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学案及答案

合集下载

高中文言虚词训练学案

高中文言虚词训练学案

高中文言虚词训练学案古典诗文2014-07-08 06295d56b7b40102uwb1高中文言虚词训练学案一、课后巩固促提升1、指出下列句中与“若”有关的固定词组的用法和意义。

①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岳阳楼记》)②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答案“若夫”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

近似“要说那”“像那”“至于说到”的意思。

③指挥若定。

(《赤壁之战》)答案心中有数,从容不迫。

④以闲敝邑,若何?(《崤之战》)答案怎么样。

⑤车后若干递送夫。

答案约计之词,相当于“几许”、“多少”。

⑥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司马迁《史记·鸿门宴》)答案“若辈、若属、若曹”相当于“你们”。

⑦寇深矣,若之何 ? (《左传·僖公十五年》)答案对待……怎么样、拿……怎么办。

2、指出下列句中与“且”有关的固定词组的用法和意义。

①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过秦论》)②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赤壁赋》)③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报任安书》)答案“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况且”,“再说”。

④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兵车行》)答案“且如”就像。

【学习目标】掌握虚词“所、为”的用法【重点难点】重点重点掌握“所、为”字的基本用法。

难点掌握“所”作名词、作助词的用法;“为”作动词、作介词的用法。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①要求学生完成知识梳理和基础自测题;限时完成预习案,识记基础知识;②课前只独立完成预习案,探究案和训练案留在课中完成)预习案一、知识梳理(一)所【本义】用斧头伐木的声音——伐木声。

【假借义】1.用作名词,“处所”“地方”“应有的归宿”。

2.用作助词,放在动词的前面,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短语,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

注意此处用法区分又分两种看所字结构在句中位置,判断作何成分——宾语还是定语(1)所字结构做宾语的用法(2)所字结构做定语的用法“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

(全)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详解+练习含答案

(全)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详解+练习含答案

(全)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详解+练习含答案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详解+练习含答案1.而记住经典归纳义项(1)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1)代词,通“尔”,译为“你(们)、你(们)的”(2)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

(《鸿门宴》)(2)连词,表示并列关系,译为“和、又”(3)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3)连词,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然后”,或者不译(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4)连词,表示递进关系,译为“并且、而且”(5)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劝学》)(5)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为“然而、却”(6)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6)连词,表示假设关系,译为“如果”(7)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7)连词,表示因果关系,译为“因而、所以”(8)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劝学》)(8)连词,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动词(9)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鸿门宴》)(9)连词,表示目的关系(10)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逍遥游》)(10)名词,通“能”,才能(11)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11)限止语气,罢了(12)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12)表递进(13)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

(《五人墓碑记》)(13)不久,一会儿(1)(2019·全国卷Ⅱ)故汤武不循古而王而:______________(2)(2018·全国卷Ⅰ)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而:______________(3)(2018·全国卷Ⅱ)每食辄弦歌而荐之而:__________________(4)(2017·全国卷Ⅰ)见而异之而:__________________(5)(2017·全国卷Ⅰ)弘微家素贫俭,而所继丰泰而:______________(6)(2017·浙江卷)向者所谓俊达坚明,心正而气和而:______________(7)(2017·山东卷)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而:______________【答案】(1)连词,表因果“因而”(2)连词,表转折,但(3)连词,表修饰,不译(4)连词,表示承接,就、然后(5)连词,表示转折,然而、却(6)连词,表示并列(7)连词,表示修饰,不译2.何记住经典归纳义项(1)大王来何操?(《鸿门宴》)(1)疑问代词,译为“什么”(2)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文言虚词练习100题(含答案解析)精选全文

文言虚词练习100题(含答案解析)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文言虚词练习100题(含答案解析)一、单选题1.【焉】未知生,焉死?A、【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B、【兼词】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C、【代词】相当于“之”D、【代词】哪里、怎么E、【句末语气词】“了”、“啊”、“呢”F、表停顿语气G、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答案:D解析:还不知道活着的道理,怎么能知道死呢?2.【而】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A、【表顺接】即连接的两部分在意义上是并列、承接或递进关系,可译作“就”“接着”“并且”,有时也可不译B、【表转折】“却”“但是”C、【表假设】“如果”“假如”D、【表修饰】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E、【表因果】“因而”“所以”F、【表目的】G、【通假字】通“尔”,译为“你”“你的”H、【通假字】通“如”,译为“如同”“好像”答案:A解析:(表并列)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

3.【焉】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

A、【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B、【兼词】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C、【代词】相当于“之”D、【代词】哪里、怎么E、【句末语气词】“了”、“啊”、“呢”F、表停顿语气G、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答案:F解析:不知道文句,不能解决疑惑,有的人向老师学习,有的人却不向老师求教,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丢弃,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明智。

4.【而已】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

A、【表限止】相当于“罢了”B、“才”“方才”C、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D、“不久”“一会儿”答案:A解析:过了会儿摇头、跺脚的人,就有了数十个。

5.【而】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A、【表顺接】即连接的两部分在意义上是并列、承接或递进关系,可译作“就”“接着”“并且”,有时也可不译B、【表转折】“却”“但是”C、【表假设】“如果”“假如”D、【表修饰】即连接状语。

2014届高考文言虚词专题复习学案及答案解析

2014届高考文言虚词专题复习学案及答案解析

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

我们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

第 - 1 - 页 共 15 页赣马高级中学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语文复习学案文 言 文 阅 读 (八)【学习内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学习目标】 1.了解高考文言文虚词考点的基本要求。

2.掌握常见文言文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3.提高文言知识的迁移能力。

【学习重点】掌握15个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学习难点】准确辨析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注重积累。

【课时安排】本专题共10课时。

其中讲读课6节,练习课2节,讲评课2节。

【学习过程】 【“考纲”解读】2013年江苏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对本考点的要求是:“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而且明确列出15个常见的文言虚词。

虚词的数量虽少,但用法灵活,使用频率高。

既是高考文言文复习的重点,也是高考试题中的一个难点。

所谓“常见”,指以《大纲》中规定的15文言虚词为重点:而、何、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则、之。

所谓“在文中”,指主要考查学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并辨析文言虚词的不同意义及用法的能力。

【命题规律】江苏卷多年未考,一般在文言翻译中有涉及。

从外省近几年的高考命题来看,对虚词的考查在题型上一般比较稳定, 考查涉及的内容基本在考纲规定的范围内,15个文言虚词都涉及了,次数最多的是“以”,其次是“而”“之”“为”“其”“乃”,也涉及考纲没做要求的虚词,如“见”“更”“相”等。

因此复习备考的范围仅仅局限在考纲规定的这15个虚词还是不够的,适当扩展是需要的。

【考题分析】虚词在高考中是一个必考考点,近年的各地高考试卷,大部分直接设置了对虚词理解的考查题型。

考查题型也比较固定,最常见的题型是选择题。

高考中占3分。

具体包括两种选择题型,大多采用比较判断式的选择题,采用“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或“不同”)的一组是”作为题干,四个选项涉及四个虚词,每项列两个句子(一般是试题选文中一句,课文中一句),要求比较其意义及用法是否相同,并作出准确判断。

18个文言虚词练习及答案

18个文言虚词练习及答案

一、请指出下面句子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

1.人非生而.知之者()2.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4.惜其用武而.不终也()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6.余闻而.愈悲()7.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8.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9.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10.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11.盛以锦囊,负而.前驱()12.夫诸侯而.骄人则失其国()13.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14.玉在山而.草木润()二、指出下文中“乃”字的意义和用法。

1.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2.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5.而后乃.今将图南()6.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7.当立者乃.公子扶苏()8.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三、解释句中“所”字的意义和用法。

1.某所.,而母立于兹()2.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3.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4.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5.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6.余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7.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8.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9.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10.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1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12.父去里所.,复还()四、指出下列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

1.于是辞相印不拜,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2.以.天下之美为尽为己()3.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4.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5.宫之奇以.其族行()6.不以.物喜,不以己悲()7.不赂者以.赂者丧()8.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9.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10.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11.方其系燕父子以.组()12.余船以.次进()13.夫夷以.近,则游者众()14.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15.木欣欣以.向荣()16.爪其肤以.验其生枯()17.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18.而木之性日以.离矣()五、解释句中“因”字的意义和用法。

学案二 文言虚词

学案二 文言虚词

11
核心考点一
核心考点二
@《创新设计》
树木刚生来时,没有不是直的。不幸经过风吹雨打而弯曲,或受到岩石的挤压, 这样才随外物的影响而屈曲变弯,不能保全自己直的本性。即使像竹箭这样的优质、 松柏这样的坚贞,都免不了这样。只有杉树能顺着它的本性,不用人扶植就能长得很 直,活着能傲对冰雪,死后能利用它做栋梁屋宇,都与竹、柏相同,但在躯干挺直这 点上却又超过了竹、柏。如拿杉的这种品格要求于人的话,那么,这种人大概就是所 谓“不等文王出现就会崛起”的豪杰之士吧!
6
核心考点一
核心考点二
@《创新设计》
一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那么它所起的作用也就不同。如“其”,在句首一
般作代词,如“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在句首还常作语
气副词(表反问或揣测),如“其.(表揣测语气)皆出于此乎”(《师说》)。在句中动词后 一般是代词,如“秦王恐其.(代蔺相如)破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核心考点一
核心考点二
@《创新设计》
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弈曰秋:,非通然国也.之善弈者也.
B.其为.一是人其.专知心弗致若志欤
C.惟虽弈与秋之.之俱.学为,听弗若之矣
D.思且援秦弓强缴而.而赵.射弱之
解析 本题可采用“标志识别法”。A项,都是判断句,所以两个“也”字的意义和 用法相同,都是判断句的标志。B项,都是代词,其中的/他的。C项,助词,是宾语
7
核心考点一
核心考点二
[即学 即练]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南康直节堂记
@《创新设计》
[宋]苏辙
南康太守听事之东,有堂曰“直节”,朝请大夫徐君望圣之所作也。庭有八杉,长

文言虚词答案.doc

文言虚词答案.doc

五、其1.代词(①人称?指示?②第几人称?③何成分)(1)第三人作定语。

“他(她、它)们的”。

(2)第三人称作主语或小主语:他(她;它)(们)。

(3)第一人称作定语,“我的”、“我(自己)的”。

(4)指示代词。

犹“此,彼”或“这些,那些”。

(5)表特指。

“其中的,当中的”。

2.语气副词,所示语气随文而定。

(1)表推测、估计。

“大概,或许”。

(2)表诘问。

犹“岂,难道,哪里(3)表示祈使。

犹“当,可,一定”。

(4)表示商量式祈使语气。

“还是”。

3.连词(1)表示选择。

“或者,还是”。

(2)表示假设。

“如果,假如4.助词用于疑问代词的前后,起强调作用。

填空题:L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代、定语:自己的)所往。

(《报任》)2不敢以其富贵骄士。

(代、定语:自己的)3.会其怒,不敢献。

(《鸿门宴》)(代、小主语、他)4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师说》)(代、小主:他)5.支子死,三月释其政: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

(代、定语:他的)6.部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代、定语:他们的)7.而余亦悔其(代、定语:自己)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指示代词:这)9.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代:其中的)10.则或咎其欲出者。

(指示代:那个)(《游褒禅山记》)11.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代、定语:他的)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12圣人…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语气:推测)皆出于此乎13.自今已往,吾其(语气:推测)无意于人世矣!(《祭十二郎文》)14然一家之中有子弟十人,其(代词:其中)不率教者常有一二,又况天下之广,其(指示代词:那些)游惰不事者何能一一遵上之约束乎?15.尽吾志…,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语气副词:反问)16.如吾之衰者,其(语气副词:反问)能久存乎?(《祭十二郎文》)17.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语气副词:推测)其(语气副词:推测)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19.臣而思报君之仇,其(语气副词:反问)有敢不尽力者乎?(《勾践》)20.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语气副词:祈使)许寡人!21.呜呼!其(连词,表选择,是…还是)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代词,定语:他的)嗣乎?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代词,定语:他的)泽乎?22呜呼!言有穷而情不可终,汝其(连词,表选择,是…还是)知也邪!其不知也邪!呜呼哀哉!《祭》)23.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连词,表选择,是…还是)24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用于疑问代词的前后,起强调作用)衰也!(《伶》)25.其(连词,假设)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

高中文言虚词训练学案

高中文言虚词训练学案

高中文言虚词训练学案古典诗文2014-07-08 0629高中文言虚词训练学案一、课后巩固促提升1、指出下列句中与“若”有关的固定词组的用法和意义。

①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岳阳楼记》)②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答案:“若夫”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

近似“要说那”“像那”“至于说到”的意思。

③指挥若定。

(《赤壁之战》)答案:心中有数,从容不迫。

④以闲敝邑,若何?(《崤之战》)答案:怎么样。

⑤车后若干递送夫。

答案:约计之词,相当于“几许”、“多少”。

⑥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司马迁《史记·鸿门宴》)答案:“若辈、若属、若曹”相当于“你们”。

⑦寇深矣,若之何 ? (《左传·僖公十五年》)答案:对待……怎么样、拿……怎么办。

2、指出下列句中与“且”有关的固定词组的用法和意义。

①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过秦论》)②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赤壁赋》)③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报任安书》)答案:“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况且”,“再说”。

④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兵车行》)答案:“且如”就像。

【学习目标】掌握虚词“所、为”的用法【重点难点】重点:重点掌握“所、为”字的基本用法。

难点:掌握“所”作名词、作助词的用法;“为”作动词、作介词的用法。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①要求学生完成知识梳理和基础自测题;限时完成预习案,识记基础知识;②课前只独立完成预习案,探究案和训练案留在课中完成)预习案一、知识梳理(一)所【本义】用斧头伐木的声音——伐木声。

【假借义】1.用作名词,“处所”“地方”“应有的归宿”。

2.用作助词,放在动词的前面,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短语,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

注意:此处用法区分又分两种:看所字结构在句中位置,判断作何成分——宾语还是定语(1)所字结构做宾语的用法(2)所字结构做定语的用法:“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学】
学习目标:准确判断文言文具体语境下的虚词用法。

文言文中一般不作句子成分,不表示实在的意义的词。

主要的作用是组合语言单位。

虚词种类: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代词七类。

【导思】
三、[为wéi]
四、[为wèi]
五、[因]
六、[与]
实战演练:指出下列各句中的“之”字的用法和意义。

十、[于]
1、父利其然也。

()
2、秦王怫然怒。

()
3、为之怡然称快。

()
4、然胡不已乎?()
5、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
6、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
7、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8、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9、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
二、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若”的用法和意义。

1、烨然若神人()
2、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3、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5、曾不若孀妻弱子()
4、皆若空游无所依() 6、若有作奸犯科者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三、指出下列句子中的“为”的用法及意义。

1、山峦为晴雪所洗()
2、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5、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6、不受之人,且为众人()
7、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8、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四、指出下列各句中的“为”的用法和意义。

1、公输盘为楚为云梯之械()
2、不足为外人道也()
3、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4、为之怡然称快()
5、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五、指出下列各句中的“因”字的意义和用法。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形态()
2、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3、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六、指出下列各句中的“与”的意义和用法。

1、东风不与周郎便,()
2、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
3、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5、夸父与日逐走。

()
6、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
七、指出下列各句中的“则”的意义和用法。

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2、然则何时而乐耶?()
3、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
4、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
八、指出下列各句中的“之”的意义和用法。

1、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
2、多助之至()
3、或置酒而招之。

()
4、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5、不能称前时之闻()
6、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7、当余之从师也() 8、无丝竹之乱耳()
九、指出下列句子中的“于”的意义和用法。

1、曹操每自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3、子墨子闻之,起于鲁。

()
2、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 4、行十日十夜至于郢。

()
5、骈死于槽枥之间()
十、指出下列各句中的“以”字的意义与用法。

1、臣以王吏这攻宋,为与此同类。

()3、而君以五下里之地存者。

()
2、醉能同其东,醒以述以文者,太守也。

()7、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5、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6、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8、属予作文以记之。

()
答案:
一(指示代词,如此,这样,那样) 2、(……的样子) 3、(……的样子)
4、(连词,然而,但是)
5、(指示代词。

如此,这样)
6、(……的样子)
7、(……的样子) 8、(连词,表示转折) 9、(指示代词,如此,这样,那样)
二1、(动词,如,像) 2、(动词,及,比得上) 3、(连词,假如,如果)
4、(动词,及,比得上)
5、(动词,像,好像)
6、(连词,假如,如果)
三1、(介词,被) 2、(动词,做,干。

) 3、(动词,当,担任) 4、(动词,筑,造)5、(动词,当作) 6、(动词,成,成为) 7、(动词,以为,认为) 8、(动词,当,担任)
四1、(介词,给,替) 2、(介,向,对) 3、(介,为了)4、(介,因为) 5、(介,向,对)
五1、(介词,根据,按照) 2、(连词,因此) 3、(副词,于是,就)
六1、(动词,给予,给) 2、(连词,和) 3、(介词,跟,同)
4、(语气词,通“欤”,表疑问)
5、(介词,跟,同)
6、(连词,和)
七1、(连词,表假设,如果) 2(连词,相当于“那么) 3(连,相当于“就) 4(副,乃,就是)八1、(动词,去,往;到) 2、(动词,到) 3、(代词,他) 4、(代词,这) 5、(助词,的) 6、(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7、(助词,主谓之间,取性) 8(助词,补足音节,无实义)
九1、(介词,引出动作涉及对象。

与、跟) 2、(介词,引出动作涉及的对象。

向)3、(介词,从)
4、(介词,表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处所。

到)
5、(介词,表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

在)
十1、(动词,认为,以为) 2、(介词,凭借) 3、(介词,用) 4、(连词,表目的,来)5、(介词,根据,按照) 6、(介词,把) 7、(介词,因为) 8、(连词,表目的。

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