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其人其事

合集下载

【学习漫谈】世界名人学习故事之二培根

【学习漫谈】世界名人学习故事之二培根

【学习漫谈】世界名人学习故事之二培根世界名人学习故事之二:培根古往今来,在事业上有所建树的人都重视知识的积累,因为金字塔的高度是与其底面积成正比的,要想有所成就,没有广博的知识、扎实的基础和深厚的功底是不成的。

17世纪英国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科学家弗兰西斯·培根的两句脍炙人口的名言是“知识就是力量”,“真理是时间的女儿,不是权威的女儿”。

他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中被尊称为哲学史和科学史上划时代的人物。

马克思称他是“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英国哲学家。

出生于伦敦的一个贵族家庭,成长于从千年黑暗的中世纪到科技、社会大发展的工业革命的转折期,是与达?芬奇、哥白尼、伽利略等齐名的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除旧布新的先驱者。

他批判因循守旧,呼唤开拓创新,提出“知识就是力量”这一名言,为思想解放做出了重大贡献。

他的预言为后来一系列的社会进步和科技发明所证实,他的思想至今仍闪烁着夺目的光辉。

一、唯物哲学家知识是力量培根在科学史上是一位有争议的重要人物。

但作为一个科学哲学家,培根在历史上所作出的贡献是不可忽视的。

他是以新唯物主义哲学指导科学发展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最早认识到科学的历史意义以及它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的人。

培根是个唯物主义的哲学家。

在科学事业上他没有从事某一项具体的研究,用他自己的话讲,他要作一个科学上的哥伦布。

他在1605年出版的《学术的进展》一书中,主要阐述了这种观点。

在这一观点的主导下,培根从哲学原理出发,深入地研究和论述了科学的方法问题。

首先他明确指出,科学的目标是用新发现和新发明来改善人类的生活。

这是他的哲学的突出特点之一。

为此他提出了著名的口号“知识就是力量”。

在巨著《学术的伟大复兴》中,培根阐述了他一系列的有关科学的认识论。

其中第二部分《新工具论》,是这一著作的核心。

培根认为,当时的学术传统是贫乏的,原因在于学术与经验失去接触。

培根

培根

“他的天才是属于他的,他的错处是属于他的时代的。

”——伏尔泰培根的一生,可以用三句话概括:他以一个贵人的方式出世,以一个伟人的方式生活,以一个哲人的方式死去“我提议建立一列通到准确性的循序升进的阶梯。

”圣奥尔本斯子爵、英国大法官须付罚金及赎金4万英镑;须监禁于伦敦塔内以候王命;在国家或联邦中永不雇佣,不得担任任何官职;不得任国会议员;不得进入宫廷范围以内地区。

”对此判决,培根似乎心有不服。

以致在将死之时,他还不无讽刺的说道:“我是英国这50年中最公正的法官,对我的判决是这200年中最公正的判决。

”自小就体质羸弱的培根,在风烛残年之际更是被繁重的学术研究拖垮了身体,健康情况每况愈下,一日不如一日。

1626年3月底,伦敦的严寒依旧逼人。

一天,培根乘车经伦敦北郊返家,途经一片雪地时,正潜心研究冷热理论及其实际应用问题的培根兴趣突至,欲作一次实验。

他便买只鸡宰掉,亲手把雪填进鸡肚,以便考证寒冷能否延缓腐化。

刚做完此事,培根便感寒冷异常,难以招架,几乎难以回家,不得不被就近抬到一个朋友家中急救。

身体孱弱的培根,最终未能抵抗得住风寒的侵袭,支气管炎复发,病情恶化,于4月9日清晨逝世,葬于圣奥尔本斯的圣迈考尔教堂中他母亲的墓旁。

在其墓碑上,亨利·沃登爵士题写的墓志铭道:“圣奥尔本斯子爵如用更煊赫的头衔应称之为“科学之光”、“法律之舌”“知识就是力量。

”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散作家、哲学家。

他不但在文学、哲学上多有建树,在自然科学领域里,也取得了重大成就。

培根是一位经历了诸多磨难的贵族子弟,复杂多变的生活经历丰富了他的阅历,随之而来的,他的思想成熟,言论深邃,富含哲理。

《随笔集》语言简洁,文笔优美,说理透彻,警句迭出培根成为一位踌躇满志、深得民心的青年贵族埃塞克斯伯爵的朋友和顾问,而埃塞克斯也成了培根的朋友和慷慨的捐助人。

但是当埃塞克斯野心膨胀,阴谋发动一场推翻伊丽莎白女王的政变时,是培根告诫他,要把忠实女王放在首位。

培根

培根
培根不仅重视感性经验在认识中的作用,同时也强调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结合,指出两者的离异是人类认识的重大灾祸。因此,他强调既不要做只收集材料的蚂蚁,也不要做只从自身吐丝结网的蜘蛛,而要做既采集又加工的蜜蜂。他认为一切真正的知识都是在经验材料基础上经过归纳、分析、比较、实验等理性方法整理得来的。由于形而上学思维的局限性,培根没有真正实现他自已提出的让感性与理性婚配的愿望。
【标题】:培根
【内容】:
英国近代唯物主义哲学家。
生平和著作 培根1561年 1月22日出生于伦敦一个新贵族家庭,父亲是伊丽莎白女皇的掌玺大臣。培根12岁进入剑桥大学。在校期间,对当时被教会奉为经典的亚里士多德哲学深为不满,认为它流于空论,对人生无实际效益。1576年到巴黎任英国驻法国大使随员。1579年因父丧回国。以后从事律师工作,并当选为国会议员。1596年被聘为女皇特别法律顾问。在詹姆士一世的斯图亚特王朝时代,培根历任宫廷要职,1613年受命为首席检察官,1617年为掌玺大臣,1618年为大法官。培根多次接受贵族封号,1603年受封为爵士,1618年受封为维露廉男爵,1620~1621年受封为圣阿尔班子爵,1621年培根被控受贿,经判决,免除一切官职。对于此案,他承认接受过不正当馈赠,但却未因此枉法。后来,培根脱离政治生涯,潜心从事著述。1626年,因病去世,终年65岁。
哲学影响 培根在《新工具论》中概括他的自然观时写道:“在自然中真正存在的东西,虽然除掉个别物体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纯粹个体的活动之外,没有什么别的,但是在哲学里,就是这种规律以及对于这种规律的研究、发现和解释构成知识与活动的基但是,由于他把自然界的多种多样的事物和现象归结为许多单个物体的运动,只强调对物体的“分解和解剖”,以求分析出物体的“单纯性质”,而这些性质,在他看来,又是由“为数不多的”、“永恒的和不变的”形式所决定的。培根对自然物体的解剖带有片面的、静止的性质,而他关于自然物体的这一概括,也会导致自然物体的机械运动的观点。培根的自然观既具有辩证法的因素,也开了近代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先河,对T.霍布斯的物体论和J.洛克的经验分析法发生了直接的影响。

【名人故事】现代科学的始祖――培根

【名人故事】现代科学的始祖――培根

【名人故事】现代科学的始祖――培根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和作家,被誉为现代科学的始祖。

他在人类认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被誉为“实践主义的哲学宗师”,他的思想和方法影响着科学研究的发展,也对人类认识史的推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培根生于1561年,是英国伟大的“伊丽莎白时代”的代表人物。

他的一生经历了英国历史上两位杰出女王的统治:伊丽莎白一世和詹姆斯一世。

他辛勤耕耘,对现代科学的形成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他的大部分成就集中在他的哲学著作和政治生涯上。

在培根的研究中,被他视为对科学方法最大的贡献是实验。

他相信唯有通过实验,我们才能认识世界。

他认为,唯有通过实验,我们才能消除观念的偏见,找到事物本质。

他在其著作《新工具》(1620)中提出了基于实验和归纳的科学方法,即用实验来观察自然现象,然后通过归纳推理总结出自然规律。

这种科学方法的提出对人类认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现代科学的基础。

培根的哲学体现出一种对实践和经验的世界观。

他认为,人的认识应该从经验中出发,通过观察和实验来获取知识。

他在《论谈》中指出,“真正的知识是从观察和实验中获得的”。

在他看来,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得到真正可靠的知识。

他曾经说过,“知识是力量”,他所说的知识指的是通过实践所得的真实知识。

培根对科学的方法和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他的研究领域并不局限于科学。

在他的著作中,有大量的经济学、政治学和社会学内容。

他曾提出了雇佣劳动的理论,唤起了人们对工人权利的关注。

他的政治思想提出了关于统治权力和法治的观点。

他的作品《论益智国家》(1605)和《新大西洋岛屿》(1624)中提出了对于统治权力和法治的论述,被誉为国家管理和政治行政学的奠基之作。

培根的智慧和成就不仅在于他对科学和哲学的贡献,也在于他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

他关注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出了许多对当时社会问题的见解和解决方案。

哲学家名人故事:培根

哲学家名人故事:培根

哲学家名人故事:培根
罗杰·培根rogerbacon(约1214—1293),另翻译为罗吉尔·培根,英国具有唯物主义倾向的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着名的唯名论者,实验科学的前驱。

具有广博的知识,素有“奇异的博士”之称。

据说在十三世纪中期,英国学者罗吉尔·培根看到许多人因视力不好,不能看清书上的文字,就想发明一种工具来帮助人们提高视力。

为此,他想了很多办法,做了不少试验,但都没有成功。

一天雨后,培根来到花园散步,看到蜘蛛网上沾了不少雨珠,他发现透过雨珠看树叶,叶脉放大了不少,连树叶上细细的毛都能看得见。

他看到这个现象,高兴极了。

培根立即跑回家中,翻箱倒柜,找到了一颗玻璃球。

但透过玻璃球,看书上的文字,还是模糊不清。

他又找来一块金刚石与锤子,将玻璃割出一块,拿着这块玻璃片靠近书一看,文字果然放大了。

试验成功了,培根欣喜若狂。

后来他又找来一块木片,挖出一个圆洞,将玻璃球片装上去,再安上一根柄,便于手拿,这样人们阅读写字就方便多了。

这种镜片后来经过不断改进,成了现在人们戴的眼镜。

光是矫正视力的,就有青少年用的近视镜与老年人戴的老花镜,还有其他各种用途的眼镜,人们学习、工作就更方便了。

培根为人类的文明进步作出了贡献。

【名人故事】现代科学的始祖――培根

【名人故事】现代科学的始祖――培根

【名人故事】现代科学的始祖――培根培根,全名弗朗西斯·培根,是英国著名的哲学家、科学家、作家和政治家,也是现代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生于1561年,卒于1626年,被誉为科学之父,其独特的思想和方法对于现代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培根生于英国一个贵族家庭,接受了优质的教育。

他早年在剑桥大学学习,学习哲学、自然科学和政治等学科。

在他的学术生涯中,他提出了“致用”的学术观点,主张科学的目的在于为人类的生活和福祉服务。

这一观点成为了现代科学研究的基础,并对科学的发展方向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培根是经验主义的倡导者,他认为科学的研究应该通过实证和观察来进行,而不是基于推理和假设。

他提出了“观察一切,证明一切”的观点,即科学研究应该以实证为基础,通过观察和实验来验证理论的真实性。

这一思想对于现代科学方法的确立具有重要意义。

培根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是他对于知识的分类和整理。

他将知识分为记忆、想象和理性三个层次,提出了“知识的金字塔”理论。

根据这一理论,知识的积累需要从最基础的层次开始,逐步向上发展,直到达到完全的理性认识。

这一理论为知识的整理、积累和传播提供了一个基本框架,也为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除了在科学领域的贡献,培根还是一位杰出的作家和政治家。

他的作品包括哲学、历史、政治、文学等多个领域,具有很高的思想深度和艺术价值。

培根的学术生涯并不一帆风顺。

他在政治上有一些困扰,被控受贿罪并入狱。

在狱中,他继续致力于科学和哲学的研究,产生了一系列重要的著作。

他于1626年去世,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思想和遗产。

培根作为现代科学的奠基人之一,对于科学的思想方法和研究范式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他的倡导者和推动者推动了现代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和繁荣。

他的作品和思想至今仍然被广泛引用和研究,是现代科学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

罗吉尔·培根

罗吉尔·培根

罗吉尔·培根Roger Bacon牛津大学自然历史博物馆中的罗吉尔·培根像别名Doctor Mirabilis 奇异博士出生约1214年萨默塞特郡伊尔彻斯特逝世1294年国籍英国职业修士、哲学家、炼金术士组织方济各会宗教信仰天主教会罗吉尔·培根(Roger Bacon,1214年-1294年),英国方济各会修士、哲学家、炼金术士。

他学识渊博,著作涉及当时所知的各门类知识,并对阿拉伯世界的科学进展十分熟悉。

提倡经验主义,主张通过实验获得知识。

生平[编辑]罗吉尔·培根生于英国萨默塞特郡伊尔彻斯特的伊尔彻斯特修道院。

具体的出生时间已无法确定,唯一相关的记载是他在1267年的著作中说“从我第一次接触字母表,至今已历40年”,而他在13岁进入牛津大学读书是确定的,于是研究者假设他在进入牛津之前不认识字母表,从而推定他的出生时间是1213或1214年。

如果他进入牛津之前已经识字,那他的出生时间应该是1220年年以后[1]。

培根的家境比较富裕,但是在亨利三世在位期间,家里的很多财产被掠夺,一些家庭成员被流放。

培根在牛津大学就读时可能曾师从罗伯特·格罗斯泰斯特,后在牛津大学讲授亚里斯多德的思想。

没有证据证明他拿到了博士学位,他的“万能博士”的称号是死后才有的。

1237-1245年之间他曾前往欧洲学术研究中心之一法国巴黎大学任教。

1247年他回到了牛津大学,购买了很多书籍和仪器,谢绝社会和学术活动,开始自己的研究。

大约1256年他成为方济各会修士,从此失去教职。

1260年更是受到方济各会的禁令,要求他不能随便出版书籍[1]:13-17。

培根受到的科学教育和他自己的研究使他看到了当时学术争论的很多缺陷:没有教师懂得希腊文,使得他们仅仅通过低劣的翻译来了解亚里士多德的思想。

物理学并不像亚里士多德提倡的通过实验来研究,而是对典籍进行争论。

目睹这一切的培根反对这种空洞的争论,提倡实验的重要性,并且出于他直率的个性,他到处宣扬他认为正确的方法,猛烈抨击他所不同意的,这给他带来了很多的麻烦。

培根的故事

培根的故事

培根的故事嘿,咱今儿来说说培根的故事。

你知道吗,培根那可是个超级厉害的人物啊!他就像是知识界的大侠,手持智慧之剑,在思想的江湖中闯荡。

培根小时候啊,就展现出了对知识的强烈渴望。

他就像一块小海绵,拼命地吸收着周围的一切知识水分。

人家那学习劲儿,真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呀!这就好比是一个小馋猫看到了满桌子的美食,那是两眼放光,迫不及待地想要尝个遍。

长大后的培根,更是不得了。

他深入研究哲学、科学,那思考的深度和广度,就像是一片广阔无垠的海洋。

他的观点和理论,就像夜空中的星星,闪闪发光,照亮了人们前行的道路。

咱想想,要是没有培根这样的人物,那我们的知识宝库该少了多少宝贝呀!他的贡献那可不是一星半点。

他的文字就像是一把钥匙,能打开我们思维的大门,让我们看到更多的可能。

培根对于真理的追求,那也是执着得很呐!他就像一个不知疲倦的探险家,在真理的丛林中披荆斩棘。

这种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吗?他曾经说过的那些话,现在听起来还是那么有道理。

这就像是陈年老酒,越品越香。

比如说他那句关于知识的名言,哎呀,真的是太经典了!这就好像是给我们迷茫的大脑打了一针清醒剂。

你再看看现在的我们,有时候是不是太浮躁了?是不是应该学学培根,静下心来,好好地去探索知识的奥秘呢?他就像是我们的榜样,时刻提醒着我们要不断进步,不断追求更高的境界。

培根的一生,那就是一部传奇。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我们有梦想,有追求,并且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够在自己的领域里发光发热。

我们每个人不都应该像培根那样,去勇敢地追寻自己的梦想吗?难道我们要轻易放弃吗?那多可惜呀!所以啊,让我们以培根为榜样,开启属于我们自己的智慧之旅吧!让我们像他一样,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不断探索,不断成长。

相信我们也能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不是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培根其人其事
——一个有才无德的学者
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马克思曾称他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他的主要著作有《论说随笔文集》、《论科学的价值与发展》等,他说过一句最著名的话就是:“知识就是力量。

”那么,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培根生于1561年1月22日,他出生贵族家庭,父亲曾经当过英国皇家的掌玺大臣。

他从小就抱负不凡,一心想做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来,然而时运不济,就在他踌躅满志,风华正茂的19岁那年,他的父亲突然患病亡故。

年轻懦弱的培根才发现自己像是一个被人抛弃的人,为了生活和事业,为了出人头地,他开始了探索、寻求之路,他绞尽了脑汁,费劲了心机,就在他23岁的那一年,终于找到了一个值得投靠的人。

这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艾塞克斯勋爵,他是英国女王的宠臣,但这个人却是培根的姨夫,另一位勋爵的仇敌。

由于培根的殷勤和忠实,很快被提拔为英国下议院议员和艾塞克斯的私人顾问。

艾塞克斯视培根为义子,给他送了一大笔英镑和一套别墅。

而培根手中有了钱就肆意挥霍,整天过着纸醉金迷的放荡生活,难免坐吃山空,他被债权人送进了监狱。

艾塞克斯花了一大笔钱又把他从监狱里领了出来,还对他不灰心,准备继续提携他,但由于培根姨夫的极力反对而泡汤。

正在培根为自己的官场不得志而郁郁寡欢的时候,艾塞克斯遭到了政敌们的弹劾,失去了女王的宠信,以叛国罪被送上了法庭。

这时,培根一看艾塞克斯政治生命终结,在无利可图。

立即见风使舵,落井下石。

他摇身一变,竟然主动要求参加起诉他的恩人。

在法庭上,培根颠倒黑白,激情演说,指控艾塞克斯阴谋篡夺王位。

由于培根的指控,法官以不容辩驳的事实判定艾塞克斯死刑。

培根梦想把自己的大恩人送上了断头台,满以为会得到一大笔赏金,但他的美梦落空了,用出卖良心换来的仅仅是1200英镑赏赐,这令他大失所望。

1617年,56岁的培根终于爬到了他父亲生前所当过的掌玺大臣的位置,次年又坐上了皇家大法官的宝座。

年岁的增长和职务的上升,始终没有改变他的德行,1621年,因受贿、舞弊又被投进监狱。

这也是他政治生命的终结,出狱以后,一直隐居家中,搞哲学研究和文学创作,1626年的冬季,因在露天实验雪的防腐消毒作用,受风寒患病而死,终年65岁。

近代意义上的英国民族历史为时不长,然而自乔叟以来,英国文学的名篇佳构却层出不穷,各类文体领域均有大家屹立。

不过,假如有人问:哪一种文类最能代表英国的民族气质和民族性格呢?那么,我个人倾向于选择“随笔”这一文类。

随笔的写作更多地是人生阅历、智慧学养、情感性灵的自然流露,人为的痕迹很少,所以,我们若要了解英国人的秉性,那就有条捷径可走——读英国随笔。

这里我愿意再聊聊随笔名家培根的名作《谈读书》。

弗兰西斯·培根生于伦敦一贵族家庭。

他天纵奇才,12岁便入剑桥大学研习神学、法学及经院哲学,毕业后去英国驻法国使馆供职。

1597年返回英国,此
后在英国政界却饱经炎凉世态,摸爬滚打了20年。

然而政坛险恶,风云难测,他在1621年卷入了一桩宫廷阴谋,遂被罢黜,从此专研学术。

1626年因做低温防腐实验而不慎受寒致病,离开了人间是非之地。

除了哲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贡献,他所撰写的随笔也因透彻警辟、幽默隽永、意趣盎然和风格独具而享有了世界性的声誉。

《谈读书》首先说的是读书的三种功用,即:怡情、傅彩和长才。

“怡情”使人即使独处幽居也可不失生活的情趣,“傅彩”使人善于言辨或烘托气氛,“长才”则使人圆观周览,于待人、接物、进业,更加精熟完满。

其次,文章谈如何读书。

书有好坏优劣,开卷未必有益,因此颇需区别对待: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多数只需大体浏览,少数则须认真阅读、仔细消化。

再次,是说书犹镜子,可以映照出多种人生样态,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有明智者读书,既能入乎其中,又能出乎其外,将立身处世、做人之道与书本中传递出来的人生智慧和经验结合起来,修饰剪裁,去留取舍,全在一心,所谓“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

第四,是说书如良药,可以疗治各种心智缺陷。

不同书籍,各有专能,史使人明智,诗使人灵秀,科学使人深刻,逻辑使人善辨,所以,读书也应因人而异,正如治病理当对症下药一般。

此外,人只能在某一有限时空之中生存,故其人其书总难免缺漏之处,后人站在前人肩上,往往在某些方面能够超越前人,但是前人筚路蓝缕的开创之功,永远不可鄙薄。

因此,文章还提醒我们,读书时虽不可尽信书上之言,然而也不能存心诘难作者。

批判的阅读精神正应落实到宽容的接受态度上,二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

最后,此文还有一可书之处,即其文风简练,措辞精到,与其思想稳健警辟的特点恰好相配,王佐良先生的译文雅驯流畅,凝炼干净,是译界公认的一流译品。

总之,斯人、斯文、斯译使《谈读书》完全属于培根自己所说的少数值得仔细品味、认真消化的作品之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