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病毒讲解
乙型肝炎病毒PPT幻灯片课件

(1)表面抗原(HBsAg)
1)存在于三型颗粒中;
2)是HBV感染的主要标志;
3)可刺激产生:抗-HBs—保护性抗体 和细胞免疫应答
制备疫苗
4)分亚型
抗原表位:a, d/y, w/r;
亚型:adr(汉)、adw(少数民族)、ayr、ayw;
5)抗-HBs:有免疫力;
13
PreS1Ag、PreS2Ag
DND多聚酶等
6
(2)小球形颗粒
小球形颗粒:直径:22nm,中空颗 粒。为过剩的表面抗原,无DNA。
(3)管形颗粒
管形颗粒:由小球形颗粒聚集而成。
7
2.HBV基因结构与功能1)HBV基因结构:
不完全双链环状DNA 长链(负股):3200核苷酸
短链(正链):50~100% 粘性末端:5′-250个核苷
4
(1)大球形颗粒(Dane颗粒)
大球形颗粒:有感染性的完整的病毒颗粒。 直径:42nm 外层=包膜:脂质双层+HBsAg、
PreS1Ag、 PreS2Ag
主蛋白:HBsAg(226) 中蛋白:HBsAg-PreS2Ag(281) 大蛋白:HBsAg-PreS2Ag-PreS1Ag(400)
5
内层=衣壳:20面体、27nm 衣壳蛋白:HBcAg+ HBeAg 核心:不完全双链环状DNA、
1)具有吸附表位;
2)与病毒的复制有关---病毒复制指标;
3)可刺激产生:抗- PreS1
抗- PreS2:
阻断结合
见与急性肝炎恢复期的早期,
提示HBV正在或已经清除;
4)抗-PreS1:较长
抗-PreS2:急性期血清,持续时间仅2~3个月;
14
乙肝是什么病,怎么引起的

乙肝是什么病,怎么引起的
乙肝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疾病。
乙肝病毒主要通过血液和性接触传播,同时也可通过母婴传播和污染的医疗器械等途径传播。
什么是乙肝病毒
乙肝病毒是一种DNA病毒,它主要通过入侵肝细胞来复制自身。
体内感染乙肝病毒后,免疫系统会发动攻击,导致肝脏炎症和损伤,最终可能导致肝硬化和肝癌等严重后果。
乙肝的传播途径
血液传播
血液传播是乙肝主要传播途径之一,例如接触感染者的血液、共用注射器及针头、血液制品传播等。
性接触传播
性接触传播也是一种常见的乙肝传播途径,特别是在不安全的性行为情况下,比如无保护的性行为及更换性伴侣等。
母婴传播
乙肝病毒还可以通过母婴传播,主要是在分娩过程中或母乳喂养的过程中,孕妇携带乙肝病毒时容易传给新生儿。
医疗器械污染
未经有效消毒的医疗器械也可能成为乙肝病毒传播的途径之一,因此在医疗过程中要注意医疗器械的消毒及无菌操作。
乙肝病毒的危害
乙肝病毒感染对人体的危害很大,长期感染可能导致以下后果:
1.急性乙肝炎
2.慢性乙肝炎
3.肝硬化
4.肝癌
因此,及时进行乙肝病毒的筛查、预防及治疗至关重要。
避免不安全的性行为,避免与感染者共用注射器及针头,接种乙肝疫苗等都是预防乙肝的有效措施。
若怀疑感染乙肝病毒,应尽早就医进行治疗。
乙肝病毒对健康的威胁不容忽视,通过了解乙肝病毒的传播途径及危害,我们
可以更好地预防和控制乙肝病毒的传播,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
乙肝病毒感染知识讲解PPT课件

件
目录 引言 什么是乙肝病毒? 乙肝病毒感染的传播途径 乙肝病毒感染的症状与并发症 乙肝病毒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乙肝病毒感染的治疗与护理 结语
引言
引言
乙肝病毒感染知识讲解 乙肝病毒是一种常见的肝炎病 毒
引言
本课件将为您介绍乙肝病毒感染的相关 知识
什么是乙肝病 毒?
乙肝病毒感染 的症状与并发
症
乙肝病毒感染的症状与并 发症
急性感染症状:疲劳、食欲不 振、黄疸等 慢性感染症状:无明显症状或 轻度疲劳等
乙肝病毒感染的症状与并 发症
并发症:肝硬化、肝癌等
乙肝病毒感染 的预防与控制
乙肝病毒感染的预防与控 制
疫苗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 肝的有效手段 避免血液传播:拒绝共用针具 、安全注射等
乙肝病毒感染的预防与控 制
安全性行为:正确使用避孕措施、减少 性伴数等 垂直传播防控:孕前筛查、新生儿疫苗 接种等
乙肝病毒感染 的治疗与护理
乙肝病毒感染的治疗与保持良好生活习惯 、定期复查等
乙肝病毒感染的治疗与护 理
支持性治疗:饮食调理、避免酒精等
什么是乙肝病毒?
乙肝病毒是一种DNA病毒 乙肝病毒主要通过血液和性接 触传播
什么是乙肝病毒?
乙肝病毒感染可导致急性或慢性肝炎
乙肝病毒感染 的传播途径
乙肝病毒感染的传播途径
血液传播:输血、注射毒品、 医疗器械污染等 性传播:不安全性行为、性伴 感染等
乙肝病毒感染的传播途径
垂直传播:感染妇女分娩时传给新生儿 其他途径:共用针具、美容美发器具等
结语
结语
乙肝病毒感染是一种严重的疾 病 通过预防、控制和治疗,我们 可以减少乙肝病毒感染的风险
乙肝知识

乙肝知识乙肝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引起的肝脏疾病。
乙肝是全球范围内最为常见的慢性病毒性感染之一,也是导致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癌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为了更好地了解乙肝,预防和控制其传播,以下文章将详细介绍乙肝的知识。
乙肝病毒是如何传播的?乙肝主要通过与感染者的血液或其他体液直接接触而传播,例如通过性行为、母婴传播、共用针头或注射器、血液输液、手术和牙科医疗程序等。
此外,在家庭生活中,例如共用刮胡刀、牙刷或其他个人护理用品,也可能会传播乙肝病毒。
因此,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非常重要,可以有效地避免与感染者的血液或体液接触。
乙肝病毒的感染对人体有哪些影响?乙肝病毒进入人体后,会在肝脏内复制并破坏肝细胞。
在感染初期,人体可能没有明显的症状,或者只出现轻微不适。
然而,长期慢性感染会增加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的风险。
乙肝病毒感染还可导致肝功能异常,出现疲倦、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以及黄疸等症状。
我们如何预防乙肝病毒感染?乙肝疫苗是预防该病毒感染的最佳方式。
乙肝疫苗可在儿童接种疫苗计划中提供,并且对于成年人来说,也可以通过接种疫苗进行保护。
此外,避免接触感染者的血液或其他体液也是预防乙肝感染的重要措施。
应尽量避免与他人共用针头、注射器或其他物品,避免不安全的性行为,并且加强个人卫生习惯,例如勤洗手和妥善处理个人护理用品。
乙肝病毒感染的诊断和治疗如何进行?一旦怀疑感染乙肝病毒,应该尽快就医进行检测。
乙肝病毒感染通常通过血液检测来确认。
一般来说,乙肝病毒感染分为急性感染和慢性感染两种类型。
对于急性感染,通常需要休息和适当的治疗,包括寻求医生的建议,以确保身体得到充分的休息和营养。
对于慢性感染,患者需要长期治疗和监测,以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
乙肝病毒感染的并发症是什么?如果乙肝病毒感染未得到及时治疗和控制,可能会导致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
乙肝病毒感染可引起慢性肝炎,长期的肝炎炎症可能导致肝细胞损伤和坏死,最终发展为肝硬化。
乙肝健康教育PPT课件

HDV 丁肝病毒
HEV 戊肝病毒
.
3
肝炎早期症状
肝炎的早期症状及表现,如:食欲减退,消化 功能差,进食后腹胀,没有饥饿感;厌吃油腻食 物,如果进食便会引起恶心、呕吐,活动后易感 疲倦。 1.出现食欲不振,不想吃饭,胃口不好; 2.面色黯黑、黄褐无华、粗糙、唇色暗紫 等; 3.巩膜或皮肤黄染,或出现“三黄”症状; 4.出现肝区隐痛、肝区肿大; 5.出现蜘蛛痣和肝掌症状。
.
18
关于乙肝的健康教育
讲解肝炎预防知识:告知病人所患肝炎类 型、传播途径、隔离措施、消毒方法及家 属如何进行个人防护等。注意个人卫生, 作到饭前、便后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对 病人用物、排泄物进行消毒。密切接触者 应进行预防接种。
.
19
抗病毒治疗犹如“逆水行舟”
抗病毒治疗犹如“逆水行舟”, 长期坚持
避免和他人共用容易被血液污染的卫 生用品,如牙刷、剃须刀等。
拒绝毒品,不共用针具静脉注射毒品
.
8
乙型肝炎的传播途经
母婴传播是我国最主要的传播途 经,包括子宫内、产程中和产后, 如果不进行母婴传播阻断,乙肝 妈妈所生的孩子60%在两年内可 被传染上乙肝病毒,宫内感染大 约5%,产后喂养和密切接触感染 约20%-30%,其余均为分娩过程 中感染,因此分娩过程中感染是 乙肝母婴传播的主要途经。
第二,有问题要找正常的渠道,采取正确的措施, 到专科的医院进行专科的治疗、专科的指导。
第三,家属、同事、朋友,以及整个社会,对这样 的病人不要歧视。很多时候是我们对乙肝本身不了解, 其实乙肝没那么可怕,我刚刚讲了传播途径主要是血 液传播和性传播,即便这样我们可以预防,预防以后 90%以上的人都可以不被传染,因此要乐观向上
.
hbv病毒解析

传播途径
1)经血、血制品和血污染的器械传播
2)性接触传播 3)母婴传播 乙肝不是消化道传染病。 日常工作和生活接触,只要无 血液暴露,不会被传染。
乙肝症状
• 1、肝脏轻度肿大,可触及质地较软或中等硬度的肝脏,或有压 痛、叩击痛。有些病例可无任何体征。 • 2、有些病例可出现肝病面容,表现为面色黯黑、黄褐无华、粗 糙、唇色暗紫等;还可引起颜面毛细血管扩张,蜘蛛痣及肝掌, 有些病人可有脾肿大。 • 3、巩膜或皮肤黄染,比消化道症状出现晚。 根据乙肝的临床 表现和体征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后常分为乙肝病毒携带者,急性乙 肝,慢性乙肝,重型乙肝四种类型。 除乙肝病毒携带者外,其 他各型乙肝均有轻重不同的症状和体征,归纳起来,包括以下几 个方面。 全身症状:乙肝患者常感到体力透支,容易疲惫,其 原因可能是肝功受损,进食量有所减少,食物消化嘲收障碍,营 养物质摄入不足。另一方面是由于炎症,消耗增加,已摄入的物 质因肝功受损,无法充分代谢,满足机体的需要。第三个方面可 能是乙肝引起的精神和心理上的压力。
衣
壳
核
酸
包膜 核衣壳 刺 突
病毒衣壳
• 成分:蛋白质 – 由壳粒组成。壳粒是衣壳的形态学亚单位,多 肽分子是衣壳的化学亚单位
• 功能
– 保护病毒核酸
– 参与感染过程
– 具有抗原性
1. HBV形态结构
大球形颗粒( Dane颗粒) 小球形颗粒 管形颗粒
大球形颗粒形态 (完整的病毒,具有传染性) HBsAg
• HBV基因组全部是蛋白编码区,并且重复利用;
• 基因组有4个编码区 → 转录 4 种mRNA分别为3.5 kb、2.4 kb、2.1 kb、0.8 kb → 翻译、加工出多种病毒蛋白和多肽; • 4 种mRNA都有poly A尾。
乙肝PPT课件

预防人群及措施
①全部新生儿及幼儿园未接种过乙肝疫苗 的孩子;
②传染科、口腔科、血液室、透析室和经 常接触血液的工作人员; ③新加入某一群体的人员,如新入伍的战 士、新入学的大学生; ④从事食品服务行业者及保育工作人员; ⑤发育障碍者,收容所中的患者和工作人 员
切断乙肝病毒的传播途径
• 阻断母婴传播 • 加强环境卫生和公共场所卫生 • 避免日常生活接触传播 • 防治性接触传播 • 输血管理 • 防止经微量血传播的医源性感染 • 医院管理等
• cccDNA是乙肝病毒复制中重要的中间产物, 一旦它在肝细胞核内形成,就具有了高度的稳 定性,可长期存在于肝细胞内 。
乙肝病毒复制也有"冬眠"的时候
• 当感染机体的乙肝病毒处于e抗原阴性、 e抗体阳性的“小三阳”状态时,就是乙 肝病毒复制的冬眠期。这时,乙肝病毒几 乎无复制 。
• 这种状态的病毒还可能“复活”,可能由 于某种因素诱发其重新转变为e抗原阳性 的病毒复制状态 。
乙肝
人类健康的隐患------乙肝
• 乙型肝炎是具有潜在 致死性的疾病之一
• 乙肝病毒的传染性比 引起艾滋病的病毒强 100倍
• 。中国是乙型肝炎大 国
• 抗病毒和防止肝硬化 是乙肝治疗中的两大 关键性问题
乙型肝炎病毒是什么
HBV表面抗原HBsAg
HBeAg
环状双股DNA
HBV 构造
HBV聚合酶和HBcAg
什么是乙肝
• 在人类病毒(包括引起肝炎的其他病毒) 中没有与HBV相似者
• HBV的DNA基因组只含有4个编码病毒蛋 白质的基因
• 编码X蛋白的X基因和为编码病毒DNA聚 合酶的聚合酶(P)基因
• HBV的抵抗力很强,能耐受60。C4小时及 一般浓度的消毒剂,煮沸10分钟、65。C 10小时
乙肝病毒的结构

乙肝病毒的结构
一、前言
1、乙型肝炎病毒(HBV)是一种嗜肝病毒,只感染人类和少数其 他灵长类动物,可引起严重的肝脏疾病,包括急性和慢性肝炎、肝 硬化和肝细胞癌(HCC)。
2、(1)它有三种形态m)和管形颗粒(直径22nm)。
成熟且具有传染性的HBV颗粒也称为Dane颗粒,它由包膜和 核心两部分组成。
成熟且具有传染性的HBV颗粒也称为Dane颗粒,它由包膜和 核心两部分组成。外壳存在三种相关的病毒包膜糖蛋白,分别称为 大(L)、中 (M)和小 (S)HBsAg,也分别称为preS1、preS2和主要 S蛋白。核心部分有核心抗原(HBcAg)、e抗原(HBeAg)、环 状和部分双链DNA以及具有逆转录酶(RT)活性的DNA多聚酶。
包膜即表面抗原(HBsAg),核心部分有核心抗原 (HBcAg)、e抗原(HBeAg)、HBV-DNA以及DNA多聚酶。 其中e抗原属于非结构蛋白,合成后经内质网分泌至肝细胞外,参 与病毒的复制,而核心抗原和DNA常存在于肝细胞内。
(2)它有三种形态:大球形颗粒(直径42nm)、小球形颗粒 (直径22nm)和管形颗粒(直径22nm)。
乙肝病毒的基因组(HBV-DNA)是由两条螺旋的DNA 链围 成的一个环形结构。其中一条较长负链已经形成完整的环状;另一 条长度较短的正链,呈半环状。在感染肝细胞之后,这条半环状的 DNA链就会以负链为模板,在催化剂──HBV-DNA聚合酶的作用 下延长,最终形成完整的环状。这时的乙肝病毒基因组就形成了一 个完全环状的双股DNA。把这种DNA称做共价闭合环状DNA(即 cccDNA),可以把它看作是病毒复制的原始模板。模板形成后, 病毒基因会以其中的一条cccDNA为模板,利用肝细胞基因中的酶 和DNA 聚合酶的“催化”,一段基因又一段基因地复制,形成负 链和正链。最后再装配到一起形成新的HBV-DNA颗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5
免疫损伤 人体除在血液循环内对抗原进行 应答之外,含有病毒复制的肝细胞还会 有细胞膜结构的一些变化。这些变化可 以诱导人体的免疫细胞,对有病毒的肝 细胞进行免疫应答,从而对该细胞进行 杀伤,使肝细胞发生免疫损伤,细胞内 的转氨酶就会释放到血液循环内,细胞 核也会破碎从而把细胞内的物质释放出 来,这就是免疫应答的过程,导致了免 疫损伤。因此也导致了我们所说的肝功 能损害,通过一些生化指标的监测可以 监测到肝功的损害。
1
病毒性肝炎在我国各类传染 病中发病率最高 HBV携带者最终死于相关肝 病的危险性,男性为50%,女 性为15%,与男性病人的病毒 不易被清除及吸烟、饮酒等 相关 中国的慢性乙肝病人中 25%~4我国 感染人数有1到2亿,目前国 内或者国外对于乙肝的治疗 主要方法还是抗病毒保肝护 肝的治疗。然而,患者的病 情往往会反反复复,即使对 于患者的病情控制的非常得 当,也只能在一段时间内起 到较好的效果。如何能够彻 底的治愈,现在还没有很好 的方案。
肝硬化
肝癌
肝硬化
死亡
9
三部曲:肝硬化、慢性 慢性乙肝 肝硬化 肝癌 乙肝、肝癌
10% 10%
10
乙肝五项:HBsAg、HBsAb、HBeAg、HBeAb、 HBcAb HBV-DNA:血液中最先能被检验出来(感染 一周内),但其检测比较昂贵
11
HBV-DNA(+)是病毒感染的直接证据 (-)提示病毒复制水平低或已清除
12
接种疫苗是最好的方法
13
安全注射(包括针具),对牙科器械、内镜 等医疗器具应严格消毒,严格防止医源性传 播 服务行业中的理发、刮脸、修脚、穿刺和 文身等用具也应严格消毒 注意个人卫生,不共用剃须刀和牙具等用 品。进行正确的性教育,若性伴侣HBsAg阳性 者应接种乙型肝炎疫苗 对HBsAg阳性的孕妇,应避免羊膜腔穿刺, 并缩短分娩时间,保证胎盘的完整性,尽量 减少新生儿暴露于母血的机会
3
肝癌30-50万 肝硬化500万 慢性重型肝炎50-100万 慢性迁延性肝炎阶段1000 万 HBV携带者一亿九千万
4
传染源:主要为急、慢性乙肝患者或病毒携带者
传播途径:是通过血液传播,大多数情况通过注射; 二是通过母婴传播;其次性传播。垂直传播是我国 HBV感染的主要模式.
5
2003年的一项调查表明随着社会发展、 医疗技术条件的改进、人民生活方式的变迁, 通过生活密切接触传播已越来越成为乙肝的 主要传播方式 乙肝不会通过水和食物以及通常的接触 传播的(不过不能合用剪刀,指甲钳,牙刷 等)
6
7
感染者年龄高峰:低发病区:20~40岁 高发病区:4~8岁 男女感染率相近,但发病者男多于女 感染时年龄越小,越易形成慢性肝炎、肝硬化或慢性HBV携带状态(免疫耐受) 感染后对相同HBsAg亚型的HBV再感染有持久免疫力,但对不同亚型的保护力不 完全
8
潜伏期:2~6个月 临床类型:婴幼儿期感染近90%转为慢性,成 年人感染85%以上可痊愈,10%左右转为慢性 痊愈 肝硬化 急性 感染 慢性携 带者 慢性乙型 肝炎 死亡 痊愈 静止性
24
复制与免疫应答
病毒一旦在肝细胞内复制,肝细胞就会有核酸出现,核酸 产生后核心抗原就会相应的出现。核心抗原会包裹核酸,但由于 核酸分子较小,包裹以后会有多余的一部分结构。多余的部分可 以被核内的一些酶切掉,这一部分就是 E 抗原。因此 E 抗原的 存在就是乙肝病毒复制的一个标志。 E 抗原从肝细胞释放到细 胞以外,血液循环里面就能够检测到 E 抗原的存在。人体的免 疫细胞就会通过免疫的应答产生相应的抗体,即 E 抗体。在病 毒复制的初期, E 抗原产生的量要大于抗体,因此这时检测到 的是 E 抗原而 E 抗体检测不到。
21
22
而小球形颗粒和由小球形颗粒串联而成的管 形颗粒均由病毒的包膜蛋白构成,不含病毒 基因组,因而不具有感染性,被称为亚病毒 颗粒。
23
HBV 感染与复制过程
•感染途径
乙型肝炎病毒无论通过哪个途径,乙肝病毒进入血 液循环在体内流动,会经过人体的一个非特异性免疫清除, 在血液循环里面要经过吞噬细胞的吞噬。病毒在循环中突 破了这些屏障,游离到它需要复制的靶位,即肝细胞。病 毒进入肝细胞复制,首先要使肝细胞接受它,也就是说肝 细胞上要有受体与病毒结合。病毒可以依靠肝细胞的细胞 膜的某一部分,通过胞引作用进到肝细胞内。病毒可以在 此释放核酸,核酸在肝细胞内依靠细胞内的原料进行复制 和合成。
14
诊断急性或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时,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时 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报告,并应注明是急性乙型肝炎或慢性乙型肝 炎 建议对患者的家庭成员及其他密切接触者进行血清HBsAg、抗-HBc和抗-HBs检 测,并对其中的易感者(该3种标志物均阴性者)接种乙型肝炎疫苗
15
根据病情确定是否住院或在家治疗 患者用过的医疗器械及用具(如采血针、针灸针、手术器械、划痕针、探针、 各种内镜及口腔科钻头等)应严格消毒 尤其应加强对带血污染物的消毒处理
16
不能献血及从事国家法律规定的特殊职业(如服兵役等) 可照常生活、学习和工作,要加强随访 传染性高低,主要取决于血液中HBV-DNA水平,与血清ALT、AST或胆红素水平无 关
19
•感染乙肝病毒的病人血清中有三种 不同形态的颗粒,分别为大球形颗 粒(直径42nm)、小球形颗粒(直径 22nm)和管形颗粒(直径22nm)。
20
大球形颗粒又称Dane颗粒,是1970年Dane首先用电镜在乙肝病人血清中发现的。 Dane颗粒是有感染性的完整HBV颗粒,呈球形,具有双层衣壳。外衣壳由来自宿 主的脂质双层和包膜蛋白组成,有大约400个HBV表面抗原(HBsAg)即蛋白镶嵌 于脂质双层中。用离子去垢剂处理病毒颗粒,去除病毒外衣壳后,暴露出内层 核心。核心的表面为病毒的内衣壳,内衣壳蛋白为HBV核心抗原(HBcAg)。 HBcAg经酶或去垢剂作用后可暴露出e抗原(HBeAg)。核心颗粒中间包裹着双链 DNA分子、DNA聚合酶(P蛋白)等。
17
乙型肝炎病毒简称乙肝病毒,也称丹氏颗粒, 颗粒分为外壳和核心两部分。它是一种DNA病毒,属 于嗜肝DNA病毒科,这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病毒,它 可以通过血液、精液和其他体液进行传播。乙型肝 炎病毒治疗主要以适当休息和合理营养为主,加上 抗病毒药物治疗。
18
以肝脏为主要靶器官, 对肝脏有亲嗜性,引 起肝脏炎症的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