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香港建筑发展史
现代建筑的奇迹香港的两国金融中心

现代建筑的奇迹香港的两国金融中心现代建筑的奇迹:香港的两国金融中心作为一个全球金融中心和国际大都市,香港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繁荣的经济而闻名于世。
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现代建筑在香港的城市风景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介绍香港的两座国际金融中心,即IFC(国际金融中心)和ICC(国际商业中心),探讨它们在现代建筑史上的地位和对香港的影响。
IFC位于香港岛中环地区,与维多利亚港隔水相望,是香港最知名的地标之一。
该建筑群由两座摩天大楼组成,分别为IFC一期和IFC二期。
IFC一期于2003年完工,IFC二期则于2011年竣工,两者共同构成了一个现代化的商务综合体。
IFC一期高415米,拥有88层,是亚洲最高的写字楼之一;IFC二期则高412米,拥有88层,同样是香港的地标性建筑。
IFC的设计充分考虑了可持续发展和环保理念。
建筑外立面采用了高效的玻璃幕墙,减少了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
此外,IFC还采用了雨水收集系统、太阳能发电等先进技术,为香港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作为国际金融中心,IFC不仅为香港的金融业提供了高效便捷的办公场所,还拥有丰富的商业设施和购物中心。
在IFC一期的商场内,各类国际品牌云集,为游客和市民提供了全方位的购物和娱乐体验。
IFC也成为了香港高端生活的象征,吸引了众多国际知名的零售品牌和高级餐厅入驻。
与IFC遥相呼应的是位于九龙的ICC,也是香港的地标性建筑之一。
ICC是一座集办公楼、酒店和观光设施于一体的综合体建筑。
该建筑由两座塔楼组成,分别是高494米的ICC一期和高490米的ICC二期,是香港乃至亚洲最高的建筑物之一。
ICC的设计灵感来自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大道至简,展现了现代与传统的完美结合。
建筑外立面采用了带有玻璃贴片的两根竖直线条,象征着中国书法的毛笔细节。
这种独特的设计理念使ICC成为了一道独特的城市风景线。
除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建筑外观,ICC还拥有多个观景平台,提供了壮丽的香港全景。
香港、美国、中国房地产发展历史

• 1944年,国会通过了“退伍军人再就业法 案。·成立了退伍军人管理局·建立了该局 的住房贷款担保计划。
• 1949年通过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住房法 案”,该项法案把“为每个美国家庭提供 合适的住房和舒适的居住环境。当作整个 国家的目标。
• 1950年之后·随着三分之二的新建房屋在迅速 扩张的郊区中落成,很多中心城市的人口开 始减少
香港房地产业兴衰背后的动因
• 香港总面积1078平方公里,但可以开发利用的土地 还不到30%。近60年来,香港人口由60万增长到 600多万,增长了10倍,人口的急剧增长所产生的 巨大住房需求是拉动香港房地产经济持续发展的最 根本原因。 港府的高地价政策为香港房地产业的投机买卖 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其次,当局颁布的建筑条 例、“十年建屋计划”、“居者有其屋计划”和大 型公共设施建设计划也有力地推动香港房地产业的 发展。
1985年到至今
• 80年代香港房地产业在70年代的基础上得到了进 一步发展。1990年,港岛区的房价比1981年上升 了一倍以上。不过,1989年之后房地产价格的急 升,给香港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埋下隐患。
90年代初期,国际游资及本地炒家开始疯狂 炒买香港房地产,楼价、地价飚升,严重脱离居 民购买力。从1991年到1997年房价上升4倍左右, 若从1985年房地产市道复苏算起,到1997年时房 价已上升了9-10倍。1997年,香港房地产泡沫破 灭,楼价一路下跌,至2003年中,下跌了70%左 右,给香港经济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这一轮周 期性上涨历时13年,下跌过程达6年,至2003年 底才慢慢有复苏的迹象。
• 1966年全国历史保护法案强调保存现有的 建筑结构,而不是把这些旧的建筑毁坏以 给重新开发让路。
• 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出现的抵制税收情 况使政府减少了基础设施维护工作。
香港建筑.doc

香港建筑香港建筑香港会议展览中心说起香港建筑,最为有名的就是凌霄阁、香港会议展览中心、立法会大楼、九龙清真寺等香港标志建筑。
香港是一座高度繁荣的国际大都市,是仅次于纽约和伦敦的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与美国纽约、英国伦敦并称纽伦港。
香港是亚洲重要的金融、服务和航运中心,以廉洁的政府、良好的治安、自由的经济体系以及完善的法制闻名于世,有东方之珠、美食天堂和购物天堂等美誉。
以下是为建筑人士整理相关香港建筑资料,具体内容如下:香港建筑香港会议展览中心香港会议展览中心简介: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位于香港湾仔的香港会议展览中心,是香港区海边最新建筑群中的代表者之一。
除了作大型会议及展览用途之外,这里还有两间五星级酒店、办公大楼和豪华公寓各一幢。
而它的新翼则由填海扩建而成,内附大礼堂及大展厅数个,分布于三层建筑之中,是世界最大的展览馆之一。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中国大典亦在该处举行,成为国际瞩目的焦点,而它独特的飞鸟展翅式形态,也给美丽的维多利亚港增添了不少色彩。
会展由香港贸易发展局拥有,并由新创建集团的全资附属机构──香港会议展览中心有限公司管理。
香港建筑香港会议展览中心香港会议展览中心建筑历史: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会展中心)于1988年11月开幕。
自此以后,香港的贸易展览事业蒸蒸日上,奠定香港成为亚洲区贸易活动中心的地位并成为举足轻重的国际会议举办地点。
1988年会展中心开幕时的建筑成本为16亿港元(2.07亿美元),这数字并不包括地价在内。
于1997年完成的第一次扩建工程耗资48亿港元(6.2亿美元),包括填海工程费用。
而于2009年落成的第二次扩建共耗资14亿港元(1.8亿美元)。
香港会议展览中心是香港最新建筑群中的代表,它的新翼则由填海扩建而成,内附大礼堂及大展厅数个,分布于三层建筑之中,是世界最大的展览馆之一,而它独特的飞鸟展翅式形态,也给美丽的维多利亚港增添了不少色彩。
1997年香港回归的时候曾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行过中国大典,那一伟大的时刻也这里成为了国际的焦点。
香港市城市规划——最后文件

(1)初步发展阶段
1841年开埠后,经过100多年转口港经济时期的建设,香港城市形成 了集中于维多利亚港南北两岸,长约17km的带状布局,城市形态表现为 东西走向“带形”的典型山地城市结构。这一时期城市人口规模迅速增长, 城市用地紧张,城市不得不“向上、向下”寻求发展空间。“向上”:通 过平整山坡,城市垂直等高线向山上发展;“向下”:在港九的维多利亚 港两岸不断填海造地,以拓展城市发展空间。这一时期的香港城市都是以 维多利亚港为中心,呈现单中心、高密度的发展态势,城市逐步向海面和 外围山地拓展。
RED
相关中环的街道高度比 一直在急剧增长,这主要是 因为香港人口的增长快,人 口密度高,人多地少,香港 当局长期以来采取"高层和高 密度"的城市建设方针的结果, 也是香港高度集约化发展的 空间结构的最突出反映。
3.香港市独具特色的因素
(1)社会经济发展对城市空间形态有着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经 济发展对城市发展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纵观香港城市的发展,促进 其城市发展的动力,正是其作为自由贸易港之后,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之后才得以城市的发展。香港进出口贸易在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地位, 客观带来了其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香港国际贸易的繁荣,既带动了 香港房地产业的发展,也有利于各国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这有力地推 动了香港城市空间形态的多元化发展趋势。
RED
(3)城市规划法制健全,法定程序严 格。以法定规,是香港城市规划的一大 特色。香港是世界上城市规划种类最齐 全的城市之一。城市规划法规完善,且 注重细节,实际操作性强,规划执行和 管理中几乎发生的任何问题均能在法律 条文上找到答案。在香港,城市规划法 规严格按照程序制定,城市规划委员会 由官方及非官方成员组成,既代表了政 府意志,又体现了市民意愿。
香港住房现状

香港住房政策的未来 展望
• 香港住房政策未来将继续面临诸多挑战,如供应不足、房价上涨 等
• 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香港住房需求不断上升,供应不足 问题将更加突出
• 高房价导致社会矛盾加剧,政府需要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来调 控住房市场
THANK YOU FOR WATCHING
谢谢观看
香港人口持续增长,导致住房需求不断上升
• 随着香港出生率的上升和移民的涌入,香港人口不断增加 • 人口增长导致住房需求不断扩大,对住房市场产生压力
香港经济发展与住房需求的关系
香港经济发展导致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对住房需求 产生影响
• 随着香港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水平 不断提高,对住房的品质和舒适度要求 更高 • 居民对住房需求的提高导致住房市场 供应紧张,房价、租金上涨
• 香港住房市场具有明显的阶层分化 • 高收入家庭通常选择居住在豪宅、独立屋等地段,享受优质的生活环境 • 中等收入家庭主要居住在居屋、康居屋等地段,享受相对较好的居住环境 • 低收入家庭主要依靠公共房屋解决居住问题,居住环境相对较差
• 香港住房市场面临严重的供应不足问题 • 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香港住房需求不断上升 • 土地资源紧张,政府难以大规模增加住房供应 • 住房供应不足导致房价、租金持续上涨,社会矛盾加剧
香港住房现状深度解析
01
香港住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市场整体概况
香港住房市场的发展历程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初期,香港 住房市场以公共房屋为主
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 90年代,香港住房市 场逐渐向私人房屋转变
20世纪90年代至今, 香港住房市场面临诸多
香港绿色建筑发展经验总结

作者单位:香港大学建筑系 收稿日期:2009-07-20
展理念,特别是对于公屋规划与设计的空气流通分析, 以确保在高
71
建筑学报
设计研究
RES EARCH ES I N DES IGN
密度的发展中,所有建筑都能获得较好的自然通风,保障居民的卫 生条件与舒适的居住环境。 房屋署在大量公屋的建造过程中也积累 了大量的绿色建筑发展经验, 努力以有限的造价建造可持续的人居 环境。房屋署发展及建筑处团队于 2008 年度环保建筑大奖,其中 可持续发展公屋的微气候研究项目获得研究及规划类优异奖。 房屋 署在为全香港 200 万人提供住房的实践中,坚持了绿色、可持续的 理念。 香港屋宇署负责拟定及施行私人楼宇有关安全、 卫生和环境方 面的标准,缔造安全和卫生的建筑环境。根据《建筑物条例》和其 他建筑物法例的管辖范围, 屋宇署致力于提供多项服务以推广和协 助可持续楼宇的建造和保养。对于新建楼宇,屋宇署在图则审批及 建造过程中,与建筑专业人士伙伴合作,严格进行审查,以确保符 合建筑标准的同时鼓励可持续的建筑。 在以年度环保报告的形式推 广绿色建筑与环境,包括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建筑环境、办公室环保 管理措施以及教育培训等。 香港建筑署负责发展政府的公共建筑设施, 确保工程保持一定 的设计及建造水平, 同时为政府的公共建筑设施提供保养及维修服 务,提供专业的策划、设计、兴建、物业维修保养和咨询服务。建 筑署积极推动生态可持续建筑的发展, 研究制定了 《建筑署绿化屋 顶应用研究》等标准, 并从 2001 年开展了环保承建商奖励计划, 以 鼓励承建商在建筑期间加倍注重环保及提高对工地环保的意识和水 平。与此同时,建筑署也承担了两项重要的环保建筑设计:香港湿 地公园和上水屠房。 1. 2 民间组织 香港的绿色建筑民间组织主要由从事建筑与环保行业的相关人 士组成,主要包括建造议会(Construction Industry Council) 、商 界环保协会(Business Environment Council) 、香港环保建筑协会 (HK-BEAM Society ) 、环保建筑专业议会(Professio nal Green Building Council) ,以及酝酿成立中的香港绿色建筑议会 (Hong Kong Green Building Council) 。 建造议会属于半政府组织,成员来自代表业内各界别的人士, 包括专业人士、学者、承建商和政府官员等,主要是就长远的策略 性适宜于业界达成共识、 向政府反映建造业的需要,并为政府提供 沟通渠道, 取得与建造业所有相关事宜的意见。其下的环境及技术 委员会的主要职责包括:提出建议以改善楼宇及基建项目的环保效 益,包括有关提升能源效益、改善室内环境质素,以及尽量减低环 境负荷的建议;就改善建造合约环境表现的良好作业方式提出建 议,包括减低环境滋扰及减少废物产量的措施等。 香港环保建筑协会(HK-BEAM Society) 是香港建筑物环境评 估方法(HK-BEAM) 的创始人和拥有者,并致力于推广此项绿色建 筑评估体系。协会监督评估标准的运行与实施。协会的任务是通过 生命周期改善建筑环境性能,提供更加健康、舒适、持久的工作与 居住环境,协会不断的改进与加强这套评估体系,以适应各种变 化,特别是建筑使用者,鼓励并协助当地建筑行业朝可持续的方向 发展。 商界环保协会(BEC)是香港最早由商界自发成立、推广企业社 会及环保责任的独立非营利机构。 其下的可持续楼宇及建筑工作小 组旨在促成可持续举措和处理建筑业存在的环境问题。 该工作小组 主要活动包括:检讨政府咨询文件并对其做出评论,以及针对主题
香港建筑行业介绍资料

香港建筑行业介绍资料【香港建筑行业介绍资料】香港作为东亚金融中心和国际大都市,其建筑行业拥有丰富的经验和先进的技术,为城市的现代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以香港建筑行业为主题,介绍其近年来的发展情况、特点以及对城市环境的影响。
一、建筑行业的规模和发展趋势香港的建筑行业一直以来都是城市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香港每年的建筑总产值超过千亿港元,对经济的贡献不容忽视。
近年来,随着城市发展的需要以及对住房和基础设施的追求,香港的建筑行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
首先,香港建筑行业在技术和创新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施工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独特设计和复杂建筑项目在香港崛起。
例如,香港国际机场、铜锣湾时代广场等地标性建筑的出现,为香港市民和游客提供了视觉上的享受。
其次,香港建筑行业注重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
香港是一个资源有限的地方,因此可持续建筑的概念深入人心。
许多建筑项目都采用了节能环保的设计理念,包括使用环保材料、建筑外墙绿化等措施,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二、香港建筑行业的特点香港的建筑行业有一些独特的特点,使其在国际上赫赫有名。
首先,建筑效能非常高。
由于土地资源有限,香港的建筑通常较高密度,各个空间被充分利用,提高了土地使用率。
同时,香港建筑的施工速度也十分迅猛,常常在短时间内完成。
其次,香港建筑注重安全性。
由于所处地理环境复杂、气候多变,震耐性、防火安全等成为设计和施工的重要考虑因素。
因此,香港的建筑在整体结构和材料选择上都非常谨慎,确保建筑物的安全性。
此外,香港建筑界十分注重创新和高质量。
在国际设计竞赛中脱颖而出的建筑事务所是香港建筑行业的一大特点。
这些设计师不仅研究了传统的建筑风格,还融入了现代元素和特色,使得香港的建筑风格充满了创意与个性。
三、香港建筑行业对城市环境的影响香港的建筑行业对城市环境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建筑物的高密度构成了香港独特的城市风景线,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来到这座城市。
香港10大标志性建筑,代表着香港的历史、文化和繁荣!

香港10大标志性建筑,代表着香港的历史、文化和繁荣!第十位:如心广场,双厦分别以去世的华懋集团主席、亚洲女首富龚如心及其丈夫王德辉的英文名Nina和Teddy命名,是香港新界的最高建筑。
第九位:香港礼宾府,香港礼宾府前身为总督府,于1855年兴建,英国管治香港期间,一直是历任总督的官邸,这座典雅的建筑物现为香港礼宾府,是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和政府举行重要官式宴会的场所。
第八位:香港半岛酒店,半岛酒店始创于充满神秘诱惑力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被誉为“远东贵妇”,是当时全亚洲最先进及豪华的酒店之一,如今依然是全球一流酒店的典范。
第七位:香港汇丰银行大厦,由著名建筑师诺曼·福斯特设计,由构思到落成需时6年时间,当它在1985年落成的时候,是世界上最昂贵的建筑。
第六位:国际金融中心二期,国际金融中心二期跻身世界最高建筑之一, 于2003年年底落成,大厦楼高420米,共88层,是全港最高并拥览优美维港景致的建筑物,被称为“惊世之作”。
第五位:青马大桥,自1997年5月开放通车以来,青马大桥成为连接大屿山香港国际机场及市区的干线公路,不单是香港一个主要的建筑标志,更是全球最长的行车及铁路吊桥;它全长2.2公里,壮观恢宏的气势完全超越了美国的金门大桥。
第四位:金紫荆广场,广场有座金紫荆雕像,是1997年7月1日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时,中央人民政府赠送给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礼物,附近屹立着一座香港回归纪念碑,碑上刻有前国家主席江泽民的亲笔字迹。
第三位:香港国际机场,位于大屿山的赤腊角机场,香港国际机场于1998年7月6日香港回归周年之际投入使用,被评为“20世纪全球十大建筑”之一。
第二位: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位于湾仔海旁地带的香港会议展览中心,是该区最新建筑群中的代表者之一,整个展览中心面积宽广,大片落地玻璃正对着湾仔码头,景色迷人,吸引许多厂商及爱好流行信息的民众来此参加,是世界最大展览馆之一。
第一位:中银大厦,位于中环黄金商业圈;富丽堂皇的中银大厦建成于1990年,是当时香港最高的建筑物,亦是美国地区以外最高的摩天大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香港建筑发展史
导语香港建筑是变化多端的。
由于土地有限,很少市区内的历史建筑能够保存下来。
可是,作为现代建筑的中心,很多古老的建筑物都被拆卸让出空间给新的建筑物。
香港建筑的历史可以粗略分成三个时期,中国传统建筑时期、欧美建筑时期
平山街附近人口急增。
因此人们开始大量兴建唐楼解决居住问题。
唐楼不少混合了中式及西式建筑风格,常以西式的石柱及装饰花纹配以中式的小型露台。
由于当时的建筑技术所限,一般唐楼都属3至4层高,分为前、后座,前面设有骑楼,部分则设有露台,楼底比现代住宅建筑为高。
唐楼地下一层通常为商铺,楼上则作为住宅。
唐楼没有电梯,只有楼梯连接各层,很多旧式唐楼没有厕所设施。
随着香港人口不断上升,城市不断向西环、铜锣湾及九龙各区发展,所以唐楼在这些地区不断涌现,直到香港政府推出公共房屋政策为止。
深水埗的雷生春,湾仔的蓝屋都是著名的唐楼。
因为后来开始改用三合土为建筑材料,唐楼的楼层可以多达7层。
现在大部分战前唐楼由于城市发展及日久失修而慢慢消失。
筑物只有中环街市和面临被清拆的湾仔街市。
湾仔街市是由当时工务局内的英籍建筑师所设计的,而且还有一点装饰艺术运动后期那种流线型外貌的风格。
位于香港黄竹坑华南总修院则揉合了中国及意大利建筑艺术,成了当地很有特色的建筑。
△现代建筑时期
一直以来兴建的高楼大厦都是作商业用途。
直到1953年石硖尾大火,多层楼宇才成为居住楼宇的标准,同时也成了公共屋邨政策的标准。
兴建于1965年的美孚新
1972
7000
大厦、中环中心、擎天半岛、朗豪坊等等。
除了商业大厦外,很多基础建设也是著名的建筑物,例如青马大桥、汲水门大桥、香港国际机场、汀九桥、昂船洲大桥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