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蝉(法布尔)

合集下载

19课《蝉》

19课《蝉》

(12--26) (18—24) ③穴隐藏
①幼虫
(6)总结蝉的一生:
四年黑暗的苦工,一 个月阳光下的享受。
新知讲解
文章采用倒叙的说明顺序
文章按照幼虫→成虫→产卵→幼虫 (顺序:卵→幼虫→成虫→生活习性、生 理特征)的顺序行文,跟记叙文“倒叙” 的作用完全一样,是为了突出蝉的“4年黑 暗中的苦工”,这既是重点(蝉一生大部 分的活动时间),又是难点(最不易了 解),并使行文生动活泼,吸引读者注意, 加深读者印象。
知作者
新知讲解
xià 罅隙 yù 抵御 xiāo 喧嚣
记拼音
ruì 蚋
yōnɡ 臃肿
qí 鳍
màn 涂墁 qiānɡ 蜣
新知讲解
xué 地穴 kē 窠 xiān 纤弱
记拼音
xiāo 喧嚣
mì 寻觅 zhōnɡ无动于衷 zǎo 跳蚤
bó 钹
新知讲解
喧嚣: 声音杂乱,不清静。嚣,吵闹。 匹敌: 对等,相称。 罅隙: 缝隙。 开合自如:分开收拢不受阻碍。 无动于衷:心里一点也不受感动;一点也不动心。 抵御: 抵挡,抵抗。 腾跃: 奔腾,跳跃。 无所顾忌:对违反道德的行为丝毫没有反感或犹
明文意
新知讲解
读课文简答:
读课文“蝉的幼虫蜕皮(8-11)”部分, 回答问题。 阅读这部分,说一说蝉“脱皮”的顺序 是怎样的?
外层的皮开始由背上裂开,里面露出 淡绿色的蝉体。头先出来,接着是吸管和 前腿,最后是后腿与折着的翅膀。这时候 ,除掉尾部,全体都出来了。
明文意
新知讲解
读课文简答:
读课文“(10段)接着,它表演一种奇怪的 体操。在空中腾跃,翻转,使头部倒悬,折 皱的翼向外伸直,竭力张开……这个动作使 尾端从壳中脱出,总的过程大概要半小时。” 部分,回答问题。

19法布尔《蝉》教案

19法布尔《蝉》教案

《蝉》(法布尔)教学目标(一)学习本文作者为了获得第一手材料,锲而不舍的工作精神,以及全面、细致、深入的观察方法。

(二)学习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来加强说明生动性的写作方法。

(三)理解作者在动物世界的描述中所寄寓的生活哲理。

教学过程一、古诗导入:出示古诗《蝉》的诗文。

师: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谜语,不过,这个谜语可有点难,是一首诗,请同学们自己先来读一读,猜猜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垂穗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学生自读,指名猜。

——蝉师:有没有人知道这是谁的诗?(虞世南)让我们一起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诗,生齐读古诗。

师:世界上有一个著名的昆虫学家也写了一篇关于《蝉》的文章,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他。

2、作者简介:法布尔:出生于法国南部圣雷翁村一户农家,童年在乡间与花草虫鸟一起度过。

由于贫穷,他连中学也无法正常读完,但他坚持自学,一生中先后取得了数学学士学位、自然科学学士学位和自然科学博士学位。

1880年,他终于有了一间实验室——一款荒芜不毛但却是矢车菊和膜翅目昆虫钟爱的土地,他风趣地称之为“荒石园”。

在余生的35年中,法布尔就一直居住在“荒石园”里,一边进行观察和实验,一边整理前半生研究昆虫的观察笔记、实验记录、科学札记等资料,完成了《昆虫记》这部著作。

1915年,92岁的法布尔在他钟爱的昆虫陪伴下,静静地长眠于“荒石园”。

他被国人誉为“昆虫世界的维吉尔”。

而《蝉》这篇课文就是改编自《昆虫记》。

法布尔通过自己的努力不但成就了自己,而且还给我们留下了一笔非常宝贵的知识财富。

三、总体感知文章1、师: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昆虫记》,去看一看法布尔眼中的《蝉》究竟是什么样的?请同学们打开书,自己先去读一读,注意,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并思考:法布尔从哪几方面向我们介绍了蝉?学生读文章,思考问题。

学生回答问题:两方面——蝉的地穴、蝉的卵。

归纳:全文自然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蝉的地穴”介绍蝉从幼虫到成虫的生长过程。

八年级上学期语文书第19课笔记

八年级上学期语文书第19课笔记

第19课《蝉》一、作者简介法布尔(1823-1915),法国著名科学家,科普作家,是第一位在自然环境中研究昆虫的科学家。

他穷毕生之力深入昆虫世界,在自然环境中对昆虫进行观察与实验,真实地记录下昆虫的本能与习性,著成了被誉为“昆虫的史诗”的昆虫学巨著《昆虫记》。

二、理解词义1.干燥:没有水分或水分很少。

2.隧道:在山中、地下或海底开凿或挖掘成的通路。

3.抵御:抵挡;抵抗。

4.无动于衷:心里一点儿也没有触动。

指对应该关心、注意的事情毫不关心,置之不理。

5.纤弱:纤细而柔弱,这里指蝉幼虫的弱小。

6.臃肿:形容物体粗大笨重,或过度肥胖,或肥大,转动不灵,这里指蝉形体大。

7.罅隙:缝隙。

8.不怀好意:没安好心。

怀有恶意,有着不可告人的目的。

9.坚韧:坚固有韧性。

三、课文分段第一部分(1):交代作者有个很好的研究蝉的习性的环境,介绍考察蝉的季节和自己生活环境中的蝉的情况。

第二部分(2-11):写蝉的地穴以及蝉从地穴出来脱皮的过程。

第三部分(12-24):写蝉的成虫产卵、卵遭遇的破坏及幼虫落地的情况。

第四部分(25-26):写出未知的蝉的地下生活以及对蝉的成长过程的感叹。

四、问题归纳1.文章第一部分有什么作用?交代作者有个很好的研究蝉的习性的环境,介绍考察蝉的季节和自己生活环境中的蝉的情况,说明下文的观察都是法布尔亲自观察的,使文章内容具有真实性。

2.“大多数掘地昆虫,例如金蜣……”句中的“大多数”能否删去?为什么?本题运用说明文限制性词语能否删除四步法。

不能。

因为“大多数”是限制性词语,表示多数掘地昆虫的窠外面有土堆,只有少部分的掘地昆虫没有土堆,删去之后就变成掘地昆虫外面都有一堆土,与文意不符,它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3.“大多数掘地昆虫,例如金蜣,窠外面总有一座土堆。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这句话运用作比较、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将“蝉”的地穴与“金蜣”的地穴相比较,说明“蝉”的地穴周围一点土都没有的特点,使读者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

法布尔《蝉》字词拼音及解释

法布尔《蝉》字词拼音及解释

19、蝉轧,鳍qí:鱼类的运动器官,由薄膜和硬刺组成,暴晒bàoshài:在强烈的阳光下久晒。

隧道suìdào:1.墓道。

2.在山中或地下凿成的通路。

恶劣èliè:非常坏,坏到接近于极点;常用做形容天气,环境,也广泛用于形容人的品行、作风等思想方面。

倒悬dào xuán:头向下、脚向上悬挂着。

比喻极其艰难、危险的困境。

常用在民意、军事、政治等方面重大变化上。

折皱zhézhòu:1.层次。

2.皱纹。

纤维xiānwéi:天然的或人工合成的细丝状物质。

棉花、麻类植物的韧皮部分、动物的毛和矿物中的石棉,都是天然纤维。

合成纤维用高分子化合物制成。

防御fángyù:指防守抵御,多指被动型或做好准备的防守。

顾忌gùjì::1、行事之前对于某些外加的行为规范有所畏惧。

2、恐怕对人或事不利而有顾虑。

联结liánji:结合(在一起)。

(连接、连结和联接同义,都是互相衔接的意思,包括点、线、面甚至体的结合,可通用。

联结也是结合在一起的意思,但习惯用于以线连接点方面。

链接是新词,重点是“链”,意即一环扣一环,是多点、多面的相互关联。

连接主要用于线,一条路,一条桥,很远都可以连接。

联接比较紧密,两边整个都粘在一起了,距离很近。

链接多见于网页,有索引的含义,顺藤摸瓜,有根链子领着你去那个地方。

跳蚤tiào zao:昆虫,身体小,深褐色或棕黄色,有吸吮的口器,脚长,善跳跃。

寄生在人或哺乳动物身体上,吸血液,是传染鼠疫、斑疹伤寒等病的媒介。

通称虼蚤(gèzao)车辙chēzhé:车辆在路面上行驶后留下的车轮的压痕。

黏土niántǔ:黏土,是一种重要的矿物原料。

是颗粒非常小的(<2µm)可塑的硅酸铝盐。

除了铝外,黏土还包含少量镁、铁、钠、钾和钙,一般由硅酸盐矿物在地球表面风化后形成。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19课《蝉》课件(33张PPT)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19课《蝉》课件(33张PPT)

读准字音:
地穴(xué ) 金蜣(qiāng) 窠( kē )
涂墁(màn ) 蚋( ruì ) 匹敌( pǐ ) 纤弱(xiān ) 罅隙(xià )
鳍( qí )
车辙(zhé )
黏土(nián )
整体感知:轻声读课文,小组讨论

1、法布尔从哪几方面向我们介绍了蝉? 说说每一部分说明的内容及其说明顺序。
量多是为了在遭到破坏者时能有幸存者,然后介绍蚋对蝉卵的
破坏和蝉对此的茫然不知。 第三层次(18-24):介绍蝉卵的孵化和幼虫的活动。 第四层次(25-26):概括写蝉的生活历程。
走进文本,合作探究:
1.蝉的地穴是什么样子的?按什么顺序描 写?
(1)约两厘米半口径的圆孔,四周一点杂物也没有,
位置:阳光曝晒的小路上 近于垂直,底端完全封闭 (3)由外到内
走近作者:
法布尔,法国昆虫学家,动物行为 学家,文学家。被世人称为“昆虫界 的荷马,昆虫界的维吉尔”。他的传 世杰作《昆虫记》是一部十大卷的巨 著。 作者用富有诗意的文艺笔调向人们 展示出一个绚丽多姿、光怪陆离的昆 虫世界。这与作者长期接触大自然和 喜爱文学,酷爱诗歌分不开。少年时 期的法布尔家境贫苦,为了帮助贴补 家用,便担当起给人放鸭的劳动。正 是在与大自然的长期接触中,少年法 布尔爱上了昆虫研究这一行。
地点:细树枝上
方式:用胸部尖利的工具,在细树枝上刺小孔, 大概会刺三四十个小孔。 数量:每个小孔,一般约十个卵,总数三四百 个。
5、蝉在产卵的时候遇到的敌人是什么? 蝉用什么办法来拯救自己的家族的?
蚋:又叫“黑蝇”,头小,色黑,胸背隆起;吸食 人畜的血液;能传播疾病。 文章说蝉有个“本能”是指它 只会产卵却不懂得保护这些卵。 蝉拯救自己的家族就是要产大量 的卵,这样在遭到破坏时才可能 有幸存者,它产这么多卵,是为 了防御这种特别的危险。

《蝉》法布尔课文

《蝉》法布尔课文

《蝉》法布尔课文一、课文原文。

蝉的地穴。

我有研究蝉的习性的很好环境。

一到七月初,蝉就占据了我门前的树。

我是屋里的主人,它却是门外的统治者。

有了它的统治,无论怎样总是不很安静的。

每年蝉的初次出现是在夏至。

在阳光曝晒的道路上有好些小圆孔,孔口于地面相平。

蝉的幼虫就从这些圆孔爬出,在地面上变成完全的蝉。

蝉喜欢顶干燥、阳光顶多的地方。

幼虫有一种有力的工具,能够刺透晒干的泥土和沙石。

我要考察它们遗弃下的储藏室,必须用刀子来挖掘。

这小圆孔约一寸口径,周围一点土都没有。

大多数掘地昆虫,例如金蜣,窠外面总有一座土堆。

这种区别是由于它们工作方法的不同。

金蜣的工作是由洞口开始,所以把掘出来的废料堆积在地面。

蝉在幼虫是从地下上来的,最后的工作才是开辟大门口。

因为门还未开,所以不可能在门口堆积泥土。

蝉的隧道大都是深十五六寸,下面较宽大,底部却完全关闭起来。

做隧道的时候,泥土搬到哪里去了呢?为什么墙壁不会塌下来呢?谁都以为蝉的幼虫用有爪的腿爬上爬下,会将泥土弄塌了,把自己的房子塞住。

其实,它的动作简直像矿工或铁路工程师。

矿工用支柱支撑隧道,铁路工程师用转墙使地道坚固。

蝉同他们一样聪明,在隧道的墙上涂上灰泥。

它身子里藏着一种极粘的液体,可以用来做灰泥。

蝉的幼虫初次出现于地面,常常在邻近的地方徘徊,寻求适当的地点——一棵小矮树,一丛百里香,一片野草叶,或者一根灌木枝——脱掉身上的皮。

找到就爬上去,用前爪紧紧地抓住,丝毫不动。

于是它外层的皮开始由背上裂开,里面露出淡绿色的身体。

头先出来,接着是吸管和前腿,最后是后腿与折着的翅膀。

这时候,除掉尾部,全体都出来了。

然后,它表演一种奇怪的体操。

在空中腾跃,翻转,使头部倒悬,折皱的翼向外伸直,竭力张开。

然后用一种几乎看不清的动作,尽力翻上来,并用前爪钩住它的空皮。

这个动作使它的身体与空皮分开,空皮就被它整个地脱下来了。

这个刚得到自由的蝉,短期内还不十分强壮。

在它的柔弱的身体还没有精力和漂亮的颜色以前,必须好好地沐浴阳光和空气。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蝉》课文知识点复习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蝉》课文知识点复习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蝉》课文知识点复习一、学习目标1.了解法布尔和他的《昆虫记》,通过速读,抓住事物的特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通过整体感知、合作交流等方式学习本文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方法;通过品味、鉴赏的方式体会生动说明的特点。

二、作者简介法布尔,法国著名昆虫学家。

1823年出生于法国一户普通农民之家。

从小迷恋大自然。

在他19岁时,就立志研究昆虫。

后来通过自学,获得自然博士学位。

1875年开始著作《昆虫记》,1880年后的35年里一直在“荒石园”中从事昆虫学研究工作,1915年11月去世,留有《昆虫记》共十卷二百万字。

三、作品简介《昆虫记》又称《昆虫世界》《昆虫物语》《昆虫学札记》或《昆虫的故事》,是法国昆虫学家、文学家法布尔所著的长篇科普文学作品,共十卷。

该作品是一部概括昆虫的种类、特征、习性和婚习的昆虫学巨著,同时也是一部富含知识、趣味美感和哲理的文学宝藏。

这部著作的法文书名直译为《昆虫学的回忆》,副标题为“对昆虫的本能及其习俗的研究”。

它的文字清新、自然有趣,语调轻松幽默诙谐,基于事实的故事情节曲折奇异。

作者将昆虫的多彩生活与自己的人生感悟融为一体,用人性去看待昆虫。

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作者对生命的尊敬与热爱。

鲁迅说《昆虫记》是“讲昆虫故事”“讲昆虫生活”的楷模。

周作人说:比看那些无聊的小说、戏剧更有趣味,更有意义。

四、生词识记金蜣(qiānɡ) 涂墁(màn) 罅(xià)隙蜕(tuì)变喧嚣(xiāo) 钹(bó)声鳍(qí)状隧(suì)道寻觅(mì)扒(bā)掘车辙(zhé) 轧(yà)扁拯(zhěnɡ)救臃(yōnɡ)肿窠(kē)外纤(xiān)弱附着(zhuó) 蚋(ruì)五、整体感知全文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蝉的地穴”主要介绍了蝉的地下穴道,以及蝉蜕皮的过程。

19. 蝉--法布尔

19.  蝉--法布尔

不久
幼虫落在地上
立刻
到地下寻觅藏身的地方
几分钟后
幼虫钻进地里
四年后
幼虫从 地穴爬出
徘徊一阵子
幼虫爬上灌木枝或草叶
半小时后
变为成虫
2018/9/2
三个半钟头
成虫离枝飞去
五个星期后
成虫交配(产卵,死亡)
课文分析(一)


蝉是从哪里来的? 明确:蝉的幼虫是从阳光曝晒的道路上的小圆孔里 爬出来的。作者将读者的目光由蝉吸引到道路上的 小圆孔上。 这小圆孔的外部形态及内部结构是怎样的? 明确: 外部形态:约一英寸口径,周围一点土都没 有。 内部结构:深十五六英寸,下面较宽大,底 部却完全关闭起来,且坚固,一般建在含有汁液的 植物根须上。
他没有专门学过昆虫学, 但是依靠他专心致志的自学和 长期耐心而细致的观察研究, 用大半生的时间和精力,根据 观察所得的详细记录,写成了 10大卷《昆虫的故事》(又译 作《昆虫记》)。 《昆虫的故事》问世以后, 法布尔就成为蜚声世界的科普 读物作家,为广大读者所熟悉 和热爱。他的故居和实验室现 已建成法布尔纪念馆。雨果称 他为“昆虫世界的荷马”。
本文体裁:
科学小品文,又名知识小品, 是一种用小品文的笔调介绍某一 方面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体。它既 有科学性,又有文学性。
字词正音:
蜣qiāng (屎壳郎) 窠kē (鸟兽做的窝) 墁màn (用砖或石块铺地面) 纤xiān (细小) 蚋ruì (小昆虫,体长两三毫米,头小,色 黑,胸背隆起,吸人和牲畜的血液) 鳍qí (鱼类的运动器官) 暴pù 晒
这是一部引人入胜的科普散文 集,它以生动有趣的文笔,向人 们展现出一个绚丽多彩的昆虫世 界,《蝉》就是其中的一篇,课 文选了文章中的两部分。作者通 过对蝉认真观察15年之后才写出 本文的。可见他的治学态度是非 常严谨的。 法布尔有一句名言:“学习 这件事不在乎有没有人教你,最 重要的是你自己有没有觉悟。” 这话是他成功的秘诀,也会给我 们很大的启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 布 尔
世界著名的昆 虫学虫的故事》

又名《昆虫
二 三
记》,全书

共10卷,以生
一 九 一
动有趣的文笔 向人们介绍昆

虫世界。

本文体裁:
科学小品文,又名知识小品, 是一种用小品文的笔调介绍某一 方面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体。它既 有科学性,又有文学性。
字词正音:
蜣qiāng(屎壳郎) 窠kē(鸟兽做的窝) 墁màn(用砖或石块铺地面) 纤xiān(细小) 蚋ruì(小昆虫,体长两三毫米,头小,色黑,
一层:(第1段)交待了作者研究蝉的很好环 境。
二层:(第2~7段)详细描写了蝉的地穴以及 蝉建造地穴的智慧。
三层:(第8~11段)细腻地描写了蝉离开地 穴后的蜕皮过程。
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蝉的地下穴道,以及 幼蝉蜕皮的过程。
课文分层(二)
一层:(第1~6段)介绍了蝉的产卵过程及 遇到的天敌。
二层:(第7~13段)介绍了蝉卵孵化后,幼 虫从树枝落到地面钻进土穴的过程。
三层:(第14~15段)介绍了幼蝉四年的地 下生活,蝉成虫后五周的地上生活。
第二部分主要描述了作者对蝉产卵状况以及 蝉孵化成幼虫时的生物习性的观察,揭示了 蝉在生命之初所可能遭遇的种种危险。
课文分析(一)
蝉是从哪里来的? 明确:蝉的幼虫是从阳光曝晒的道路上的小圆孔里
重点分析10段:找出写蝉从壳中脱出的动词,思考这样 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腾跃”、“翻转”、“倒悬”、“伸直”、 “张开”、“翻”、“钩住”。通过这些动词把蝉从壳 中艰难脱出的过程具体写了出来,既生动又准确。
小结:
这部分主要按由幼虫——成虫的生长化 过程来写的。
明确:这部分标题虽为“蝉的地穴”, 但内容不仅仅写地穴,还写到幼虫脱皮 的过程。以此看,作者以“蝉的地穴” 为题,表示要从蝉的地穴开始考察。下 一节“蝉的卵”也同样道理。
明确:成虫产卵 → 蝉卵孵化、幼虫出壳 → 即刻脱皮 ,不久 → 幼虫落在地上→立刻寻 觅藏身的地方 ,几分钟后 →幼虫钻进地里 , 四年后→ 幼虫从地穴爬出→ 徘徊一阵 爬 上灌木枝或草叶 , 半点钟后 → 变为成虫 , 三个半钟头后→ 成虫是离枝飞去, 五个星 期后→ 成虫交配、产卵、死亡。
艺术特色的体味与归纳
修辞手法 :拟人,比喻,夸张,借代, 排比等。 说明顺序倒叙 幼虫→成虫→产卵→幼 虫。 语言准确明晰。 语言准确、平实。 运用数据,展现蝉的生物特征。
课文板书设计
位置:阳光曝晒的道路
蝉的地穴 外部形态:(一寸口径,周围没土)
宽大, 关闭 )
内部结构: (深十五六寸,下面 底部
爬出来的。作者将读者的目光由蝉吸引到道路上的 小圆孔上。 这小圆孔的外部形态及内部结构是怎样的? 明确:外部形态:约一寸口径,周围一点土都没有。 内部结构:深十五六寸,下面较宽大,底部却完全 关闭起来,且坚固,一般建在含有汁液的植物根须 上。
课文分析(一)
“做隧道的时候,泥土都搬到哪里去了呢?” 明确:“它掘土的时候,将汁液……挤进干土的罅
课文分析(二)
①这一部分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蝉产卵的特点,蝉的敌害;蝉卵的
孵化及幼虫的活动。 ②蝉为什么要产大量的卵? 明确:因为蝉只会产卵而不知道保护这些
卵,必须有大量的卵,遭到毁坏时才可能 有幸存者。
课文分析(二)
小结:这一部分按照卵——幼虫的生长化过 程来写的。
③从文章全文来看,作者是按照幼虫——成 虫——卵———幼虫的顺序来写的。这样安 排有什么好处?
胸背隆起,吸人和牲畜的血液) 鳍qí(鱼类的运动器官) 曝pù(晒)
词语补释:
喧嚣: 声音杂乱,不清静。 匹敌: (Pǐ)对等,相称。 罅隙: 缝隙。 腾跃: 跳跃。 开合自如: 分开收拢不受阻碍。 倒楣: 遭遇不好。(也作倒霉) 无动于衷: 心里一点也不受感动;一点
也不动心。
课文分层(一)
幼虫脱皮:准备脱皮
进行脱皮
事 比喻
完成脱皮
物 拟人
离开空壳

产卵 地点:干的细枝

蝉的卵 数量:三四百个
蝉的敌害:蚋
蝉卵孵化、幼虫的活动
隙。” “为什么墙壁不会塌下来呢?” 明确:“在隧道的墙上涂上水泥,……用来做灰
泥。”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介绍蝉的地穴的? 由外及内的空间顺序。
课文分析(一)
在蝉由幼虫到成虫的过程中需要脱皮,文中是怎样描写 幼虫脱皮的?按什么顺序描写?朗读8-11段。
明确:8段:找到树枝或草叶准备脱皮;9段:进行脱皮; 10段:完成脱皮;11段:离开空壳。按照事物发展变 化的顺序。
明确:使行文新颖活泼,不落俗套,引起读 者的兴趣,突出蝉“四年黑暗的苦工”这一 重要特点。
课文分析(二)
④结尾一段有何作用,运用了什么表达 方式?
明确:运用抒情、议论两种表达方式。 用富有诗意的语言总结蝉的一生,抒 发对蝉经过艰苦劳动才换来短暂欢乐 的由衷赞叹和同情。
课文分析(二)
据课文内容,列出蝉的生命简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