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卡奇的社会存在本体论与马克思哲学

合集下载

关于卢卡奇物化理论的解析_读孙伯先生_卢卡奇与马克思_

关于卢卡奇物化理论的解析_读孙伯先生_卢卡奇与马克思_

孙伯先生《卢卡奇与马克思》是关于马克思哲学发展史研究的一部新著。

这部著作通过对卢卡奇的两部最具有代表性的哲学著作———《历史与阶级意识》和《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的分析,向读者展现了卢卡奇在半个多世纪的革命和学者生涯中,伴随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跌宕起伏和风云变幻,矢志不移地钻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轨迹,客观公正地评价了卢卡奇所建树的思想业绩。

这对于我们了解卢卡奇及其哲学思想以及与马克思哲学思想的联系与区别,具有深刻的启迪作用和指导意义。

本文仅就这部著作中孙先生关于卢卡奇物化问题的解析谈一点体会。

一、卢卡奇关于物化问题的阐释与马克思物化和异化理论之异同孙先生对卢卡奇物化理论的基本思想归纳如下:一是物化和物化意识都是在社会生活中发生的,是历史现象,不是自然现象。

但在卢卡奇看来,物化即异化,没有对物化与异化加以区别研究。

他认为,物化、异化的结果造成了一个存在于人之外的第二自然。

这个自然以其和人相异化、相外在的自然规律的形式来支配和主宰人的活动。

而通常意义下的自然即第一自然。

由于第一自然的规律对人来说是异在的,即不是人们自己所创造的,也不为人们的活动所改变。

所以人只能以直观的方式去把握其内在的规律,却不能超越之。

然而,社会历史是人们自己创造的,就其是人的创造活动的产物而言,它在本质上具有人的行为特征。

但在商品生产特别是资产阶级社会中,社会存在作为社会活动的结果,却失去了人的行为特征,变成了一种不是由人的活动所控制的,而是支配和主宰着人们的意识和行为的第二自然。

这样,人的活动的结果就变成了类似于第一自然的第二自然,也以其独立于人的自然规律来支配和主宰人。

因而,人就只能像对待第一自然那样以直观的、抽象反思的方式面对这些规律。

即便按这种方式把握这些规律,人们最多只能利用所提供的机遇,以选择有利于自己的行为方式,而不能达到和保障真正的自由。

二是异化导致了社会历史中普遍存在的二元对立,如主体与客体、思维和存在、自由和必然的对立。

卢卡奇对于存在问题的理解及其政治意涵

卢卡奇对于存在问题的理解及其政治意涵

卢卡奇对于存在问题的理解及其政治意涵作者:刘力永杨蓉荣来源:《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20年第02期[摘要]存在问题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范畴。

卢卡奇批评恩格斯的自然本体论,并且提出了一种新的解释,即马克思主义仅仅是一种关于社会的理论、社会的哲学。

对存在的理解,如果坚持自然本体论或者自然的优先性,就从根本上否定了实践的可能性。

卢卡奇用实践的概念取代了恩格斯的自然概念,力图把实践概念作为马克思主义本体论的基础。

青年卢卡奇出色地完成了说明主体能动性的任务,晚年卢卡奇却充分地意识到了自己的分析包含着唯心主义的成分,严重地偏离了唯物主义的立场。

[关键词]本体论;存在;实践;资本主义;主体卢卡奇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

他意识到,其所生活的时代正面临着一场世界历史性的重大转变,而这种转变迫切地需要一种理论上的表达。

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他表达了许多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见解,其中包括对于存在问题的阐释。

卢卡奇发现,《历史与阶级意识》实际上开启了一股另类的理论潮流,就是重新思考马克思主义本体论的根基是什么。

在他看来,马克思主义仅仅是一种关于社会的理论、社会的哲学,因而忽视或者否认它同时也是一种关于自然的理论的倾向。

晚年的卢卡奇对于《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观点进行了深刻的自我反思,一方面,他充分地意识到青年时期对于存在问题的理解严重偏离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另一方面,他坚持认为自己的解释仍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一、存在的本质是自然还是社会?重新思考马克思主义本体论的根基是什么,这是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提出的重要问题,这一问题也就是如何理解存在的性质问题。

我们本来应该通过阅读马克思的著作获得这一哲学问题的答案。

然而,马克思在1843年之后把精力投入了经济学研究,恩格斯就承担了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任务。

在马克思去世之后更是如此。

恩格斯先是在《反杜林论》中解释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后来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做出了完整的阐释。

_回到马克思_与_发展马克思_卢卡奇回归马克思的历程

_回到马克思_与_发展马克思_卢卡奇回归马克思的历程

2003年4月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Apr.2003第26卷第2期Academic Journal of Shanxi Provincial Committee Party School of C.P.C Vol.26 No.2 回到马克思 与 发展马克思卢卡奇回归马克思的历程杨建梓(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指挥学院,北京 100872)摘要 卢卡奇一生都在致力于 回到马克思 ,而本体论的重建则是他回到马克思的途径。

但他早期在 回归 中 偏离 了马克思主义,而晚期在 回归 中 发展 了马克思主义。

关键词 回归;偏离;发展中图分类号 B0-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1203(2003)02-0011-03回到马克思 是卢卡奇首先提出的,也是他一生追求的理论目标。

他的这种追求是通过他对马克思本体论的重建而表现出来的,其重建从主观上说是试图 复原 和 复兴 马克思本人的理论。

一由于马克思并没有对自己的哲学的各个方面给予充分的说明,恩格斯晚年就在为说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而努力。

恩格斯逝世以后,马克思哲学中的许多问题引起了争论,如什么是马克思辩证法的实质内容、什么是马克思社会历史理论的哲学基础等等,这些问题可以归结为 马克思理论的真正哲学本质是什么 这一根本性问题。

而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卢卡奇认为必须回到马克思自身的理论当中去。

卢卡奇认为,人类社会进入到资本主义时代,人发生了分裂和异化,即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成了自然界的主人,但人又在自己所创造的现实中树立起了 第二自然 ,即以自然形式出现的社会关系,本来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所创造的 产品 ,即对人类采取了客体运动的形式,像从前的 第一自然 一样统治着人,压制着人。

作为社会现实的反映,哲学也发生了大的变化:一方面,从意识出发构造对象成了这个时代的主要特征,对人的主观能力的颂扬、对人的主体性的发挥成了时代的主旋律;另一方面,近代哲学也存在着内在的矛盾和困境。

辨析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

辨析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

辨析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卢卡奇和马克思都是重要的社会理论家,他们的理论在当代社会理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探讨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从比较的角度出发,探讨他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一、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深化和发展。

他认为,物化是指人类在生产过程中,把自己的能动性、主体性、自我意识等人性特征弃之不顾,将自己变成商品制造的一个附庸。

物化是一种社会关系,是被社会力量(如货币、资本、市场、竞争等)所驱动的。

卢卡奇认为,物化使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被完全消除,一切关系都被转化为客观的、物化的关系。

这种关系不是由人们的自由意志所创造的,而是由闭塞的生产关系所强制内含的。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强调了市场经济对人的物化过程,他认为市场经济所强调的商品生产与交换进行的过程中,人变成了商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被市场所操纵。

人在这个过程中变成了一种没有自我意识、没有自由选择的附属品,人们的生存方式完全变成了工具性的。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失去了自由和创造性,陷入了一种无目的的状态。

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提出了工人在生产中变成“自己的劳动和劳动的产品被异化了”的问题,从而探讨了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下,劳动者群体与生产资料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认为,工人把自己的劳动力出售给资本家,而劳动过程中,工人感觉不到自己的力量和实际能力,也不知道自己在生产中所生产的物品,等到商品生产完成之后,工人对于产品的知识也仅仅是产生于广告宣传之中的。

这种异化反应在物质生产之外,还展现在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中。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把劳动者和商品生产及交换所形成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

他指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物质财富和私有财富的引申被推广为社会关系,并且人们会在这样的社会关系下失去自己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最终导致了劳动者变成了被剥削的无产者。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的共同点在于,它们都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异化和物化现象,强调了这种经济形式中人的自由和主体性受到了压抑,人类的自由创造能力受到了破坏。

第二章 卢卡奇的哲学思想

第二章 卢卡奇的哲学思想

第二章卢卡奇的哲学思想李庆霞马克思主义学院乔治·卢卡奇(1885~1971)——传奇的一生考试题:简要说明卢卡奇物化思想的理论基础及其基本内涵。

(黑格尔、马克思、西美尔、韦伯)第一章卢卡奇的哲学思想引言: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的开头,便引用马克思的一句话:“以往的哲学家只使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光是思想竭力体现为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第460页)“只有当意识同现实有了这样一种关系时,才可能做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只有当意识的产生成为历史过程为达到自己的目的(这个目的来自人的意志,但不取决于人的任意妄为,也不是人的精神发明的)所必须采取的决定性步骤时;只有当理论的历史作用在于使这一步骤称为实际可能时;只有当出现一个阶级要维护自己的权利就必须正确认识社会这样的历史局面时;只有当这个阶级认识自身就意味着认识社会时;只有因此这个阶级既是认识的主体,又是认识的客体,而且按这种方式,理论直接而充分地影响到社会的变革过程时,理论的革命作用的前提条件——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才能成为可能。

”——《历史与阶级意识》49页关键词:物化总体性阶级意识无产阶级意识正统马克思主义思考题:1.如何理解卢卡奇的历史概念?2.如何理解卢卡奇对辩证法的界定?3.如何理解物化的基本内涵?4.比较卢卡奇物化概念与马克思异化范畴的异同?(共同点:对资本主义的批判,通过商品拜物教揭示异化。

不同点:背景不同、自由时期和稳定时期;表现不同,四种形式,具体内含;消除方式不同,消灭分工和私有制,实现共产主义,无产阶级意识和无产阶级革命)卢卡奇思想总概括:一、历史是马克思社会哲学的本体论基础二、批判异化是马克思社会哲学的主题三、总体性原则是马克思社会哲学方法论的实质一、卢卡奇简介:思想历程;政治生涯;国际影响乔治·卢卡奇(1885~1971),(韦伯1864-1920)匈牙利哲学家,文艺理论家。

马克思哲学研究中的三种本体论范畴

马克思哲学研究中的三种本体论范畴

2011.10.28日马克思哲学研究中的三种本体论范畴一。

物质本体论最早提出是在恩格斯的《反杜林论》。

杜林认为,思维的本质是把事物综合为一个统一体,所以一旦,我们要思考存在物或者存在本身,其实就是把它思考为一个统一的对象。

所以,存在的统一性是世界的真实状态。

恩格斯本人反对这样的观点,他认为世界的存在本身是统一性的前提。

只有一个世界先存在哪里了,才谈得上有统一性。

后来列宁就在他的《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当中发挥了恩格斯的这个观点,就把马克思的认识论发挥为:物——感觉——思想。

物质>感觉>思想这种模式主要强调第一个环节的重要性和原初意义,所谓“主体性”主要是在思想最后综合感觉而言。

而在物质——感觉这个过程中发生了什么,或者条件是什么似乎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释】所以这样,物就成了我们经验、感觉的唯一来源,但是我们的意识、思维究竟是如何从这个物质里面派生出来的其实并没有讲清楚。

这里确证了两个原则:从起源意义上物质在先。

在人的知识的产生这个方面来讲,也是物质在先。

但这个原则却成了马哲学界很长时间内的占据统治地位的学说。

尤其是八十年代。

二。

实践唯物主义这种范式主要是针对上述这种范式产生的。

最早提出这种实践唯物论的是一批西方马克思主义者。

卢卡奇、葛兰西和科尔施共同点是都强调,人的实践活动在认识和历史中的核心地位。

基本立足点是物质>实践<主体(人)认识的基础既不是仅仅是物质,也不仅仅是主体,而是实践。

实践作为一种中介性活动把我们和物质勾连起来。

实践是一种居于物质与精神之间的一种现实活动。

实践有很宽泛的意义,有时候可以说是劳动或其他的活动,当然主要是指“社会活动”。

实践的含义1,亚里士多德的实践(Praxis)(区别于制作【poiētikē】)实践科学与制作科学的内容和区分2,马克思的实践(感性活动)(包括了制作和劳动),并且强调作为社会历史活动思考题:人类的知识是思想对外部世界的客观反映和抽象思辨?还是来自于对我们实践活动的反思?人类知识的产生在上述哪一个环节中最关键?很多时候,我们的知识是通过反思实践获得的,例如现代的实证科学【主要是通过实验,比如袁隆平,不是理论家科学,而是典型的实践家】。

卢卡奇与当代马克思主义

卢卡奇与当代马克思主义

卢卡奇与当代马克思主义格奥尔格·卢卡奇1885-1971)是匈牙利著名的哲学家和文学批评家,在20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演进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

一、简介格奥尔格·卢卡奇1885-1971)是匈牙利著名的哲学家和文学批评家,在20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演进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

1923年,他以著名的《历史和阶级意识》开启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被誉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和奠基人。

卢卡奇的《历史和阶级意识》和科尔施的《马克思主义和哲学》,被称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圣经”。

卢卡奇一生经历坎坷,他的理论创作始终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进程紧密相连、息息相关。

在这期间,他的理论曾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培育了一代新马克思主义者,由此给他带来很高的国际性声誉,但他也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受到过严厉的批判,他的理论也引起了无穷无尽的争论;在这期间,他义无反顾地坚持共产主义信念,执著于他所钟爱的哲学和人类理性事业,但也由于主客观的原因或压力,而经常做一些发自内心的或违心的、言不由衷的自我批评。

二、生平卢卡奇出生于布达佩斯的一个犹太银行家的家庭里,他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

大学学习期间,卢卡奇先后修读法学、国民经济学、文学艺术和哲学,他于1906年在科罗茨瓦获法学博士学位,于1909年在布达佩斯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

在这期间以及后来,特别在1912-1917年间,他先后几次在德国的柏林、海德堡等地攻读德国古典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

这一时期的哲学研究影响了他一生的理论思索,因为在这期间,他直接接触了胡塞尔、李凯尔特、文德尔班、狄尔泰等著名哲学家,特别是直接就教于著名生命哲学家齐美尔和著名社会学家韦伯,并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另一重要代表人物布洛赫成为同学和朋友。

卢卡奇后来在《历史和阶级意识》中关于物化和物化意识等问题的理解都同这一时期所建立起的哲学理解框架密切相关。

1918年以前,卢卡奇所写作和发表的著作基本上不属于哲学领域,主要集中于美学和文学批评,如19l0年的《心灵与形式》、1911年的《现代戏剧发展史》、1913年的《审美文化》、1916年的《小说理论》等。

第二章 卢卡奇的哲学思想

第二章 卢卡奇的哲学思想

第二章卢卡奇的哲学思想李庆霞马克思主义学院乔治·卢卡奇(1885~1971)——传奇的一生考试题:简要说明卢卡奇物化思想的理论基础及其基本内涵。

(黑格尔、马克思、西美尔、韦伯)第一章卢卡奇的哲学思想引言: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的开头,便引用马克思的一句话:“以往的哲学家只使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光是思想竭力体现为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第460页)“只有当意识同现实有了这样一种关系时,才可能做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只有当意识的产生成为历史过程为达到自己的目的(这个目的来自人的意志,但不取决于人的任意妄为,也不是人的精神发明的)所必须采取的决定性步骤时;只有当理论的历史作用在于使这一步骤称为实际可能时;只有当出现一个阶级要维护自己的权利就必须正确认识社会这样的历史局面时;只有当这个阶级认识自身就意味着认识社会时;只有因此这个阶级既是认识的主体,又是认识的客体,而且按这种方式,理论直接而充分地影响到社会的变革过程时,理论的革命作用的前提条件——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才能成为可能。

”——《历史与阶级意识》49页关键词:物化总体性阶级意识无产阶级意识正统马克思主义思考题:1.如何理解卢卡奇的历史概念?2.如何理解卢卡奇对辩证法的界定?3.如何理解物化的基本内涵?4.比较卢卡奇物化概念与马克思异化范畴的异同?(共同点:对资本主义的批判,通过商品拜物教揭示异化。

不同点:背景不同、自由时期和稳定时期;表现不同,四种形式,具体内含;消除方式不同,消灭分工和私有制,实现共产主义,无产阶级意识和无产阶级革命)卢卡奇思想总概括:一、历史是马克思社会哲学的本体论基础二、批判异化是马克思社会哲学的主题三、总体性原则是马克思社会哲学方法论的实质一、卢卡奇简介:思想历程;政治生涯;国际影响乔治·卢卡奇(1885~1971),(韦伯1864-1920)匈牙利哲学家,文艺理论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07年第2期卢卡奇的社会存在本体论与马克思哲学刘 卓 红【内容提要】卢卡奇晚期构建的社会存在本体论与马克思哲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其理论的提出得益于对西方哲学和马克思哲学的思考。

卢卡奇全面阐述社会存在的整体性,重点论述了劳动本质及劳动与实践的关系并赋予劳动本体意义。

【关键词】本体论 社会存在 马克思哲学 劳动 实践作者刘卓红(1955—),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教授(广州 510631)。

一、社会存在本体论的历史延伸及哲学依据卢卡奇从展开对西方本体论追问开始,重点通过解读马克思哲学展开对社会存在本体论的研究。

卢卡奇认定,从古代哲学最初确定本原的经验性质到近现代西方哲学对形而上学本体的批判,分别引起哲学认识论和生存论的转向的事实并不是本体论的消解,而是本体论范式的转换,即标志着哲学的本体从“彼岸”转向“此岸”,由实存本体及经超验本体最终转向意义本体;另一方面,卢卡奇在对马克思哲学的考察中,认为马克思虽然没有对本体论问题做专门的论述,但只要人们正确地理解马克思的论述且“不带有偏见”就会发现:“在最终的意义上都是直接关于存在的论述,即它们都纯粹是本体论的。

”①在卢卡奇看来,古希腊米利都学派以某个具体物质元素解释万物,是对本体带有经验性及“生成性”本原的最初把握。

虽然以后毕达格拉斯学派的“数”、巴门尼德的“存在”及柏拉图的“理念”等本体概念否定了经验本原开始走向超验,但亚里士多德的“两个本体”思想无疑揭示本体同时带有经验和理性的双重意义。

在《形而上学》一书中,亚里士多德通过列举感性现实世界的矛盾关系以及人们把握对象的认识活动中的矛盾关系,对“可感觉事物不能作为学术主题”观点进行批评,为在哲学上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独到见解。

本体虽然具有最普遍规定性的主观逻辑的抽象,但却无法抹去其中包含现实世界中的具体事物的性质、关系的经验禀性。

“通过认识论来建立本体论,是西方近代哲学探索世界本体的新的出发点。

”②康德继承笛卡尔哲学将主客体加以对立的思想,把世界划分为“物自体”和“现象”二元,虽然提出超验的“物自体”,但把人的理性限制在发现经验世界和认识自我之上,根据主体认识的意义来把握本体,成为近①卢卡奇:《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上卷,白锡堃等译,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第637页。

②戴文麟:《现代西方本体论哲学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9页。

·108·卢卡奇的社会存在本体论与马克思哲学代本体论哲学向认识论转向的标志。

黑格尔从全方位的认识论视阈确定了绝对观念的本体论,但他的历史哲学揭示观念体系的历史性、现实性、辩证性的特征,使其饱含富有生命力的现实本体论的意义,隐藏着深刻的人类学和价值学的有益成分,这为卢卡奇后来在“复活黑格尔的辩证法”的口号下构建社会存在本体论,提供了极有价值的思想材料。

马克思哲学表现出对本体论哲学传统的批判与创新的特点。

在《博士论文》中,马克思对康德关于上帝存在本体论证明的批判给予了肯定,认为康德的批判虽然表现出某种软弱性,但却包含着合理之处,其中关于本体是以“社会现实表现为最终的标准”的思想,为后来实践的唯物主义的产生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关于费而巴哈哲学,在卢卡奇看来,马克思提出“以社会产物的具体存在特性的名义”①开展本体论研究的思路,对人类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范畴作经济学的解释,在劳动的基础上区分了自然和历史的范畴的观点,就是“毫不犹豫地赞同了费尔巴哈的自然哲学本体论和反宗教的观点”②,不仅如此,马克思很快批判地超过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提出用劳动的概念把自然与社会联系起来,在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中重新认识自然。

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之所以区别于旧唯物主义,就是因为前者确立了自然及其规律的人类社会性、历史性,使“自然问题获得了一种全新的本体论说明”③。

卢卡奇指出,马克思对本体论的探讨主要表现在《资本论》中。

在书中,马克思对经济问题进行详尽的分析,并从经济学出发阐述社会矛盾的哲学方法,创立了不同于费尔巴哈的“克服纯自然的存在形式和存在内容而进入越来越纯粹的、越来越真正的社会性形式和内容的趋势”的“本体论的新形式”。

马克思之后,现代西方哲学尤其是新康德主义和实证主义,使哲学发展呈现出不同的研究路径。

与此同时,对马克思的本体论研究也因出现片面强化唯物主义的倾向被中断了。

对马克思本体论研究的复兴始于列宁。

列宁重新探讨了马克思《资本论》的精神遗产,在建构辩证唯物主义的过程中着手马克思本体论的研究。

在卢卡奇看来,斯大林哲学的出现虽然“在许多国家激发起了一个新的、健康的、没有被社会民主党人的资产阶级传统所歪曲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但用对列宁的研究取代对马克思的研究的倾向,使马克思的社会历史本体论研究再一次受到了冷落。

因此,“如果今天马克思主义哲学要再次成为一种哲学发展的动力,就必须在所有问题上返回到马克思自身”④,“马克思主义者今天的任务只能促使马克思的真正的方法、真正的本体论获得新生”⑤。

正是出于对马克思主义本体论的关心和重建,卢卡奇把研究社会存在本体论作为晚期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任务,并由此而区别于近代哲学与同时代的西方哲学的经验主义。

显然,卢卡奇从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提出回归马克思,重读马克思,再现马克思哲学本体论的初衷是值得肯定的。

二、劳动本体的确定与马克思实践概念卢卡奇讨论社会存在本体的基本着眼点是劳动概念。

他在对自己早期实践概念做自我批评的基础上,沿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劳动与社会的关系的理论思路深入探讨劳动的本质,在对劳动具有本体意义的追问下,回答了劳动与社会存在的各种关系,完成了对早期实践概念的超越。

卢卡奇首先审视了早期实践概念并对其中的两重性做了清理。

在写作《青年黑格尔》中,他分析了黑格尔与马克思在实践问题上的根本区别就是源于对劳动的不同态度,认为只有引入劳动并真实地阐述劳动同实践的关系才能达致并把握马克思的实践概念。

在《历史与阶级意识》再版序言中,卢卡奇指出,劳动在理论与现实上同实践具有完全的一致性,实践“完全与劳动的情况相同”,“劳①卢卡奇:《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上卷,白锡堃等译,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第640页。

②卢卡奇:《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上卷,白锡堃等译,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第641页。

③卢卡奇:《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上卷,白锡堃等译,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第641页。

④卢卡奇:《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上卷,白锡堃等译,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第659页。

⑤《俞吾金集》,学林出版社1998年版,第194页。

·109·马克思主义研究 2007年第2期动同样意味着创造一种有目的的学说”,它的“每一个单个的活动不仅代表着一种有目的的劳动行为的综合,而且它本身就是这种综合中的一种有目的的,即实践的行为”①。

在《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中,卢卡奇从研究《资本论》入手,通过对劳动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两重关系的分析,进一步揭示了劳动的意义。

在他看来,承认劳动是实践的客观前提,是主客体发生关系的现实基础,就从根本上把建立在劳动之上的现实的主客体关系与早期的实践概念所规定的抽象的主客体统一作了根本的区分。

在劳动的前提上,社会成为一个自然、社会、意识三者紧密联系、相互转换并不断变化和发展的有机共同体,正是劳动使主体和客体真实化并成为相互联系、彼此作用的真正的历史主客体,使实践的主体意义不再是抽象的主体性,而是现实的、具体的主体性。

“在劳动发展史中找到了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锁钥的新派别”②的论断,是恩格斯对马克思唯物史观“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核心观点的理解和发展。

在《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中,卢卡奇对劳动分析的思路主要源于马克思,他是不自觉地继承恩格斯的思想,表现出殊途同归的特点。

卢卡奇指出,社会是由复杂的社会关系所组成的有机体,人与自然、人与人的联系构成社会的基本关系。

他首先从劳动出发考察人与自然的关系,一方面,以劳动为基础理解人产生于自然界的原始同一性,另一方面,在更高的意义上理解人对自然进行改造的社会同一性。

因为只有劳动,才能使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自然的直接同一的状态中提升出来,获得人与人的关系的崭新的社会性质。

很明显,从确定人与自然统一的社会性质入手分析劳动,最大的意义就是从发生学上把握了劳动的本质。

卢卡奇把重点放在研究劳动的目的论上。

劳动之所以对人类主体产生决定性影响,正是劳动目的性的结果。

劳动目的性首先是一个主动设定的范畴,它包含设定的目标以及设定目标的意识,但劳动必定包含因果性,使二者不可分离地体现在劳动的过程中,最终使其目的性思想区别于西方哲学,而与马克思的劳动目的论走到一起。

表现为:(1)延续了马克思劳动目的论设定的思路,真正实现自然因果性和社会目的性的统一。

(2)承认在劳动范围内目的性设定与自然因果性设定的差异,在确定主体目的性设定是第二性的基础上,承认了自然因果性的优先地位。

这种设定的因果性在具有目的性的劳动中含有本体的意蕴。

(3)通过认识劳动的属人性和社会历史性质的关系,明确目的性设定包含着价值,因为价值源于需要,是需要驱使主体与外界发生关系,并以明确的意识表现主体对外在事物实施选择性和目的性。

外在事物的存在及其对主体发展的内在作用,使主体目的性设定必然包含着一种不可缺少的价值因素。

卢卡奇通过分析劳动与社会的关系进一步揭示了劳动的本质。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社会首先同自然的存在和运动相一致,这一特征使社会能够独立于人的目的和选择之外,引起社会的运动并决定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

在这里,劳动在很大程度上“恰恰影响着这里表现出来的自由的本质性”③。

不仅如此,社会还是“主体内在态度”的过程,这个过程建立在承认社会以“内在的‘自然的’规律性作为第一劳动形态之上,同时实施主体目的性设定的新型的自由。

这种自由能使“石头的自然存在向它被用作刀和斧的差异的因果关系的转化”,能使自然的因果关系向主体设定的因果关系的转变。

自由是植根于人的目的性设定之上的自由,“任何一种自由,只要它不是植根于人们社会性之中,只要它不是,哪怕是飞跃式地——从人的社会性中发展起来的,那么这种自由都是一种幻象。

”“那就不可能有任何现实的自由”。

④劳动的阶段性就是不断实现自由的过程,劳动被理解为就是一种自由的模式。

卢卡奇从实践与劳动的统一、社会的因果性与目的性的统一、人类历史必然与自由的统一等方①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新版序言〉1967》,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1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8页。

③卢卡奇:《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下卷,白锡堃等译,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第132页。

④卢卡奇:《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下卷,白锡堃等译,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第138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