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管理学基础(人大版)讲义:第一章 档案概论.doc
档案学概论1

• 档案室的职能:主要是管理本单位的全
部档案资料,并积极提供利用;指导监 督本单位文件材料归档工作;做好定期 向档案馆移交的工作待等。
• 档案室的类型:目前主要有综合档案室、
档案资料中心、声像档案室、科技档案 室和联合档案室等。
5.2档案馆的性质和职能
2.1档案价值形态
• 档案的凭证价值和情报价值
• 档案的凭证价值是档案的基本价值之一,
是档案不同于其它各种资料的最基本的特 点。
• 档案的情报价值亦是档案的基本价值之一,
它的主要特点在于它的原始性和可靠性。
⒉1档案的价值形态
• 档案的第一价值和第二价值
• 档案的第一价值,指档案对于其形成者所具有的
• 档案的教育作用是指档案以及独特的历史性、
直观性和原始性,成为宣传教育的重要材料。
2.3实现档案价值的规律性
• 一、档案价值扩展律
• 档案价值扩展律是指由于价值主体扩展和
档案作用性质的变化而导致档案的价值形 态由单一转为多样化的规律。
2.3实现档案价值的规律性
• 二、档案机密程度递减律
• 档案机密程度递减律是指具有密级的档案,
1档案概念与档案现象
• 1.1档案的定义及其分析 • 1.2档案与相关事物的关系 • 1.3档案的种类
1.1档案的定义及其分析
• 一、档案定义
• 档案是社会组织或个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直接
形成的具有清晰、确定的原始记录作用的固化 信息。
• 二、档案的本质特性
• 档案的本质特性是原始记录性。
• 三、档案概念的理解
4档案工作的性质、矛盾、规律和 原则
{档案管理}档案学基础文档讲义

{档案管理}档案学基础文档讲义档案现象产生于人类社会的早期,有着悠久的历史。
在这漫长的发展演变历史过程中,档案已经成为在社会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且表现形态多种多样的复杂事物,从而构成了我们的研究对象。
一、档案是一种历史现象我们称档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因为档案是人类历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从考古发现的资料来看,档案出现至少有五千年的历史。
在这五千年的历史中,档案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相伴相随,直到今天,还会伴随我们的将来。
二、档案是一种社会现象从文化学的角度来看,现象可分为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
档案是社会管理的重要工具,应社会生活的需要而产生,同时也受社会生活的影响和制约。
在社会中生活的任何人都无法割断与档案的联系,档案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之中,成为社会生活的必备要素。
三、档案是一种文化现象文化现象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具有个别、具体、可直接观察和经验性等特点。
在人类发展史上,档案代表着文化,记录着文化并为文化建设服务,同时也使自身成为社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成为一种文化现象。
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档案是其文化发展的基础,不仅承载着其文化,同时也是其文化发展必须凭籍的资源,决定着其文化的特征和灵魂。
第一章档案的起源档案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创造物,主要是社会关系、社会制度的产物,所以,档案是人类社会独有的现象。
档案因何而起源?起源于何时?档案是如何发展演变的?对于人类社会生活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则是我们首先要解决的基本问题。
第一节档案起源的社会机理关于档案起源这一命题,在档案学界历来争讼纷纭。
从已知的历史事实和研究成果来看,档案并非是自有人类伊始就同时产生的一种现象和物质实体,而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文明产物。
迄今世界各地发现的比较系统地以文字记录人们实践活动最早的档案多属于国家出现之后的历史遗物,如中国的简册、金文,两河流域的泥版,埃及的纸草等。
一、档案因记忆而起源(一)人类自然记忆的缺陷以大脑为载体的人类的自然记忆存在着诸多缺陷。
1档案管理学第一章档案概论

基础教育部 齐家福 教授
1
导入
你了解档案吗?说一说你所知道的档案
学生档案、人事档案、文书档案、历史档案、 罪犯档案、明星档案、宝宝档案、健康档案、蓝色 档案……
第一章 文书与档案概论(一)
教学目的: 1、了解档案起源与演变的历史过程。
2、初步理解档案的定义、含义。掌握档案发
第一章 文书与档案概论
(2)不同方面 A、档案并非是有意识地编写的、杜撰的,图书 是作者为了某种目的,有意识地撰写的。 B、数量不同。档案往往是原稿原件,一般只保 存几件或一件(孤本),失而不可复得,同一种图 书往往印刷成千上万册。 C、作用不同。档案是历史的原始记录(并非全是 真实记录),绝大多数档案具有信证作用,同时 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产生重要作用,图书一般 没有法律信证作用,在许多方面不如档案作用重 要,图书的作用是传播知识。
第一章 文书与档案概论
第一章 文书与档案概论
电子档案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形成的,以代
码形式存储于特定介质上的档案。 目前电子档案所用的特定介质主要有磁盘 (硬磁盘、软磁盘)、磁带和光盘。 电子档案在电子文件管理这一门课程中详 细讲授。
第一章 文书与档案概论
第二节 档案的定义
一、我国古代关于档案及其含义的描述 (一)名称的沿革
第一章 文书与档案概论
4、郑州大学文博学院王金玉、王永的文章,认 为“档案”一词自清崇德三年(明崇祯十一年)即 开始应用,比《柳边纪略》早了60年,“档案”的 原始涵义指仓库财物类的登记簿。(见王金玉、王 永《“档案”词源新证》,《中国档案》1999年2期) 档,《康熙字典》:横木框档。 案,《说文解字》:几属。 由此引伸,把处理一个事件的有关文书作为一案。 5、英文archive[`a:kaiv],n.文件、记录、档案, 相当于中文“档案”一词。 复数archives[`a:kaivz], n.公文保管处、档案处、 公文。
(完整版)档案学概论

档案学概论第一节档案的起源一、档案的起源诸说1.档案的定义:档案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文明产物,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历史记录,它以社会生产的发展和人类交往的扩大以及文字发明为基础,产生于原始公社向奴隶制过渡的时期(文字是档案产生的前提)。
关于档案起源观点的归纳:{1.文字说:文字是档案的必要条件2.文字图像起源说:文字和国家的出现是档案产生不可缺少的条件3.结绳刻契说:以原始记事方法形成的记录就是档案。
2.中国档案:①.《尚书》——“上古之书”:迄今我国最古的历史文件汇编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文集。
②.1899年,河南安阳小屯村殷墟发现的甲骨文,是迄今我国大量发现的最早的较为系统的文字和古代档案3.外国档案:①.巴勒摩石碑:现存的埃及最古老的年代纪。
②.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有象形文字和楔形文字。
第二节档案形态的演变1.古代中古档案:{甲骨档案金石档案:书史性质简牍档案缣帛档案金文是铸刻在金属鼎彝器上的一种铭文,也称钟鼎文。
有铭文的青铜器始于商代。
彝铭的四个阶段:①.铸器之意本在使用②.文化递进,器铭加详③书史之性质变而文饰④.铭辞之书与文饰性质俱失,复返粗略之自名。
中国近代史五大发现:长沙吴简、殷墟甲骨、居延汉简、敦煌遗书、清朝大内档案。
2.外国档案:汉谟拉比法典是第一部最完备的成文法典,亦称《石柱法》。
纸草是古代埃及人在公元前3000-前2000年发明的一种书写材料。
3.纤维纸出现在东汉时代。
自东晋安帝时起,太尉桓玄下令改用纸张撰写文书和保存档案,一直沿用至今。
4.音像档案也称声像档案或视听档案,包括照片、唱片、录像带、光盘等。
直观性是其突出特点。
5.档案的词源:档案在明末清初已被使用,在《清太宗皇帝实录》即顺治年间。
第三章档案定义及其剖析1.档案定义的剖析。
①.直观描述型:从档案的形成转化过程和档案的实存形态等较为直观的角度来描述,即认为档案是某种文书、文件或文书材料。
优势:直观、易于理解劣势:没有从档案在社会生活中的根本作用、价值等角度去揭示档案的本质属性②抽象揭示型:主要从档案对人类社会的根本性作用、价值等相对性角度来定义档案,且试图揭示档案的本质特性(用信息、历史记录、原始记录等抽象度较高的概念,根本目的是揭示事物的本质特性)。
档案管理学大纲

第一章档案概论第一节档案的起源与沿革1、甲骨档案2、金石档案3、简牍档案4、缣帛档案5、纸质档案6、音像档案7、电子文件(电子档案)第二节档案的特点和范围一、档案的定义(一)档案是各种组织和个人在其特定的社会活动中积累而成的(二)档案是保存备查的文件(三)档案内容的记录方式和载体是多种多样的(四)档案是原始的历史记录档案与文献档案与文书档案与图书档案与资料档案与文物二、档案的知识属性和信息属性(一)原始记录性是档案的基本属性(二)档案是贮存和传播知识的一种形式(三)档案是一种重要的信息资源三、档案分类的含义和档案种类的划分(一)档案分类的含义(二)档案种类的划分(三)国家全部档案的基本构成第三节档案的作用及其规律一、档案的一般作用(一)行政管理的查考凭据(二)生产建设的参考依据(三)政治斗争的必要工具(四)科学研究的可靠资料(五)宣传教育的生动素材(六)维护国家、集体和个人权益的法律书证二、档案的基本价值(一)档案的凭证作用(二)档案的参考作用(三)对档案真实性的辩证理解三、档案发挥作用的规律性(一)档案作用的时效律和扩展律(二)档案机密性递减律和社会性递增律(三)档案行政作用弱化律和科学文化作用强化律第二章档案工作概论第一节档案工作的内容和性质一、档案工作的内容档案工作的基本要求:(一)了解各环节的特殊性(二)协调系统的整体性(三)掌握诸环节的基本关系二、档案工作的性质和意义(一)档案工作的性质(二)档案工作的意义(作用)第二节我国档案工作的基本原则一、全国档案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一)统一领导,统一管理(二)国家全部档案由各级档案机构分别集中保存,并实行党、政档案的统一管理(三)全国档案工作,由各级档案行政管理机构统一地、分层负责地进行监督和指导二、维护档案的安全与完整三、便于社会各方面的利用第三节档案机构一、档案室(一)档案室的地位和作用(二)档案室的性质(三)档案室的任务基本任务具体任务(四)档案室的类型二、文件中心和档案寄存中心(一)文件中心(1)文件中心的含义及其产生背景(2)文件中心的特征(二)档案寄存中心(三)档案事务所三、档案馆国家档案馆(一)档案馆的性质(二)档案馆的基本职责与具体任务专业档案馆(一)专业档案馆的基本含义(二)专业档案馆的类型内部档案机构(企业档案馆、档案室)(一)企业档案馆的含义(二)企业档案馆的特点(三)企业档案馆的职能四、档案行政管理机构(一)档案行政管理机构定义(二)档案行政管理机构的基本职责(三)档案行政管理机构的具体任务五、档案机构之间的相互关系六、我国当前档案机构的状况第三章档案的收集第一节档案收集工作的意义和要求一、收集工作的内容和意义(一)档案收集工作的内容(二)档案收集工作的意义1、收集工作是档案部门积累档案的手段,它为档案工作提供了实际的管理对象。
档案管理学讲义

•
档案与文书 二者之间的区别 :
2. 二者的概念内涵,尤其是本质不同。文书本 质上是人们处理、解决现时性具体事务、问 题的信息传递工具。而档案的本质则是已往 社会实践的原始记录物。
•
档案与图书 关系密切:都是信息的一种实存形态。
区别明显:
1. 二者的本质不同。档案本质上是人们在社会 实践中直接形成的原始记录。图书本质上是 系统知识的结晶。
过加工提炼后的系统性知识。
•
档案与资料 考的材料均可称之为资料。它的外延
要大于档案,与档案是属种关系。
1. 广义的资料是一切可供利用、可供参
2. 狭义的资料是指档案之外的其他参考
资料。
•
档案与文物 文物是有文化价值的历史遗留物 实物类文物 文物 文献类文物(兼有档案的特性) 实物类文物:非记录性 区别 实物档案:所记录的内容、信息的 清晰性与明确性
其次,从档案的形式特征看,文件上保留着真切
的历史标记。
•
档案价值形态
1. 凭证价值和情报价值 档案是事实、知识和经验的记录,它的这种 可靠的广泛的可资参考的特征,构成了档案 的又一基本价值——情报价值。
•
档案价值形态
2. 现实价值和长远价值
现实价值是指档案对现实的社会实践活动所 具有的有用性。 长远价值,是指档案价值的时效性可以扩展 到遥远的未来,在相当长的时间中能够满足 社会各方面利用者的需要。
泥塑人物像(明)
宫廷大红绸衬衣(清道光)
文徵明的兰竹图(明)
仁字印章
第三届国际民俗摄影展
每天早上总有一些不愿意去 幼儿园的孩子被无奈的送来
第三届国际民俗摄影展
他们在小的时候就学会了互相帮助
第三届国际民俗摄影展
档案管理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档案概论第一节档案的历史沿革一、档案的起源:结绳记事、刻契记事、原始图画(理解)。
二、我国档案的演变:甲骨档案、金石档案、简牍档案、缣帛档案、纸质档案、胶磁档案、电子档案(理解)。
三、档案的定义及其含义。
档案“是指过去和现在的国家机关、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从事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宗教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纪录。
”四、档案含义的四个方面(1)档案是各种组织和个人在其特定的社会活动中积累而成的;(2)档案是保存查备的文件;(3)档案内容的记录方式和载体是多种多样的;(4)档案是原始的历史记录。
五、档案种类划分按照档案的载体形式标准,可分为金石档案、甲骨档案、泥板档案、简牍档案、缣帛档案、羊皮档案、纸质档案、胶片档案、磁带档案等等;按照记录信息方式可分为文字档案、图片档案、音像档案、电子文件。
音像档案又分为照片、录音、录像、影片档案。
六、国家全部档案的概念归国家所有、由国家统一管理的全部档案的总和。
七、档案的作用1、行政管理的查考凭据2、生产建设的参考依据3、政治斗争的必要工具4、科学研究的可靠资料5、宣传教育的生动素材6、维护国家、集体和个人权益的法律书证八、档案的基本价值1、档案的凭证作用2、档案的参考作用3、对档案真实性的辩证理解第二章档案工作概论一、我国档案工作的基本原则统一领导、分级集中地管理国家全部档案,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便于社会各方面的利用。
第三章档案的收集一、档案收集工作的内容1、对本单位需要归档文件的接受工作。
2、对各现行机关和撤销机关具有长久保存价值的档案的集中和接收工作。
3、对历史档案的接收和征集工作。
二、单位内文件的归档(见老师复印资料)第四章档案的整理一、档案整理工作的定义和内容定义:档案的整理工作,就是将处于零乱状态的和需要进一步条理化的档案,进行基本的分类、组合、排列和编目,组成有序的体系。
内容:区分全宗、全宗内档案的分类、编立保管单位(一般是立卷)、案卷的排列和案卷目录的编制。
档案管理基础理论与方法概述PPT课件( 28页)

三、档案的作用
(一)基本作用: (1)凭证作用: (2)参考作用:
(二)档案基本作用的具体体现
(1)行政管理的查考凭据 (2)业务活动的可靠资料 (3)维护国家、集体和个人权益的法律证据 (4)政治斗争的必要工具 (5)宣传教育的生动教材
(三)档案发挥作用的规律性
种类众多:一是按内容性质 二是按时间 三是按来源标准 四是按载体 五是按所有权标准
(4)是原始的历史记录
档案是原生的信息,是“没有掺过水份”的第 一手资料,有别于经过加工的图书、报刊等资 料的根本所在。
原始记录性是其特有、本质属性。
(二)档案的属性
1、档案的特有属性:原始记录性 2、档案的一般属性 (1)知识性 (2)信息性
机构统一、分级、分专业管理。 3、对党政档案和党政档案工作实行统一管理。
(二)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
1、维护档案的完整: 一是收集齐全(数量): 二是整理系统(质量):
2、维护档案的安全: 一是实体安全(物质上): 二是内容安全(保密上):
(三)便于社会各方面的利用
是档案工作的根本目的 它体现了档案工作的服务性质 是档案工作各业务环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是检验档案工作效果的重要标准
1、微观上:档案业务管理工作
(1)档案收集 (2)档案整理 (3)档案鉴定 (4)档案保管 (5)档案统计 (6)档案检索 (7)档案利用
(8)档案编研
2、宏观上:档案事业的概念
(1)档案业务工作:8环节 (2)档案行政管理工作 (3)档案教育工作 (4)档案宣传工作 (5)档案科学研究 (6)档案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
无言。缘来尽量要惜,缘尽就放。人生本来就空,对人家笑笑,对自己笑笑,笑着看天下,看日出日落,花谢花开,岂不自在,哪里来的尘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档案概论第一节档案的起源与沿革一、档案的起源关于档案的起源,主要有以下四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在国家诞生以后,产生了文字,用文字记录国家的各种事务,就形成了档案。
第二种观点认为:在原始社会末期产生了原始的文字,国家产生后,用文字记录国家的各种事务,形成了档案。
第三种观点认为:在原始社会末期产生了原始的文字,原始部落用这种文字记录各项事务,就形成了比较原始的档案。
国家形成后,形成了比较有条理的档案。
第四种观点认为:原始社会的结绳、刻契,就是原始的档案,文字、国家形成后,形成了比较有条理的档案。
第一、二种观点又称为阶级社会产物论,又称为文字、国家条件说。
第三、四种观点又称为原始社会产物说。
二、档案的沿革档案的沿革可以从以下分析:1.载体沿革档案按载体可分为:甲骨档案、金石档案、简牍档案、缣帛档案、纸质档案、声像档案、电子档案等。
2.名称的沿革(1)“档案”在商代称为“册”;周代称为“中”;秦汉称为“典籍”;魏晋以后称“文书”、“文案”;唐、宋以来称“文卷”、“案卷”、“案牍”。
(2)“档案”一词,一般认为初见于清代。
顺治十八年(1661年)的官府文书中,有“档案”一词的使用,即“查得顺治十四年四月臣部题定档案”。
康熙十九年(1680年)“起居注”:“上问马哈喇之父与叔父皆殁于阵,部中无档案。
”杨宾《柳边纪略》(成书于1707年,康熙四十六年)说:“边外文字,多书于木,往来传递者曰牌子,以削木若牌故也;存贮年久者曰档案,曰档子,以积累多贯皮条挂壁若档故也。
然今文之书于纸者,亦呼为牌子、档子矣。
”郑州大学文博学院王金玉、王永的文章,认为“档案”一词自清崇德三年(明崇祯十一年)即开始应用,比《柳边纪略》早了60年,“档案”的原始涵义指仓库财物类的登记簿。
(见王金玉、王永《“档案”词源新证》,《中国档案》1999年2期。
)档,在《康熙字典》中解释为:横木框档。
案,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几属。
由此引申,把处理一个事件的有关文书作为一案。
3.英文archive[`a:kaiv],n.文件、记录、档案,相当于中文“档案”一词。
复数archives[`a:kaivz], n.公文保管处、档案处、公文。
第二节档案的定义列宁:“定义可能有许多,因为对象有许多方面。
”下定义最常用的方法是:“属”加“种差”。
采用这种方法,可以给档案下一个定义:档案是机关、组织和个人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作为历史记录保存起来以备查考的,文字、图像、声音及其它各种方式和载体的文件。
也可简便表述为:档案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保存起来以备查考的文件。
除了这种表述外,还可以表述为:国家机构、社会组织和个人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保存备查的文字、图像、声音及其他各种形式的原始记录。
为了简便起见,也可表述为:原始的历史记录。
另外再介绍《档案法》上的定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于1987年9月5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1996年7月5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修正。
第一章“总则”第二条“本法所称的档案,是指过去和现在的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从事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宗教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
”这几种定义,在基本思想上是相同的,只不过表述方法不同而已。
第一种定义是把“文件”作档案所属,第二种定义是把“原始记录”(历史记录)作为档案的所属,这个原始记录指的就是国内外常用的较为广义的文件。
所谓广义的文件,它不仅指常规的机关文书,也包括技术文件、文艺手稿以及其它各种文件材料。
第三节档案定义的涵义一、档案来源从形成者看来源,有三类:机构、组织、个人。
中国大陆以前不承认个人拥有档案合法性,不重视个人档案,因此许多个人保存的档案,没有集中到一个档案馆保管,相应地削弱了有些档案的利用价值。
而国外有些国家则不同,一些档案管理机构承认个人拥有档案,并鼓励个人把档案存入管理机构,而管理机构只起一种代为保管的作用。
但是1996年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规定档案有三种所有形式:国家所有、集体所有、个人所有。
二、档案形成档案是由文书转化而来的。
转化条件有三:(一)办理完毕的文件才能成为档案所谓办理完毕是相对而言的,主要是指完成了文书处理程序,不能理解为一切文件都要把文件中所说的事情全部办完,才算办理完毕。
情况有以下三种:1.文件内容要求马上办理完毕,并且已经办理完毕。
2.文件内容要求长期执行(办理),但只要完成了文书处理程序也算一种,如国家的法律、条约、契约、合同、经济远景规划等,只要经过签收、传阅、研究讨论和贯彻执行也算办理完毕。
3.不需要具体办理,只需完成文书处理程序就算办理完毕从这个角度来看,可以说“文件是档案的前身,档案是文件的归宿”。
(二)具有一定查考利用价值的文件,才能成为档案。
从这个角度来看,可以说“文件是档案的基础,档案是文件的精华”。
(三)按照一定的规律保存起来的文件,才能最后成为档案从这个角度来看,可以说“文件是档案的因素,档案是文件的组合。
”三、档案的形式档案信息的记注方式很多,载体也多种多样。
从档案的载体上来看,有甲骨、金石、纸张、胶片、磁带、磁盘、光盘等。
表达方式基本有三种:文字、图像、声音;从记录方法来看,有手写、刀刻、印刷、摄影、录音、录像等。
从文件名称上看,古代有诏、诰、题本、奏折、牌等,近代有令、布告、咨、呈。
现代有计划、报告、请示、批复、会议记录等。
从类型上说,有文书档案、科技档案、专门档案。
四、档案内容档案内容反映了人们各种社会活动,即档案内容上的特征是:1.十分丰富,无所不包一个国家的全部档案记载着国家的诞生和发展,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种各样的内容;一个机关的档案记载着机关开展工作和生产活动的信息。
从古到今的档案,数量浩如烟海,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中至人事,无所不包。
2.原始性档案是历史的原始记录,或说是原始的历史记录,这是档案的本质属性。
档案不是人们有意识编写、加工的,而是为完成某项工作自然地形成的。
对于后人来说,它是第一手的资料。
因此,档案具有很大的凭证作用。
原始性和真实性的区别:从整体上看,档案是比较可靠的历史记录,但具体到每一份文件,大多数是真实的,部分档案并非如此,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形成上不真实,是假造、伪造的档案;二是档案内容失真,形成是真实的,但其内容不真实;因此,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
一方面我们不能百分之百地不加鉴定、不加分析地相信档案的真实和可靠性,但也不能怀疑一切。
应当看到绝大部分的档案是真实的、可靠的,有部分档案是假造的、不真实的,但这些也有保存价值,不能随意销毁、涂改。
第四节档案与相关事物的比较一、档案与图书的比较1.不同方面(1)档案并非是有意识地编写的、杜撰的,图书是作者为了某种目的,有意识地撰写的。
(2)数量不同。
档案往往是原稿原件,一般只保存几件或一件(孤本),失而不可复得,同一种图书往往印刷成千上万册。
(3)作用不同。
档案是历史的原始记录(并非全是真实记录),绝大多数档案具有信证作用,同时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产生重要作用,图书一般没有法律信证作用,在许多方面不如档案作用重要,图书的作用是传播知识。
(4)保密性不同。
少部分档案含有一定的机密,不能向社会随意开放(但并不排斥向某些人开放);图书基本上是公开发行,不需要保密。
(但并不排斥有些“内部交流”之类)。
(5)形式不同。
档案以单份和卷宗的形式为主,并且手写体较多,而图书主要是一本本装订完好的,印刷体占绝大多数。
2.相似之处(1)两者目前都以文字记录为主(2)都记载了人类社会的知识,都包含了一定的信息量,都是属于信息资源的范畴。
(3)在一定条件下,两者可以互相转化,互相弥补。
(如利用一些档案资料写成图书,由于种种原因,原档案不见了,就可用所写的图书代为档案)。
二、档案与情报的比较1.情报的本质属性是:(1)情报的根本属性之一是知识。
(2)有一定利用价值的知识才具有情报价值。
(3)情报是知识运动的过程之一,即情报是传递着的知识。
2.两者的比较情报比档案的内涵丰富,涉及的范围更广;另一方面,它始终处于传递过程,是一种无形的东西,它的外在形式有图书、资料、档案等多种文献。
三、档案与文物的比较文物是留存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遗物。
大多数文物和档案属于两种不同的事物,如古文化遗址、建筑、工艺品、墓葬、图书资料等,都是文物。
有部分文物是重要的历史档案,如历代手稿,部分石刻、简牍、甲骨文、契约、古代书信等,这些事物就具有双重性,部分文物和档案具有交叉性。
这些东西,明清以前的一般都保存在文博部门四、档案和文献的比较文献的范围相当广,人类历史留下的图书、档案、资料等都称为文献,档案是文献其中一部分或一种文献,因此说“档案文献”是可以的。
五、档案与资料的比较资料一般具有参考性质,起着推广经验、传播知识,提供某些信息的作用。
与档案有关的资料在没有档案原件的情况下,就更有参考作用。
保存与馆藏有关的资料,可以辅助档案提供作用,补充档案的不足,还可以为档案馆工作人员的政治、文化、业务的学习和工作提供参考资料。
第五节档案的作用一、档案的基本作用秦末,刘邦军队入咸阳,萧何取秦之典籍,这些典籍对治理关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明内阁大学士邱濬说档案的作用:“今世赖之以知古,后世赖之以知今者也”。
郭沫若同志在1960年写下《题赠档案馆》一诗,盛赞档案作用之的重要。
前事不忘后事师,自来坟典萃先知。
犹龙柱下窥藏史,呼凤舆前听诵诗。
国步何由探轨迹,民情从以识端倪。
上林春讯人间满,剪出红梅花万枝。
总之,档案的作用可概括为:凭证作用和参考作用。
档案具有凭证作用,中国人常说:“空口无凭,立字为据”、“口为空,字为宗”。
1981年3月,最高人民法院审判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主犯时,先后出示和宣读档案、信件、日记、笔记、讲话记录、录音等书证和物证共651次。
江青等人先是抵赖,但在证据面前,不得不供认犯罪事实。
档案具有参考作用,档案被称为“未掺水的史料”。
波兰起义者缴获康斯坦丁大公在华沙的一批外交档案,恩格斯认为它是揭露沙皇政府力图分裂和统治西欧各国的那些阴谋的历史的主要资料之一,至少是最可靠的资料。
二、档案的主要作用1.机关工作的查考凭据档案记录了各种机关、单位过去活动的状况,其中包括行使行政职权的法律依据,处理行政事务的过程与结果以及管理活动的经验,它是任何一人政府、任何一个机关单位连续工作必须查考的凭据。
自古以来,如《周礼》中即不乏执掌王命典法令则,“以考政事”,“以逆邦国都鄙官府之治”之类的记载。
《现代档案――原则与技术》认为档案“是一个政府藉以完成其工作的基本行政工具”。
我们党和国家历来强调办事要实事求是,各种机关单位为了有效地实行管理,必须切实地掌握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