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汉英语言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
浅析汉英成语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策略

浅析汉英成语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策略汉英成语相比于普通词汇及表达式,具有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是表达文化差异的重要元素。
汉英成语的出现,作为翻译的工具无疑对汉英翻译的实践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通过浅析汉英成语中存在的文化差异,以及在汉英翻译中应采用的策略,来探讨如何在翻译的过程中有效的实现汉英成语的文化翻译。
首先,讨论汉英成语中的文化差异。
汉语和英语的文化深刻影响着他们的语言习惯,从而形成了差异。
比如,英语中“品尝到甜蜜的果实”一语,在汉语中则表达为“吃苦中得甘”,强调在付出努力之后,才能获得甜蜜的收获。
这种文化差异表现出两种文化的不同价值观,以及两种语言的不同特点。
此外,汉英成语也存在特有的文化背景,如英语中的“For all good things come to an end”和汉语中的“芸芸众生,皆有一死”,两者都反映出时空逝去的真理,但因文化情境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成语表达。
其次,讨论在汉英翻译中应采取的策略。
首先,在翻译汉英成语时,应准确理解成语的文化含义,并考虑译文读者的信息需求,以此确定译文的具体内容,以达到完美的翻译。
例如,汉语“顺其自然”在英语中可以表达为“Let it be”,这里面反映出了“接受必然、顺其自然”的思想观念,更容易被英文读者所理解。
此外,在翻译汉英成语时,还可以采用语义近似法、回归法、理解转译等技巧。
例如,汉语成语“三思而行”可以以“Think twice, act wisely”的方式进行表达,此外,理解转译方法也是有效的,如把汉语里的“蹉跎岁月”转译成“Time flies”,此时的“蹉跎”和“Time flies”之间仍然有相似的意思,但又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表达方式。
最后,应当指出汉英成语的翻译是一项复杂的工作,要把握翻译技巧,同时把汉英成语中的文化差异巧妙地融入译文,才能够有效地通过翻译实现文化的转换。
综上所述,汉英成语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策略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从而提出了翻译技巧和策略的探讨。
2024年浅析英汉互译中的文化差异

2024年浅析英汉互译中的文化差异英汉互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交流。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所属的文化背景、历史传统、价值观念等存在显著差异,翻译过程中往往会遇到诸多挑战。
本文旨在探讨英汉互译中的文化差异,并分析如何在翻译中妥善处理这些差异。
一、语言习惯差异英汉两种语言在语法结构、句子构造和表达习惯上存在明显的不同。
英语注重形式逻辑,句子结构严谨,常使用长句和复合句;而汉语则更注重意合,句子简短明了,多使用并列结构和流水句。
在翻译时,需要灵活调整句子结构,以适应目的语的表达习惯。
例如,英语中的定语从句和状语从句在汉语中可能需要转化为独立句或者前置修饰语,以确保译文的流畅和自然。
二、词汇文化内涵词汇是语言的基本单位,也是文化信息的载体。
英汉两种语言中的词汇往往承载着不同的文化内涵。
一些在英语中具有特定文化背景的词汇,在汉语中可能找不到完全对应的表达。
反之亦然。
在翻译时,需要深入了解词汇的文化内涵,选择恰当的译文,避免误解和歧义。
例如,“dragon”在英语中通常代表着邪恶和凶猛,而在汉语中则是吉祥和力量的象征。
因此,在翻译时需要充分考虑目标语言读者的文化认知,以避免产生误解。
三、习语与俚语翻译习语和俚语是语言中富有表现力的部分,它们通常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大量的习语和俚语,这些表达在直译时往往难以传达原文的含义。
因此,在翻译时需要对习语和俚语进行深入的研究和理解,找出它们在不同文化中的对应表达或者采用意译的方式传达原文的语义和情感色彩。
同时,还需要注意保持原文的风格和韵律美感,以使译文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
四、思维方式的差异英汉两种语言使用者的思维方式也存在差异。
英语国家的人们往往更注重逻辑分析和形式推理,而汉语国家的人们则更注重整体思维和直观感悟。
这种差异在翻译中表现为对同一事物的描述和表达方式的不同。
因此,在翻译时需要充分考虑目标语言读者的思维习惯,适当调整表达方式,以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语言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审美需求。
英汉互译中不可译现象原因分析及对策

英汉互译中不可译现象原因分析及对策英汉互译中的不可译现象是指在翻译过程中,一些语言或文化特有的表达无法直接用对应的词语翻译出来,因此无法准确传达原文的意思。
这种现象主要存在于语言结构、文化差异和习惯用语等方面。
以下是对不可译现象原因的分析及对策。
一、语言结构差异中英两种语言的语法结构存在差异,导致一些语法现象无法直接翻译。
例如,英语中的时态变化较多,而汉语的时态变化较少,因此英语的时态在汉语中难以准确体现。
另外,一些句式和成语在中英两种语言中也不完全对等,无法直接翻译。
例如,英语中常用的“习惯句式”如“have a good day”、“take care”等在汉语中往往无固定对应。
对策:1.加强对两种语言的语法结构的了解,提高对语法差异的敏感度,避免错误的翻译。
2.学习并熟悉常见的句式和成语,在具体翻译中灵活运用,找到最合适的对应表达。
二、文化差异英汉文化之间存在差异,导致一些文化内涵在翻译中难以传达。
比如英国人的绅士风度和幽默,中国人的礼仪和尊重,这些文化差异常常无法直接用译文准确表达出来。
对策:1.加强对两国文化的了解和研究,了解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提高对文化内涵的把握。
2.采用文化转换的策略,通过适当调整翻译语言和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意思。
3.结合文化背景进行说明或注释,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翻译作品。
三、习惯用语和文化惯例英汉两种语言中都存在大量的习惯用语和文化惯例,这些表达方式往往是基于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而产生的,因此无法直接进行翻译。
对策:1.关注两种语言中的习惯用语和文化惯例,了解其背后的意义和用法,提高对其特殊性的认识。
2.建立翻译记忆库,记录和整理常用的习惯用语和文化惯例的翻译方法,方便在后续翻译中的参考和使用。
四、音、形、义不对称中英两种语言的音、形、义方面存在差异,使得一些单词或短语无法直接在对方语言中找到准确的对应。
对策:1.学习两种语言的发音和音标,提高对音的敏感度,准确把握单词的发音。
论汉英语言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

汇 短 语 上 体 现 得 非 常 明 显 。 国人 喜 欢 马 , 马 、 马 、 马成 英 养 骑 赛 为其 风 俗 。 国文 化 就属 于 典 型 的 “ 文 化 ” 所 以英 语 中有 关 英 马 马 的说 法 极 其 丰 富 。 : l h re 吹 牛 ) g t n n ’ hg o e 如 t k os ( a , e S ih r eo o h s ( 高 气 扬 )hre n os( 驾 齐 驱 ) 。 而 中 国是 传 统 的 趾 ,o dh r 并 s a e 等 然 农业 国 , 代 的牛 耕 生 活 使 汉 语 囤积 了大 量 的“ 文 化 ” 是 世 牛 牛 “ 苦耐劳 , 奋踏实” 吃 勤 的象 征 。 俯 首 甘 为 孺 子 牛 ” “ 就是 体 现 的 这种 情 结 。 反 在 英 语 中却 用 马 来 代 替 。 语 中 的 “ 黄 牛 ” 相 汉 老 翻 译 成 英 语 也 就 成 了a iig o e 不 光 如 此 . 英 语 言 中的 一 wln h r 。 l s 汉 些表 示颜 色 的 词 汇 也 沉 淀 了不 同 民情 的 文 化 。“ 色 ” 汉 语 红 在 中含 有极 强 的 褒 义 色 彩 ,大 红 大 紫 ” “ 显示 的 是成 功 和 富 贵 、 喜 庆 和 吉 祥 。与 此 相 反 , d 常 常 让 西 方 人 想 起 流 血 、 争 、 r 却 e 战 恐 怖 、 怒 和 危 险 , 有 较 强 的 贬 义 愤 含 二 、 译 策 略 翻 汉 英 文化 的 差 异 性 给 两 种 语 言 之 间 的 翻 译 带 来 了很 大 困 难 。但 是 , 并不 是 说 明 两 种 语 言 之 间就 不 能 相互 转 化 语 言 这 共 性 论 认 为 , 然 人 类 的语 言 存 在 着 巨 大 的 差 异 , 是 由于 在 虽 但 生存 环 境 、 体 结 构 、 理 需 要 等 方 面 的 共 同 之 处 大 于 不 同 之 身 生 处 , 就 使 语 言 之 间 的 转 换 成 为 可 能 。C o k 的 普 遍 语 法 理 这 hmsy 论 也 从 另 一个 角 度 证 明 了语 言 之 间转 换 的 可 能 性 。如 果 说 每 种 语 言 都 能 表 达 所 指 的一 切 , 么 , 原 则 上 说 , 种 语 言 所 那 从 某 表 达 的一 切 都 能被 译 为 另 一 种 语 言 ( 毅 ) 不 同 语 言 之 间 的 蔡 。 这 种 转 换 常常 借 助 于 翻译 中 的异 化 和 归化 策 略 。 ( ) 一 异化 翻译 策略 异 化 就 是 不 改 变 原 文 的 文 化 、 言 、 体 等 特 征 传 达 原 文 语 文 的 内容 , 求 读 者 向 作 者 靠 拢 , 应 原 文 。 翻译 的前 提是 , 要 适 它 认 为语 言 是 有 差 异 的 .交 际 因 语 言 社 团 之 间 与语 言 社 团 之 内 的 文化 差 异 而 复 杂 化 。 化 翻 译 承 认 并 发 展 差 异 . 且 在 目的 语 异 并 中表 现 文 化 差 异 。异 化 翻 译 追 求 最 大 艰度 的 等 值 。 其 特 点 如 下 : 1不 完 全 遵 循 目的 语 的 语 言 与 语 篇 规 范 :2 在 适 当 的 时 () () 候 选 择 不 通 顺 、 涩 难 懂 的文 体 ;3 有 意 保 留 源 语 中 的 实 观 艰 () 材 料 或 采 用 目的语 中 的 古 词 语 :4 目的是 为 目的 语 读 者 提 供 () 次“ 前所 未 有 的 阅 读 经 验 ” 异 化 翻译 有 利 于 读 者 了 解 异 域 。 文 化 ;有 利 于 读 者 运 用 智 力 和 想 象 力 去 感 受 异 域 文 化 的 独 特 之 处 ; 利 于 丰 富 目的语 文 化 和 表 达 方 式 。 是 异 化 翻 译 也 有 有 但 自己 的 劣 势 , 常 常 使 译 文 句 式 生 硬 、 涩 难 懂 , 就 给 读 者 它 晦 这 带 来 了 阅 读 困难 。 常 见 的 异 化 翻 译 策 略 有 “ 译 法 ” “ 译 音 和 直 法” 。 等 ( ) 二 归化 翻 译 策 略 归 化 翻 译 就 是 遵 循 目的 语 文 化 的 当前 价 值 ,对 原 文 进 行 同化 翻 译 。该 翻 译 法 的 最 大 特 点 就 是 采 用 地 道 畅 通 的 目的 语 进行 翻译 。 同文化 之 间的差异 被掩 盖 . 不 目的 语 的 主 流 文 化 价 值 观 取 代 了译 人 语 的 文 化 价 值 观 。归 化 翻译 有 其 自身 的 优 越 性 。对 于 译 者 来 说 , 全 面 了解 一 种 异 域 文 化 基 本 上 是 不 要 可 能 的 , 在 翻 译 过 程 中 因 为 对 本 族 文 化 的亲 切 感 和 认 同 感 , 往 往 会 采 取归 化 的 翻译 策 略 以 便 使 译 文 通 顺 。 这 样 , 于读 对 者来 说 . 可 以 避 免 文 化 冲突 , 自 己 的知 识 文化 范 嗣轻 松 容 就 在
中英互译中如何处理语言或文化的差异?

中英互译中如何处理语言或文化的差异?一、咬文嚼字,恰当选择词汇和翻译策略不同语言之间存在着词汇的差异,而准确的翻译是解决语言差异的关键。
在进行中英互译时,需要根据语境和特定环境来恰当选择词汇。
无论是中文翻译成英文还是英文翻译成中文,都要根据目标语言的特点和读者的文化背景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既要保持原文的准确性,又要使译文贴近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
二、注重语言的音韵和韵律中英两种语言的音韵和韵律差异明显,因此在翻译中要注重这一差异。
中文的韵律多为平仄抑扬,英文的韵律则以强音和节奏为主。
为了使翻译更加流畅,要注意适度调整句子结构,使句子的音韵和韵律在目标语言中得以体现。
三、考虑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语言和文化是相互影响的,因此在中英互译中,要特别关注文化差异。
在翻译某些特定文化和习惯时,要根据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进行合理的调整。
此外,在进行中英互译时,也要注意到一些与文化相关的表达方式和习惯,以确保翻译结果在语言习惯上更加贴近目标语言的读者。
四、灵活运用修辞手法对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通过灵活运用修辞手法可以达到更准确地表达。
比如,借用修辞手法中的拟人、对比和比喻等手法,可以在不同语言之间产生视觉和情感的共鸣,使翻译更加生动有趣。
五、加强文化交流与理解为了更好地解决中英互译中的语言和文化差异,加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至关重要。
通过了解和学习中英两国的文化背景,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们的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从而避免翻译中的误解和冲突。
总结起来,中英互译中要处理好语言和文化的差异,需要咬文嚼字、注重音韵和韵律、考虑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灵活运用修辞手法以及加强文化交流与理解。
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能在中英互译中达到更好的表达效果,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交流。
浅谈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

s e l t h a tmo e khep a el s men/ keafa tcl s n eef r. t tma r n i a tmi ut fot
量 的 习语 习语 是 经过 长 时 间使 用 而提 炼 出 来 的独 特 的 固定 短 语 或 短 句 , 人 民智 慧 的 结 晶 。 习语 一 般 结 构 严 谨 , 式 简 是 形
练 , 有 形 象鲜 明 , 达 生动 等 特 点 , 语 言 中 重要 的 修 辞 手 具 表 是 段 。 正 是 由于 这 些特 点 , 之 不 同语 言 之 间存 在 的 文 化 差 异 . 加
论英汉语言差异对英语笔译的影响及翻译策略

论英汉语言差异对英语笔译的影响及翻译策略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和交流的扩大,英语笔译的需求不断增加。
然而,英汉语言差异对英语笔译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本文将从语音、语法、词汇和文化角度探讨英汉语言差异对英语笔译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
一、语音差异英汉语音存在明显的差异,这对英语笔译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例如,“r”音在汉语中并不存在,当汉语口音较重的译者翻译英语时,容易将“r”音省略或发错。
此外,英语中的元音多而且变化多端,而汉语只有五个元音,且不具备元音变化的复杂性,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中根据语言差异进行音译或意译。
翻译策略:1.注意区分英汉语音差异,保证语音表达准确。
2.根据语言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音译或意译。
英语和汉语的语法存在很大的不同,译者需要根据句子结构、语序等方面的差异进行翻译。
英语语法灵活多变,汉语语法较为固定,表达方式单一。
因此,有些英语句子在汉语中翻译时需要进行结构调整,以使其符合汉语的语法规则。
1.注意区分英汉语法差异,掌握英语和汉语的语言风格和语法特点。
2.根据语言差异进行必要的结构调整和语言转换。
三、词汇差异英汉语言的词汇差异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一是词汇量的差异,英语单词极其丰富且具有多义性,而汉语单词种类相对较少;二是词汇使用的差异,英语具有更为广泛的使用场合和搭配方式,而汉语则有着更为严格的表达方式。
1.了解英汉语言的词汇差异并保证准确理解文章意思。
2.在翻译中根据上下文和文章意图找到与之相应的翻译词。
四、文化差异英汉语言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词汇、习惯用语、语言表达形式等方面。
由于英语是国际性语言,因此它的表达方式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也会有所差异。
因此,在进行英语笔译时,译者需要了解英语使用国的文化背景和语境,避免在翻译中产生不同的文化水平和表达方式。
1.了解英语使用国的文化背景和语境,避免产生文化误解。
2.在翻译中选择与文化背景和语境相符的表达方式。
总之,作为翻译者,我们需要尽可能地了解英汉语言的差异,以便在英语笔译中找到最合适的翻译策略。
汉英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及其应对策略——以红色文化为例

- 245 -校园英语 / 翻译研究汉英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及其应对策略——以红色文化为例河南工学院外语系/张利【摘要】汉英翻译中,不可避免会遇到文化差异问题。
基于此,以我国红色文化为例,对汉英文化差异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汉英翻译应对策略。
【关键词】汉英翻译 文化差异 红色文化随着时代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加快,中西方交流的频率和深度在不断上升。
在此背景下,汉英翻译已经成为促进中西方交流的关键技术之一。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在汉英翻译中存在着差异,严重影响着汉英翻译的质量。
一、中英语言文化的差异1.汉英语言文化的地域差异。
一定的文化实体总是存在于一定的地域空间,因此不可避免地要反映该地域独特的地理特征,也深刻体现在语言风格上的差别。
在用地理特征来做比喻时,语言表达上就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例如,毛泽东说过:“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我们知道泰山以奇峻险要而著称,被誉为五岳之首。
汉语中用泰山等地域的地理特征,来比喻那些重要的人或物。
同样,英语中的“10 Downing Street ”(唐宁街10号)常代表着英国政治权力中枢。
因此要充分翻译原文,就必须先了解语言中用作比喻对象的地域文化内涵。
2.汉英语言文化的习惯差异。
人们对语言色彩的使用都受到各自文化习惯的规定,对不同文化的习惯认知会大相径庭。
在汉语中,红色的文化意义多为褒义。
人们习惯性用红色表示正义、伟大和吉祥。
与红色相关的词语不胜枚举,如:红军、红旗以及红歌等。
与汉语相反,在英语中,红色词语的文化意义多为贬义。
对于red 的贬义在英语中非常多。
英语中red 是不受欢迎的颜色,常用来比喻厌恶的人或物,如“red-neck ”被用来称呼非常猥琐的人;“red-skin ”被用来指代北美印第安人;而一些充斥低俗、色情和暴力的地方则称为“red light district ”。
3.汉英语言文化的价值观差异。
每种文化受价值观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因为价值观也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汉英语言表达也自然地受其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汉英语言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
一、引言
翻译不仅是一种跨语言的交际活动,更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
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
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且相互制约。
语言是文化的产物,无论从语言的符号观还是社会观来看,其都带有明显的文化特征。
语言的文化性集中表现在语言的文化属性、文化价值和文化功能等方面。
作为语言内涵的文化,给予语言的影响是全方面的。
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
(1)影响并制约语言系统(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决定语言的指称内容与
形式;(3)作用于人类的语言思维与表达形式。
由此可见,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只有在特定
的文化中才具有意义。
正如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所说:“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
对
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
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
”(1993:109)文化对语际交流的影响可见一斑。
汉英民族在
价值观念、宗教信仰、民情风俗、历史背景、地理条件、社会制度、生活经验等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这种文化上的差异不仅给各自的载体语言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也为这两种语言之间互译带来了重重困难。
本文拟从汉英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着手,企图以归化和异化策略来寻求其间的语义文化对等翻译。
二、汉英文化差异
因为语言基本上是一种文化和社会产品,要理解它就应该从文化和社会的角度去理解。
,汉英两种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给其在语义层面上的转换带来了巨大的障碍。
其差异首先表现为价值观念的不同。
汉文化是一元文化,强调“社团价值论”;英文化是多元文化,崇尚“个人价值至上论”。
除了价值观念差异之外,汉英文化差异还与两个民族所处的地理
环境与社会环境、气候条件和风俗习惯等息息相关,。
(一) 地理环境引起的文化差异
文化是有地域性的。
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征常常给该地区的文化打下烙印。
中国和英国,因为地理环境的迥异,气候条件的巨差也就孕育出彼此相对的异域文化。
英国是岛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其民族创造出的语言就沾上了该地理特征。
象我们熟知的习语:spend money like water; make water; all at sea等就囊括其中。
相反,
中华民族祖居亚洲大陆,其文化自然也难免受其影响。
上文所说的“挥金如土”就是一例。
另外还有“面如土色”、“土眉土眼”、“面朝黄土背朝天”等不胜枚举。
至于气候不同招致的
文化差异的例子也是举不胜数。
单就“东风”“西风”之说来看,两种文化就大相径庭。
雪莱
的“西风颂”(Ode to the West Wind)正是对春的讴歌。
Charles Dickens在《大卫科波菲尔》中说“How many winter days have I seen him, standing blue—nosed in the snow and east wind!” 这也是一个极好的例证。
然而汉语中的“东风”却战胜了“西风”,是春风,是温暖的
使者。
“西风”是秋风,有萧瑟秋风之说。
马致远之词作“古道、西风、瘦马”,又同是马曲的“醉乡中,东风唤醒梨花梦”也说明这一点。
词曲中的意境也自是让异域人士费解。
(二)民情风俗造成的差异
汉英民族由习俗引起的文化差异在一些与动物有关的词汇短语上体现得非常明显。
英国人喜欢马,养马、骑马、赛马成为其风俗,英国文化就属于典型的的“马文化”。
所以英语中有关马的说法及其丰富。
诸如:talk horse(吹牛); get on one’s high horse(趾高气扬);horse and horse(并驾齐驱)等等。
然而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国,世代的牛耕生活使汉语囤积了大量的“牛文化”。
牛是“吃苦耐劳,勤奋踏实”的象征。
“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是体现的这种情结。
相反在英语中却用马来代替。
汉语中的“老黄牛”翻译成英语也就成了“a willing horse”.不光如此,汉英语言中的一些表示颜色的词汇也沉淀了不同民情的文化。
“红色”在汉语中含有极强的褒义色彩,“大红大紫”显示的是成功和富贵,喜庆和吉祥。
与此相反,“red”却常常让西方人想起流血、战争、恐怖、愤怒和危险,含有较强的贬义。
三、翻译策略
汉英文化的差异性给两种语言之间的翻译带来了很大困难。
但是,这并不是就说明两种语言之间就不能相互转化。
语言共性论认为:虽然人类的语言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是由于在生存环境、身体结构、生理需要等方面的共同之处大于不同之处,这就使语言之间的转换成为可能。
Chomsky的普遍语法理论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语言之间转换的可能性。
“如果说每种语言都能表达所指的一切,那么,从原则上说,某种语言所表达的一切都能被译为另一种语言(蔡毅)。
不同语言之间的这种转换常常借助于翻译中的异化和归化策略。
(一) 异化翻译策略
异化就是不改变原文的文化、语言、文体等特征传达原文的内容,要求读者向作者靠拢,适应原文。
它翻译的前提是,认为语言是有差异的,交际因语言社团之间与语言社团之内的文化差异而复杂化。
异化翻译承认并发展差异,并且在目的语中表现文化差异。
异化翻译追求最大限度的等值。
其特点如下:(1)不完全遵循目的语的语言与语篇规范;在适当的时候选择不通顺、艰涩难懂的文体;(3)有意保留源语中的实观材料或采用目的语中的古词语;(4)目的是为目的语读者提供一次“前所未有的阅读经验”。
异化翻译有利于读者了解异域文化;有利于读者运用智力和想象力去感受衣鱼文化的独特之处;有利于丰富目的语文化和表达方式。
但是,异化翻译也有自己的劣势,它常常使译文句式生硬,晦涩难懂,这就给读者的带来了阅读困难。
常见的异化翻译策略有“音译法”和“直译法”等。
(二)归化翻译策略
归化翻译就是遵循目标语文化的当前价值,对原文进行同化翻译。
该翻译法的最大特点就是采用地道畅通的目的语进行翻译,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被掩盖,目的语的主流文化价值观取代了译入语的文化价值观。
归化翻译有其自身的优越性。
对于译者来说,要全面了解一种异域文化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在翻译过程中因为对本族文化的亲切感和认同感,往往会采取归化的翻译策略以便使译文通顺。
这样,对于读者来说,就可以避免文化冲突,在自己的知识文化范围轻松容易的理解译文。
由此看来,归化翻译的通顺常常也会换来文化信息的遗失。
常见的归化翻译策略有“代换法”、“解释法”和“异译法”等。
四、异化归化,各得其所
上面我们已经谈到异化和归化翻译各有其优缺点。
过度的归化和异化都不可取。
那么,在实际的翻译中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标准呢?关于翻译的标准,清末的翻译家严复提出了著
名的“译事三难”,即“信、达、雅”。
“信”指忠实原文,“达”指语言通顺畅达,“雅”
指文字古雅。
鲁迅也说过:“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面,一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
持原作的风姿……”。
钱中书提出了更具体的“化境”文学翻译标准。
他说:“文学翻译的最
高标准是“化”。
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不能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显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风味,那就算入于“化境”。
从这些翻译名家对翻译
所定的标准可以看出,“忠实”和“通顺”是翻译过程中应该遵循的两项基本原则,缺一不可。
那就是说,既要将原文的信息(包括语言信息和文化信息)全部传达,语气和风格与原文一致,又要使行文流畅自然,易于理解接受。
这就要求我们能够找到异化和归化翻译的最佳结合点,让异化和归化更得其所。
一般说来,从文化的角度来看,文化间的关系分为:文化交织、文化鸿沟、文化冲突三种。
不同的文化关系对翻译的策略的选用有极大的影响。
文化交织是指在不同的文化中,存在着一些相似和相同的地方。
这样语言之间的交流因其共同性而不难理解。
为了更多的接触异域文化,异化翻译方法就显示出优越性;文化鸿沟
是指两种文化中存在着文化差距。
这时我们可以选用归化翻译方法,如果选用异化翻译方法的话,就必须用直译加注才能做到理解和传递信息的两全其美;文化冲突是指两种文化
对某些物质,事物和现象有完全矛盾的理解。
处理这种文化现行,归化翻译方法更能大显神通。
:
Nida, Eugene A.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3:105-115.
熊启煦. 翻译的归化与异化[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8):342-345.
赵爱国.语言文化学论纲[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2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