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印度洋海啸危机处理
海啸案例分析

海啸我国位于太平洋西岸,大陆海岸线长达1.8万公里。
但由于我国大陆沿海受琉球群岛和东南亚诸国阻挡,加之大陆架宽广,越洋海啸进入这一海域后,能量衰减较快,对大陆沿海影响较小。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近海监测记录到的海啸共有3次:第一次是在1969年7月18日,由发生在渤海中部的7.4级地震引起的海啸,给河北唐山造成一定损失。
第二次是1992年1月4日至5日,发生在海南岛南端,榆林验潮站记录到的波高为0.78米,三亚港也出现波高0.5米至0.8米的海啸,造成一定损失。
第三次是1994年发生在台湾海峡的海啸,未造成损失。
由于目前人类所掌握的技术还不能准确预报地震,加之并不是所有的海底地震都能引发海啸,太平洋地区仅有1/4左右的海底强震(震级大于7级)会产生海啸。
同时,海啸发生后,也很难实时准确地获取其初始状态的地震参数和海啸源参数。
因此,海啸的预报难度较大。
我国现已建立了海啸预警系统。
国家海洋局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编制了包括海啸在内的重大海洋灾害应急预案。
一旦沿海预计可能受到海啸影响,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预报中心会立即通过海啸预警系统发布受影响地区的海啸预警报。
同时,预计我国发生灾害性海啸时,国家将启动海啸应急预案。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加强了对海啸的研究和预报力度,在沿海海域地震海啸分布概况和发生频率等方面取得许多有意义的研究成果。
我国于1983年加入国际太平洋海啸警报系统,此后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开展了海啸预警报业务。
国家海洋局在海岛和近岸建立了大量的海洋监测站和浮标站,现已基本具备了海啸预警能力。
上世纪90年代后期,国家海洋局还组织开发了太平洋海啸资料数据库、太平洋海啸传播时间数值预报模式和越洋、局地海啸数值预报模式。
这一模式在广东大亚湾、浙江秦山、福建惠安等5个核电站的环境评价中得到应用。
印度洋大海啸发生后,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迅速组织专家进行数值模拟,再现了全过程。
道光十年(1830年)陈国瑛辑《台湾采访册》中,记有凤山县(今高雄市)在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四五月间曾遭海啸袭击:“时甚晴霁,忽海水暴吼如雷,巨涌排空,水涨数十丈,近村人居被淹,皆攀缘而上至树尾,自分必死。
东南亚海啸

东南亚海啸引言海啸是指在海洋中由于地震、火山爆发、海底滑坡等原因产生的海浪,当海浪抵达海岸时,可以造成巨大的破坏。
东南亚地区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印度洋地震带之间,地震活动频繁,因此该地区经常受到海啸的威胁。
本文将讨论东南亚地区发生的历次海啸,分析其成因、影响和应对措施。
一、历史上的东南亚海啸1. 2004年印度洋地震和海啸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附近发生了一次强烈的地震,震级达到了9.3级。
这次地震引发了一系列的海啸,其中最严重的影响了印尼、泰国、斯里兰卡、印度等国家。
这次海啸造成了超过2.3万人的死亡,成为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海啸之一。
2. 2018年印尼苏拉威西岛海啸2018年9月28日,印尼苏拉威西岛发生了一次强烈的地震,震级为7.5级。
地震引发了一次高达6米的海啸,造成了数百人的死亡和重大破坏。
这次海啸对当地居民造成了巨大的影响,许多人失去了家园。
3. 其他重要的海啸除了上述的两次海啸外,东南亚地区还发生了许多其他重要的海啸,如1992年的泰国海啸、2006年的印尼海啸等。
这些海啸都对当地社会和经济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二、海啸的成因海啸一般是由地震造成的,当地震发生时,海底的地壳发生移动,形成了一波波的能量传播到海面上,形成海啸。
此外,海底火山爆发、海底滑坡以及陨石撞击也可以引发海啸。
三、海啸的影响海啸对东南亚地区的影响非常大。
首先,海啸可以造成大量的人员死亡和财产损失。
海啸来袭时,海水会快速涌上陆地,冲毁建筑物、道路和其他基础设施,导致大量人员伤亡和失踪。
此外,海啸还可以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破坏当地的渔业资源和生态系统。
四、海啸的应对措施为了减少海啸对东南亚地区的影响,各国政府和地区组织采取了一系列的应对措施。
首先,地震监测系统的建立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通过监测地震活动,可以提前预警并及时发布海啸警报,为当地居民提供逃生时间。
其次,加强公众对海啸的宣传和教育也是必要的。
公众应该了解海啸的危害性,并学会如何在海啸来临时采取安全措施。
印度洋大海啸

印度洋大海啸
2004年,当人们还在欢庆圣诞节时,印度洋因为地震发生了海啸。
大海有时温柔的像一个恬静的少女,有时又暴躁得像一匹难以驾驭的野马;它既可以托载着百舸千帆航行,也可以顷刻之间将它们葬于腹地。
当人们面临
印度洋大海啸时,只能见到海浪卷着黄沙滚滚而来,汹涌澎湃,气势磅礴。
就在这短短的一瞬间,15万无辜的生命被吞噬掉了,海啸还给印度洋沿岸
各国几百万人口造成了难以估量的财产损失。
危急时刻,中国政府立即对受灾地区伸出援助之手,捐助了5亿元物资,
并派出了三批救援队。
近期,红十字会收到的捐款大量上涨,不仅仅是中国政
府和人民为印度洋受灾各国捐钱、捐物,其他的各个国家都在为印度洋受灾民
众奉献着一份爱心和力量。
我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五大洲的人们联合起来,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制
服自然灾害,让灾害远离地球,让灾害远离人类。
透析印度洋海啸危机处理方法

透析印度洋海啸危机处理方法一、案例背景2004年12月26日发生的印度洋特大地震海啸灾害先后殃及10余个国家,死亡约30万人,造成140多亿美元的财产损失,成为继1970年孟加拉热带风暴、1976年7月中国唐山大地震之后,30年来世界第三大自然灾害,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
海啸灾难发生后,国际社会开展了史无前例的紧急人道主义救援行动,共承诺援助资金已达40多亿美元,表现出空前团结和人道主义精神。
印度洋晦啸带来的巨大灾难,向世界再次敲响警钟,呼唤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尽快建立全球特大灾害预警应急体系,有效地预防和应对跨国家、跨地区的重大自然灾害,降低灾害带来的损失。
二、海啸灾难的演变过程地震引发海啸灾难的防范意识匮乏,让灾难变为现实2004年12月26日早8时,在印尼苏门答腊岛西北部海域,大洋深处突发强烈地震,使几乎整个苏门答腊岛,马来半岛都震颤起来。
在海边休闲、劳作的人们惊奇地瞪大了眼睛。
谁也没想到,一场灾难就要降临。
当海啸降临时,人们同样无以应对。
斯里兰卡的一名灾民说,当时他们刚干完早晨的活,正在休息。
不知不觉间,海水逼近了他们的房子,随后又很快退去,一切都都很平静。
村民们从没有见过这种情况,都感到莫名其妙。
然而没过多久,海浪又咆哮着扑来,把成年大象大小的石头卷了起来,还将成吨的海鱼抛到岸上。
几分钟后,海面又趋于平静。
很多渔民跑去看自己的渔船,有的人则在海滩上抓鱼。
就在此时,更大的海浪冲了过来,“房屋眨眼间变成了垃圾”。
印度内政部负责人说,从印尼苏门答腊岛附近发生强烈地震到海啸抵达印度海岸,需要一个半小时的时间。
如果在这段时间内政府能够通知人们海潮可能抵达的地区,很多生命就可以获救。
印尼官员坦白说,他们根本不知道大地震会引发海啸,也不知道这种自然灾害到底有多恐怖。
据泰国《国家报》消息,泰国气象部曾有45分钟时间对苏门答腊岛附近的地震进行分析并决定是否发出海啸警告,但担心如果发出警报而未发生海啸可能影响国内旅游业.因而没有发出。
印尼强震引发海啸 遇到海啸如何逃生

印尼强震引发海啸遇到海啸如何逃生*导读:印尼强震引发海啸,印尼苏拉威西岛发生7.4级地震后,海啸为尾随跟来,导致附近的城市严重破坏和多人伤亡。
下面来看一下印尼强震引发海啸的详情。
*印尼强震引发海啸据媒体报道,28日下午,印尼苏拉威西岛发生7.4级地震后,海啸随之而来,3米巨浪让苏拉威西岛中部的海岸线遭到破坏,岸边的小餐馆被冲毁,当地两座城市(帕卢和东加拉)的几个居民点被严重破坏。
有网友用手机拍下海啸画面,镜头中的人群尖叫并惊慌逃离。
也有地震过后,地面布满裂缝的画面在社交媒体上传开,视频中有不少民众哭泣。
中苏拉威西省首府帕卢受灾情况最为严重,数千房屋因为地震倒塌,部分房屋还被海水冲走。
一座大型清真寺难挡冲击力也随之倒塌。
灾后的街道千疮百孔,留下的只有碎片和废墟,人们严重受伤,却不得不睡在户外。
截至目前,疏散和救援工作仍在持续进行,当地居民被告知要随时保持警惕。
帕卢的主要机场在受到海啸侵袭后被关闭,预计将持续24小时,跑道发生了破裂,控制塔也受损。
报道称,帕卢总共有超过35万的人口,均因灾害受到影响。
此外,这座城市是围绕着一个狭窄的海湾而建造的,因此,当海啸进入狭窄的入口时,显然放大了海啸的冲击力。
另一座靠近帕卢的城市东加拉同样受到灾害影响,一座横跨沿海河流的黄色拱门的大桥倒塌。
与此同时,电力通讯设备被切断,影响了当地的搜寻和救援工作。
当地时间28日,印尼地震物理局确认,苏拉威西岛发生7级以上地震,不过该机构发布海啸预警之后又将其取消,不料海啸随之而来。
根据印度尼西亚灾难局于29日发布的最新消息,印尼地震及海啸已造成当地至少384人死亡。
海啸的威力很大,一旦发生海啸将会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和伤亡。
掌握一定的逃生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赢得宝贵的逃生时间。
那么遇到海啸如何逃生?*遇到海啸如何逃生1、远离海岸不要去任何靠近海滩的地方或者进人任何靠近海滩的建筑里。
即使是非常小的海啸也要立刻离开。
海啸的波浪不断变大并持续撞击海岸,因此下一个巨浪也许就要接踵而来。
地理自然灾害案例分析

地理自然灾害案例分析地球是一个充满活力的行星,自然灾害是人类与地球环境相互作用中的重要方面。
它们对人类社会、经济和环境都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对几个地理自然灾害案例的分析,探讨其成因、影响以及应对措施。
1.案例一:2004年印度洋海啸2004年12月26日,一场罕见而灾难性的海啸袭击了印度洋沿岸国家,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该次海啸被认为是有史以来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
成因分析:该次海啸是由一次强烈的地震引发的。
这场地震发生在印尼岛附近的苏门答腊海沟,造成了海底构造发生重大变化,进而引发了海啸。
影响分析:该海啸波及了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印度、泰国等多个国家,导致了超过22万人丧生。
受到洪水、瓦斯灾害和疾病的影响,另有成千上万人失去家园。
此外,海啸还对沿岸地区的基础设施、旅游业和渔业造成了严重破坏。
应对措施:该次海啸事件使世界各国认识到对于海啸的预警和防范的重要性。
国际社会开始加强合作,建立了更加完善的监测和预警系统,以及更加紧密的应急响应机制。
2.案例二:2011年日本东北地震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地区发生了一场里氏9.0级的大地震,引发了强烈的海啸,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和人员伤亡。
成因分析:该次地震是由太平洋板块和欧亚板块发生的断层活动所引起的。
地震发生后,海底地震所引发的海啸进一步加剧了灾害的程度。
影响分析:该次地震和海啸共造成了超过1.5万人死亡。
倒塌的建筑物、核电站事故以及波及至日本北部地区的严重辐射泄漏,对日本经济和环境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应对措施:日本作为地震多发国家,从过去的经验中吸取教训,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地震预警系统,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以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地震灾害。
3.案例三:2005年美国卡特里娜飓风2005年8月,卡特里娜飓风袭击了美国南部地区,特别是路易斯安那州和密西西比州,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具破坏性的飓风之一。
成因分析:卡特里娜飓风是由暖湿气流和相对较冷的海洋表面温度相互作用所形成的。
海啸案例分析

海啸案例分析引言:海啸作为一种自然灾害,在海岸线沿着大洋或者海洋的附近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和人员伤亡。
它们通常是由于地震、火山爆发或者其他水下地质运动引起的,而且往往在几分钟或者几小时内席卷整个海岸线。
本文将通过分析两个海啸案例来深入了解海啸发生的原因、对人类和环境造成的影响以及未来减少灾害风险的方法。
案例一:2004年印度洋海啸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发生了一系列规模巨大的地震,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面积达到600,000平方公里的,震级达到9.1-9.3的那次地震。
这场地震引发了一系列海啸,其中印度尼西亚和泰国等沿海国家受到了最严重的影响。
这场海啸造成了近230,000人死亡,数十万人失去家园。
整个印度洋地区的港口、城市和旅游景点都被毁坏。
这次海啸的破坏性极大,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研究发现,这次海啸的主要原因是地震造成的地壳断裂。
地壳断裂引发了大规模的海底滑坡,海底滑坡又导致了巨大的海水波动。
这种海底滑坡产生的海啸波长高达300公里,速度超过800千米/小时,给沿海地区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
案例二:2011年日本福岛海啸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了一场规模为9.0的大地震,这是自1900年以来日本最强烈的地震之一。
这次地震引发了一系列海啸,其中最严重的是福岛县的海岸线遭受的打击最严重。
这次海啸导致了超过18,000人死亡,数百万人被迫撤离家园。
除了人员伤亡外,这场海啸还导致了核电站事故,福岛核电站的四个反应堆发生了熔毁事故,导致广泛的核泄漏。
研究人员认为,这次海啸的原因是地震引发的海底地壳断裂。
海啸造成了高达39米的浪高,几乎完全淹没了海岸线附近的城市和农田。
减少海啸风险的方法:。
海啸相关案例分析报告范文

海啸相关案例分析报告范文海啸是一种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或海底滑坡等自然现象引发的海洋灾害,它具有极大的破坏力,能够对沿海地区造成严重损害。
本文将通过分析几个著名的海啸案例,探讨海啸的成因、影响以及预防和应对措施。
# 海啸案例分析报告1. 2004年印度洋海啸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发生了历史上最严重的海啸之一,这次海啸由苏门答腊岛西北海岸的一次9.1-9.3级大地震引发。
海啸波及了印度洋沿岸的14个国家,造成了约23万人死亡,数百万人受灾。
成因分析:- 地震:这次海啸的直接原因是印度板块与缅甸板块的碰撞,导致地壳断裂,引发了大规模的地震。
- 地形:苏门答腊岛附近的海底地形复杂,地震引发的海底滑坡进一步增强了海啸的能量。
影响分析:- 人员伤亡:海啸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许多沿海村庄和城镇被彻底摧毁。
- 经济损失:海啸对当地经济造成了长期影响,渔业、旅游业和基础设施遭受重创。
应对措施:- 预警系统:建立和完善海啸预警系统,提高对地震和海啸的监测能力。
- 教育宣传:加强对公众的海啸知识教育,提高人们的自救互救能力。
2. 2011年日本东北大地震海啸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了9.0级大地震,随后引发了高达40米的海啸。
这次海啸对日本东北部地区造成了毁灭性打击,特别是福岛第一核电站的事故,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了长期影响。
成因分析:- 地震:太平洋板块向西北方向的俯冲引发了这次大地震。
- 地形:日本东北部沿海地区的地形特点,使得海啸波在接近海岸时能量集中。
影响分析:- 人员伤亡:海啸造成了约1.8万人死亡或失踪。
- 核事故:福岛核电站的事故导致了大规模的放射性物质泄漏,对环境和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
应对措施:- 核电站安全:加强核电站的抗震设计和安全管理,确保在极端情况下的安全。
- 灾害恢复:制定长期的灾害恢复计划,帮助受灾地区重建。
3. 2005年克什米尔地震海啸2005年10月8日,巴基斯坦克什米尔地区发生了7.6级地震,引发了山体滑坡和次生海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案例印度洋海啸危机处理一、案例背景2004年12月26日发生的印度洋特大地震海啸灾害先后殃及10余个国家,死亡约30万人,造成140多亿美元的财产损失,成为继1970年孟加拉热带风暴、1976年7月中国唐山大地震之后,30年来世界第三大自然灾害,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
海啸灾难发生后,国际社会开展了史无前例的紧急人道主义救援行动,共承诺援助资金已达40多亿美元,表现出空前团结和人道主义精神。
印度洋晦啸带来的巨大灾难,向世界再次敲响警钟,呼唤进一步增强国际合作,尽快建立全球特大灾害预警应急体系,有效地预防和应对跨国家、跨地区的重大自然灾害,降低灾害带来的损失。
二、海啸灾难的演变过程(一)地震引发海啸灾难的防范意识匮乏,让灾难变为现实2004年12月26日早8时,在印尼苏门答腊岛西北部海域,大洋深处突发强烈地震,使几乎整个苏门答腊岛,马来半岛都震颤起来。
在海边休闲、劳作的人们惊奇地瞪大了眼睛。
谁也没想到,一场灾难就要降临。
当海啸降临时,人们同样无以应对。
斯里兰卡的一名灾民说,当时他们刚干完早晨的活,正在休息。
不知不觉间,海水逼近了他们的房子,随后又很快退去,一切都都很平静。
村民们从没有见过这种情况,都感到莫名其妙。
不过没过多久,海浪又咆哮着扑来,把成年大象大小的石头卷了起来,还将成吨的海鱼抛到岸上。
几分钟后,海面又趋于平静。
很多渔民跑去看自己的渔船,有的人则在海滩上抓鱼。
就在此时,更大的海浪冲了过来,“房屋眨眼间变成了垃圾”。
印度内政部负责人说,从印尼苏门答腊岛附近发生强烈地震到海啸抵达印度海岸,需要一个半小时的时间。
如果在这段时间内政府能够通知人们海潮可能抵达的地区,很多生命就可以获救。
印尼官员坦白说,他们根本不知道大地震会引发海啸,也不知道这种自然灾害到底有多恐怖。
据泰国《国家报》消息,泰国气象部曾有45分钟时间对苏门答腊岛附近的地震进行分析并决定是否发出海啸警告,但担心如果发出警报而未发生海啸可能影响国内旅游业.因而没有发出。
一名泰国气象局官员称,印度洋地区已经数十年没有发生海啸,因此他们不愿意发出海啸警告。
事实上,就在地震发生的30个小时前,一份包含14条减小海啸危害措施的报告就张贴在泰国气象部门。
报告明确指出,在海达曼海发生海下地震后,泰国气象部应当立即准备应对海啸。
但因为担心影响旅游业瞒报了警告。
斯里兰卡负责灾后救援工作的一位高级官员说,斯里兰卡没能认真对待地震预警警告,应对破坏性海啸来袭的准备工作也没有做好。
“我们一直很自满。
人们—直在发布地震和海啸的警报,我们自己也捕捉到了地壳的数次震动,但很明显,我们对此并没有给予充足的重视。
”(二)预警机制缺失,信息沟通不力,使灾难持续升级地震的震波猛烈地撞击着海水,并迅速形成一圈圈的惊涛骇浪,向远处狂奔而去——一场可怕的大海啸形成了。
向东、东南方向涌去的巨浪首先袭击了苏门答腊岛。
上午9时前后,袭击了马来西亚和泰国的一些地方。
9时30分左右疯狂登陆斯里兰卡、马尔代夫和印度东南沿海地区。
遭受地震和海啸袭击的印度洋沿岸各国官员事后承认,他们没能在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9级地震后及时向国民发出海啸预警,若非如此,定将挽救成千上万人的生命。
印尼气象和地质部门的一位官员承认,该国在监控灾害性天气工作一直存有薄弱之处。
他说:“很不幸,我们没有能预警海啸来袭的设备。
这些设备都太贵了,我们没有钱来买。
”泰国官员称,该国没有在受海啸袭击的泰南部地区西部海岸部署海浪监控传感器,因此当地民众和游客无法得知海啸预警。
《曼谷邮报》援引泰国气象厅前预报专家他玛萨罗·史密斯的话说,虽然地震很难预测,但地震引发的海啸却具有可预测性。
气象局有一个小时的时间发布紧急预报,从而疏散人群,但他们没有做到。
气象厅官员说因为缺乏卫星技术,气象厅无法发布实时预报。
目前国际社会建立的海啸预警机制主要针对的是太平洋沿岸国家,在印度洋沿岸却没有一个海啸预警中心。
26日发生的强烈地震虽然被地震台网测到,但是因为相关地区没有海啸波监测装置,根本无法及时发现海啸和确定海啸的运行方向,因而也无法及时预警。
因为经常受到海啸的威胁,日本特别注意对海啸的研究,有严密的预警机制。
一般认为,如果这次是日本遭遇海啸,伤亡会大大减少。
因为地震引起的海啸,一定是发生在地震之后,并需要一段时间传播,即使这些波浪的运动速度很快,一般也要一个小时才能传到几百千米(公里)以外。
这次海啸的传播速度达每小时800千米(公里),而从震中到达斯里兰卡也用了两小时。
因此只要不是离震源太近,就可以有时伺机逃避。
印度洋沿岸这些国家在分享相关信息时渠道不畅。
美国地质调查局在检测到大地震之后本来试图通知印度洋沿岸各国准备防范海啸,但始终没有和这些国家的相关部门联系上。
原因是“这些国家没有正式的警报传送渠道,在我们的通讯簿中,没有这些地区的负责人联络处”。
因为印度洋沿岸国家没有预警机制,更造成了这些国家与其他国家在分享信息时渠道不畅。
三、救灾工作的进展过程——史无前例的全球救援大合作(一)救灾合作无国界,全球齐动员面对灾难,世界上很多国家,不论大小,不论贫富,上自国家领导人,下至普通公民,都纷纷投入到救灾工作中,其规模之大,速度之快,实属空前。
海啸灾难一出现,联合国马上作出反应。
联合国相关部门于海啸发生当天在雅加达紧急召开专家会议,讨论灾难对东南亚和南亚地区造成的损失和所需救援物资情况。
联合国秘书长安南通过其发言人发表声明,表示联合国正在向遭地震和海啸袭击的印度尼西亚等亚洲国家派遣灾害评估和救灾协调工作组,以帮助各国开展救授工作。
联合国官员表示,用于受灾国的花费将超过50亿美元。
这次灾害虽然不是规模最大的,却是联合国开展全球急难事件救助协调作业50年来影响最大的天灾。
中国作为受灾国家的友好邻邦,迅速展开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对外救援行动,在灾害发生次日就宣布援助260万美元(约合2163万人民币)。
此后.中国政府根据灾情发展承诺向受灾国增加6050万美元(约合5亿人民币)援助,并积极减免相关受灾国家到期政府债务。
中国政府免除斯里兰卡全部到期政府间债务。
中国社会各界也自发为灾区捐款超过1210万美元(约合1亿人民币)。
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捐款逾6250万美元(约合5亿港元),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向灾区派出救援队。
截至2005年1月7日,中国政府和民间援助已累计遍1.33亿美元(约合11亿人民币)。
而且民间的捐款额还在继续上升。
截至1月29日,中国对灾区捐助累计已逾12亿人民币。
数批救灾物资运抵相关国家。
此外,中国政府以最快速度向受灾地区派出了医疗队及救援队。
中国政府又积极参与重大自然灾害预警机制国际和地区合作,并倡议在北京组织召开了东盟一中国地震海啸预警研讨会。
欧盟对印尼海啸救灾给予充分关注。
欧盟于海啸发生当天批准300万欧元的援助。
英国、德国、法国、比利时等国均向班达亚齐派遣了救援人员或军队。
其中,德国军队实力雄厚,他们将重型卡车、铲车等大型设备直接空运到灾区,甚至设置了专门的直升机空投点,大大提升了救灾物资的运送速度。
截至2004年12月19日,英国承诺提供1500万英镑(约合2890万美元)的援助。
美国在海啸发生后也作出反应。
布什政府表示,希望通过参与救援行动,努力改善美国在伊斯兰世界受到损害的形象。
美国国务卿鲍威尔在海啸发生后,代表美国政府宣布,向遭受海啸灾难地区提供1500万美元的一揽子援助计划。
12月28日,美国国务院副发言人埃雷利时媒体表示,美国将向遭受海啸灾难的东南亚和南亚地区再追加2000万美元的援助。
新加坡作为一个小国此次更是倾囊相助。
只有四艘登陆舰的新加坡,除一艘在波斯湾执行任务外,其余三艘全部开赴印尼,充当搜索和救援直升机的平台。
此外,南非、墨西哥,巴基斯坦、澳大利亚、新西兰、马来西亚等国也都向灾区派遣了救援队伍。
每个国家的救援队都发挥各自的特长和优势,形成优势互补,共同推进救冶工作。
“合作”已经成为在救灾工作中使用最频繁的词汇。
(二)灾难反思意义深,共谋安全灾难发生后、国际社会召开了一系列关于预防、救灾、重建、合作等会议,共商国际抗灾预警应急大体系的构建。
从雅加达东盟领导人特别会议到毛里求斯的小岛屿发展中国家会议,从日本神户的世界减灾大会到北京的东盟一中国地震海啸预警研讨会,再到泰国的普吉岛部长会议,国际社会对灾难已有清醒认识,提出厂—系列建立区域预警机制的重要倡议。
2005年1月6日,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参加雅加达亚洲海啸灾难国际峰会,并以联合国的名义呼吁全世界对受灾国家提供援助,正式担负起全球性救灾行动的指挥和领导责任。
温家宝总理出席了地震和海啸灾后问题领导人特别会议,并就救灾和重建工作,代表中国政府提出了七点建议。
这些建议包括:提供紧急救助;加快重建工作进程;重振受灾国家旅游业;建立灾害预警机制;增强信息共享和交流;充分发挥现有机制的作用;积极参与以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和东盟为主导的援助计划。
2005年1月14日,联合国小岛屿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会议在毛里求斯闭幕、会议通过了《毛里求斯宣言》。
宣言特别指出,应该尽快在印度洋建立灾害预警系统,以防止类似印度洋地震和海啸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的事情重演。
此次会议共有114个国家的代表参加,其中18个国家的元首和政府首脑与会,60多个国家的部长出席,共有各国代表2000多人,此外还有很多社会团体代表和记者与会。
2005年1月24日,在日本神户举行的世界减灾大会决定建立全球性灾难早期预警系统,以减轻各种自然灾难给人类造成的损失。
这个国际早期预警将由联合国主导实施,建成后将整合世界气象组织和世界粮食计划署等诸多机构的相关功能,为各种自然灾害做出预警,增强各国及各国际组织之间的信息交流,以便及早做好抵御自然灾害的准备。
在大会上,一些发达国家代表表示,愿意为国际早期预警项目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
2005年1月16日,中国—东盟地震海啸预警研讨会在北京闭幕。
中国和东盟签署了《建立地震海啸预警系统技术平台的行动计划》。
会议总结了印度洋地震海啸灾难的经验、教训,重点围绕进一步增强国际协调与合作,提升东南亚地区地震监测能力,增强信息共享,通过建立亚洲区域地震合同,为地震海啸提供早期预警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井就下一步的联合行动方案达成共识。
这次会议是温家宝总理1月6日在东盟地震和海啸灾后问题领导人特别会议上倡议召开的。
(一)灾难本来可以减低,甚至可以避免灾难之所以如此巨大,一个原因是因为人们灾难意识的匮乏。
在突如其来的海啸面前,沿岸各国普遍缺乏防范意识,也缺少应对突发灾难的经验。
美国地质调查局信息中心的专家韦弗利·帕森认为,这显然是因为印度洋很少出现海啸,规模如此巨大的海啸更是凤毛麟角。
这让印度洋沿岸国家降低了防范意识。
同时,政府也没有给予国民相对应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