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T】要素主义概述.

合集下载

第二章 要素主义

第二章  要素主义
微观方面:帮助个人实现理智与道德的训练
学校应当在以下方面典范化:
合作、愉快、对于职任和职守的忠诚、勇 气、对于挫折的不屈不挠、对于人们发现 要做及能做的工作付出进取性的努力;对 朋友、家庭及自己负有责任的人的忠诚; 不弄虚作假以及愿意正视现实;清晰而可 靠的思考。 一些价值可能不是不朽的,但是它们的重 要性千百年来都一样。
知识观
主张“符合说”,知识就是思想与观察的事实相符合。
知识获得的过程:人们要用自己的智慧对零星的、片段的
事实加以反省思考,才能对世界的本质有好的理解。这是 一个理性的过程。
真理是公开的,客观的。
教师必须传授真理,至于儿童对所学的东西是否感兴趣
是次要的。
当然,教师在传授真理的前提下,要设法引起学生为真
• 经过训练的智慧才是力量的源泉,真正的教育 就是智慧的训练。——贝斯特(历史学教授) • 所有中学生都要学习各门学科的基本核心的东 西。重视“天才儿童的教育”。——科南特 (化学教授,外交家) • 改善对科学家和技术专家的待遇,学习欧洲的 教育,改变对优秀智力漠不关心的状况。—— 里可弗(海军上将)
人性观
人性是恶的。世界的罪恶之源不是社会或人的无 知,而是人类本身的邪恶。如果对人的欲望不加 控制,人总要倾向于胡作非为,捣乱,无纪律。) 人之所以没有做出兽性的行为,在于有社会约束, 服从了社会传统与习俗。人由于社会而获得拯救。 对于社会的改进,只能是点滴进行,而不能企求 整个社会的改变,因为促进社会变革的动力并不 是所谓善良的人性。
二、要素主义的思想基础
1、哲学基础
2、人性观
3、社会观
4、知识观
哲学基础
1.观念论(唯心主义、唯心论) 本体论上,精神是万物的本原; 认识论上,单凭经验不能获得知识,必须依靠 理性; 在价值论方面,服从宇宙的法则就是善,恶源 于人的低级的内驱力和享乐主义。 “给予心灵以优先的性质”,注重心智训练, 观念的吸收和把握。

要素主义名词解释333

要素主义名词解释333

要素主义名词解释333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介绍要素主义的起源和概念
2.详述要素主义的核心理念和主张
3.探讨要素主义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和影响
4.分析要素主义的优缺点及对社会的意义
正文
要素主义起源于 20 世纪初的美国,是一种强调社会共同体价值观和个体责任的哲学思想。

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哲学家约翰·杜威提出,他认为,社会应该建立在共同的理念和价值观之上,个体的责任是要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这些共同的价值观。

要素主义的核心理念是,社会中的每个个体都有责任去追求和实现共同的价值观,而这些价值观应该是社会的基础。

这一理念主张,教育应该培养个体的责任感和社会意识,使他们能够主动地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在教育领域,要素主义的影响深远。

它强调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社会责任感,而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

这一理念推动了教育改革的进程,使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要素主义的优点在于,它强调了个体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意识的培养,有利于构建和谐的社会。

然而,它也存在一定的缺点,过于强调社会共同体的价值观,可能会忽视个体的差异和个性发展。

总的来说,要素主义是一种强调社会共同体价值观和个体责任的哲学思想,它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和影响深远。

第1页共1页。

概述要素主义

概述要素主义

概述要素主义背景社会背景:要素主义教育理论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

而这个时期,西方各国经过经济的快速发展后出现了停滞的局面,1929年,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爆发,西方社会深深陷入经济和社会的困境中,经济危机很快出发了政治危机,导致社会动荡不安,阶级矛盾加剧。

美国最早陷入危机,遭受的打击也最为惨重。

在教育方面,30年代的西方,进步主义教育和新教育运动正处于鼎盛时期,美国的进步主义教育在公立学校教育中居于支配地位,但进步主义教育在30年代西方经济和政治危机面前的软弱无力,使之遭受了来自各个方面的强烈批评,持要素主义思想的教育理论家,美国的社会评论家等对进步教育所推行的课程。

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学校教学质量给予了严厉的批判,认为进步主义教育破坏了传统的社会文化,造成社会的危机。

(造成质量下降)因此,主张改革教育,进而拯救社会政治,经济危机,这些为要素主义的兴起创造了有利条件,要素主义教育理论正是在这一特定社会历史背景下诞生的。

发展脉络(理论的发展与社会时代背景是相关的,每一个思想都有它的局限性,关键是你把它用在什么地方)20 世纪30 年代以巴格莱为首的要素主义者登上了美国教育理论的舞台;40 年代,由于巴格莱的离世,要素主义进入了低潮期;50 年代美苏竞争激烈,美国在科技领域落后于苏联,美国政府认为教育落后导致科技落后,因此,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高科技人才是教育改革的目的,于是,强调教育质量和重视天才培养的要素主义得到重视,以科南特为代表的要素主义者领导了美国50 年代的教育改革,使美国的教育实践发生了转变。

60 年代和70 年代,随着美国国内民主化运动的高涨和越战的阴霾,国内矛盾激烈,教育问题被掩盖在种族矛盾和反战情绪中,要素主义又一次进入低谷。

80 年代以来,随着国际科技竞争的激烈,美国政府重新认识到教育问题的重要性,同时,教育领域质量低下的问题也越演越烈,拯救美国教育的重任又一次落到了要素主义者的身上。

要素主义思潮概要

要素主义思潮概要

目录
11/16/2018
20世纪30年代:要素主义诞生
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要素主义鼎盛
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通过行为要素主义回到基础
11/16/2018
目录
发展历程
• (一)20世纪30年代:要素主义诞生 • 1929到1933年爆发了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规模最大的经济危机, 关国遭受沉重打击,人们发现关国教育意外软弱无能,必须对教育进
点却是基本相同的。
目录
11/16/2018
思想基础
保守的 政治观、 人性观
知识观
社会观
11/16/2018
目录
思想基础
• 1、保守的政治观、人性观:要素主义教育同西方 资产阶级保守的政治主张、保守的政治势力有着 内在的联系。保守主义的人性观认为,人性从根
本上讲是恶的,如果不加控制地按照人的欲望和
三是删除了精密的和有严格要求的学科,否定了这些学科在陶冶和训练心
智方面的价值; 四是抛弃了学校纪律与心智训练。进步教育抛掉了纪律和锻炼,使学习成
为“抵抗力最小,用力最少”的活动过程。
总之,要素主义教育认为进步主义教育 追求的只是一种“反智主义”的教育。
目录
11/16/2018
产生的背景
(三)国防科技,挑战严峻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1957年之后为了适应与 苏联争夺霸权的需要,主张严格的“智力标准”的要素主 义教育在美国教育理论界又逐步占据了优势,并且为60 年代后美国的中小学课程改革运动提供了理论武器。
感情行事,他总是倾向于胡作非为,捣乱,不守 纪律。
目录
11/16/2018
思想基础
• 2、社会观:保守主义认为,人不仅要承认从过去以及体现了过去最好思想的 当今社会制度中得到好处,而且他还必须支持社会的安排,正是由于社会, 人才能守纪律。不管用革命的手段或是非暴力手段,只要想去除社会的机构 和社会已经形成的生活方式都是错误的,都是对前辈和新生一代的背叛。正 是有了传统文化中的规范,人的生活才具有价值。保守主义强调个人服从社 会,但也承认个人的尊严和自由。在强调个人自由的时候,不能忽视个人对 社会的责任。权力和责任是不可分离的。然而,自由主义者过分强调个人的 权力而忽略责任,这引起年轻人思想的混乱。保守主义认为当时教育的失败

要素主义1201

要素主义1201

二、要素主义思想的理论基础 要素主义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它为反对进步主义 教育而生,认为进步主义过分强调儿童的自由、兴 趣和活动而放弃训练、努力和工作。因而它被人为 是保守的教育思潮,代表的是遭到进步主义猛烈抨 击的传统教育思想。 要素主义的哲学基础不尽相同,但在人性观、 社会观方面呈现明显的保守主义观点。 以下就从基本观点提要、人性观、社会观和知 识观四个方面来窥视要素主义。
基本观点提要:
• “要素”一词取自人们代代相传的文化中的基本要素之意。 要素主义最基本的观点是:认为基础文化具有一种能够保证 社会平衡的共同核心(即“要素”)。而学校的首要作用就 是认真对待这种核心并传递它。
•何谓“保守”? 保守与激进相对,是一个中性词。
人性观、社会观和知识观:
恶 规范、传统 社会观 继承传统文化
《教育的荒地》1953 《学术的恢复》1955
2.主要教育思想
• (1)论智慧的训练与基础学科的教学 • (2)论公立学校的作用 • (3)论天才儿童的教育
五、要素主义思想观点对他人及社会的影响 1.对20世纪60年代美国基础教育运动 的复兴的影响 2.对美国教育政策制定的影响
3.对我国教育改革的积极意义
三、要素主义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
(一)威廉· 钱德勒· 巴格莱 (二)詹姆斯· 布赖恩特· 科南特
(三)阿瑟·尤金·贝斯特 (Arthur Eugene Bestor ,1908-)
• 生平活动
• 主要教育思想
1.生平活动
地点及职务 主要著作
耶鲁大学任教 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 任教 斯坦福大学任教 伊利诺斯州立大学任教 牛津大学任教 华盛顿州立大学任教
产生(20世纪 30年代)
1
新要素主义兴起的原因

教育哲学流派二 要素主义(修改版)

教育哲学流派二  要素主义(修改版)

• 信奉观念论的要素主义者,一般主张“给 予心灵以优先的性质”,强调形式教育, 注重对学生的心智训练,严格学业标准。 • 强调教师对学生的示范作用。
• 在课程方面,主张以“观念为中心”,尤 其重视历史、文学等人文学科,尤其注重 文化遗产、文化要素在课程中的地位。
2.实在论
• 实在论认为客观世界、客观事物的本质是 不依赖于人们的意识独立存在的实在。
• 要素主义的兴起,除了对进步主义教育表 示不满以外,以希特勒为代表的德国纳粹 主义和以墨索里尼为代表的法西斯主义的 兴起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 • 巴格莱指出,美国教育的首要作用是保护 美国民主,尤其是言论、出版、结社和宗 教信仰的自由。其次,教育必须造就有文 化的选民,在巴格莱看来,所谓有文化意 味着对一些大是大非问题要有明智的了解。
四、知识观
• 在知识和真理的问题上,保守主义普遍持 “符合说”(the theory of correspondence),认为,知识就是思想和 观察到的事实相符合。
• 保守主义认为,真理并不是某种神秘的、 不可理解的东西。根据“符合说”,所谓 真理就是与事实相符的陈述,它是公开的、 公众的。
• 保守主义认为,教育就是传授真理、传授 知识的艺术,教师传授的必须是真理。
第一节 要素主义的产生及其发展
• 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进步主义教 育,其主要矛头是针对传统教育。
• 要素主义作为一种保守的教育理论,对进 步主义这一新型的教育哲学主张以及实践 在许多方面都表示异议,甚至提出了一些 针锋相对的主张,似乎表现了一种捍卫传 统教育的立场,以至有人称之为“新传统 教育”。
• 科南特认为,如果要保持美国“自由世界” 领袖的地位,就必须关注教育问题,因为 “我们国家内部政治、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和美国人对中小学、学院和大学的特有的 观点的形成是紧密地联系的。” • 他主张所有的中学生都要学习各门学科的 基本核心的东西,包括英语、社会学科、 美国历史、数学和自然科学。 • 科南特尤其重视天才教育。

要素主义_PPT幻灯片

要素主义_PPT幻灯片
3.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主要强调知识的传授,却忽视了学生 情感意志的发展,轻视了学生实践活动中能力的培养。
4.在强调教育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同时,却忽视了教育要 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秀玲.要素主义教育思潮及其教育意蕴 [N]. ,高等函授学报,2005 [2]廖成秀.要素主义教育研究述评 [J].高教高职研究,2012
Page 13
2.课程内容是人类文化遗产中的“共同要素”
共同要素:共同思想,共同理解,共同准则,共同精神, 简而言之指基本的知识和技能。
传递文化共同要素是教育的核心。要素主义在课程设置上 反对适应当前需要的课程,而主张学校的课程必须是由人 类知识精华组成的稳定课程。面对当前教育的软弱无力, 要素主义认为应当积极强调人类文化遗产的价值,强调在 课程实践中传递人类文化的基本要素,加强和训练人的智 慧的因素。
参考文献: [1]陈秀玲.要素主义教育思潮及其教育意蕴 [N]. ,高等函授学报,2005 [2]廖成秀.要素主义教育研究述评 [J].高教高职研究,2012
Page 18
要素主义存在的弊端:
1.尽管提出要把人类文化遗产中的共同要素提供给学生, 但对于要素没有提出明确的要求。
2.提出要把教师放在教育的中心,这对于实用主义“儿童 中心”的偏差有所纠正,但过分注重教师的权威而忽视了 学生的自主性,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没有很好的开发出 来。
教育著作:《教育与自由》《知识的堡垒》《今日美国教育》《综合 中学》《美国师范教育》
教育思想: 1.论普通教育:学校教育要适应所有学生的需要,加强公立学校面向
全体学生的普通教育。 2.论天才教育:学校的社会责任是找出最具有能力的学生,激发他们
的最大潜力,使他们有可能迈入“英才”的行列。

要素主义课程理论

要素主义课程理论

要素主义课程理论一、要素主义教育的产生与发展要素主义(Essentialism)是20世纪30年代美国出现的与进步主义教育相对立的教育思想流派,又称传统主义教育、保守主义教育。

早期主要代表人物有W.C.巴格莱、I.L.坎德尔、R.芬尼和T.布里格斯等。

1938年2月,巴格莱等人在新泽西州大西洋城成立要素主义者促进美国教育委员会,标志着要素主义教育流派的形成。

巴格莱在会上提交论文《要素主义者促进美国教育的纲领》,作为该团体的理论依据。

要素主义教育流派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38—1945年。

1938年“促进美国教育要素主义委员会”的成立,是这一流派出现的标志。

当时,在要素主义教育流派与实用主义“进步派”的争辩中,要素派处于劣势。

第二阶段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60年代末,特别是在1956年创立“基础教育委员会”后,其势力大大超过实用主义“进步派”。

要素主义流派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一是20世纪30年代,面对当时萧条的社会剧变,巴格莱等人认为学校和教育应该承担起促进社会进步和维护社会稳定的职责,这就必须要有适合美国社会需要的强有力的教育理论,在他们看来,要素主义就是这样的教育理论。

为使教育理论获得新生,建立一种强有力的教育理论,并与当时在整个世界正在出现的极权主义作斗争,巴格莱和其他要素主义者一起提出了几条基本的教育原则。

首先,他们认为,正处在发展中的学生有权获得受过良好教育、富有同情心并有良好文化素养的教师的看护和指导。

其次,他们认为强有力的民主主义需要一种民主主义的文化共同体,尽管这种共同体不是静止不变的,教师也应该教给所有孩子。

再次,他们呼吁,学校应提供一种完整、精确、一贯并对学生而言编制良好的特殊的学习计划。

最后,尽管要素主义者认识到在低年级通过活动进行正式学习的必要性,但他们还是主张应“通过教师必须对之负责的系统的学科计划和实施活动”传授经过检验的课程要素。

二是要素主义教育流派的盛行,是适应美苏争霸的需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⒋实践性课程论:施瓦布的课程论

施瓦布,美国著名课程论专家,参与了结构主义课程改革运动, 受挫后在反思基础上建立实践性课程论。《实践:课程的语 言 》、 《 实践2:折中的艺术 》、 《 实践3:课程的转化》、 《 实践4:课程教授要做的事情》 实践---准实践----择宜的方式 (1)课程哲学观: 实践兴趣是课程的终极目标; 强调教师和学生是意义的创造者; 强调课程开发的过程与结果、目标与手段的连续同一; 主张行动研究的方法论。


B、课程审议遵循的是实践逻辑,而非形式逻辑。即从课程问 题的提出到解决,课程审议都依靠实践的语言、实践的智慧, 进行实践的判断,最后得出关于行动的实践——结论。 C、课程审议具有集体的和教育的特征。



课程问题极为复杂,要解决处理协调好,不可能依靠某种现成的 理论或是规则 ,而是依靠“艺术”实践的艺术、准实践的艺术、 择宜(折中)的艺术 : 实践的艺术:指对于个别的、特定的要素和情境作出详尽的了解 和充分的考察, 以可能真正识别实践中的问题所在。 择宜的艺术 :指对于可能影响课程决定的各种理论依靠从概念术 语、逻辑结构、彼此的联系和进行透彻的分析。 (进一步分析) 异质的寻求、异中求同、“基础研究”是基础、 去中心的,排斥权威又依赖权威 视域的融合是艰难的历程,需要包容、耐心甚至是“讨价还价” 的策略 多元文化的素养及积极的文化心理重建 在多种可能的选择方案中权衡创造,这是审议的本质,也是审议 的意义
1、要素主义概述

20世纪30年代美国出现的一个教育思想流派,也称传统主义教育或保守主 义教育,与永恒主义、新托马斯主义等派别同属新传统派教育思潮。 要素主义教育理论与其它一些理论流派不同,不是某一种哲学理论在教学 问题上的表述,也不仅仅是阐述教育的一般的、思辨性的基本原理,它完 全立足于现实的教育、教学问题,探讨现存教育、教学制度之弊病,阐明 教育、教学的理想实施原则、内容与方法,它批评、指责以实用主义教育 理论为支柱的现代派教育措施中的种种缺点,对进步主义教育(见进步教 育运动)持批判的态度。而重新论证已为近代传统教育所证实的诸种教育 原理,并使其与当代需要相适合。 教育基本观点:强调在民族生活、文化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基本的、永恒不 变的、青年人必须学习的文化与知识要素,同时也坚决主张传统的教育、 教学的基本内容、原则、方法等仍应是现代教育必须保留并发扬的要素。 要素主义的核心人物:美国教育家巴格莱坎德尔芬尼、H.H.霍恩、H.莫里 逊、T.布里格斯等。二战以贝斯特、科南特、里科弗为主要代表。




( 问题:你如何看待教育价值中立?)

1、提出和发展了课程开发的“过程模式”。对于 课程要问的关键问题不是应该传授什么知识,而 是知识作为社会互动中学习的媒介应该如何啮合 和处理的问题。 主张“教师即研究者”。


提倡反思性探究方法。
6.后现代主义课程论

在后现代主义、后结构主义哲学的影响下产生的,试图从 根本上超越“泰勒原理”的新课程理论。新马克思主义、概念


主张教育目的应该把价值和标准界定在教育过程之内,而不 是教育过程的外在结果。 反对目标模式,认为在进行课程编制时应该把目的作为过程 标准和程序原则加以阐明,而不是转化成行为学习目标。 课程实践不是按目标模式所提的程序开展、 误解了知识的本质 ---知识目的非行为而在于思维 目标本身具有模糊性(谁的目标?) 目标的确可以使教育者的实践意图明确,但并不意味着人 们能够提高对教育活动的认识 目标 模式 限制了评价的范围。
2、结构主义课程论




(1)课程观:

1)课程内容应当是学科 的基本结构

2)基本结构要与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相一致。
3)提倡发现学习:不把学习内容直接呈现给学 习者,而是由学习者通过一系列发现行为(如 转 换、组合、领悟等)而发现并获得学习内容、 基本结构的过程。

(2)后结构主义

对结构主义进行了批评,但同时又是对结构主义的继承 和发展,可以说它是 结构主义自我反思的一个结果。 主要代表人物:福柯、利奥塔、麦卡琴、吉鲁


课程的建构和解构允许对学习目的、学习过程、学习过程的 组织化及其评价作出判断, 意味着自我与非我的解构式辩证法。 教学:课堂应成为有关世界的实际活动特别需要加以质询的一个场所;教学中要让学 生接触各种理论、各种学习内容;教师、学生先学会做一 个完整的我,教师和学生之 间建立起互惠式关系,要对他人持完全开放的态度。

主要 特征:
第一,后结构主义主要针对“文本的世界”,它与某种 阅读方式联系在一起

第二,后结构主义是对传统的二元论和“非此即彼”的 二值逻辑的超越。
第三,后结构主义坚持反对总体性,

第四,后结构主义强调文本间性和学科界限的消失。

后结构主义的基本观点; 主体观:在教育领域,教育主体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教育主体应有较强的反思意识和 反思能力,坚持理解宽容平等对话的主体间主义教育理论其心理学基础是认知主义心理学,其哲学理 论基础是结构主义,故又称为现代认知主义。发展到当代又形 成了建构主义。 主要代表人物:皮亚杰,布鲁纳 教育目的观 :教育应成为训练民主社会里和谐发展的公民的手 段,唯理智论的特点鲜明。 知识观 :知识是人们为了赋予经验中的诸规则以意义与结构而 构成的模型,传授知识不是记住结果,而是让儿童参 与知识形 成的过程,知识是人主动建构起的结构模式,这种模 式给人的 经验以意义和力量。 儿童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心理 结构、教育与课程必须建 立在这种结构上,以这种 结构为基础。



(2)主要思想特点:实践取向,课程本身是动态的、变化的。即使是在课程 相对稳定的时期,在特定地区、学校、年级,甚至教师那里,也总是会存 在个性化的特征。而这些特征往往又是标榜普遍性,规范性和严谨性的理 论无法解释和给予指导的。 (3)主要课程观点: 1)没有一个理论能完整地反应具体课程的全貌。因为理论会将具体的课程 抽象化。 2)课程研究应当立足于具体的课程实践状况,从课程实践的各种实施出发, 而不是用现成的所谓普遍、科学的课程原理出发。课程的终极目的是“实 践兴趣”。 3)实践的课程模式把教师和学生看作课程的主体和创造者。实践的课程模 式把教师和学生作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和相互作用的主体,把课程理解 为相互作用的有机“生态系统”。这个有机生态系统指向的不是知识技能 的掌握对环境的控制,而是兴趣需要的满足和能力德性的提高。

课程评价:反对与个人自由发展的理想冲突的各种测量和
考试,注意课程是否有助于学生成为更加开放、更加独立的 人;注重教师和学生对课程的主观评估。对学生的评价与传 统不同,如表明学生态度和行为的图画、诗歌或是谈话等。


关于人本主义课程论的评价:
在基本理论层次上人本主义的课程论博大渊深,但在操作层 面上十分欠缺。 但其主要思想观点,是对现实中主流课程理论及其实践的思 考和批判具有重大的意义,反映出人类对于教育和课程在不 同社会时期的不同要求。

3、人本主义课程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发展的结果。人本主义课程论没有典型的代表人 物。一些心理学家如马斯洛、罗杰斯在人本主义的课程领域享有 盛名。
课程的目的:在于满足学生个人自由发展和自我实需要。 鼓励 学生的自我实现,允许学生自由表太、做实验 、犯错误、获得 反馈、发现自我。




课程的组织:批评传统课程的学科逻辑,认为应从人的个性的完 整出发,主张课程的综合。 课程的实施:要求在学生与教师之间建立起情感关系的背景中实 施课程。课程是依靠师生的相互信任推动的,教师相信每一个学 生都能学会、都能成功,教师不勉强学生做任何他们自己不情愿 的事情。 教师的作用:应富有想像力地呈现课程和教材,以形成温暖、有 安全感的从而促进学习的情境。




4)实践的课程模式把教师和学生看作课程的主体和创造者。
5)课程设计:试图通过课程审议来解决问题课程设计


要素:科目内容、学生、背景、教师 形式集体审议:审议就是在特定情境中做出行动决策,是集 体的而非个人的。 课程审议特征:
A、形成和选择各种可能的备选课程问题解决方案,是课程 审议的一个首要特征。


知识观:知识并不限于科学,甚至 不限于认识。任何知识的形成都离不开一个交 流、 记录、积累、转移的系统,这个系统本身就是一种权力形式。知识与权力是一种共生 的关系,没有权力便没有知识,没有知识也就没有权 力。 课程观:课程是学生有机会学习的东西 课程的研究是当问到学生应该有机会学习什么时,一个回答越 过上一个回答的过程。



代表人物是美国课程论专家:
小威廉姆斯E· 多尔 :《后现代主义课程观》、 派纳(W.F.Pinar )《旅程:走向再概念化》、《理解课程》

现代范式中,整个宇宙、整个世界被视为一个孤立的、完 美的、稳定的、封闭的机械系统。 ----物理学模式 多尔在皮亚杰 的平衡化理论、普利高津的耗散结构理论和 白组织理论、布鲁纳的认识论和怀特海的过程学等多种理 论的基础上建构了他的后现代课程观。



(1)要素主义课程观 1)课程内容:人类文化遗产中的共同的,不变的文化要素。

2)课程设置:应以文化要素而不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课 程设置首先要考虑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强调以学科为中心和学 习的系统性,主张应恢复各门学科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严 格按照逻辑系统编写教材。

3)学生学习:特别强调系统的学习和智力的陶冶,关心学习 必须依据学习者的能力、兴趣和目的这个原则;但兴趣和目 的必须由教师加以改造, 一些对学生心灵的训练具有特殊价 值的科目,如拉丁语、代数和几何,应作为中等学校的共同 必修科目,教育过程的核心应是吸收预先规定的教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