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圣德太子对日本佛教文化传播与发展的贡献

合集下载

中日佛寺建筑及自然观比较

中日佛寺建筑及自然观比较

中日佛寺建筑及自然观比较研究——中国南北朝时期与日本飞鸟时期佛寺建筑与自然的关系不仅体现在宗教、建筑、自然三者之间,还体现在人类情感与自然的融合、宗教意识与审美情趣相结合等方面。

中国南北朝时期以佛教为载体,向日本传播高度发展的中国文化与技术,日本飞鸟时期传承了中国南北朝先进的文化。

了解南北朝时期的建筑与自然的关系,尤其是佛寺园林,也就把握住飞鸟时期佛寺建筑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而且为研究中国乃至东亚地区佛寺景观发展提供历史参考。

同时日本飞鸟佛寺,特别是法隆寺也给南北朝时期的建筑与自然关系的研究提供旁证。

但是两国在佛寺建筑与自然的关系上也有各自的特点。

关于“中日两国佛寺建筑与自然的关系”这个话题,不少前辈已经做了大量细致深刻的研究。

例如刘晓路先生所著的《中日文化研究文库-日本美术史纲本》[1]、王剑先生所著的《日本传统艺术-宗教建筑》[2]以及日本的久野键先生、仕惟雄先生、永井信一先生所编写的《日本美术简史》[3]等著作。

本文抱着学习的态度,在前辈已经铺好的道路上继续探讨此话题。

一、中国南北朝时期与日本飞鸟时期佛教发展简况中国南北朝时期是两晋以后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分裂时期,从公元420年开始,到公元589年结束。

但在文化上却是个发展的高峰时期,尤其是佛教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印度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后,逐渐地中国化,发展到南北朝时期,佛教盛极一时,许多帝王贵族都信奉佛教,且广建寺塔,当时南朝古都到处都是佛教寺院。

从唐朝诗人杜牧《江南春》一诗中:“南朝四百八十寺”,就可知当时的盛况。

当中国古代文化得到高度发展后,随之而来的就是以邻国为主要对象的对外传播。

邻国各地文化皆以中国为基调,表现出相当的同一性,同时又各具特色。

日本飞鸟时期,是指从钦明天皇7年(公元538年)朝鲜半岛的百济向日本朝廷献上佛像、佛经等开始到和铜3年(公元710年)迁都平城京这段历史时期。

这个时期正好是中国文化开始大规模传入日本的时期,此时,中国文化的传播便以经过汉化的佛教为载体。

历史趣谈:日本皇族圣德太子改革最后取得成功了吗

历史趣谈:日本皇族圣德太子改革最后取得成功了吗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日本皇族圣德太子改革最后取得成功了吗
导语:圣德太子是日本一位有名的政治家,在他所处的飞鸟时代写下了辉煌。

圣德太子生于574年,死于622年,日本皇族,明用天皇的第二个儿子。

在世的
圣德太子是日本一位有名的政治家,在他所处的飞鸟时代写下了辉煌。

圣德太子生于574年,死于622年,日本皇族,明用天皇的第二个儿子。

在世的48年中都有做出了哪些惊天动地的大事,接下来就说一说圣德太子简介。

圣德太子的母亲与苏我氏是一脉相承的,所以在后来的日子,圣德太子和苏我氏总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幼年的圣德太子很聪明,而且特别信佛,在他执政的那段时间就极力宣扬佛法。

他跟佛法间还流传着不少的传奇故事。

据说圣德太子在和物部军交战时,久攻不下,双方都显出了疲态。

再又一次出站前,圣德太子请出了佛法里的四大天王,对他们进行祭拜、祈祷,并承诺若是能取得胜利,必定在日本为他们塑金身、修佛塔。

谁知,这次和物部军的对战,大获全胜,至此圣德太子更是尊奉佛法,也按照承诺为四大天王建了佛塔。

成年后的圣德太子不想再受苏我氏的牵制,开始改革,对旧制度进行批评,并提出新的法则,意在提高中央集权能力。

他提出“冠位十二阶”,有点类似于中国的人才选拔制度,不再沿袭贵族高位,而是靠自己的才能去获得官位,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豪族的势力。

圣德太子还提出“宪法十七条”,两项改革都是在儒学的基础上进行扩展,集中反映了圣德太子的政治思想,他在世时为国家所作出的贡献,一直为后人所铭记。

圣德太子的故事
圣德太子可是日本飞鸟时代家喻户晓的人,他为加强中央集权而提生活常识分享。

我看中日关系

我看中日关系

中日两国有源远流长的交流历史,也有近代的战争与交恶。

近年来,两国交往中出现了不和谐的因素,两国国民的感情也受到了伤害,出现了教科书事件、钓鱼岛之争、“反日游行”等引人注目的事件。

在中日两国关系的发展史中,至今仍存在一些重要的障碍一、中日交流始于汉朝:据《后汉书》记载,自公元57年开始中日就开始交往,光武帝赐以印绶。

二、日本遣隋使589年,隋王朝统一中国。

圣德太子为了加速移植先进的中国文化,于公元7世纪开始向中国派遣使节及留学生、学问僧等,从此两国使节往来络绎不绝,两国间的友好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三、友谊的桥梁——遣唐使:我国唐代经济和文化高度发展,给周围各国以积极影响。

中日往来不断加深,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开展了深入的交流其中“唐玄宗诗赠遣唐使”日本嵯峨天皇提倡汉诗,推动日本汉学的繁荣发展;李白、王维等著名诗人也和日本诗人建立了良好的朋友关系,为了日本好友的不信遇难而作诗悼念;日本僧人空海和王羲之在书法方面也结下了深厚友谊;鉴真,大家更是熟悉不以,他七次东渡到日本,传播了盛唐文化,对日本的文化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同时也促进了中日关系的发展;另外,中国的茶也有悠久的历史,日本在派遣遣唐使的时候,茶文化也就随之流入日本,在日本人的不断改进下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茶道”在现代,日本茶道被很多人所崇尚,就是茶叶大国——中国也钦佩不已。

光辉的古代交往史也只是一时的烟花,刹那即逝,到了近代,中日的关系只能用水火不容来形容,从明清时代的闭关锁国开始,中日的外交不断减少,以致到后来战争爆发。

2.中日两国一衣带水,经济上互补互惠,文化上互相学习。

两千年两国友谊源远流长,中国隋唐时期与日本天平、平安时期的友好往来,堪称是当时国际关系的楷模;李白、王维与阿倍仲麻吕的深厚情谊,更是举世共赏的千古佳话。

然而,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以后的半个世纪里,中日关系开始变质,人民之间的传统友谊受到了破坏,自此到1945年,中日两国之间是侵略和被侵略的关系,而日本军国主义者给中国人民造成的沉重伤害,也成为了中国人民心中难以磨灭的一道伤口,那半个世纪可以说是中日关系自隋唐有交往以来的最黑暗的时代。

日本佛教的本土化历程及特色

日本佛教的本土化历程及特色

日本佛教的本土化历程及特色摘要:佛教作为日本的外来宗教之一,于公元6世纪中叶从中国经朝鲜半岛传入日本。

在经过几个世纪的消化吸收、改革创新之后,日本佛教终于在镰仓时代成功地完成了本土化的历程,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佛教——镰仓新佛教。

关键词:日本佛教;本土化;镰仓新佛教佛教诞生于公元前5世纪的印度,公元前后的两汉时期传入中国。

在中国历经若干世纪的译经历史后继续东渐,于6世纪中叶经朝鲜半岛传到了日本。

作为外来宗教的佛教在日本经历了巫术宗教——艺术宗教——学派宗教——信仰宗教的发展阶段后,终于在镰仓时代完成了日本本土化的历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佛教——镰仓新佛教。

一、佛教东渐及早期的传播学术界就佛教传入日本的具体时间、具体方式说法不一。

但总起来可以分为“公传”和“私传”两种。

所谓“公传”是指佛教通过朝廷传入,“私传”则是通过民间传入。

关于“公传”,在奈良时代成书的《日本书纪》、《元兴寺伽蓝缘起》和《上官圣德法王帝说》中均有记载,虽然具体说法略有不同,但总体来说可以认为:佛教在钦明天皇时期,即6世纪中叶传入日本;传入方式为百济圣明王派使者将佛像、佛经传入日本。

另据12世纪皇圆《扶桑略记》载,继体天皇十六年(522),“大唐汉人案部村主司马达止,此年春二月入朝,即结草堂于大和国高市郡坂田原,安置本尊,归依礼拜”①。

这是关于佛教私传的最早记录。

佛教进入日本后的早期传播并非一帆风顺。

日本本土宗教——神道教以及朝廷内部利益对立的政治集团的斗争都给佛教的传播设置了层层障碍。

与注重现世生活的享乐、具有咒术性质的泛神信仰——神道教不同,佛教的根本义蕴“在于它的人生观,在于它对人生的独特价值判断,即以为人生的意义是苦,人生的理想在于断除现实生活所带来的种种痛苦”②。

佛教所宣传的消极厌世思想,世事皆“空”、放弃今生以求来世的主张,都使得它在传播之初难以得到日本社会的认同。

真正为佛教在日本的广泛传播与发展奠定基础的是推古时期的圣德太子。

佛教在日本的传播与发展_王守华

佛教在日本的传播与发展_王守华

佛教于两汉之际从印度逐渐传入中国内地,经过五个多世纪的传播与发展,于6世纪初经朝鲜传入日本。

中国佛教的主要宗派—法相唯识、华严、律、天台、密、禅、净土相继传入日本。

在日本经过六、七个世纪的传播与发展,大约在13世纪以后,佛教与日本的民族信仰和习惯相结合,形成了一些民族化的日本佛教宗派—净土真宗、日莲宗。

历史上,日本曾向中国派遣了大量的“学问僧”,也有不少中国名僧去日本。

在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史上,佛教占有重要的地位。

佛教曾对日本的历史和文化发生过重大的影响。

因此,研究佛教在日本的传播与发展的历史,对于研究日本思想史与中日文化交流史都有重要的意义。

(一)佛教的传入与奈良时期的佛教佛教传入日本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它是在与中国和朝鲜的交往中逐渐传入日本的。

最早可迫溯到公元522年,中国南梁人司马达等(亦作司马达、司马达止)来到大和(今奈良县),在高市郡坂田原建草庵,妄置佛像进行礼拜,这是民间输入佛教之哺矢。

但当时人们不知佛教为何物,把它看作是一种外国的神,未有祟奉它的。

佛教正式传入日本是公元552年,百济明王进献金铜释迎佛像一尊和经论、蟠盖等物,并上表赞颂弘布佛法之功德。

天皇应大巨苏我宿称稻目之请求,将佛像授于他,试行礼拜。

正好当时瘟疫流行,死人很多。

大臣物部尾舆上奏说这是国神的谴责,并把佛像投于难波(今大阪)的崛江、殿堂被烧毁。

以后,佛像、佛经不断传入,僧人(如高丽僧人慧慈、百济僧人慧聪)、工匠、画工不断到达日本,日本也向中国派遣了留学僧人,佛教逐渐在日本传播起来。

至7世纪初全国已有寺院46所,僧尼r1300多人。

这时日本佛教的发展,是和圣德太子的提倡分不开的。

圣德太子(579-622年)名厩户,推古天皇初年被立为皇太子,掌摄政大权,隋朝时曾两次派小野妹子为使臣,携同留学僧人到中国学习,大量接受大陆文化,并下诏兴隆佛法。

他曾拜高丽僧人慧慈为师,学习佛教。

对于传入日本的佛经和儒书,他随得随读随讲。

曾开讲过《法华经》、《胜矍经》。

隋唐时期佛教东传日本之研究

隋唐时期佛教东传日本之研究

摘要摘要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隋唐时期的中日文化交流主要以佛学交流最为活跃和繁荣,其构成了中日文化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推动了佛教在东亚社会的传播,从而为构筑和谐统一的东亚文化圈奠定了重要基础。

尽管文化交流是双向的,但那时主要表现为中国佛教向日本的传播。

本文从历史文化传播学的角度,探讨佛教之所以能在日本取得突破的原因,以及佛教在日本的传播过程,分析日本佛教的特征。

东传日本的佛教,并不是一种现代意义上的单纯的宗教,特化的信仰,而是经过印度、朝鲜特别是中国长时问的吸收沉淀,融合了各民族的精神与文化,对日本社会政治、宗教、文化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文化交流;佛教;传播;影响ⅡABSlliACTAB ST RA CTThe history of cultural e xc h an g e b e tw ee n C hin a and Japan is lasting fo r a long-te rm period.In the Sui and Ta ng dynasties,cultural眈change be tw ee nChin a andis mainly mos t active i n t he Buddhist studies exchange,it Japancon st it ut ed goo d interaction relations bet we e n th e Chinese and Japanese;it spurred the Bu d d h i s m diss emination i n the Eastern Asian;and it laid the important foundation for the c ons tr uct in g ha rm o ni o us u n if ic a ti on East Asian culture circ le.Al thou gh th e cultural exchange iS bidirectional bV an d large,at that time th e m ain p er f or m an ce of cultural e xc h a ng e iS f r om Chinese to Japan.This dissertation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r e a s o n w h y B u d dh i s m be ab le Io obtain the breakthrough in Japan thanks fo r the he lp of study historical cultural fr麟communicaUon.At th e same time.this article is also discuss ed Bu dd hi sm's spreadingin Japan and analyzed the Japanese Buddhism’S characteristic,East p ass es o n processJapan。

日本的宗教及道文化介绍

日本的宗教及道文化介绍

(4)其他宗教
所谓其他宗教,是指除了前述神道、佛教、基督教以外 的宗教。这些宗教有些已经有比较长的历史,但更多的是 近代以后特别是二战以后创立的,因而也有人将它们称作 “新宗教”。1951年10月17日,这些宗教团体联合成立了 新宗教” 1951年10月17日,这些宗教团体联合成立了 全国性组织——新日本宗教团体联合会,并于1953 全国性组织——新日本宗教团体联合会,并于1953 年3月 9日被政府批准为财团法人。这个联合会(简称“新宗 日被政府批准为财团法人。这个联合会(简称“ 联”)代表“新宗教”与神社本厅、教派神道联合会、全 )代表“新宗教” 日本佛教会、日本基督教联合会一起组成了日本宗教界的 代表性组织——日本宗教联盟。“新宗联”的宗旨是“ 代表性组织——日本宗教联盟。“新宗联”的宗旨是“信 教自由、宗教合作、政教分离、国民皆信仰” 教自由、宗教合作、政教分离、国民皆信仰”。目前,新 宗联共有66个团体会员,在全国各大区设有11个 宗联共有66个团体会员,在全国各大区设有11个“总支 部”,在各个都道府县和地区设有55个协议会。 ,在各个都道府县和地区设有55个协议会。
神社神道与神社本厅 神社神道是日本的神道的主体。所谓“ 神社神道是日本的神道的主体。所谓“神社神 道”,是指以神社为中心的神道。换言之,是指 没有宗教理论或宗教教派基础的、以族缘或地缘 为基础、以神社为中心的崇敬祖先神、氏神、地 域神的信仰。日本几乎每个人口聚集地都至少有 一个神社。至今全国仍 有8万2千余家神社。这些 神社有的祭祀祖先(氏神),有的祭祀地域神, 有的祭祀专门保佑人们某一方面利益的神祗,如 农业丰收的稻荷神、保佑身体健康、生子繁衍后 代的神等。日本自古有“八百万神” 代的神等。日本自古有“八百万神”的说法 .
至2000年12月31日,日本共有佛教信徒9409万人, 2000年12月31日,日本共有佛教信徒9409万人, 其中天台宗系统348万人;真言宗系统1270万人; 其中天台宗系统348万人;真言宗系统1270万人; 净土宗系统1950万人;禅宗系统335万人;日莲宗 净土宗系统1950万人;禅宗系统335万人;日莲宗 系统1700万人;奈良佛教系统76万人;未加入横 系统1700万人;奈良佛教系统76万人;未加入横 向联合组织的所谓“单立宗教法人” 向联合组织的所谓“单立宗教法人”中的佛教信 徒(如创价学会等)3730万人。共有寺院等设施 徒(如创价学会等)3730万人。共有寺院等设施 85745处,神职人员204380人 85745处,神职人员204380人。 全日本佛教会是日本佛教界惟一的联合体组织, 下属团体达100余个。日本佛教在全国共有约8 下属团体达100余个。日本佛教在全国共有约8万 个寺院或布教所,分别属于各个宗派,其中 有 90%以上属于全日本佛教会及其下属的宗派、团体。 90%以上属于全日本佛教会及其下属的宗派、团体。

日本飞鸟时代的佛寺建筑

日本飞鸟时代的佛寺建筑

日本飞鸟时代的佛寺建筑日本历史上的飞鸟时代指的是公元538年到710年这段时期。

那时候,日本的政治中心位于现在的奈良县高市郡明日香村一带,当时那里被称为“飞鸟”,这个时代因此而得名。

自日本第一个女皇帝推古天皇在公元6世纪末即位,直到元明天皇迁都至平城京,历代天皇都将宫殿和都城设在飞鸟,飞鸟作为政治、文化的中心而繁荣昌盛。

飞鸟时代是日本大量吸收外来文化特别是中国文化的时代。

这一时期的中国正处于南北朝时期,在文化上是发展的高峰,尤其是佛教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许多中国帝王贵族都信奉佛教,而且广建佛寺。

此时,中国文化开始以佛教为载体向日本传播。

当时日本政权上层分为崇佛派和排佛派,斗争激烈。

最终,以圣德太子、苏我马子(飞鸟时代的政治家与权臣)为首的崇佛派取得胜利。

圣德太子推崇儒学和佛教,在他的推行下,日本开始遵循儒家思想的等级和礼仪模式,他制定的《十七条宪法》为无序的日本官僚和贵族社会提供了道德规范。

此外,圣德太子还遣送留学生去中国学习佛教。

由于他的积极倡导,佛教不仅在皇室贵族中普及,在民间生活中也逐渐占据主要地位。

在圣德太子的大力支持下,佛教有了飞速的发展,而佛教教义的传播也促进了佛寺建筑的发展,圣德太子先后建立了四天王寺、法兴寺、法隆寺、法起寺、飞鸟寺、额安寺等许多寺院。

这些寺院都是依照中国当时的建筑样式修建的。

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建筑大体承接了周、汉时期的风格,并在此基础上融合了西域犍陀罗和波斯萨珊王朝的建筑特点,其后又融入了中印度笈多王朝时的建筑手法。

这一时期独特的建筑艺术通过朝鲜半岛传入日本,形成了著名的飞鸟时代建筑风格。

法隆寺是最具飞鸟时代特征的寺院,也是日本现存最古老的木构建筑。

根据法隆寺的主佛――药师佛背上的铭记可知,法隆寺始建于推古天皇十五年(607年),是根据用明天皇的遗愿所建。

当时,用明天皇身体有病,为祈祷自己病愈,他起誓修建寺院并塑药师佛像。

不幸的是,不久之后他就驾崩了。

继承其遗志的推古天皇和圣德太子于607年塑好了佛像,建好了佛堂,为用明天皇祈冥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圣德太子对日本佛教文化传播与发展的贡献
作者:李妮娜
来源:《陕西教育·高教版》2012年第05期
[摘要] 圣德太子通过颁布《十七条宪法》、修建寺院等措施使佛教文化逐渐被日本民众所接受。

本文分析了此举不仅为日本引进先进的大陆文化,更重要的是丰富了日本人的精神世界,为解读和吸纳外来文明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 圣德太子日本佛教日本文化
渭南师范学院研究生专项项目:项目号(12YKZ016)。

日本古代文化发展的重要契机之一是汉籍和汉字的传入,而这也是日本人吸收儒学佛教的契机。

其中对佛教及其艺术的传播做出重大贡献的可以说是圣德太子。

本文将围绕佛教在日本古代早期(飞鸟时代)的传播发展过程进行一一阐述。

佛教的传入
据《上宫圣德法王帝说》记载,百济圣明王与大和苏我稻目事前计划,于538年向大和朝廷派使者,带去了佛像、太子像、经纶,是为佛教的最初传入,此为一说。

另一说根据12世纪史书《扶桑略记》的记载说,552年大陆移民司马达等首先在大和坂田原建草堂供奉佛像,此乃佛教传入日本之始[1]。

佛教在传入日本之初,信奉者只是限于一部分人,并没有扩大到很大范围。

自从钦明天皇13年佛教正式在日本传播以来,围绕佛教问题由苏我氏和物部氏所代表的开明派和保守派之间的明争暗斗就一直没停过。

直到推古天皇即位后,皇太子圣德太子担任摄政,佛教才迎来了最初的黄金时期。

圣德太子对佛教传播的推动
圣德太子(574-622)本名厩户皇子,其祖父是最初迎来佛教的钦明天皇,母亲是苏我氏的穴穗部间人公主,可以说,太子是日本最早崇佛派的直系后裔。

圣德太子自幼受到大陆思想文化熏陶,师从高丽僧人学习佛教的知识,信奉佛法,笃敬三宝。

作为日本皇室一员他自然意识到连东方大陆上的印度、中国、高丽、新罗、百济等国都是佛国圣土,为什么日本不能引进佛教?当然,圣德太子积极地推崇佛教,并不仅仅是因为这样的家庭背景和成长经历,他当时
之所以推崇佛教,旨在用佛教教义教化人民,使国家脱离政治纠纷,以求励精图治,国家安宁。

圣德太子登上政治舞台时,当时日本国内政治正陷入内忧外患之中。

当时,中国隋朝正处于崛起时期,朝鲜半岛局势动荡不安,与日本的关系也急剧恶化。

国内,氏姓、部民制度各种弊端一一显现,以苏我氏为代表的豪族势力尾大不掉,皇室势力单薄。

尤其是7世纪初数次征讨新罗的计划,或以失败告终,或者中途折腰,使得圣德太子严重地意识到革除旧弊、开创新风的迫切性。

圣德太子基于“世间虚假,唯佛是真”的谛念,在摄政不久,便借助天皇诏令“兴隆三宝”,制定了《十七条宪法》。

《十七条宪法》在第二条提倡“笃敬三宝,三宝者,佛法僧也,四生之终归,万国之极宗,何世何人,非贵是法,人鲜尤恶,能教从之,其不归三宝,何以直枉”。

[2]其意思是说佛教是一切有生命物体的最后依托,是万化终极规范,无论何世何人没有不尊崇佛教的,佛教能把极恶之人教化归善。

他希望通过佛教和儒教等思想来实现他要建立一个国泰民安国家的政治理念。

他强调贵族之间应以和为贵,对佛教要崇敬,对天皇要服从这一思想。

圣德太子的《十七条宪法》以道德训条的形式,号召日本臣民“笃敬三宝”,这一形式对佛教在日本的广泛传播起到了极大地推动作用。

作为虔诚的佛教信徒,圣德太子创建了7座寺院,在他的推动和影响下,朝廷内外佛风渐盛,出家造寺成为时尚。

至推古32年“有寺46所,僧816人,尼569人,并1385人”。

[3]
圣德太子在积极提倡修建寺院的同时,还潜心研究佛教教义。

他还亲自为君臣释讲佛经,上至天皇、诸王、王女,下至平民百姓都是太子讲经的观众,同时又撰成《三经义疏》。

所谓《三经义疏》,是三部佛经注疏的合称。

据《上宫圣德太子传补阙记》,三疏的撰年依次为:《胜鬘经义疏》(611年)、《维摩经义疏》(613年)、《法华经义疏》(615年)。

[4]
圣德太子视当时的中国隋朝为“礼仪之邦”,为了使日本能够接受先进的技术和文化,在他摄政期间,多次派遣使者到中国隋朝,恢复与中国断绝百余年的国交。

于607年派小野妹子出使中国,求取佛经。

第二年再次派遣小野妹子出使中国时,还带了一批留学僧。

由此可见,入隋学法是圣德太子外交改革的重大决策,此举直接对后来的大化革新奠定了基础,为解读和吸纳先进文明打下良好的基础。

622年圣德太子因病在斑鸠宫离世。

此后20余年,日本开始了新的历史进程即“大化革新”。

大化革新一方面继承圣德太子未竟事业以大陆文明为样板改造列岛旧观,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完成国家统一;另一方面得益于留学人员的加盟,即留学隋唐归来的僧人。

这一举措使得日本佛教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

大化革新虽然不是圣德太子直接发动的,但是蓝图是他设计的。

圣德太子对日本文化的巨大贡献,不仅在于引进先进的大陆文化,更重要的是丰富了日本人的精神世界,为解读和吸纳外来文明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叶渭渠.日本文化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49-50.
[2]陈凤川.圣德太子与日本早期佛教[J].日本学论坛,2003,(3).
[3]王勇.日本文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54.
[4]吴春燕.日本佛教的本土化历程及特色[J].中州学刊,201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