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 电解质教学设计
高一化学教案电解质溶液的离子浓度与电导性实验探究

高一化学教案电解质溶液的离子浓度与电导性实验探究高一化学教案: 电解质溶液的离子浓度与电导性实验探究引言:电解质溶液的离子浓度是影响其电导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了解电解质溶液中离子浓度与电导性的关系对于理解溶液的导电特性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旨在通过一系列实验步骤探究电解质溶液的离子浓度与电导性之间的关系,进而加深对溶液电导性的理解。
实验目的:1. 探究溶液中电解质的离子浓度与电导性之间的关系;2. 理解电解质溶液导电的原理和机制;3. 巩固实验操作技能,提高实验报告的撰写能力。
实验器材和试剂:1. 硫酸铜溶液(浓度:0.1 mol/L);2. 磷酸溶液(浓度:0.1 mol/L);3. 硫酸溶液(浓度:0.1 mol/L);4. 纯净水;5. 导电仪。
实验步骤:1. 实验前准备:a. 将硫酸铜、磷酸和硫酸分别称取适量,配制成0.1 mol/L的溶液;b. 准备导电仪,确保其电极干净且能正常工作;c. 准备实验报告所需的记录表格。
2. 实验一:电解质溶液的电导性测定a. 分别取一定体积的硫酸铜溶液、磷酸溶液和硫酸溶液,倒入不同的导电仪槽中;b. 打开导电仪,将电极插入各槽中,确保电极完全浸入溶液中;c. 记录各槽中电导仪显示的电导率数值。
3. 实验二:稀释对电解质溶液电导性的影响a. 取一定体积的硫酸铜溶液,分别稀释成0.05 mol/L、0.025 mol/L 和0.01 mol/L的溶液;b. 针对不同浓度的溶液,重复实验一中的测定步骤;c. 记录各槽中电导仪显示的电导率数值。
4. 实验三:温度对电解质溶液电导率的影响a. 取一定体积的硫酸铜溶液,在两个杯子中分别加入适量的溶液;b. 将一个杯子放入冰块中,另一个杯子放入温水中;c. 等待片刻使溶液温度稳定后,分别测定两个杯子中溶液的电导率。
实验数据记录:实验一:电解质溶液的电导性测定溶液电导率(S/m)硫酸铜溶液磷酸溶液硫酸溶液实验二:稀释对电解质溶液电导性的影响溶液浓度电导率(S/m)0.1 mol/L0.05 mol/L0.025 mol/L0.01 mol/L实验三:温度对电解质溶液电导率的影响溶液温度电导率(S/m)冰水温水实验结果与讨论:根据实验数据记录所得的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电解质溶液的电导率随着离子浓度的增加而增加。
鲁科版高中高一化学必修1《电解质》教案及教学反思

鲁科版高中高一化学必修1《电解质》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背景本次课程是高中高一化学必修课程中的一堂课,主要内容是电解质。
学生已经在前几个课时学习过水的离子化性质,本次课程将进一步深入探讨电解质的相关知识点。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需要掌握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区别、电离程度、电解质的分类等内容。
二、教学目标本次教学的目标是:1.确定电解质的定义和分类;2.了解电离程度及有关知识;3.掌握电解质的性质和实验方法;4.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验,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1. 教学内容本次教学的内容是电解质,具体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电解质的定义和分类;2.电离程度及有关知识;3.电解质的性质和实验方法。
2. 教学方法为了达到上述教学目标,我们采用以下多种教学方法:1.讲授法;2.实验探究法;3.互动讨论法;4.全体讨论法;5.团队合作法。
讲授法是本次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之一。
通过具体的例子和生动的比喻,让学生感受到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区别,并逐步理解电离程度的概念。
实验探究法也是本次课程的重要教学方法之一。
在实验中,学生能够直接观察电解质的性质和现象,更加深入地理解电离程度的概念。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也将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互动讨论法和全体讨论法都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其实际操作能力。
在课堂上,老师可以采取互动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讨论中,自主探究知识。
团队合作法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将本堂课中的实验内容分配给小组,让学生共同完成实验并分享实验结果。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本课堂的导入环节,老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良好的电解质是什么样的?通过有趣的故事和生动的比喻,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电解质的概念,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2. 理论知识部分在理论知识部分,主要讨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区别,电离程度、电解质的分类等内容。
通过向学生简单明了地介绍电离程度和电解质的知识,让学生能够理解电解质的定义和分类。
离子反应——电解质 教学设计-上学期高一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离子反应——电解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电离的概念,学会判断某种物质是不是电解质。
(2)理解电解质导电与金属导电的区别(3)通过探究讨论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质量。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让学生了解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电离的概念。
难点:让学生学会判断某种物质是不是电解质。
【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1、电解质水在疫情中的应用:补充水分,增强免疫力,维持电解质。
2、提出问题:什么是电解质呢?二、实验探究实验一:分别用蒸馏水以及0.5摩尔每升的盐酸、醋酸溶液、氯化钠溶液、氢氧化钠溶液和氨水做导电性实验。
实验现象:盐酸、氯化钠和氢氧化钠溶液上的灯泡比较亮,而醋酸溶液和氨水上的灯泡较暗,蒸馏水上的灯泡则微微发光,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实验二:直接把氯化钠、氧化钠和氢氧化钠固体进行导电性实验,我们会发现灯泡没有发亮,接着我们把它们加热到融化,再进行导电性实验,灯泡就可以发亮了,这说明了融化后的这些物质也是可以导电的。
三、解释电离的概念1、解释导电原因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上面两个实验中的这些物质为什么可以导电吗?预设:是因为它们都有自由移动的离子,在外加电源的作用下,带电的离子发生定向移动,从而产生电流。
第一个实验中灯泡的明暗程度不同,是因为等浓度的溶液中离子浓度不同所导致的。
2、举例说明电离的过程(1)氯化钠的形成师:钠的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失去以后就变成了。
八电子的稳定结构,氯的最外层是七个电子,如果得到一个电子,就可以变成八电子的稳定结构,那原子和氯原子相遇,那把自己最外层的电子给了氯,于是它们就都变成稳定的离子了。
这时它们带有相反的正负电荷,异性相吸,所以它们靠得很近,但也不能无限靠近,因为离得太近,原子核之间的排斥就会变大,所以它们就在一个合理的位置和谐相处。
很多很多的离子聚集在一起,就是我们所看到的氯化钠固体了。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氯化钠固体中是存在离子体的,但是离子间有强烈的相互作用,彼此相互束缚,所以无法自由移动,那么氯化钠固体就不导电。
高一下册化学《电解质的电离》教案、教学设计

2.完成课后练习题:
(1)选择题:针对电解质的概念、强弱电解质的判断等,设计选择题,检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2)填空题:涉及电离方程式的书写、电离平衡的应用等,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3)计算题:结合实际情境,设计电解质电离相关的计算题,锻炼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分步骤教学:针对电离方程式的书写,采用分步骤、递进式教学方法,从简单的电解质到复杂的电解质,逐步引导学生掌握书写方法。
4.案例分析:结合具体案例,分析电解质在溶液中的作用,如酸碱中和反应、盐的水解等,使学生理解电解质电离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5.小组合作学习:针对强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等难点问题,组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课堂小结与巩固:在每节课结束时,进行课堂小结,梳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通过课后作业、小测验等形式,巩固所学知识。
7.拓展与应用: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电解质电离现象,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8.创新思维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发表见解,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可通过举办小论文、科普讲座等活动,鼓励学生深入研究电解质电离的相关问题。
(二)讲授新知
1.电解质的概念:讲解电解质的定义,强调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能够导电的特性,并举例说明。
2.电解质的分类:介绍强弱电解质的区别,通过对比实验现象,使学生理解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的电离程度差异。
3.电离方程式:讲解电离方程式的书写方法,通过示例演示,让学生学会如何正确书写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
4.电离平衡:阐述电离平衡的概念,分析影响电离平衡的因素,如浓度、温度等,并通过图示或实验,解释电离平衡的移动原理。
电解质教案

教学过程附:《电解质》(第一课时)学生学案:1、活动探究:结论:。
2、练习一:请判断下列两句话的正误:A、氯化钠溶液能导电,所以氯化钠溶液是电解质()B、铜、石墨均能导电,所以它们是电解质()3、练习二:请分别书写下列各组物质的电离方程式①硫酸,硝酸,规律:。
②氢氧化钾,氢氧化钡,规律:。
③硫酸铜,氯化钡,规律:。
4、小结收获:在知识方面,。
在技能方面,。
在过程方面,。
在方法方面;。
在情感方面,。
教学反思:在备课时,我首先查看了山东科技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1》的2005年8月第2版和2007年第3版,同时又参阅了初中九年级的化学教材,结合自己以前上课的体会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设计了本课时的教学设计。
通过上课的检验,课堂效果和学生的反应,再加上同学校老师的评价,基本是成功的。
首先是概念的深度方面。
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两个概念,非常重要,对于以后的学习影响很大。
但是在必修的教学过程中,这一点是很难把握的,讲到多深合适呢?像二氧化硫、二氧化碳、三氧化硫等非电解质,它们溶于水后生成了其它物质,尽管形成的溶液可以导电,但不是它自己的电离。
还有就是一些难溶于水的电解质,学生很难理解,它们在熔融状态下能导电但学生不知道。
所以,考虑学生的实际和必修面对的是高一的学生,这些知识现在不讲。
在2005年的版本中,教材设计的是先通过导电性实验得出电离,然后推出电离方程式和酸碱盐的定义,最后归纳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在2007年的版本中,教材是先通过导电实验得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再分析导电原因得出电离的概念,电离方程式,在练习中归纳出酸碱盐的概念。
我采用新版教材的设计方法,突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重点。
为了减少从引入到展开概念的之间的太大的差距,我在引入的设计中把联想质疑的内容改为探究性实验,并增加了比较氯化钠固体导电性的探究。
这样在整节课的思路有了一个很好的线索,就是解释导电性实验的现象。
本课时的教材内容,给人的感觉就是较散,而且难在概念教学的深度把握上要注意分寸,注意概念教学的螺旋上升,特别是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两个概念的处理,只能是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自学。
高一化学下册《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教案、教学设计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采取以下措施:
1.知识梳理: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概念、区别、判断方法等。
2.重点强调:强调电解质电离平衡的概念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方法总结:总结解决强弱电解质相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定义及其区别是本章节的教学重点,学生需要理解并掌握这一概念,以便能够准确判断不同物质的电解质性质。
-重难点突破设想:通过对比分析不同电解质的电离程度,如HCl与CH3COOH的对比,引导学生直观感受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的区别,并利用图表、动画等多种教学资源加深理解。
4.情感升华:强调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责任感。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的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知识,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特布置以下作业:
1.选择题与填空题:请学生完成课后练习中与强弱电解质相关的选择题和填空题,以加深对电解质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目的:通过选择题和填空题,让学生熟悉强弱电解质的判断方法,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性。
4.成果分享:各小组向全班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四)课堂练习
在课堂练习环节,我将设计以下练习:
1.判断题:设计一些关于强弱电解质判断的题目,让学生及时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
2.计算题:设计一些涉及电解质电离程度的计算题,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3.分析题:提供一些实际情境,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化学世界的热情。
高中化学高一下册《电解质溶液的性质》教案、教学设计

3.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了解电解质溶液对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通过生活中常见的电解质溶液现象,如酸雨、电池等,引起学生对电解质溶液性质的兴趣。
2.提问:什么是电解质?电解质在水溶液中会发生什么现象?
-填空题:锻炼学生对电解质溶液性质的描述和运用能力。
-计算题:提高学生运用电解质溶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撰写实验报告:针对课堂上的电解质溶液导电性实验,请同学们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原理、操作步骤、实验现象和结论等。
-实验现象:详细记录实验过程中的观察结果,分析导电性产生的原因。
-结论:总结电解质溶液导电性的规律,探讨其应用价值。
2.学生分组进行讨论,记录讨论过程中的关键观点和疑问。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四)课堂练习,500字
在课堂练习阶段,教师将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1.教师发放练习题,涵盖电解质溶液的定义、性质和应用等方面。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1.学生对电解质溶液的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不同,需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差异化教学,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2.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有待提高,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观察能力,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3.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能缺乏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的能力。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2.分类介绍电解质溶液的性质,如导电性、酸碱性、氧化还原性等,结合实例进行解释。
高一化学下册《电解》教案、教学设计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电解原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利用实验演示和分组实验,让学生亲身参与电解过程,观察现象,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通过小组讨论、汇报和评价,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尊重客观事实,敢于质疑,勇于探索。
4.通过对电解在生活和工业中应用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对人类社会的贡献,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5.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学会倾听、沟通、表达和合作,形成积极向上的人际关系。
二、学情分析
本章节的学习对象为高一学生,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化学基础知识,如离子、电解质、化学方程式等,具备了一定的化学素养。但在电解这一章节,学生可能会对电解过程中的离子移动、电极反应等抽象概念感到难以理解。此外,电解实验操作对学生而言也是一个新的挑战,需要培养他们的实验技能和安全意识。
2.结合实验装置,演示电解水、电解硫酸铜溶液等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电解过程。
3.分析电解过程中电极反应的规律,引导学生理解电解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4.讲解电解质溶液中离子浓度的计算方法,并通过实例进行说明。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电解过程中的离子移动、电极反应等原理。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对电解过程的理解。
1.请同学们结合课堂所学,总结电解的基本概念、原理以及电解过程中的离子移动和电极反应规律,撰写一篇学习心得,字数不少于300字。
2.完成课后练习题,包括电解方程式的书写、离子浓度计算等,共10道题目。要求同学们独立完成,并在作业本上规范书写,以培养良好的解题习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解质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离子反应》教学设计[课的引入] 酸、碱、盐是常见的电解质,它们的水溶液能导电,如果是等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它们的导电能力有差异吗?强弱如何呢?下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
[演示]1溶液的导电性实验:等物质的量浓度的①稀盐酸②氢氧化钠溶液③氯化钠溶液④氨水⑤稀醋酸[交流与讨论]上述溶液中,①②③等三份溶液的导电性明显强于氨水和醋酸溶液。
为什么?[展示课件并讲解]HCl、NaOH、NaCl、CH3COONH4等四种物质溶解于水后发生了电离,而且是完全电离。
自由移动的离子浓度大,导电能力强。
氨水中的主要溶质是一水合氨NH3•H2O,和醋酸一样,在水溶液中都只有部分发生电离。
自由移动的离子浓度小,导电能力弱。
电离方程式:CH3COOH NH3•H2O[板书]一、电解质强酸:H2SO4、HNO3、HCl强电解质:强碱:NaOH、KOH、Ca(OH)2、Ba(OH)2大多数盐:NaCl、Na2CO3、CaCO3、BaSO4电解质弱酸:CH3COOH、H2CO3、H3PO4、H2S弱碱:NH3 H2O、Cu(OH)2、Fe(OH)3等弱电解质: 少数盐:Pb(CH3COO)2水[演示]2展示两瓶溶液:KCl和KMnO4。
学生描述溶液中实际存在的微粒,认识到MnO4-是紫红色的。
向该溶液中滴加几滴柠檬汁,紫红色褪去。
[引导探究]紫红色的褪去,说明MnO4-数目大大减少,因为参加了化学反应而减少。
像这样有离子参加的反应称离子反应。
[板书]二、离子反应:1.定义:有离子参加的反应。
2.实质:反应物离子浓度减少的过程。
3.离子方程式: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表示反应的式子。
[演示]3两支洁净的试管中分别加入3mL碳酸钠溶液,再分别加入各2mL的氯化钙溶液和澄清石灰水。
[观察与探究]2.观察现象,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根据教材的信息提示,写出对应反应的离子方程式:①澄清石灰水滴入碳酸钠溶液中,出现了。
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
氯化钙溶液滴入碳酸钠溶液中,出现了。
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
[讲解] ①归纳书写要点,重点强调一定将强酸、强碱、可溶性盐写成离子形式,其余物质(弱酸、弱碱、难溶性盐、单质、氧化物等)保留化学式;写完记得检查离子方程式两边各元素的原子个数和电荷总数是否相等。
②两个试管发生了同一个变化,即CO32- + Ca2+ == CaCO3↓离子方程式既可表示某一具体的反应,也可表示同一类型的反应。
[观察与探究]2.②两支洁净的试管中各加入1-2mL氢氧化钠溶液和2-3滴酚酞,再分别滴加醋酸溶液和稀盐酸。
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
3.H++OH-==H2O表示哪一类酸碱中和的反应?•活动与探究4.动手操作,观察现象,并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交流与讨论6.人的胃液里含有一定浓度的盐酸,能帮助消化。
但胃酸过多或过少都不行。
下列物质都能用来治疗胃酸过多(即减少胃液里H+的浓度)吗?A.小苏打 B.墨鱼骨粉(主要成分是碳酸钙)C.氢氧化铝 D.苛性钠7.已知Ba2+、Cu2+等重金属离子有毒。
做胃部透视时须先服用一种俗称钡餐的钡盐。
下列钡盐可作钡餐的是。
为什么?A.BaCl2 B.BaSO4 C.BaCO3请你根据桌上试剂设计实验并动手操作,对你的选择进行实验论证。
写出实验中有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知识拓展8.下列反应是否属于离子反应,若是,写出对应的离子方程式:①工业上电解饱和食盐水制取氯气②氯气有毒,多余氯气应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③工业上提取碘的一个重要操作是:往海带浸泡液中通入氯气§1.2 电解质(第一课时)夏爱军淮北一中一、教学目标㈠知识与技能⒈了解电解质、非电解质的概念。
⒉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了解电解质导电的原因。
⒊了解电离的概念,会书写强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
㈡过程与方法通过对酸、碱、盐电离情况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
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⒈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大胆推理、小心求证的科学态度。
⒉通过“身边的化学——电解质与细胞活动”,让学生关注化学与生命活动的联系。
二、教学重点电解质、电离三、教学难点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区别四、教学过程【复习引入】知识回顾(边媒体演示边讲解):而化合物还有其他的分类方法,比如可以分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那么这种分类方法是依据什么标准的呢?哪些化合物属于电解质、哪些化合物属于非电解质呢?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将学习有关电解质的知识。
【板书】第2节电解质【联想·质疑】师:物理学上,根据能否导电,可将物体分为导体和绝缘体。
你知道生活中最熟悉的导体是哪一类物质吗?生:金属师:金属为什么能导电?导体能导电的内在原因是什么呢?生:金属能导电,是由于金属中存在能够自由移动的、带负电的电子。
能导电的物质必须具有能自由移动的、带电的粒子。
师:除了金属以外,你还知道什么物质能导电呢?请问,下表物质中哪些能导电?哪些不能导电?【投影】大胆猜测:【实验演示】物质的导电性师:从实验中可以知道,氯化钠固体、硝酸钾固体、氢氧化钠固体、蔗糖固体不导电,酒精、蒸馏水也不导电,而氯化钠、硝酸钾、氢氧化钠、磷酸的水溶液却能够导电,蔗糖和酒精的水溶液都不能导电。
【板书】⒈酸、碱、盐的导电性师:为什么氯化钠等酸、碱、盐的水溶液能导电,而酒精、蔗糖的水溶液却不能导电呢?【问题探究】氯化钠溶液导电的原因是什么?生:讨论、分析、归纳【板书】NaCl溶液能导电→溶液中也有自由移动的带电微粒→溶液中有自由移动的带负电的阴离子Cl-和带正电的阳离子Na+师:在外加电场作用下,Cl-和Na+会发生定向移动形成电流,所以氯化钠溶液能导电(展示氯化钠溶液导电的图片)【问题探究】物质中有阴阳离子就能导电吗?氯化钠晶体为什么不能导电呢?生:阅读教材、讨论、分析、归纳师:氯化钠晶体是由Cl-和Na+通过静电作用按一定规律紧密地排列所形成的(展示氯化钠晶体的图片)。
晶体中的Cl-和Na+不能自由移动,所以氯化钠晶体不能导电(展示氯化钠晶体不导电的图片)师:另有实验证明,熔融的氯化钠也能导电。
(动画模拟:熔融氯化钠导电)。
熔融的氯化钠中也有能自由移动的Cl-和Na+,因此熔融的氯化钠也能导电(展示熔融氯化钠导电的图片)【质疑】氯化钠晶体中的Cl-和Na+不能自由移动,而氯化钠溶液及熔融的氯化钠中的Cl -和Na+都能自由移动,那么,氯化钠晶体在溶于水或熔化时发生了什么变化呢?师:氯化钠晶体溶于水时或熔化时,晶体中的Cl-和Na+之间的静电作用被破坏,从而离解成能自由移动的Cl-和Na+,我们把像氯化钠这样溶解于水或受热熔化时,离解成能够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称为电离。
(展示氯化钠晶体溶解于水时电离的图片)【板书】⒉电离:酸、碱、盐等溶解于水或受热熔化时,离解成能够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称为电离。
【概念探究】①能发生电离的物质是什么?②电离的条件是什么?(要通电吗?)③电离的结果是什么?生:讨论、归纳师:结合板书小结学生的讨论结果,并强调“电离并不需要通电,但导电必须以电离为基础”。
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时,可以用化学方程式表示,那么,酸、碱、盐在水溶液中或熔融时发生电离该如何表示呢?(以氯化钠为例介绍电离方程式的写法及遵循规律)【板书】电离方程式:用化学式及离子符号表示电离过程的式子。
遵循质量守恒及电荷守恒。
【迁移应用】写出下列物质的电离方程式:HCl、H2SO4、HNO3、NaOH、Ba(OH)2、KOH、Na2CO3、FeCl3、(NH4)2SO4师:上述物质的电离有无共同点?试从电离的角度概括出酸、碱、盐的本质。
【学生讨论并归纳】【板书】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H+的化合物称为酸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OH-的化合物称为碱能生成金属阳离子(或铵离子)和酸根阴离子的化合物称为盐。
【知识反馈】下列电离方程式中,正确的是A.Al2(SO4)3=2Al+3+3SO4-2B.K2SO4=2K++S6++4O2-C.CuCl2=Cu2++2Cl-D.Na2CO3=Na++CO32-师:由上可见,酸、碱、盐等化合物的水溶液所以能导电,是因为在水溶液中,这些化合物都能发生电离,成为自由移动的离子。
而酒精、蔗糖等化合物的水溶液不能导电,说明它们的水溶液里不含有能自由移动的带电微粒,即它们在水溶液里和熔化时都不能发生电离。
依据这个标准,我们就可以将化合物分为两大类,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板书】⒊电解质与非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称为电解质。
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称为非电解质。
师:引导学生分析概念中的关键字词,进行辨析。
【概念探究】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①铜能导电,铜是电解质。
硫不溶于水且在熔化时不能导电,硫是非电解质.②液态氯化氢不能导电,氯化氢是非电解质;硫酸钡溶液不能导电,硫酸钡是非电解质。
③不是电解质的物质就一定是非电解质。
④三氧化硫溶于水时,溶液能导电,三氧化硫是电解质。
⑤稀硫酸能导电,稀硫酸是电解质。
师:评价、分析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指出“导电只是电解质在溶解于水后或熔化时所具有的性质,透过现象看其本质,导电的根本是发生电离,因此,本质上说,能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发生电离的化合物才是电解质。
”本节课我们学习的就是电解质的电离。
【板书】一、电解质的电离师:电解质知识运用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在我们的人体和日常生活中都能发现它的踪迹。
比如身体有汗的人为何接触使用着的电器容易发生触电事故?人体在大量流汗后为何要及时补充水分和盐分?在海上遇险的人们,喝海水为何如同“饮鸠止渴”?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时时处处都离不开电解质溶液。
【资料卡】身边的化学【课后作业】自学“知识点击”,查阅“电解质与生命”相关资料,预习。
五、教学设计思路首先谈谈接触新课程改革和新教材以来的一点感受。
一是新。
理念新、教材新。
二是累。
教高一比过去教高三还累。
三是乐。
十分充实,收获很大。
本节内容是以概念教学为主的,教学的关键是如何使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概念,理解概念和运用概念。
在初中化学中,学生已有金属导电的知识及溶液的导电性实验的了解,通过实验,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分析氯化钠溶液能导电而氯化钠晶体不能导电的原因,从而引出电离的概念。
然后通过电离方程式的书写,引导学生从电离的角度概括出酸、碱、盐的本质。
最后通过比较知道化合物中有的水溶液或熔化时能导电,有的在水溶液里和熔化时都不能导电,依据此标准,将化合物分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这是对化合物的又一种分类方法。
课后,再利用作业,使学生认识到电解质与生命、生活、生产的重要关系,了解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为下一节离子反应的学习做好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