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2课《林中小溪》

合集下载

《林中小溪》教案

《林中小溪》教案

《林中小溪》教案《林中小溪》教案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内容《林中小溪》是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以“寓情于景”的优美课文,也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散文。

作者是苏联作家普里什文。

文章是写俄罗斯高加索地区春天森林中的景色的,它以小溪流淌过不同地势呈现出的种种情貌,以及从中显现出的勇往直前、冲决一切的精神,表达了作者的人生信念。

溪流成为自我人生道路的写照。

(二)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作者普里什文的文学常识。

(2)熟读课文领略大自然的美和小溪所显示出的生命力量。

(3)理清课文结构层次,理清作者的思想感情脉络。

(4)学习本文情景相生,由景生情的(三)教学重、难点在诵读中体会作者蕴涵在写景状物中的丰富内涵和人生哲理二、说教法、学法(一)教法。

① 诵读法。

通过优美的文章语言来体味人生道理。

② 讨论法。

通过问题设置,文章重点词句等让学生合作讨论寓情于景写作方法。

(二)学法。

① 合作探究法。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总结出小溪预示的人生哲理②联想法。

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发挥想象,将富有哲理的句子找出并加以分析。

三、说教学程序本课拟两课时教完,全文的教学主要有以下四个环节:(一)初读课文,感受意境让同学们默读课文,体会小溪和森林的美丽。

把自己最喜欢的或者自己感觉读得最好的段落读给大家听听(注意让学生掌握诵读要领,在诵读中认真领会大自然的美丽和小溪)(二)品读文章,揣摩赏析合作讨论:通过小组间合作,让学生在文中画出文中小溪所经历的障碍及流经的坦途引导学生:小溪在林中冲破重重障碍奋然前行,这和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有什么相似的地方?作者从自然景观中感悟到怎样的.人生哲理?谈谈作者是怎样领悟到这些人生哲理的。

让学生主动说出来,并和同学讨论交流。

(三)概括总结,加深印象让学生理解:(1)溪流行进中不断出现的障碍,就像是人们生命历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2)溪流在前进中越过障碍,要集聚力量,要坚持到底,人们战胜困难同样要有毅力,同样要不懈地进行斗争;(3)溪流行进中有分有合,但都有着共同的终极目标——流向大洋,人生奋斗也要有自己的终极追求;(4)小溪在与障碍持续搏斗中创造了时间和生活,人生也是如此,如果平平坦坦,没有遇到什么困难,同样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生活和时间;(5)溪流和周围的景物构成了美的境界,战斗的人生也同样是美丽的。

第2课林中小溪(九年级上苏教版)-教学教案

第2课林中小溪(九年级上苏教版)-教学教案
第8页 共14页
言很美丽,更重要的是,课文中用了 白描的手法,把它们当作有感情、有 灵魂,有人格精神的人来表现。提 问:你们能结合文中详细内容来谈谈 自己的体会吗? 5.讲解:作者对大自然充溢了酷爱,所 以在文章中到处表达了他对小溪和 森林的赞美之情。课文在这种感情 支配下组织行文,一挥而就。指导学 生从把握作者思想脉络来理清层次。 6.让学生自读课文,以加深对课文的
第10页 共14页
小溪当作人来写,比方“仿佛在幸免 不了的一场搏斗中收紧肌肉一样” “小溪毫不吝啬地将它灌满水,并继 续前进,而留下那水塘过它自己的 日子”等,这些句子用拟人的手法, 就把小溪写得很活泼,而且带有人 的思想感情。文中写小溪在林中冲 破重重障碍奋勇前进,就像是一个 人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勇往直前一 样。 5.熟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最终明
第 2 课林中小溪(九年级上苏教版)-教学教案
第 2 课林中小溪 教学内容 本文通过描写小溪勇往直前、冲决一切的精神,表达了作者的人 生信念。 教学目标 学问与实力 1.学习通过朗读了解课文大意。 2.领会课文中描写的大自然的美丽风光。 3.学习课文中白描手法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
第1页 共14页
1.通过朗读品尝文章语言。
第11页 共14页
确:遇到障碍(第一次冲击)——遇 到大的障碍(其次次冲击)——冲刷 倒百年云杉(第三次冲击)——分 流、合流 6.自读课文。 三、老师小结,布置作业(约 分钟) 老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小结:有位作家这样评价普里什文 的散文——时而有如芳草簌簌作
第12页 共14页
声,时而有如清泉潺潺流淌,时而有 如百鸟鸣,时而有如薄冰静静脆响 ……结合课文细致体会。 2.指导学生完成课后练习三。 1.结合朗读,体会课文语言特点。找 出自己喜爱的语段,细致品读。 2.完成课后练习三。 教学步骤 (第 2 课时) 其次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老师活动 学生活动

苏教版九上《2林中小溪》课文全文

苏教版九上《2林中小溪》课文全文

苏教版九上《2林中小溪》课文全文假设你想了解森林的心灵,那就去找一条林中小溪,顺着岸边往下游或许下游走一走吧。

刚开春的时分,我从那条心爱的小溪边走过。

下面就是我在那儿的所见所闻和所想。

我看见,流水在浅的中央遇到云杉树根的阻碍,于是冲着树根潺潺鸣响,冒出气泡来。

这些气泡一冒出来,就迅速地漂走,不久即破灭,但大局部会漂到新的阻碍那儿,挤成白花花的一团,老远就可以望见。

水遇到一个又一个阻碍,却毫不在乎,它只是聚集为一股股水流,似乎在防止不了的一场格斗中收紧肌肉一样。

水在颤抖。

阳光把颤抖的水影投射到云杉树上和青草上,那水影就在树干和青草上忽闪。

水在颤抖中收回淙淙声响,青草似乎在这乐声中生长,水影显得那么谐和。

流过一段又浅又阔的中央,水急急注入狭窄的深水道,由于流得急而无声,就似乎在收紧肌肉,而太阳不甘寂寞,让那水流紧张的影子在树干和青草上不住地忽闪。

假设遇上大的阻碍,水就嘟嘟哝哝地似乎表示不满,这嘟哝声和从阻碍上飞溅过去的声响,老远就可听见。

但是这不是示弱,不是诉怨,也不是绝望,这些人类的感情,水是毫无所知的。

每一条小溪都坚信自己会抵达自在的水域,即使遇上像厄尔布鲁士峰一样的山,也会将它劈开,早晚会抵达……太阳所反映的水上涟漪的影子,像轻烟似的总在树上和青草上晃动着。

在小溪的淙淙声中,饱含树脂的幼芽在开放,水下的草长出水面,岸上青草越发茂盛。

这儿是一个静静的旋涡,旋涡中心是一棵倒树,有几只亮闪闪的小甲虫在安静的水面上打转,惹起了粼粼涟漪。

水流在抑制的嘟哝声中稳稳地流淌着,它们兴奋得不能不相互呼唤:许多支有力的水流都流到了一同,集分解了一股大的水流,彼此间又说话又呼唤——这是一切离开一同又要分开的水流在打招呼呢。

水惹动着新结的黄色花蕾,花蕾反又在水面漾⑨起波纹。

小溪的生活中,就这样一会儿泡沫频起,一会儿在花和晃动的影子间收回兴奋的招呼声。

有一棵树早已横堵在小溪上,春天一到竟还长出了新绿,但小溪在树下找到了出路,匆匆地奔腾着,晃着颤抖的水影,收回潺潺的声响。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林中小溪》课件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林中小溪》课件

他的作品主要是通过对大自然的诗一般的 感受,展示了人的精神生活,歌颂 人的创 造力
26.05.2019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友情提供:
课文在哪些地方体现了 大自然的美 丽和小溪所显示Biblioteka 的生命力? 林中的美丽景色: 一,—;
小 溪的生命力: ,等。
26.05.2019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友情提供:
课文中用了白描的手法,把小溪当作有感情、 有灵魂,有人格精神的人来表现。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友情提供:
26.05.2019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友情提供:
26.05.2019
白桦林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 友情提供QQ:
764723079
个人收集整理,仅供交流学习!
“仿佛在避免 不了的一场搏斗中收紧肌
肉一样” “小溪毫不吝啬地将它灌满
水,并继续前进,而留下那水塘过它
自己的 日子”等,这些句子用拟人的
手法, 就把小溪写得很活泼,而且带
有人的思想感情。文中写小溪在林中
冲 破重重障碍奋勇前进,就像是一个
人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勇往直前一 样。 26.05.2019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友情提供:
作者对大自然充满了热爱,所以在文章中 处处体现了他对小溪和 森林的赞美之情。 课文在这种感情支配下组织行文,一气呵 成。你能把握作者思想脉络来理清层次?
遇到障碍(第一次冲击)——遇 到大 的障碍(第二次冲击)——冲刷 倒百 年云杉(第三次冲击)——分 流、合 流
26.05.2019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友情提供:
.课文把小溪冲破层层障碍夺路而出的情景写活了, 你觉得这样写表达了怎样的情趣?
26.05.2019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友情提供:

九年级语文上册2林中小溪教案苏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2林中小溪教案苏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2林中小溪教案苏教版第一篇:九年级语文上册 2 林中小溪教案苏教版林中小溪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通过朗读了解课文大意。

2.领略课文中描写的大自然的优美景色。

3.领略大自然的美和小溪所显示的生命力;理解作者的生活信念和人生理想。

教学过程导入交通的发达已使我们失去了远方。

车轮滚滚,机翼轰鸣,传说中的天涯海角只要数个小时便能抵达。

但人们依然习惯于到远方去寻找风景,去“回归自然”。

只是在万水千山踏遍的豪情里,有谁想到过,就在我们生活的大地上,在我们的身边,在我们与自然之间,还有那么多生动有趣的事情,有那么多优美的风景;又有多少人愿意将匆匆太匆匆的脚步停下来,做一个大地的阅读者,去倾听风声、鸟鸣和虫唧,去辨识树木的年轮,去寻觅鸽群的踪迹?在大地这本翻开的书页上,前苏联作家米·普里什文作为一名大地阅读者的先行者,留下了他的足迹和一批珍贵的自然文本。

课件显示教学目标教学板块之一:初读课文下面就先请同学们用13分钟时间以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并完成以下任务:【学生活动1】阅读《林中小溪》,初步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

注意:①要读准字音,读出感情,正确把握语调、语气。

②勾画生字词这篇课文写出了小溪和森林的美丽,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林中小溪》,体会大自然的美丽,并初步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注意要读出感情,正确把握语调、语气,自己喜欢的段落可以多读几遍。

在读书过程中,你们遇到过字词障碍吗?或者你认为比较重要的字词,把它们提出来和大家共享。

【课件显示】颤(chàn)动涟漪(liányī)潺潺(chán)簌簌(sù)萦(yíng)绕惬(qiâ)意和煦(xù)分道扬镳(biāo)吝啬(lìn sâ)干涸(hã)1 教学板块之二:整体感知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课文的阅读,了解了小溪在林中的经历。

那么先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画出文中描写小溪所经历的障碍及流经的坦途的句子。

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林中小溪》参考课件

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林中小溪》参考课件
林中小溪
读课文, 读课文,注音或写汉字
潺潺
lianyi
xuuan
思考人生:
小溪在林中冲破重重困难, 小溪在林中冲破重重困难,这和一
个人的生活有什么相似之处? 个人的生活有什么相似之处?
读一读, 读一读,想一想 1、为什么第一段说林中小溪是森林的心 、 灵?
2、作者对自然景物进行了精细的描写, 、作者对自然景物进行了精细的描写, 你能结合自己的理解谈谈这些描写的作用? 你能结合自己的理解谈谈这些描写的作用?
课外拓展: 课外拓展: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7.①这首诗感情浓郁,但前后基调不同, . 这首诗感情浓郁,但前后基调不同, 前四句 ,后四句 , 前后形成鲜明对比。 前后形成鲜明对比。(2分) 分 ②请描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 请描述“沉舟侧畔千帆过, 所展现出的画面, 春”所展现出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2024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林中小溪》教案苏教版

2024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林中小溪》教案苏教版
展示一些关于小溪的图片或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小溪的魅力或特点。
简短介绍小溪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 课文阅读与理解(10分钟)
目标: 让学生理解《林中小溪》的内容,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பைடு நூலகம்过程:
让学生阅读课文《林中小溪》,理解小溪的流淌过程和文中使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分析课文中的关键句子和段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溪的意象和作者的表达手法。
强调课文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和审美鉴赏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欣赏优秀的文学作品。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林中小溪》的读后感,以巩固学习效果。
教学资源拓展
1. 拓展资源
- 文学作品: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描写自然景物的文学作品,如《草原》、《海上日出》等,以比较不同作者的写作风格和表现手法。
板书设计
一、课文标题:《林中小溪》
二、课文主要内容:
1. 小溪的流淌过程
2. 小溪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三、课文主题思想:
对自然的热爱和保护
四、修辞手法分析:
1. 比喻:小溪像一条银色的丝带,蜿蜒曲折地穿过林间
2. 拟人:小溪唱着欢快的歌儿,一路向前
3. 象征:小溪象征着生命的流动和自然的活力
4. 对比:小溪与周围环境的对比,突出小溪的美丽和独特
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对于文章的阅读和理解能力有了一定的提升。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已经掌握了基本的阅读技巧,能够独立阅读并理解文章大意。同时,他们对于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也在不断提高,能够识别并分析一些基本的文学手法。
然而,由于学生的学习背景和兴趣的差异,他们的语文能力、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各有不同。有些学生可能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较弱,对于文章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理解不够深入。此外,部分学生可能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度不高,对于保护环境的意识较为薄弱。

九年级语文上册 2《林中小溪》 苏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2《林中小溪》 苏教版

本文用白描和拟人手法表现小 溪和森林之美,语言活泼自然,自由诵 读课文,选择你所感兴趣的句子,吟哦 讽诵,感悟其妙处。
课文中有很多地方都把小溪当作人来 写,比如“仿佛在避免不了的一场搏斗 中收紧肌肉一样”“小溪毫不吝啬地将 它灌满水,并继续前进,而留下那水塘 过它自己的日子”等,这些句子用拟人 的手法,就把小溪写得很活泼,而且带 有人的思想感情。文中写小溪在林中冲 破重重障碍奋勇前进,就像是一个人面 对生活中的困难,勇往直前一样。
小溪在林中冲破重重障碍奋然前行,这和 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有什么相似的地方?作 者从自然景观中感悟到怎样的人生哲理
①溪流行进中不断出现的障碍,就像人们生命 历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
②溪流在前进中越过障碍,要集聚力量,要 坚持到底,人们战胜困难同样要有毅力,同 样要坚持不懈地进行斗争;
③溪流行进中有分有合,但都有着共 同的终极目标——流向大洋,人生奋 斗也要有自己的终极追求;
车轮滚滚,机翼轰鸣,传说中的天涯海角,转 瞬便能抵达。但人们依然习惯到远方去寻找风景 ,去“回归自然”。只是在万水千山踏遍的豪情里 ,有谁想到过,就在我们的身边,在我们与自然 之间,还有那么多生动有趣的事情,有那么多优 美的风景;又有多少人愿意停下匆匆太匆匆的脚 步,做一个大地的阅读者,去倾听风声、鸟鸣 和虫唧,去辨识树木的年轮,去寻觅鸽群的踪迹?
拓展阅读
降落伞(普里什文)
连蟋蟀也听不见草丛中有自己同伴的声音,
它只轻轻地叫着。在这样宁静的时候,被参天的云
杉团团围住的白桦树上,一张黄叶慢慢地飘落下来。
连白杨树叶都纹丝不动的宁静时候,白桦树叶却飘
了下来。这张树叶的动作,仿佛引起了万物的注意,
所有云杉、白桦、松树,连同所有阔叶、针叶、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你能从以上语句概括“小溪”的性格特点吗?
认定一个目标,什么也阻挡不了; 自信、乐观、顽强、渴望战斗的生活; 享受着与困难斗争所带来的无穷乐趣。
感悟:(观水非水) 林中的小溪还仅仅 是自然界那条流淌的 小溪吗?
在林中流淌的小溪,和人们的生命之流有不少相似的地方:
①溪流行进中不断出现的障碍,就像人们生命历程中遇到的种种 困难; ②溪流在前进中越过障碍,要集聚力量,要坚持到底,人 小 溪
普 里 什 文
古人观山水
观山是山,观水是水
观山非山,观水非水
观山还是山,观水还是水
林 中 小 溪
普 里 什 文
检查预习
1.生字词 颤动 涟漪 潺潺 干涸 簌簌 萦绕
2.思考: 林中的这条小溪流经了哪些地方? 又浅又阔的地方---狭窄的深水道---静静的旋 涡---流过树下---宽阔的洼地---两岸紧夹之中 ---圆形的水湾---冲击陡岸---从悬崖上跌落--冲刷百年云杉---从密林里流到空地上---分流 汇合
作业:品味语言
我们之所以能感受到小溪和森林的美 丽,一方面是因为文章的语言很优美,更 重要的是,课文中用了白描的手法,把它 们当作有感情、有灵魂,有人格精神的人 来表现,作者把溪水冲破障碍夺路而出发 情景写活了,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画出 相关的句子体会。
课外阅读推荐
《语文读本》——
《漓江》、《桂林山水》《周庄水韵》
③溪流行进中有分有合,但都有着共同的终极目标——流向大 洋,人生奋斗也要有自己的终极追求; ④小溪在与障碍持续搏斗中创造了时间和生活,人生也是如此,如 果平平坦坦,没有遇到什么困难,同样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生活和 时间; ⑤溪流和周围的景物构成了美的境界,战斗的人生也同样是美丽 的。
作者由景生情、由情悟理,情景相生, 感悟中又坚定了自己的人生信念。
遇到障碍-遇到大的障碍-冲刷倒百年云杉-分流· 合流
(第一次冲击) (第二次冲击) (第三次冲击) (归结)
自由跳读课文(观水是水)
划出课文中能证明林中的这条小溪 最终会流向大海(大河.大洋)的词或句, 并谈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普里什文有一支生花的妙笔,善于将普普 通通的词汇灵活地搭配起来进行描写,一切 都具有触摸得到的可能性 ---高尔基
请画出文中小溪所经过的障碍和流经的坦途
障碍: 如“流水在浅的地方遇到云杉树 坦途:
根的障碍”狭窄的深水道;旋涡 的中心是一棵倒数;有一棵树早 已堵在小溪上;……
如“圆形的水湾”; 来到一个宁静的水湾; 溪水溶溶像一个湖; 水面在艳阳朗照下开阔了起来。
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脉络
• 溪水在林中冲破阻力奋然流动:
提升:(观水还是水) “溪如人生”也好, “人生如溪”也罢.“溪” 还是那条“溪”,人生却 掌握在我们手中. “自信. 乐观.积极.拼搏”的人 生才会“赢”
写作亮点
• 采用第一人称和主观视角的方式述说。“我” 是目击者、见证人,“我”述说了小溪流经树 林全程每一段中变化着的情态,所描写的景物 也无不浸透了作者的主观情感和美学评价。他 把我们拉进了作品,我们也仿佛随同他作了一 次小溪之行。 • 诗的深警和反复回荡的旋律 • 语言活泼自然,还有作者的个性特征 1、口语色彩 2、直观现实性 3、睿智、深沉,字里行间不时透露出灵气
画出文中作者的议论,分析一下表达了什么思想?
作者想借小溪在林中冲破重重障碍的描写表达 自己人生感悟:作者认为生活本身就充满艰难
困苦的,每个人都是为战胜困难而生,没有 同困难作斗争的人生是没有意义的人生的。
作者对“时间”和“生活”的认识有独到之处, 人生就是一条充满与困难持续搏斗的道路,时间 由此被创造出来。搏斗持续不断,生活和人的自 我意识就会在持续不断中形成。作者经过这一番 感悟,他的思想,认识已经达到自由的“大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