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
第四章_炎症

• 胸腔
积液
胸腔积液
化脓性脑膜炎
腹腔积脓
不完全痊愈:
损伤的范围较大机体抵抗力较弱组织再 生能力有限或坏死组织和渗出物不能完 全溶解吸收,则由肉芽组织增生修复, 使局部形成瘢痕或纤维粘连。
二.迁延不愈
由于机体抵抗力低下、治疗不及时或不 彻底,之炎因子在机体内持续存在或反 复作用等因素,某些急性炎症可迁延不 愈,转为慢性炎症,病情时轻时重。如 慢性乙型肝炎,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 等。
(1)感染性肉芽肿 由各种病原体感染引起
(2)异物性肉芽肿 此种肉芽肿是由进入组织内的外科缝线、 石棉、粉尘、滑石粉等异物引起的。
第五节
一、痊愈
炎症的结局
二、迁延不愈
三、蔓延扩散
一.痊愈
完全痊愈:机体通过自身的防御和适当 的治疗,炎症病因被消除,炎症灶内的 坏死组织及渗出物被溶解吸收或排出体 外,病灶周围同种细胞再生修复,病变 组织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完全恢复正常。
三. 增生
在致炎因子组织崩解产物或理化因子的刺 激下,炎症局部细胞增殖,数目增多,称 为增生。包括实质细胞和间质细胞的增生。
有利:1.防御反应 2. 产生炎症介质和分泌多种抗体 3.限制炎症的蔓延
有害:过度的增生会对组织器官造成损 害,影响其功能。
第三节 炎症的局部表现 和全身反应
一.局部表现 炎症局部的表现以体表的急性 炎症最为明显。
第四章 炎症
炎炎症症
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各种致炎 因子引起的损伤所发生的以防御为主 的全身性病理过程。
炎症的局部基本病理变化 变质 渗出 增生
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简答题

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简答题
基本病理变化简单地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1. 血管扩张和血管通透性增加:在炎症中,血管扩张是由炎症介质的释放引起的,如组织胺、前列腺素等。
血管通透性的增加使得炎症介质、白细胞、液体等可以渗出到组织间隙中,导致局部肿胀和红肿。
2. 细胞浸润:炎症引起的血管通透性增加使得白细胞可以更容易地进入炎症部位。
主要的浸润细胞为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等。
这些细胞释放出一系列的炎症介质,增强炎症反应。
3. 组织修复和纤维化:在急性炎症过程中,机体会尽力限制炎症扩散,并开始进行脓肿形成和修复。
当炎症持续时间较长或严重损害组织时,机体进一步启动纤维化过程,形成瘢痕组织。
这些改变是为了修复和恢复组织结构的功能。
炎症基本病理变化

炎症基本病理变化炎症是指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针对损伤因子所发生的复杂防御反应,是损伤、抗损伤和修复的统一过程。
在病理学中,炎症分为急性炎症和慢性炎症,本节内容为炎症的病理过程,在涉及到医学基础知识的考题,都会涉及到相关的考点,因此掌握好此知识点非常必要。
针对这个问题,中公贵州卫生人才网为大家做出如下总结: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包括变质、渗出和增生。
一、变质:炎症局部组织发生的变性和坏死。
二、渗出: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的液体和细胞成分,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间质、体腔、粘膜表面和体表的过程。
渗出是炎症最具特征性的变化,可以概括为三个相互关联的过程。
1.血流动力学改变。
2.血管通透性增加。
其中血管通透性增加的原因主要为:(1)内皮细胞收缩。
(2)内皮细胞损伤。
(3)新生毛细血管的高通透性。
3.白细胞的渗出和吞噬作用:(1)白细胞凝集。
(2)白细胞粘着。
(3)白细胞游出和化学趋化作用。
(4)白细胞的局部作用:吞噬作用、免疫作用、组织损伤作用。
4.渗出液的的作用:(1)局部炎症性水肿有稀释毒素,减轻毒素对局部的损伤作用。
(2)为局部浸润的白细胞带来营养物质和带走代谢产物。
(3)渗出物中所含的抗体和补体有利于消灭病原体。
(4)渗出物中的纤维蛋白原所形成的纤维蛋白交织成网,限制病原微生物的扩散,有利于白细胞吞噬消灭病原体,炎症后期,纤维网架可成为修复支架,并利于成纤维细胞产生胶原纤维。
(5)渗出物中的病原微生物和毒素随淋巴液被带到局部淋巴结,有利于产生细胞和体液免疫;渗出液过多有压迫和阻塞作用,渗出物中的纤维素如吸收不良可发生机化。
三、增生:在致炎因子和组织崩解产物或某些理化因素的刺激下,炎症局部细胞增殖、数目增多,称为增生。
包括实质细胞(如鼻粘膜上皮细胞和腺体细胞)和间质细胞(巨噬细胞、血管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的增生。
在炎症早期,增生的改变常较轻微,而在炎症后期或慢性炎症时,增生的改变则较明显。
少数炎症在早期即有明显增生现象,如伤寒时大量巨噬细胞增生,急性肾小球肾炎时血管内皮细胞和系膜细胞明显增生等。
病理学(多图预警):4. 炎症

E- selectin (endothelial-) L- selectin (leukocyte-) P- selectin (endothelial- platelet-)
免疫球蛋白超家族 分子
Ig
(Immunoglobulin family) domain
• 内皮细胞表面的蛋白多糖 • 膜外 Ig domains
识别及附着
调理素(opsonin) 种类 (1) IgG的 Fc 段
(2) C3b 及 C3bi (3)糖结合蛋白:集结素collectins 作用 包裹后与白细胞表面受体结合,显著 提高吞噬效率。
非调理素化:甘露糖受体、清道夫受体、 CR3可识别细菌表面的粘多糖
白细胞吞噬过程
吞 入 (engulfment)
球蛋白超家族分子
LFA-1 MAC-1 ICAM-1 VLA-1 α4β7 VCAM-1
αβ
RG D
αβ
ECM
αβ
RG D
白细胞渗出
粘附分子作用机制
粘附分子重新分布 组胺、凝血酶、血小板激活因子(PAF)使内皮 细胞的P-selectin从胞内到细胞表面。
表达新的粘附分子 IL-1,TNF、PAF使内皮细胞表达E-selectin,
ICAM-1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 1 VCAM-1 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 1 • 配体: 白细胞表面的integrin
整合素(Integrin)
主要在白细胞表面 跨膜糖蛋白 异源二聚体 α+β 配体:细胞外基质和内皮细胞表面的免疫
白细胞功能缺陷
粘附缺陷 吞入和脱颗粒障碍 杀菌活性障碍 骨髓白细胞生成障碍
炎症概念、病因、病变

内皮细胞收缩 直接内皮损伤
穿胞作用增强
白细胞依赖的内皮损伤
新生血管内皮细胞间隙大
2. 液体渗出: 概念:液体成分渗出到血管外
渗出液(exudate)
炎性水肿(组织间隙) 积液(体腔)
结核性腹膜炎
化脓性脑膜炎
慢性炎症浆细胞渗出
急性炎症纤维素渗出
(三)白细胞的渗出和吞噬作用
渗出过程:
• 血管通透性 • 趋化作用
主要炎症介质小结
功能
血管扩张
炎症介质种类
组胺, 缓激肽, PG, NO
通透性升高
趋化作用 发热 疼痛 组织损伤
组胺, 缓激肽,C3a, C5a白细胞三烯, 阳离
子蛋白, 活性氧,PG,纤维蛋白多肽 白细胞三烯B4 、C5a 、细菌产物、中性粒
细胞阳离子蛋白,细胞因子
细胞因子(IL-1、TNF〕,PG,白细胞
1.边集 2.粘着 3.游出
(阿米巴样运动)
4.趋化作用
白细胞的渗出
趋化作用(chemotaxis) 白细胞向着化学剌 激物所在部位作定 向移动 趋化因子:能使白细 胞作趋化移动的化 学和生物物质
白细胞的渗出过程
(四)白细胞的吞噬作用 中性粒细胞 巨噬细胞 (单核细胞)
调理素(opsonin)
第二节 急性炎症 acute inflammtion
• 持续时间短,几天至一个月 • 以渗出性病变为主 • 血流动力学改变、血管通透 性增加、白细胞渗出改变明 显
(一)炎性充血-血流动力学改变
1.细动脉短暂收缩
2.扩张,血流加速
3.扩张↑↑通透性↑
血流变慢,血浆渗出
粘稠度↑
(二)血管壁通透性增高
• 急性病毒性肝炎致肝组织广泛坏死
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 教学设计

西宁卫生职业技术学校教学设计基础教研组2018.3教法分析根据学生的学情及课程的内容,在教学中,实行“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
围绕以学生为中心,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行动导向案例教学法,增强学生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通过微课、图片、视频的展示等,加强学生对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的认识;通过导学案、习题练习等,可以巩固知识,使学生有所收获产生成就感,持续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法指导中职学生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对部分简单医学知识来说,能归纳和概括,所以在讲授的过程中教师对重点知识内容点拨讲解,以启发引导,让学生自己思考解决问题,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维的引导。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提前预习、导学案的完成、讨论、推理、交流、总结等活动,逐步形成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科学学习方法,不但能让学生在整节课的学习中始终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而且还能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会学习。
教学过程与时间分配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及时间 设计意图激发兴趣以图片的展示导入主题:活动1 3min 【讨论】 1.同学们看到了什么?有哪些表现?是如何发生的? 2.炎症是如何形成的?炎症的出现对机体有什么影响? 3.结合平时的知识,请同学们说一下炎症的病因、临床表现、炎症是如何发生的? 通过图片的导入,让学生看到炎症的基本的临床表现有哪些?让学生们进一步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是怎样形成的?能明确病理学对临床诊断疾病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说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及学习重难点。
明确目标 引入新课展示教学目标(PPT 展示)一.炎症的概念(老师对炎症的概念做点拨讲解)炎症: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损伤因子所发生的防御反应炎症的意义:炎症是最常见的病理过程;炎症是最重要的保护性反应;炎症反应对机体有不同程度的危害。
1.炎症的本质:以防御为主。
2.炎症的病理变化:变质、渗出、增生。
3.炎症的临床表现:红、肿、热、 痛、功能障碍。
活动2 3min【图片引入新课】 通过前面炎症彩图的展示及学生观察的结论,指出本节课的主题是:炎症是如何产生的? 教师强调指出: 1.炎症的本质:以防御为主。
炎症的基本病理过程

包 细胞反应 为 白细胞渗出和吞
括
分 噬作用
教材上分为:血管反应和细 胞反应。
1、血流动力学改变 即血管反应、炎性充血。 炎症过程中组织发生损伤后,很快发
生血流动力学变化,即血流量和血管口径 改变。
1)细动脉短暂收缩,持续几秒钟。 (由于神经源性和一些化学介质的机制)。
2)血管扩张和血流加速,先累及细 动脉,随后更多的毛细血管开放,局部血 流加快,造成局部发红发热。(机制是因 神经体液因素的作用,即轴突反射和化学 介质的作用)。
胞连接处伸出伪足,整个白细胞以阿米 巴运动的方式从内皮细胞缝隙中逸出。
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 粒细胞、单核细胞和各种淋巴细胞都是 以此种方式游出血管。
穿过内皮细胞的白细胞可分泌胶原
酶,降解血管基底膜而进入炎区内(一 个白细胞常需要2~12min才能完全通 过血管壁)。
炎症的不同阶段游出的白细胞的种 类不同。急性炎症的早期6~24h嗜中性 粒细胞首先游出,48h后所见则以单核细 胞在组织内浸润为主,因为嗜中性粒细 胞寿命短,24~48h后崩解消亡,而单 核细胞在组织中寿命长;嗜中性粒细胞 停止游出后,单核细胞可继续游出;炎 症不同阶段所激活的粘附因子和趋化因 子不同,而且嗜中性粒细胞能释放单核 细胞趋化因子,所以引起单核细胞游出。
②渗透压改变
炎区内〔H+〕增高 盐类解离加强
组织崩解 细胞内K+释放
由 分解代谢绝亢进 高分子量的糖、
于
蛋白质等分解为许多低分子微粒
炎区内血管通透性增高 血浆蛋白
渗出 炎区内离子增多
(H+、K+、PO4-3),分子浓度升高
渗透压升高 吸水性增强 炎性水肿
炎区内渗透压变化和H+浓度相似, 愈接近炎区中心,渗透压越高。
炎症定义、分类与病理变化

炎症的基本病变
变质 渗出 增生
变 质( alteration)
一.变质 1.概念:炎症局部组织发生的变性和坏死
称为变质 2.形态学变化
实质细胞:细胞水肿、脂肪变性和坏死等 间质:变性和坏死
3.发生机制 (1)致炎因子的直接损伤 (2)炎症过程中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3)炎症局部异常代谢产物(包括炎症介质) 4.代谢变化
物理因子:高温、低温、机械性损伤、紫外线、 放射线等
化学性因子
– 外源性化的原因 组织坏死
炎症的原因(2)
变态反应 Ⅰ型变态反应:过敏性鼻炎、寻麻疹 Ⅱ型变态反应:抗基底膜性肾炎 Ⅲ型变态反应:免疫复合物性肾炎 Ⅳ型变态反应:结核病 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溃疡性结肠炎等
3.白细胞在炎症局部的作用 (1)吞噬作用 (2)免疫反应 (3)组织损伤
(1)吞噬作用 A.概念: 是指白细胞在炎症病灶内吞噬 病原 体和崩解的组织碎片的过程 B.吞噬细胞: 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
C.吞噬过程:
a.识别与粘着
调理素(opsonin):IgG、C3b
吞噬细胞表面:Fc受体、C3b受体 b.吞入
炎症定义、分类和病理变化
主要教学内容
炎症的概念 炎症的病因 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炎症介质) 炎症的局部表现及全身反应 炎症的类型及其病变 炎症的结局
炎症的概念
是机体受到致炎因子的作用下,具有血
管系统的生活机体所产生的以防御为主的局
部组织反应,包括变质、渗出和增生三个基
本病理过程
炎症的原因(1)
2.液体渗出的机制 (1)微循环血管内流体静脉压↑
炎症的早期,基本不含蛋白渗出液 (2)微循环血管的通透性↑(主要机制)
富含蛋白的渗出液 发生机制: a.内皮细胞收缩:组织胺、缓激肽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白细胞的渗出和吞噬作用
① 附壁 及滚动: 血流变慢停滞,白细胞靠边图6-3
② 粘着 (adhesion): 电荷、二价离子、见图9-1 图9-2
③ 游出 :
白细胞通过血管壁进入血管周围组 织的过程称为游出。见图10-1 图10-2 图11 ④ 趋化性
白细胞 朝向化学刺激物所在部位作 定向移动。 这些化学刺激物称为趋化 因子
知识要点
1、重要概念:炎症、渗出、假膜、 脓肿、蜂窝织炎、炎性细胞浸润、 窦道、瘘管、炎性息肉、炎性假瘤 2、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及渗出液和 漏出液的区别 3、几种主要类型的炎症的特点 4、炎症的临床表现及结局,炎症介 质的种类及功能
概述 急性炎症 慢性炎症 炎症结局
第一节 概述
一、概论
定义: 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 对损伤因子所发生的以防御为主的反 应。血管反应为中心(如图1) 防御 为主
补体…
⑵ 浆液卡
渗出浆液从粘膜表面排出(往下流)
⑶ 炎性积液
渗出物积聚于体腔(浆膜腔)
⑷ 纤维蛋白渗出
形成假膜 限制扩散
或积于肺泡腔 利于吞噬
附:
渗出液
漏出液
透明度
浑浊
比重 蛋白量 细胞数
1.018以上 2.5g%以上 >500个/mm
凝固性
能自凝
Rivata Test (十)
澄清 1.018以下 2.5g%以下 <500个/mm 不自凝
障碍(如图5)
全身反应:发热、白细胞增多、单
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增生 实质器渗出 渗出的机制 1. 血液动力学改变 ⒉ 血管通透性升高 3. 白细胞的渗出和吞噬作用
1.血液动力学改变
细动脉短暂收缩 血管扩张,血流加速 见图6-1 血流减慢,血流停滞见图6-2
Ⅰ型 过敏反应 过敏性鼻炎,荨 麻疹
变 Ⅱ型过敏反应 抗肾小球基底膜性
态
肾炎
反 应
Ⅲ型过敏 反应 肾小球肾炎
(免疫复合物性)
Ⅳ型过敏 反应 TB病,伤寒等
炎症的分类:
一、 临床类型: 1.超急性炎症:如器官移植的超急性排
反应. 2.急性炎症:急支、急胃肠炎、感冒、
大叶肺炎、流脑、炎细胞浸润以粒 细胞为主。 3.慢性炎症:如慢支。 4.亚急性炎症如亚急性细菌性,心内 膜炎,亚急性重症性肝炎。
浆细胞:富胞浆、核旁亮区、核偏位、 核呈车辐状 见图16
(二)、炎症介质
定义:参与或引起炎症反应的化学 活性物质。
外源性介质: 细菌毒素、蜂毒(5-HT)
内源性介质: 体内细胞产生或血浆内存在
两个来源 :细胞和血浆
血管活性胺: 组织胺、5HT
花生四稀酸(膜磷脂)产物
环氧化酶 前列腺素/PG
脂质氧化酶 白细胞三烯/LT
细胞
白细胞产物:O2-、H2O2、OH+ 溶酶体组分
细胞因子和化学因子
血小板激活因子
一氧化氮
神经肽 P物质
激肽系统
血浆
补体系统 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
泡沫状
嗜酸性白细胞 受抗原抗体复合物、补体、
C3a、C5a, 组织胺趋化 见于寄生虫病,变态反应
嗜碱性白细胞和肥大细胞 basophil来自血液 mast cell 主要在血管周结缔
组织内,脱颗粒释放肝素、 组织胺
淋巴细胞和浆细胞
T淋巴细胞: 细胞免疫 淋巴因子
B淋巴细胞:转化成浆细胞 产生抗体 体液免疫
临床表现 局部表现: 红、肿 、热 、 痛、功能障碍 全身反应: 发热 白细胞增 多(核左移)
二、炎症的原因
凡是能引起机体组织损伤而发生炎症的 因素,统称致炎因子 (1)物理性因子: (2) 化学性因子:
外源性化学物质: 内源性化学物质: (3)生物性因子:最多见,最重要 (4)组织坏死 (5) 变态反应:免疫反应造成的组织 损伤最常见于各种类型的过敏反应
⑤ 吞噬作用
吞噬细胞: 中性粒细胞(小噬细胞) 巨噬细胞(大噬细胞)单核细胞
吞噬过程:①对吞噬物的识别和粘着 ②包围吞入病毒 ③杀伤降解
见图12-1 图12-2
⒋
中性白细胞 见图13、图14 炎症早期出现(6~24h)、化脓
性炎症 单核细胞及巨噬细胞 见图15 急性炎症后期(24~48h)、非
化脓性炎, 慢性炎症,形成上皮样细胞、
⒉血管通透性升高
机理: ⑴ 内皮细胞收缩 出现细胞间裂隙
见图7
⑵ 内皮细胞 细胞骨架结构重组 细 胞连接松散
⑶ 直接损伤内皮细胞 内皮细胞坏变 脱落
⑷ 白细胞依赖性内皮细胞损伤 细胞 损伤和脱落 (见图8-1)
⑸ 内皮细胞的吞饮增加(见图8-2)
后果:
⑴ 炎性水肿
渗出浆液聚集在组织间隙 ,稀释毒素,带来抗体、
前言
炎症是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对损伤因子所发生的 防御反应。炎症的基本病变是变质、渗出、增生, 临床表现为红、肿 、热 、 痛、功能障碍、发热 、 白细胞增多。
炎症是常见的病理过程,是许多疾病的综合现象。 本课件为省优质精品网络教材,是根据人民卫生 出版社病理学第六版统编教材及省高职高专的规范 教材编写的。内容丰富,层次清晰。共附有大量大 体观及显微镜下图片和部分动画,对其基本知识作 了详细介绍。 本CAI课件由荆门职业技术学院病理教研室制作
常见部位:粘膜、浆膜、肺、 心包膜。见图4 临床所见:粘膜-白喉、菌痢。
三、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
⑴ 变质(alteration)
致炎因子 变性坏死
酸性产物 ↑ 、PH↓
酶释放
炎性介质(化学介质)
血管反应
炎性介质:参与炎症反应的一系列化学物质。
(2)渗出(exudation)
渗出:
过程 ——渗出
血液成份(血管壁) 组织间隙
二、炎症的病理类型:
1.变质性炎(如图2) 常见心肝肾脑等实质性器官的某些 重症感染,中毒等。如急性重症病毒 性肝炎.中毒性心肌炎. 脑炎.
2.渗出性炎症: (如图3) 根据渗出物的主要成分和炎症发生 的部位,可从形态上将炎症分为四 种类型:
3.增生性炎症:(慢性肉芽肿性炎)
(2).纤维素性炎症: 特点:以血浆纤维蛋白渗出为主。
产物——渗出物
血浆成份——水、蛋白质 渗出物
细胞成份——炎细胞
炎性水肿 炎性积液 渗出液
渗出液
漏出液
⑶ 增生
定义:在致炎因子和组织崩解产物或 某些理化因素的刺激下,炎症局部细 胞增殖,细胞数目增多,称之 增生细胞:巨噬细胞、内皮细胞和纤
维母细胞 。
炎症的局部表现和全身反应
局部表现:红、肿、热、痛和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