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中庸》

合集下载

《中庸》的中庸思想与道德选择

《中庸》的中庸思想与道德选择

中庸的中庸思想与道德选择1. 引言《中庸》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的经典著作之一,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和道德指导意义。

其中的中庸思想被广泛认可并对后世影响深远。

本文将探讨《中庸》中的中庸思想以及如何运用这一思想进行道德选择。

2. 中庸思想的内涵2.1 中庸的定义中庸是指处于两个极端之间的平衡状态,不偏向任何一方。

它追求的是合理和谐,既不偏激、过分执着于某种观点,也不盲目妥协、放弃原则。

2.2 物我合一在《中庸》中,物我合一是指人们应当认识到自己与外界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

只有通过与外界事物相互适应、协调,才能实现完善和谐。

2.3 孔子伦理学观点孔子提出了仁、义、礼、智、信等五常,并主张人们应当以仁为核心来理解、指导自己的行为。

中庸思想在这里体现为追求道德的均衡和合理,不偏执于某一常。

3. 中庸思想与道德选择3.1 避免极端主义中庸思想告诫人们要避免过分偏向任何一方,不陷入极端主义。

在道德选择中,我们应当从多个角度来考虑问题,尽量避免片面、极端的立场。

3.2 追求平衡和谐中庸思想鼓励人们寻求平衡和谐的状态。

在道德选择中,我们可以考虑多种因素,并尝试找到最合适、最有利益平衡的方式。

3.3 强调人际关系和社会责任《中庸》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个体对社会的责任。

在道德选择时,我们需要考虑他人利益,并且始终保持公正和诚信。

4. 结论《中庸》中的中庸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所倡导的重要理念,它强调了在面对复杂情境时保持平衡、谨慎而中正的态度。

在道德选择中,我们可以借鉴中庸思想,避免极端主义、追求平衡和谐,并重视人际关系和社会责任。

通过这些努力,我们能够更好地处理道德挑战,并成为更有品德和价值观的人。

中庸的名词解释

中庸的名词解释

中庸的名词解释中庸一词,源于《论语·中庸篇》,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概念之一。

其实,中庸并不是一个具体而明确的定义,而更多地是一种价值观和生活态度的体现。

中庸强调的是在各种对立面之间寻求平衡,追求和谐和均衡的境界。

本文将对中庸的含义和应用进行较为详细的阐述,探讨中庸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

一、中庸的含义中庸这个词的字面意思是“中间平衡”。

在思想上,中庸主张避免过分偏向某一极端,寻求折中的道路,通过平衡不同观点和利益来达成和谐和共识。

中庸强调的是不偏不倚、稳定而充实的人生态度。

对于行为规范,中庸也指出应遵循适度和恰当的原则,既不过度放纵,也不过分约束。

这种平衡追求体现在各个方面,如个人的言行、社会的秩序、治国的方式等。

二、中庸思想的源流中庸思想的源流可追溯到先秦时期。

在《孟子》中,就有“中庸之道”、“中道而庸”等相关表述。

但是,《论语·中庸篇》给予了中庸思想更为深入的分析和论证。

这一章节,由孔子的弟子曾子对于中庸的询问和孔子的回答组成,阐明了中庸的主要观点与修养方法。

三、中庸修养的具体内容中庸修养与个人的精神修养息息相关。

为了达到中庸,个人首先应保持内心的平衡和内外的和谐。

这需要个人超脱情感的干扰,避免一味追求物质欲望和名利之道,追求心灵的宁静和安祥。

此外,中庸修养也与行为举止有关。

中庸要求个人在言行上要恰如其分,避免言行过激或过于保守。

适度的言行表达个人的态度,有助于保持人际关系的稳定和共识的达成。

四、中庸的社会意义中庸不仅仅是个人的修养和追求,它也具有较为广泛的社会意义。

中庸可以用来调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的平衡与和谐。

在复杂多元的现代社会中,人们有着不同的意见和利益诉求。

中庸的观念可以帮助人们超越狭隘的利己主义,关照他人的需求与诉求,以包容和谦逊的态度面对不同的意见和观念。

五、中庸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中庸思想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积极的应用价值。

在经济领域,中庸可以指导企业的经营理念,平衡利润追求和社会责任。

孔子中庸的名词解释

孔子中庸的名词解释

孔子中庸的名词解释中庸,是指孔子《中庸》一书的名词解释。

《中庸》是孔子的弟子孟子整理的一部名著,又称为《大学中庸》。

这部书以中庸为核心思想,论述人的修养、行为准则、为政之道等多个方面,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庸一词的解释,从字面上来看,即为“中”和“庸”两个字的合成。

其中,“中”意为中间、平衡,代表着恰到好处、不偏不倚的状态;“庸”意为平常、常态,传达了一种恒久不变的意境。

因此,中庸的意思就是在平衡与常态中寻找并保持正确的状态。

在《中庸》一书中,这个概念被进一步阐释为:人的思想行为应当与天地之道一致,均衡而恒定。

中庸的思想内涵可以从修养、行为准则和为政之道三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首先,中庸对于人的修养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孔子认为,人的修养应当始于内心的平衡与积极向上的品质。

在《中庸》中,他说道:“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 这句话表明了一个重要的观点,即人应当以真诚为基础,与天地自然相合。

中庸思想要求个体在修养自身时,要做到郑重诚信、谦虚谨慎,以平和的心态对待一切事物。

这种修养既是对自己的要求,也是对他人的尊重。

其次,中庸提出了行为准则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人的行为应当遵循一定的道德准则,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在《中庸》中,他强调了仁义、诚实、敬畏等道德价值观念的重要性,并主张通过行持之以恒来培养这些美德。

他认为,只有通过与他人交流对话、关心他人利益,才能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繁荣。

第三,中庸还对于为政之道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孔子认为,为政者应当找到一种恰到好处、平衡的方式来治理国家和处理政务。

在《中庸》中,他提到了“得其平”、“兼爱”等重要观点。

他认为,一个良好的政治领导者应当具备均衡的状态,既能应对各种重要问题,又能兼顾各方利益。

同时,他主张政府应当以人民为中心,关注人民的利益与福祉,实现政治的公正和社会的稳定。

总之,中庸作为孔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修养、行为准则和为政之道等方面都提出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庸的概念

中庸的概念

中庸的概念《中庸到底是啥玩意儿》咱中国人老说中庸,那中庸到底是个啥呢?这可真是个有意思的事儿。

你看啊,中庸就好像是走在一条路上,不能太靠左,也不能太靠右,得在中间稳稳当当的。

就好比吃饭,不能一下子吃撑了,那难受啊;也不能饿着肚子,那滋味也不好受。

得恰到好处,不饿也不撑,这就是中庸。

中庸可不是让你当老好人,谁也不得罪。

那可不对!中庸是让你明白啥时候该干啥,该进的时候进,该退的时候退。

就跟划船似的,你得根据水流的情况调整自己的力度和方向,不然船不是翻了就是原地打转。

咱平时过日子不也是这样嘛!比如说买东西,太贵了你舍不得,太便宜了你又担心质量不行。

那怎么办呢?这就需要中庸的智慧啦,找个价格合适质量也不错的,不就皆大欢喜啦!工作中也是一样啊,太拼命了身体受不了,不努力又没成绩,得找到那个平衡的点,既能把工作干好,又能照顾好自己的身体和生活。

再比如说和人相处吧,对人太热情了可能会让人觉得有压力,太冷淡了又显得生分。

得把握好那个度,让人觉得和你相处很舒服,这就是中庸之道在人际关系中的体现呀。

有人可能会说,中庸不就是和稀泥嘛!这可真是大错特错啦。

中庸是一种智慧,一种恰到好处的平衡。

就像骑自行车,你得掌握好平衡才能骑得稳,骑得快。

想想看,咱中国的传统文化里,中庸可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呢。

它不是让你没原则,而是让你更懂得如何在复杂的世界里游刃有余地生活。

你说要是大家都能懂点中庸之道,这世界得多和谐呀!不会有那么多极端的事情发生,大家都能心平气和地解决问题,多好!中庸不是让你平庸,而是让你变得更有智慧,更会生活。

咱可别小瞧了这中庸,它可是咱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呢!咱得好好琢磨琢磨,把它用到咱的生活中去,让咱的日子过得更滋润,更红火。

所以啊,中庸可不是啥玄乎的东西,它就在咱的日常生活里,等着咱去发现,去运用。

咱可别把它丢了呀,不然多可惜呀!你说是不是呢?。

《中国文化概论》中的百科名词解释

《中国文化概论》中的百科名词解释

1. 文化各色交错的纹理谓之文,事物动态的变化过程谓之化。

1)文化是涵盖人类所有文明成果的大文化观。

2)主要是指人类精神文化方面的创造性成果。

3)以文学、艺术、音乐、戏剧等为主的艺术文化。

2. 宗族宗族就是同一父系,群聚而居,有着共同的土地财产,有共同的宗庙,祭祀着同一祖宗,甚至还有共同的墓地等的一个血缘群体。

3. 风是声调的意思,国风是地方声调,地方土乐,大都是民歌。

4. 周易是我国早期非常重要的一部文化元典。

相传为周文王所作。

有卦象、卦辞和爻辞三部分组成。

卦象有八卦,卦辞是对卦象的解说,爻辞是对爻象的解说。

(八卦:是八种基本图形,乾、坤、震、巽、坎、离、艮、兑,代表天地雷风水火山泽。

)《周易》运用阴阳两种符号经过一系列排列组合,以此预测和解释世界万象和人类社会的复杂变化。

5. 三纲五常由董仲舒提出的政治伦理道德。

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董仲舒是在孟子四德的基础上发展的,四德指:仁义理智。

)三纲出自《韩非子》,三纲五常第一次连用则在东汉《白虎通》中。

6. 道老子提出的“道”是万物之始,万物之母,是先于天地而存在的世界万物形成、变化、运动的总规律,是万物之间固有的本质的联系。

7. 玄学魏晋玄学是儒佛道三家思想在中国第一次发生碰撞的产物。

玄学因研究阐发《老子》《周易》《庄子》三本书的玄理而得名,此三本书被称为三玄。

玄学提倡尚自然,笃名教。

即,崇尚道家无为,笃信儒家三纲五常。

从“无”与“有”的本体论出发,论证了名教和自然的关系。

8. 理学送明理学是儒学发展的最高形态,把“理”作为世界的最高本体,由周敦颐创立,程颐程颢兄弟发展,朱熹完善。

沟通了宇宙与伦理,成为影响千年的正统思想,为封建统治充实了理论基础。

9. 五伦指中国传统文化中人际关系网络: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关系。

各有其典范与道德模式: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夫教妇从,兄友弟恭,朋亲友信。

孟子首先提出这一概念。

10. 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

中庸 汉语词语

中庸 汉语词语

中庸汉语词语摘要:1.中庸的定义与含义2.中庸的历史渊源与发展3.中庸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与价值正文:中庸,是汉语中一个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词语。

它最早出现在《论语》一书中,被认为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之一。

在这里,我们将从三个方面来探讨中庸,分别是中庸的定义与含义、中庸的历史渊源与发展,以及中庸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与价值。

首先,我们来了解中庸的定义与含义。

中庸,字面意思是“中正之道”,指的是一种不偏不倚、恰到好处的处事态度。

在儒家经典《中庸》中,孔子的孙子子思详细阐述了中庸的理念,强调中庸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追求的是一种平衡和谐的状态。

中庸既不是过于极端的保守,也不是过于激进的进取,而是遵循道德规范,追求合理、合适的处事方法。

接下来,我们来探讨中庸的历史渊源与发展。

中庸的理念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诸子百家都对中庸有所涉及。

然而,真正将中庸发展为一个完整理论体系的,还是儒家学派。

儒家将中庸视为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提倡人们在生活中追求平衡和谐,避免过于极端的言行。

在后世,中庸这一理念被不断发扬光大,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最后,我们来看中庸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与价值。

在当今社会,中庸仍然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在个人修养方面,中庸提倡人们追求道德上的平衡和谐,避免过于极端的言行,这对于培养健全的人格、提升道德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在社会治理方面,中庸强调寻求各方利益的平衡,推动社会和谐稳定。

在国际交往方面,中庸倡导国家间遵循公平正义、和平共处,这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积极意义。

总之,中庸这一理念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而且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广泛的应用与价值。

名词解释 中国文化概论

名词解释   中国文化概论

名词解释绪论1.广义文化:它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2.文化现象:指的是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3.文化事象:在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反复出现时,这种含规律性的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4.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5.国别文化:它是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就是在统一的国家内民族共同体的文化。

6.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7.文化传统:每个民族、每一个国家的文化,既因时因地而异,又有一定的稳固性和延续性。

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8.通漕四渠:指的是以宋都汴京为中心开凿的四条用于漕运的人工运河,即汴河(或称通济渠)、广济河、金水河、惠民河。

第二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9.敬授民时:在上古时期,人们是按着时节的序列敬奉上天的。

日月星辰运行中任何反常现象,都会引起他们的恐慌。

然而正是在对“天序”的尊奉、恭敬之中,却有着古代天文学科学实践活动。

在虔诚的宗教心态下,包含的则是把握农时的努力。

这就是“敬授民时”的本质。

10.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横贯欧亚大陆的东西方交通要道。

从西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到东汉明帝派班超出使西域,汉朝共用200余年的时间,打通了通往西域各国的“丝绸之路”。

这条“丝绸之路”不仅交流着物质,也沟通着中外的文化。

中国文化经西域传到中亚乃至欧洲,异域文化如音乐、舞蹈等大量传来,特别是佛教的东传,更是打通西域最明显的结果之一。

11.察举制:察举就是选举,是一种由下向上推选官员人才的制度。

它有许多科目,其中孝廉、茂才、贤良方正文学三科最显著。

自学考试《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专项练习

自学考试《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专项练习

自学考试《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专项练习自学考试《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专项练习2017机会总是留给又准备的人的。

不知道考生们是否已经开始准备2017年自学考试了呢?以下是店铺搜索整理的三份自学考试《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练习题,供参考练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我们店铺!练习题(一)1,中国传统的整体思维:是一种重整体,重领悟,以经验为基础的直观思维。

它把天,地,人,社会看作密切贯通的整体,认为天地人我,人身人心都处在一个整体系统之中,各系统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联系。

2.中国古代类比思维:类比思维是指依据事物(包括天地人,万物)的外部特征或内在属性进行比照与联系的思维方式,中国传统思维善于抓住事物之间的某种相关进行类比象征,以达到由此及彼,由近及远地分析与表述的目的。

3.中国古代辩证思维:辩证思维就是运用对立而统一的观点,方法来认识,分析各种自然现象及其变化。

中国古代辩证思维来源于对天地万物两两对立而又统一的自然现象的考察与理解。

4.天人合一:主要包含两层意义:第一层意义是,人是天地生成的,人的生活服从自然界的普遍规律。

第二层意义是,自然界的普通规律和人类道德的最高原则;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这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独特的观点,起源于西周时代。

5,中庸:意为“中是可以长久行用的典法”。

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是由孔子提出来的。

“中庸之道”又可称为“中和之道”,它要求人们做什么事情都不要过激,要求其适中,“无偏无颇”。

6.中和:意为“经过对两端的调整而达到和谐”。

要在“两端”(如高低,长短,大小等)里面“允执其中”,即确实把握好“中”,就需要往返地调整以渐趋于和谐。

7.三纲:由西汉董仲舒提出来的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表现了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尊卑和隶属关系。

8.五伦:是由孟子提出来的,即指父子,夫妇,兄弟,君臣,朋友五种人际关系。

9.五常:是由董仲舒提出来的,指仁,义,礼,智,信五种道德规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矣 。
终 身 用
, 玩
穷 。 皆
, 则 退
放 之 ,
万 事 ;
其 书 始
笔 之 於
子 思 恐
篇 乃
。 庸 者 ,
。 」 中
偏 之 谓
《中庸》
▪ ▪ ▪

独显『 也乎3 。微』
。莫 故见 君乎 子隐 慎, 其莫
乎 其 所 不 闻 。
慎非 乎道 其也 所。 不是 睹故 ,君 恐子 惧戒
可须臾离也;可离, 『2』道也者,不
庸是一个移动的点,具有美德的人能够击
中这个移动的靶子。没有人能够想到足以
每次都击中它,但那些优秀的人,比那些 平常的、堕落的人更经常地接近于击中它”

---亚里士多德
《中庸》
▪ 关键在于善是技艺,获得它们的方式就如 同我们获得技艺的方式,要发展我们的技
艺,使之达到得心应手的地步。我们有希
望获得足够的技艺,以使我们恰好知道在
这种处境下怎样的行动是正确的,然后能
够纯熟地、几乎无意识地去实施它,即达 到我们技艺的最高水平。

—— 亚里士多德
《中庸》
▪ 中庸:指示着那些堪称美德的美德的一个 虚灵而确然不易的标准,这标准并不随任 何一己一时的好恶,也不因意力的强制或 念愿的诱惑而有所变通的神奇德性。
《中庸》
▪ “中” :一指中间、中等、两者之间;二指 适宜、合适、合乎一定的标准,用作动词; 三指人心、内心,即人的内在精神。
《中庸》
▪ 庸: ▪ 1.任用:“夫国庸民以言,则民不畜于农。” ▪ 2.常:“庸言必信之,庸行必慎之”(荀子) ▪ 3.功劳:“君庸多矣”(《左传》) ▪ 4.乃,而:“帝庸作歌”(《尚书》) ▪ 程颐:“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
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朱熹《中庸章句》解为 “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常也。”
《中庸》
▪ 《礼记•仲尼燕居》:“子曰:‘敬而不中 礼,谓之野;恭而不中礼,谓之给;勇而 不中礼,谓之逆’。子贡问曰:‘敢问将 何以为此中者也?’ 子曰:‘礼乎礼,夫礼 所以制中也’。”
《中庸》
▪ “中庸并非总是处在某个特定范围的中心, 有时它要接近某范围的极端终点;有时对
其他人而言,它又可能处在另一终点。中
者天节,、 ,下,谓怒 天之谓之、 下大之中哀 之本和。、


《中庸》
之夫其篇然外身欲言言於而明传右 义子下之之诱而学圣存己不道之第 。之十体善之自者神养,可之意一
言章「。私得於功省而易本,章 ,盖要杨,之此化察不;原以, 以子是氏而,,之之可其出立子 终思也所充以反极要离实於言思 此引。谓其去求。。。体天。述 章 」一本夫诸盖终次备,首所
《中庸》

▪Hale Waihona Puke ▪▪ ▪民子 鲜曰 能: 久「
第 三 章
矣中
。庸
」其




惮之也 也中, 。庸君 」也子
,而 小时 人中 而。 无小 忌人
『 2 』 「 君 子 之 中 庸
中『 庸1 ;』 小仲 人尼 ,曰 反, 中「 庸君 。子
第 二 章
」,
《中庸》
▪ ▪
▪ ▪ ▪
夫子 。曰 」:

第 五 章
《中庸》
▪ 孟子曰:孔子不得中道而与之,必也狂狷 乎!狂者进取, 狷者有所不为也--- 乡愿
▪ 孔子说:“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 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中庸》
▪ 欲而不贪,泰而不骄, 威而不猛、乐而不 淫
▪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 “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
中国文化概论
《中庸》
《中庸》
▪ 《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旧说《中 庸》是子思所作。或是秦汉时儒家的作品。
▪ 北宋程颢、程颐极尊崇《中庸》。南宋朱熹又作 《中庸集注》,并把《中庸》和《大学》、《论 语》、《孟子》并称为“四书”。
▪ 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 科举考试的必读书。
《中庸》
▪ 孔子去鲁恒公庙观礼,看到了一个歪倾的 一瓦罐。孔子问守庙人,为什么不把瓦罐 扶正?守庙人说:“这是‘佑座之器’— —欹,无水时歪斜,装上一半水就正过来 了,装满了水,却反而倾倒了。” 孔子由 此大为感叹,悟出了中庸之道。他说: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者 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者也,小人 而无忌惮也。”
《中庸》
▪ 个人具有一种被抛性,其存在亦时时为此 “教”所化。但其亦可以通过修道而获得 相对的独立性,以至于“和而不流”, “中立而不倚”,甚至以一己之修道来调 校偏离了性情的教化,移风易俗。
《中庸》
▪ ▪
位『 焉5 ,』 万致 物中 育和 焉, 。天

达也中发乐『 道。也而之4 也和者皆未』 。也,中发喜
谓率『 第 教性1 一 。之』 章
谓天 道命 ;之 修谓 道性 之;
《中庸》
▪ 一方面,道与教皆根植于人之性情,以人 之性情为基础方有可道之道、可教之教;
▪ 另一方面,个人情性之陶养塑造,又必在 自觉的修道活动中展开,离开了自觉的修 道活动,本真的人性也就难以展开。
▪ 由教而入道,教即是前人、时人修道所立 者,而此教本身也因此构成了历史过程中 形成的“文化”,由教而入,实即自觉地 为“文”所化,而有一“文明以止”的意 识。
▪ “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中庸》
▪ 《礼记•射义》:“故射者,进退周还必中 礼。内志正,外体直,然后持弓矢审固, 然后可以言中,此可以观德行。”“为人 父者,以为父鹄;为人子者,以为子鹄; 为人君者,以为君鹄;为人臣者,以为臣 鹄。故射者,各射己之鹄。”
▪ 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 诸其身。”
▪ 《礼记·仲尼燕居》:“子曰:敬而不中礼, 谓之野,恭而不中礼,谓之给……夫礼所 以制中也。”
▪ 《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 《礼记·乐记》:“情动于中,故形于声”
《中庸》
▪ 呵,中庸,博大尤如苍穹,不绝尤如深渊; 是天的复盖,是地的承载; 是日月的照临,是霜露的滋润; 充满了天地的灵气,融合着人间的亲情。 中庸呵,你就是天。
肫肫(zhun)其仁!渊渊其渊!浩浩其天! 中庸呵,如果不是聪明圣知达天的有德人,又有 谁能明白你啊?
《中庸》

之索实藏则末言书其孔天者中子
,而学於弥复一,久门下,;程
有有也密六合理以而传之天不子
不得。。合为;授差授定下易曰
能焉善其;一中孟也心理之之,
尽,读味卷理散子,法。正谓「
者则者无之。为。故,此道庸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