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马说_2

合集下载

八年级下册课内文言文第23课《马说》对比阅读(9篇 )

八年级下册课内文言文第23课《马说》对比阅读(9篇 )

《马说》对比阅读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一】【甲】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节选自韩愈《马说》)【乙】臣有二马,故常奇之。

日啖豆至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宁饿死不受。

介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振鬣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chǐ)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

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节选自岳飞《论马》)(注释)介:披上战甲。

褫:解除。

1、解释下列的词或短语。

(1)尽粟一石(2)常马(3)才美不外见(4)常奇之(5)奋迅示骏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介而驰,其初若不甚疾。

3、在乙文中,直接描写作者的马“才美”“外见”的句子是什么?4、这两段文字表面谈马,实则议论如何对待人才。

它们都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参考答案:1、(1)能吃下一石粮食(2)普通的马(3)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4)经常以之为奇(5)奋振四蹄迅速奔跑2、(1)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能日行千里的食量来喂养它。

(2)披甲戴盔奔驰,一开始好像不是很快。

3、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

4、好的人才应当提供给他所需的东西,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其才能。

【二】【甲】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第23课 马说(课件)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3课 马说(课件)八年级语文下册

不到。得 ,
它才
的 才

能不
和 美

好见
的 素 质

xiàn






来。
却 吃
食 不
shí 这 样
是 马
不饱,饱 ,
的 马

, 虽

力 气

然 有

不够,不 足
日 行

千 里


的 能

耐 ,



文段解读
饥肠辘辘
错误的饲养方法
悲痛
千里马
普通

吃饱了!
文段解读
四个“不” 排比句 反问句
愤怒 谴责
写作背景
《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795)至十六年(800) 间。当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 要求擢用,但“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 辞焉”。韩愈从自己的切身经历中,深感朝廷对下层知 识分子不公,于是联系当时统治者压抑人才的情况和自 己身居下位的处境,写了这篇文章。
通“耶”,表疑问, 相当于“吗”
归纳整理 一食或尽粟一石( 吃 )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 通“饲”喂养 ) 食 食不饱(吃 )
食之不能尽其材( 通“饲”喂养 )
不以千里称也(用 ) 以
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归纳整理 故虽有名马(即使 )
虽 虽有千里之能(虽然 )
策之不以其道(鞭打 ) 策
执策而临之(鞭子 )
部编版(五四学制)八年级语文下册同步教学课件
中物理
语文(初中 八年级下册)
培优课堂
第六单元 同步教学

八年级语文下册23 马说 (2)作业

八年级语文下册23  马说 (2)作业

第六单元
基础巩固 课文理解
积累运用 5.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请说说你 的看法。
示例:不同意。我认为千里马自身的素质更重要。现代社会,“千里马” 应具备自我推销的能力,不应一味等待伯乐的赏识,应主动地寻找机会展 示自己。(言之有理即可)
第六单元
基础巩固 课文理解
4.《马说》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托物寓意。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作者希望统治 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充分发挥才能。全文寄托了作者的愤 懑不平和怀才不遇之感,揭示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并对统 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现象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
A.食之不能尽其材
B.才美不外见
C.其真无马邪
D.安求其能千里也
第六单元
基础巩固 课文理解
课文理解 3.用原文语句填空。 (1)揭示全文中心的句子是“___其__真__无__马__邪____? __其__真__不__知__马__也___”。 (2)表明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的句子是 “__食__马__者__不__知__其__能_千__里__而__食__也___”。 (3)说明千里马和伯乐之间的关系的句子是“_世_有__伯__乐__,然__后__有__千__里__马__”。
第六单元
课堂8分钟 第六单元 23* 马说
第六单元
基础巩固 课文理解
基础巩固
1.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C )
A.不以千里称也
策之不以其道
B.不常有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D.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马之千里者
第六单元
基础巩固 课文理解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D )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笔记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笔记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笔记一、文章主旨《马说》这篇文章通过描述千里马和伯乐之间的关系,表达了作者对于社会不公、人才被埋没的强烈不满和控诉。

作者韩愈借马寓人才,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罪恶行径,同时表达自己强烈的愤懑和不平。

二、文章结构文章开篇即点明“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重要性和决定性。

然后通过描述千里马的遭遇,揭示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伯乐不常有”的现象。

最后作者以“执策而临之”的形象描绘,进一步强化了千里马被埋没的悲剧性。

三、重要段落及解释1.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这两句话点明了伯乐的重要性,只有伯乐存在,千里马才能被发现并得到重用。

同时,也暗示了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伯乐不常有”的现象,这也是造成千里马被埋没的主要原因。

2.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这三句话描绘了人们对待千里马的不当方式,即不能以正确的方法进行驱使、饲养和了解其叫声的含义。

这也进一步强调了伯乐的重要性和千里马被埋没的悲剧性。

3.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这句话是对前文所述的总结和升华,强调了千里马被埋没的严重后果。

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这种不公现象的强烈不满和控诉。

四、写作特点1. 托物寓意:作者通过描述千里马和伯乐之间的关系,将人才比作千里马,将统治者比作伯乐,从而表达了自己对于社会不公、人才被埋没的强烈不满和控诉。

2. 对比强烈:文章通过对比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以及常马与千里马的关系,揭示了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伯乐不常有”的现象以及人才被埋没的悲剧性。

3. 语言简练:文章用词简练、有力,句式整齐、有节奏感,使得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4. 情感强烈:作者在文中表达了自己对于社会不公、人才被埋没的强烈不满和控诉,情感饱满、热烈。

五、重点词语解释1. 伯乐:善于识别、发现和选拔人才的人。

2. 千里马:比喻有才能的人。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课文原文《马说》蹄上铁衣响,斗转星移间。

铁蹄荡秋千,玲珑十三弦。

悠悠一片心,端坐倚长松。

轻轻抚我鬃,细语我嘶鸣。

我是天上孤月,舞遍长空街。

九天彩云里,相约赛华清。

飞艇入九天,岂复下凡人?随意驾轻云,马蹄不沾尘。

作者:贾谊知识点1. 文学体裁本课文为诗歌,结构为七言绝句。

七言绝句是汉代的一种诗歌形式,指每句七个字,一首四句,用以表达美好的情感和抒发感情。

2. 修辞手法•拟人:将马人性化,赋予了思考、表达的功能。

例如:细语我嘶鸣。

•比喻:如将马比作孤月,表现马在天空中的自由与高傲。

•排比:一连串近似的表达,强化语境,使语言生动有力。

例如:蹄上铁衣响,斗转星移间。

铁蹄荡秋千,玲珑十三弦。

3. 诗歌韵律本课文为七言绝句,韵脚为ABAB CDCD EFEF GG,即一句押一韵。

这种韵律的运用可以让诗歌更加优美动人,让读者更容易记住。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七言绝句这种文学形式;2.加深学生对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理解;3.培养学生欣赏优美的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1.强化学生对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理解;2.帮助学生理解七言绝句的韵脚和节奏,加深对整体语感的掌握。

教学难点1.如何帮助学生在欣赏诗歌的同时理解其中的修辞手法;2.如何让学生在掌握韵脚和节奏的同时感受整体的语感。

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向学生介绍七言绝句这种文学形式,以及本堂课的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

2. 学习课文•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诗歌表达的主题,感受诗歌的情感和语感;•学生分析诗歌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排比等。

3. 模仿和创作•学生模仿《马说》的韵律和语感,写出一首自己的七言绝句;•学生交流和分享自己的创作。

4. 总结教师总结本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再次回顾学习过程中掌握的内容。

课后练习1.请你回忆本课文中文学体裁和韵律;2.结合本课文,分析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使用;3.创作一首七言绝句,表达你对自然的感受。

文言文马说原文和翻译

文言文马说原文和翻译

文言文马说原文和翻译(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职场文书、合同协议、总结报告、演讲致辞、规章制度、自我鉴定、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place documents, contract agreements,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self-assessment,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文言文马说原文和翻译文言文马说原文和翻译(3篇)在平凡的学习生活中,大家都背过文言文,肯定对文言文很熟悉吧?文言文注重典故、骈俪对仗、音律工整,包括策、诗、词、曲、八股、骈文等多种文体。

23 《马说》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23 《马说》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23 《马说》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熟读并背诵课文,说说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什么观点,寄寓了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有了伯乐,才能发现人才”的观点,并指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亦即人才常有,而善于发现人才的伯乐却不常有。

这寄寓了作者对人才遭屈辱、被埋没的感慨、悲愤之情。

二、这篇短文仅100余字,多次提到“千里马”,却不显得啰嗦。

作者提到“千里马”的方式有哪几种?各具有怎样的效果?参考答案:(1)直称。

如“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正面提及,表述严正。

(2)暗称,如“故虽有名马”“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表述委婉,虽不直呼其名,而意在其中。

(3)代称,如“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这些句子中的“其”“是”“之”等代词,都是指称千里马的,表意简洁含蓄。

三、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句子的语气特点。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4.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参考答案:1.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

(陈述语气)2.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不能办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反问语气)3.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转折语气)4.唉!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诘问、感叹语气)四、阅读下面的短文,结合课文,写一段文字,谈谈你对人才问题的看法。

不少于300字。

上①令封德彝②举贤,久无所举。

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古之致治者③,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

——《资治通鉴唐纪八》①上:皇上,指唐太宗。

②封德彝(568—627):名伦,字德彝,唐代官员,官至尚书右仆射。

③致治者:使国家达到大治的人。

参考答案:【示例】人才问题之我见从课文和课后所给的材料来看,每个人都应是“人才”,关键是使用者能否用其所长。

《马说》原文、注释、译文及鉴赏

《马说》原文、注释、译文及鉴赏

《马说》原文、注释、译文及鉴赏[原文]世有伯乐①,然后②有(3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④伯乐不常有。

故⑤虽⑥有名马,祗②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⑨于槽枥⑩之间,不以千里称(11)也。

马之千里者(12),一食(13)或(14)尽(15)粟(16一)石(17)。

食(18)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19)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20)不外见(21),且(22)欲与常马等(23)不可得(24),安(25)求其能千里也?策(26)之不以(27)其道(28),食之不能尽(29)其材(30),鸣(31)之(32)而(33)不能通(34)其意,执策(35)而临(36)之(37),曰:“天下无马(38)。

”呜呼!其(39)真无马邪(40)?其(41)真不知(42)马也。

[注释]①伯乐:春秋时秦国人,姓孙名阳,擅长相(xiàng)马。

②然后:有“这以后才”的意思,表条件关系的连词。

(3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马。

④而:但。

⑤故:所以。

⑥虽:即使。

⑦祗(zhǐ):同“祇”,就是现代汉语的“只”字。

⑧奴隶人:指做贱役的奴仆。

⑨骈(pián)死:并列而死。

骈,两马并驾。

⑩槽枥:“槽”和“枥”,都是马槽,借指养马的地方,即马厩(jiù)。

(11)称:称呼,后面省略宾语“之(指千里马)”。

(12)马之千里者:即“千里马”。

定语“千里”放在中心词“马”之后。

(13一)食:吃一顿。

(14)或:也许,有时。

(15)尽:形容词用如使动词,“使……尽”,这里指吃光。

(16)粟:古代是黍、稷、粱、秫的总称,现在专指谷子(去壳后叫小米)。

这里的粟,则是粮食的通称。

(17)石:今读dàn(担),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也是古代的重量单位,三十斤为一钧,四钧为一石。

(18)食(sì):通“饲”,喂养。

(19)而:连词。

表示前后有因果关系,相当于“因而”。

(20)美:形容词用如名词,优点,长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马说【学习要点】1、了解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

2、背诵课文,掌握重点字词解释和重点句的翻译。

3、理解文章内容,学习托物寓意的写法。

【学习重点】积累字词,理解文章内容。

【学习难点】学习托物寓意的写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导学:初读课文,尝试解决以下问题。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识记字形。

祇辱于(zhǐ)骈死于(pián)槽枥(cáo)(lì)一食或尽粟一石(shí)(sù)(dàn)食马者(sì)才美不外见(xiàn)食之不能尽其材(sì)其真无马邪(yé)2、反复诵读课文。

3、作家、作品、文体知识填空:本文作者是韩愈,字退之,唐朝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文选自《韩愈文选》。

二、检查导入:1、导入:由“伯乐相马”的故事导入。

2、听写字词。

3、由学生介绍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老师补充。

背景:韩愈,有杰出才华,仕途却多坎坷。

本文大约写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而“伯乐不常有”之叹。

4、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三、学习研讨:(一)细读课文。

1、朗读课文。

要求:学生自由朗读,指名学生朗读。

老师指导:一定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2、读懂文意。

要求:细读课文,不参考资料书,根据课下注释试译课文。

(1)学生自主翻译,并划出不会翻译的词、句。

(2)将疑难词句在小组内交流解决。

(3)全班共同解决小组内遗留问题,老师注重指导。

3、老师强调以下词语和句子的解释翻译。

(1)、掌握下列词语。

故虽有名马:即使祇辱于:只是骈死于槽枥之间:并列而死一食或尽粟一石:吃一顿食马者:通“饲”,喂是马也:这才美不外见:才能;见通“现”,表现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犹,尚且;等同安求其能千里也:怎能策之不以其道:正确的方法执策而临之:面对尽其材:通“才”,才能其真无马邪:通“耶”,表疑问,相当于“吗”(2)、翻译下列句子。

①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只能在仆役的手中受到屈辱,(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而著称。

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日行千里的马,有时一顿能吃完一石粮食。

③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马的人不懂得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才能来喂养它。

④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吃不饱,力气不够,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不能表现出来。

⑤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想要让它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⑥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鞭策它不能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鸣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

⑦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识千里马吧。

4、整体感知:思考:作者流露出对“千里马”和“食马者”怎样的感情?明确:作者为千里马被埋没鸣不平,为千里马得不到应有的待遇而感到同情、惋惜。

同时表现了对愚蠢浅薄的“食马者”的愤懑和控诉。

5、学生试背课文,最好能当堂背会。

第二课时学习过程:一、复习上节课内容导入:1、提问背诵课文。

2、检查重点词语和句子的翻译。

二、学习研讨:三、1、精读课文,尝试解决以下问题:(1)、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又是什么?明确: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什么写法?明确: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本文运用了托物寓意的写法。

(3)、说说下列各条的寓意:①千里马:人才②伯乐:能识别、任用人才的人③千里马不遇伯乐:贤才难遇明主④食马者: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4)读完全文,你认为要成为千里马须具备哪些必要条件?明确:要具备千里马的才能;要有展示的机会;要有识别人才、赏识人才的伯乐;要把握住机遇;要有适合成长的环境。

2、品读课文,尝试解决以下问题:“也”是个常见的文言虚词,大多置于句末表示说话人的语气,有时也放在句中表示短暂的停顿,用来提醒读者注意下面将要说到的内容。

这些用法看起来很平常,但运用恰当,也能表达出某些微妙的意思,引起读者的回味。

本文中的五个“也”字就是如此。

试找出并体会其作用。

(1)、示例:不以千里称也。

这个“也”字,更流露出无限痛惜的感情。

(2)、学生合作交流。

学生可能会找到以下句子。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这是作者故作顿笔,有暂时了结,不再说下去的意思,可以省却一些无用的话。

②是马也,虽有……。

这个“也”是提醒读者注意“食马者”的无知给千里马所造成的难堪的后果。

③安求其能千里也?这是一个反问句,把作者愤怒遣责的感情发展到高潮,“也”字,不仅凝聚着作者这种强烈的感情,而且包含着诉诸读者的正义感的意图。

④其真不知马也。

用“也”字收住,其间固然有作者的痛切之感,而对“食马者”的深刻嘲讽也跃然纸上了。

三、迁移提高:拓展阅读,尝试解决以下问题:训练点:学习以事喻理的写法。

训练片段:卞和泣玉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

”王以和为诳①,而刖其左足②。

及厉王薨③,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

”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

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④。

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⑤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⑥之以石,贞士⑦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

”王乃使玉人理⑧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注释】:①诳:欺骗。

②刖:古代一种断脚的刑罚。

③薨:周代诸侯死叫薨。

④泣:这里指眼泪。

⑤奚:为什么。

⑥题:品评,这里是被判定的意思。

⑦贞士:坚贞之士。

⑧理:治理,对璞进行整治。

1、通过“识马”、“相玉”,两文表达的共同意思是什么?明确:《马说》通过千里马被埋没的普遍现实,《卞和泣玉》通过和氏璞两度被指斥为石的故事,以事喻理,论述的都是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英才志士怀才不遇,有志难伸的现实。

2、《马说》以“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感叹收束全文;《卞和泣玉》以“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为和氏献璞的结局。

两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明确:《马说》中,面对“天下无马”这种压制人才的谬论,文章只能发出“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感叹;而在《卞和泣玉》中,玉璞虽然两度被斥为普通的石头,但终遇文王,经雕刻加工后方显示出天下至宝的本色。

《马说》更多的是让人感到愤懑不平与无奈,而《卞和泣玉》却能让人看到希望。

四、反馈检测: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看拼音写汉字。

骈死于(pián)一食或尽粟一石(sù)(dàn)食马者(sì)才美不外见(xiàn)zhǐ辱于(祇)槽lì(枥)其真无马yé(邪)2、解释加点词语:(一词多义)策:①策之不以其道:用鞭子打而:①而伯乐不常有:可是②执策而临之:鞭子②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表承接,连词以:①不以千里称也:因其:①安求其能千里也:代词,指千里马②策之不以其道:按照②其真无马邪:难道,表疑问③其真不知马也:大概,表猜测尽:①尽粟一石:吃完食:①食不饱:吃②不能尽其材:竭尽②食马者:通“饲”,喂3、翻译下列句子:①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只能在仆役的手中受到屈辱,(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而著称。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马的人不懂得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才能来喂养它。

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鞭策它不能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使它的才能充分发挥出来,听它鸣叫不懂得它的意思。

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识千里马吧。

4、按提示写出相应语句并加以积累。

①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表现食马者愚妄浅薄的排比句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③“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由此可想到: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④千里马的不幸遭遇是: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⑤本文的主旨句是:其真不知马也。

⑥强调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⑦在生活中,有人常慨叹“世上的人才很多,只是没人发现而已。

”我们常引用文中的一句: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5、总结文中出现的通假字:明确:食通饲,喂;见通现,表现;材通才,才能;邪能耶,表疑问6、请写出你所积累的有关“马”的成语(四个)和诗句(至少两句)。

明确:成语:一马当先千军万马老马识途马不停蹄走马观花马到成功诗句:①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②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③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④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7、阅读《马说》,完成文后题目。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本文托物寓意,抨击当时“食马者”“不知马”的错误行为,但作者并没有从正面阐明应该怎么做。

参照第二段,你认为他主张应怎样对待“千里马”这样的人才?明确:“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亦可用现代汉语回答:主张统治者应当善于识别人才,尊之以高位,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权,使他们能充分施展才干。

(2)、《马说》的标点符号是现代人加的。

有人提出,末句“其真不知马也”应该用问号结束。

请你揣摩文意,表明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明确:可同意用句号,问而后答,一锤定音。

也可以用问号,即理解为:到底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呢,还是真的不能识别千里马呢?发人深思,余味无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