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日本文化发展的曲折历程
日本的文化演变与文化传承

日本的文化演变与文化传承日本是一个拥有丰富历史和文化的国家,其文化传承已有数千年的历史,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变迁,日本文化也在不断地演变。
从古代到现代,日本文化经历了许多变化,但其传统文化的底蕴却一直存在于日本人的生活中,给人们带来了独特的审美体验。
一、古代文化的传承日本最早的文化起源于石器时代,这个时期的文化主要以狩猎和渔业为主,以祭祀活动为核心。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日本进入了古代时期,此时的日本文化受到了汉文化的影响,呈现出一定的中华文明特征。
在日本古代文化当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日本传统文化的核心——和歌、茶道、武士道和木工艺术。
其中和歌是一种用五、七、五和七、七的句式表达的诗歌形式,是日本古代文学的代表之一。
茶道则是日本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它融汇了禅宗思想和日本传统审美理念,是日本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武士道则是日本独特的武术传统,它强调的是个人对于道德和时代精神的责任。
日本古代木工艺术则是其中一大特色,其传统风格和技艺独具匠心,一直流传至今。
二、现代文化的印记进入现代化的日本,文化面貌更加多元化和开放化。
此时的日本文化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更新,如动画、音乐、电影、游戏等,让日本文化渐渐地被全世界所认同和关注。
动画作为日本现代文化中的一部分,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
其中小丑鱼动画、鬼灭之刃动画等更是深受全球观众喜爱。
除此之外,日本的流行音乐也有较高的国际影响力。
由安室奈美惠等日本流行歌手所唱的日文-流行歌曲在公共场合经常被播放,相当普及。
日本的电影发展经历了由实验性电影到大众电影的演变,如今日本的电影水平和质量得到了全球认可。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电影的僵尸类、动画类和科幻类等都在业内享有很高的声誉,成为了全球业界爱好者奉为经典。
三、日本文化的传承日本文化虽然在不断地演变,但是日本的传统文化和传统价值依然得到了保留和发扬。
茶道、武士道、剑道、華道等传统艺术和饮食文化等等都未失传。
同时,日本文学、舞踊、音乐等文化艺术也得到了传承和延续。
浅析日本文化的古今变化与发展特点

商业故事BUSINESS STORY158企业文化・Company culture浅析日本文化的古今变化与发展特点骆风华(渤海大学 外国语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0)摘要:日本有无历史根源,毫无疑问是有的。
然而,日本的文化发展却是复杂多变的,其中有许多看起来很是矛盾的现象却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别具一格的东亚文化。
因此,美国某学者称“ 日本文化是所有伟大传统中最神秘、最离奇的”。
尤其是日本文化的这种神秘性体现在它的吸收性与融合性。
关键词:日本文化;变化与发展;外来文化;本土文化引言:众所周知,日本的文化既不同于中国的文化,由于西方国家的文化发展规律不同。
它就像洋葱,你可以一层层地剥下去会收获很多,但是你无法发现它的核心。
这就是日本文化,也是日本人所推崇的学习与借鉴。
大家都知道日本人爱学习也善于学习,他们往往把学到的东西与自己的文化相结合,从而得到更有利于自己发展的文化,这正是日本文化的吸收性与融合性的奥秘所在。
毋庸置疑,这种文化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下面我来详细介绍一下日本文化中的吸收性与本土文化的融合性。
一、日本文化在历史上的借鉴1、日本文化从中国的借鉴从历史看来,日本在古时候就是一个懂得借鉴的国家。
早在中国唐代的时候,日本就开始借鉴中国大唐文化。
这一时期,日本天皇政府派出多次考察团来唐朝学习唐朝文化,甚至中国人也曾努力地把中国文化传到日本。
比如历史上有名的鉴真和尚东渡,为日本带去了佛教文化,甚至中国的茶道也在这一时期传入日本。
相反地,中国在历史上就是一个不懂借鉴外国优秀文化的国家。
古代的中国总有一种天朝上国的姿态,固然说,历史久远,物产富饶是一种优势,可是不知借鉴为何物总会吃亏的。
就拿清朝末年来说吧,就算康乾盛世达到顶峰,仍就免不了朝代更替的命运。
这就是不懂借鉴的悲哀。
关于文化的吸收性与融合性,我们中国确确实实应该像日本学习。
2、日本文化从西方国家的借鉴大家都知道日本在1868年幕府倒台、明治维新后,日本就开始进入了“文明开化”的阶段。
古代日本文化与历史的演变

古代日本文化与历史的演变古代日本是一个充满神秘和独特的国家,它的文化和历史发展相互交织,形成了独具魅力的特色。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古代日本文化和历史的演变。
一、古代日本的起源与形成古代日本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约2000年前的弥生时代,这个时期的日本是以农业为主导的社会,人们开始定居并种植谷物。
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形成了一个等级制度,同时外来文化也开始渗透进来,最显著的是中国文化的影响。
这一时期,日本的政府体系开始形成,秦汉时期的中国对日本的政治、建筑、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日本古代文化的基础。
二、古代日本的宗教与信仰古代日本的宗教与信仰既包括原始宗教,也有像佛教、道教等外来宗教的影响。
最重要的原始宗教是神道教,这个宗教相信万物都有灵魂,神灵存在于自然和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神道教在古代日本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成为日本独特文化的核心。
此外,佛教和道教也在6世纪后传入日本,对日本的文化、艺术和哲学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古代日本的政治和社会制度古代日本的政治和社会制度经历了多次变革。
最初的统治者是各个部落的首领,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他们建立起来的国家开始形成,并逐渐形成了中央集权的体制。
最有名的统一者是第一位出现的天皇,他成为了日本政治和社会的核心。
然而,天皇并没有实际的权力,大权掌握在贵族和武士的手中。
他们的系统被称为“律令制度”,这是一个以官僚机构为基础的政府体系,为日本文化和政治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古代日本的艺术和文学古代日本的艺术和文学也经历了繁荣的时期。
在艺术方面,日本的传统艺术形式包括绘画、陶瓷、雕刻和园林设计等。
其中,许多艺术形式受到了中国的影响,但日本艺术家也创造了许多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文学方面,古代日本的文学作品以和歌和诗歌为主,这些作品大多表现了对自然和人类情感的诗意描写。
著名的文学作家如源氏物语的作者紫式部和诗人松尾芭蕉等,为日本古代文学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日本文化的发展史

日本文化的发展史自古以来,日本一直在吸收和融合不同的文化元素,不断发展和演变着自己的文化。
从古代的祭祀与仪式,到今天的动漫、音乐与时尚,日本文化已经成为了世界上备受瞩目的一种文化形态。
本文将探讨日本文化的发展史,带您一起走过日本文化的历史长河。
古代文化在日本文化的发展史中,可追溯到古代时期的文化。
在那个时代,有着独特的宗教和祭祀文化。
古代日本的人们崇拜着许多自然神,如太阳神,森林之神。
针灸、汤浴、住宅建筑、武术等现今依然被人们所关注和使用的文化元素都可以追溯到这个时期。
平安时期在平安时期,日本的文化经历了一次大的变革。
在这个时代,日本的政治和文化中心从古都奈良搬到了现在的京都。
这个时期,有着超卓的文学成就,如“源氏物语”等著名文学作品。
同时,诗歌也成为积极的文化领域。
作者们把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表达在俳句的形式中。
这个时期还有悠久的茶艺文化和漆器等高品质的物品制作技术。
战国时期战国时期是日本历史上最动荡和争斗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许多民族和早期领导者的军事家发起了争斗。
而且,这个时期也是文化和艺术的繁荣时期。
例如,雕塑和建筑风格在这个时期开始了改变。
这也是武士道哲学得到充分表达的时期。
江户时期江户时期是日本文化史上一个非常丰富而且多样化的时期。
它是为数不多的和平时期,并出现了城镇化和财富积累。
这个时期有丰富多彩的文化和艺术形式,如歌舞伎、浮世绘、木版画,小说和游戏等。
同时,也是茶道、和服、餐饮、手信文化等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形式。
明治时期明治维新时期标志着日本社会和文化的现代化。
在这个时期,日本接受和吸收了西方的文化和技术。
例如,电子、铁路、照相机等新技术被引进到了日本。
同时,日本的艺术和文学也得到了新的发展和繁荣,如北海道的人形木偶、萨满舞蹈等。
在这个时期,日语也得到了标准化和统一的教育。
现代文化在当前时期,日本文化以其自己的特征,迅速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了极高的重视和认可。
日本的动漫、游戏、时装设计等在国际艺术舞台上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好评。
近代以来日本文化的变迁

近代以来日本文化的变迁在江户时代,日本文化迎来了新一轮的繁荣。
德川家康在1603年建立了江户幕府,标志着日本进入了一个新的政治时期。
这个时期的特点是社会秩序稳定,经济繁荣,以及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人们热衷于戏剧、绘画、文学和茶道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江户文化。
其中,浮世绘作为江户时代的代表文化,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广泛的影响力,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的瑰宝。
然而,随着明治时代的到来,日本文化开始了一场深刻的变革。
明治维新后,日本开始了一系列的学习西方运动,试图从西方引进先进的科技和文化。
这一时期的文化特点是开放性和创新性,人们积极吸收外来的知识和观念,为日本文化的现代转型奠定了基础。
同时,明治时代的文化也保留了传统的元素,如和服、茶道和日本刀等,这些传统元素与现代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明治文化。
在全球化的进程中,日本文化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全球贸易的推进,日本文化逐渐融入了全球文化的大潮中。
这个时期,日本文化体现出了强烈的国际影响力,其动漫、音乐、时尚、美食等元素在世界范围内都受到了广泛的和喜爱。
同时,日本文化也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吸收了各种文化的精髓,丰富了自己的文化内涵。
回顾近代以来日本文化的变迁,我们不难发现,日本文化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特点。
从江户时代的多元化到明治时代的开放性和创新性,再到全球时代的国际影响力,日本文化都在不断地发展和演变。
这些变迁不仅对日本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全球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展望未来,日本文化将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继续发展。
一方面,它将更加注重本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以保持自己的文化独特性;另一方面,它将积极参与全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态度面对世界。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日本文化也将持续探索新的表现形式和传播途径,为世界各国人民带来更多优秀的文化和艺术作品。
近代以来日本文化的变迁是一部丰富多彩的历史长卷,展现了日本民族对于文化的热爱、探索和创新。
从日本文化发展历程审视日本文化的独特特征

界。02Βιβλιοθήκη 弥生文化约在公元3世纪,受到大陆移民的影响,开始种植水稻和使用金属器
皿。
03
古坟文化
公元4世纪中期至7世纪,注重建造巨大的家族坟墓,反映出强烈的等
级制度。
日本文化的中世纪发展阶段
飞鸟文化
公元6世纪,受到佛教影响,建筑和艺术风格具有浓厚的宗教 色彩。
奈良文化
公元7世纪末至9世纪,以佛教为中心,盛行工艺美术和文学创 作。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动漫与时尚
日本是著名的动漫和时尚之都。日本 的动漫作品如《灌篮高手》、《海贼 王》等在全球范围内都有很高的知名 度。同时,日本的时尚品牌如三宅一 生、高田贤三等也在全球时尚界具有 影响力。这些作品和品牌反映了日本 文化的创新性和时尚感。
03
日本文化的发展与演变
日本文化的古代发展阶段
01
绳文文化
起源于公元前300年左右,强调尊重自然、重视祭祀和死后的灵魂世
日本文化的综合性、注重细节、和谐与平衡以及自然与人文的融合等特点将继续推动日本 文化的创新和发展,使日本在文化领域保持领先地位。
跨文化交流与融合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日本文化将继续积极参与跨文化交流与融合,吸收各种不同文化 元素,丰富自身文化内涵。
环保与可持续发展
日本文化的和谐与平衡特点将使其在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推动全球可持 续发展。
日本文化的礼仪与习俗
鞠躬与礼仪
日本人非常重视礼仪,鞠躬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礼仪形式。鞠躬的深度和次数表示对对方 的尊重程度。
餐桌礼仪
日本文化中的餐桌礼仪非常讲究,包括使用筷子、刀叉的方式,以及食物的品尝方式等。 在公共场合就餐时,日本人通常会等待所有人就座后再开始用餐。
日本历史和文化的演变研究

日本历史和文化的演变研究作为一个岛国,日本有着独特的历史和文化,经过不断的演变和发展,成为了今天我们所熟知的国家。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索日本历史和文化的演变,并了解它们对当今世界产生的广泛影响。
1. 古代日本的历史日本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4世纪左右,当时的日本是由许多氏族所统治的。
在这个时期,农业和手工业开始兴起,特别是稻米的种植和加工成为了一项重要的产业。
在公元3世纪到5世纪期间,日本开始有了自己的文字,经济和政治的中心逐渐向大和王国转移。
这一时期的文化遗产包括八咫镜,大和书籍等。
在公元7世纪和8世纪期间,日本文化受到了汉文化的影响。
日本的官方语言和文字开始采用汉语和汉字,并将佛教引入到了日本。
这时期的文化和艺术呈现出了宗教色彩,如佛教雕塑、壁画、建筑等。
2. 平安时代的文化黄金时期从公元794年到1185年,日本进入了平安时代,这一时期的文化成就对日本以后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这一时期,日本开始有了自己的文学、绘画、音乐、舞蹈和戏剧等领域的成就。
宫廷文化是当时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特点是审美、日本化、文雅、但也有一些局限性。
这一时期的文化遗产有《源氏物语》、《枕草子》、平家物语、扇子、八叶屏风、平安神宫等。
3. 戰国时期的文化变革自1185年至1573年,日本进入了战国时期,该时期的文化与中世纪欧洲类似,信息流通困难、战争频繁、社会动荡。
在这个时期,许多文化领域开始出现了新的变革,如戏曲表演、传统艺术如陶器、铜器、漆器、刀剑等。
战国时期日本的文化成就包括茶道、武士道、诗歌、绘画、政治、战争等。
茶道是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艺术之一,其核心精神包括了专心致志、和谐、纯美、自然等。
和茶道相伴的当时有石山舞、能剧等古典音乐剧种。
日本后期的大名宅邸,装饰对称,似有人来走动。
4. 江户时代的文化繁荣江户时代是日本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其特点包括了和平、稳定、同时也是文化繁荣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日本迎来了一个新的艺术绘画、戏剧、文学、音乐、舞蹈等的高峰时期,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著名的文化人物。
日本的文化发展历程

日本的文化发展历程日本的文化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时期。
在这段历史中,从中国和朝鲜半岛学到的文化和艺术形式在日本形成,例如佛教和汉字书写系统。
古代日本的文化还受到了土著信仰和山岳信仰的影响,这些信仰形成了独特的神道教。
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本的文化得到了发展和改变。
在奈良时代(710-794年)和平安时代(794-1185年)期间,日本的艺术和文化经历了蓬勃发展。
在这个时期,日本皇室推动了文化的发展,宫廷艺术如雅乐、舞蹈和绘画得到诸多发展。
到了平安时代末期,武士阶级的崛起导致了一种新的文化形态的出现。
在这个时期,武士文化迅速发展,武士道和戏剧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色。
同时,诗歌、绘画和茶道也变得更加重要,这些都是雅致和艺术性的表达。
在江户时代(1603-1868年),日本的文化再次面临了重大变革。
这个时期,日本经历了长时间的和平,社会稳定,这为文化的繁荣创造了条件。
戏剧、文学、木版画和茶道等艺术形式在这个时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明治维新(1868年)标志着日本走向现代化,同时也对日本的文化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西方的思想、技术和艺术形式进入日本,并与传统日本文化相融合,创造了新的艺术和文化形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本的文化在社会和技术的变革中不断发展。
现代日本以其创新性的科技、动漫、音乐和时尚产业而闻名于世。
虽然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但日本仍然保留着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
总之,日本的文化发展历程展示了一个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过程。
从古代开始,经历了多个时期的兴盛和转变,直到现代,日本的文化一直在不断创新和演变,同时也保留着传统的价值观和艺术形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日本文化发展的曲折历程[内容提要]日本文化是幸运的:在其历史上有几次直接输入比自身文化先进数百上千年的外来文化,从而使其物质文化与部分制度文化发生真正意义上的大跃进,跨越了其他民族必须循序渐进的社会发展阶段。
日本文化又是不幸的:当其自身尚未成熟时,已然遇上外来发达的大文化,这个大文化压制日本文化的自然发育,使之在精神方面发生分裂,一部分随着物质文化一起跃进,几乎是全盘接受外来的意识形态与伦理道德;另一部分依然停留在在跃进前的水平之上,仍然以自己日常生活中总结出来的行为方式来应付外部世界。
表现出来的是一种精神文化方面的侏儒状态。
匈牙利作家梅尔彻〃伦吉尔(Melchior Lengyel)写过一个剧本,名为《台风》。
在这个剧本中出现了一批在巴黎学习的日本留学生,他们在剧中有如下的对白:西方数千年来发展起来的古老文化,我们日本人只要十五年就把它变成囊中之物了。
西方学者花费三十年取得的研究成果,我们只要读五天书就握于掌中了;让欧洲人去费脑子好了!让欧洲人去干好了!等他们创造出什么好东西,我们再学过来那该多好;为了达到今天的水平,欧洲人已牺牲了多少代人,有多少人成为殉道者而倒下。
但我们只用十五年就把西欧文化中有价值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了。
这些话是作为讽刺日本人在文化方面吃现成饭的事实而设计的。
该剧写于1909年,去日俄战争不远。
正当日本人在十年的时间里相继打败了中国与俄国两个庞然大物后,用这样的话来描绘他们当时的洋洋自得的粗俗嘴脸是并不过分的。
日本留学生是不是说过上面那些话不必当真,但这些话却是道出了日本文化幸运的一面。
所谓幸运就是指他们在历史上有几次直接输入了比自身文化先进数百上千年甚至数千年的外来文化,从而使自身文化发生真正意义上的大跃进,跨越了其他民族必须循序渐进耗时费事而无法省略的社会发展阶段。
但是日本文化也有不幸的一面。
日本文化的不幸就是在自己的文化尚未成熟时,已然遇上外来的发达的大文化,这个大文化压制未成熟的日本文化的自然发育,使之在精神方面始终处于侏儒状态。
前述的文化方面的大跃进其实主要只是在物质方面与部分的制度方面。
无论中国,无论欧洲,其精神文化都是在物质文化的发展上同步发展起来的,自身精神文化的建立绝对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观念的东西很难超越。
对任何一个民族而言,不与其他民族发生文化交流是几乎不可能的事,当这一交流发生时,往往使自己的文化产生新的活力,不但在物质文化方面增添新的内容,使之更显丰富,而且也在精神文化方面有所更新而发出异彩。
但不管如何变化,对于循序渐进的民族而言,其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都是齐头并进的,不会发生上下不整合的现象。
无论是卡尔〃马克思所认为的:意识形态和伦理道德不过是作为基础的物质条件(特别是经济条件)的反映;或者是马克斯〃韦伯所主张的:一个社会的伦理道德是既定的,任何一种类型的经济如果与这种伦理道德相一致,就必然要兴盛起来;上两理论说的都是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相一致的问题,尽管两人的观点完全相反。
但是当一个弱势文化受到强势文化的影响而发生文化上的大跳跃时,情形就有些两样。
在这种情况下,弱势文化常常发生物质文化方面的跳越发展阶段的变化。
但是跳越物质文化发展阶段的民族,也必须跳越精神文化的发展阶段,否则必然要发生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在意识形态方面与伦理道德方面出现痛苦的分裂现象。
日本人的不幸即在于他们的物质文化已经发生大跃进,他们的精神文化却产生分裂,一部分随着物质文化一起跃进,几乎是全盘接受外来的意识形态与伦理道德;另一部分却依然停留在跃进前的水平之上,仍然以自己日常生活中总结出来的行为方式来应付外部世界。
这就使得日本人成为世界上最为奇特的民族:他们既好斗又和善,既尚武又爱美,既彬彬有礼又妄自尊大,既温文尔雅又蛮不讲理,既刻板又富有适应性,既顺从又不甘任人摆布,既忠贞不二又会背信弃义,既保守又善于接受新事物,既在乎别人对他们的看法又常常一意孤行。
而且更要的是,这一切相反的行为方式又都是以极端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使人很难对日本民族的性格下一个准确的断语。
为了理解日本文化的幸与不幸之间的矛盾,我们必须作一个简单的历史回顾。
在公元前三世纪以前,被称为绳文文化的日本土著文化已经在日本列岛自生自长持续了八千年之久,发展速度十分缓慢。
公元前三世纪,大陆上的稻作民族携带金属工具移来,使日本一跃进入水田农耕阶段,变成为弥生文化,日本文化似乎从婴儿一下子长成小孩。
从绳文文化进入弥生文化并不是自然发展的结果,而是外来文化侵入的缘故,只是这一外来文化的载体不是典籍或工具,而是移民本身。
这些来自大陆的移民与土著居民,所以日本民族的主要成份还是绳文人,但大陆移民带来的新技术和新知识具有土著民族的融合形成今天的日本民族。
当然,在数量上大陆移民不会超过土著居民,所以日本民族的主要成分还是绳文人,但大陆移民带来的新技术和新知识具有土著文化无可比拟的先进性,使得日本文化发生质的变化。
因此有人借用后世“和魂汉才”与“和魂洋才”的提法,戏称这一质的变化为“绳魂弥才”,意思是:人还是绳文时代的土著,而精神却已步入弥生阶段。
究其实,这时日本民族的精神文化有可能是伴随新知识新技术而来的新观念与新意识和绳文时代土著观念与意识的混合,而不一定全是移民的新观念,但是由于年代久远,而且没有文字的记载,今日已难得其详。
但这种混合观念使日本得以在后来的八九百年时间建立了许多奴隶制的小国,而摒弃绳文时代的蒙昧状态,却是不争的事实。
如果把日本文化的发展比喻成原子核外层电子的跃迁,是一点也不为过的。
这样的跃迁在日本历史上经常发生,上面的绳文文化到弥生文化是一次,公元六七世纪之交(中国的隋唐之际),又是另一次。
这一次是圣德太子推行的“推古朝改革”与接踵而来的大化改新,又一下子将日本从奴隶社会推进到律令国家。
儒家理念与佛教思想成为国家的主导意识。
而不幸的是在儒学和佛教进入以前,日本尚不存在可以称之为宗教或其他什么基本成形的意识形态体系,因而拿不出自己的思想尺度去衡量外来思想的异己度,亦即无法判明外来思想的好与坏,分别什么应该接受,什么应该排斥,只能囫囵吞枣照单全收。
但是这时已可看出日本传统的天神的概念并不因为佛教与儒家学说的传入而隐退,而是与佛儒杂然并陈。
大化元年(645年,唐贞观十九年)八月的诏书就有“随天神之所奉寄,方今始将修万国”的话。
这种杂然并存的上层建筑,贯穿于整个日本历史以至于今。
一方面全盘接受的是与当时经济基础相适应的先进的外来的意识形态,另方面又保留文化未跃进以前旧有的思想观念,两种精神文化之间存在巨大的时差,又焉能不使整个日本文化时时处于矛盾之中?大化改新以后,日本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以至精神文化都全面地受到唐文化的辐射,以至于形成所谓唐风文化。
一切文化样式都是“唐模样”,辣椒要叫唐辛子,南瓜要叫唐茄子,甚至胡麻要叫唐胡麻(胡麻对中国来讲已是外来的,故冠以胡字,传到日本后,是双重外来,故其上又加唐字),连傻瓜都要叫做唐变木。
而且直到本世纪初,进口货还叫唐物,洋货店还叫唐屋。
但是在民间社会里所接触到的唐文化仅止于物质文化,至多只及于部分的制度文化,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涵只在上层社会传播。
据研究,儒家伦理直到千年以后的德川幕府时代,还未在民众中普遍传开。
这是另一个分裂现象,即上层社会与民间社会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分裂。
这是使日本文化出现他人不能理解的矛盾乖张的原因之二。
第三个分裂的现象也随之产生,即时时形成与外来文化尖锐对立的文化或思潮。
对于任何有识之士来说,全盘接受外来文化而无视自己的民族文化到底是一件令人难堪的事。
于是在唐风文化盛行了二三百年之后,随着唐朝的衰落和其它原因,日本停派遣唐使,开始发展所谓“国风文化”。
这种文化是处处要求体现日本固有的民族风格,从创造假名开始,直到在绘画、书法和建筑方面逐渐营建出一种日本风格来,并使佛教也趋向于日本化。
尽管国风文化并不能完全割断与中国文化的联系,假名仍由汉字变形而来,儒教伦理仍然保持,佛教各宗派至今也还经常要到中国来寻根,但对日本而言,毕竟是创造出了一种崭新的文化,而且这种文化从此被当作日本民族文化的基础长期延续并不断丰富其内涵。
以此为标志,其后的日本文化在吸收一段时期的外来文化后,总要产生一股反向的潮流,强烈要求回到日本的固有文化去。
这种要求有时并非产生于保守的思想流派,甚而是产生于那些原来积极要求学习外来文化的人当中。
明治维新是日本文化的第三次大跃迁,这次跃迁把日本推向国际社会,使之迅速成为亚洲强国。
但是在这次跃迁中,狂热吸收西方文化主要在明治时期的头二十年。
以福泽谕吉为代表的“明六社”不遗余力地开展启蒙活动,号召对西方文化的全盘吸收。
作家森鸥外至于宣称:“彼(指西方)之所长并存于精神与技术两方面,我国人唯予模仿与崇拜可也。
”表现出一种狂热的状态。
但是进入明治二十年代以后,国粹主义之风兴起,猛烈批判“文明开化”运动是“以美为母,以法为父,妄自移风易俗,傲奢淫荡。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国粹主义还发自启蒙者本身。
最明显的莫过于福泽谕吉。
从幕末一直到明治初年,他一直是西方文明的鼓吹者,但到明治十年时,就已变了调子:“察日本近年之情况,被文明的虚伪之说所欺骗,抵抗精神渐趋衰颓,忧国之士不可不讲求防救之术。
”隔了一年,他又说:“吾人看法与(西方文化)醉心论者全然不同,吾人对于我国不是一个新的西方国家不唯不为之愤[疾],反为试图做西方国家的想法而深感忧虑。
”好象他自己从来没有醉心于西方文化,也不曾主张过脱亚入欧论,一心一意要使日本挤入西方国家的行列似的。
国粹主义行时了二十年,因为没有理论基础,在精神文化方面建构不出自己的体系,在社会上已经失去魅力,甚至引起人们的反感,如夏目漱石就调侃道:“要为国家而吃饭,为国家而洗脸,为国家而上厕所,真受不了。
”因此从明治四十年代起到昭和五六年间(本世纪一十年代后半到三十年代初),日本人又热衷于接受西方的理论与学说,这明白地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国际地位,使自己显得有教养,有文化,而国粹主义者是拿不出什么人道主义和德谟克拉西这类时髦的学说与概念来的。
可是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对外侵略野心大为膨胀,日本主义又大行其道,到处清除欧洲文化的影响,甚至于宣布日语中某些外来词为“敌性语言”而加以清除。
不过这一过程只有十五年时间,二战失败后,日本又进入一个新的狂热学习西方文化,尤其是美国文化的阶段。
战败以后的严重的自卑感引发了比文明开化时期更为激烈的自暴自弃的言论,有些西化的主张依中国人的传统看来简直是奸言论,如志贺直哉主张原封不动地采用法语作为国语,更有人主张日本不如干脆成为美国的一个州。
整个日本的精神文化似乎处于真空状态,一切以美国文化的马首是瞻。
但是六十年代日本经济起飞以后,形势又逐渐起了变化。
日本民族自信心好象得到了迅速的恢复,不断抬高日本文化的地位,并强调其独特性,而且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说明日本文化的优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