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氏杆菌课件
合集下载
《布氏杆菌病》课件

布氏杆菌病是一种严重的疾病,我们需要重视其危害和预防措施,共同努力保障公众健康。
疫苗接种
预防胜于治疗,详细了解氏杆菌病的有效治疗方法之一是抗生素治疗, 我们来看一下具体的药物选择。
疫情及趋势
1 全球疫情汇总
2 趋势分析
查看布氏杆菌病在全球范围内的流行情 况和相关数据。
未来几年,布氏杆菌病的发展趋势如何? 我们一起来研究预测。
结束语
《布氏杆菌病》PPT课件
欢迎大家来到本次PPT课件分享。今天我将带您深入了解布氏杆菌病,这是一 种严重的细菌感染疾病。
病原体介绍
布鲁氏菌
了解布鲁氏菌的特点、繁殖方式,深入了解病 原体。
传染途径
从哪些途径可以传播布氏杆菌病,你了解吗? 让我们一起来探索。
病症表现
急性期症状
剧烈持续的头痛、高热、关节疼痛,了解 布氏杆菌病急性期的表现。
慢性期症状
慢性疲劳、贫血、肝脾肿大,让我们一起 来了解布氏杆菌病慢性期的表现。
检测方法
1
血清学方法
如何通过血清学方法迅速、准确地检测布氏杆菌病?
2
分子生物学方法
分子生物学方法提供了更精确的检测结果,让我们一起来了解。
3
细菌培养方法
细菌培养是最常用的检测方法之一,让我们了解其中的原理和步骤。
预防与治疗
疫苗接种
预防胜于治疗,详细了解氏杆菌病的有效治疗方法之一是抗生素治疗, 我们来看一下具体的药物选择。
疫情及趋势
1 全球疫情汇总
2 趋势分析
查看布氏杆菌病在全球范围内的流行情 况和相关数据。
未来几年,布氏杆菌病的发展趋势如何? 我们一起来研究预测。
结束语
《布氏杆菌病》PPT课件
欢迎大家来到本次PPT课件分享。今天我将带您深入了解布氏杆菌病,这是一 种严重的细菌感染疾病。
病原体介绍
布鲁氏菌
了解布鲁氏菌的特点、繁殖方式,深入了解病 原体。
传染途径
从哪些途径可以传播布氏杆菌病,你了解吗? 让我们一起来探索。
病症表现
急性期症状
剧烈持续的头痛、高热、关节疼痛,了解 布氏杆菌病急性期的表现。
慢性期症状
慢性疲劳、贫血、肝脾肿大,让我们一起 来了解布氏杆菌病慢性期的表现。
检测方法
1
血清学方法
如何通过血清学方法迅速、准确地检测布氏杆菌病?
2
分子生物学方法
分子生物学方法提供了更精确的检测结果,让我们一起来了解。
3
细菌培养方法
细菌培养是最常用的检测方法之一,让我们了解其中的原理和步骤。
预防与治疗
布氏杆菌病教学课件

谢谢大家
地方病
地方性传染病
致病因子:为化学因 子、微量元素
传染性:不传染
地方性:非常明显
无有动物、媒介昆虫 参与,仅限于人类
致病因子:病原微生 物
传染性:可传染
地方性:有
大多为人畜共患,可 导致流行
二、病 原 学
1、形态特征 为革兰氏染色阴性的短小球杆菌,可分为6
个种19个生物型,各型之间有交叉免疫。我国 流行主要为羊种菌,致病力强,临床症状重, 常引起爆发流行。
2021/7/9
11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五、临 床 表 现
1、潜伏期 一般1-3周,最短3天,少数患者最长
可达1年以上。根据病程分急性期、亚急 性期和慢性期。
2、急性期和亚急性期 病程在3个月内为急性期,3-6个月
为亚急性期。
临床症状: 起病缓慢 发热 : 典型热型为波状热 多汗、全身乏力 关节疼痛:常呈游走性,累及大关节,可
3、实验室检查:病原体分离、血清 学检查。
八、鉴 别
急性期要与风湿热、伤寒、结核、败 血症等疾病进行鉴别。
慢性期与风湿、类风湿、神经官能症 鉴别。
九、治 疗
1、病原治疗:及早、合理应运抗生素能提 高疗效、减少复发和防止耐药菌株的产生。一 般采用联合用药和多疗程疗法。WHO推荐用 利福平600—900毫克每日+多西环素200毫克 每日,连续用6周。一般用2—3个疗程,每疗 程间隔5—7天。也可选用四环素与链霉素合用, 每疗程3周,间隔5-7天,再用一疗程。
2、抵抗力 在外环境中的生活力较强,如在干燥的土
壤中可存活数月,在皮毛中可存活3—4个月, 在乳制品中也可存活数周至数月。但对光、热、 及化学消毒剂的抵抗力较弱。日光照射10—20 分、湿热60度半小时左右、30%的漂白粉都可 将其杀灭。
地方病
地方性传染病
致病因子:为化学因 子、微量元素
传染性:不传染
地方性:非常明显
无有动物、媒介昆虫 参与,仅限于人类
致病因子:病原微生 物
传染性:可传染
地方性:有
大多为人畜共患,可 导致流行
二、病 原 学
1、形态特征 为革兰氏染色阴性的短小球杆菌,可分为6
个种19个生物型,各型之间有交叉免疫。我国 流行主要为羊种菌,致病力强,临床症状重, 常引起爆发流行。
2021/7/9
11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五、临 床 表 现
1、潜伏期 一般1-3周,最短3天,少数患者最长
可达1年以上。根据病程分急性期、亚急 性期和慢性期。
2、急性期和亚急性期 病程在3个月内为急性期,3-6个月
为亚急性期。
临床症状: 起病缓慢 发热 : 典型热型为波状热 多汗、全身乏力 关节疼痛:常呈游走性,累及大关节,可
3、实验室检查:病原体分离、血清 学检查。
八、鉴 别
急性期要与风湿热、伤寒、结核、败 血症等疾病进行鉴别。
慢性期与风湿、类风湿、神经官能症 鉴别。
九、治 疗
1、病原治疗:及早、合理应运抗生素能提 高疗效、减少复发和防止耐药菌株的产生。一 般采用联合用药和多疗程疗法。WHO推荐用 利福平600—900毫克每日+多西环素200毫克 每日,连续用6周。一般用2—3个疗程,每疗 程间隔5—7天。也可选用四环素与链霉素合用, 每疗程3周,间隔5-7天,再用一疗程。
2、抵抗力 在外环境中的生活力较强,如在干燥的土
壤中可存活数月,在皮毛中可存活3—4个月, 在乳制品中也可存活数周至数月。但对光、热、 及化学消毒剂的抵抗力较弱。日光照射10—20 分、湿热60度半小时左右、30%的漂白粉都可 将其杀灭。
布氏杆菌病 ppt课件

结核菌素试验阳性 X线:骨质疏松和破坏为主,后期常后突畸形
ppt课件 26
脊柱结核:
治 疗
treatment
ppt课件
27
急性/亚急性感染:
1. 一般治疗和对症治疗
2. 病原治疗:联合用药和多疗程用药
WHO推荐:
① 多西环素 200mg/d
利福平 600-900mg/d,疗程6周
② 多西环素 200mg/d, 6周
ppt课件 11
布氏杆菌
菌血症 败血症 毒血症
局部淋巴结繁殖
吞噬细胞
血液循环
反复出现菌血症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
发热 TLC释放细胞因子
定位实质脏器
关节炎,睾丸炎 肉芽肿
趋化和激活巨噬细胞
变态反应性组织损伤
ppt课件
12
病 理 特征
ppt课件
13
由急性期到慢性期包括三种改变
渗出、变性、坏死:浆液性渗出,间有少 许坏死性细胞。主要见于肝、脾、淋巴结、 心、肾等 增生性改变:早期弥漫性淋巴、单核-巨噬 细胞增生,后期伴有纤维细胞增殖; 肉芽肿形成:病灶中含有上皮细胞、巨噬 细胞、淋巴细胞和浆细胞,进一步纤维化 而致组织器官硬化
5. 泌尿生殖系统症状
6. 肝、脾、淋巴结肿大
ppt课件 18
三、慢性感染:病程>1年,两种表现
1. 全身性的非特异性症状:
类似神经官能症,多汗、头痛、疲乏、 低热、抑郁、烦躁、失眠、肌肉和关节 酸痛等。 2. 器质性损害: 可侵犯几乎所有的器官和系统,以骨骼 - 肌肉系统病变为常见,表现为顽固而 固定的关节或肌肉疼痛以及骨、关节的 器质性病变,以大关节受累居多。
ppt课件 8
ppt课件 26
脊柱结核:
治 疗
treatment
ppt课件
27
急性/亚急性感染:
1. 一般治疗和对症治疗
2. 病原治疗:联合用药和多疗程用药
WHO推荐:
① 多西环素 200mg/d
利福平 600-900mg/d,疗程6周
② 多西环素 200mg/d, 6周
ppt课件 11
布氏杆菌
菌血症 败血症 毒血症
局部淋巴结繁殖
吞噬细胞
血液循环
反复出现菌血症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
发热 TLC释放细胞因子
定位实质脏器
关节炎,睾丸炎 肉芽肿
趋化和激活巨噬细胞
变态反应性组织损伤
ppt课件
12
病 理 特征
ppt课件
13
由急性期到慢性期包括三种改变
渗出、变性、坏死:浆液性渗出,间有少 许坏死性细胞。主要见于肝、脾、淋巴结、 心、肾等 增生性改变:早期弥漫性淋巴、单核-巨噬 细胞增生,后期伴有纤维细胞增殖; 肉芽肿形成:病灶中含有上皮细胞、巨噬 细胞、淋巴细胞和浆细胞,进一步纤维化 而致组织器官硬化
5. 泌尿生殖系统症状
6. 肝、脾、淋巴结肿大
ppt课件 18
三、慢性感染:病程>1年,两种表现
1. 全身性的非特异性症状:
类似神经官能症,多汗、头痛、疲乏、 低热、抑郁、烦躁、失眠、肌肉和关节 酸痛等。 2. 器质性损害: 可侵犯几乎所有的器官和系统,以骨骼 - 肌肉系统病变为常见,表现为顽固而 固定的关节或肌肉疼痛以及骨、关节的 器质性病变,以大关节受累居多。
ppt课件 8
《布氏杆菌病》PPT课件_OK

及不育等。 • ③实验室诊断 • 细菌学检查:用流产胎儿、胎衣及生殖道
分泌物染色。 • 血清凝集试验 • 羊用变态反应试验
6
• 平板凝集试验
• ①取洁净玻璃板一块,根据被检血清份数的多少,用玻璃铅笔划成约4cm2的 小格若干个。
• ②用0.2mL吸管或可调移液器将每份血清分别以0.08、0.04、0.02、0.01mL放入 小格,血清对照格内滴加0.02mL相应样品的血清;抗原对照格内不加血清。 另取吸管或吸嘴,分别向每一个小格内加入布鲁氏杆菌凝集抗原0.03mL;但
物。 • ④胃肠和膀胱浆膜下可能有点状或线状出血。 • ⑤皮下呈出血性浆液性浸润。 • ⑥淋巴结、脾脏和肝脏有不同程度的肿胀,有的
散有炎性坏死灶。 • ⑦胎儿和新生犊可见有肺炎病灶。 • ⑧公牛精囊内有出血点和坏死灶。 • ⑨睾丸和附睾发生炎性坏死灶和化脓灶。
5
• 诊断 • ①流行病学。 • ②流产、胎儿胎衣病理变化、胎衣滞留以
• ++:50%菌体凝集,有可见凝集块或颗粒,液体不甚透明。
• +:25%菌体被凝集,可见少量颗粒,液体不透明。
• -:完全不凝集,液体不透明,均匀混浊。
• 牛血清0.02mL处呈++或以上时,判为阳性;0.04mL处呈++,判为可疑。羊血 清0.04mL处呈++或以上时,判为阳性;0.08mL处呈++,判为可疑。
• ②定期检疫,每年春秋两次检疫,阳性牛朴杀、深埋或火 化。
• ③犊牛于6月龄进行检疫,阴性牛免疫接种,并于1个月后 检查凝集价,阴性牛或可疑牛进行第二次免疫接种,直到 呈阳性为止。
• ④经多次检疫和隔离慢性病牛后,对病牛污染的环境、分 泌物、粪尿、厩舍、用具等用10%~20%石灰乳、3%苛性 钠、3%来苏儿等消毒。
分泌物染色。 • 血清凝集试验 • 羊用变态反应试验
6
• 平板凝集试验
• ①取洁净玻璃板一块,根据被检血清份数的多少,用玻璃铅笔划成约4cm2的 小格若干个。
• ②用0.2mL吸管或可调移液器将每份血清分别以0.08、0.04、0.02、0.01mL放入 小格,血清对照格内滴加0.02mL相应样品的血清;抗原对照格内不加血清。 另取吸管或吸嘴,分别向每一个小格内加入布鲁氏杆菌凝集抗原0.03mL;但
物。 • ④胃肠和膀胱浆膜下可能有点状或线状出血。 • ⑤皮下呈出血性浆液性浸润。 • ⑥淋巴结、脾脏和肝脏有不同程度的肿胀,有的
散有炎性坏死灶。 • ⑦胎儿和新生犊可见有肺炎病灶。 • ⑧公牛精囊内有出血点和坏死灶。 • ⑨睾丸和附睾发生炎性坏死灶和化脓灶。
5
• 诊断 • ①流行病学。 • ②流产、胎儿胎衣病理变化、胎衣滞留以
• ++:50%菌体凝集,有可见凝集块或颗粒,液体不甚透明。
• +:25%菌体被凝集,可见少量颗粒,液体不透明。
• -:完全不凝集,液体不透明,均匀混浊。
• 牛血清0.02mL处呈++或以上时,判为阳性;0.04mL处呈++,判为可疑。羊血 清0.04mL处呈++或以上时,判为阳性;0.08mL处呈++,判为可疑。
• ②定期检疫,每年春秋两次检疫,阳性牛朴杀、深埋或火 化。
• ③犊牛于6月龄进行检疫,阴性牛免疫接种,并于1个月后 检查凝集价,阴性牛或可疑牛进行第二次免疫接种,直到 呈阳性为止。
• ④经多次检疫和隔离慢性病牛后,对病牛污染的环境、分 泌物、粪尿、厩舍、用具等用10%~20%石灰乳、3%苛性 钠、3%来苏儿等消毒。
布氏杆菌(Brucella)ppt课件

见的变异是S→R变异,此种变异很少发生回变 ➢发生S→R变异后,细菌特异性多糖链发生改变,丧失A和M抗原。 ➢ 变异细菌毒力减弱,凝集原性较差,对吞噬细胞缺乏抵抗力, 同时易于发生自凝现象。
➢其中1、2、3三个种危害最大,我国流行的也 主要是这三种,其中以羊布氏杆菌病最为多见。
四、抗原性
➢属内抗原 :A、M、R抗原
光滑型布氏杆菌有A和M二种菌体抗原成分 (外露的多糖侧链), 是 细菌的凝集抗原,各菌种含量不同。不与非S型菌发生交叉凝 集。
主要
R抗原:非S型菌的共同抗原,不与S型菌发生凝集。 变异:S→R 丧失A、M抗原,暴露R抗原
➢属外抗原 可与巴氏杆菌、变形杆菌、大肠杆菌等属细菌发生交 叉凝集反应。
➢人类接触带菌动物或食用病畜及其乳制品,均可被感染。
一、形态及染色特性
➢本菌呈球杆状或短杆状细小的G-菌,新分 离者趋向球形 ➢多单在,很少成双、短链或小堆状,不形 成芽孢和荚膜,无鞭毛不运动,
通常,病料中或初次分离细菌形态较小 但经过继代培养后,猪种和牛种逐渐变为 杆状,而羊种仍呈球杆状
➢常用柯兹罗夫斯基(柯氏)或改良ZiehlNeelsen 、改良K氏等鉴别染色法,本菌染 成红色,其他组织细胞与杂菌均呈绿色或兰 色。
➢变态反应检测 不宜作早期诊断。布氏杆菌水解素注射,观察红肿反 应。1-2cm为弱+;2-3cm为+;4-6cm为强+。
九、免疫防治
➢菌苗接种虽有显著效果,但欲根除此病,则尚须严格执 行畜群全面检疫及淘汰病畜的措施。 ➢已有的菌苗种类很多,我国创制和应用的菌苗有羊型和 猪型两种弱毒菌苗。
布氏杆菌(Brucella)
➢布氏杆菌又名布鲁氏菌 ,1887年Bruce从死亡士兵脾脏中分 到第一株布鲁菌,是多种动物和人布氏杆菌病(brucellosis)的病 原,主要寄居于肝、脾和淋巴组织内的单核细胞中,是胞内寄 生菌。
➢其中1、2、3三个种危害最大,我国流行的也 主要是这三种,其中以羊布氏杆菌病最为多见。
四、抗原性
➢属内抗原 :A、M、R抗原
光滑型布氏杆菌有A和M二种菌体抗原成分 (外露的多糖侧链), 是 细菌的凝集抗原,各菌种含量不同。不与非S型菌发生交叉凝 集。
主要
R抗原:非S型菌的共同抗原,不与S型菌发生凝集。 变异:S→R 丧失A、M抗原,暴露R抗原
➢属外抗原 可与巴氏杆菌、变形杆菌、大肠杆菌等属细菌发生交 叉凝集反应。
➢人类接触带菌动物或食用病畜及其乳制品,均可被感染。
一、形态及染色特性
➢本菌呈球杆状或短杆状细小的G-菌,新分 离者趋向球形 ➢多单在,很少成双、短链或小堆状,不形 成芽孢和荚膜,无鞭毛不运动,
通常,病料中或初次分离细菌形态较小 但经过继代培养后,猪种和牛种逐渐变为 杆状,而羊种仍呈球杆状
➢常用柯兹罗夫斯基(柯氏)或改良ZiehlNeelsen 、改良K氏等鉴别染色法,本菌染 成红色,其他组织细胞与杂菌均呈绿色或兰 色。
➢变态反应检测 不宜作早期诊断。布氏杆菌水解素注射,观察红肿反 应。1-2cm为弱+;2-3cm为+;4-6cm为强+。
九、免疫防治
➢菌苗接种虽有显著效果,但欲根除此病,则尚须严格执 行畜群全面检疫及淘汰病畜的措施。 ➢已有的菌苗种类很多,我国创制和应用的菌苗有羊型和 猪型两种弱毒菌苗。
布氏杆菌(Brucella)
➢布氏杆菌又名布鲁氏菌 ,1887年Bruce从死亡士兵脾脏中分 到第一株布鲁菌,是多种动物和人布氏杆菌病(brucellosis)的病 原,主要寄居于肝、脾和淋巴组织内的单核细胞中,是胞内寄 生菌。
布氏菌病健康教育PPT课件

常见症状和临 床表现
常见症状和临床表现
症状:发热、头痛、肌肉疼痛 、乏力等。 临床表现:体温升高、淋巴结 肿大、关节疼痛、心肌炎等。
预防和控制措 施
预防和控制措施
个人防护:勤洗手、避免接触 感染动物、避免食用未加热处 理的乳制品。
环境卫生:食品加工过程要符 合卫生标准、对动物和乳制品 进行检疫和消毒。
宣传正确食品安全观念:提倡 食用经过加工处理的安全乳制 品,避免生食和未加热处理的 乳制品。
后续管理和建 议
后续管理和建议
随访和复查:病患治愈后需定 期复查以确保病情没有复发。 建议咨询医生:如有病情复发 或其他疑问,建议尽快咨询专 业医生。
谢谢您的 观赏聆听
预防和控制措施
疫苗接种:根据医生建议接种 相应的疫苗。
诊断和治疗方 法
诊断和治疗方法
诊断:通过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 、血清学检测等方法进行诊断。 治疗:主要采取抗生素治疗,如氨 苄西林、链霉素等。
宣传和教育重 点
宣传和教育重点
提高公众意识:普及布氏菌病 的基本知识和预防常识,强调 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的重要性 。
布氏菌病健康 教育PPT课件
目录 病因和传播途径 常见症状和临床表现 预防和控制措施 诊断和治疗方法 宣传和教育重点 后续管理和建议
病因和传播途 径
病因和传播途径
病因:布氏菌病是由布氏杆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感染 引起的一种疾病,该菌常存在于染 毛动物和未经消毒的乳制品中。
传播途径:通过接触感染的动物、 食用未加热处理的乳制品或与感染 者密切接触而传播。
布鲁氏杆菌病-PPT课件

16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3)椎旁软组织肿块:椎旁软组织影与椎体破坏区相连,形态不 规则,界限清楚,推压邻近的腰大肌。 (4)腰大肌脓肿:少数患者椎体破坏平面的两侧腰大肌增宽,其 内有脓肿形成。 (5)骨膜改变:椎体骨膜肥厚,由中间向两侧膨出,使椎体呈斑 驳状不均匀密度增高,梭状变形,椎体边缘骨膜增生肥厚钙化,形成 “唇状”骨赘,新生骨赘加上其间的破坏灶构成“花边椎”之特征性 表现,但钙化的骨膜和椎体间仍清晰可辨。相邻椎体骨赘连结形成椎 体侧方融合。有时横突的骨膜表现为横突顶部帽状增厚。 (6)韧带改变:主要表现在前纵韧带和棘间韧带钙化。 3、MRI表现 除CT表现特征外,可以早期发现骨和周围累及的软 组织有信号异常,在T1 加权像呈低信号,T2 加权像呈高信号。炎性 病变显示为壁厚、不规则强化,与周围正常组织界限不清。
7
发病原因 1985年WHO布鲁氏菌病专家季员会把布鲁氏菌属 分为6个种19个生物型,即羊种(生物型1~3),牛种 (生物型1~7.9)。猪种(生物型1~5)及绵羊型副 睾种,沙林鼠种,犬种(各1个生物型)。我国已分离 到15个生物型,即羊种(1~3型),牛种(1~7.9型 ),猪种(1.3型),绵羊副睾种和犬种各1个型。临床 上以羊、牛、猪三种意义最大,羊种致病力最强。布氏 杆菌病系地方病,较少见,多发生在东北和西北牧区, 以牛型、羊型及猪型布氏杆菌通过直接接触破溃皮肤、 黏膜或摄入被污染的食物传播给人。主要为3类人群感 染,即在农牧区有病畜接触史人员;饮用过未经消毒灭 菌乳品人群;与含菌培养标本接触的实验室工作人员。 上述人群占感染者绝大多数。
当病灶内释放出来的细菌超过了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时则在细胞外血流中生长繁殖临床呈现明显的败在机体各因素的作用下有些遭破坏死亡释放出内毒素及菌体其它成份造成临床上不仅有菌血症败血症而且还有毒血症的表现
布氏杆菌病

我国主要流行于内蒙、吉林、黑龙江和新疆、 西藏等牧区。其他各省均有病例发生。
我国流行的布氏菌属主要为羊种菌,次为牛种菌, 猪种菌仅见于广西和广东个别地区。
近年来,畜牧养殖业的发展和未经检疫的牛羊的 引入,使在疫区才会发生的布病呈现多发的态势。
精选版课件ppt
17
布氏杆菌病
(一) 传染源
主要为病畜。 包括绵羊、山羊、 黄牛、水牛、奶 牛及猪。
3.关节疼痛
为关节炎所致,常在发病之初出现,亦有发病后1个月 才出现者。 多发生于大关节如膝、腰、肩、髋等关节。 关节炎可分两类:一类为感染性,常累及一个关节;另 一类为反应性,常为多关节炎。 疼痛性质初为游走性、针刺样疼痛,以后疼痛固定在某 些大关节。常因劳累或气候变化而加重。
精选版课件ppt
❖ 10、从事布氏菌实验操作及制备布氏菌苗、抗原、抗血
清等生物制剂等。
精选版课件ppt
22
布氏杆菌病
流行病学
传播途径—消化道感染
❖ 经消化道感染:主要是通过食物或饮水,布氏菌经口腔、 食道黏膜进入机体,喝生奶、吃生奶制品、吃生拌肉或生 肝、吃未煮熟的肉(烤肉、涮肉等)或者手不洁拿吃食物 等都容易患病。
初期为炎性渗出,组织细胞变性、坏死。
亚急性和慢性期为组织细胞增生,肝、脾、淋 巴结等处能见增殖性结节和肉芽肿。
慢性期部分病人肉芽组织发生纤维硬化性变,
临床则出现后遗症。
精选版课件ppt
28
布氏杆菌病
发病机制
各系统病理变化
皮肤:原发性和继发性病变。 淋巴结:充血、浆液性渗出;增生性肉芽肿 血管系统:主要侵犯小动脉、毛细血管和毛细血管后静
➢ 细菌、毒素、变态反应(迟发型)三种因素均参 与了布氏杆菌病的发病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交流PPT
14
抗原结构与致病力
(1)抗原结构:布鲁氏菌的抗原成分是复杂的, 目前还不可能搞清楚。光滑型布鲁氏菌具有M(马尔他 型)抗原和A(流产型)抗原。Miles等(1936),提取一种 具有特异性的抗原物质,它是由磷脂(PL)、精氨酸一 肽(AP)、含酪氨酸和色氨酸(S)组成的(PL、AP、S)。 AP成分对动物有毒力,而且被认为是A和M抗原成分。 还有报导采用超声波粉碎布鲁氏菌提取抗原,发现有 两种抗原存在,一种为布鲁氏菌细胞壁上存在的抗 原.另一种为糖脂多肽抗原(GLP)
学习交流PPT
10
生长特性
当用斜发射光检查时,布鲁氏菌菌落呈现特征 性的蓝色。通过是否存在脂多糖的多糖侧链可以决 定菌落具有平滑或非平滑形态。这些形态变异是自 发突变的结果,并且受特定的生长因子影响。平滑 的菌落为白色,整个边缘凸起,并且具有奶油样坚 固性。非平滑菌落具有中间的粗糙或黏液样形状。 粗糙型菌落为暗黄色,透明并且易碎。它们很难在 溶液中悬浮,并自发凝集。除了具有黏性的质地, 黏液样菌落与粗糙型菌落相似。
20 世纪 90 年代,人们陆续从海洋动物包括海豹、海 豚、小鲸鱼、鲸鱼及水獭中分离到了第 7 种生物型的布鲁 氏菌,并且证明从海洋动物中分离到的布鲁氏菌的致病性 和分子特征与上述 6 种布鲁氏菌不同,是一种新的生物型 的布鲁氏菌,虽然目前这种生物型布鲁氏菌还没有得到正 式命名,但已经被普遍认可。
学习交流PPT
学习交流PPT
5
根据致病性的不同和宿主特异性,布鲁氏菌的6 种生物 型分别是: 1、羊布鲁氏菌(B.melitensis) 2、牛布鲁氏菌(B.abortus) 3、猪布鲁氏菌(B.suis) 4、绵羊布鲁氏菌(B.ovis) 5、犬布鲁氏菌(B.canis) 6、沙林鼠布鲁氏菌(B.neotomae)
学习交流PPT
11
羊布氏杆菌
学习交流PPT
12
培养特性
在肝汤琼脂或胰蛋白胨琼脂上,菌落圆形、 光滑、湿润、稍隆起,均质而中央有细微颗粒, 最初无色透明,后渐浑浊。在马铃薯培养基上, 菌落呈现棕黄色。在液体培养基中轻微浑浊,后 形成粘稠沉淀,在液体培养基中不形成菌膜,但 陈旧培养物有时可能形成菌环。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学习交流PPT
13
生化特性
很少发酵糖类。赤鲜醇能刺激其生长,而不 需要氯化血红素(X 因子)及辅酶Ⅰ(V 因子)。 过氧化氢酶反应阳性,但沙林鼠种和绵羊附睾种布 鲁氏菌却是阴性。一般不能还原硝酸盐(绵羊附 睾种除外),产生 H2S 和水解尿素的程度不稳定, 不产生吲哚,不液化明胶,不凝固牛乳,有产生 靛基质,MR 和 VP 实验阴性,不利用柠檬酸盐, 不能从 O-硝基酸-β-D-半乳糖苷中释放 O-硝基酸, 不改变石蕊牛奶或使之成碱性
6
布鲁氏菌的种属特性
一、形态及染色特性:
布鲁氏菌是一群无动力、无芽孢、革兰氏阴 性球杆菌或短杆菌,大小为(0.5~0.7)× (0.6~1.5)μm,细胞相当一致,并且容易被错认 为球菌。在一般显微镜下观察时难以区分。涂片 检查它们以典型的单个存在,但也成对或成簇出 现。没有荚膜、鞭毛、不产生芽孢;然而,在流 产布鲁氏菌、马耳他布鲁氏菌、猪布鲁氏菌中, 电镜观察已看见外周的囊膜。布鲁氏菌可被碱性 染料染色,姬母萨染色为红色,对阿尼林的染料 吸附缓慢,但经赫兹罗夫斯基或其他鉴别染色法 染色后,可表现出不同的染色反应。
学习交流PPT
4
布鲁氏菌的分类分型
自从1887年,Bruce从死于“马尔他热” 的英国士兵脾脏中分离出羊种布鲁氏菌以后, 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先后分离到近万株细菌。 本属细菌以往分为羊、牛、猪三型,到1970 年由于新的菌株被发现,故在国际细菌命名 会上将布鲁氏菌分为6个种,19个生物型。 1972年,又将猪种增加1个粗糙型而成为目 前的6个种,20个生物型。
学习交流PPT
3
在世界许多国家, 布氏杆菌对反刍动物和猪的 感染都很严重, 由于部分野生动物也感染了布氏杆 菌, 将对人和家畜构成一种潜在的危害。此病已经 使世界各国遭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在拉丁美洲, 该病每年造成至少6 亿美元的损失, 而20 世纪90 年代美国这一数字平均为1.5 亿美元。更重要的是 布鲁氏菌能引起人的感染发病,威胁着公众健康, 被一些西方国家列为生物战剂之一。
布氏杆菌
Brucella
学习交流PPT
1
目录
一、布氏杆菌的分类分型
二、种属特性
形态与染色特性 细胞结构与组成 生长特性 培养特性 生化特性
三、布氏杆菌的抵抗力 四、抗原结构与致病力 五、临床症状感染机制 六、布氏杆菌的检测 七、预防与控制
学习交流PPT
2
布氏杆菌又名布鲁氏菌,是多种动物和人布 氏杆菌病的病原。它能引起以流产和发热为特征 的一种全世界广泛分布的人畜共患慢性细菌传染 病, 严重威胁着人和多种动物的生命健康。布氏 杆菌可感染人类、多种家畜和野生动物, 引起相 似的临床症状与病理损伤, 如发热、流产与不育、 慢性关节炎及神经损害等, 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 和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学习交流PPT
8
细胞结构与组成
布鲁氏菌DNA的G+C摩尔百分比为58%--59%. 在DNA杂交试验中各种型菌株的DNA同源性一般 大于90%以上。除猪种布鲁氏菌生物型 3 菌株只有 一条 3300kb 的染色体外,其余布鲁氏菌都有 2 条环状 DNA 染色体,大的一条约 2.1 kb,具有细 菌复制功能基因,小的一条约 1.2 kb,具有染色 体复制功能基因。猪布鲁氏菌和马尔他布鲁氏菌 的全基因组已经被测序。布鲁氏菌对宿主的亲和 性、毒力、感染力的功能基因都位于 DNA 保守区, 种间这些方面的差异仅仅只体现在基因序列的微 小差异上,而不是有不同的独特基因片段控制。
学习交流PPT
9
生长特性
布鲁氏菌初代分离时对营养要求较高,培养 基中常需加入血清、血液、肝汤、马铃薯浸液、 葡萄糖或泛酸钙等。专性需氧,适温37℃,最适 PH为6.6—7.4。流产布氏杆菌和绵羊布氏杆菌在 初代分离时尚需5%--10%CO2。具有5%血清的富集培 养基为流产布鲁氏菌2型和羊布鲁氏菌所必需。本 菌在初次培养生长缓慢,常需5—10天甚至20—30 天才能长出菌落,但实验室传代保存的菌株,通 常培养8—72小时即可生长良好。
学习交流PPT
7
细胞结构和组成
布鲁氏菌拥有一种典型的革兰氏阴性菌细胞 壁,主要的表面抗原位于脂多糖。在不同的平滑 型布鲁氏菌种中发现A(流产型)和M(马尔他型) 抗原。外膜含有其他主要表面抗原。肽聚糖层 (3-5nm)比大肠杆菌更突出,胞浆边缘空间为 3—30nm.细胞浆膜是一种典型的三层脂蛋白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