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化学学科德育渗透计划

化学学科德育渗透计划德育在学科教育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是学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化学学科德育渗透计划旨在通过化学学科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价值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下面将从化学学科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课外活动三个方面,阐述化学学科德育的具体实施。
一、化学学科课程内容中的德育渗透在化学学科的教学中,德育渗透应贯穿于教材的编写、课程的设计以及教学的实施过程中。
首先,在教材的编写上,应注重德育元素的引入。
例如,在物质的组成和性质的学习中,可以引导学生对物质的珍惜和环境保护的意识;在实验设计和操作安全中,强调安全意识和负责任的行为准则。
其次,在课程的设计上,可以通过案例分析、讨论和反思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与德育相关的问题,培养他们的自我价值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最后,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二、化学学科教学方法的优化德育渗透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积极参与和主动学习。
在化学学科教学中,可以采用案例分析、问题解决、探究实验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精神。
通过课堂上的实践操作和讨论,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同时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此外,化学学科教学中还可以结合社会实践和实地考察,让学生了解化学知识在实际生活和产业中的应用,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三、课外活动的组织与实施德育渗透计划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上,同样需要在课外活动中得到体现。
学校可以组织化学学科的实践活动、比赛和讲座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例如,组织学生参加科技创新大赛,提供一个展示自己才华和科学素养的平台;举办化学讲座,邀请专家学者为学生讲解化学知识和相关应用。
此外,学校还可以与当地化学企业合作,开展实地考察和工作实习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化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并加深他们对德育的理解和体验。
高中化学教学中德育意识的有效渗透

高中化学教学中德育意识的有效渗透高中化学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而德育教育则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
如何在化学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意识,成为当前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探讨高中化学教学中德育意识的渗透方式和有效途径,希望能够为广大教师提供一些启示和借鉴。
一、强化学科内涵,注重学科素养化学教学还应该注重学科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实验教学和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身感受化学知识的魅力和科学探究的乐趣。
在实验操作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要小心谨慎,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验技能和安全意识,培养学生的严谨和细致的科学态度。
在实验操作后,还应该及时总结和讨论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只有通过实践探究的过程,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和领会所学知识的内涵,形成自己的思考方式和价值观念。
二、关注学生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品德修养化学教学中,教师既要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品德修养。
在化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念,让学生明白学习化学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更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素养和全面发展。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适当的情感熏陶和教育引导,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守住底线,不断充实自己的灵魂,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美好的品行。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可以通过化学知识的讲解和学习案例的呈现,引导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对于人类社会的作用和价值,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心。
可以结合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和能源开发等实际问题,展开讨论,引导学生关注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和能源危机等问题,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注社会,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三、加强文化内涵,提升学科人文性在化学教学活动中,还可以通过科普讲座和名人科普故事的分享,引导学生了解科学知识对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科学素养。
只有通过加强化学学科的文化内涵,学生才能真正领会化学学科的人文意义,增强学习化学的信心和兴趣,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和能动性。
化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化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德育为先”。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各学科把落实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修订的指导思想,结合学科内容进行有机渗透。
” 这就要求我们化学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技能,还要注意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下面就化学中的德育教育谈谈本人的一些经验、体会。
一、无时无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化学教学中许多内容都可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如果我们方法得当完全可以把爱国教育化为无形,既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又不把化学课贴上政治课的标签。
1.利用化学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中学化学教材蕴含着许多丰富的爱国主义教学内容。
中国是世界上对化学工艺发明和使用最早的国家之一,许多发明创造对推进世界精神文明和科学技术进步是有卓越贡献的,这是使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的最好素材。
如学习金属及其化合物中铁的性质时,可以介绍古代中国的冶金技术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春秋时期农业上已经普遍使用铁器,制造于商朝的司母戊大方鼎是世界迄今出土最重的青铜器,享誉“镇国之宝”;在讲学习有机物的性质时可以介绍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早在夏朝就已经掌握了酿酒、酿醋技术;蛋白质的学习中可以介绍,1965年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第一次用人工方法合成了具有生命活力的蛋白质——牛胰岛素,这标着着人类在认识生命、探索生命的奥秘的征途中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氮的氧化物的学习中在可以介绍,1982年我国的氮肥产量就成为世界上产量最高的国家之一等等。
通过这些丰富、生动的史料,可以开阔学生眼界,增长学生知识,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以及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学生报效祖国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2.利用科学家的事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科學无国界,但是科学界是有国界的,世界上许多伟大的科学界无不有一颗拳拳的爱国之心。
科学家爱国报国的事迹为学生树立了学习的楷模。
在高中必修一纯碱的教学时,介绍我国化工专家、制碱的先驱者候德榜的事迹。
他留美8年获博士学位后,拒绝了高薪聘用和优越的科研条件,回国潜心研究制碱技术,建起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永利碱厂。
浅谈高中化学教学中对德育的渗透

浅谈高中化学教学中对德育的渗透
高中化学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重要环节,也是科学德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化学教学中对德育的渗透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化学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科学精神。
在教学中,化学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质疑精神,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和实践。
通过引导和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提高他们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化学教学应重视学生的实验技能培养,通过实验让学生亲手观察、操作和实践,在实践中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实验技能,进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化学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品质。
化学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安全意识,让学生了解化学知识对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并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化学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化学教学也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和科学道德,引导学生科学认识和正确使用化学知识,不做损害他人和环境的事情,同时对科学研究和科学知识抱有敬畏之心,追求科学的真理和人类的福祉。
化学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人文素养。
化学教学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对化学现象和化学实验的美感体验,也要注重培养学生对化学文化的理解和欣赏。
通过让学生了解和欣赏化学在文化、艺术和生活中的应用和表现形式,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人文素养,增强他们的人文修养和文化自信心。
高中化学教学中对德育的渗透是一个全方位的过程,它要求化学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价值观念和道德品质,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公民意识、审美意识和人文素养。
只有通过科学德育的渗透,才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中化学学生。
化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化学教学中的德育浸透 - 教育类德育是学校通过各学科教学对学生进展政治、思想、道德、法纪和心理品质的教育,牵动教学改革,全面进步教学质量和效益的理论活动。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德育是教学的重要任务。
因此,中学化学教学作为化学教育的主渠道,除了传授化学根底知识、根本技能外,也是对学生进展德育教育的重要渠道。
中学化学教学中如何浸透德育教育呢?一、化学理论教育中的德育浸透化学理论教育是学生获得化学知识的重要环节,怎样在化学理论教育中浸透德育呢?首先,通过对化学史的教学,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在中学化学教科书上,有许许多多的化学史知识,都可以用来对学生进展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的浸透。
例如我在讲述著名化学家侯德榜,为了打破帝国对制碱工业的垄断,潜心研究制碱技术,经过艰辛的努力,终于在1926年消费出“红三角牌”纯碱,并获得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金质奖章,他成功地改良了索维尔制碱法,创造了结合制碱法〔又称侯氏制碱法〕,为纯碱和氮肥工业技术的开展做出出色的奉献,他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当讲到物质的来与制法的时候,老师用丰富的感情、优美的语言介绍它的历史,从新旧社会的比照中,学生就会从中体会到国家由弱到强及中国人民奋斗不息的足迹。
例如,我国解放前一般的工业品都不会消费,水泥、煤油、火柴等都依靠进口,水泥被称为洋灰,煤油被称为洋油。
解放后,人民的生活发生很大变化,科学技术如雨后春笋般开展起来。
如1965年,我国在世界上首先用人工合成具有生命活力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等,可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精神。
其次,通过对化学根本原理的教学,培养学生辩证唯物观。
化学根本原理规律性很强,但在普遍规律中存在着特殊,例如,讲解酸的通性时,稀硫酸与活泼金属反响放出氢气,不能与氢后金属反响,而浓硫酸不但能与氢前金属反响,而且还能与氢后金属反响,不过都不能生成氢气,同是硫酸,由于浓度不同而表现出了不同的化学性质,从而为学生树立了量变到质变的唯物辩证观点。
化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化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中学化学教学大纲指出:“要结合化学的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勤劳、坚毅、合作等优良品德。
”因此,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结合教材把德育贯穿和渗透到教育教学的过程中。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可以从以下五方面进行德育渗透:1. 利用化学史对学生进行优良品质的教育这一教育着重突出三点:一是聪明在于积累,天才出自勤奋。
在学习“原子”时,插入英国化学家、原子论的创始人道尔顿,以“午夜方眠,黎明即起”作为治学的座右铭,并自学成才的故事。
又如在学习“苯”时介绍德国化学家凯库勒从梦中得到启示,确定了苯的环状结构理论,这是量变到质变的体现;凯库勒为确定苯分子的合理结构,他废寝忘食地反复探讨,并提出了几十种可能的结构式,最终找到了答案,苯的环状结构理论的确定是他长期知识积累和辛勤研究的结果。
二是为求真理,顽强不屈。
如单质氟的制取,从1813年英国化学家戴维开始对氟进行研究,到1886年由法国化学家莫瓦桑制得单质氟,期间不少科学家付出了艰辛劳动,很多人中毒,有的人甚至献出了宝贵生命。
然而科学家还是前仆后继,这既体现了科学家的献身精神,也表现了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坚定信念。
三是严肃认真,敢于创新。
18世纪,对于元素的分类从德伯莱纳的“三元素组”,迈尔的“六元素表”到纽兰兹的“八音律”都渗透着化学家的心血,闪烁着他们创新思维的火花,门捷列夫面对庞杂凌乱的各种元素,他坚信“偶然中必有必然”,元素间一定存在某种规律,他抓住“原子量”这个元素的身份证,终于在1869年发现元素周期表,并预测新元素及其性质,由此可见,没有创新就没有科学的发展,中学化学中许多科学发现都体现了科学家勇于追求真理和开拓创新的精神。
2. 通过中外科学家的感人事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学习“钠的化合物”时,介绍中国化工之父侯德榜,从小热爱祖国,学习勤奋。
留美8年获博士学位后,放弃国外的优越条件,以赤忱的爱国之心回到祖国,建起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永利碱厂。
浅谈高中化学教学中对德育的渗透

浅谈高中化学教学中对德育的渗透高中化学教学中对德育的渗透是指通过化学教学的过程和方式,培养学生积极向上、诚实守信、勇于探索等良好品质和道德观念的教育方法。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德育不仅是一种教学目标,更是一种教学理念和教育方式。
下面将从知识培养、方法引导、实践训练和思想引领四个方面谈谈高中化学教学中对德育的渗透。
在知识培养方面,高中化学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和独立思考能力。
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实验技能。
通过实验操作和实践应用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增强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高中化学教学应经常引导学生进行课外科技实践活动,参加科技竞赛等,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
在方法引导方面,高中化学教学应通过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等一系列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主动学习。
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相互尊重的品质,让学生在合作中相互帮助、相互学习,增强团队协作的能力。
探究式学习则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发掘、探索问题的本质和规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方式。
在实践训练方面,高中化学教学应通过实践活动和实践训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学生可以通过实验操作、实践探究等方式,学习化学知识的培养实际动手操作和实地观察、实验分析的能力;通过科技创新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面对困难不畏忧、勇往直前的精神。
在思想引领方面,高中化学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化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引导,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世界观。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科学家的伟大贡献和科学研究的道德要求,教育学生要崇尚科学精神,尊重科学知识的真实性和客观性;教师还可以通过举例分析化学的应用和环境保护等话题,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初中化学教学中德育的渗透[精选五篇]
![初中化学教学中德育的渗透[精选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57a022f6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ea.png)
初中化学教学中德育的渗透[精选五篇]第一篇:初中化学教学中德育的渗透初中化学教学中德育的渗透德育是教育教学的灵魂。
正确开展德育教育,不仅有助于学生提高认识,增强兴趣,开发智力,也有利于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但是九年级学生面对毕业升学的压力,决定了九年级学生的学习任务较重且学习时间较短的困难局面。
而且初中化学教学时间为一年,内容多,学时少,不可能安排专门的课时进行德育,因此初中化学中德育重在“渗透”,在平时教学中不断地适时地加入德育,使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潜移默化,这样做不仅可以提高德育的效率和效果,还可以促进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化学学习中,从而达到促进化学教学的作用。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
“我国青铜器的制造、铁和钢的冶炼与应用、火药的发明、瓷器的烧制都是举世闻名的。
……”在阅读这一段文字后,让学生来谈谈自己的感想,与学生一起探讨科学发展对社会、国家的影响,教师可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补充和拓展,使学生认识上升到一定的高度,经过短短的几分钟,得到了了共识,主要有:“落后就会挨打”——这是历史的教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不容质疑的客观事实,“科教兴国”——势在必行,继而,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让学生继续谈谈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师生交流后得出:在知识经济时代的社会里,我们不能坐以待毙,必须发奋学习,以适应时代并努力去创造时代,做个时代的弄潮儿。
二、培养学生的严谨治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精神。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化学实验中,除了训练学生的动脑和动手能力,也应积极融入德育因素。
在学生的分组实验中,教师常采用以下方法:先请学生介绍各自实验内容的注意事项和分工情况(其他学生补充),实行知识的共享和完善,再开展实验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这样做不但要求学生熟悉内容,勤动手,勇实践,还要求每组学生要团结协作,采用最佳合作方式,追求质量和速度双丰收,如此一来,大大调动学生积极性,改变以往的学生实验中的“看、慢、乱”的现象,效果相当好,如学生实验“氧气的制取和性质”,大多数的组在15分钟内完成操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第一篇:化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化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思想准则和道德规范与行为规范,对受教育者的思想、心理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以达到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受教育者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在思想品德方面会呈现一些新的特点,因此,教师进行德育的方式需要不断改进。
中外学校德育实践的成功经验表明:要改进和加强德育,增强德育效果,不仅仅要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育,而且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德育渗透的教学方法更有其他德育手段不可代替的作用。
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思想品德也在发生变化。
正确的德育引导可以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向积极的方向发展。
在教学中我们常发现,化学成绩好的学生,往往有比较坚强的意志和不怕困难、脚踏实地的作风,对化学有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这些都是学好化学所必须的思想品质。
运用恰当的德育艺术,可以把学生学习的目的由被迫动机上升到目标动机,再上升到需要动机的高度,直至抱负动机的高度,使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提高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学习成绩。
在非智力因素中,化学成绩的高低与学习化学的动机成正比。
在一些化学课的开头,我运用与所讲内容有关的德育资料来引入新课。
例如,在讲醇类的时候,可以用将甲醇当成白酒出售致人死记亡的案例来说明甲醇的毒性,售假者的最终下场,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使学生意识到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我们应该通过勤劳致富的道理,然后再引入新课。
这样既可以对学生进行教育,又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与行为规范教育对化学教学起着促进作用。
一、教师用自己的学识与人格,用丰富的化学知识去影响、同化学生,为学生作出榜样我们应该意识到学生会对教师进行无意识的模仿。
教师的教养、形象、语言表情、气质、性格甚至笔迹都会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
模仿很适合青少年积极向上的心理特点,“榜样的作用,可以使他们的缺点没有痛苦和创伤,不觉难受地消失。
”这就要求教师要有丰厚的文化涵养,能将化学知识爱憎分明地溢于言表。
很难想象一个仪容不整、萎靡不振的教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个实验中丢三拉四、态度随意的教师能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精神,要培养好学生的思想品德,“一要靠化学这门学科真理的力量,二要靠教师人格的力量。
”每位教师要以教书育人为天职,对学施加良好的影响,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自己要做到。
做化学演示实验的时候,教师动作熟练、准确,操作严格、细致,实验仪器摆放整齐,爱护实验仪器,爱护公共财产,爱护周围的环境与卫生等等行为表现,都能给学生良好印象。
当教师讲到原子结构的时候会涉及原子弹与氢弹,这些武器的发明对人类的作用,即人类如何正确使用这些科学技术,人类和平等问题,教师可以把自己正确的世界观与道德传授给学生,使他们从中受到熏陶。
在化学课堂上,当讲到物质的来源与制法的时候,教师用丰富的感情、优美的语言介绍它的历史,从新旧社会的对比中,学生就会从中体会到国家由弱到强及中国人民奋斗不息的足迹。
例如,我国解放前一般的工业品都不会生产,水泥、煤油、火柴等都依靠进口,水泥被称为洋灰,煤油被称为洋油。
解放后,人民的生活发生很大变化,科学技术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
如1965年,我国在世界上首先用人工合成具有生命活力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等,可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思想品德教育过程是把社会道德转化为个体思想品德的过程,是一个矛盾斗争的过程。
作为化学教师教育的艺术是要善于抓住受教育者的心理矛盾,因人施教,使化学与道德之间产生的矛盾向教育者预期的目的转化,以达到教育效果。
例如在化学实验中经常会产生一些有刺激性气味甚至有毒的气体,有的学生会捂住鼻子不愿再把实验做下去或把演示实验看下去,这个时候就产生了对化学的求知与危害健康之间的矛盾,如果教师在这个时候也躲避,就会使这个矛盾变得更加尖锐。
对此,教师要以行动更要用课言进行正确的引导,不仅要科学地解释当这些气体只有达到一定的浓度才会使人中毒等知识外,还要提倡在追求真理过程中的献身精神,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可以用居里夫人在明知对自己身体不利的恶劣条件下仍然努力研究,最终提取出放射性元素“镭”的故事,从下面进行疏导,使学生在接受这位伟大的科学家的同时接受化学实验,使原有的心理发生变化,新的道德心理形成。
二、善于用化学家的资料与故事激励学生化学之所以发展至今天,是因为有许许多多化学家为之不懈努力,甚至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这种追求科学的精神应当鼓舞一代又一代的学生。
新的教材在这方面的内容与插图较多,但由于教材中这方面的内容大多以小字形式出现,考试的可能性不大,故学生不太重视,教师也往往忽略。
造成一年学下来化学知识学了不少,但对化学史上一些著名的化学家一无所知,更不用说这些化学家为了发现新元素或新规律而夜以继日地工作的事迹。
其实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用挂图或讲解的形式将他们介绍给学生,或经常办些化学园地、介绍学生看几本课外书,或给予在化学学习中德育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予以奖励,这一切都能激发学生的抱负感与成就感,比空洞的说教更能激励学生,使学生在克服困难时能自学地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动。
思想品德教育过程是一个长期、反复、逐步提高的过程,是一个认识自我的过程。
提高自我的思想品德对一个人来说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认识世界,当这种品德与行为规范成为经常的、稳定的特征时,才能形成这方面的品质。
要将思想品德和日常行为规范培养成习惯,则需要长期反复的实践。
在多次教育中将动机变成形动,行动变成习惯,习惯变成个性,这种重复的影响需要将德育自始至终融于化学教学之中,而不是靠几节课或几次活动所能做到的。
只有对其变化不定的情况反复抓,把德育作为教学中的一部分来进行,才能圆满完成教学和教育任务。
第二篇:化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浅谈在化学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16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教育最重要的是“德行”。
诚然,德育决定着人的政治方向,是教育目的的灵魂。
德育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及学生本人的密切配合,涉及到学校、家庭及社会教育的各个环节,在教育过程中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作为一名一线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对中学生地位、现状有较深刻的认识和分析,并对德育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做有益的探索。
中学化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其中蕴涵着丰富的德育因素,这就要求化学教育工作者必须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在教学过程中大力挖掘,因势利导,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这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素质,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一、利用化学史进行优良品质的教育举世闻名的美国发明家曾说过: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不错,每一位成功人士都离不开勤奋。
瑞典化学家舍勒原来是一个药店的学徒工,由于他顽强的学习精神,刻苦钻研,结果发现了许多气体并合成了许多有机物。
英国化学家原子论的创史人道尔顿,以“午夜方眠,黎明即起”作为治学的座右铭,自学成才。
为求真理,顽强不屈:如氟单质的制取,从1813年英国化学家戴维开始对氟进行研究到1886年由法国科学家莫瓦桑制得单质氟,其间有不少科学家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很多人中毒,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然而科学家们还是前仆后继,毫不退缩。
二、通过中外科学家的感人事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中国化学工业史上,有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他为祖国的化学工业事业奋斗终生,并以独创的制碱工艺闻名于世界,他就像一块坚硬的基石,托起了中国现代化学工业的大厦,这位先驱者就是被称为“国宝”的侯德榜先生。
他从小热爱祖国,学习勤奋。
留美8年获博士学位后,放弃国外的优越条件,以赤诚的爱国之心回到祖国,创立了中国人自己的制碱工艺——侯氏制碱法,名震中外,为中华民族争得了荣誉。
一生荣获两次诺贝尔奖的居里夫人,把自己的艰辛努力发现的元素命名为“钋”,以纪念她的祖国波兰。
科学家的这些热爱祖国的动人事迹,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优良品质。
三、通过环境保护教学,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都非常关注的话题,作为化学教育工作者应该发挥学科优势,在教学中适时渗透环保教育,培养学生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的环保意识。
在全球,臭氧层遭受破坏,温室效应使地球温度升高,冰川融化使得海面上涨,这一切已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
在国外,如英国的烟雾事件,美国的光化学烟雾事件,日本的哮喘并水俣病等,都是由于工业“三废”没有有效处理造成的。
这些触目惊心的事实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把环保意识渗透到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利用教材相关内容进行德育渗透在指导学生阅读相关教材时,要有针对性地提出思考问题,避免盲目性和杜绝有布置无检查现象的出现。
联系化学内容进行德育教育时,要贴切自然,深入生活,从小事中找出“不小”,从平凡中引出思想。
在高中化学第1册讲述《氯气》时,介绍日本帝国主义在侵华战争中使用毒气(即高压氯气)残害我国劳动人民的暴行,劝诫学生勿忘国耻。
在讲述高中化学第1册《绪言》时,要紧密联系我国现代化学所取得的成就,如1965年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1981年合成具有生物活性转移的核糖核酸,使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
五、捕捉教育战机,适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在课外活动时,在与学生交往与接触中,我们必须时时擦亮慧眼,及时捕捉教育战机,坚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的原则,适时合理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一般来说,犯错的学生都会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只是当时一时冲动或不理智,如打架、骂人等。
而有些错误的言行举止则是社会生活中长期耳濡目染形成的坏习惯,比如在公共场合乱丢垃圾、大声喧哗等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教师在发现后不应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听之任之,而应及时恰当的进行帮助教育,以期收到良好的德育渗透效果。
总之,化学作为一门的基础学科,在德育教育方面有着自身的许多优势。
化学实验的魅力,化学现象的美丽,化学工业的前景,化学与生活的联系,化学实验的设计,古代化学的发明创造,现代化学的成就,中外化学家典型生动的创业史等都包含着许多德育因素,在化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必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和追求真理的愿望,它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第三篇:化学教学中德育渗透工作总结化学教学中德育工作总结杨智斌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
新课标指出:“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化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它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是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作为中学化学教师,我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主要做到了以下方面:一、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