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意义
纪念五四运动的意义

纪念五四运动的意义一、引言: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事件之一。
在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了,它标志着中国人民追求民主和自由的新时代的开始。
作为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一次爱国运动,五四运动具有深远的影响和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阐述纪念五四运动的意义。
二、推动思想解放:培育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1.启蒙中国青年:五四运动呼吁拒绝外来势力与权威观念,提倡独立思考。
当时,许多优秀年轻学生走上街头表达他们对于政府无能与传统观念束缚下所产生失望之情。
这激起了广泛的反对情绪,并成为当时社会变革与知识革命浪潮中燎原之火。
2.推崇科学理性:五四运动鼓励人们追求真理,并促进了科学方法论在中国社会中广泛传播与接受。
无论在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社科领域,人们开始注重实证和理性思考,并且将它们应用到对社会问题的研究中。
3.塑造新文化:五四运动催生了一股新文化运动,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转折点之一。
新文化运动以革新传统社会制度、发展现代科学技术、倡导自由平等为目标。
它推动着中国知识界的大规模思考和创作,既有艺术家的创作,也有学者提出的理论建议。
三、探索民主政治:引领改革开放与国家建设1.民主意识觉醒:五四运动激励了中国人民对于民主权利的追求。
尤其是五四爱国运动后,广大探求自由平等的知识分子积极投身于国家建设与人民解放斗争。
他们通过各种途径向反帝斗争贡献力量,使得中国民族意识更加强烈。
2.倡导宪政体制:五四运动为中国探索现代政治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无能非国殇”的呼声推进了现代宪政理念在中国传播并深入人心。
随后,中国的现代民主实践逐渐加强,并在新中国的建设中体现出来。
3.启发教育改革:五四运动引领了中国教育的现代化和改革。
学校课程从古典文化向现代科学转变,培养了大批具有国际视野和专业技能的人才。
此外,五四运动还推动了女性平等教育与妇女解放运动。
四、激发爱国情感:鼓舞社会前进与伟大复兴1.振奋民族精神:五四运动创造性地融合了爱国主义与民主思想,成为推进全面革命和反帝斗争精神的重要力量源泉。
五四运动的意义3点

五四运动的意义3点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次运动,其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将从社会革命、政治觉醒和文化独立三个方面来阐述五四运动的意义。
第一,五四运动是一次社会革命的爆发。
五四运动的爆发背景是当时中国社会的不平等和不公正。
在那个时期,中国正遭受列强的侵略和殖民,国家独立和民族尊严受到严重损害。
中国的传统观念和体制已经不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
因此,五四运动成为了中国社会革命的先声。
运动中的学生和知识分子通过游行示威、宣传鼓动等方式表达了他们对不平等和不公正的不满和抗议。
五四运动的社会革命意义在于,它打破了封建体制的束缚,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改革。
第二,五四运动是中国政治觉醒的开端。
五四运动的爆发使广大的中国人民第一次意识到了国家独立和民主政治的重要性。
人们开始关注政治问题,关注国家的未来。
一些重要的政治团体如中国青年党和国民党等相继成立,开始探索中国政治发展的道路。
五四运动还促使中国知识分子放弃封建的忠诚而投身进现实的政治活动。
在五四运动后,民主和自由思想在中国社会开始蔓延,政治意识的觉醒成为推动中国现代政治进程的重要力量。
第三,五四运动是中国文化独立的开始。
五四运动的爆发是中国现代文化独立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当时中国的文化被西方的文明冲击并受到了很大的压迫,中国人民对自己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自信减弱。
五四运动的领导者们提倡“民主主义”和“科学”作为对抗西方文明的武器,他们主张以科学精神为指导,吸收西方文化和知识,同时也要保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
五四运动对文化独立的追求是以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冲击和侵略为背景的,它推动了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和国际化。
五四运动不仅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转型,也为中国现代文化的多元发展奠定了基础。
总的来说,五四运动的意义是多方面的。
它不仅是一次社会革命的爆发,推动了社会进步和改革,还是中国政治觉醒的重要开端,推动了国家民主政治的发展。
同时,五四运动也是中国文化独立的开始,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更新与发展。
五四运动的影响及意义

五四运动的影响及意义
1、揭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是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开端。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世界革命爆发后,世界历史进入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工人阶级在这场运动中显示出强大的政治力量。
它不再是资产阶级的追随者,而是在斗争中作为运动的主力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运动的矛头指向帝国主义,因为从世界革命战线的角度看,帝国主义属于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2、它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从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条件。
3、五四运动是新文化运动的延续和发展。
它把反对封建迷信的民主和科学思想从知识分子中传播到全国。
同时,它促进了文学革命的深入和广泛发展,开创了中国文学的时代,使中国科教事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4、五四运动促进了全民族的思想解放,各种西方新思想相继传入中国。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对中国的思想政治状况产生了重大影响。
五四运动的意义分点

五四运动的意义分点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具有深远影响的重要事件,它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以下是五四运动的意义分点:一、激发了民族自豪感: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的高潮,在国人中产生了强烈的爱国情感和自豪感。
学生们通过抗议运动表达了对国家困境的关切和不满,展现了民族振兴的愿望。
这使得中国人对国家的认同感大大增强,鼓舞了人们在不公正的环境中寻求民族独立和自由的决心。
二、发起了知识分子的觉醒:五四运动是中国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和社会制度的质疑与挑战,是新思想的兴起和传播之源。
运动中,学生们高举反对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旗帜,呼唤着新文化、新思想的到来。
五四运动使得大量知识分子开始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弊端,并积极吸收西方先进文化和科学知识,推动了中国知识界的更新与变革。
三、促进了妇女地位的提升:五四运动中,许多青年女学生积极参与了抗议活动,并主张争取妇女权益与平等。
运动期间,妇女群体展示出了积极的社会参与意识和自我主张的精神,为妇女争取到了更多的权益和社会地位。
此后,中国社会对待妇女问题的态度发生了转变,妇女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妇女解放运动也由此得以发展壮大。
四、启发了文化艺术的创新:五四运动先后提出了“新文化运动”和“白话文运动”,提倡文学艺术多样化和创新。
运动中,五四文人呼吁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以此使文化更加接近民众。
同时,他们倡导自由个性的表达,鼓励大众艺术的发展。
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文化人物和文学作品,如胡适、鲁迅等,为中国现代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五、培养了青年的社会责任感:五四运动中,学生们通过示威游行、罢课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诉求,展现了对时局的关心和积极的社会行动。
运动结束后,此种社会责任感在青年中得到进一步培养和强化。
许多参与过五四运动的学生毕业后选择投身社会改革运动和政治活动,成为中国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发挥了极大的影响力。
综上所述,五四运动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了解五四运动的意义

了解五四运动的意义了解五四运动的意义一、引言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一场革命运动,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对五四运动的详细分析,探讨其在政治、文化、教育、社会等方面的意义。
二、政治意义1. 民族意识觉醒:五四运动是中国民族意识觉醒的象征。
当时,中国正面临民族危亡的境地,西方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侵占中国领土和剥削经济。
五四运动激发了广大青年的民族自强精神,催生了爱国主义思潮。
2. 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兴起,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批判、西方文化的吸收,倡导民主、科学、自由的新文化观念,为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3. 推动共产党的产生:五四运动对于共产党的产生具有重大意义。
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其中不乏五四运动的参与者。
五四运动培养了一支由知识分子组成的新的思想精英群体,为以后的革命事业提供了坚实基础。
三、文化意义1. 语言文字改革:五四运动对于中国的语言文字改革起到了推动作用。
在这场运动中,一些学者提出了“白话文运动”的主张,主张用通俗易懂的白话来进行文化传播,推动了汉字拼音的普及。
2. 文学艺术革新:五四运动对中国的文学艺术产生了巨大影响。
五四运动后,一批新的文学家、艺术家崛起,他们追求表现个体命运、关注社会现实、推崇个性自由等新的思潮,为中国现代文学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 女权意识觉醒:五四运动对中国女性的解放运动起到了推动作用。
在这场运动中,一些女性参与到示威游行等活动中,呼吁平等的婚姻、教育和社会地位。
五四运动为中国妇女争取平等权益提供了契机。
四、教育意义1. 改革传统教育:五四运动对中国传统教育体制的改革具有深远影响。
运动后,学生中兴起了反对旧式教育的倾向,主张民主、科学、自由的教育观念,推动了中国近现代教育制度的建立。
2. 引进西方教育理念:五四运动为引进西方教育理念提供了桥梁。
运动期间,一些学者洋务派、留学生返回国内,他们积极倡导西方科学、技术和教育理念,推动了中国的科学教育的发展。
五四运动的意义

五四运动的意义五四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运动,发生于1919年5月4日。
这次运动以反对日本对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对于中国西南地区的问题为导火线,最终发展成了一场反对封建统治和追求民主自由的运动。
五四运动的重要意义可以从多个方面来理解:一、民族意识觉醒五四运动加深了中国人的民族意识觉醒。
此前,因为外部环境的影响和内部统治者对于文化的压制,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较弱。
五四运动中,学生们反对不平等条约、主张国家独立、民族尊严和文化自觉,使得整个社会开始有了更加清晰的民族自豪感。
二、启蒙思想的传播五四运动以较大程度上启蒙思想的传播为特征。
运动期间,新文化运动得以兴起,学生们开始反对传统的封建礼教,主张新文化、新思想和新道德。
这种思想传播让更多人有了启蒙的机会,也为中国的现代化形成提供了思想基础。
三、促进了政治改革五四运动为实现政治改革提供了动力。
当时的政府存在着很多问题,例如贪腐严重、官僚专制、人民权利无保障等,在运动中得到了学生们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运动后,政府为了平息社会的不满和恢复民众的信任开展了一系列政治改革。
四、革命思想的传承五四运动传承了新文化运动的精神,向世人传达了革命的思想。
例如民主、科学、自由、平等等等,这些思想对于中国20世纪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五、革命先驱的凝聚力五四运动促成革命先驱的形成及团结,为以后的中国革命奠定了基础。
五四时期,林育南、陈独秀、毛泽东等许多共产主义先驱均在此时期涌现出来。
这些先驱人物的成长与五四运动密不可分,他们与运动时期形成的新知识分子群体联结在一起,为中国的革命进程打下深厚的基础。
总之,五四运动的意义深刻而广泛,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乃至现代史的重要里程碑之一。
它不仅标志着一个导向更加明确的民族主义成长和觉醒,而且也是中国近代政治、文化和思想的基础之一,成为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源头和传承。
五四运动具有怎样的意义

五四运动具有怎样的意义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次民主革命运动,为中国的政治、文化和社会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将从政治、文化和社会角度描述五四运动的意义。
首先,五四运动在政治上具有重要意义。
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众普遍生活贫困,民族意识被压抑,国家受到外国列强的欺凌。
五四运动以抵制巴黎和会协定为起点,呼吁废除不平等条约和外国特权,要求恢复中国的独立和民族尊严。
这对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为中国的国家独立奠定了基础,为以后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提供了政治上的动力和基础。
其次,五四运动具有深远的文化意义。
五四运动的精神是“民主、科学、革命、进步”,提倡科学思想、民主政治和工业化,反对封建迷信和文化保守主义。
五四运动以反对儒家传统和传统文化为核心,呼吁学习西方文化和科学知识,推崇个人自由、人权和平等等理念。
这为中国的文化进步和现代化开拓了思路,为中国的文化独立和民族精神的复兴提供了动力。
五四运动还在社会上具有重大意义。
五四运动是中国青年的自觉觉醒和解放运动,是年轻一代反对封建传统和殖民侵略的集体行动。
五四运动呼吁提高妇女地位,倡导男女平等,推动了中国社会性别观念的转变,为妇女解放运动奠定了基础。
此外,五四运动还强调大众教育的重要性,提倡普及教育,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最后,五四运动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五四运动是中国民主革命的起点和开端,为中国的革命事业提供了动力和基础。
五四运动激发了广大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为后来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打下了思想基础。
五四运动也是中国现代思想史的重要时期,孕育了许多思想家、文化名人和社会改革家,对中国社会和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总之,五四运动具有政治、文化和社会上的重要意义。
它为中国的国家独立和民族精神的复兴提供了动力,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思想和文化的支持,为中国的社会进步和革命事业打下了基础。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座丰碑,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至今仍然被广大人民铭记和纪念。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一、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1、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彻底地反对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2、无产阶级开始登上了政治舞台,起了主力军的作用;青年学生发挥了先锋作用。
3、李大钊和陈独秀等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指导和推动了运动的发展,并起到了领导作用。
4、五四运动发生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之后,是当时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
5、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6、是一场广泛传播民主和科学的运动,体现了民主、科学的精神;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体现了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
7、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从思想上和干部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准备。
二、中共成立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新”在哪里?
1、中共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
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之所以成功,其根本原因就是有一个坚强有力的、密切联系群众的先进政党,作为全国革命力量的领导核心。
2、中共的成立,使中国人民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特别是中共“二大”制定了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
3、中国革命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
4、在组织上确立了正确的领导集体。
5、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成为中共革命的主力。
6、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表明: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人民的解放,为国家的富强,为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为共同富裕而不懈努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在中国近代,帝国主义与中国封建势力、买办势力相勾结,为中国社会的前进设置了更大障碍,中国只有通过斗争摆脱殖民主义统治,才能走上历史发展的正常轨道。
中国在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中的失败,根本原因并不在于经济技术的落后,而在于统治集团的反动腐朽。
对“和”、“战”问题,应当具体分析。
但在外国已经大举入侵的情况下,“主和”实际上就是投降卖国。
把“主和”说成“明智”、“爱国”是对历史的曲解。
近代中国农民的自发反帝斗争是以笼统排外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带有原始、落后的色彩,但它本质上是爱国的、正义的、进步的,把他们的排外与封建顽固派的排外混为一谈是错误的。
同样,对“反排外”也应具体分析,“反排外”的既有积极学习西方,谋求救国自强的先进人物,也有甘心受列强奴役的惧外、媚外之徒,绝不应一概予以肯定。
中国历史的发展已经证明,只有经过无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社会主义,才是中国真正的出路。
认为“向西方学习”是中国“唯一的出路”的观点是与历史事实相违背的。
关键词:帝国主义;殖民侵略;自发反帝;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图分类号:K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409(2006)03-0041-06近年来,在中国近代史的研究中一些同志在一系列问题上提出了新的观点,有些新观点对研究工作的深入显然起了积极作用,但有些新观点是否正确似乎还须要商榷。
一、如何看待帝国主义的殖民侵略研究中国近代史,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看待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殖民侵略。
按照传统观点,我们对帝国主义的殖民侵略是采取否定态度的。
对此,一些同志提出了不同意见。
他们认为,殖民侵略虽然给中国等落后国家和地区带来了苦难,但更重要的是带来了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打破了这些国家长期停滞落后的状况,把它们拉进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对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历史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因此,在评论殖民侵略时,应该首先强调它的进步性。
他们认为,我们对殖民侵略持否定态度是从“狭隘的民族感情”出发,是违背历史唯物主义的。
这些同志的观点是否正确呢?我们从不否认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对落后国家起过积极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资本主义在各国的发展从来是有先有后,很不平衡的。
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曾远远落后于英国,德国、俄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又比法国晚得多。
这些曾经处于落后地位的国家在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过程中,无疑曾受到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巨大影响和推动。
这种影响和推动是通过多种形式进行的,其中虽然也包括和平的交往,但更多的是通过激烈的经济竞争以至残酷的军事较量。
先进国家对落后国家的评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一些重大分歧林华国历史与评论打击往往是迫使落后国家急起直追的重要动力。
但是,这种打击只能在一定限度内才能推动落后国家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这个限度就是:落后国家必须基本上保持自己的独立主权。
世界历史证明,凡是陷入了殖民主义的魔掌,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国家和地区,在它们摆脱殖民统治以前,都被剥夺了赶上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可能性,长期处于极端贫困和落后的悲惨境地。
殖民统治者虽然也把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带到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但这种“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主要作用乃是更有效地榨取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血汗以加速殖民帝国的经济发展,而给殖民地半殖民地留下的则是遍地白骨。
当然,殖民侵略客观上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破坏落后国家的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并促使这些国家产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但是,殖民主义者所允许和需要的只是依附于帝国主义并为帝国主义服务的买办性的资本主义(如中国以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官僚买办资本主义),而对于落后国家的民族资本主义则极力扼杀。
它们绝不允许殖民地半殖民地摆脱落后的附庸地位,走上独立地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殖民主义者对落后国家的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所起的作用也并不是只有破坏的一面。
他们为了对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进行统治,必须与这些国家的反动统治阶级结成同盟,因此,他们总是致力于保护这些国家原有的落后的生产关系和反动的阶级,压制进步力量,绞杀人民革命斗争。
在近代中国,正是由于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买办势力相互勾结,使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大山由一座增加为三座,给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增加了新的严重困难,在中国社会前进的道路上设置了新的障碍。
有的同志认为,殖民地半殖民地毕竟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一部分,中国由独立的封建国家变为半殖民地乃是历史的进步,而这个进步应归功于外国殖民侵略。
这些同志忽略了或有意回避了一个简单的事实,即: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殖民帝国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地位和命运是截然不同的。
前者通过压榨后者加速了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后者在殖民主义的重压下根本无法摆脱贫困落后的境地。
落后国家被拉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绝不等于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而只是变成了殖民帝国发展资本主义的垫脚石。
这不是一条进步之路,而是一条没有前途的歧路。
殖民地半殖民地只有通过斗争摆脱殖民主义统治,才能离开这条歧路,走上历史发展的正常轨道,获得进步与发展。
二、如何看待近代反侵略战争中的“主和派”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是把林则徐、冯子材等坚持反侵略斗争的人物作为爱国者加以赞颂,而把琦善、李鸿章等坚持妥协投降的人物作为卖国贼加以谴责的。
对此,有些同志提出了不同的意见。
有的同志认为,在近代,由于我国经济、技术落后于西方,在对外战争中失败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因而,当时一些人主张妥协投降是有道理的,不应加以指责。
有的同志甚至认为,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反对抵抗才是实事求是的负责态度,是真正的“爱国”,而主张抵抗则是不负责任的“蛮干”。
这里,首先要讨论一个问题:中国经济技术落后能决定中国在反侵略战争中必败吗?不可否认,经济技术水平在战争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但是,绝不能把它夸大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唯一因素。
战争不是单纯的经济技术水平的竞赛,而是包括人力、物力在内的各种实力的综合较量。
仅就物力而言,一个国家物力雄厚与否也不仅决定于经济技术水平(虽然经济技术水平是很重要的因素),它还与国家大小、自然资源条件以及财政经济制度等等有密切关系。
而且,战争的胜负并不是机械地取决于双方实力的对比,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双方的实力发挥得如何。
而实力发挥的状况则取决于人心的向背、政治领导和军事领导是否正确和强有力等等因素。
美国独立战争时,美国的人力、物力远不如英国,但是,争取独立的正义事业激发了美国人民极大的积极性,使美国的实力发挥得比英国好得多,从而弥补了实力本身的不足。
美国军队和民兵虽然装备很差,供应困难,有时甚至不得不赤足在冰天雪地里行军作战,但他们以革命军队特有的勇敢和主动精神,灵活地运用游击战和散兵战术,击败了数量庞大、装备优良的英国侵略军。
拉丁美洲的海地进行反对法国殖民者的独立战争时,双方实力更是极为悬殊:一方是刚挣脱奴隶制的、只有几十万人口的落后小国,另一历史与评论方则是在拿破仑统治下正称雄于欧洲、拥有两千多万人口的资本主义大国。
但是,海地人民经过艰苦奋战,终于击败了实力雄厚的数万法国远征军,赢得了独立。
近代中国虽然在经济技术方面落后于资本主义侵略者,但其差距远没有当年海地与法国之间的差距那样大。
而且,中国不是海地那样的小国,而是拥有几亿人口和辽阔领土的大国。
中国的实力并非全面地处于劣势。
至于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精神,也并不比海地和美国人民逊色。
海地和美国人民能打败强大的侵略者,为什么中国就注定要失败呢?事实上,在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中,也不乏用落后武器打败侵略者的战例。
特别是在中法战争中,冯子材、刘永福、刘铭传等都曾多次打败法军。
中国在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中的失败,根本原因并不在于经济技术的落后,而在于统治集团的反动腐朽。
林则徐等有胆有识的抵抗派遭到排挤、打击,他们提出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民心可用”等克敌制胜的正确方针被当权者摒弃。
群众自发的反侵略斗争受到统治者压制。
甚至连冯子材等浴血奋战取得的军事胜利也被慈禧、李鸿章之流当作屈膝求和的资本。
当然,应该对丧权辱国承担罪责的反动集团中,除了投降派以外还有空谈抵抗而不务实际的顽固派。
只谴责投降派而忽略了顽固派是不对的,只谴责顽固派而为投降派开脱也是不对的。
有的同志批评我们在和战问题上有“形而上学的倾向”,“认为战是绝对的对,和是绝对的错,不问任何情况,都把主战与主和作为爱国与卖国的分界线”。
他们认为,“主战与主和的正义性”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发生转化”的。
例如八国联军战争时,主战的西太后和顽固派是十分反动的,应该否定的;袁昶等主和派“倒是有点责任感和爱国心的”[1],是应该肯定的。
事实上,我们从来没有“形而上学”地把主战与爱国等同起来,我们从来没有因为西太后和顽固派曾经主战就把他们视为爱国者,而是对他们持否定态度。
但我们认为,西太后和顽固派之所以应该否定,并不是因为他们曾经一度主战,而是因为他们对侵略者稍作抵抗后就屈膝投降,与侵略者和主和派一起镇压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
主和派与顽固派曾经是尖锐对立的。
但我们并不能因为否定顽固派就肯定主和派。
当时,主和派在向侵略者投降和镇压义和团方面比顽固派更坚决,在卖国方面比顽固派更主动。
这难道有什么值得肯定的吗?有的同志一再声明他们并不赞成投降,只是主张对“主和”进行“具体分析”,不要一概否定。
他们提出,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不应轻率地“对外开战”。
他们在进行这种“具体分析”时,却回避了这样一个“具体”事实,即:中国近代的历次对外战争都是外国侵略者强加于中国的,从没有一次是中国主动“对外开战”。
在外国已经大举入侵的情况下,中国实际上只有两条路:或者抵抗,或者投降。
“主和”实际上就是投降。
就八国联军战争而论,这次战争明明是帝国主义挑起的。
在侵略军攻占大沽,进犯天津,正式发动侵略战争之后,清政府才被迫宣布对外抵抗。
而袁昶之流在外国大举入侵的情况下,仍然反对抵抗,坚持“主和”。
试问,他们主张的“和”不是投降卖国又是什么呢?有的同志还争辩说,在一定条件下,对侵略者实行妥协退让也是可以的,甚至是唯一正确的作法。
他们举出列宁签订《布列斯特和约》的事例来证明袁昶等主和派的“正确”。
[1]对于这种论证方式,我认为是不科学的。
这些同志强调要“从实际出发”,但他们却恰恰忽视了列宁签订《布列斯特和约》时的历史条件和中国近代的历史实际之间的根本区别。
列宁签订《布列斯特和约》时的历史条件是怎样的呢?当时,十月革命刚胜利不久,新建立的苏维埃国家还十分脆弱,而国内外形势又极其险恶:外有德国的军事进攻,内有反革命的顽强反抗。
当时列宁尖锐地指出,如果在这种情况下继续对德作战,“可能甚至不需要经过几个月,而是经过几个星期,就会把社会主义的工人政府推翻”,[2](P415)人民已经取得的伟大革命成果就有完全丧失的危险。
当时唯一的出路是:对德国实行退让,争取一段喘息时间,以便集中力量“首先战胜本国的资产阶级,并且安排好广泛而深入的群众性的组织工作”[2](P410),使苏维埃政权得以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