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诫子书》知识梳理
《诫子书》知识点梳理

【课文内容】【课文朗读】【文章分析】《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
从文中可以看作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
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背景介绍】这篇《诫子书》是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
目的在于告诫儿子要注重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了他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
【学习目标】1、读准字音,熟读成诵。
2、注意词语的积累和文句的精确翻译与理解。
3、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同步练习】【字词积累】诫:警告,劝人警惕。
夫(fú):段首或句首发语词,引出下文的议论,无实在的意义。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指操守、品德、品行。
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
养德:培养品德。
澹(dàn)泊:也写做“淡泊”,清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
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清心寡欲。
明志: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
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致远:实现远大目标。
才:才干。
广才:增长才干。
成:达成,成就。
励精:尽心,专心,奋勉,振奋。
险躁:冒险急躁,狭隘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
治性:“治”通“冶”,陶冶性情。
与:跟随。
驰:疾行,这里是增长的意思。
日:时间。
去:离开。
这里指消逝,逝去。
遂:于是,就。
枯落:枯枝和落叶,此指像枯叶一样飘零,形容人韶华逝去。
多不接世:意思是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接世,接触社会,承担事务,对社会有益。
有“用世”的意思。
穷庐:破房子。
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知识链接】古代家训大都浓缩了作者毕生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和学术思想等方面内容,不仅他的子孙从中获益颇多,就是今人读来也大有可借鉴之处。
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被后人誉为“智慧之化身”,他的《诫子书》也可谓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是古代家训中的名作。
16、《诫子书》知识梳理

16、《诫子书》知识梳理一、文学常识:《诫子书》选自《诸葛亮集,作者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你以前听过他的小故事,陆游对这篇千古传诵的表文曾称赞道:________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_二、句子翻译: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三、关键字词1、夫静淡泊无以明志致远2、广才淫慢淫慢励精励险躁险躁3、治性治年与时驰驰意与日去枯落4、多不接世穷庐将复何及四、课文理解1、请说说题目的意思。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理想的人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志、学、才。
他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缺一不可的。
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但志向的培养又必须修养道德,造就人才必须从静与俭的修养开始。
4、“俭以养德”与“静”有何关系?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
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
“俭以养德”是建立在“静”的基础上的美一方面,要靠淡泊、宁静以“明志”,也就是时时将“志”放在眼前,不断磨砺。
另一方面,无志则不足以“成学”,没有志向,则学无目标,必然学习庞杂,不能专一。
6、文章从哪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怎样论述的?从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论述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强调的就是一个“静”字:修身要静,学习要静,获得成就也取决于静。
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
把“静”与“躁”加以对比,增强人在少年时期应树立远大志向,发愤图强,以免老了后悔。
诫子书知识点

15诫子书【知识点一】1.(1)古义: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今义:环境上的安静,不嘈杂(2)古义:懈怠今义:速度低(3)古义:轻薄今义:危险,不安全古义:修养今义:管理(4)古义:岁月今义:24小时、天2.动词,学习名词,学业成就3.(1)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大目标 (2)形容词用作动词,增长4.(1)操守,品德 (2)立志 (3)放纵励:振奋 (4)轻薄浮躁(5)疾行,指迅速逝去 (6)陋室5.(1)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2)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目的【知识点二】1.君子的行为操守,用宁静专一来提高自身的修养,用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2.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才能明确志向,集中精神才能实现远大目标。
【知识点三】1.用宁静专一来提高自身的修养,用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2.不内心恬淡,不慕名利就无法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不集中精神就无法实现远大的目标。
3.学习需要静心专一,而才能来源于学习。
4.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不能使学习有所成就。
5.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陶冶性情。
6.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
【知识点四】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2.淡泊、立志、惜时。
3.劝勉儿子勤学励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懈怠、懒惰、浮躁。
4.作者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无论是做人还是学习,作者强调的是一个“静”字:修身须静,学习须静,获得成就也取决于静。
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把“静”与“躁”加以对比,增强了论述效果。
5.示例:人在少年时期应该树立远大的志向,发愤图强,避免老了后悔。
【知识点五】“淡泊”“宁静”“淫慢”“险躁”【中考链接】1.A(驰: 疾行,指迅速逝去)2.C(就) A.(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目的;凭借) B.(的;主谓取独) D.(最终;于是)3.C(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教育儿子要修身养性,生活节俭,淡泊明志)4.D 修养5.B A.代词,代学过的知识;B.和例句中的“之”都是结构助词,的;C.宾语前置的标志;D.补足音节,不译。
15《诫子书》文言知识梳理

15.诫子书一、古今异义词古义: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例: 静.以修身。
1.静今义:安静,平静。
古义:迅速逝去。
例: 年与时驰.。
2.驰今义:(车、马等)跑得很快。
古义:轻薄。
例: 险.躁则不能治性。
3.险今义:危险。
二、一词多义君子之行.(名词,品行)1.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动词,行走)意与日去.(消失)2.去相委而去.(离开)意与日.去(名词,日子,岁月)3.日吾日.三省吾身(名词,每天)夫学.须静也(动词,学习)4.学非志无以成学.(名词,学业)三、词类活用1.无以致远.(形容词作名词,远大的目标)2.无以广.才(形容词作动词,增长)四、名句默写1.诸葛亮在《诫子书》中主要阐述的观点是: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诫子书》中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的句子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诫子书》中阐述“学、才、志"关系的句子是: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4.《诫子书》中阐述过度享乐和急躁对人修身养性产生不利影响的句子是: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五、重点句子翻译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依靠屏除杂念和干扰来修养身心,依靠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不淡泊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集中精神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
3.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诫子书文言知识梳理总结

《诫子书》知识点整理一、重点字词解释。
1、夫:句首发语词,不用翻译2、之:结构助词,的3、行:品行,操守4、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5、俭:节俭6、养:培养7、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8、明:明确9、明志:明确志向10、致:达到11、远: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远大志向12、广: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增长13、才:才干14、淫:放纵15、慢:懈怠16、励:振奋17、险:轻薄18、躁:浮躁19、治性:修养性情。
治:修养20、与:跟随21、驰:疾行,指迅速逝去22、遂:最终23、枯落:凋落,衰残。
比喻年老志衰,没用用处。
24、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25、诫:劝勉、告诫26、书:书信二、一词多义1、之学而时习之:代词,代指学过的知识君子之行:结构助词,的2、以静以修身:介词,表目的非宁静无以致远:介词,用来3、志非淡泊无以明志:远大志向非志无以成学:名词活用为动词,立志4、学夫学须静也:动词,学习非志无以成学:名词,学业5、成非志无以成学:完成,实现遂成枯落:变成,成为6、行三人行:行走君子之行:品德,操守7、意意与日去:意志意将隧入以攻其后:打算,想要意暇甚:神情,态度三、词性活用1、志非志无以成学:名词活用为动词,立志2、广非学无以广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增长3、远非宁静无以致远: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远大志向四、句子翻译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翻译:君子的操守,(应该)用宁静专一来修养身心,用节俭来培养品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翻译:不内心恬淡,淡泊名利就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明确自己的志向,不宁静专一就没有什么可以拿来达到远大的目标。
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翻译:学习必须宁静专一,才干必须学习。
不学习就没有什么可以拿来增长才干,不立志就没有什么可以拿来完成学业。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翻译: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部编版中考总复习之文言知识梳理4 诫子书

中考总复习之文言知识梳理4 诫子书一、重点字词1.重点实词(1)诫.子书.(诫:告诫劝勉)(书:书信)(2)静.以修身(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3)非淡泊无以明志......(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明志:明确志向明:明确、坚定)(4)非宁静无以致远..(致远:达到远大目标致:达到)(5)非学无以广.才(广:增长)(6)淫慢..(淫:放纵慢:懈怠)(励精:振奋精神励:振奋精:精神)..则不能励精(7)险躁..(险躁:轻薄浮躁险:轻薄躁:浮躁)(治性:修养性情治:修养)..则不能治性(8)年与时驰.(驰:疾行,指迅速逝去)(9)意与日去.(去:丧失)(10)遂成枯落..(枯落:凋落,衰残。
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11)悲守穷庐..(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2.文言虚词(1)夫君子之行(结构助词,的)(2)静以修身(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3)淫慢则不能励精(表顺承,相当于“就”)(4)将复何及(怎么)二、朗读节奏划分(划一处)1. 非淡泊/无以明志2. 淫慢/则不能励精3. 年/与时驰三、重点句子翻译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020 四川凉山州,2019江苏淮安)以屏除杂念和干犹,宁静专一来修养身心,以节俭来培养品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不能内心恬淡不慕名利,就没办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没办法达到远大目标。
3.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2020湖北孝感、湖南益阳)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4.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丧失。
四、文意理解与探究1. [内容理解] 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文中“志”与“学”的关系是如何理解的。
(教材思考探究)文章很重视“志”的作用,一方面要靠淡泊、宁静以“明志”,即时时将“志”放在眼前,不断磨砺;一方面强调无“志”则不足以“成学”,意谓没有志向,则学无目标,必然学习庞杂,不能专一。
《诫子书》知识点-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知识梳理与练习(统编版2024)

《诫子书》知识点一、文学常识1. 作者: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发明家。
他早年隐居隆中,后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辅佐刘备建立蜀汉。
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2. 作品介绍:《诫子书》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
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二、字词拼音与意思1. 诫(jiè):告诫、劝勉。
2. 夫(fú):句首发语词,表示发端,无实义。
3. 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4. 以: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目的。
5. 淡泊(bó):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6. 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
7. 明志:明确志向。
8. 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9. 致远:实现远大目标。
10. 广才:增长才干。
11. 淫(yín)慢:放纵懈怠。
12. 励精:振奋精神。
13. 险躁:轻薄浮躁。
14. 治性:修养性情。
15. 年与时驰: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
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16. 意与日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
17. 遂(suì)成枯落:最终凋落,衰残。
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18. 悲守穷庐:悲哀地守着那穷困的居舍。
庐,简陋的房屋。
19. 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三、课文翻译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
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
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
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
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四、通假字1. 非宁静无以致远:“致”通“至”,达到。
诫子书背诵知识点总结归纳

诫子书背诵知识点总结归纳诫子书背诵知识点总结归纳一、选材背景《诫子书》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经典之一,也是古代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
该书的作者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苏洵,原本是为了教育自己的儿子苏轼而写的。
《诫子书》以其思想深邃、道理清晰的特点而广受赞誉,是古代儿童教育的重要参考书之一。
二、主要内容简述《诫子书》以王陶为例,告诫儿子要明白人生的真谛,懂得如何塑造自己的品格和做人的道理。
书中通过讲述王陶的一生经历,引导儿子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全书内容涵盖了品德修养、知识学习、交友、行为规范等方面的要点,具有很高的实用性和指导性。
三、主要知识点总结1. 孝道教育:《诫子书》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讲孝道。
作者通过对王陶尊敬父母、遵守孝道的描述,引导儿子明白孝道的重要性。
父母是生命之源,我们要敬爱他们,孝敬他们。
2. 知识学习:《诫子书》中提到了对儿子教育的重要性。
作者告诫儿子要努力读书,学习知识,提高自己。
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才能拥有真正的本领,为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3. 修身养性:《诫子书》中强调了修身养性的重要性。
作者告诫儿子要端正自己的行为,保持良好的品德和道德。
要发扬诚信、勇敢、正直、宽容等美德,避免堕落和邪恶。
4. 交友原则:《诫子书》中对于儿子的交友问题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作者告诫儿子要慎重选择朋友,要与正直、善良、向上的人为友,远离那些品德不良、危害自身发展的人。
5. 行为规范:《诫子书》还提到了一系列的行为规范。
作者告诫儿子要遵循社会秩序,遵守法律法规。
同时,要端正自己的行为举止,遵循礼仪,不随意乱动,要懂得如何与人相处。
四、知识点的重要性《诫子书》中提到的这些知识点,不仅对儿童教育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也对于现代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
首先,孝道教育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是中华文化独特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团结和谐的重要基石。
通过孝道教育,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家国情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诫子书》知识梳理
一、文学常识:
《诫子书》选自《诸葛亮集,作者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着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你以前听过他的小故事,陆游对这篇千古传诵的表文曾称赞道:________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_
二、句子翻译: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三、关键字词
1、夫静淡泊无以明志致远
2、广才淫慢淫慢励精励险躁险躁
3、治性治年与时驰驰意与日去枯落
4、多不接世穷庐将复何及
四、课文理解
1、请说说题目的意思。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理想的人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志、学、才。
他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缺一不可的。
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但志向的培养又必须修养道德,造就人才必须从静与俭的修养开始。
4、“俭以养德”与“静”有何关系?
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
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
“俭以养德”是建立在“静”的基础上的美
一方面,要靠淡泊、宁静以“明志”,也就是时时将“志”放在眼前,不断磨砺。
另一方面,无志则不足以“成学”,没有志向,则学无目标,必然学习庞杂,不能专一。
6、文章从哪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怎样论述的?
从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强调的就是一个“静”字:修身要静,学习要静,获得成就也取决于静。
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
把“静”与“躁”加以对比,增强
人在少年时期应树立远大志向,发愤图强,以免老了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