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马说

合集下载

第23课《马说》课件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3课《马说》课件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谢谢大家
并列而死。
骈,本意为两马并驾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但是伯乐却不经常
有。所以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奴仆的手下受到屈辱,(和普通的马)
一起死在马槽之间,不把它称为千里马。
疏通文意
容量的单位,
十斗为一石
马之千里者,一 食 或 尽 粟 一石。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定语后置标志
有时
食 马 者 不 知 其 能 千 里 而 食 也!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知识检测:
(一)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干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 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選,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鸣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C
A、不以/千里称也
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C、才/美不外见
D、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B
同“饲”,喂养。
同“饲”,喂养。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次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根据)它能 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疏通文意 这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

同“现”,表现。
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
犹,尚且
一样
怎么,哪里
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够,它的才能和 美好的素质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 日行千里呢?

第23课《马说》课件(共33张PPT)

第23课《马说》课件(共33张PPT)
当诗文中所托之物表达作者某种情怀、某 种志向时, 用“托物言志”是恰当的。
如果所托之物表达的是其他意思,如赞美、 批判之类,而没有涉及作者的志向时,则属于 “托物寓意”。
合作探究
在作者看来,伯乐和千里马哪一 个较为重要,为什么?你如何看待 这个问题?
在作者看来,伯乐更为重要。因为“世有伯 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 间,不以千里称也。”这也就是说,没有伯乐的 赏识和调教,再好的马也是枉费。
用马鞭驱赶
竭尽
策之不以其 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
按照 正确的方法
才能,才干
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通晓
鞭子 面对
识别、识得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大概,恐怕
用马鞭赶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 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 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面对着它,说:“天下没 有千里马!”唉!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 不识得千里马啊!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 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 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 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 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 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 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 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 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 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 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林尽水源
(尽头)
当堂训练
1、选出对红色字词解释错误的一项( D)
A、不以千里称也(称:扬名,著称) 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

第23课《马说》课件(32张PPT)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3课《马说》课件(32张PPT)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擅长相马的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如果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如何?(用课文原句作答)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倍受侮辱
骈死于槽枥之间
凄惨而死
湮没无闻
不以千里称也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衹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点我放课文朗读
马 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sù)一石。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祗( ) 骈( )槽枥( ) 食马者( )粟( ) 邪( )外见( )
zhǐ
pián
cáo lì



xiàn
文体知识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本文是作者《杂说四首》中的第四首,“马说”这个标题,是后来人加的。 “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 《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笔记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笔记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笔记一、文章主旨《马说》这篇文章通过描述千里马和伯乐之间的关系,表达了作者对于社会不公、人才被埋没的强烈不满和控诉。

作者韩愈借马寓人才,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罪恶行径,同时表达自己强烈的愤懑和不平。

二、文章结构文章开篇即点明“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重要性和决定性。

然后通过描述千里马的遭遇,揭示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伯乐不常有”的现象。

最后作者以“执策而临之”的形象描绘,进一步强化了千里马被埋没的悲剧性。

三、重要段落及解释1.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这两句话点明了伯乐的重要性,只有伯乐存在,千里马才能被发现并得到重用。

同时,也暗示了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伯乐不常有”的现象,这也是造成千里马被埋没的主要原因。

2.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这三句话描绘了人们对待千里马的不当方式,即不能以正确的方法进行驱使、饲养和了解其叫声的含义。

这也进一步强调了伯乐的重要性和千里马被埋没的悲剧性。

3.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这句话是对前文所述的总结和升华,强调了千里马被埋没的严重后果。

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这种不公现象的强烈不满和控诉。

四、写作特点1. 托物寓意:作者通过描述千里马和伯乐之间的关系,将人才比作千里马,将统治者比作伯乐,从而表达了自己对于社会不公、人才被埋没的强烈不满和控诉。

2. 对比强烈:文章通过对比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以及常马与千里马的关系,揭示了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伯乐不常有”的现象以及人才被埋没的悲剧性。

3. 语言简练:文章用词简练、有力,句式整齐、有节奏感,使得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4. 情感强烈:作者在文中表达了自己对于社会不公、人才被埋没的强烈不满和控诉,情感饱满、热烈。

五、重点词语解释1. 伯乐:善于识别、发现和选拔人才的人。

2. 千里马:比喻有才能的人。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课文原文《马说》蹄上铁衣响,斗转星移间。

铁蹄荡秋千,玲珑十三弦。

悠悠一片心,端坐倚长松。

轻轻抚我鬃,细语我嘶鸣。

我是天上孤月,舞遍长空街。

九天彩云里,相约赛华清。

飞艇入九天,岂复下凡人?随意驾轻云,马蹄不沾尘。

作者:贾谊知识点1. 文学体裁本课文为诗歌,结构为七言绝句。

七言绝句是汉代的一种诗歌形式,指每句七个字,一首四句,用以表达美好的情感和抒发感情。

2. 修辞手法•拟人:将马人性化,赋予了思考、表达的功能。

例如:细语我嘶鸣。

•比喻:如将马比作孤月,表现马在天空中的自由与高傲。

•排比:一连串近似的表达,强化语境,使语言生动有力。

例如:蹄上铁衣响,斗转星移间。

铁蹄荡秋千,玲珑十三弦。

3. 诗歌韵律本课文为七言绝句,韵脚为ABAB CDCD EFEF GG,即一句押一韵。

这种韵律的运用可以让诗歌更加优美动人,让读者更容易记住。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七言绝句这种文学形式;2.加深学生对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理解;3.培养学生欣赏优美的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1.强化学生对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理解;2.帮助学生理解七言绝句的韵脚和节奏,加深对整体语感的掌握。

教学难点1.如何帮助学生在欣赏诗歌的同时理解其中的修辞手法;2.如何让学生在掌握韵脚和节奏的同时感受整体的语感。

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向学生介绍七言绝句这种文学形式,以及本堂课的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

2. 学习课文•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诗歌表达的主题,感受诗歌的情感和语感;•学生分析诗歌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排比等。

3. 模仿和创作•学生模仿《马说》的韵律和语感,写出一首自己的七言绝句;•学生交流和分享自己的创作。

4. 总结教师总结本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再次回顾学习过程中掌握的内容。

课后练习1.请你回忆本课文中文学体裁和韵律;2.结合本课文,分析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使用;3.创作一首七言绝句,表达你对自然的感受。

【群文阅读】八年级语文下册23《马说》—学习托物寓意的写法

【群文阅读】八年级语文下册23《马说》—学习托物寓意的写法

23、马说——群文阅读学习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文中“伯乐”“千里马”与“食马者”的寓意,学习托物寓意的写法,体会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了解封建社会摧残和埋没人才的黑暗现实。

【考点解读】托物寓意,是借客观事物或景物来抒发主观的情思,即把一个深刻的道理通过对某物的记叙、描写、议论等表达出来。

运用此种写法,需要注意寻找“托物”与“寓意”之间的共同点,以显示出两者之间的一致性。

【技法点拨】托物寓意和托物言志,两者都是“托物”,不同在于“寓意”和“言志”。

托物言志,是把自己的志趣、志向寄托在对某物的记叙、描写、议论等之中。

当诗文中所托之物表达作者某种情怀、志向时,用“托物言志”是恰当的。

如果所托之物表达的是其他意思,如赞美、批判等,而没有涉及作者的志向时,用“托物寓意”更合适。

【真题演练】(一)比较阅读[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马说》)[乙]龙嘘气成云,云固弗灵于龙也。

然龙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薄日月,伏光景①,感②震电,神变化,水下土,汩③陵谷,云亦灵怪矣哉!云龙之所能使为灵也若龙之灵则非云之所能使为灵也。

然龙弗得云,无以神其灵矣。

失其所凭依,信④不可坎!异哉!其所凭依,乃其所自为也。

《易》曰:“云从龙。

”既曰龙,云从之矣。

(选自《龙说》)【注释】①景:通“影”。

②感:撼动。

③汩:淹没。

④信:确实、的确。

01、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A.云/龙之所能使为灵也/若龙之灵/则非云之所能使为灵也B.云龙之所能/使为灵也/若龙之灵/则非云之所能使为灵也C.云龙之所/能使为灵也/若龙之灵则非/云之所能使为灵也D.云/龙之所能使/为灵也若龙之灵/则非云之所能使为灵也02、下列加点词用法和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B )A.然龙乘是.气是.马也B.失其.所凭依其.真无马邪C.云固.弗灵于龙也子固.非鱼也D.然龙弗.得云虽有嘉肴,弗.食【解析】入项,代词,这;B项,代词,它/加强诘问语气;C项,副词,本来;D项,副词,不。

八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下册23《马说》说课稿

八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下册23《马说》说课稿

八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下册 23 《马说》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马说》是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

本课是一篇古代散文,作者通过对马的描述,表达了自己对人才的理解和看法。

课文内容丰富,语言优美,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通过学习本文,学生可以了解古代散文的特点,感受作者对人才的珍视和尊重。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对古代文学作品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课文深层含义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会分析课文结构,理解课文深层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人才的尊重和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教学难点:分析课文结构,理解课文深层含义,体会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启发式教学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黑板、教学卡片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主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结构,理解课文深层含义。

4.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实践环节:让学生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6.课堂小结:教师总结课堂教学,强调重点知识。

7.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主题:人才的价值与尊重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朗读课文的情况;2.学生对课文大意的理解程度;3.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4.学生对课文深层含义的理解程度;5.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6.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

第23课《马说》课件精品PPT(共28张PPT)

第23课《马说》课件精品PPT(共28张PPT)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 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三、再读课文,感知内容
本名孙阳,字伯乐,春秋 时秦国人,擅长相马。
连词,此处表转 折关系,译为 “却”“可是”。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
同''衹'', 即使。 只,仅。 在。
吃一次。 有时。 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马之千里者,一食 或尽粟一石。食马者
指代前文所提
指示代词,助词,表停顿, 同''饲'',喂。
及的千里马。
这样。 强调''是马''。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表现在外面。
才能,能力。
才能和优点。 见,同''现''。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这句最能体现 饲马者的傲慢无礼。
五、合作探究、分析文本
1.寻找观点,探究原因。
➢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世有伯乐, 然后有千里马。
➢ 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
而不能通其意。
➢ 作者得出了怎样的结论? 其真不知马也!
2、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千 里马”仅仅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
千里马 伯乐 食马者
比喻人才,暗喻自己,表现自己 怀才不遇的凄凉处境。
指发现人才的人。
指埋没人才、不识人才、愚昧无 知的人。
3.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揭示了什么主旨(找 出文中的中心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 马说
主备人:杨燕萍审核人:欧阳水生班级:姓名:学号:小组: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

2.积累重点文言词句。

3.理解“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比喻义。

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

4.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课前预习:
1、文体知识:“说”,古代一种_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_看法,写法灵活,讲究文采。

既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与现代杂文文体相似。

通常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

2、解释加点的词,并翻译句子。

①世有伯乐
...(比喻人才)。

..(比喻识别人才的人),然后有千里马
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 )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 )而临.( )之.( )
二、合作探究,梳理结构
一、伯乐对千里
马的决定(作用) 世有伯乐---然后千里马(正面提出问题)(痛惜)
伯乐不常有---以千里称也(反面认证)托物寓意,
怀才不遇
二、千里马遭埋没的原因---食马者不知(愚妄无知)(谴责)
三、嘲讽食马者的愚妄无知(提出全文的主旨)
三、总结写作特色:
1、托物寓意,中心明确。

(托物—千里马的遭遇,寓意—愤懑,不满。

对统治阶级不能识别人才,不重视人才,摧残人才。


2、结构精巧,脉络清晰。

(先从正面提出问题:“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从反面展开议论,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和才美不外见的原因,谴责食马者的无知-----最后归纳出“其真不知马也”)
四、检测反馈.
(-)解释加点的词。

①世有伯乐
...()。

②千里马常有,而.()..(),然后有千里马
伯乐不常有。

③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
..()
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④马之千里者,一食
..()或.()尽
粟一石
..( )而.( )食.( )
...()不知其能千里
..()。

⑤食马者
也。

⑥是.( )马也,虽.( )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且.( )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 )求其能千里也?⑦策.( )之不以其道,食.
( )之不能尽其材,鸣之
..( )而不能通其意,执策.( )而临.( )之.( )⑧其.( )真无马邪?其.( )真不知马也!
(三)按要求默写:
1
2、表明千里马“不以千里称也”必然性的句子:
3
4
5、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6、本文的主旨句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8
(四)句子翻译.
1、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4、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五)判断下列句子的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千里马寓人才,伯乐寓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

(√)
2、先有千里马,然后才有伯乐,千里马不常有,而伯乐常有。

(×)
3、世上缺乏的是人才,而不是发现人才的人。

(×)
4、《马说》中流露出的是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懣和控诉。

(√)
5、《马说》通篇用的就是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易遇明君。

(×)
6、本文是唐朝文学家韩愈通过“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遭遇,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的摧残人才的控诉。

(√)
7、千里马的才能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食也。

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
8、文章结构精巧,脉络清晰。

先从反面提出文体:“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然后从正面展开议论,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和才能不外见的原因,谴责食马者的无知,最后归纳出“其真不知马也”。

(×)
9、文章语言流畅,讲究文采。

排比句和反问句式的运用。

增强了文章的气势。

用了11个“不”字,表达了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的强烈不满。

(√)
10、本文是一篇说的文体:与现代文相似,写法灵活,讲究文采。

既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
1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写出了千里马的悲惨遭遇(√)
1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本文的主旨句。

(×)
13、本文托物寓意,含蓄深刻。

通篇说马,而意在论人才。

(√)
(六)选择题.
1、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C)
A.本文是唐朝文学家韩愈通过“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遭遇,表达了作者的对统治者的摧残人才的控诉。

B.千里马的才能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食也。

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C.结构精巧,脉络清晰。

先从反面提出文体:“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然后从正面展开议论,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和才能不外见的原因,谴责食马者的无知,最后归纳出“其真不知马也”。

D.语言流畅,讲究文采。

排比句和反问句式的运用。

增强了文章的气势。

用了11个“不”字,表达了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的强烈不满。

2、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C)
A.本文是一篇说的文体:与现代文相似,写法灵活,讲究文采。

既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B.“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写出了千里马的悲惨遭遇。

C.“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本文的主旨句。

D.本文托物寓意,含蓄深刻。

通篇说马,而意在论人才。

3、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正确的是(D)
A、伯乐寓人才,千里马寓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

B、先有千里马,然后才有伯乐,千里马不常有,而伯乐常有。

C、在韩愈看来,世上缺乏的是人才,而不是发现人才的人。

D、《马说》中流露出的是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懣和控诉。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B )
A、全文寄托作者的愤懣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
和控诉。

B、文章通过对千里马和人才的描述,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有才之士受到了公平的待遇。

C、这篇文章有三段,每段最后一句都是用“也”字收住。

D、第二段从千里马的特点出发进一步提示它的才能得不到施展的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