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吸虫病的基本病理变化
日本血吸虫病,日本血吸虫病的症状,日本血吸虫病治疗【专业知识】

日本血吸虫病,日本血吸虫病的症状,日本血吸虫病治疗【专业知识】疾病简介日本血吸虫病(schistosomiasis japonica)是日本血吸虫寄生在门静脉系统所引起的疾病。
由皮肤接触含尾蚴的疫水而感染,主要病变为肝脏与结肠由虫卵引起的肉芽肿。
急性期有发热、肝肿大与压痛伴腹泻或排脓血便及血中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多;慢性期以肝脾肿大为主;晚期则以门静脉周围纤维化病变为主,发展为门静脉高压症、巨脾与腹水。
日本血吸虫病是危害我国农民身体健康最严重的寄生虫病,主要分布在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12省、市、自治区的381个县。
严重影响人的健康和畜牧业的生产。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几十年大规模的系统防治,取得良好效果。
近几年,不少地区疫情有所回升。
目前尚处于流行状态的主要分布在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和江苏的水位难以控制的江湖洲滩地区和四川、云南环境复杂的大山区。
每当汛期,常有急性血吸虫病的小规模暴发流行。
疾病病因一、发病原因日本血吸虫成虫雌雄异体,雄虫较短,雌虫较细长,在生活时,雌雄虫体呈合抱状态,雌虫常处在雄虫的“抱雌沟”内。
雄虫乳白色,大小为10~22mm *0.5~0.55mm,雌虫灰褐色,大小为12~28mm*0.1~0.3mm。
虫卵圆形,大小为70~100*50~60μm,淡黄色,卵壳薄,无盖,在其侧方有一小刺。
虫卵随人和动物的粪便排出体外,在水中孵化出长椭圆形毛蚴,毛蚴侵入钉螺,在其体内经母胞蚴、于胞蚴、尾蚴三个阶段的发育和繁殖,尾蚴从螺体逸出至水中。
尾蚴吸附于宿主的皮肤,利用分泌的溶蛋白酶溶解皮肤组织,脱去尾部进入表皮变为童虫。
童虫最终移行在肠系膜静脉定居并发育成熟。
成熟的雌雄虫合抱产卵于肠壁血管末梢。
成熟的虫卵进入肠腔后随粪排出体外,完成其生活史。
日本血吸虫生活史中,人是终宿主,钉螺是必需的惟一中间宿主。
牛、猪、羊、狗、猫、鼠等大多数动物均可成为日本血吸虫的终宿主。
二、发病机制1.发病机制日本血吸虫尾蚴引起的皮肤症状主要是由于尾蚴的移行造成机械性损害以及代谢产物或死后的崩解产物引起炎症反应。
血吸虫病病理生理

血吸虫病病理生理
血吸虫病是一种寄生虫病,由寄生在人体内的血吸虫寄生虫引起。
血吸虫生活在淡水中,通过感染宿主的皮肤进入体内,然后移行到肝脏和肠道,并在那里寄生、繁殖。
血吸虫的寄生会引起病理生理的变化。
病理生理方面,血吸虫病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源于寄生虫的机械性损伤:寄生虫在人体内移行和寄生过程中,会对宿主组织和器官造成机械性损伤。
尤其是寄生在肝脏和肠道内的血吸虫,会刺激和破坏宿主组织,导致组织炎症和溃疡形成。
2. 寄生虫引起的免疫反应:血吸虫寄生虫从宿主血液中吸取养分,并释放出一些分泌物和抗原物质。
这些物质会刺激宿主的免疫系统,引起免疫反应和炎症反应。
长期的免疫激活和炎症反应可能会导致宿主免疫系统紊乱和组织损伤。
3. 寄生虫对宿主免疫系统的调节:血吸虫寄生虫能够调节宿主的免疫反应,抑制宿主免疫系统的功能。
这种调节机制可能导致宿主免疫系统的失调和对其他病原体的抵抗能力下降。
4. 药物治疗的副作用:治疗血吸虫病时使用的抗寄生虫药物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副作用,例如肝脏毒性、胃肠道反应、过敏反应等。
这些副作用也是病理生理学上需要考虑的因素。
病理生理的变化会导致血吸虫病的各种临床症状,包括肝脏和
脾脏的增大、肝硬化、胆管炎、肠道炎症和溃疡、胸水等。
严重的血吸虫病还可能影响其他器官和系统,如心脏、肺、肾脏等。
因此,了解血吸虫病的病理生理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处理这种寄生虫疾病。
血吸虫病

(4)直肠粘膜活体组织检查:慢性及晚期血吸虫病人
2.检疫方法
(1)皮内试验:一般皮内试验与粪检虫卵阳性的符合率
为90%左右,但可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反应,与其他吸虫 病可产生较高的交叉反应;并且病人治愈后多年仍可为阳 性反应。 igm、igg、ige等,可采用环卵沉淀试验、间接红细胞凝 集试验等方法检测。 等。
1.急性吸血虫病症状: 大多见于初次感染者,以夏秋季为多起病较急,以发 热等全身症状为主。 (1)发热:患者均有发热,在38~40℃之间热型以 间歇热、弛张热为多见,其次为不规则热。热度下午或晚 上较高,可达40℃,伴畏寒,清晨汗出热退,发热可持续 数日至3 ~4个月不等。重者常有神志淡漠,听力减退, 甚至谵妄、昏迷。较久者常有消瘦、贫血及营养不良性水 肿等。 (2)过敏反应:以荨麻疹为常见,多见于发热期, 广泛分布或仅局限于四肢, 性粒细胞显著增多。
2.流行病学 (1)人群易感性 以农民为多,种植水稻地区人群比种植 干旱性农作物人群易感,低纬度低海拔地区人群比高纬度 高海拔地区人群易感;男女无差别,妇女在河中洗衣,儿 童在水中游泳均易感染。 (2)传染源 病人是本病的传染源。狒狒与猩猩虽有自 然感染,但对本病传染不起作用。 (3)传播途径 患者尿液与粪便中虫卵污染合流、池塘 等水源,螺蛳感染后释出尾蚴,后者大多由皮肤或(与) 粘膜侵入。
总的来说,全国的血吸虫疫情已得到有效的控制,但部 分地区呈现出血吸虫病疫情蔓延扩散,表现为:
(1)老疫区血吸虫病患者增加 (2)钉螺扩散明显、新钉螺区出现、感染性钉 螺分布范围扩大 (3)部分已达血吸虫病传播控制和传播阻断的 地区出现疫情回升,各地输入性血吸虫病病例增 加
四、临床症状
根据初病期,感染度,虫卵沉积部位以及人体免疫应答 的不同,临床上分为: 1.急性(Acute) 2.慢性(Chronic) 3.晚期(Advanced Stage) 4.异位损害(Ectopic lesion)
血吸虫病(schistosomiasis)的主要脏器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血吸虫病(schistosomiasis)的主要脏器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1.肝脏虫卵随门静脉血流抵达肝内汇管区门静脉末梢分支内,以肝左叶较为明显。
肝脏的病变发生最早,也最严重。
急性期,肉眼观,肝脏轻度肿大,表面及切面见许多粟粒至绿豆大小的灰白或灰黄色结节。
镜下见汇管区附近有较多急性虫卵肉芽肿,肝窦扩张充血,Disse间隙扩大并有少量嗜酸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
肝细胞水样变性、小灶坏死或受压萎缩。
Kupffer细胞增生,胞浆内常见吞噬的血吸虫色素。
慢性期,由于纤维组织增生和收缩,导致血吸虫性肝硬化。
肉眼观,肝脏体积变小,质地变硬,表面不平,散在的浅沟纹将肝脏表面划成大小不等、形状不一、微隆起的分区。
严重者可形成粗大隆起结节。
切面上见汇管区增宽,门静脉分支周围纤维组织增生呈树枝状分布,故又称为干线型肝硬化(左图)。
镜下,汇管区内可见较多的慢性虫卵肉芽肿,伴有多量纤维组织增生及慢性炎细胞浸润。
肝小叶结构完整,没有小叶结构的改建,不形成假小叶,这与结节性肝硬化病变不同。
所以,血吸虫性肝硬化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肝硬化,而仅仅是肝纤维化。
由于虫卵肉芽肿主要位于汇管区,大量增生的纤维组织和虫卵本身可压迫、阻塞肝内门静脉分支,并可伴静脉内膜炎、血栓形成和机化,为窦前性阻塞。
由此引起的门静脉高压出现早且严重,在临床上较早出现腹水、巨脾和食管下端静脉曲张等体征。
左图:血吸虫病肝硬化。
肝脏体积缩小,质地变硬,沿门静脉主干分支可见大量纤维组织增生。
右图:结肠慢性血吸虫病。
结肠粘膜粗糙不平,形成许多指状突起的息肉。
2.肠道病变主要累及结肠,因成虫多寄生于肠系膜下静脉及痔上静脉,所以直肠、乙状结肠和降结肠的病变尤为明显,也常波及右侧结肠与阑尾。
急性期,肠粘膜充血、水肿,形成褐色稍隆起的斑片状病灶。
以后部分粘膜溃破形成形成大小不等的溃疡,大量虫卵由此排入肠腔,因此在大便中可查见虫卵。
镜下肠壁各层均有急性虫卵肉芽肿,以粘膜下层为明显。
日本血吸虫病,谌辉

3、晚期:①流行区长期疫水接触史;②门脉高压症状, 体征或生长发育障碍;③粪检,直肠粘膜活检或血清免 疫反应有血吸虫感染的症据。
九、鉴别诊断
日本血吸虫病
Schistosomiasis japonica
一、前言
日本血吸虫病是由日本血吸虫寄生在门静脉 系统所引起的疾病。由皮肤接触含尾蚴的疫 水而感染。主要病变为肝与结肠由虫卵引起 的肉芽肿。
急性期: 发热,肝肿大与压痛,腹痛腹泻或 排脓血便,血中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多。
慢性期: 肝脾肿大,慢性腹泻为主。
光照和温度
虫卵 入水
毛蚴
侵入钉螺 母胞蚴 子孢蚴
7-8w
尾蚴 进入宿主的皮肤
或黏膜
进入人体
静脉或淋巴系统
尾蚴
幼虫
右心
15-16日
肺循环 肝脏门静脉
成虫(雌
雄合抱一个月) 逆血流肠系膜下静脉
产卵
虫
卵
——
日
本
毛 蚴
吸
血 虫
母 胞 蚴
—
成
子
虫
胞
蚴
—
尾 蚴
Morphology 形态学
成虫:似线虫,雌雄 异体。
五、临床表现
(一)急性血吸虫病
1、潜伏期:30-60天,平均40天。
2、发热:间歇型、 弛张型、少寒颤, 中毒症状轻。 3、过敏反应: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 全身淋巴结轻度肿大。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4、消化道症状:腹痛(50%)、腹泻(10%)。
血吸虫病的基本病理变化

血吸虫病的基本病理变化
血吸虫病是血吸虫寄生于人体引起的地方性寄生虫病。
它的基本病理变化如下:
(一)尾蚴引起的损害:尾蚴性皮炎。
初期为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后期以单核细胞为主。
(二)童虫引起的损害:童虫在体内移行引起血管炎和血管周围炎。
以肺组织受损最明显。
(三)成虫引起的病变:大量吞噬有黑褐色血吸虫色素的巨噬细胞出现。
死亡虫体周围可见组织坏死,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形成嗜酸性脓肿。
(四)虫卵引起的病变:是血吸虫病最主要的病变。
主要发生在大肠壁和肝脏,其病变表现为(急、慢性虫卵结节):
1.急性虫卵结节:急性坏死、渗出性病灶。
结节中央有一个或几个成熟虫卵,周围为医学教育网原创颗粒状坏死物质和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病变似脓肿,又称嗜酸性脓肿。
继而虫卵周围出现肉芽组织,并有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及少量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浆细胞浸润。
后期,虫卵周围出现上皮样细胞,嗜酸性粒细胞逐渐减少,形成晚期急性虫卵结节。
2.慢性虫卵结节:肉芽肿性炎。
急性虫卵结节内的毛蚴死亡后,坏死组织逐渐被吸收,虫卵周围被类上皮样细胞、异物巨细胞和淋巴细胞等包围,病变似结核,但无干酪样坏死,又称假结核结节。
最后结节纤维化。
传染病学习题库(含答案)

传染病学习题库(含答案)一、单选题(共100题,每题1分,共100分)1.流脑休克型的治疗中,下列哪项是不妥当的A、积极扩容治疗B、纠正酸中毒C、及时治疗DICD、大剂量青毒素、氯霉素控制感染E、积极用脱水剂预防脑疝正确答案:E2.影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两个重要因素是:A、气温、雨量B、生活习惯、文化传统C、社会因素、自然因素D、社会制度、经济状况E、地理位置、气候变化正确答案:C3.人体被病原体侵袭后不出现临床症状,但可产生特异性免疫,称:A、潜伏性感染B、隐性感染C、显性感染D、带菌者E、病原体被消灭正确答案:B4.中毒性痢疾用山莨菪碱治疗的作用是:A、抑制抽搐B、解除微循环痉挛C、兴奋呼吸中枢D、抑制频繁腹E、解除肠痉挛正确答案:B5.关于日本血吸虫的描述下列哪项不正确:A、分布于长江沿岸及以南地区B、钉螺为中间宿主C、成虫及分泌物致病,虫卵不致病D、雌雄异体,合抱寄生E、是一种人畜共患病正确答案:C6.重型霍乱患者的补液量A、3000-4000 mlB、4000-5000 mlC、5000-6000 mlD、8000-12000 mlE、6000-8000 ml正确答案:D7.脊髓灰质炎传播途径为:A、经接触传播B、经粪-口途径C、经蚊虫叮咬传播D、既可经粪-口途径又可经空气-飞沫E、经空气-飞沫正确答案:B8.抗原抗体复合物属于下列哪一型超敏反应?A、Ⅰ型B、Ⅲ型C、Ⅱ型D、Ⅴ型E、Ⅳ型正确答案:B9.病原体侵入人体,不但引起机体发生免疫应答,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与临床表现,此种情况属于:A、重复感染B、潜伏性感染C、隐性感染D、显性感染E、机会性感染正确答案:D10.确诊疟疾最简便而迅速的方法是:A、,骨髓涂片B、,血涂片C、,酶联免疫吸附试验D、,骨髓培养E、,血培养正确答案:B11.肝炎肝硬化患者出现蜘蛛痣和男性乳房发育的主要机制是:A、肝脏对血管活性物质和雌激素的灭活功能降低B、门静脉高压C、肝脏对从肠道吸收的有毒物质解毒功能降低D、肝脏合成激素能力降低E、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紊乱正确答案:A12.肝昏迷病人灌肠或导泻时应禁用A、生理盐水加食醋B、肥皂水C、生理盐水D、乳果糖加水E、25%硫酸镁正确答案:B13.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类型不包括:A、淤胆型肝炎B、急性肝炎C、药物性肝损害D、慢性肝炎E、重型肝炎正确答案:C14.掌握传染并潜伏期最重要的意义是:A、判断病情的轻重B、预测疫情C、确定检疫期D、预测疾病的预后E、协助诊断正确答案:C15.流行地区甲型肝炎最常发生在:A、老年人B、学龄前儿童C、吸烟者D、成年人E、妇女正确答案:B16.麻疹前驱期的特征性表现为:A、Stimson线B、发热C、结膜炎D、Koplik斑E、耳后及枕部淋巴结肿大正确答案:D17.在流行地区,发现有下列表现者可诊断为出血热:A、有发热、腰痛,小便发黄B、发热、全身中毒症状,充血、出血、外渗和肾脏损害C、腰痛、尿蛋白阳性,伴有下肢浮肿,贫血D、发热、头痛、腰痛和尿蛋白阴性E、病毒感染白细胞和血小板下降正确答案:B18.男,35岁,外院诊断“血吸虫病”患者,曾用锑剂治疗1次,1年前用吡喹酮治疗1次。
血吸虫病例

案例三
男,51岁,农民,荆州市人;因发热2月于 2008.07.27入院;近2月来无诱因出现发热, T39~C-40~C,无明显规律性,发热前感畏 寒,偶有寒战,十余分钟后体温升高,同时 伴头昏、乏力,持续2-3 h,出汗后热退, 不伴咽痛、咳嗽,无腹痛、腹泻,无尿频、 尿急、尿痛,无盗汗,热退后自觉一切如常。 以“发热待查”收住院.患者居住血吸虫病 重疫区,l0年前曾先后2次感染急性血吸虫 病,均正规抗血吸虫病治疗。否认其他慢性 疾病史,无药物过敏史.体检:T 38.5。C, 肝右锁骨中线肋下2.0 cm,剑下4.0 cm,质 中,光滑,边整,有触痛及叩击痛 脾左锁 骨中线肋下8.0 cm,质中,光滑,有切迹。
案例二
患者,男,22岁,学生。于2年前无明显诱 因出现排便次数增多,为黄色稀便,未见黏 液脓便,平均每天5—6次,伴有反酸。近2 月来患者排便次数再次增多,并有纳差、消 瘦、乏力、腹痛、腹胀等症状,偶有呕吐, 无发热。2010年8月27日至松江区中心医院 行肠镜检查,提示:结肠黏膜增生性病变性 质待查。8月30日粪常规检查未查到血吸虫 卵,9月3日肠镜病理切片提示“回盲部、升 结肠、结肠脾区”血吸虫卵,部分急性期, “直肠”炎性息肉伴糜烂。实验室诊断:血 吸虫抗体阳性,粪便集卵法查见血吸虫卵, 毛蚴孵化阳性。经询问,患者出生于安徽省 芜湖市南陵县戈江南村。
晚期更有肝萎缩肝裂增宽肝缘不光整凹凸不平及结节状突起肝缘不光整凹凸不平及结节状突起左右肝叶比例失调肝脾密度的改变左右肝叶比例失调肝脾密度的改变亦可视脾肿大及腹水但亦可视脾肿大及腹水但最具特征性最具特征性的是存在线条高密度影肝实质内有数的是存在线条高密度影肝实质内有数量不等的线条状高密度影有呈弧线量不等的线条状高密度影有呈弧线状有呈密集连接成网格状或环状状有呈密集连接成网格状或环状这与其病理特点干线型肝硬化沿门这与其病理特点干线型肝硬化沿门脉分支增生的纤维呈树枝形分布有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吸虫病是血吸虫寄生于人体引起的地方性寄生虫病。
它的基本病理变化如下:(一)尾蚴引起的损害:尾蚴性皮炎。
初期为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后期以单核细胞为主。
(二)童虫引起的损害:童虫在体内移行引起血管炎和血管周围炎。
以肺组织受损最明显。
(三)成虫引起的病变:大量吞噬有黑褐色血吸虫色素的巨噬细胞出现。
死亡虫体周围可见组织坏死,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形成嗜酸性脓肿。
(四)虫卵引起的病变:是血吸虫病最主要的病变。
主要发生在大肠壁和肝脏,其病变表现为(急、慢性虫卵结节): 1.急性虫卵结节:急性坏死、渗出性病灶。
结节中央有一个或几个成熟虫卵,周围为颗粒状坏死物质和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病变似脓肿,又称嗜酸性脓肿。
继而虫卵周围出现肉芽组织,并有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及少量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浆细胞浸润。
后期,虫卵周围出现上皮样细胞,嗜酸性粒细胞逐渐减少,形成晚期急性虫卵结节。
2.慢性虫卵结节:肉芽肿性炎。
急性虫卵结节内的毛蚴死亡后,坏死组织逐渐被吸收,虫卵周围被类上皮样细胞、异物巨细胞和淋巴细胞等包围,病变似结核,但无干酪样坏死,又称假结核结节。
最后结节纤维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