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案例分析1
微媒体环境下当代青年网络暴力现象的社会心理学分析

参考内容
内容摘要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广泛应用,网络暴力现象日益引人。网络暴力 是指通过网络或其他媒体对他人进行侮辱、恐吓、威胁、诽谤等行为,以实现某 种目的或满足某种心理需求。在这个过程中,青年人成为网络暴力的主要受害者 之一。本次演示将从网络暴力现象中的青年心理分析入手,探讨网络暴力对青年 心理的影响和应对措施。
四、对策建议
四、对策建议
针对微媒体环境下青年网络暴力现象的社会心理学分析,我们可以提出以下 对策建议:
1、加强教育和引导,帮助青年正确认识网络暴力的危害性,提高他们的道德 意识和法律意识。
四、对策建议
2、建立微媒体平台监管机制,加强对不良信息和网络暴力的监测和处置,维 护网络空间的秩序和安全。
二、应对措施
1、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1、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青年人应该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不随意透露个人信息,不轻易回应网友的攻 击,学会识别并避免受到网络暴力侵害。
2、寻求帮助和支持
2、寻求帮助和支持
遭受网络暴力后,受害者应及时寻求帮助和支持。可以向亲友倾诉,寻求心 理咨询师的帮助,甚至可以向相关机构求助,以保护自己的权益和心理健康。
四、对策建议
3、提升青年的心理素质和自我调节能力,教育他们如何正确面对社交压力和 认知偏差,以及如何正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绪。
四、对策建议
4、加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他 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五、结论
五、结论
本次演示通过对微媒体环境下当代青年网络暴力现象的社会心理学分析,揭 示了其背后的心理机制和根源。为了应对这一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加强教育引导、监管机制建设、心理素质提升以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等方面的综 合施策。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青年的合法权益,维护网络空间的和谐 稳定,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
社会心理学 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题(每小题10分,共10分)1、请用相应的社会心理学原理分析说明下列实验结果出现的原因2、上课前,实验者向学生宣布:由于经济学教授生病不能来上课,现请一位研究生来代课。
接着,发给每个学生一份书面材料,向他们介绍关于该研究生的情况,以造成先入为主的印象。
但材料分为两种,分别发给两部分学生。
一份材料上写道:"×××是本校经济学研究所研究生,今年26岁,曾有一年半的教学经验,服过兵役,已婚,了解他的人都说他是一个热情、勤奋、求实、果断的人"。
另一份材料上除了"热情"一词换成"冷漠"之外,其他的文字介绍完全相同(这一不同点学生并不知道)。
研究生上完课后,要求学生填写问卷表,要他们说说对代课老师的印象。
3、实验结束后,通过统计分析,可以看出两部分学生对代课老师的印象不同:看到印有"热情"字眼材料的学生,比看到印"冷漠"字眼材料的学生,对代课教师有比较好的印象,在问卷中还形容他"是一个能体谅他人,不拘小节,幽默,脾气好的人"。
4、参考答案:理论正确(4-5分);结合实例分析(4-5分)5、Asch(1946)的实验:假设甲、乙两人:甲先生:精明、勤勉、冲动、善辩、倔强、忌妒;乙先生:忌妒、倔强、善辩、冲动、勤勉、精明。
让受试主观评定对两人的印象。
受试给甲先生较多正面印象。
(3分)所谓为首因效因,是指在人们交往中比较重视最先得到的信息,并据此对别人下判断,而在最初的印象形成之后,人对后来的信息就较不重视的现象,称为首因效因。
(2分)首因效因告诉我们:先行信息对印象形成有关键影响。
最明显表现在对人的第一印象的重大作用。
在与陌生人交往的过程中,所得到的有关对方的最初印象称为第一印象。
第一印象并非总是正确,但却总是最鲜明、最牢固的,并且决定着以后双方交往的过程。
犯罪心理学案例分析————马加爵杀人案

添加标题
一、案例梗概
2004年2月23日在云南大学学生宿舍317房发现四具被害尸体。 2月24日公安部发出A级通缉令。
3月15日罪犯在海南三亚被抓获。
4月22日被判处死刑。 6月17上午9时被枪决。
二、犯罪起因
邵瑞杰:马加爵大学三年半最好的朋友,因为打牌与马加爵发生口角,批评了马加爵的为人,于是被杀。
人类社会发展所经历的各阶段都存在利益倾向的差异,都存在获利阶层呾失利群体,都 存在大量的消极因素,而这些消极因素的存在,对个体来讲,它只是外在的东西,并 不会强加亍个人的心理之中,形成犯罪心理。犯罪心理学关亍犯罪心理形成的内化机 制也充分说明了,主体存在的不良心理因素(主要指性格中的不良因素)对外界消极 因素的选择性反映,是犯罪心理形成的主要原因。
唐学李:只因为他暂时借住在马加爵宿舍里,那两天又总是睡在宿舍不爱出门,妨碍了马加爵的杀人计划,因而被杀。 龚博:因为过生日没请马加爵,而邵瑞杰又用此事教训马加爵:“就是因为你人品不好,所以龚博过生日都没叫你” 因而被马加爵怀恨,惨遭杀害。 杨开红:马加爵正在宿舍里处理杀死邵瑞杰时留下的血迹时,恰巧来到马加爵的宿舍找人,马加爵担心事情泄露,杀 害了杨开红。
马加爵不良性格因素:过分自尊与过分自卑、自小形成的内倾型性格
(三)被朊友抙弃,丧失精神依托,是马加爵犯罪心理恶化的“导 火绳”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尊重的需要属亍高层次的需要,而归属与爱的需要属亍较低层次的需 要,需要层次越低,满足需要的动机他人尊重的需要得不满足时,他会
三、案例分析
(一)社会环境中的消极因素是马加爵犯罪心 理的“滋生点” (二)马加爵性格中的不良因素是其犯罪心理 形成的“发生器”。 (三)被朊友抙弃,丧失精神依托,是马加爵 犯罪心理恶化的“导火绳” (四)凶残的犯罪行为,是马加爵犯罪心理巨 大释放的必然
社会心理学案例分析

社会心理学案例分析目录一、案例背景介绍 (2)二、案例选择及分析目的 (2)1. 案例选取原则与过程 (3)2. 分析目的与意义 (5)3. 预期分析成果 (6)三、案例分析——以某社区为例 (7)1. 社区概况及背景介绍 (8)2.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社区现象分析 (9)3. 社区内个体行为与社会心理因素探讨 (11)4. 社区人际关系网络研究 (11)5. 社区凝聚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12)6. 社区内群体行为分析 (14)四、案例分析——以某组织为例 (15)1. 组织概况及背景介绍 (17)2. 组织内部社会心理学现象分析 (17)3. 组织成员行为动机研究 (19)4. 组织内部沟通互动研究 (21)5. 组织领导力与团队协作影响因素分析 (21)6. 组织文化建设与社会心理学关系探讨 (23)五、案例分析总结与启示 (25)1. 案例分析结果概述 (26)2. 社会心理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现 (27)3. 实践启示与建议 (28)4. 研究不足与展望 (29)一、案例背景介绍本案例涉及一名名为小明的青年,他性格内向、社交能力较差,常常感到自卑和孤独。
在学校和工作中,小明经常遭遇同伴的排挤和嘲笑,导致他越来越孤僻。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小明参加了一个志愿者活动,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
在这个过程中,小明逐渐学会了如何与他人沟通、合作,也学会了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明的自信心得到了显著提升,他的社交能力也得到了明显改善。
这个案例展示了社会心理学在个体心理健康、人际关系和群体行为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通过本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社会心理学是如何解释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和心理变化的,以及如何通过改变环境或情境来影响个体的心理状态和行为。
本案例也启示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积极寻求社会支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促进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关键因素。
二、案例选择及分析目的选择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案例:我们将挑选那些在社会心理学领域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案例,以确保读者能够从中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和启示。
社会心理学(案例)

狼孩故事社会化角度1920年印度传教士辛格在一个巨大白蚁穴附近,发现狼群中有两个“狼孩〞。
辛格把她们送进了米梅纳普尔市孤儿院。
据辛格讲,这两个孩子刚回到人类社会之初,具备很特点:吞食生肉;四肢爬行;目光锐利;不会说人话,夜阑人静发出阵阵长嗥。
辛格牧师夫妇俩为使两个狼孩能转变为人,作出了各种各样尝试。
其中一个阿拉玛到第2个月,可以发出“波、波〞音,诉说饥饿与口渴了。
遗憾是,回到人间第11个月,阿玛拉就死去了。
另一个卡玛拉4年后掌握了6个单词;将近5年时间学会了两脚步行,但快跑时又会用四肢。
经过5年,她能照料孤儿院幼小儿童了。
她为自己想做事情〔例如解纽扣儿〕做不好而哭泣。
大女孩卡玛拉一直活到17岁。
但她直到死时还没真正学会说话,智力只相当于3、4岁孩子顺水推舟情绪与认知角度有一位英语教师因经常批评一位学生作业马虎,而遭致这位学生不满。
有一次。
这位教师无意间在语法上出了一点小错,当场被那名学生发现,那位学生好不容易逮着了这次报复时机,马上站起来作了毫不客气地指正。
面对这种为难局面,这位英语教师以非常温与神色说道:“嗯,你说得真是对极了,可是其他同学刚刚是怎么回事,为何没有觉察到,是不是上课在打瞌睡〞受到教师表扬,那位同学对立情绪消失了。
这时,这位英语教师又不失时机说:“像这样错误很容易犯,同学们一定要像他那样小心才是。
〞接着,教师便继续讲解其他内容。
想象权贵刻板印象从前有对乡下夫妻在门口纳凉,老婆问:“当家,皇上天天上山打柴用一定是把金斧子吧?〞老公冷笑道;“蠢婆娘!当了皇上还用打柴吗,他老人家一准儿天天在院子里摇着扇子乘凉,喝小米粥还有人伺候着呢!〞估计,摇着扇子喝小米粥,就是这位农夫最大理想。
美国前总统里根夫人南希入住白宫一个月后,收到膳食开支帐单时,大吃一惊:“从没有人告诉我们,总统每吃一顿饭都要付钱,而且干洗与使用牙膏等卫生用品也都要收费。
〞白宫就像一座豪华酒店,所有住在里面人都要交纳餐费与杂费。
《社会心理学》第二章社会化

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人格、行为发 展的影响
放任型 父母只顾自己的工作学习,缺乏对 孩子的教育和关心。 这种方式培养下的儿童性格内向、孤僻, 对人冷漠,情绪消沉,兴趣狭窄,缺 乏理想和追求,极易受到不良人群的 影响而误入歧途。
•
我想我的童年生活与其他人所向往 的没有什么差别,我爸爸是医生,妈 妈是保险代理人。就经济收入来说, 他们令许多人羡慕,但实际上,他们 几乎没有什么时间待在家中。爸爸一 直想挣大钱,好给妈妈买奔驰轿车, 买蛇皮鞋子,如此等等。可是,全家 人就是没有时间一起呆一会儿。这样 ,我只能从周围环境中学习,向邻居 的孩子们学习。
虐待型 见于极少特殊家庭。家长视孩子 为仇敌,对孩子打骂虐待。 孩子会胆小、脆弱、自卑。心理缺 陷和心理障碍发生率也很高。
• 家庭气氛
家庭气氛和谐: 成员之间互敬互爱、和睦相处, 会使孩子安全愉快、生活乐观、信心十 足、情绪安宁、待人和善。 家庭气氛紧张: 经常在激烈的冲突、无休止的争吵中生 活, 长期处于提心吊胆、极度不安的状态, 容易形成抑郁、不信任和情绪不安的个 性特征。
• 安娜的状况表明,如果只靠纯粹生物 学上的能力,这种能力在使她成为一 个完全的社会人的方面所起的作用是 微乎其微的,为使安娜能够适应社会 ,研究者付出的努力只取得了有限的 • 成功。4 年半以后,安娜死去了。不 过,她在死前已经知道并学会了一些 单词和短语,但从未能讲出一个 • 完整的句子。她还学着摆积木、穿珠 子、刷牙、洗手、听从指令,并爱玩 洋娃娃;她还学习走路,但走起路来 • 却很笨拙。当她将近11 岁离开人世时 ,只达到两三岁孩子的水平。
二、道德社会化
• 2、道德社会化定义
• 就是将特定社会所肯定的 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加以 内化,形成合乎社会要求 的道德行为的过程。
社会学研究的经典案例

社会学研究的经典案例社会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社会行为和社会关系的学科,通过案例研究来探索和解释社会现象和问题。
这些经典案例帮助我们理解社会结构、社会互动、社会变迁等方面的问题。
本文将介绍一些社会学研究中的经典案例,并分析它们对社会学的意义。
1. 斯坦福监狱实验斯坦福监狱实验是1971年由心理学教授菲利普·泽姆巴多进行的一项社会心理学研究。
这个实验旨在探讨人们在特定环境中如何扮演角色,并对权力和权威形成的影响。
在这个实验中,研究人员在斯坦福大学的地下室建立了一个模拟监狱环境,雇佣了一组志愿者扮演囚犯和狱卒。
然而,实验很快失控,狱卒开始施加暴力、辱骂和羞辱囚犯,而囚犯们也表现出抵抗和心理崩溃的反应。
斯坦福监狱实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辩论。
它揭示了环境对个体行为的重要影响,以及权力和权威对人们行为的塑造作用。
这个实验还引发了对道德和伦理问题的讨论,关于研究者是否应该在实验中提供更多的保护和福利。
2. 米尔格拉姆实验米尔格拉姆实验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斯坦利·米尔格拉姆在1961年进行的一系列社会心理学实验。
这个实验旨在研究人们对权威的服从程度,以及道德责任与个体行为之间的关系。
在这个实验中,研究人员安排了参与者扮演“教师”的角色,对一个被称为“学习者”的人施以电击作为惩罚。
研究人员告诉“教师”,他们正在研究记忆和学习的关系,并要求“教师”在学习者出错时给予电击。
实际上,学习者是一个演员,电击只是模拟的,并没有真正的危害。
结果显示,许多参与者对研究人员的命令服从,给予了高强度的电击,即使他们对此表示不满或担心学习者的安全。
这个实验揭示了人们对权威的盲从和服从,以及道德责任在个体行为中的相对弱化。
3. 芝加哥学派的城市社会学芝加哥学派是20世纪初期在美国芝加哥大学形成的一派社会学思想流派。
这个学派通过深入研究城市社会环境,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城市社会发展和社会互动的理论。
芝加哥学派认为,城市是个体和群体实现自身目标和发展的重要场所。
社会心理学案例

案例一:都是女孩惹的祸那晚,妈妈坐在家里等消息,哥哥走之前还跟妈妈强调了如果是女孩,也要开心,男孩女孩一样。
哥哥知道是女孩,打电话给妈妈,这时妈妈在我大姨那里喝茶。
(补充:大姨女儿的事,大姨的女儿和儿子,都生了女孩,大姨一直对这两件事很抱怨,觉得上天待她们不好,我想这样的情绪也影响了妈妈)。
妈妈想着最近生意不好,又遇到这样毕竟不是很好的事,想着想着,妈妈很悲观。
哥哥载着嫂嫂回家,哥哥去忙了点厂里的事。
嫂嫂一个人先回家,妈妈比较冷淡,没说什么,嫂嫂就自己偷偷回到房间哭了。
后来哥哥回来了之后,嫂嫂就跟哥哥说,妈妈可能生气了,怨我了,怎么办?哥哥一听,气不打一出,拉着嫂嫂就去找妈妈,说了一些:男的女的有什么关系之类的话,但语气不好。
全家阴云笼罩。
据事后我打电话给哥哥,哥哥是这样说的:我们验之前,我已经千叮万嘱妈妈,不管男女都要开心,回来时她依然这样不高兴,而且不管怎么样,你嫂这么在乎妈妈,最起码妈妈也不能这么冷淡对你嫂,她心里也很好不受!嫂嫂报着内疚不敢跟妈妈说话,妈妈心里说不上生气,只是堵得慌,觉得很不顺。
(妈妈跟我说:其实她一点也不怪嫂嫂,妈妈自己生的第一胎也是女儿啊,也就是我大姐,妈妈知道这种事不能怪任何人,只是当很多不好的事聚在一起,人难免感觉消极。
)1.争吵矛盾的焦点是什么?为什么不平衡?2.哥、嫂、妈妈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和行为?3.导致什么后果?4.解决问题的重点是什么?案例二:如何看待评先进工作者高山是在某部委行政机关工作的一位公务人员,负责行政事务管理工作。
去年他是全单位的先进工作者。
他精力充沛、热爱工作、爱动脑筋、勤于动手,主任交办的工作他完成得相当出色;还经常承担起很多别的同事不愿做的事情,如打开水、清扫办公室等。
但高山在研究与著述方面业绩平平,没有多大起色。
今年单位来了一批年轻的硕士、博士生,改变了员工队伍的结构。
这些人的特点是学历高、基础好、知识面广、尤其外语好,但并不象高山那样认真细致踏实地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案例案例一:社会心理学研究什么,用什么方法研究1879年,一个名叫诺尔曼·特里普诺的美国心理学家第一次就常识性社会心理学的假设进行了实验。
让10-12岁的孩子单独或成对地卷钓鱼线(但不告诉他们真实的意图)。
结果发现,许多孩子在两个人一起卷时的确卷的更快。
创立了社会心理学的粗略模式:模拟现实世界情形的实验,要将研究者的真正目的掩盖起来并对变量进行存在与不存在时造成的对比研究,这一方法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导模式,且社会助长一直成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主题。
案例二:克劳兹的故事克劳兹是纽约某一贫民区长大的孩子,刚刚过了他20岁的生日。
他的父母在他十岁时离婚了,父亲因为吸毒和抢劫被判入狱,母亲也抛弃了他。
克劳兹从小就和一群小流氓混在一起,偷窃,抢劫、吸毒,什么事都干过。
去年的12月25 日圣诞夜,他趁着一个小商店店主全家过圣诞节的机会,从小商店后面的窗户里爬进去,偷了一大包东西出来。
在他刚刚觉得大功告成时候,正在附近巡夜的警察皮特突然出现在他的面前,皮特喝令克劳兹站在原地,但克劳兹并没有理会皮特,而是撒腿就跑。
皮特鸣枪示警,这时克劳兹也拔出自己携带的手枪,向皮特射击,并打伤了皮特,克劳兹因此得以逃脱。
一年后克劳兹在抢动银行时候被警察抓捕归案,他因为一系列的罪行被判终身监禁。
对于这件事不同的理论会怎样解释克劳兹的攻击性呢。
在生物理论看来,攻击是一种本能,尤其是与人类的染色体特异性或激素水平的变化或大脑受伤等等。
而学习理论则会从学习的角度来看这一行为,此外,理性决策论、诱因理论、认知理论对克劳兹的行为都会赋予不同的解释。
案例三:你会选择哪扇门——你的判断概率有多高?假设你正在参加一个游戏,你可以选择三扇不同的门:在其中一扇门的背后是一辆轿车,而另两个门后面是山羊。
你选择了一号门,然后主持人说我们来看一下另两个门后面到底是什么,主持人打开了三号门,后面是山羊。
然后他问你:“你是否会选择二号门?”这个时候你会改变主意,转而选择二号门吗?在你继续阅读之前,请你先做出你的选择。
许多人会认为在这个时候是否改变决策都没有什么差异。
原因是他们认为在主持人打开其中的一扇门之后,剩余的两扇门背后有轿车的概率是相同的。
然而这并不是正确的答案。
正确的答案是你应该改变你的决策。
对于这个问题,萨万特是这样来解释的:当你从三扇门中挑选第一扇门之后,你就有三分之一得机会获得大奖,而有三分之二的机会获得山羊。
但是随后主持人上台来给你提供线索。
如果轿车在二号门,他就会选择三号门来给你看;而如果轿车是在三号门,他就会选择二号门来给你看。
因此,如果奖品是在二号门或者三号门的后面,你只要改变你的决定,你就可以获得大奖,只要它是在二号门或三号门的后面。
但是如果你不改变你的决定,那只有奖品在一号门后面的情况下,你才能够得奖。
社会知觉和认知案例案例一:尊重的力量某日富商闲来无事,就到大街上散步,刚走不远,他看到前面有一个衣衫褴褛的铅笔推销员正满脸堆笑地向他走来,眼神里充满渴望。
富商见此怜悯之情油然而生,毫不犹豫地将一元钱丢进推销员的怀中,就缓步走开了。
他以为能听到一句感谢的话,回头看时正遇上推销员那不领情的眼神,他才忽然觉得这样做不妥,就连忙返回,很抱歉地对推销员解释说:“对不起,我刚才忘了拿笔,希望你不要介意。
”说着便从笔筒里取出几支铅笔,最后又说:我们都是商人,都不能做赔本的买卖。
你有东西要买,而且上面有标价,我照价付给了你钱,我也要拿走我买的东西。
”这件事富商并没有放在心上,他只是觉得对任何人都应该尊重,不管他自己是否需要。
几个月过后,富商出席一个商业活动,作为公众人物,许多人都与他寒暄。
快到中午用餐时,他身边的人不那么多了,这时一位穿着整齐的年轻人迎上前来,用充满感激的目光注视着他,富商感到很纳闷,但一时也想不起来这个人是谁,此时年轻人说话了:“您早就不记得我了吧?我也是才知道您的名字,但不管您是一个名人还是一个普通人,我永远忘不了您。
我是数月前那个铅笔推销员,当时您的举动给了我足够的尊严。
在此之前我一直觉得自己像个乞丐,一个推销铅笔的乞丐,不配得到任何人的尊重。
因为很多人都只给我钱,并没有拿走一件商品,他们都认为我是一个乞讨者,直到您走过来并告诉我,说我是一个商人为止。
您虽然拿走了一元钱的商品,但却为我重新找到了尊严。
您的话使我重新树立了自信,我立志要成为一个真正的商人,今天我做到了。
谢谢您!”尊重他人能使他人获得良好的自我概念和自尊心的提高。
案例二:对美貌的刻板印象及美貌的相对性戴恩让大学生被试观察三个与他们年龄相近的人的照片,有魅力、中等魅力、缺乏魅力。
要求被试在27项人格特质上逐个评价三个人(婚姻、事业),结果发现人们对长相漂亮的人的评价要高于一般的人,人们往往认为漂亮的人婚姻幸福,职业较好,威望也高。
与不漂亮的人相比,漂亮的个体更为自信、温暖、诚实、强壮、谦虚、友好、合群和有知识。
这恰恰表明了对美貌的刻板印象,也即人们认为美的就是好的。
但是美貌并不是绝对的。
比如影视世界往往被漂亮的人所占据,一些人认为这些完美的形象产生了一种不切实际的标准,很少有人能达到。
这些传播媒体所造成的漂亮标准,在日常生活里是否确实会影响我们对他人的反应方式呢?为了验证这一点,肯贝利等人(1989)设计了一项现场研究。
他们在男性大学生看一部“霹雳娇娃”(由三位漂亮女士主演的电视剧)的前后访问这些大学生。
实验中两名实验者的助手到大学生宿舍,请他们帮忙解决一项私人争论,让大学生评定照片(这张照片事先已被评定为中等,在一个7分量表上得4分)上的女孩的漂亮程度。
正如预测的一样,刚刚看过“霹雳娇娃”的男学生对相片上女孩的评价比未看过的低。
该研究揭示了漂亮的对比效果:外貌一般的人常因为另一个刚出现过的异常漂亮者,而被认为较不具吸引力。
肯尼斯和维勒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他们想知道对比效果在什么情况下产生,而与其相反的辐射效应又在什么情况下产生?他们假设是由于长相一般的人和漂亮者之间的关系造成了这种差异。
为此,肯尼斯设计了一项研究,实验中被试看到两个人,其中一位是长相一般的目标个体,另一位是外貌较好或是其貌不扬的比较个体,这两个人有时扮作朋友,有时为陌生人。
这两种不同的人际关系产生了不同的效果(陌生人、朋友);当他们被认为是陌生人时,产生对比,而当两人是朋友时,则产生辐射效应。
案例三:香味:正在消失的非语言线索?——香水的销量虽然没有爆跌,但是正在稳步下降华尔街日报,1998年12月27日——Ari Kopelman 的总经理在拜访朋友时经常设法看一看主人的卧室。
在一个又一个的化妆台上,他看到一大堆用了半瓶的香水堆积着。
“每个女人一定都积压了能用157年的香水。
Kopelman先生说。
人们称它为嗅觉器官的转变。
如今,女人们走在走廊上,上班和外出吃饭,香水的香味少多了。
亚特兰大一位31岁的叫Mary Collins的市场主管说:“我不再像以前那样喜欢香水和在它上面花费大量的时间了。
”香水工业是在二战以后发展起来的,那时作战回来的Ggs为他的情人带来了经典的Chanel 5。
随后昂贵的香水成了梳妆台上必备之物。
香水工业在20世纪80年代达到了60亿(美元)的盛况。
但它的发展在90年代初慢了下来。
而且在过去的几年以每年2%到4%的速度下降。
异变的女人们开始在上班时回避使用香水……潮流的制造者们抓住这一情况展示他们自己低调的香水产品。
淡雅化给香水工业带来了发展。
但他仍然继续着人们逐渐放弃使用传统的大牌香水的过程……“我过去经常购买Chanel和Joy 。
”巴尔的摩的一位叫Dorothy Liadaklis 的女士说。
但她现在随便买一些药店的浴用凝胶代替。
“我不知道发生改变的是香水还是我自己……”面部表情、目光接触、手势、身体动作——这些是非言语沟通的基本通道。
但是,在某种程度上,香味也是一种非言语线索。
毕竟,通过使用香水,我们能向别人传达微妙——或不微妙的信息。
“我是浪漫的”“我是敏感的”“我是神秘的”——可使用的词语之多只会受到广告的想象力的限制。
那么为什么各年龄段的人都减少了香水的使用——或者,至少他们花高价买丰富的广告所宣传的名牌产品的愿望减少了呢?可能有很多因素导致了这一趋势。
首先,世界各国的人们——尤其是美国,香水的最大市场之一——现在都非常频繁地换装。
而且,一个人如果穿着牛仔裤和汗衫,就没必要使用50美元一盎司的香水了。
第二,如上文所说的,有工作地女性不愿意擦着浓烈的香水上班。
她们觉得那会给老板和同事传达关于职业行为的错误信息。
先后,香味有转淡的趋势(如有软啤酒和清谈食品)似乎也呼唤淡雅的香水。
并且这些香水在比大规模商场里的香水部便宜的地方——药店——就能买到。
总之,许多趋势结合在一起减少了女人和男人对香水的使用。
这对于香水工业来说是一个坏消息,但却使许多对浓烈的香味感到刺激和厌烦的人感到高兴。
不管怎样,越来越多的人断定他们能通过除了与鼻子有关的通道以外的其他通道来进行非语言沟通,这是很清楚的。
人际关系案例案例一: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恶性校园枪击案——他为何开枪杀人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恶性校园枪击案的制造者,震惊全美枪杀案凶手赵承熙是CS爱好者,读大学时,赵承熙总是戴个帽子,坐在后排,很少在课堂上发言,也几乎不与人交谈。
他的同班同学回忆说,在英国文学入门开课第一天,大家都围坐在一起介绍自己,但赵承熙却独自坐在一旁一言不发。
老师发现他在签名册上只写了一个问号,于是问他“是叫问号吗?”赵承熙还是不回答。
写作课教授露辛达·罗伊说,两年前赵承熙写了很多表现愤怒和暴力情绪的诗歌,令她十分担心,于是叫他不要参加集体课,另外对他进行辅导,还劝说他去做心理咨询。
但显然这些方法都没有奏效。
赵承熙曾写过两个剧本,有十几岁孩子讨论杀害老师的情节,还有男孩与其继父大打出手的描写。
犯罪学教授苏桑·古德尼:很明显他时不时承受着某种困扰或者折磨,很明显他需要发泄出来,这些剧本是他抒发内心世界的一种途径,因为他无法对其他人敞开心扉。
赵承熙案例出现进一步引发了人们对攻击性行为原因的思考,是游戏暴力导致还是属于个人人格问题,抑或是一种新类型的精神疾病,类似于邱兴华的杀人行为等等。
案例二:旁观者效应:他们为何不实施救人行为1964年3月13日凌晨,一位妇女在纽约市被谋杀了。
这位妇女的名字叫凯蒂,她的工作是酒吧管理员,当时她正下班回家。
当她从停车场穿过街道回到她住的公寓时,一个拿着匕首的男人逼近她。
她开始跑开,但是男子赶上并且揪住她,并且用匕首刺她。
她大声呼救,许多公寓的灯都亮了,人们从窗口探出头来看看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这名攻击的男子准备离开,但当他看到没有人过来帮助受害者时,他又回过头来刺杀这位妇女。
她又尖叫起来,但他猛捅数刀,直至她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