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微生物学课件
微生物学课件

无性繁殖
通过二分裂、出芽等方式进行繁殖, 新个体与母体遗传物质完全相同。
02
有性繁殖
通过接合、转化等方式进行繁殖,涉 及遗传物质的交换和重组,产生遗传 变异。
01
遗传物质传递
通过DNA或RNA的复制、转录和翻译 等过程,将遗传信息从亲代传递给子 代。
05
03
基因突变
由于DNA复制错误或外界因素(如紫 外线、化学物质)导致的基因结构改 变,产生新的性状。
温度、湿度、pH值、营养物质等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 有重要影响。
微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通过代谢活动改变环境条件,如产生酸、碱或改变氧化还原电位等 。
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包括竞争、共生、寄生和捕食等关系,形成复杂的微生物群落结构 。
微生物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污水处理
利用微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提高污水水质 。
命名规则
采用双名法,即属名和种名,属 名在前,种名在后。种名可以描 述微生物的某种特性或来源。
微生物的鉴定方法与技术手段
表型鉴定
通过观察微生物的形态 、培养特征、生理生化 特性等进行鉴定。
免疫学鉴定
利用抗原抗体反应进行 微生物的鉴定,如血清 学试验、免疫荧光技术 等。
生物化学鉴定
通过分析微生物的代谢 产物或酶活性进行鉴定 ,如API试剂条、 Biolog系统等。
子)
病毒的形态与结构
01
02
03
病毒的基本形态
球形、杆形、砖形、蝌蚪 形等
病毒的结构
核酸(DNA或RNA)、蛋 白质外壳、脂质膜(部分 病毒)
繁殖方式
吸附、注入核酸、合成病 毒蛋白、组装与释放
03 微生物的生长与繁殖
2024微生物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2023REPORTING 2024微生物基础知识培训课件•微生物概述与分类•细菌基础知识•真菌基础知识•病毒基础知识•微生物检测技术与方法•微生物在医学领域应用•微生物在环境保护中应用•总结与展望目录20232023REPORTINGPART01微生物概述与分类010405060302微生物定义:微生物是一类形体微小、结构简单、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微生物特点体形微小,需借助显微镜观察;结构简单,多为单细胞或非细胞结构;繁殖迅速,代谢旺盛;种类繁多,分布广泛。
微生物定义及特点微生物分类与命名微生物分类根据微生物的形态、生理生化特性、生态习性、细胞组成等特征进行分类,主要分为细菌、真菌、病毒、原生动物和藻类等几大类。
微生物命名采用双名法,即属名和种名,如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物质循环环境净化生物防治工业应用微生物在自然界中作用01020304微生物参与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如碳循环、氮循环等,促进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微生物能够降解有机污染物,净化环境,如污水处理、土壤修复等。
利用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来防治病虫害,具有环保、安全等优点。
微生物在食品、医药、化工等工业领域有广泛应用,如发酵工程、生物制药等。
2023REPORTINGPART02细菌基础知识010204细菌形态与结构细菌的基本形态:球菌、杆菌、螺旋菌细菌的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菌毛、芽孢细菌细胞壁的结构与组成:肽聚糖、磷壁酸、外膜等细菌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物质转运、能量转换等03营养物质温度酸碱度气体环境细菌生长繁殖条件水、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最适pH值范围最适生长温度、最低生长温度、最高生长温度需氧菌、厌氧菌、兼性厌氧菌葡萄球菌属、链球菌属等,引起化脓性感染、毒素性疾病等革兰氏阳性菌肠杆菌科细菌、绿脓杆菌等,引起肠道感染、呼吸道感染等革兰氏阴性菌破伤风梭菌、产气荚膜梭菌等,引起厌氧环境感染如破伤风、气性坏疽等厌氧菌结核分枝杆菌、麻风分枝杆菌等,引起结核病、麻风病等其他致病菌常见致病菌及其危害2023REPORTINGPART03真菌基础知识真菌的形态多样,包括单细胞酵母、菌丝体、子实体等。
微生物基础知识培训(常用微生物知识)ppt课件

主要通过氧化磷酸化途径进行 ,少数真菌可通过无氧呼吸产 生能量。
物质代谢
能分解纤维素、木质素等复杂 有机物,同时合成自身所需的 营养物质。
生长发育
包括菌丝的生长、孢子的形成 和萌发等过程。
常见真菌种类及其特性
酵母菌
单细胞真菌,可发酵糖类产生酒精和二氧化 碳,广泛应用于食品、酿造等领域。
蘑菇
流感病毒、冠状病毒、艾滋病病毒、疱疹病毒等。
病毒的危害
导致人类和动植物疾病,如流感、艾滋病、口蹄疫等,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 命安全。同时,病毒也对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影响。
05 微生物在自然界 中的作用
微生物在土壤中的作用
促进土壤形成
微生物通过分解有机物和 矿物质,促进土壤的形成 和发育。
微生物的收多 、转化快和生长旺等特点。
功能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如参与物质循环、维持生态平衡、促 进动植物生长等。
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01
02
03
有益关系
微生物在食品、医药、农 业等领域有着广泛应用, 如制作面包、酿造啤酒、 生产抗生素等。
有害关系
属于担子菌门,是一种大型真菌,具有食用 和药用价值。
霉菌
多细胞真菌,菌落呈绒毛状、絮状或蜘蛛网 状,可引起食品、衣物等物品的霉变。
青霉
属于半知菌类,是一种广泛分布的真菌,可 引起水果、蔬菜等农产品的腐烂。
04 病毒
病毒的结构与分类
病毒的基本结构
由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质外壳组成,无细胞结构。
某些微生物能引起人类和 动植物的病害,如细菌引 起的痢疾、病毒引起的流 感等。
中性关系
许多微生物与人类和平共 处,不引起疾病,也不产 生明显的益处或害处。
《医学微生物学》ppt课件-2024鲜版

2024/3/27
11
03
细菌学
2024/3/27
12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细菌的基本形态
球菌、杆菌、螺旋菌
细菌的细胞壁与细胞膜
组成成分、功能特点
2024/3/27
细菌的特殊结构
荚膜、鞭毛、菌毛、芽孢
细菌的细胞质与核质
遗传物质、核糖体
13
细菌的生理与代谢
01
细菌的生长繁殖
生长曲线、繁殖方式
2024/3/27
微生物的分类
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放 线菌、立克次体、支原体、衣原体、 螺旋体等八大类。
4
微生物的形态与结构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细菌按形态可分为球菌、杆菌和螺形 菌三类。细菌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 细胞膜、细胞质和核质等。
病毒的形态与结构
病毒是一种非细胞形态的生物,其形态 多样,有球形、杆形、砖形、弹状、丝 状等。病毒的结构包括核酸和蛋白质外 壳两部分。
定义
医学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与人体之间相互关系及其致病机理、 免疫机制、诊断与防治的科学。
2024/3/27
任务
揭示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及其与宿主相互作 用规律,为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9
医学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2024/3/27
研究对象
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微 生物及其与人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15
细菌与人类的关系
正常菌群与微生态平衡
菌群种类、数量、分布及作用
条件致病菌与机会性感染
感染条件、致病机制及预防措施
病原菌与感染性疾病
病原菌种类、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举例
细菌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微生物基础ppt课件

细菌
真菌
病毒
原虫
4
微生物的相对大小
微生物大小的直观感觉
可见范围
微生物的相对大小
肉眼
真核细胞型
光学显微镜 电子显微镜
原核细胞型
病毒
5
微生物的分类
细菌
真菌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有没有真正的细胞核
病毒
细 胞 型微生物
非细胞型微生物
6
微生物和人类的关系
维持自然界生态平衡 食品酿造 医疗制药 作为正常菌群,维持人体正常功能 特定情况下,某些微生物可以导致疾病
UU) 生殖器支原体(M.genitalium, MG)
55
支原体---特点和致病
✓ 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能独立生活的最小微生物。
✓ 无细胞壁
✓ 肺炎支原体可引起呼吸道感染
✓ 支原体可引起生殖道感染,不孕,流产早产,低出生体重儿 和胎儿畸形,新生儿结膜炎和肺炎。
支原体肺炎
无论是免疫功能正常还是有免疫功能不全的人均可发生呼吸道感染
2.细胞膜
磷脂双层生物膜
3.细胞质
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场所 质粒是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
4.核质
核质包含染色体,是细菌的遗传物质21
请说出下面细菌的结构
核糖体
细胞壁 细胞膜
细胞质 核质
22
连连看
细胞壁
核糖体
细胞膜
DNA
细胞质
肽聚糖
核质
脂质双层生物膜
23
目录
微生物简介 细菌的特点和结构 细菌的分类与命名 临床常见的致病菌介绍 非典型病原体的概念 细菌感染与人体防御
45
革兰阴性杆菌——军团菌属
医学微生物学ppt课件完整版

形态多样 结构简单 寄生生活
严格细胞内寄生
病毒粒子形态各异,有球形、杆 状、砖形、蝌蚪形等。
病毒必须寄生在活细胞内才能复 制和增殖。
病毒的复制与变异
复制周期
包括吸附、注入、脱壳、生物合 成、组装与释放等步骤。
变异机制
病毒的变异机制包括错误复制、 基因重组和基因重配等。
通过接种疫苗可以预防某些由微生物引起的疾病,如麻疹、流感等 。
微生物与药物的关系
微生物是药物的重要来源
许多抗生素、抗真菌药物等都来源于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
微生物在药物生产中的应用
利用微生物发酵技术可以生产多种药物,如青霉素、维生素等。
微生物与药物相互作用
某些药物可以影响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同时微生物也可以影响药 物的吸收、分布和代谢。
06
实验诊断与防治原则
Chapter
实验诊断方法与技术
细菌学诊断方法
包括细菌培养、生化反应、血 清学试验等,用于鉴定细菌种
类和检测细菌感染。
病毒学诊断方法
包括病毒分离、病毒抗原检测 、病毒核酸检测等,用于鉴定 病毒种类和检测病毒感染。
免疫学诊断方法
包括抗原抗体反应、免疫荧光 技术、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 用于检测病原体特异性抗原或 抗体。
03
人类通过培养有益微生物和消灭有害微生物来维护自身健康,
如疫苗接种、消毒灭菌等。
02
细菌学
Chapter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细菌的基本形态
球菌、杆菌、螺形菌
细菌的结构
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
特殊结构
荚膜、鞭毛、菌毛、芽孢
微生物学课件ppt完整版

分为内源性感染(由体内正常菌 群引起的感染)和外源性感染( 由外界环境中的微生物引起的感
染)。
感染类型
局部感染局限于某一部位,而全 身感染则涉及多个器官和系统。
局部感染与全身感染
在医院等医疗机构内获得的感染 ,多由耐药菌引起,治疗难度较 大。
微生物感染的预防与治疗
预防措施
包括个人卫生、环境卫生、疫苗接种等,以 降低感染风险。
无菌操作
进行微生物实验时,要保 持无菌操作环境,避免杂 菌污染。
实验记录
详细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包括培养基的配制、接 种方法、培养条件、观察 结果等。
实验后处理
实验结束后,要对实验器 材进行清洗和消毒处理, 保持实验室的整洁和卫生 。
2023
REPORTING
THANKS
感谢观看
食品工业
利用微生物发酵技术生产酒类、面 包、酸奶等食品。
03
02
农业应用
利用微生物制剂防治植物病害、促 进作物生长等。
生物能源
利用微生物发酵产生沼气、生物柴 油等可再生能源。
04
2023
PART 05
微生物的免疫与感染
REPORTING
微生物的免疫机制与特点
先天性免疫
通过遗传获得的非特异性免疫,包括皮肤、黏膜 屏障、吞噬细胞等。
病原学检查
通过直接涂片镜检、分离培养等方法确定病 原微生物种类。
免疫学检查
利用抗原抗体反应等免疫学原理检测病原微 生物及其产物。
2023
PART 06
微生物学实验技术与方法
REPORTING
微生物学实验室常用设备与器材
培养箱
提供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 用于培养微生物。
《微生物基本知识》ppt课件

自然界中各类环境适应性分析
微生物在土壤中的分布与功能
包括氮循环、有机物分解等。
水体中的微生物生态
如淡水、海水中的微生物种类及其作用。
极端环境中的微生物
探讨高温、低温、高盐、低氧等极端条件下微生物的生存机制。
人体内外环境中共生关系探讨
01
人体正常菌群分布及其生理功能
如肠道菌群对消化、免疫的贡献。
02
在不同环境下,微生物的生理特性也会发生变化。例如,在缺氧条件下,一些微生物会进行厌氧呼吸,产 生乳酸或酒精等代谢产物;在高温条件下,一些微生物会产生耐热性酶和蛋白质,以适应高温环境。
04
微生物遗传与变异
遗传物质基础:DNA和RNA
1 2
DNA作为遗传物质 大多数微生物的遗传物质是双链DNA,它们携带 着微生物生命活动所必需的全部遗传信息。
转录过程
在转录过程中,DNA的遗传信息 被转录成mRNA,为后续的蛋白质 合成提供模板。
翻译过程
在翻译过程中,mRNA上的遗传信 息被翻译成蛋白质,这些蛋白质是 微生物生命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基因突变类型及影响因素
基因突变类型
基因突变包括点突变、插入突变、 缺失突变和倒位突变等,这些突 变都可能导致微生物的遗传特性
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与细菌相比,真菌的 细胞结构更为复杂,具有真正的细胞核。
真菌的繁殖方式
通过孢子进行繁殖,如芽殖、裂殖等。
病毒形态与结构
01
02
03
病毒的基本形态
球形、杆形、蝌蚪形等。 病毒是一种非细胞生物, 必须在活细胞内寄生并以 复制方式增殖。
病毒的结构
包括核酸(DNA或RNA) 和蛋白质外壳。部分病毒 还有包膜结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 + 1 1/2 O2+H2O → H2SO4+149.8 Kcal
3. 铁细菌:氧化Fe2+为Fe3+获取能量并同化 CO2
2Fe2++1/2O2+2H+ →2Fe3++H2O+21.2 Kcal
4. 氢细菌:具有氢化酶,从氢的氧化获取能 量,同化CO2
H2+ 1/2 O2 →H2O + 56.7 Kcal
化能异养型微生物
多数微生物属于化能异养型,其生长所需要能 量和碳源通常来自同一种有机物。
根据化能异养型微生物利用有机物的特性,又可 以将其分为下列两种类型:
腐生型微生物:利用无生命活性的有机物作为 生长的碳源。
寄生型微生物:寄生在生活的细胞内,从寄生 体内获得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Energy Source
Carbon Source
Examples
Light
Cyanobacteria, some
CO2
Purple and Green
Bacteria
Light
Organic compoun ds
Some Purple and Green Bacteria
or
Inorganic compounds, e.g. H2, NH3, NO2, H2SLeabharlann 光能CO2+H2S
[CH2O]+2S+H2O
光合色素
光能自养型微生物包括蓝细菌(含叶绿素)、红硫细
菌和绿硫细菌等少数微生物(含细菌叶绿素),由于含有 光合色素,因而能使先能转变成化学能(ATP),供机体 直接利用。
光能异养型微生物
以CO2为主要碳源或唯一碳源,以有机物(如异丙醇)作 为供氢体,利用光能将CO2还原成细胞物质,红螺菌属中 的一些细菌属于此种营养类型。
例:红螺菌属(Rhodospirillum)
化能自养型微生物
以CO2或碳酸盐作为唯一或主要碳源,以无 机物氧化释放的化学能为能源,,利用电子供体 如氢气、硫化氢、二价铁离子或亚硝酸盐等使 CO2还原成细胞物质。
这类微生物主要有硫化细菌、硝化细菌、氢 细菌与铁细菌。它们在自然界物质转换过程中 起着重要的作用。
光能无机营养型 光
(光能自养型)
光能有机营养型 光
(光能异养型)
化能无机营养型无机物* (化能自养型)
化能有机营养型 有机物 (化能异养型)
氢供体 基本碳源
实例
无机物 CO2
蓝 细 菌 ,紫 硫 细 菌 , 绿 硫 细 菌 ,藻 类
有 机 物 CO 2及 简 红 螺 菌 科 的 细 菌 单有机物 (紫色无硫细菌)
存在于寄生与腐生之间的中间过渡类型微生物, 称为兼性腐生型或兼性寄生型。
Major nutritional types of microorganisms
Nutritional Type
Photoautotrophs
Photoheterotrophs
Chemoautotrophs Lithotrophs (Lithoautotrophs) Chemoheterotrophs Heterotrophs
根据生长时能量的来源不同,又可将生物分成两种类型 化能营养型生物:依靠化合物氧化释放的能量进行生长 光能营养型生物:依靠光能进行生长
动物和大部分微生物属于化能营养型生物,它们从物质的 氧化过程中获得能量。植物和少部分微生物属于光能营养型生 物
按供氢体分 无机营养型生物;
有机营养型生物:
营养类型
能源
CO2
A few Bacteria and many Archaea
or Organic compounds
Organic compoun ds
Most Bacteria, Archaea
some
关于营养类型的定义:
自养微生物:不依赖任何有机营养物即可正常生 活的微生物
异养微生物:至少需要提供一种大量有机物才能 满足其正常营养要求的微生物(即 其碳源必须是有机物,供氢体是有 机物,能源可以是氧化有机物活利 用日光能)
三、化能无机营养型
通过氧化无机物取得能量,并以 CO2为唯一或主要碳源 1. 硝化细菌:
亚硝化细菌
2NH4+ +3O2→2NO2- +2H2O + 4H++132Kcal
硝化细菌
NO2- +1/2O2 →NO3- +18.1 Kcal
2. 硫化细菌: 通过氧化还原态的无机 硫化物(H2S、S、 S2O32- 、SO32-)获 得能量(硫杆菌属,硫微螺菌属)
三、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根据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的性质(碳源),可将生物分 成两种基本的营养类型 异养型生物:在生长时需要以复杂的有机物质作为营养物质 自养型生物:在生长时能以简单的无机物质作为营养物质
动物属于异养型生物,植物属于自养型,而微生物既有异 养型的也有自养型的,大多数微生物属于异养型生物,少数微 生物属于自养型生物。
光能
2(H3C)2CHOH+CO2
2CH3COCH3+[CH2O]+H2O
光合色素
光能异养型细菌在生长时大多数采要外源的生长因子
光能异养型微生物
利用光能,以简单有机物(醇、有机酸) 为供氢体同化CO2
CH3 │ 光能 CO2+2CH2-CHOH----→[CH2O]+2CH3COCH3+H2O
菌绿素
无机物 CO2
硝 化 细 菌 ,硫 化 细 菌 ,铁 细 菌 ,氢 细 菌 , 硫磺细菌等
有机物 有机物 绝大多数细菌和 全部真核微生物
营养类型
光能自养型微生物
以C02作为唯一碳源或主要碳源,并利用光能,以无机物如 硫化氢、硫代硫酸钠或其他无机硫化物作为供氢体将CO2 还原成细胞物质,同时产生元素硫
第四节 培养基(medium)
定义:应科研或生产的需要,由人工配制的、适合 于不同微生物生长繁殖或积累代谢产物用的营养基 质(混合养料)。 特点:任何培养基都应具备微生物所需要的五大营 养要素,且应比例适当。所以一旦配成必须立即灭 菌。
用途:促使微生物生长;积累代谢产物;分离微生 物菌种;鉴定微生物种类;微生物细胞计数;菌种 保藏;制备微生物制品
一、培养基的配制原则
(一)培养基组分应适合微生物的营养特点(目的明确) (二)营养物的浓度与比例应恰当(营养协调) (三)物理化学条件适宜(条件适宜) (四)根据培养目的选择原料及其来源(经济节约)
(一)培养基组分应适合微生物的营养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