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选择题解题方法1:高度关注说法绝对的词语

合集下载

高考历史选择题答题方法与技巧

高考历史选择题答题方法与技巧

高考历史选择题答题方法与技巧高考历史选择题是一种非常常见的题型,它要求考生根据所给材料和选项,选择最符合题意的答案。

下面是一些历史选择题的答题方法和技巧:一、审题方法1、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确定时间和空间范围。

2、认真分析选项,注意选项中的关键词和句子,确定选项的内容和含义。

3、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选项是否符合史实和逻辑。

4、对于一些不太确定的选项,可以暂时放下,先做其他题目。

二、答题技巧1、排除法:对于一些明显不符合史实的选项,可以排除掉。

2、重点法:对于一些需要重点记忆的史实,可以在选项中加以突出,以便更好地记忆。

3、对比法:对于一些需要比较的题目,可以通过对比不同选项中的内容,来确定最符合题意的答案。

4、推理法:对于一些需要进行推理的题目,可以通过推理来确定最符合逻辑的答案。

三、常见题型及解题方法1、时间限制类题目:这类题目通常会给出一段历史时期或事件的时间范围,要求考生根据时间范围选择最符合题意的答案。

解答这类题目时,考生需要明确时间范围,并注意一些时间上的限制条件。

2、原因分析类题目:这类题目通常会要求考生分析某一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或影响,并选择最符合题意的答案。

解答这类题目时,考生需要明确事件发生的原因和影响,并注意一些因果关系和逻辑关系上的限制条件。

3、人物评价类题目:这类题目通常会要求考生评价某一历史人物或事件的价值或影响,并选择最符合题意的答案。

解答这类题目时,考生需要明确人物或事件的价值或影响,并注意一些评价标准和逻辑关系上的限制条件。

4、史实辨析类题目:这类题目通常会给出几个史实或观点,要求考生辨析它们的真伪或关系,并选择最符合题意的答案。

解答这类题目时,考生需要明确史实或观点的真伪或关系,并注意一些逻辑关系和证据上的限制条件。

5、特点概括类题目:这类题目通常会要求考生概括某一历史时期或事件的特点或趋势,并选择最符合题意的答案。

解答这类题目时,考生需要明确特点或趋势的内容和含义,并注意一些概括准确性和逻辑关系上的限制条件。

高考历史 解答选择题的重要方法 关注程度性词语

高考历史  解答选择题的重要方法 关注程度性词语

2012高考历史解答选择题的重要方法关注程度性词语方法点津选择题题干或者备选项中带有程度性词语类型的试题,在近几年高考中频繁出现。

这类题的主要特征是题干或备选项中带有程度性词语,如“根本上”“实质”“完全”“都”“彻底”“根本”“均”“任何”“一律”等。

解答这类题时,可以从这些程度性词语入手,结合题干或者选备项进行分析,一般情况下,带有绝对性词语的备选项基本都是错误的,如“完全”“彻底”等,但具体解题时也要结合相关语境进行分析。

典例调研【调研1】《礼记》有“天子亲耕于南郊,以供斋祀……仲春,后率内外命妇始蚕于北郊”的记载。

汉朝以后逐步形成一种国家礼仪,皇帝和皇后常常在春季举行“籍田礼”和“亲蚕礼”,中国古代统治者这些行为的根本目的是A.强调农业生产的重要B.通过发展经济来巩固统治C.树立“以民为本”的形象D.垂范天下、关注民生关键信息耕蚕籍田礼亲蚕礼解题突破首先,审题干,题干材料主要强调战国、秦汉时期统治者注重农业生产的情况;其次,明确设问方向,本题要求分析“根本目的”,然后结合程度性词语进行分析。

A、B、C、D四个选项都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统治者”的目的,但是“根本目的”只有一个,即巩固统治。

答案为B。

能力提升经济类试题的常用理论及运用(1)经济类试题常用的理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2)在解答经济类试题时,要分辨属于哪一类型,如古今中外的改革措施,都是对生产关系的调整,其根本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一个国家的建立或者维护需要相应的经济实力作支撑,因此,各国资产阶级革命或者改革之后都大刀阔斧的发展经济,以此来维护统治的经济基础。

【调研2】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对工商业的管理方式从“官府控制”到“官督商办、官商合办”,从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到实行新工商政策,鼓励私人投资,发展近代工商业。

下列选项中对于清政府这一政策的调整说法不正确的是A.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B.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经济近代化的进程C.为了挽救清朝政府内外交困的危机D.完全改变“重农抑商”的国家政策关键信息控制放松解题突破首先,审题干,清政府调整了对工商业的政策;其次,明确答题方向,考查清政府的主要意图;最后,结合程度性词语对本题进行分析。

历史选择题满分技巧

历史选择题满分技巧

历史选择题满分技巧1.熟悉所学内容:首先,考生需要熟悉所学的历史知识。

了解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背景、历史进程等,并结合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内容进行细致总结。

只有掌握扎实的历史知识,才能准确回答选择题。

2.关注问题关键词:在解答选择题时,考生要注意问题中的关键词。

问题中常常会用到一些特定的词汇或名称,如“事件的起因”、“结果是什么”、“影响是什么”等。

这些关键词可以帮助考生找到正确答案。

3.排除干扰项:一般来说,选择题的选项中会有一些干扰项。

这些干扰项往往是考生容易误选的答案,但与问题无关或与历史事实相悖。

考生应该将这些干扰项排除掉,集中注意力选择那些可能是正确答案的选项。

4.对比选项与问题:在选择答案之前,考生应当对比每个选项与问题本身的关系。

选项中可能会涉及相同的人物、事件或其他历史背景。

考生应根据问题所提及的情况选择与之匹配的选项。

5.利用排除法:在选择题答案不确定的情况下,考生可以使用排除法来辅助选择。

首先,排除肯定错误的选项,然后在留下的选项中仔细考虑。

如果一些选项存在相似之处,往往其中有一个是正确答案。

6.注意各种排列组合:在一些问题中,考生可能需要从多个选项中选择正确的组合或顺序。

在这种情况下,要特别注意每个选项的排列组合可能性,以便选择最符合问题要求的答案。

7.多做练习题:练习是提高解题水平的关键。

考生可以找一些历史选择题进行练习,仔细分析每道题目并查看正确答案。

通过多做练习题,可以更好地熟悉历史选择题的题型和解题思路。

8.注意选择题和其他题型之间的差异:历史选择题与其他题型(如填空题、解答题等)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考生在解答选择题时,要注意问题的要求,切勿模糊了题型而导致错误答案。

9.注意审题能力:审题是解答选择题的关键步骤。

考生要仔细阅读问题,并确保理解问题的意思。

一旦理解问题,就可以更容易地选择正确的答案。

10.避免死记硬背:历史选择题往往需要考生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和判断,而不仅仅是死记硬背。

高考全国卷历史选择题秒杀技巧

高考全国卷历史选择题秒杀技巧

高考全国卷历史挑选题秒杀技能【导语】有很多的同学是非常的想知道,高考全国卷历史挑选题的秒杀技能是什么的,作者整理了相干信息,期望会对大家有所帮助!全国卷历史挑选题应当怎么秒杀一、识记型挑选题解题指引该类题主要有直接设问不完全叙述设问的特点,一样导语明确,题干及信息叙述简明、清楚、准确,选项简短,只是选项具有似是而非的感觉。

通常以文字或数字情势来考核对知识的记忆知道、判定运用、推理分析、综合比较、鉴别和评判等能力,属于简单题。

解答此类题目的首选方法是排除法,即第一对选项宏观浏览,对于与题意无关和肯定毛病的选项第一排除,然后从剩下的选项中运用熟悉的原理进行推断、挑选、排除,直到得出答案,如典例方法一。

也能够从题干动身直接联系相干概念、原理等对照选项判定,但这一方法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记忆要求较高。

二、组合排序型挑选题该类题目一样是指根据题干和材料提出的限制条件将选项依照时空演变或逻辑关系等进行排列组合,要求选定其对应关系。

虽然题干比较鲜明,但备选项组合困惑性较强。

组合选项一样分为有序与无序两类。

对于时空组合排序型题目可以根据自己已掌控的地理原理进行排序后对照备选项肯定答案。

对于逻辑性组合排序型题目应从备选项动身,采取排除法进行,即排除选项中包含有毛病组成的选项,只要有一个是毛病的其他的就不用看了,一样多项组合排序的肯定两三个肯定正确的即可得出正确答案了。

三、归类型挑选题主要考核考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这类题型就是在题干部分先列出几个同类的地理事物,要求对所列地理事物进行归类。

一样题干分类标准比较隐藏需要通过自己分析肯定。

宏观所排列的地理事物,找出并分析明确分类标准,或依照自己掌控的标准归类所排列的地理事物,对应选项找出答案。

四、推理型挑选题给出有一定关系的两个地理事物中的一个,要求从选项中选出答案使之与题干地理事物的关系符合命题立意要求。

审清题干叙述,分析知道地理事物关系(如从属、并列、因果、条件关系等),明确题干的要求,运用所学原理、规律将选项与题干组合,分析推断与之相符的答案。

高考历史选择题解题技巧

高考历史选择题解题技巧

8、多选变单选:做题时要注意首先确
定肯定对的或肯定错误的,缩小包围圈, 而后逐条比较选取出正确答案。
(二)审题与解题
1、历史试题的审题,必须解决四个问题:审 清时间、主体、条件、核心。 (1)审清时间:确定试题内容所发生的确切时 间或时代,并要再现这个特定时间内的时代 特征、发展趋势、历史潮流、主要矛盾等。 (2)审清主体:主体就是试题指定的专门的 思维对象。
[方法]在解答这类题目时,要运用辩证思维 的方式对各个题肢进行全面分析,将观点片 面性、绝对化的题肢舍去。
问答题型
1、最佳选择题:此题型的特点是在各 备选项中,只有一个答案切合题意,其 他各项看似也对,但因不够全面、不够 深刻就不能成为最佳选项。做题中要反 复比较后再选择。
2、反向选择题:此题型的特点是题干部
5、鱼目混珠 “鱼目混珠”原是比喻拿假的东西冒充 真的东西。在历史高考选择题中,这类试题 通常以相近、相似、易混的知识作干扰题肢, 主要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 [方法] 在高考历史试题中,几乎每年都有类似的题 目。在平时的复习中,必须对相关、相近、 易混、易错的知识进行比较和辨析,才能排 除干扰准确作答。
[方法] 解答这类题目,只能选择那些与题干之间 存在联系,且意思一致的题肢。对那些和 题干无关,或没有直接联系的题肢,即使 其本身的说法再正确也不能选。
4、张冠李戴 “张冠李戴”原来是比喻弄错了对象或 事实。在历史高考选择题中,这类题目往 往以相关的知识作干扰题肢。 [方法] 要注意对相关知识进行归纳和整理, 对重要史实,要尽可能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 防止混淆不清。
4、综合比较选择题:此题型的特点是将
具有史学意义和教育意义的可比较的同类 史实放在一起、序列选择题:此题型的特点是要求

新高考历史选择题解题技巧(带答案)

新高考历史选择题解题技巧(带答案)

图7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 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 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2、18世纪前半期的法国,先前往来于凡尔赛宫的思想家、文学家、戏剧家们,开始热衷于参加沙龙聚会,讨论的话题广泛,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信仰和礼仪,思想极为活跃,上流社会不少人也乐于资助他们。

这表明A.启蒙思想逐渐流行B.宫廷文化普及到民间C.专制主义已经衰落D.贵族与平民趋于平等3、美国记者曾生动地记述抗日根据地“如果你遇见这样的农民一他的整个一生都被人欺凌,被人鞭答、被人辱骂……你真正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对持,证求他的意见让他投票选举地方政府……让他自已决定是否减相减息,如果你做到了这一切,那么,这个农民就会变成一个具有奋斗目标的人、“这一记述表明,抗日根据地()A.农民的抗日热情得到激发B.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C.国民革命的任务得以实现D.排除了国民党的影响4、罗马共和国时期,平民和贵族展开了长达两个世纪的斗争,斗争的成就主要体现为其间所颁布的一系列法律,恩格斯曾评论说:“氏族贵族和平民不久便完全溶化在国家中了,”这一长期斗争的结果是()A.贵族的特权被消除B.罗马法体系最终形成C.公民与贵族法律上平等D.自由民获得相同的权利5、20世纪60-70年代,法国、联邦德国和意大利北部原本落后的农村迅速实现了机械化,数百万农民成了相对富裕的农场主,这一变化的原因是()A.马歇尔计划开始发挥作用B.欧洲经济一体化的推动C.西欧社会福利制度的确立D.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6、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争论,有人反对走俄国式的道路,认为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增加富力”,发展实业;还有人主张“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

这场争论()A.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B.使思想界认清了欧美的社会制度C.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件D.消除了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的分歧7、图5为不同时期的部分货币,据图可知,其形制变化的共同原因是商周贝币春秋战国布币汉五铢钱图5A.铸铁技术的进步B.商品交易的需要C.审美观念的不同D.国家统一的推动A.发动群众参加革命战争B.开辟中国革命的新道路C.建立广泛革命统一战线D.动员社会各界进行抗战37、1957年,国家统计局《工人阶级队伍情况的调查报告》中有1950年及其后参加工作的职工社会出身情况,如表2所示。

高一历史选择题蒙题方法

高一历史选择题蒙题方法

高一历史选择题蒙题方法第一,与众不同法如果选不正确的,那么在四个选项之间进行横向比较,找出一个选项与其他三个选项明显不同,该选项一般为正确答案。

如果选正确的,先找出一个选项与其他三个明显不同,先排除该项,然后在其他三个选项间再进行横向比较,找出一个与另外两个不同,则这个与另外两个选项不同的选项为正确答案。

第二,自相矛盾法观察四个选项,并对选项进行横向比较。

如果出现两个选项的说法自相矛盾,则可以将其他选项排除,答案锁定在这两个自相矛盾的选项。

同时,被排除的选项则可以用来辅助解题。

第三,绝对相对法在常识判断的选项中,特别是涉及一些法律题目的时候,有一些选项的说法太绝对,例如出现“必须”“禁止”“所有”“只有”等词语,一般情况下该说法错误。

而相反如果出现“可以”“一般”“可能”“正常情况下”等词语,一般情况下可以初步判断为正确选项。

四、首尾两端法有关历史事件排序的选择题通常要求考生判断一连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此种题型可以采用首尾两端法进行判断(从头或从尾判断),即从这一串事件的头或尾进行分析判断,排除不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无需对各事件的具体时间进行分析,这样可以节省时间,提高效率,甚至能大大提高命中率。

五、题干分析法题干分析法,主要适用于题干很长或者带有词语定义的题目。

国考是非常严谨的考试,一般不会有废话,题干长就会提供相对较多的信息,尤其是对于词语定义这样的题目,定义本身可能就是答案,这样在做题的过程中,考生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分析和斟酌题干上面,然后根据分析,对照选项,就能很快得出答案。

历史选择题蒙题技巧问根本原因的,找大的,如巩固统治等;问直接原因的,找小范围的,材料看不懂的就选那个你觉得它说的你最反感、不理解的那个。

1.意图:在做题的时候,如果考生能明白命题人的“意图”材料内容的意图,答案的意图,那么这道题目基本上就很明确了,当然需要考生具备一定的高度和基础,如果考生不能有效的获取题目的信息,基础也欠缺很多的话,很难在短时间内把题做对,这里对这个关键词作详细的讲解。

历史选择题解题方法

历史选择题解题方法

历史选择题解题方法1,作记号法:题目中常出现的词有“特点是,含义是,变化有”等等。

做题时要将这些词作一个记号,思考时注意审题的方向。

2,直接联想法:此法主要直接回忆课本有关内容,尤其是通过联想分辨时空方面或逻辑方面最直接的内容。

3,替换法:有的题干中的词是我们平时没有考虑过的,一时不好想,可以找一个接近的词替换一下,便于思考,如“功绩”可换成“积极作用”“重大举措”可换成“重大措施”。

4,简化法:为了增加难度,有一些题目的中心词或限制词有意扩充、复杂化,这时,我们就需要将复杂的题目简化,可以像做语文一样,划出题目的主、谓、宾,依据这些关键词来分析被选项。

5,排除法:在不能确定正确选项或对考查的知识模糊不清的情况下,可以用此法逐一排除不正确的,缩小选择范围,从而确定正确选项。

6,筛选法:根据审题,搞清题目的基本要求,根据基本要求,把四个选项一一过虑,直到找到正确的选项为止。

7,被选项要三思:认真思考每一个被选项:是否符合历史史实;是否符合题干要求;是否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

8,题干要三看:一看时间、空间,界定答题范围;二看否定、肯定,确定答题方向;三看关键词语,明确内涵外延。

9.高度关注说法绝对的词语。

我们做选择题的时候,会发现选项中许多说法的表述过于绝对,绝对的说法值得关注,这类题目有时直接以“全部”“都”“完全”“根本”“彻底”等字眼出现,有时改头换面隐蔽出现,如“无处”“一律”、“立即”“致命”等,在做题时,找出这些字眼儿,是我们破解题目的关键。

10. 巧妙利用变量与不变量概念。

变量与不变量原本是数学、物理等理科科目中的基本常识,而有些历史问题,特别是涉及到政策性变动和共性、特殊性的原因类选择题,很多情况下我们巧妙利用变量与不变量概念来进行区分和解释,问题便会一目了然。

例:一战期间,我国民族工业进入了飞快发展阶段,被史学家称为“短暂的春天”。

以天津为例,在工商部注册资产过万元以上的企业有数十家,其中面粉、纺织、化工业生产水平居全国前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选择题解题方法1:高度关注说法绝对的词语我们做选择题的时候,会发现选项中许多说法的表述过于绝对,绝对的说法值得关注,这类题目有时直接以“全部”“都”“完全”“根本”“彻底”等字眼出现,有时改头换面隐蔽出现,如“无处”“一律”、“立即”“致命”等,在做题时,找出这些字眼儿,是我们解除题目的关键。

【例1】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中英签订了《天津条约》,其中规定,清政府今后的各式公文中,涉及英国政府和英国人时都不能使用“夷”字。

这表明清政府()A.平等的外交观念已经彻底形成B.“天朝上国”的观念受到冲击C.对西方列强产生了崇拜心理D.开始完全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解析:此题选项中有多处表述过于绝对,只要我们稍加分析便可排除。

A项中的“已经”和“彻底”明显与材料内容不相符,不能使用“夷”字,是清政府迫于压力被迫做出的决定,中国近代平等的外交观念刚刚有所转变。

而D项中的“完全”一词也说法过于绝对,此时的中国只是开始接受西方文化,传统文化的影响依然占主导。

C项说法与材料无关。

故答案为B。

【例2】(原创题)熙宁三年(1070年)十二月,在王安石的主持下,司农寺拟定募役法,开封府界试行,同年十月颁布全国实施。

募役法废除原来按户等轮流充当州县差役的办法,改由州县官府自行出钱雇人应役。

雇员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分摊。

原来不用负担差役的女户、寺观,也要缴纳半数的役钱,称为“助役钱”。

对此,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有利于保障农时,促进农业经济发展B.北宋已出现了“纳钱代役”现象C.王安石变法从根本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D.募役法有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解析:首先通读四个选项,关注各选项中有无说法绝对的词语。

我们会发现C项中有一个“根本”,说法过于绝对。

通过所学知识,我们知道王安石变法并没有完全推行下去,宋神宗死后,新法很快被废除,虽有一些保留了下来,但只能说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由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ABD均正确,故选C。

【例3】唐朝时,回纥首领请开“参天可汗道”,政府应允。

关于这条道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开通于唐太宗时期B.是唐代民族融合不断加强的见证C.为地区间的商旅活动提供了方便D.回纥部众立即由此迁徙到了中原地区解析:首先通读四个选项,关注各选项中有无说法绝对的词语。

我们会发现D项中有一个“立即”,这就是说法过于绝对的表述,只不过是以改头换面的形式隐蔽出现的。

7世纪初,回纥生活在色愣格河一带,受突厥压迫,后归附唐朝,接受册封,安史之乱期间曾出兵助唐平叛。

8世纪后期改名回鹘,9世纪中期,其政权瓦解,回鹘人这时才被迫进行大迁徙。

而这条大道开通于唐太宗时期,故“立即”明显错误,而且回鹘人主要是向西迁徙,不是中原地区。

结合相关知识,其他各项均正确。

故选D。

【例4】2009年10月1日上午10时,党和政府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盛大的国庆大阅兵。

60年前,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关于60年前的10月1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党和政府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已经召开③当时中国大陆已经全部解放④毛泽东宣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解析: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开国大典举行,毛泽东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于今日成立了”,随后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和群众大游行,故①④正确。

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是1949年9月在北京召开的,故②正确。

③中的“全部”表述有误,此时中国华南、西南诸多地区依然没有解放。

故答案为B。

【例5】北京时间2009年10月3日凌晨,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郑重宣布里约热内卢成为了2016年奥运会的主办城市,巴西代表团一片欢腾,巴西总统卢拉和球王贝利更是激动得老泪纵横。

这是南美地区首次承办奥运会,也是继1968年墨西哥城奥运会后第二次圣火降临拉美,这也是拉美地区经济发展的有力见证。

而近代的拉美,却是列强奴役和剥削的对象,以下关于拉美独立运动的史实,表述正确的是()①拉丁美洲独立运动使拉美地区彻底获得独立②拉美独立运动都是由白人领导的③独立后的拉美各国全部建立了共和国④北美独立斗争鼓舞推动了拉美独立运动A.①②③④B.①③C.④D.②④解析:首先通读四个肢项,关注各项中有无说法绝对的词语。

①中有“彻底”,②中有“都” ③中有“全部”。

拉美独立运动后,虽然推翻了葡萄牙、西班牙的封建殖民统治,但其新独立的国家很快又成为了依附于英美的半殖民地国家,故“彻底”说法不妥,排除①。

拉美独立运动的领导人有黑人,如海地的杜桑·卢维杜尔,有白人,如墨西哥的伊达尔哥;还有很多土著人等,排除②。

当时的拉美大都建立了共和国,但也有个别国家比如巴西建立的是君主立宪制政权,排除③。

北美独立运动发生于1775~1783年,拉美独立运动发生在后,并受到了北美独立运动的鼓舞和推动,所以④正确。

答案为C。

【例6】有人认为,“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批判,客观上打破了对斯大林的迷信,也冲破了教条主义的禁锢,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解决粮食问题,具有相当的现实性,…… 在工业方面,他采取了一些下放权力、精简管理机构的措施,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留下宝贵的经验。

”上述观点表明赫鲁晓夫的改革( )A.彻底冲破了苏联原有模式B.完全抛弃了以计划经济为主的模式C.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原有观念束缚D.明显增强了苏联的经济力量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重点关注A、B,其中含有说法绝对的词语,这有可能成为解题的突破口。

由“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解决粮食问题”“ 一些下放权力、精简管理机构的措施,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留下宝贵的经验”可知A、B错误,分别错在“彻底冲破”和“完全抛弃”。

D在材料中没反映,且说法有误,可排除。

故答案为C。

"高度关注说法绝对的词语"针对性训练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其《全球通史》中写到,“汉帝国繁荣了四个世纪……在帝国西面,中国探险队穿过中亚,与印度西北部的贵霜帝国建立了联系,从而大大增加了取道丝绸之路的贸易量。

”秦汉时期的中国已经开始走向世界,其主要表现不包括()A.大秦安敦王朝派使者从海道来中国B.丝绸和养蚕缫丝等技术传播到中亚和欧洲C.海上丝绸之路开通,从水路沟通了东西方之间的联系D.中国与欧、亚、非许多国家开始了直接的贸易往来2.唐朝是一个开放的王朝,在长安和洛阳随处可见穿胡服,戴胡帽的中原人,而妇女尤喜欢穿男装,女装盛行袒胸、窄袖的款式。

这些史实反映了唐朝时期()A.少数民族人数在长安和洛阳占多数B.妇女与男子的社会地位已经彻底平等C.少数民族服装完全取代了汉族服装D.社会风气比较开放3.据相关资料记载,1837年7月至1838年6月,中国从英国的进口总值是560万英镑,其中鸦片占60%。

中国对英国的输出总值是310万英镑。

对这种现象理解不正确的是( )A.鸦片是英国对华贸易的主要商品B.英国在中英贸易中处于顺差地位C.英国在正常贸易中处于逆差地位D.中国完全成为英国工业品的倾销市场4.康有为和陈独秀都是近代的学术大师,都曾经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但康有为主张“尊孔”,而陈独秀却“力排孔教”,他们的观点主张不同,但却有着相同的目的性,这就是()A.否定守旧思想推进社会变革B.全面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C.确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D.为维新变法寻找理论依据5.2009年10月20日,日本多名政坛人物到了具争议性的靖国神社参拜;不过,首相鸠山由纪夫和其内阁成员并没有出席。

鸠山由纪夫坚称不会参拜靖国神社,也不会允许阁僚去参拜,并且提议建造非神社战争纪念碑。

以上材料表明()①日本全体国人对侵略战争历史进行了深刻反省②日本部分领导人意识到正确对待侵略历史的重要性③鸠山首相这种认识有利于中日关系进一步发展④日本和周边亚洲国家的矛盾得到彻底解决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③④6.2009年10月4日,出访国务院温家宝在平壤大剧场和朝鲜劳动党金正日一道观看了朝版歌剧《红楼梦》。

朝版《红楼梦》在编排过程中得到了中方的支持和协助,是中朝交流与合作的一个成功范例。

中朝友谊源远流长,下列关于中朝关系说法有误的是()A.汉朝时朝鲜半岛上的辰韩因其文化习俗与秦相似,故称秦韩B.隋唐时朝鲜半岛有大量留学生来到中国学习C.1950年夏,朝鲜内战爆发,中国人民志愿军立即开赴朝鲜D.在日内瓦国际会议上,中国曾积极支持朝鲜政府7.1961年3月以后,中国很多地方的人民公社恢复了社员的自留地、农村集市贸易,鼓励养猪和进行其他家庭副业,停办了公共食堂等。

采取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A.彻底解决人民公社问题B.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C.为实现经济体制改革做铺垫D.准备实行市场经济8.《权利法案》第4条规定:“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的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议会准许之时,皆为非法。

”这充分说明()A.国王失去了任何权力B.议会与国王相互制约C.国王从此再也不可能征税D.国王的权力受到限制9.“如果说1640年开始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掀倒了斯图亚特王朝这棵枯朽大树的话,那么工业革命则将它连根拔起。

”对此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没有推翻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B.工业革命彻底消除了阻碍生产力发展的障碍C.工业革命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D.工业革命摧毁了封建统治基础10.小军是某中学的学生,他迷恋于网络,关于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他自有一番道理。

你认为他的下列哪一观点是错误的()A.使世界更紧密地连成一体B.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C.网络从根本上否定了学校教育D.引起工作方式的重大革命参考答案与解析1.D 《后汉书》记载了公元166年,大秦安敦王朝派使者到达东汉,A正确;秦汉时期中国领先世界,输出品主要是丝绸和先进的技术,B正确;汉武帝时,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加强了与东南亚、南亚各国的联系,,C正确。

D项“直接”一词我们应高度关注。

当时中亚、西亚的各民族,特别是阿拉伯人,通过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在中国和欧洲之间进行转手贸易,大获其利;东汉时班超曾派甘英出使大秦,但行至波斯湾受阻,于是大秦与中国通过海上间接贸易。

所以中国与亚洲国家实现了直接交往,而与欧洲则是间接交往,至于与非洲的交往,目前尚无史料记载。

2.D 服饰的多样化以及少数民族服饰备受中原人欢迎,说明当时社会风气开放,民族关系融洽,但并不能表明少数民族在长安和洛阳占多数,排除A。

唐代妇女地位较高,这是和中国古代其他王朝相比较而言,特别是两宋以后,但并不能说明男女地位已经彻底平等,排除B。

中原地区汉族服饰依然占主导,从某种程度上少数民族服饰是一种点缀和修饰品,少数民族服装不可能完全取代汉族服装,排除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