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必修一第二单元《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教学提纲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透辟,善于辞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的情节。
2.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注意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
二、能力训练目标1.训练学生古文句读能力和概括能力2.通假字的准确识别运用三、德育渗透目标1.正确认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2.了解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认识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重点、难点:重点: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
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
难点: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
教学过程:一、导入。
1、一九五五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
”一个人的力量真的能抵得上五个师吗?今天我们要学的《烛之武退秦师》会告诉我们这个问题的答案。
2、选自《左传》。
我们初中的时候也学过一篇选自《左传》的课文,是《曹刿论战》。
3、关于《左传》①请一位同学读注释1。
②补充:关于《左传》。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传”意为注释,《左传》为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性文字。
《左传》全称是《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另外还有两本书也是对《左传》的阐发《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因此我们把这三本书叫做“《春秋》三传”。
《左传》记述了春秋间240多年的历史,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颇具春秋时代历史散文的特色。
内容丰富,规模宏大,忠于历史事实,生动、真实地反应了奴隶社会崩溃时期的重大变化,为后人提供了那个时代广阔多彩的社会生活画面。
统治集团内部的各种矛盾斗争,各诸侯国之间频繁的争夺战争,各种礼仪制度、社会风俗、道德观念及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在《左传》中都有大量记载。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精选5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精选5篇)《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掌握《左传》的体例、别名和先秦散文的特点。
2、概括全文内容,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归纳本课词类活用的类型、古今异义字和通假字等。
4、归纳本课出现的文言特殊句式:介宾短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判断句。
别动句和省略句。
5、学习烛之武急国家之急、公而忘私和郑伯引咎自责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掌握实词、虚词等文言知识。
教学难点对古今异义词、被动句的掌握。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导入:曾有诗这样称赞三国时期的一员虎将::“长坂桥头杀气生,横枪立马眼圆睁。
一声好似轰雷震,独退曹家百万兵。
”大家知道这员将军是谁吗?(张飞)张飞他在罗贯中笔下有万夫不挡之勇,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耳。
喝退曹操的虎狼之师,不足为奇。
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书生,他居然也能凭一己之力退敌,救国于危难。
(板书课题: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一、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左传》《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作者左丘明,记叙了东周前期240多年前的历史,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的内容,具有研究先秦历史的史料价值,又有很大的文学的价值。
《左传》突出的特点就是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左传》是一部编年体史著,什么是编年体呢?我们可以从字面意义看其特点。
编年体就是按照年代的发展来组织、记叙历史事件的体例。
如《春秋》、《资治通鉴》等。
先秦历史散文除了编年体外,还有国别体和纪传体两种形式。
国别体是区分不同的国家,再按照时间的发展分别叙述历史事件的一种文体。
如《国语》、《战国策》等;纪传体则是司马迁开创的以记叙人物为主要内容的文体。
比如《史记》、《汉书》等。
补充:《春秋》三传《左传》全称是《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
高中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1第二单元-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核心价值:培养学生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
2、学科素养:通过分析文章中烛之武的论辩,赏析、品鉴烛之武形象。
3、关键能力: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归纳概括能力。
4、必备知识:学习通过语言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分析烛之武如何说服秦军退兵教学难点:烛之武说服秦军退兵的语言艺术教具准备:PPT课件教学方法:教师点拨法、小组讨论法课前预习设计: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清文章主要内容教学过程:一、导入上次课,我们已经疏通了本文的文意,现在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本文的标题:《烛之武退秦师》,重点落在“退”字上,那么烛之武为什么要“退”秦师?是“怎么退”的?结果又怎么样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分析烛之武退秦师的起因、经过、结果。
二、烛之武退秦师的原因。
学生:勾画原文。
教师:具体阐释。
原文:秦晋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具体事件:一是晋文公当年流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
二是公元前632 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
三、烛之武退秦师的过程(一)思考探究学生小组讨论:如果你是烛之武,要劝退秦师,你会说些什么呢?教师:巡查点拨。
(二)烛之武层层深入,劝退秦师1、摆明立场,为秦着想。
原文: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2、越晋难治,亡郑利晋,存郑利秦。
原文:①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3、晋人无信,晋人无厌。
原文:①且君尝为晋军赐矣,许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②夫晋,何厌之有?继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缺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四、烛之武退秦师的结果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秦国不仅撤军,还派军守卫郑国。
五、板书设计:烛原因摆明立场,为秦着想。
之武过程越晋难治,亡郑利晋,存郑利秦。
退秦晋人无信,晋人无厌师结果。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教案教学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教案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背景和意义;(2)能够掌握故事中主要人物的形象特点和作用;(3)能够分析故事中的矛盾冲突和解决方式;(4)能够运用文中的词汇和句式进行语言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和矛盾冲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3)通过模仿和创造,提高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2)培养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尊重和客观评价能力;(3)培养勇敢、智慧和爱国情怀。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1)回顾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情节;(2)分析烛之武的人物形象和作用;(3)探讨烛之武退秦师的意义和价值。
2. 相关知识:(1)了解烛之武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2)了解古代战争和外交的基本知识;(3)了解中国古代的忠诚、智慧和勇敢的品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烛之武退秦师的场景;(2)引导学生回顾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情节;(3)激发学生对烛之武的敬佩之情。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式;(3)让学生思考烛之武的人物形象和作用。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烛之武退秦师的意义和价值;(2)分组分析烛之武的人物形象和矛盾冲突;(3)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练习:(1)让学生模仿课文中的句式和词汇,进行语言表达练习;(2)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创作一个小故事,展示勇敢、智慧和爱国情怀。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1)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中的参与程度;(2)评价学生在课堂练习中的表现和进步。
2. 作业评价:(1)评价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和效果;(2)评价学生在作业中的创新和表达能力。
3. 综合评价:(1)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评价,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方案(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程名称:《烛之武退秦师》2. 课程类型:中国古代文学3. 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4. 教学对象:高中一年级5. 教学目标:(1)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分析作品中的文学手法和修辞技巧。
(3)领悟作品所传达的思想价值和道德观念。
(4)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内容与步骤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烛之武退秦师》的作者、背景及作品地位。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3. 课堂讲解(1)详细讲解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句子和段落。
(2)分析作品中的文学手法和修辞技巧,如象征、比喻、对比等。
(3)解读作品所传达的思想价值和道德观念。
4. 案例分析(1)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讨论。
(2)教师点评学生分析过程,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评价作品。
5.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探讨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性格。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6.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2)强调重点和难点,为学生课后复习提供指导。
三、作业布置2. 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选取一个进行详细描述。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作品主题思想的理解和感悟。
四、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
2. 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
3. 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确保教学效果的持续提升。
五、课后拓展1. 推荐学生阅读《烛之武退秦师》的相关作品,如其他文学作品、评论文章等。
2. 组织学生参加文学社团或读书会,共同探讨和交流文学鉴赏心得。
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文学创作,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创作能力。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小组讨论等方面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二单元4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2.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3.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4.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贰、军、辞、鄙、陪、敢、济、肆、阙、与”10个词语。
2.归纳“若、说、辞、鄙、微、之”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
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
教学难点:1.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2.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3.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
课时安排:4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了解《左传》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诵读课文、整体感知,正音,借助注释疏通文章。
[教学步骤]:一、导语:同学们,当我们看到奥运赛场上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心中会油然升起一种崇高感、敬慕感。
敬慕那些为国争光的英雄。
英雄,在人们心中是伟大的,他们为民排忧,为国解难,殚精竭虑,置个人安危于度外,今有之,古亦有之。
春秋时期郑国的烛之武就是其中之一。
今天我们就学习选自《左传》的历史散文《烛之武退秦师》。
二、关于《左传》本文选自《左传》。
我们初中的时候也学过一篇选自《左传》的课文,是《曹刿论战》。
①请一位同学读注释1。
②补充:关于《左传》。
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传”意为注释,《左传》为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性文字。
《左传》全称是《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另外还有两本书也是对《左传》的阐发《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因此我们把这三本书叫做“《春秋》三传”。
它记述了春秋间240多年的历史,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颇具春秋时代历史散文的特色。
内容丰富,规模宏大,忠于历史事实,生动、真实地反应了奴隶社会崩溃时期的重大变化,为后人提供了那个时代广阔多彩的社会生活画面。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认识“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的特点,学习梳理、积累文言文基础知识。
2.学习利用注释、工具书自读课文,培养自读文言文的习惯。
3.读懂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认识烛之武的形象,探讨他在外交斗争中表现出来的机智,学习他的顾全大局、沉着机智的品质。
4.鉴赏本文叙事的简洁之美。
二、教学重难点:1.培养阅读文言文的好习惯,学习梳理文言文基础知识。
2.理解烛之武在外交斗争中的机智。
3.鉴赏本文叙事语言的简洁之美。
三、课时安排:二课时四、教学设想:这是高中阶段文言文教学的第一篇课文,教学中要注重学生文言文学习意识、习惯的培养,如查阅工具书、梳理基础知识等。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要落实学生的学习活动,辅以教师的点拨,通过他们的自学、研讨和教师的引导达成教学目标。
注意发掘课文的吸引力,如故事情节、人物智慧等方面的因素,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趣味,乐意学习文言文,避免进行枯燥的字词句教学。
注重“读”的落实,保证文言文教学的语文味,感受文言的魅力。
五、教学用具:多媒体ppt课件第一课时一、教学任务:1.了解有关《左传》的文学文化常识,了解事件发生的背景。
2.通过自学、讨论,读懂课文,概括课文内容。
3.引导学生梳理文言基础知识,培养梳理、积累的意识和习惯。
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张飞在长坂坡一声怒吼,不费一兵一卒吓退十万曹军,这是曹军忌惮张飞的威猛。
比这还早八百多年的时候,更有英雄,只身前往强敌的军营,只凭三寸不烂之舌,同样不费一兵一卒,退去强大的进犯之敌,保住了弱小的国家。
此人谓谁?他是春秋时郑国的大夫烛之武。
今天我们学习《烛之武退秦师》一文。
“退”“师”各作何解释?明确:退——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撤退/退却;师——军队(二)关于《左传》和事件背景(出示ppt课件):1.关于《左传》:学生简介——教师补充要点《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时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烛之武退秦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烛之武退秦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翻译课文,理解重要文言字词和句式;掌握文中出现的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现象;理解并分析烛之武的形象和本文的思想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合作学习能力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感受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培养坚韧不拔、机智过人的品质;增强为国家和民族利益而奋斗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文中出现的文言现象,理解烛之武的形象和本文的思想内容。
2.教学难点: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应对策略:通过反复诵读、小组合作、教师点拨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重点和难点。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播放《春秋战国》相关视频,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2.学习新课:(1)初读:教师播放课文录音,学生跟读。
(2)讲解: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要文言字词和句式,学生记录。
(3)分析: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烛之武的形象和本文的思想内容,教师巡回指导。
(4)练习:学生翻译课文,教师进行纠正和讲解。
3.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课所学知识,强调重点和难点。
4.作业:背诵课文片段;完成课后练习。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教学方法:诵读法、讲解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
2.教学手段:PPT演示、音频播放、板书等。
3.评价方法:课堂表现、作业情况等。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课堂练习:学生翻译课文片段,教师进行纠正和讲解。
2.作业: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3.评价方式: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学生之间互相评价作业。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教学资源:电子书、教学PPT等。
2.学习工具:词典、笔记本等。
3.参考资料:《春秋战国》相关文献资料等。
七、结论通过本次教学,学生能够准确翻译《烛之武退秦师》一文,掌握文中出现的文言现象,理解烛之武的形象和本文的思想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合作学习能力等;激发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培养坚韧不拔、机智过人的品质;增强为国家和民族利益而奋斗的责任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第2 页
第3 页
教学过程:
秦、晋围郑形势图
五、课文分析
(一)退师原因
提问:本段仅25字,却道出很多内容,有哪些?
明确:①秦晋围郑,来势凶猛;弱小郑国,危如累卵。
②“以其无礼于
晋,且贰于楚也”既道出了秦晋围郑的原因,又暗示郑国有机可乘,为
“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了伏笔。
这节课我们对先秦的历史散文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并初步接触了
课文内容,知道郑国的国家命运危在旦夕,郑国到底能不能化险为夷,
脱离险境呢?又是如何脱险的呢?我们下节课再细分解。
(二)退者出场
1.朗读第二段,结合语境准确把握人物身份,体会文言文的语气。
分角
色朗读(学生自己谈应该如何读)。
2.人物出场
a:佚之狐你们觉得他是怎样的人?
明确:关心国事的大臣,对烛之武外交才能的信任,实为慧眼识才的伯
乐。
B:他的一番话对刻画烛之武的形象有什么样的作用?
明确: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我们有语言描写、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心理
描写,同时还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佚之狐的一番话即是从侧面刻画
出了烛之武之大智。
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
犹如文天祥,国难当
头非他莫属之感。
c:郑伯在他的语言中,你们品味一下,他是怎样国君?
明确:一位敢于自责的国君,情真意切,有风度,故烛之武许之。
d:烛之武为什么要推辞,为什么要发一番牢骚?
批注
第4 页
第5 页
第6 页
第7 页
第8 页
第9页
第1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