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景观生态评价:适宜性与相容度

合集下载

生态旅游区景观适宜性评价及对策建议

生态旅游区景观适宜性评价及对策建议

生态旅游区景观适宜性评价及对策建议作者:陈红陈金玲叶艳妹李青松来源:《安徽农业科学》2022年第14期摘要對生态旅游区进行景观适宜性评价是旅游资源开发的前提。

以雁鸣湖生态旅游区为例,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景观适宜性评价模型,通过人类9种不同景观行为特征对6种不同类型景观的适宜性进行分析,对雁鸣湖生态旅游区的景观适宜度进行综合评价。

结果表明:在景观行为中,游憩行为和农业生产行为适宜度最高,分别为57.1%、48.1%,社会活动适宜度最低,为26.3%,打造独特的田园游憩风光将是雁鸣湖生态旅游区景观规划的重点;在景观类型中,居民村镇景观、草地景观适宜度最高,分别为50.0%、47.6%,湿地景观适宜度最低为4.44%,表明雁鸣湖生态旅游区可以适度建造居民村镇景观、打造独特的草地景观,实现发展与保护协调发展。

该研究为雁鸣湖生态旅游区可持续开发提供了理论支撑和科学依据。

关键词生态旅游;景观适宜性;雁鸣湖中图分类号 F 592.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0517-6611(2022)14-0116-05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2.14.028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Landscape Suitability Eval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Ecotourism Area—Taking Yanming Lake Eco-tourism Area as an ExampleCHEN Hong1,CHEN Jin-ling2,YE Yan-mei1 et al(1.School of Public Affairs,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Zhejiang 310058;2.Zhejiang Institute of Mechanical & Electrical Engineering,Hangzhou,Zhejiang 310053)Abstract Landscape suitability evaluation of ecotourism area is the premise of tourism resource development. Taking Yanming Lake eco-tourism area as an example, the evaluation of landscape suitability is carried out. By using AHP method and landscape suitability evaluation model, the suitability of 9 different landscape behavior characteristics of humans to 6 different types of landscapes is compared.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recreational behavior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behavior have the highest suitability in landscape behavior, 57.1% and 48.1%, respectively, and social activity suitability is the lowest, 26.3%. Creating a unique pastoral recreational scenery will be the focus of landscape planning for the Yanming Lake ecotourism area. Among the landscape types, the suitability of residential village & town and grassland landscapes is the highest, at 50.0% and 47.6% respectively, and the suitability of wetland landscapes is the lowest at 4.44%,indicating that the Yanming Lake ecotourism area can moderately build residential village & town landscapes and unique grassland landscapes, to realiz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This research provides theoretical support and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Yanming Lake ecotourism area.Key words Ecological tourism;Landscape suitability;Yanming Lake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不断深化,生态旅游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逐渐得以丰富和发展。

景观生态原理 王云才 复习资料

景观生态原理 王云才 复习资料

景观生态规划原理王云才考试复习资料1.景观:由一组以类似方式重复出现的,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所组成的异质性陆地区域。

2.景观生态学:以景观为研究对象,研究景观结构、功能、变化及其规划与管理的一门宏观生态学。

3.景观生态规划:指将生态性原则与景观规划相结合的科学规划方法,主要是通过景观格局——生态过程以及人类活动与景观的相互作用。

在景观分析,综合及评价的基础上,提出最优利用方案、对策及建议的景观规划途径。

4.景观生态适宜性评价:选择合理的指标,对景观环境和景观资源进行适宜性分析,以确定利用方式和发展规划,从而划分景观资源一景观环境的适宜性等级,达到资源与环境的最优化。

5.景观生态格局是指大小和形状不同的景观斑块、廊道、基质在空间上形成的景观镶嵌体的特征。

6.景观生态安全格局:对维护和控制某种生态过程发挥关键性作用的格局,即在景观中都存在某种潜在的空间格局,他们是由景观中一些关键性的局部点及位置关系组成,要有效地实现控制和覆盖,必须占领具有战略位置关键性的空间元素、空间位置和联系,这种关键性的空间元素、空间位置和空间联系即为景观生态安全格局。

7.景观规划设计:是整体人文生态系统的设计,是一种最大限度借助自然力的最少设计,一种基于自然系统自我更新能力的再生设计,改变现有的现行物流和能流的输入和排放模式,而在源、消费中心和汇之间建立一个循环流程。

8.生物通道是联系斑块的重要桥梁和纽带。

通道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斑块间的连通性也影响着斑块间物种、营养物质和能量的交流。

通道最显著的作用是运输,它还可以起到保护作用。

对十生物群体而言,通道具有隔离带和栖息地等多种功能。

9.景观敏感度是指在人与景观相互作用以及人对景观认知的过程中,景观处在一个极易发生变化并呈现在景观及其环境系统中的特征。

景观敏感度通常包含景观生态敏感度、景观认知的景观视觉敏感度和景观建筑及其环境敏感度三个方面。

10.景观生态分析界定为在以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为基本手段的生态调查的基础上,以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为指导,基于景观要素的空间位置和形态特征,反映景观格局与过程之间相互头系为基本目的的景观要素的生态分析。

景观生态学

景观生态学

景观生态学1、景观:是一个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而成,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它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大地理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兼具经济、生态和文化的多重价值。

2、景观的基本特征:(1)景观是一个生态学系统。

(2)景观是具有一定自然和文化特征的地域空间实体。

(3)景观是异质生态系统的镶嵌体。

(4)景观是人类活动和生存的基本空间。

3、景观生态学:以景观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景观的结构、功能和变化,以及景观的科学规划和有效管理的一门宏观生态学学科。

4、景观生态学的特点:(1)整体性和系统性(2)异质性和尺度性(3)综合性和宏观性(4)目的性和实践性5、景观生态学的学科地位:(1)一门横断学科(2)景观水平上的生态学6、景观生态学发展简史:(1)萌芽阶段:是地理学的景观学与生物学的生态学从各自独立发展逐步走向结合的时期。

海克尔把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科学定义为生态学;坦斯利进一步提出了生态系统的概念(2)形成阶段:随着景观学和生态学的发展,生态学观点在景观研究中越来越受到重视。

一大批生态学家、地理学家和林学家,试图借助景观概念的综合特征解决生态学研究中出现的新问题。

(3)发展阶段:1982年在原捷克斯洛伐克召开的第六届景观生态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国际景观生态学会(IALE)的成立,标志着景观生态学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4)提高阶段7、景观生态学的发展趋势:静态研究、动态研究、应用研究8、景观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问题:(1)干扰对景观格局、过程的影响和干扰在景观中的传播和扩散。

(2)景观格局和景观过程的关系。

(3)小尺度实验研究及其尺度外推。

(4)景观动态模拟预测模型、景观规划设计辅助决策,以及多尺度空间耦合模型。

(5)景观的多重价值评价和作为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与决策基础的景观社会经济研究。

(6)人类在景观中的作用和景观规划设计。

8、景观生态学研究热点地区:(1)流域系统(2)湿地(3)文化景观(4)城—乡过渡带和胜太脆弱带(5)重点或关键性自然景观第二章1、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1)耗散结构与自组织理论(2)等级系统理论(3)空间异质性与景观格局(4)时空尺度(5)空间镶嵌与生态交错带(6)景观连接度与渗透理论(7)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8)复合种群理论与源—汇模型2、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1)景观的系统整体性原理(2)景观生态研究的尺度性原理(3)景观生态流再空间在分配原理(4)景观结构镶嵌性原理(5)景观的文化性原理(6)景观演化的人类主导性原理(7)景观多重价值原理3、空间异质性:生态学过程和格局在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和复杂性。

简述景观生态健康评价

简述景观生态健康评价

简述景观生态健康评价景观生态健康评价是对一个地区的景观生态系统状况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估和分析,以了解其健康状况,为保护和改善景观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

本文将从景观生态的概念、景观生态健康评价的意义和方法、评价指标以及评价结果的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景观生态的概念景观生态是指由土地表面的自然要素和人为要素组成的空间结构,包括地貌、植被、水体、建筑等多种要素的组合。

景观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之一,它不仅提供了人类生存所需的资源,还对维持地球生态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因此,保护和改善景观生态环境对于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二、景观生态健康评价的意义和方法景观生态健康评价是对景观生态系统进行科学评估的过程,旨在了解景观生态系统的功能、结构和过程,评估其健康状况,并提出相应的保护和恢复策略。

评价方法主要包括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两种。

定性评价主要是通过观察和调查,结合专家经验,对景观生态系统的环境质量、物种多样性、生态功能等进行评估;定量评价则是利用统计学和数学模型等手段,通过对实地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对景观生态系统进行量化评估。

三、景观生态健康评价的指标景观生态健康评价的指标主要包括景观多样性、景观连通性、景观稳定性、生态服务功能等。

景观多样性是指景观中各类要素的丰富程度和多样性程度,包括植被类型、地貌特征等;景观连通性是指不同景观要素之间的联系程度,包括生物迁移通道、流域连通等;景观稳定性是指景观生态系统对干扰的抵抗能力,包括抗风蚀、抗洪灾等;生态服务功能是指景观生态系统为人类社会提供的各种生态服务,包括水源涵养、土壤保持等。

四、景观生态健康评价的应用景观生态健康评价的结果可以为景观规划、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评价结果可以指导城市规划者合理规划土地利用,保护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和生态廊道;可以指导环境保护部门制定相应的保护政策和措施,加强对生态系统的管理和保护;可以指导企事业单位开展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工作,减少对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

第七章 景观生态评价

第七章 景观生态评价
审美感受的社会功利性,更普遍地表现为满足人们的精神 生活的需要。人们在审美过程中,陶冶了情操,愉悦了精 神,从而更有利于人们从事各种实践活动,这是一种充满 社会内容的功利。
总之,审美感受是在不与个人直接功利联系的后面,包含 着社会功利的满足。
(3)功能性原则
进行景观美学质量评价首先是方法要科学,但在充分尊重 科学规律的前提下,必须指出景观美学质量评价中功能性 因素的重要性。
第七章 景观生态评价
概述
景观生态评价是景观生态学科应用领域中密切联系的环节, 是正确认识景观、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景观资源的前 提,是景观生态规划的基础。
本章在对景观评价的基本内涵、内容与方法等概述的基础 上,介绍了景观美学质量评价、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 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区域生态风险评价等内容,并结合相 关的评价内容介绍比较完整的案例。
(3)直观评价法
心理物理学方法评价景观价价值高低具有2个明显 的特点:
一是以公众评判为依据,而不是依靠少数专家; 二是景观的物理特征能够客观地加以测定,这样就避
免了大量运用诸如多样性、奇特性等形式美原则或其 他生态学原则所带来的不便。
由此可见,心理物理学方法更能客观反映景观的 实际美学价值,是较盛行的一种评价方法。
(3)景观功能价值评估(货币化) (1)是通过评价景观的自然属性健康状况及视觉美学
意义,对景观的保护和开发提出建设性建议; (2)则主要通过对景观可能的若干利用方案进行适宜
性评估,更多的是为了发展生产的需要; (3)是景观资产评估的过程,实质上是对景观质量、
景观生产价值进行综合并货币化的过程,注重景观价 值潜力的转化过程。
(3)直观评价法
直观评价法(perceptional preference assessment)在很多 方面与问卷法相似,都是通过公众的评判来评价景观质量。

景观评价流派

景观评价流派

整理人:庄元培景观评价的内容1.景观质量现状评价:包括景观自然属性、人文属性(美学质量)的评价;2.景观开发利用评价或适宜性评价:基于景观组成、结构、功能、动态分析,结合景观功能需求,提出不同规划与利用方案优劣的评价过程;3.景观功能价值评价:评估景观功能价值,甚至将景观功能货币化。

1. 景观生产力评价景观生产力评价属景观功效性评价。

景观功效性:作为一个特定系统所能完成能量、物质、信息和价值等转换功能。

1)景观生物生产力:包括初级生产力、净生物量;2)景观能值分析指标:能值是以太阳能为标准度量各生态营养级能量的能值。

能值分析可综合分析通过景观能流、物流与价值流的数量动态及其数量关系;3)景观的水分、养分循环;4)经济密度:即单位面积的经济产出;5)景观信息流:景观内各组分间及组分内存在信息交流与传递。

Miami模型植被NPP受若干环境气候因子的制约,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温度和降水。

L ieth根据世界五大洲约50个地点可靠的植被NPP实测资料和与之相匹配的年均温度、年平均降水量资料, 用最小二乘法建立模型,并于1971年在美国迈阿密讨论会上首先提出, 故被命名迈阿密模型Thornthw 模型Thornthwaite 和Rosenzweig 注意到蒸腾蒸发量( ET)与气温、降水和植被之间的关系, 并据此建立了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和ET 之间的统计关系, L ieth基于Thornthw a ite发展的可能蒸散量模型及世界五大洲50个地点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资料, 采用最小二乘法, 于1974年提出Thornthw a iteM emo ria l模型[ 32, 35] 。

周广胜和张新时[ 89 ] 以植被表面的二氧化碳通量方程(相当于NPP)与水汽通量方程(相当于蒸散)之比确定的植被对水的利用效率为基础, 根据地球表面两个公认的平衡方程: 水量平衡方程和热量平衡方程从能量与水分对蒸发影响的物理过程出发推导出了联系能量平衡方程和水量平衡方程的区域蒸散模式,并利用叶菲莫娃( 1977)在国际生物学计划( In terna tiona lB io log ica l Program, IBP) 工作期间取得的23组世界各地的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数据和相应的气候要素, 建立了以植物生理生态特性为基础的自然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模型, 即2.景观适宜性评价景观适宜性评价:指相对于特定生态过程的景观潜力和景观利用的合适程度的综合评估。

景观生态评价

景观生态评价

景观生态评价 landscape ecological evaluation—以广东省龙门县为例1、概述:景观生态评价就是对景观生态现状进行评定,它是区域生态环境评价的重要内容,是景观结构与功能研究的基础,也是景观规划、管理、保护的依据。

2、目的:(1)对景观生态格局和过程进行合理的认识,建立景观资源合理利用的原则与途径。

(2)规定人类对不同景观类型的干扰程度与干扰方式,提高人类行为与景观环境的相容性。

(3)进行景观生态格局的合理规划、整治与建设,提交科学可行的景观生态规划设计方案。

(4)建设美好的人居环境,推动可持续景观的延续、创造与发展。

3、原则:(1)景观生态过程—格局高度一体化原则。

景观是自然与人文生态复合形成的景观综合体,是复杂的地域空间生态系统。

景观生态是景观综合体的基本特征,是保证景观环境高质量存在的基本规律。

在区域景观综合体中,景观生态过程与景观格局具有高度统一和一致性特征,无论是自然景观还是人文景观或是干扰下的自然景观,对景观生态格局的评价都必须兼顾景观生态过程。

景观生态过程—格局高度一体化是景观生态评价、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

(2)以生态美为主、兼顾其他美学的综合原则。

美学特征是景观的基本特征,因为生态美是和谐、有序、充满生机的美。

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本质就是创造在获得应用、保护的基础上的综合美学价值。

(3)生态的合理性与健康性评价原则。

生态的合理性要求景观生态规划必须保持准确的景观生态过程,正确认识物种与物种、种群之间、群落之间的生态关系,科学反映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

生态的合理性决定了生态系统的健康性和景观生态的健康性,也决定了景观生态格局中人群行为、人居环境的健康性。

(4)景观资源化与资源持续利用的评价原则。

景观资源化是景观规划设计、开发利用、建设管理的核心,树立景观资源概念来开发、利用和保护,以实现景观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4、理论基础:(1)景观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理论景观是可以开发利用的综合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与景观环境保护的宝贵资产,具有多重价值属性的景观综合体,具有效用、功能、美学、娱乐和生态五大价值。

景观生态学5-7章思考题答案

景观生态学5-7章思考题答案

第五章29.如何理解景观的稳定性?景观亚稳定模型有何意义?①对景观稳定性的认识多借用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把景观稳定性表达为抗性、持续性、惰性、弹性等多种概念。

②生态系统稳定性包括了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系统保持其原有状态的能力,即抗干扰的能力;二是系统受到干扰后回归原有状态的能力,即受干扰后的恢复能力。

③需表现景观稳定性的各个术语,仅能反映景观稳定性的某一方面的特征,并不能对景观的稳定性做出全面评价。

意义:此模型有助于理解亚稳定性和稳定性的本质,但更适合于描述物理系统,不能充分反映出具有光合作用,植物,异质性结构及反馈机制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特征。

30.物种共存对景观稳定性有何意义?物种共存格局是景观稳定性的生态机制。

31.试将景观变化的驱动力与物理系统变化的驱动力作一比较。

景观格局变化的驱动力主要来源于非生物的、生物的和人为的因素;其中,非生物的和认为的因素在一系列尺度上均起作用,而生物因素通常只在较小的尺度上称为格局的驱动力。

物理系统变化驱动力:。

自然因素比较多吧?书上都没有。

32.为什么需要建立景观变化模型?重要性和必要性的体现:充分利用和推广有限数据;模拟时、空间相同或相似的景观;理解和预测动态现象;综合不同时、空间上的信息。

33.生态学范式为什么要发生变迁?它是如何进行变迁的?为什么:。

这个范式挺重要的,估计要与时俱进所以要变迁。

如何:基于对生态学中已有范式和理论的分析和归纳,生态学中正在经历着又一次范式变迁。

这一新范式是以斑块动态理论和等级理论的高度综合为特征的,这就是等级斑块动态理论。

34.如何理解干扰?它对景观的影响是正面还是负面的?为什么?①生态学干扰是指发生在一定地理位置上,对生态系统结构造成直接损伤的,非连续性的物理时间或作用②在对生态系统结构造成直接破坏的同时,干扰也可直接影响生态系统的功能。

③生态学干扰由3个方面构成:系统、事件和尺度域。

正面负面看情况,因为干扰对于景观格局的影响不仅仅表现在干扰导致的空间异质性,还表现在干扰导致的物理环境的变化、干扰残留物质的不同,这些因素均会对后来的景观演替和新形成景观的类型和格局产生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个时代的三大理论与模式
• 20世纪90年代末Philip.H.Lewis的区域规划过 程的演进理论 区域规划过程演进理论(Evolving regional design process)(Philip.H.Lewis,1998)是 将区域作为自然过程、人文过程高度有机融合 的整体,同时这个整体与区域河川流域具有高 度有机复合关系,所有的景观空间和景观资源 展布都镶嵌在河流生态廊道组成的网络骨架之 上,并沿生态廊道集中展开。在廊道演进过程 的指导下,区域规划过程的演进理论以维斯康 星州为案例,以流域廊道为框架,进行州级尺 度的游憩景观生态研究与景观生态评价。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从国内外的研究发展来看,游憩景观生态评价起步较早, 但研究并不完善。相关的主要成果集中在景观资源的适宜 性评价(IAN L.Mcharg,1969)、景观干扰与协调 (Simonds,1978)、旅游开发对植物的影响(李贞等, 1998)、旅游开发对社会的影响(Dai Fan、保继刚, 1996)、旅游对环境的影响(Wall,1977、王资荣, 1988、周进步,1990)、游客出游行为研究(吴必虎, 1994)、旅游空间行为研究(陆林,1996)、游憩生态 学研究(David.N.Cole,1990)、旅游区环境质量评价 (郑光磊,1982)、自然保护区生态设计 (Farina,1998、王军,1999)、景观视觉敏感度评价 (俞孔坚,1994)、景观相容度评价(王云才, 2003)、生态旅游标准研究(牛亚非,1999、钟林生, 2003)、乡村景观评价(王云才,2001、2002、 2003)、流域景观评价与规划(Lewis,1998)等研究领 域。
旷奥度
自然度 人地 作用 关系 特征 景观 潜在 利用 方式 敏感度
相容度
可达度
可居度
Compatibility analysis三个时代的三大理论与模式
• 20世纪70年代初IAN L.Mcharg创立的“千层饼”模式 “千层饼”模式是生态适宜性评价的早期研究理论与方法。 IAN L.Mcharg以美国费城大河谷区域为典型进行区域土地 资源和景观资源的生态最佳利用方式和利用模式研究。通 过对每一类型土地适宜性进行研究,并通过不同类型土地 适宜性评价的叠合,寻找到最佳土地利用的综合评价方 案。在评价的基础上,依据生态与地理环境的差异将费城 大河谷区划分为高原、山脊与河谷、大河谷、山麓地带和 滨海带进行景观生态规划。这种方法在80年代我国进行的 各种适宜性评价和规划中被广泛运用。
三个时代的三大理论与模式
• 20世纪90年代初Zev Naveh的整体人类生态系统理论 整体人类生态系统 (Total Human Ecosystem)( Zev Naveh,1994)理论的核心是将自然——人文——产 业、社会——经济——环境作为复合系统;将生态圈中 的景观划分为建设景观和开放景观两大类型。将建设景 观划分为乡村和半城市化生态系统景观和城市与工业技 术生态系统景观;将开放景观划分为自然和半自然的生 物生态系统景观和农业或半农业的生物生态系统景观。 建设景观和开放景观具有差异明显的景观特征、过程和 生态系统运行规律,游憩景观生态规划是对自然——人 文社会——经济整体人类生态系统的规划。重点围绕对 物种及生态系统、生态与自然过程、文化与行为健康三 个核心进行景观生态评价。
景观生态评价
景观生态评价集中的内容
• 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来看,景观生态评价主要集中在景观 生态分类方法的评价(林超,1986、1990;付伯杰, 1990;王仰麟,1990;Fransklijn,1994; Westerveld,1984;Putte,1989)、景观生态系统功能评 价(Phipp,1984;Bormann,1986; Salati,1987;Costanza,1997;Daily,1997; Goulder,1997)、生态系统健康评价(Schaffer,1998; Rapport,1989、2000;曾德慧,1999; Costanza,1992)、生态系统综合评价(Manguson, 1983,1990;Costanza,1992,1997;Coffin,1990; Kolb,1994;Suter,1993;Ehrich,1991)等几个方面, 是景观生态学的重要研究内容。
景观生态评价体系
自然度 旷奥度 景观特 征评价 美景度 适宜性评价 核心评价:旷奥度
敏感度 人地关 系评价 核心评价:相容度 相容度 基于适宜性 评价的资源 可持续利用
可达度 核心评价:可居度 利用方 式评价 可居度
Suitability analysis
景观生态适宜性评价指标
评价指标 美景度 景观 资源 环境 特征 指标说明 是对景观和风景质量的量化评价,景观美景度高是开展游憩活动的重要基础。 是对景观开阔性和幽密性的评价,深幽的景观适宜于静态游憩行为,应严格 限定游客容量和设施建设,规定特殊的游路,严格执行生态旅游的开发标 准;而旷景观在空间尺度较大,适宜于动态行为和人流集聚,并适宜在动态 转换中完成游憩活动和行为。 景观的自然性和景观环境的原生性程度是限定尤其活动类型和强度的重要指 标,游憩景观生态适宜性在于保护景观的自然性和原生性不被破坏。 是指景观生态环境的单一性和脆弱性。敏感度较高的景观环境具有较强的限 制性。 特定景观类型对不同游憩行为形成的行为——响应评价,有的行为对某类景 观的破坏性较大,而对其它景观破坏性较小。景观相容度在于筛选一系列相 容度较高的游憩活动。 可达度是对景观可达性能力的评价,可达度高利于游憩活动开展,但不利于 景观生态保护。 是衡定人流在特定的景观环境中能够停留的时间长短。有的景观环境不适宜进 行长时间停留,更不宜居住;而有的景观环境则需要居住下来才能够体验。
• 游憩景观生态概念的提出是20世纪80年代末和90 年代初(David.N.Cole,1990)。游憩景观生态评 价是依托景观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结合人文地 理学、景观规划设计学、游憩学等多学科的理论 与方法,以景观环境和景观资源的游憩价值导向 为基础,重点研究自然与人文环境的原生性、地 方性和对外部因素的适宜性;以景观环境和景观 资源的扰动与保护机理导向为基础,研究游憩干 扰因素、行为与过程的合理性、相容性和持续 性。以整体人类生态系统为对象,建立游憩景观 生态的评价体系并通过评价和过程研究,建立游 憩景观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途径。游憩景观生态评 价与景观生态学评价、环境容量评价不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