、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环境及国际经济秩序
(27547亿美元,英国为21330亿美元,法国为20463亿美元,中
国为19317亿美元,意大利为16801亿美元。2006年,中国国内生产总 值达到约2.63万亿美元,居世界第四。
第二节 内向型发展战略与外向型发展战略
1、当前国际经济格局的基本态势
(3)西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对比关系也发生了
对外贸易的32.5%以及黄金储备总量的59%。进入70年代,世界经济 发生了巨大的转折,开始了一个低速发展和激烈动荡的阶段。伴随着
美国经济霸权的丧失,世界经济格局开始向多极化方向演变,其主要
表现是美国、西欧、日本三足鼎立的形成。
第二节 内向型发展战略与外向型发展战略
1、当前国际经济格局的基本态势
再次,在国际性经济组织与机构中处于不利地位。
第二节 内向型发展战略与外向型发展战略
内向型和外向型

内向型和外向型Introversive vs. Extroversive中国地理环境有内外两大特点:就外部而言,由于古代交通工具不发达,以黄河流域为发祥地的中国与外部世界时相对隔绝的,其北边是难以逾越的蒙古隔壁和西伯利亚原始大森林,这里的严冬冰雪覆盖,寒冷荒凉;西北是焊好无垠的慢慢黄沙,虽有过“丝绸之路”,但旅途漫长艰难,始终未能成为康庄大道;西南是世界上最险峻的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脉,这里崇山峻岭,步履艰难。
有些地理学家说,地球上有两个最难逾越的地区,一是北非的沙哈拉沙漠,一是东亚的青藏高原。
东边和南边面临地球上最大的海洋——太平洋。
对于缺乏航海技术的古人来说,这也是难以难以征服的障碍:浩瀚无际的大洋,波涛汹涌,可拍的台风,先民只能望洋兴叹。
就内部而言,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中原地区,腹地开阔,回旋余地比较大,容易自给自足,互相支援:北方如有天灾人祸,人可以往南迁,反之也一样。
中国半封闭的大陆性地理环境、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和长期的闭关锁国,是人们缺乏与外界的联系,事业狭窄,思维闭塞,安守田土,衣食而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耕田而食,凿井而饮,“知足常乐”,重乡土观念,中“叶落归根”,视中国为“天下之中”(the Middle Kingdowm, the center of the world), 加上一体化的社会政治结构好“大一统”的思想,使思维对象指向内部而非外部,指向自我而非自然,把内在意识的自我觉悟和自我实现作为根本目标,“一向注重向内看”,“惟望时间之延绵”(钱穆),寻求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重视社会治理,探究“治世之道”,重视历史传统,唯圣、唯书、唯上。
不一接受新事物,不求空间之拓展,不注重探求、改造与征服外部世界,这种种因素促使中国文化沿着自己的方向独立发展,创造与其他文化不同的品格和成果,保持自称一体的延续性和稳定性。
形成了自我封闭、固步自封、盲目自尊的大国心态。
中国传统思维注重内向自求,认为价值之源在与一己之心,寂静寡欲、无善无恶的心发迹出善恶有别、尊卑有序的人的世界和物的世界,天理就存在于人的心中。
第七讲 内向型与外向型

1.3.3 外债
外债是一柄“双刃剑”。 债务危机的原因:1)过于追求发展速度,大量举债;2) 国际货币利率、汇率的波动;3)贸易条件恶化;4)发 展中国家资本外逃。 要保证合理的外债规模、结构和良好的外债收益,即利 用外资的社会边际收益大于或等于社会边际成本。 适度债务率指标:1)经济债务率,外债占当年GDP的比 重,不应超过30%;2)偿债率,当年还本付息占出口收 入的比重,安全线为20%;3)短期债务占全部债务的比 重,不应超过25%;4)当年外债还本付息占财政支出的 比重,安全线为20%。
发展中国家自身要调整改造落后的经济结构,适应国际 经济发展的趋势。
1.2.1 贸易条件恶化论
贸易条件是指出口商品的价格水平与进口商品的价格 水平之比。表明一个单位的出口商品可以换回多少进 口商品。
普雷维什和辛格论证了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恶化趋 势,提出了“中心—外围”论。中心是少数发达国家, 在国际贸易中处于有利地位,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处于 外围,遭受发达国家的盘剥。
4.2 中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内容和特点
基本内容:区域对外开放;利用外资;引进技术、人才 和管理经验;改革贸易制度;开展国际合作;对外投资; 对外援助;发展旅游事业;向海外派遣留学生、访问学 者和各类人员等。 基本特点:1)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平等互利原 则;2)面向全世界开放;3)我国的对外开放是“引进 来”、“走出去”的双向流动过程;4)与扩大内需、 开拓国内市场相结合。
3.2 外向型发展战略的利弊
利:1)外向型发展战略能够更多的利用国际分工所带来 的经济利益。2)有利于改善发展中国家国际收支不平 衡和克服外汇短缺现象。3)可以促进劳动生产率和技 术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增强人们的市场经济观念和竞争 意识。
发展经济学第四版(马春文张东辉) 第13章 内向型与外向型发展战略

第十三章 内向型与外向型发展战略
13
第一节 发展的国际环境
二、对外贸易
f . 伊 曼 纽 尔 据 此 提 出 了 不 平 等 交 换 理 论 , 试 图 从 理 论 上 证 明 发 达 国 家 与 发展中国家之间存在着以价值转移为特征的不平等交换。他认为,在 资本可以自由流动的条件下,各国的工资和商品价格趋向均等化,比 较成本将不再存在。那么如何解释现代资本在国际间高度流动情况下, 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在产品价格方面存在巨大差异?伊曼纽尔认为, 这是由一般工资率的差异决定的。工资率不但可以改变不同领域的产 品价格,而且也可以改变这些领域的资本有机构成。资本有机构成的 不同是形成不平等交换的原因。
第十三章 内向型与外向型发展战略
14
第一节 发展的国际环境
二、对外贸易
此外,在发达的市场经济中,交换价值不是按照价值,而是按照投入 生产的总资本及其应得报酬确定的,因此,由于资本有机构成不同和 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而造成的剩余价值转移,是资本主义条件下商品 交换的共有现象,而不是国际交换所特有的现象。真正的国际不平等 交换只能是由国家间工资差异引起的。因此,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的 恶化不应和出口产品的类别相联系,而应该是和国家类别相联系。因 此,无论发达国家无论生产什么商品,都能用较少的国内劳动换取较 多的国外劳动,而发展中国家则与此相反。原因就在于发展中国家的 工资率大大低于发达国家。
第十三章 内向型与外向型发展战略
9
第一节 发展的国际环境
二、对外贸易
c.刘易斯提出了生产要素的贸易条件(其中生产要素特指劳动力), 即劳动输出与输入的价格之比。他认为,生产要素的贸易条件决定了 发展中国家的商品贸易条件(例如两个国际移民潮)。生产要素的贸 易条件是由粮食生产率和劳动力供给弹性决定的。广而言之,在生产 要素贸易条件存在差别的情况下,北方国家比南方国家处于更有利的 地位。
发展经济学复习笔记

发展经济学复习笔记1、名词解释a) 外延(粗放)型增长i. 主要由增长因素数量增加产生的增长,我们称之为外延(粗放)型增长。
b) 内含(集约)型增长i. 主要由资源使用效率提高而引起的增长,我们称之为内含(集约)型增长。
c) 全要素生产率i. 指生产活动在一定时间内的效率。
是衡量单位总投入的总产量的生产率指标。
即总产量与全部要素投入量之比。
d) 贫困恶性循环i. 包括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1. 在供给方面,一国由于经济不发达,人均收入低,低收入意味着人们将要把大部分收入用于消费,很少用于储蓄,从而导致了储蓄水平低,储蓄能力低,低储蓄能力会造成资本形成不足,资本形成不足又会导致生产规模难以扩大、劳动生产率难以提高,低生产率造成低产出,低产出又造成低收入,形成了一个“低收入-低资本形成-低收入”的恶性循环。
2. 在需求方面,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收入水平低下意味着低购买力和低消费能力,低购买力导致投资引诱不足,投资引诱不足又会造成资本形成不足,资本形成不足使生产规模难以扩大、生产率低下,低生产率带来低产出和低收入,这样,也形成了一个“低收入—低资本形成—低收入”的恶性循环。
e) 金融抑制i. 造成“金融抑制” 的原因是发展中国家的政府为了刺激投资,利用行政手段压低利率,抑制了储蓄的增长。
f) 金融深化i. 政府放弃对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的过度干预,放松对利率和汇率的严格管制,使利率和汇率为反映资金供给和外汇供给对比变化的信号,从而有利于增加储蓄和投资,促进经济增长。
g) 人力资本i. 人力资本是体现在人身上的技能和生产知识的存量。
h) 可持续发展i. 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
i) 技术进步i. 有狭义和广义之分1. 狭义的技术进步一般是指在生产、流通、信息交流等方面所使用的工具和程序水平的提高,也就是在“硬技术”应用方面所取得的进步,如采用新工艺,开发新产品,提高劳动者技能。
2. 广义的技术进步是指产出增长中扣除劳动力和资本投入增加的作用之后,所用其他因素作用的总和,除了“硬技术” 上的进步以外,它还包括了提高管理水平、改善新的组织与管理方法、采用新的决策方法、改善资源配置方式扥给“软技术”方面的进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内向型发展战略与外向型发展战略
二、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与利用外资
(一)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
1、贸易条件与国际商品交换 贸易条件的具体含义是什么,应该怎样衡量,一直是贸易理论中长期
争论的问题。
最早的定义是从物物交换条件中引伸出来的,被称为“交换的比率”, 用一国的进口量与出口量的比率加以表示。
德国为27547亿美元,英国为21330亿美元,法国为20463亿美元,中
国为19317亿美元,意大利为16801亿美元。2006年,中国国内生产总 值达到约2.63万亿美元,居世界第四。
第二节 内向型发展战略与外向型发展战略
1、当前国际经济格局的基本态势
(3)西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对比关系也发生了
刘易斯提出了生产要素的贸易条件,他所谓的“生产要素”,是指劳
动力。生产要素的贸易条件也就是劳动输出与输入的价格之比。
第二节 内向型发展战略与外向型发展战略
1、贸易条件与国际商品交换
普雷维什从出口的需求弹性角度论述了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长期恶化 的趋势。他用“中心一外围”的体系结构来描述整个国际经济格局。
再次,在国际性经济组织与机构中处于不利地位。
第二节 内向型发展战略与外向型发展战略
一、发展中国家二)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及主要内容
1、发展中国家为建立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进行了不懈努力 国际经济秩序指的是国际社会处理各国之间经济关系的准则、行为规
范和机制。从历史上看,国际经济秩序是由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安排
1、发展中国家为建立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进行了不懈努力 1974年联合国大会第六次特别会议,通过了《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宣
言》及其行动纲领。1975年3月,在秘鲁首都利马举行的联合国工业
发展组织第三次大会,通过了“利马宣言”,形成了关于建立新的国 际经济秩序的基本构想。虽然经过发展中国家的奋力,在建立国际经
对外贸易的32.5%以及黄金储备总量的59%。进入70年代,世界经济 发生了巨大的转折,开始了一个低速发展和激烈动荡的阶段。伴随着
美国经济霸权的丧失,世界经济格局开始向多极化方向演变,其主要
表现是美国、西欧、日本三足鼎立的形成。
第二节 内向型发展战略与外向型发展战略
1、当前国际经济格局的基本态势
(5)加强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是实行集体自力更生原则的主 要方面,也是国际经济新秩序的一项重要内容。
(6)加速国际经济结构改革,促进世界各国经济的均衡发展。
第二节 内向型发展战略与外向型发展战略
一、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环境及国际经济秩序
(二)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及主要内容
3、中国的国际新秩序观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同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长期以 来遭受国际经济旧秩序的不公正待遇。为改变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 序,中国一直进行着不懈的斗争。
第二节 内向型发展战略与外向型发展战略
(二)发展中国家利用外资
1、两缺口模型
这是由钱纳里等人提出的理论模型,中心意思在于说明,当发展中国 家出现国内资源供给不足以满足经济增长所需的资源数量时,利用外 部资源是弥补资源供求缺口的主要途径。
2、外国援助
外国援助是指国际机构或外国政府以货币或实物形式,将资源转移到 发展中国家以促进经济发展的行为。外国援助的主要特点是它的非商 业性,这种资源转移不是为了直接赢利的目的,它不同于以赢利为目 的的外国商业银行贷款。外国援助中除了无偿赠与部分,也包括优惠 贷款,利息较低或无息,偿还期限也比较长,一般是20——30年或更 长。
(一)发展中国家的内向型发展战略
1、进口替代战略 内向型发展战略一般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初级内向,指经济上完全自
给自足,以传统农业经济为主,不与外国进行贸易的封闭式经济发展
战略;
另一类是次级内向,通常称为进口替代,指利用贸易保护政策,通过 饮料、服装、鞋类、纺织工业等消费品工业。进口替代发展战略的核
发展国内消费品生产来取代进口。进口替代生产主要集中于食品加工、
心是通过保护性关税和进口配额对国内进口替代品生产企业实行保护。
第二节 内向型发展战略与外向型发展战略
三、发展中国家的内向型发展战略与外向型发展战略 (一)发展中国家的内向型发展战略 2、对出口和增长的影响 第一,进口替代工业缺乏活力,经济效率低。 第二,由于进口替代工业不能摆脱对国外资本品、中间投入品和其他 投入的依赖,所以,进口替代工业越发展越需要更多的外汇来进口这 些投入。 第三,外商直接投资的进口替代产品生产企业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国 内工业发展。 第四,提供就业机会有限。进口替代工业使用的是从国外引进的生产 技术,多为劳动节约型技术,这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劳动力资源丰富 的比较优势,应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要求是相违背的。
第二节 内向型发展战略与外向型发展战略
3、中国的国际新秩序观 (3)国际新秩序的核心是,各国不论大小、强弱、贫富,都是独立 自主的,都是国际社会中平等的一员。 (4)国际新秩序的基本内容是,各国有权根据本国国情,独立自主 地选择本国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发展道路,任何国家尤其是大 国不得干涉别国的内政,不得把自己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和发展模 式强加于别国;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任何国家不得以任何借口 吞并他国领土,国际争端应当通过和平谈判合理解决,反对诉诸武力 或以武力相威胁,反对以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国际关系中不得以 大欺小、以强凌弱、以富欺贫,国际事务应由世界各国平等参与协商 解决,不能由一个或几个大国垄断,任何国家都不应谋求霸权和推行 强权政治;改革旧的国际经济关系,代之以公正合理、平等互利、等 价交换的国际经济新秩序。总之,中国政府主张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 则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
企业经营管理权为核心,对另一国家的生产部门所进行的
投资。
其主要形式有:(1)购买外国企业的全部股份;(2)建
立独资子公司;(3)投入资本或技术与当地投资人建立合
资企业或合营企业;(4)对外国企业贷款以取得经营管理 权。
第二节 内向型发展战略与外向型发展战略
三、发展中国家的内向型发展战略与外向型发展战略
第二节 内向型发展战略与外向型发展战略
二、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与利用外资
(一)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
2、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 发展经济学认为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是相互促进的。首先,贸易结构
与经济结构是相互促进的。经济结构的变动量指两种情况,一是由传
统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的变动;二是由低效率产业结构向高效率 的变动。这两种结构变动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改变比较优势结
第二节 内向型发展战略与外向型发展战略
一、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环境及国际经济秩序
(一)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环境
2、发展中国家在世界格局中的战略地位和影响 但是,也必须看到,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
中国家仍处在贫困和落后状态,在许多方面还处在不平等的地位上。
首先,是国际分工上的不利地位。 其次,在世界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
重要的转折。
(4)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不可逆转。 (5)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间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第二节 内向型发展战略与外向型发展战略
一、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环境及国际经济秩序 (一)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环境 2、发展中国家在世界格局中的战略地位和影响 (1)发展中国家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市场 (2)发展中国家是多极世界中的重要一极 (3)发展中国家仍然是国际上各种势力争夺的对象 (4)发展中国家是解决全球性问题不可或缺的部分 (5)维护国际安全与稳定离不开发展中国家 (6)发展中国家的石油资源仍是影响世界经济的重要因素
第二节 内向型发展战略与外向型发展战略
3、中国的国际新秩序观
概括来讲,中国关于国际新秩序的主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主张国际新秩序应该完全不同于过去那种以极少数大国霸权主义 和强权政治为基础的旧秩序,它应该是一种新型的国际关系,这种新 秩序应该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 (2)国际新秩序应该包括政治秩序和经济秩序两个方面,两者是密 切关联、相辅相成的一个整体。只有在既建立了国际政治新秩序又建 立了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情况下,真正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才能最 终建立起来。
构,进而改变贸易结构,新的贸易结构又推动经济结构的变动。
第二节 内向型发展战略与外向型发展战略
其次,贸易与技术之间具有相互促进作用。贸易对技术发展的作用在于,
贸易顺差所形成的外汇盈余为扩大技术进口创造了物质条件,而通过 技术引进加快技术进步是一条重要的捷径。技术进步会促进贸易的发
展。
再次,贸易有助于发展中国家的资本要素的积累。发展中国家货币储 蓄不足,对外贸易可以引导国民储蓄,弥补储蓄缺口,这一机制是通 过出口限制国内消费实现的。
第二节 内向型发展战略与外向型发展战略
第二节 内向型发展战略与外向型发展战略
一、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环境及国际经济秩序
(一)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环境
1、当前国际经济格局的基本态势 从战后到20世纪80年代世界经济格局演变的态势是:战后初期美国独
霸世界经济领域。1945年美国独占资本主义世界工业产量的60%,占
第二节 内向型发展战略与外向型发展战略
3、外债
借入外债可以弥补国内资源的缺口。适度借入外债可以满足经济发展
的需要,从而加快经济发展。但是,如果借款超出偿还能力,导致债 务危机,将会对经济发展带来极大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