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秦俑与希腊雕塑来看中西美术比较的发展

合集下载

中国秦汉雕塑与西方古希腊雕塑的比较

中国秦汉雕塑与西方古希腊雕塑的比较

中国秦汉雕塑与西方古希腊雕塑的比较无论是中国的古代雕塑还是西方的传统雕塑,在宗教文化,表现题材以及表现形式上都有许多本质的差异,这种差异也正是各自形成文化的民族性与独立性的前提。

在整个西方美术传统中,古希腊雕塑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西方美术崇尚的典范模式,庄重的艺术品格和严谨的写实精神,可以说都是从古希腊开始的。

多年来,这种艺术精髓曾滋润着西方美术生生不息;而秦汉时期雕塑水平达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高潮。

秦代兵马俑壮阔的气势、汉代大型陵墓石雕雄浑刚健风格共同缔结了秦汉时期的雕塑艺术,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对古希腊雕塑与秦汉雕塑进行比较的研究,做出客观的论述,对当代的雕塑的创作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秦汉雕塑与古希腊雕塑进行社会比较:一、中国秦汉的雕塑背景中国不仅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也是一个绘画、雕塑艺术非常丰富和灿烂的国家。

在中国古代,由于封建制度的压迫,雕塑的创造者一般都是地位比较低下的劳动人民,他们由于受到理论知识、生活条件、文化修养等方面的限制,使得他们没有理论史传保存下来。

尽管如此,中国的传统雕塑仍然在漫漫的历史长路上树立了一座又一座巍峨的艺术丰碑。

俑像雕塑是秦朝雕塑最大的特征。

在中国奴隶时代,阶级统治是十分残暴的。

奴隶主死后,会将其身前所使用的奴隶杀死将其陪葬,妄想永久性的继续奴役。

后来,由于生产力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因此奴隶主就改用泥塑、陶塑来代替真人殉葬,这样的风气一直延续到了封建社会。

那么秦朝作为第一个封建大一统的国家,也延续了这种风俗。

但由于这一时期劳动力需要的增加,因此用俑人代替真人从葬的风气就变得更加的兴盛起来;其次,秦始皇作为第一个封建统一大国的君主,为了炫耀其功德,因此,不惜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塑造了这样一批强大阵容的陶兵马俑。

而汉代,正是中国封建社会继秦代统一以后国力强大时期,随着社会的安定和工农业的发展,手工业技术和文化艺术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这标志着封建统一国家走向兴盛的新阶段。

秦汉雕塑与古希腊雕塑风格之差异

秦汉雕塑与古希腊雕塑风格之差异

秦汉雕塑与古希腊雕塑风格之差异摘要:什么是雕塑?在石头上做减法,用泥巴做加法,这就是雕塑。

几块石头,一堆泥巴,在刀劈斧削、搓揉捏塑之间,便有了生命的跃动,神秘的灵性,富赡的情思和深邃的意境。

这,就是雕塑的魅力,其独特的魅力渗透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雕塑艺术以一种物质形态与意识形态相交融的方式存在着,它以静态的美传达艺术家们的思想情感与审美理想;然而,中西两种不同的历史与文化背景,使同一种艺术形态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艺术风格特征。

关键词:雕塑社会背景艺术风格中国雕塑在秦汉时代踏上了第一座艺术高峰,而古希腊的雕塑同样在整个欧洲后来的雕塑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秦汉雕塑和古希腊雕塑的社会背景分析中国秦汉雕塑的社会背景。

秦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上升期,雕塑在建筑装饰、陵墓装饰和随葬品中发展,形成雕塑史上的第一个高峰。

最为壮观的就是秦始皇陵出土的兵马俑。

兵马俑的发掘,给世人展示了秦代雕塑艺术的辉煌成就。

浑厚雄健,朴实厚重,庞大强壮,气势磅礴,体现出封建社会的上升期的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具有崇高的力和数的巨大、超常的审美特征。

“汉代的艺术精神来源于以秦楚两种文化为主体的融合。

”陕西兴平霍去病石刻,是这方面的突出代表。

从秦汉艺术的社会文化背景看,秦汉艺术显示出了伟大的气魄,是一种胸怀之大,力量之大,气魄之大,趣味之大。

古希腊雕塑的社会背景。

希腊艺术的形成、发展与其社会历史、民族特点、自然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

城邦国家的奴隶主民主政体为文化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城邦国家要求公民具有健壮的体格和完美的心灵,希腊艺术中的理想形象就是既有雅典宁静的气质,又有运动员一样的体魄,这种审美标准使希腊艺术产生了古代世界理想美的典范。

希腊神话是希腊艺术的土壤,希腊神话中的“神人同形同性”的特点使神祗具有人的面貌和情感,成为促使艺术与生活息息相通的有利因素。

四年一度的奥林匹克运动会上,运动员裸体竞技为艺术家提供了塑造健美人体的条件,使他们对于人体美有较早的领悟和表现。

中外美术史4组对照人物

中外美术史4组对照人物

中外美术史4组对照人物(原创版)目录一、引言二、中国美术史对照人物1.秦始皇兵马俑与古希腊雕塑2.敦煌壁画与欧洲宗教绘画三、外国美术史对照人物1.米开朗基罗与达芬奇2.莫奈与梵高四、总结正文一、引言中外美术史是对比研究和探讨中国与外国美术发展的历史过程。

通过比较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下的艺术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各种艺术形式。

本文将选取四组中外美术史上的对照人物,分别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探讨。

二、中国美术史对照人物1.秦始皇兵马俑与古希腊雕塑秦始皇兵马俑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代表之一,其造型严谨、工艺精湛,展现了秦朝强大的军事力量。

而古希腊雕塑则以表现人体美、追求理想化的人体比例和肌肉线条为特点。

通过对比两者,我们可以看到中西方雕塑艺术在表现形式、审美观念等方面的差异。

2.敦煌壁画与欧洲宗教绘画敦煌壁画是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瑰宝,以其丰富的色彩和独特的线条表现了佛教的故事和人物。

欧洲宗教绘画则以细腻的描绘和严谨的构图为特点,展现了基督教的信仰和教义。

这两种艺术形式在题材、表现手法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但也有相似之处,如都富含深厚的宗教文化内涵。

三、外国美术史对照人物1.米开朗基罗与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达芬奇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两位艺术巨匠。

米开朗基罗以雕塑和建筑艺术为主,作品充满力量和动感,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

达芬奇则在绘画、雕塑、科学等多个领域都有卓越成就,其作品表现了人类对世界的探索和认知。

通过对比这两位艺术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风格和文化背景。

2.莫奈与梵高莫奈和梵高是印象派绘画的代表人物。

莫奈以光影和色彩的运用为特点,描绘了自然风景的美。

梵高则以强烈的色彩和独特的笔触表现了自然和人物的情感。

通过对比这两位艺术家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到印象派绘画在表现自然、传达情感等方面的异同。

四、总结通过对中外美术史上的四组对照人物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作品在表现形式、审美观念等方面存在差异,同时也有相似之处。

中国秦汉时期与古希腊罗马黄金时期雕塑之比较

中国秦汉时期与古希腊罗马黄金时期雕塑之比较
文化与探索
西部皮革
2 0 1 7年 2月
中 国秦 汉 时 期 与 古 希 腊 罗 马 黄 金 时 期 雕 塑 之 比 较
赵 田 田
( 聊 城 大学 ,山东 聊 城 2 5 2 0 0 0 )
摘 要 :中 国的秦汉 时期 与古 希腊 罗马黄 金 时期 的雕 塑在 人 类 的历 史 上都 占有 重要 的 角 色 ,两者 基 本上 是 属 于 同一 时期 ,都 推 动 了雕 塑 艺术的发展 ,但 两者之 间还存 在 着明显 的 差异 ,本 文着 重论 述 两者 之 间 的差 异 性 ,以及 形 成 这种 差 异性 的原 因,分析 秦 汉 时期 的雕 塑与 古希腊 罗马 时期 的雕 塑各 自的特 点 ,以便 于我 们更 清晰地 进行 比较 。
型文 化不 同 ,它强调 冒险和征 服 ,极具 扩 张 性 ,特别 推 重 个人 的力 量 、英雄 主义 的行 为和侵 略性 的气 质 。这种 文 化 反映 在 雕 塑艺 术 之
中就 必然 会表 现 出个 人 的 英雄 气 质 和 外 向 、奔 放 的 审 美 情 趣 。所 以 ,两者 之间 的文 化差异 是促 成其 雕塑 差异 不可 忽视 的因素 。
如 《 卡拉 卡拉 像》 表 现 的是罗 马皇帝 卡拉 卡拉 咄咄 逼人 的 形象 :卷 曲的头发 和络 腮胡 子环 绕着 一张 凶 狠紧 张 而义 冷酷 无 情 的 面孔 ,扭
转 的头部 强调 了他 那 紧张而 暴戾 的性 格 ,紧 锁眉 头 的 眼神 中流露 出 空 虚不 安 ,复杂 的明 暗关 系和头 与肩 的戏 剧 性动 作 深 刻 的表 现 出人 物 复杂 的 内心世 界 。即使是 群体 像 ,希腊 和 罗 马人 也 不希 望 在 整体
到士 兵俑 ,刻 画 的都是 生活 中普普 通 通 的人 。脸 上 的 神 色大 都都 是 深沉 而 朴实 的 ,没有夸 张 的表情 。汉 俑 也基 本 如 此 。但 是古 希 腊 罗 马 的雕 像却 不是 如此 。许多 动态 神 情都 经 过 了夸 张 处 理 。而 且 ,在 古希 腊 罗马 时期 ,有时 作者 为 了更 好 的 表现 主题 会 把形 象刻 画 成 半 裸或 裸体 形式 ,这 些 元 素在 古 希 腊 罗 马 的 大部 分 作 品 中 都 能看 到 。 但是 ,在秦汉 时期 的雕 塑 中是很 难看 的 到的 。

古希腊人体雕刻与秦代人体雕塑对比研究

古希腊人体雕刻与秦代人体雕塑对比研究

去分 析对 比吸收 了外 界哪 些 因素 ,创新 了本 地哪 些 因素 ,影 响 了外界 那些 因素 ,最 终来 还原 两 者交 流 对 比的本来历 史面 目。
一 、 人 体 艺 术 塑造 理 念 的 比较
从 公 元 前 1100年 到公 元 前 700年 ,古 希 腊 创 造 出了许 多抽 象 的或半 抽象 的图案 ,因此 这个 时期 希 腊被 称 为 “原 始 几何 图形 时代 ”或 “几何 图形 时 代 ”【1]。古希 腊 的雕 刻艺术 成型 于公 元前 7世 纪至公 元 前 6世纪 中叶 的古 风 时代 ,这个 时期 的希 腊雕 刻 主要是 吸取 了地 中海沿 岸 的古埃 及 、古波斯 等 两河 流 域 的数 学知识 ,再 在数 学 知识 的基 础上把 几 何构 图设计 转 向 了图像设 计 。古 风时代 的希腊 雕刻 ,利 用 的 主要是 木 头 、石 头 和少 量 的陶制 泥塑 ,其 造型 都 很简 单 ,使用 的雕 塑材 料 以石 头为 主 。古 希 腊雕 刻 的兴 盛始 于公 元 前 5世 纪 至公元 前 4世纪 的古典 时代 ,这个 时期 的雕 刻艺 术 家 ,以米 隆 、波 吕克里 特 、菲 狄亚 斯为 代表 。米 隆 的 《掷 铁饼 者 》和 波 吕 克里特的 《执矛者 》以及菲狄亚斯特设计的雅典卫 城雅 典 娜雕 刻 ,都 是 希腊 古典 时代 的不 朽作 品。这 个 时期 的古希 腊雕 刻基 本 以石 刻为 主 ,也有 少量 的
传 播 始 于公元 前 323年 至公元 前 1世纪 的希 腊 化 时 种 比例关 系不 同 于古希 腊 的黄金 分割 比例关 系 ,大
中西方 的艺术 交流 与对 比必 须 要建立 在 时空 对 应 和材质 、技术 对等 的基础上 ,这是讨 论两 者关 系 的 根 本 。 以往 大家 对 中西 方交 流 的讨论 主要 集 中在 交 流 的方 式 、西方 影 响 了东方 还是 东方 自主发 展等 问 题上 ,但笼 统地用 材质 出现早 晚 、简单 造 型类 同、相 似 图案 类 比来分 析 影 响的思 路 ,本 身就是 不 严谨 、 不科 学 的。交流 对 比必须 要 建立起 中西方 的参 照体 系 ,这 个体 系要 包 含艺 术 品 的形 成 思想 、材 质 、工 具 、制 作技 法和 达 到何种 展示 目的 等 因素 ,然 后再

中国秦汉雕塑与西方古希腊雕塑的比较

中国秦汉雕塑与西方古希腊雕塑的比较

中国秦汉雕塑与西方古希腊雕塑的比较无论是中国的古代雕塑还是西方的传统雕塑,在宗教文化,表现题材以及表现形式上都有许多本质的差异,这种差异也正是各自形成文化的民族性与独立性的前提。

在整个西方美术传统中,古希腊雕塑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西方美术崇尚的典范模式,庄重的艺术品格和严谨的写实精神,可以说都是从古希腊开始的。

多年来,这种艺术精髓曾滋润着西方美术生生不息;而秦汉时期雕塑水平达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高潮。

秦代兵马俑壮阔的气势、汉代大型陵墓石雕雄浑刚健风格共同缔结了秦汉时期的雕塑艺术,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对古希腊雕塑与秦汉雕塑进行比较的研究,做出客观的论述,对当代的雕塑的创作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秦汉雕塑与古希腊雕塑进行社会比较:一、中国秦汉的雕塑背景中国不仅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也是一个绘画、雕塑艺术非常丰富和灿烂的国家。

在中国古代,由于封建制度的压迫,雕塑的创造者一般都是地位比较低下的劳动人民,他们由于受到理论知识、生活条件、文化修养等方面的限制,使得他们没有理论史传保存下来。

尽管如此,中国的传统雕塑仍然在漫漫的历史长路上树立了一座又一座巍峨的艺术丰碑。

俑像雕塑是秦朝雕塑最大的特征。

在中国奴隶时代,阶级统治是十分残暴的。

奴隶主死后,会将其身前所使用的奴隶杀死将其陪葬,妄想永久性的继续奴役。

后来,由于生产力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因此奴隶主就改用泥塑、陶塑来代替真人殉葬,这样的风气一直延续到了封建社会。

那么秦朝作为第一个封建大一统的国家,也延续了这种风俗。

但由于这一时期劳动力需要的增加,因此用俑人代替真人从葬的风气就变得更加的兴盛起来;其次,秦始皇作为第一个封建统一大国的君主,为了炫耀其功德,因此,不惜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塑造了这样一批强大阵容的陶兵马俑。

而汉代,正是中国封建社会继秦代统一以后国力强大时期,随着社会的安定和工农业的发展,手工业技术和文化艺术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这标志着封建统一国家走向兴盛的新阶段。

秦俑雕塑与古希腊雕塑艺术表现手法差异之初探.doc

秦俑雕塑与古希腊雕塑艺术表现手法差异之初探.doc

秦俑雕塑与古希腊雕塑艺术表现手法差异之初探内容摘要:作为东西方雕塑艺术史上两座写实主义高峰的秦俑雕塑和古希腊雕塑,它们以其迥异的风格,在带给人们美感享受的同时,也引起了人们无限的思考。

关键词:秦俑雕塑古希腊雕塑表现手法差异众所周知,秦俑雕塑是作为秦始皇嬴政的陪葬品而埋于地下,其本意是让俑阵为秦王守灵。

中国古代特别注重丧葬,认为人死后的灵魂是永久不灭的,人死后的所在才是永久的栖身之地,因此特别注重陵寝墓地的建设。

而秦王嬴政作为封建社会至高无上的统治者,他身后世界的营造自然也同如其生前的君主专制的帝国,秦俑则是这样一支保护秦王地下王国的军队,是对真实军队的模拟。

而古希腊的雕塑则是参照人的形象来雕塑神的形象的。

古希腊人认为“神人同形同性”,他们相信,神具有与人一样的性格和形体,神只不过是更加健壮、更加完美的人。

古希腊雕塑家以严谨理性的解剖和透视为指导,以运动员、战士这些完美的英雄形象为原型进行雕塑艺术创作,赋予冰冷的大理石以生命,从而确立了理想、庄重、静穆、崇高的艺术风格。

1、秦俑雕塑与古希腊雕塑艺术表现手法的差异性:中国雕塑与中国绘画具有共同的品质――以线为主要的造型手段,不求形似,但求神似。

中国古代绘画并不以严格的解剖,透视知识来指导创作,而是根据观察所得的经验,再加上主观加工转化成艺术性形象的。

秦俑雕塑也是如此,它以凝练、简洁、严谨且有力度的线条对形象加以塑造,对细部进行精心的刻画,每位秦俑将士的表情都根据年龄,身份而有所不同。

此外,秦俑中陶马的雕塑也同样形象逼真。

秦俑雕塑在形象雕塑上体现了高度的写实性,以众多的,排山倒海的形象营造了壮大的气势。

相对而言,古希腊雕塑则更注重对形象的体积和团块感的塑造。

古希腊雕塑家们以理性的解剖来表现雕塑的结构,不仅注重形象的面部表情,且注重描绘人体的动态及其所构成的曲线美。

如著名的米洛斯的维纳斯塑像,女神端庄的容貌,丰腴的躯体,都通过合理优美的比例结构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达,做为美的化身的女神体现着健美,青春及充沛旺盛的生命力。

谈中西方雕塑艺术的不同

谈中西方雕塑艺术的不同

谈中西方雕塑艺术的不同通过一个学期的美术鉴赏课的学习,我了解了许多美术知识,如中西方绘画,书法,雕塑等等。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对中西方雕塑艺术作品的赏析,让我获得了许多以前所不知道的知识。

我最喜欢的两幅作品是中国的《秦始皇兵马俑》和法国雕塑家罗丹的《思想者》,现在我通过这两幅作品来谈谈中西方雕塑艺术的不同。

兵马俑的塑造,基本上以现实生活为基础,手法细腻、明快。

每个陶俑的装束、神态都不一样。

光是人物的发式就有许多种,手势也各不相同,面部的表情更是各有差异。

总体而言,所有秦俑面容中都流露出秦人独有的威严与从容,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强烈的时代特征。

兵马俑雕塑采用绘塑结合的方式,虽然年代久远,但在刚刚发掘出来的时候还依稀可见人物面部和衣服上绘饰的色彩。

在手法上注重传神,构图巧妙,技法灵活,既有真实性也富装饰性。

这栩栩如生的千百个官兵形象,尤其在神态、个性的刻画方面,显得逼真、自然,而富有生气。

正是由这千百个充满生气、神态各异的陶俑构成整体静态的军阵地,达到了一种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静极则生动,愈静则愈动”。

惟有这种静态的军阵才能使人们感到军阵巨大威慑力的深浅莫测。

这样恢宏的阵列,宏伟的构图,空前绝后,无与伦比。

再来谈谈罗丹的雕像《思想者》,它塑造了一个强有力的劳动男子。

这个巨人弯着腰,屈着膝,右手托着下颌,默视下面发生的悲剧。

他那深沉的目光以及拳头触及嘴唇的姿态,表现出一种极度痛苦的心情。

他渴望沉入“绝对”的冥想,努力把那强壮的身体抽缩、弯压成一团。

他的肌肉非常紧张,不但在全神贯注地思考,而且沉浸在苦恼之中。

这幅作品有三个方面的表现。

第一,雕像要体现的是一种直面人类死亡与苦难的思想,这应当是一种理性、冷静、深刻,充满着矛盾痛苦的心智活动过程。

而与站姿相比,将身躯、肢体折叠收缩起来的坐姿,更有重量感、体积感,沉稳厚重,更适于表现这样一个主题。

第二,采用这样一种俯身低头的坐姿,是因为雕像在《地狱之门》这件巨雕中所处的位置及作用使其需要与处于其下方的群雕有一种交流、呼应乃至统领的关系,而这种俯身低头下视的姿态自然是最合适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合秦俑与希腊雕塑来看中西美术比较的发展班级:08研美术学姓名:李海梦学号:2008120104作为人类文明史上的第八大奇迹,中国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发现曾令整个世界为之震惊;同样,作为欧洲文明起源地的希腊的写实性雕塑,也是艺术史上不可多得的珍贵范本。

这两朵中西艺术的奇葩,在给予人们无尽美感的同时,也向我们提出了许多富有研究性的课题。

秦俑和希腊雕塑二者作为人类历史上杰出的文明创造,都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两者均为古代写实性雕塑的优秀范例,同样服务于宗教目的,造型上以逼真再现对象为主;但在艺术表现效果、具体形体的处理方法、再现手法上却不尽相同,显现了东西方美术各自所独具的魅力。

从总体上来看,任何美的事物都是人类合目的性的、创造性的产物。

在《美术概论》中提出“雕塑是以物质实体性的形体塑造可视而且可触的立体艺术形象”从雕塑创作艺术目的上来看,秦俑与希腊雕塑的共同点是均服务于宗教性目的,但是,希腊雕塑力求的是一种理想化的美,秦俑则是在努力营造一种意象化的真,两者所追求的艺术效果截然不同。

马克思曾经说过:“希腊神话不只是希腊艺术的武库,而且是它的土壤。

”传奇的神话故事成为滋养希腊雕刻艺术成长的肥厚沃土。

在希腊神话中,有一个鲜明的特点,那就是神人同形同性:神具有人的外形和人的性格、欲望,他们像人世间的普通人一样,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甚至人性超过神性,只是他们比人更有力量,能够完全主宰人类的命运。

人世间有形形色色的人物,神话中也有各种各样的神,传说中的奥林匹斯山是众神居住的地方,在希腊雕塑的初期和成熟期都主要是为了表达对奥林匹斯众神的崇拜。

在宗教祭祀中,神像成为神庙殿堂里必不可少的中心物件。

在《艺术哲学》中写道“希腊人竭力以美丽的人体为模范,结果竟奉为偶像,在地上颂之为英雄,在天上敬之如神明”原始宗教拟人性的特点,使得希腊人为了显现众神的形象,就以绝美的、理想化的人体来加以表现。

希腊人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其内在结构上的比例,美的东西是整体的各部分取得调和关系而产生的,而求得这种调和的美直接来源于人体。

希腊雕刻家一直在探索用人体的标准比例来表现理想的、和谐的美,把人体作为了大自然最诗意的表现。

他们运用几何学的数字比例去寻求人体最佳的黄金分割率。

希腊艺术古典时期(公元前5- 前4 世纪)的雕刻家波留克列特斯(Kresilas)致力于探索雕刻形式,创作出《法则》一书,系统地阐述了人体各部分的标准比例,提出了人体头与身体之比为1:7。

古典后期的留西波斯(Lysippus)继承和发展了波留克列特斯的理论,创立了新的人体标准,提出了人体头与身体之比为1:8,他认为这样的比例更合适、更优美。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希腊雕塑所追求的正是一种程式化和理想化的美。

秦俑是中国古代灵魂不灭、生命轮回这种宗教观念的产物,中国古代人们相信前生和来世,认为灵魂不灭是真实的事实,所以特别注重丧葬,“事死如事生,礼也” 。

人们相信死后灵魂不灭,来世托生,逝去的人可以和生前一样,在彼岸世界重新生活,所以这才有了各种各样殉葬的物品。

为了物资的极大占有,要求尽量把生前的所有一切带入地下,凡不能带入地下的,便尽可能的模拟和仿制。

秦俑作为秦始皇的殉葬物,按照“事死如事生”的这种原则,要求在造型上尽量真实再现,力图同现实生活中的秦军一模一样,以便更有效地为始皇帝服务,作他地下的禁卫军。

为了充分表现这一意象,秦俑的设计者和营造者煞费苦心,利用众多直立静止体的不断重复,排列成面向东方、威武雄壮的军阵场面,在总体布局上给观者造成一种排山倒海的气势。

这种超越常人感觉界限的庞大规模,让人感觉到“如鼓万勇士而战之”的巨大力量,宛如当年始皇帝“振长鞭而御宇内”、“鞭笞天下,威震四海”、“横扫六合”、一统天下无敌军旅的真实再现。

在具体的车马、人物形象上,也都体现出意象化的特征。

例如马的双耳一律竖起,耳窝正面朝前,与现实中的战马有所不同,而与中国古代典籍中所描绘的千里马形象相近,异常机智、警觉。

在兵俑的总体神态上都突出严肃冷峻的表情,以显示秦军的刚毅勇猛。

由此可见,秦俑不是呆板再现现实的作品,而是充满了中国意象的划时代的群雕。

上面所说的是秦俑与希腊雕塑在追求艺术效果上的区别。

在造型上,两者均着意于刻画形象的逼真、写实,但两者在具体形体处理方法上面又有所不同,效果各异。

希腊雕塑侧重于身体及四肢的描写,而秦俑则相对偏重于面部表情的刻画。

希腊雕塑家们致力于追求人体最佳比例的和谐美,竭力使冰凉的大理石石材能够体现出生命的律动。

为了表现出众神无拘无束的自由个性,雕塑形态各不相同,尽量化静为动;而对于人体重要的面部表情,希腊雕塑却保持了一种超乎寻常的平静。

“要成为神的真实的肖像,只消把像塑得极尽美妙,表现出他所以超越凡人的那种不朽的恬静”②,“不表现面部的变化,骚动的情绪,特别与反常的现象,以便显出抽象与纯粹的形体,使端庄和平的雕像在殿堂上放出静穆的光辉,不愧为人类心目中的英雄与神明”③。

这也正如18世纪著名的德国艺术史家温克尔曼所说的“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

这种身体的动势和面部表情的平淡成为希腊雕塑的一个突出特征,强烈的身体动势与面部表情反差体现在整个古典时期,并向后延续。

比如我们十分熟悉的希腊雕刻名作米隆(Myron)的《掷铁饼者》,选取了体育竞技者即将抛出铁饼的一刹那,整个动作剧烈、突然,使我们明显感受到了运动的活力,倒三角形的构图,增强了不稳定的因素。

但就是在这样急剧的大幅度动态姿势中,人物的表情仍异乎寻常的舒缓静穆。

当然,希腊雕塑也有早期受埃及雕塑影响的,人物处于正面直立状,无论男女,都带有千篇一律的所谓“古风式的微笑”,但这种呆板的、模式化的表情实在谈不上是对人物面部表情的深入的、细腻的刻画。

而秦俑在人物造型上同希腊雕塑的侧重点刚好相背,与希腊雕塑多变的动态相比,秦俑的四肢和整个身体显得僵硬发直,与头脸部造型相比较,明显缺乏动感。

作为秦始皇陵的地下大军,秦俑是按兵种及临战队形创作出来的,为了表现出秦军的恢宏气势,整齐划一成为雕塑群整体结构的最高要求,它要求各个造像之间最大程度上的一致性,如果任由个体形象任意摆动、扭曲,势必会造成一种凌乱不堪的效果。

为了符合这种整齐一律,秦俑均身着统一厚重的棉衣,外罩盔甲,两臂紧贴在胸的两侧,大多呈直立站姿,给人以僵直紧张的感觉。

所以为了表现出俑人真实逼真的生气,只能通过外露的面部来集中呈现。

就其面形来说,大致可归纳为八类,有国字形、用字形、风字形、田字形、目字形、由字形、甲字形、申字形;其中,我们找不到完全相同的两个面容出来。

俑头五官细部各不相同、千姿百态,在这里,工匠们成功塑造了一批神态各异的军士形象:有气定神闲的将军,有面部表情刚勇的武官,有单纯幼稚的少年,也有憨厚腼腆的大汉和睿智的长者。

秦俑头部丰富的多样性和生动性,给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这种总体上整齐一律,个体表情却不雷同的创作,正是符合了艺术多样化中统一的审美原则。

正如我国著名美术史学家王伯敏先生所说:“我国原始先民对于人体各部分的观察认识,从来就不是平均对待的,而是把注意力放在头部特别是五官部分。

把刻画面部神情作为表现人物形象的重点,这可以认为是我国美术史重视‘传神’的优良传统的开端。

”比如在商代后期的青铜器《猛虎食人卣》中,被虎噙在嘴里的人物身体躯干简单,然而头部刻画细致,五官比例准确。

由此可见,秦俑注重面部形态的刻画是由中国古老的雕刻传统所影响决定的。

秦俑对人物面部的个性化、生动化追求,是对中国人物造型传统的继承和进一步发展。

由于中西美术传统的不同,造成两者在观察处理的方法上面也不一样:希腊雕塑是再现真实的直接模仿,而秦俑则是间接模仿,是对创作对象根本特征提炼加工后的主观再现。

温和的地中海气候使希腊人有了广阔的露天活动和运动的场所。

四年一度的奥林匹克运动会上,各城邦运动员裸体竞技,健美的体魄为雕刻家们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美的范本。

大多数雕刻家以奥林匹克竞技优胜者为创作范本,直接模仿。

希腊古典盛期最伟大的雕刻家——菲迪亚斯(Pheidias)曾前往竞技学校,寻找美的人体模特,并潜心研究人体肌肉的运动、躯体的曲线。

如果没有这种实时性的细致的描绘刻画,也就不可能凭空创造出这样写实性极强的人物形象。

在希腊雕塑中,我们不难找出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原型。

例如,现存希腊雕刻中最早的独立的女裸像----《尼多斯的阿弗洛蒂德》,正是希腊雕刻名家波留克列特斯以雅典美女弗瑞尼为模特创作而成的。

与希腊雕刻直接模仿写实的方法不同,秦俑不是直接模仿写生的,他们是“观之于目,了然于心”,再加以领悟再现的产物。

正如艺术理论家孙宜生在《意象素描》中所说:“具体分析(秦俑)雕塑的表现形式,就会看出和西方的具体造型雕塑又是显然不同的,《维纳斯》与《奴隶》都以人体解剖的具体入微的刻画来造型,秦俑的兵马,没有一处是按照具体的骨骼和肌肉来造型,面部最清楚的鼻骨和上唇方形肌,也没有如实的刻画。

这只能是对现实中的人与马观察之后,靠记忆塑造的。

这种记忆中的物象,自然只是抓住大的体块特征和表面的肌理特征,以圆扁的变化来处理体积,以不同的线纹来表现肌理。

眼、眉、口、耳的细节,形成一定的程式,而发式的文理等则更加装饰化。

秦俑相对于中国雕塑传统,显出更多的写实性,而相对于希腊雕塑,则又显现出更多的表意性与主观性,这是一种间接模仿的再现,显现出特有的、明显的东方风格。

这种风格从先秦时期形成,一直传承下来。

清代画家郑板桥所谓从“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再到“手中之竹”的创作过程,清晰地表露了这一点。

另外值得提到的是,中国造型艺术倡导“以形写神”、“神超理得”、“笔不周而意周”的创作理念最终导致“得意而忘形”。

这种间接的模仿往往由于作者的主观理解,强调写意,突出夸大了物体的特征,缺乏对于人体比例的科学理解,导致形象缺乏严格的准确性和比例关系,从而与西方绘画大相径庭。

总而言之,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正是由于中西文化的这种差异,才造成了艺术星空中不同星座之间的星光璀璨,交相生辉,从而也促进了这种东西方之间文化的交流。

注释:①《左传·哀公十八年》。

②[法]丹纳著:《艺术哲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年版,第46、47 页。

③王伯敏主编《中国美术通史》,山东美术出版社1988 年第1 卷,第48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