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 作业指导书(xieer)
机器人技术作业指导书

机器人技术作业指导书一、简介机器人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机械工程等相关学科知识和技术,开发和制造能够自主执行任务的机器人系统。
在本任务指导书中,我们将介绍机器人技术的基本原理、操作方法以及常见应用场景,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和应用机器人技术。
二、机器人技术基础知识1. 机器人定义和分类机器人是一种能够执行人类给定任务的自动化设备。
根据机器人的外观和应用领域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医疗机器人等多个类别。
2. 机器人感知与定位机器人通过传感器获取周围环境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对自身位置进行定位。
感知与定位是机器人实现自主导航和操作任务的基础。
3. 机器人运动控制机器人运动控制涉及机器人的路径规划和运动规划,通过算法和控制器实现机器人的精确运动和动作执行。
三、机器人操作方法1. 远程操作机器人可以通过远程控制器进行操作,远程操作可以减少人工接触,降低风险,适用于高风险环境和远距离操作。
2. 自主导航机器人通过内置算法和传感器,能够自主感知环境、规划路径并实现自主导航,适用于需要长时间工作或复杂环境下的应用。
3. 人机协作机器人与人类进行密切配合,通过感应人类的动作和指令,实现协同操作。
人机协作在工业生产、医疗护理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四、机器人技术应用场景1. 工业自动化工业机器人在生产线上完成重复性工作,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劳动强度,广泛应用于汽车制造、电子生产等行业。
2. 医疗服务医疗机器人在手术、康复护理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够提高手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辅助康复治疗,减轻医护人员负担。
3. 农业领域农业机器人可以自动化完成农田作业,如播种、施肥、除草等,提高生产效率,减少劳动力需求,为农业生产带来新的变革。
五、机器人技术的挑战与未来发展1. 感知能力的提升当前机器人在复杂环境下的感知能力仍有限,需要进一步加强对环境的感知和理解,提高自主决策能力。
2. 人工智能的融合机器人技术与人工智能的融合将会推动机器人领域的进一步发展,使机器人能够更好地理解和适应人类需求。
工业机器人使用与维护作业指导书

工业使用与维护作业指导书第1章工业概述 (3)1.1 工业发展历程 (3)1.2 工业分类与特点 (4)1.3 工业应用领域 (4)第2章工业基本结构 (4)2.1 本体结构 (4)2.1.1 骨架结构 (4)2.1.2 关节 (5)2.1.3 连杆 (5)2.1.4 末端执行器 (5)2.2 驱动系统 (5)2.2.1 电动驱动 (5)2.2.2 液压驱动 (5)2.2.3 气压驱动 (5)2.2.4 混合驱动 (5)2.3 控制系统 (5)2.3.1 控制器 (5)2.3.2 传感器 (6)2.3.3 驱动器 (6)2.3.4 人机交互界面 (6)2.3.5 通信接口 (6)第3章工业编程与操作 (6)3.1 编程语言与编程方法 (6)3.1.1 编程语言概述 (6)3.1.2 编程方法 (6)3.2 常用编程指令与技巧 (6)3.2.1 常用编程指令 (6)3.2.2 编程技巧 (7)3.3 示教与调试 (7)3.3.1 示教操作 (7)3.3.2 调试方法 (7)第4章工业安装与调试 (7)4.1 安装准备 (7)4.1.1 技术准备 (7)4.1.2 物资准备 (7)4.1.3 环境准备 (8)4.2 安装步骤与要求 (8)4.2.1 安装基础 (8)4.2.2 本体安装 (8)4.2.3 附属设备安装 (8)4.3 调试与验收 (8)4.3.2 调试步骤 (8)4.3.3 验收 (9)第5章工业维护与保养 (9)5.1 日常维护与保养 (9)5.1.1 概述 (9)5.1.2 日常检查 (9)5.1.3 保养内容 (9)5.2 常见故障排除方法 (9)5.2.1 故障诊断 (9)5.2.2 故障排除 (9)5.3 备品备件管理 (10)5.3.1 备品备件清单 (10)5.3.2 备品备件采购 (10)5.3.3 备品备件存储 (10)5.3.4 备品备件使用 (10)第6章工业安全操作 (10)6.1 安全操作规程 (10)6.1.1 操作前准备 (10)6.1.2 操作过程中注意事项 (10)6.1.3 操作后工作 (10)6.2 安全防护装置 (11)6.2.1 安全防护设备 (11)6.2.2 防护装置检查与维护 (11)6.3 应急处理与防范 (11)6.3.1 应急处理 (11)6.3.2 防范 (11)第7章工业功能检测与评价 (11)7.1 功能指标 (11)7.1.1 基本功能指标 (11)7.1.2 高级功能指标 (12)7.2 功能检测方法与工具 (12)7.2.1 位置精度检测 (12)7.2.2 重复定位精度检测 (12)7.2.3 载荷能力检测 (12)7.2.4 工作速度检测 (12)7.2.5 工作半径检测 (12)7.3 功能评价与优化 (12)7.3.1 功能评价 (12)7.3.2 功能优化 (12)第8章工业技术应用案例 (13)8.1 汽车制造领域应用案例 (13)8.1.1 发动机装配线 (13)8.1.2 车身焊接线 (13)8.2 电子制造领域应用案例 (13)8.2.1 SMT贴片生产线 (13)8.2.2 检测与测试 (13)8.2.3 散料包装与搬运 (13)8.3 食品饮料领域应用案例 (13)8.3.1 食品包装 (14)8.3.2 食品加工 (14)8.3.3 饮料生产线 (14)第9章工业发展趋势与展望 (14)9.1 智能化发展 (14)9.2 网络化与协同作业 (14)9.3 人机协作与个性化定制 (14)第10章工业相关法律法规与标准 (15)10.1 国内相关法律法规与标准 (15)10.1.1 法律法规 (15)10.1.2 国家标准 (15)10.2 国际相关法律法规与标准 (15)10.2.1 法律法规 (15)10.2.2 国际标准 (15)10.3 法律法规与标准的贯彻执行 (15)10.3.1 组织培训:加强企业员工对相关法律法规与标准的培训,提高员工的法律意识和安全意识。
汽车制造厂中控室(焊接机器人)操作员作业指导书

汽车制造厂中控室(焊接机器人)操作员作业指导书目标本操作员作业指导书旨在提供一份简明指南,帮助中控室操作员正确地运行和管理焊接机器人。
操作准备在开始操作焊接机器人之前,请确保已经完成以下准备工作:1. 确认焊接机器人处于合适的工作状态,包括机器电源、气源和冷却系统的连接。
2. 确认所需的焊接工具和材料已准备齐全,包括焊接枪、焊丝、焊接剂等。
3. 检查工作区域的安全状况,确保没有任何障碍物或危险物品。
操作步骤请按照以下步骤进行焊接机器人的操作:1. 打开中控室的电源开关,确保控制台上的显示屏正常工作。
2. 在显示屏上输入管理员授权的登录信息,并按照系统提示完成登录。
3. 确认焊接机器人的工作模式,选择合适的模式进行操作。
可选的模式包括自动模式、手动模式和半自动模式。
4. 在自动模式下,根据生产计划设置机器人的焊接路径和参数。
确保路径和参数的输入正确无误。
5. 在手动模式下,使用操纵杆或控制按钮控制焊接机器人的移动和焊接动作。
注意遵循正确的安全操作程序。
6. 在半自动模式下,根据需要手动操作焊接机器人的部分动作,例如对焊接点进行调整或触发焊接动作。
7. 监控焊接机器人的工作状态,及时处理任何异常情况。
如果出现故障或问题,及时报告给维修人员。
8. 操作完成后,关闭焊接机器人和中控室的电源开关,清理工作区域并维护设备。
安全事项操作焊接机器人时,请始终遵循以下安全事项:1. 戴上适当的个人防护设备,包括安全眼镜、防护手套和防护服等。
2. 在操作过程中保持集中注意力,避免分散注意力或进行不必要的行动。
3. 不要将手或其他身体部位靠近焊接机器人的运动范围内,以避免受伤。
4. 在机器人运动时,不要触摸或插入任何物体,以防危险事件发生。
5. 在使用焊接机器人时,遵循相关的操作规定和注意事项,不得擅自改变设备的设置或参数。
故障排除如果遇到以下常见故障问题,请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排除:1. 机器人无法启动或运动:- 检查电源和气源的供应是否正常。
机器人装配作业指导书

标准工时本工序页码 1 of 17材料名称减速机RV-50C-120.86内六角圆柱头螺钉M8X80弹簧垫圈8转座内六角圆柱头螺钉M4X81轴串线管规格GB/T70.1-2008GB/T93-87GB/T70.1-2008位置底座底座底座底座底座底座用量188141作业前准备事项:1234作业说明及注意事项:作业后注意事项:一、安装J1轴减速器(图1)1、在减速器与转座结合面涂抹乐泰515平面胶;并通过8个涂抹乐泰243螺纹胶的螺钉M8X80及弹垫8将J1轴减速器固定到转座上,螺钉对称拧紧。
二、安装1轴串线管(图2)1、通过4个涂抹乐泰243螺纹胶的螺钉M4X8将1轴串线管固定到图2装配体减速器上。
注:螺钉扭力:M4-4.9N.m M8-40N.m所需工具、工装及设备:工具:1、内六角扳手4#、8#,力矩扳手10-100N.m工装:1、导杆工装 2、吊耳辅材:1、乐泰243螺纹胶 2、乐泰515平面胶检查本工序装配所需工具、工装及辅材是否齐全;1、装配完成后如不马上进行下一步装配,请将其放到安全位置保护好,并注意防尘、防水、防17检查本工序装配零件是否齐全、清洁;简单检查各零件有无明显不合格地方;对已喷漆零件准备好防护措施;站别名称安装J1轴减速器本站工序号1总工序数机械本体装配作业指导书产品型号文件编号版本号图1图2内六角圆柱头:螺钉M8X80、弹垫8减速器总成RV-50C-120.86(31L031CO)转座内六角圆柱头螺钉M4X81轴串线管图1装配体涂抹乐泰515平面胶涂抹乐泰515平面胶导杆工装:保证减速机螺纹孔对齐注意事项:装配时注意减速机大齿轮脱落,用吊耳吊起拿出材料名称O型橡胶密封圈100X3.55O型橡胶密封圈160X3.55底座内六角圆柱头螺钉M4X8底板内六角圆柱头螺钉M10X35弹簧垫圈10规格GB/T3452.1-2005GB/T3452.1-2005GB/T70.1-2008GB/T70.1-2008GB/T93-87位置底座底座底座底座底座底座底座用量1114177作业前准备事项:1234作业说明及注意事项:作业后注意事项:所需工具、工装及设备:工具:1、内六角扳手4#、10#,力矩扳手10-100N.m辅材:1、乐泰243螺纹胶 2、乐泰515平面胶检查本工序装配所需工具、工装及辅材是否齐全;一、安装底座(图1)1、在减速器与底座结合面涂抹乐泰515平面胶;并通过7个涂抹乐泰243螺纹胶的螺钉M10X35及弹垫10将底座固定到转座减速器上,螺钉对称拧紧。
机器人维护保养作业指导书

机器人维护保养作业指导书机器人维护保养作业指导书1. 前言机器人在现代工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为它们能够自动执行一系列任务,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然而,为了保持机器人的良好运行状态和延长使用寿命,定期进行维护保养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介绍机器人维护保养的重要性,以及一些常见的维护保养作业指导。
2. 机器人维护保养的重要性机器人作为生产线上的关键设备,需要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以确保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定期维护和保养机器人可以避免潜在故障并减少停机时间,提高设备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机器人是高投资设备,定期维护保养可以延长其使用寿命,降低维修和更换成本。
3. 机器人维护保养的基本原则在进行机器人维护保养时,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3.1. 计划性维护保养:制定维护保养计划,按照一定的时间和频次对机器人进行维护保养,以确保机器人的稳定运行。
3.2. 预防性维护保养:提前检查和更换易损件,预防故障的发生,减少停机时间。
3.3. 规范化维护保养:按照制造商提供的操作手册和维护保养指导进行作业,确保维护保养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3.4. 定期巡检:定期检查机器人的各项功能和部件是否正常工作,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4. 机器人维护保养的具体作业指导4.1. 清洁与润滑:定期清洁机器人表面和关键部件,防止灰尘和污垢对机器人造成损害。
根据制造商提供的润滑指导,定期给机器人润滑部件添加适量润滑剂。
4.2. 零件更换:定期检查机器人的关键部件,如电池、传感器、电机等,发现问题时及时更换,以保持机器人的正常运行。
4.3. 校准和校验:定期对机器人进行校准和校验,以确保其运动轨迹和姿态的准确性。
根据制造商提供的操作指导进行校准和校验作业。
4.4. 故障排除:定期进行机器人故障排除,根据制造商提供的故障排除手册,识别和修复故障,以确保机器人的正常运行。
5. 对机器人维护保养的观点和理解机器人维护保养是确保机器人正常运行和延长使用寿命的重要活动。
机器人安全作业指南

丝位置处。作业时需按照天车操作规程进行操作,严禁车与机器人间距,严禁碰撞机器人 作业 更换焊丝时涉及高处作业,需注意平台上站立位置,配合 更换,防止掉下摔伤。
高处坠落 起重伤害 其他伤害
焊枪出丝时,严禁将手部放在焊嘴下方,防止被扎伤;
机器人操作人员需佩戴防护眼镜进行操作,防止剪丝时伤
12
进入安全 而且监视员也要受过特别教育。
期间严禁在防
防护栏 (5) 安全防护栏内的作业者手持示教器,无论什么状况 护栏内,进行
都要确保能随时按下紧急停止按钮以防不测。
任何操作
(6) 安全栏外的监视员也要处于必要位置以便随时能够
按下停止按钮。
(7) 请将【安全防护栏内作业中】的牌子挂在控制柜
上,防止他人误操作引起危险。
1
机器人系 控制柜
度和高度,避
统的启动 关机顺序:主控制柜-从控制柜-焊接电源(焊机)-水箱- 免运行中碰撞
变压器
损坏机器臂
机器人每天首件焊接前需进行TCP校对,机器人开启、停 放需放在站点位置。注:机器人旋转臂:2轴需大于40 ℃,3轴大于0℃,避免移动中造成撞坏机器臂
工件上料作业,工件需按划定路线行进,天车作业时需按 照天车操作规程进行操作,严禁违章作业;不要接近吊 件; 每日对吊索具进行检查和确认,严禁使用不符合规定的吊 工件吊装 索具;天车上料后停放到指定区域,吊钩升至2米以上高度 工件砸脚 2 至上料架 工件横向及纵向对中组件定好位后,适当松开一些,方便 挤伤手部 作业 子车托举工件;待子车达到上料架位置,子车升降机构动 台车撞伤 作,托架工件 为确保人员安全,待工件定好位后,操作人员需到外侧操 作上料架控制柜,呼叫小车进行取件。
②子台车的定位销转为{退回}
智能机器人技术应用作业指导书

智能技术应用作业指导书第1章技术概述 (4)1.1 发展简史 (4)1.1.1 早期发展阶段(20世纪初1950年代) (4)1.1.2 产业化阶段(1950年代1970年代) (4)1.1.3 智能化阶段(1970年代至今) (4)1.2 分类及特点 (4)1.2.1 按应用领域分类 (4)1.2.2 按驱动方式分类 (5)1.2.3 按控制方式分类 (5)1.3 技术应用领域 (5)1.3.1 制造业 (5)1.3.2 医疗领域 (5)1.3.3 家庭服务 (5)1.3.4 特种作业 (5)1.3.5 教育与娱乐 (5)第2章硬件系统 (5)2.1 硬件结构 (5)2.1.1 机械结构 (6)2.1.2 动力系统 (6)2.1.3 传动系统 (6)2.2 传感器与执行器 (6)2.2.1 传感器 (6)2.2.2 执行器 (7)2.3 控制器与计算平台 (7)2.3.1 控制器 (7)2.3.2 计算平台 (7)第3章软件系统 (7)3.1 操作系统 (7)3.1.1 操作系统类型 (7)3.1.2 操作系统功能 (8)3.1.3 操作系统特点 (8)3.2 编程语言 (8)3.2.1 编程语言类型 (8)3.2.2 编程语言特点 (8)3.3 软件架构 (8)3.3.1 层次化架构 (9)3.3.2 模块化架构 (9)3.3.3 面向服务架构(SOA) (9)3.3.4 微服务架构 (9)第4章感知技术 (9)4.1 视觉感知 (9)4.1.2 常用视觉传感器 (9)4.1.3 视觉感知技术在中的应用 (9)4.2 激光雷达感知 (9)4.2.1 概述 (9)4.2.2 常用激光雷达传感器 (10)4.2.3 激光雷达感知技术在中的应用 (10)4.3 超声波与红外感知 (10)4.3.1 概述 (10)4.3.2 常用超声波与红外传感器 (10)4.3.3 超声波与红外感知技术在中的应用 (10)第5章定位与导航 (10)5.1 定位技术 (10)5.1.1 观测定位法 (10)5.1.2 惯性导航定位 (10)5.1.3 地图匹配定位 (11)5.1.4 协同定位 (11)5.2 导航算法 (11)5.2.1 漫游算法 (11)5.2.2 模型预测控制(MPC) (11)5.2.3 粒子滤波算法 (11)5.2.4 A算法 (11)5.3 路径规划 (11)5.3.1 图搜索法 (11)5.3.2 潜在场方法 (11)5.3.3 贝尔曼方程法 (12)5.3.4 线性规划法 (12)第6章运动控制 (12)6.1 运动学模型 (12)6.1.1 正运动学模型 (12)6.1.2 逆运动学模型 (12)6.2 动力学模型 (12)6.2.1 刚体动力学模型 (12)6.2.2 非线性动力学模型 (12)6.3 运动控制器设计 (12)6.3.1 位置控制器设计 (12)6.3.2 姿态控制器设计 (13)6.3.3 速度控制器设计 (13)6.3.4 力矩控制器设计 (13)第7章人机交互 (13)7.1 语音识别与合成 (13)7.1.1 语音识别技术 (13)7.1.2 语音合成技术 (13)7.1.3 语音交互应用案例 (13)7.2.1 图形用户界面设计原则 (13)7.2.2 常用图形用户界面控件 (13)7.2.3 图形用户界面应用案例 (14)7.3 手势识别与跟踪 (14)7.3.1 手势识别技术 (14)7.3.2 手势跟踪技术 (14)7.3.3 手势交互应用案例 (14)第8章自主学习与人工智能 (14)8.1 机器学习基础 (14)8.1.1 机器学习概述 (14)8.1.2 监督学习 (14)8.1.3 无监督学习 (14)8.1.4 半监督学习 (14)8.2 深度学习技术 (15)8.2.1 深度学习概述 (15)8.2.2 卷积神经网络(CNN) (15)8.2.3 循环神经网络(RNN) (15)8.2.4 对抗网络(GAN) (15)8.3 强化学习与自适应控制 (15)8.3.1 强化学习概述 (15)8.3.2 Q学习 (15)8.3.3 策略梯度方法 (15)8.3.4 自适应控制 (15)第9章应用案例 (15)9.1 工业应用 (16)9.1.1 汽车制造业 (16)9.1.2 电子电器行业 (16)9.1.3 食品饮料行业 (16)9.2 服务应用 (16)9.2.1 医疗服务 (16)9.2.2 餐饮服务 (16)9.2.3 家政服务 (16)9.3 特种应用 (16)9.3.1 灾难救援 (16)9.3.2 空中 (16)9.3.3 水下 (16)9.3.4 空间 (17)9.3.5 核工业 (17)第10章安全与伦理 (17)10.1 安全规范 (17)10.1.1 设计安全规范 (17)10.1.2 操作安全规范 (17)10.1.3 使用环境安全规范 (17)10.2.1 紧急停止装置 (17)10.2.2 安全监控与预警系统 (17)10.2.3 安全防护装置 (18)10.3 伦理与法律规范 (18)10.3.1 伦理规范 (18)10.3.2 法律规范 (18)第1章技术概述1.1 发展简史技术的发展可追溯至二十世纪初期,自那时以来,它经历了多次重要的变革和发展。
机器人安全作业指导书共7页word资料

机器人安全作业指导书(第一版)云顶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编制:张志业审核:批准:■目录1. 警示标牌----------------------------------------------------31.1 机器人的警示标牌---------------------------------------31.2 控制器的警示标牌---------------------------------------32. 操作者应遵守事项--------------------------------------------43. 厉行整理整顿的工作及区域----------------------------------- 44. 易燃、易爆品的处理-----------------------------------------55、操作者与公司安全管理人员及设备维护人员的联络---------------------56. 示教作业的相关安全注意事项-------------------------------- 56.1 操作前的确认----------------------------------------- 66.2 安全防护栏内的示教作业------------------------------- 66.3 安全监督员的职责------------------------------------- 76.4 合作作业的信号--------------------------------------- 76.5 示教作业时其它注意事项------------------------------- 77.打开电源时的注意事项--------------------------------------- 88.工作前的点检----------------------------------------------- 89.工作中的注意事项------------------------------------------- 810.焊接的相关安全注意事项------------------------------------ 910.1遮光帘的设置----------------------------------------- 910.2 排气设备的使用-------------------------------------- 910.3 火灾、爆炸及产生破裂时的注意事项-------------------- 1010.4 气瓶、流量计的注意事项---------------------------------------------1011.维护、点检的相关安全注意事项------------------------------ 1111.1 维护、点检前的安全确认------------------------------ 1111.2 部品的维修、更换------------------------------------ 1111.3 润滑油的处理---------------------------------------- 1111.4 维护、点检后的确认---------------------------------- 12 1.警示标牌为保证安全作业,现例举几种重要的安全标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图片与文字说明3批准备注:1.如果清洗效果不明显,可以再次执行清洗程序,
即待清洗结束后,再次点击【RUN】,可以清洗2~3次,直到
清洗效果达到工艺要求。
【D.03】在电气控制柜操作面板上调用配方号“0”(名称为NF),调用方法:点击"查询"→“储存0”→“读取”,点击选择"方案5"。
【D.01】调用程序"cleanpos",并执行第一步,将喷枪移动到清洗位置.然后将清洗剂装载到清洗桶,并切换相应的气阀。
【D.02】非正常确认机器人输出信号"01~05"状态为关闭(黑白状态),如否,则点亮输出信号窗口,将蓝色方框移动到已开信号编号上,按住"A",按"关"。
【D.05】按"RUN"键开始清洗,完成后按"返回"键回到主界面。
并操作机器人执行程序第二条子命令回到原点。
【D.04】点击"清洗"按钮进入清洗画面,现已根据工艺设定好"风(空气清洗)"时间、"溶剂1"时
间及"清洗次数",请勿轻易更改。
编制2013-7-10
新制定版次审核作业工序
管路清洗使用部门涂装车间机械手操作指导书
文件编号:C-WI-021版本:A/0若吐出量过小,【D.03】步骤"方案5"吐出量可以设置为5.00作业注意要点务必确定各管路系统气阀等开关是否正确回到原点[HOME]位置时,必须到位,否则影响下次开机效率
编制时间拟定理由A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