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师兄中建史最新整理笔记

合集下载

中建史笔记

中建史笔记
37
7整座“一颗印:独门独户,高墙小窗, 空间紧凑,体量不大,小巧灵便,无固 定朝向,可承山坡走向形成无规则的散 点布置。
38
徽州天井院(8.5.1-2)
徽州地区黄山绵延,丘陵起伏,山地占 十分之九。狭土瘠,田少民稠,徽人不 得不弃田经商,有“十室九商”之谚。 徽商致富的多返乡大建筑住宅,祠堂、 书院,促进徽式天井院的发展。 徽州天井院的主要特点是:1、是毗连的、 带楼层的正屋、两厢围合成的三合天井 院的基本单元。
23
实例:山西祁县乔家堡乔宅
著名的大型组群,建于乾隆二十年,光 绪和民国进行两次扩建、一次增建。 有六个大院,北三、南三、四跨院。 共有房屋313间,占地面积8742M2。 图8.2.1,8.2.2
24
窄院以坐落在纵深轴线后部的正房为主 体,多数“一明两暗”的三开间,明间 作堂屋,两暗为长辈和长子的居室。 关中晋南一带,正房多为砖木混合结构 的、带阁楼的一半或两层高的楼房,陕 西韩城党家村某宅即是这种正房。8.2.4 晋中一带的正房则有的用砖木混构,有 的用砖窑混构。
8
主要参考书目:历史
1、侯幼彬著:《中国建筑美学》 2、侯幼彬著: 《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图说》 3、梁思成:《中国建筑史》 4、梁思成: 宋《营造法式》注释 5、梁思成:清《工程做法则例》注释 6、刘敦桢:《中国建筑史》 7、刘敦桢: 《中国住宅概说》
9
8、张仲一:《明代徽州住宅》 9、《中国古代建筑史》1~5卷 10、马炳坚著:《北京四合院》 11、楼庆西著:《中国古代建筑二十讲》 12 楼庆西著: 《中国小品建筑十讲》
33
4、构筑的技术源于化北民间木构架体系, 墙体用土坯墙、砖墙,或外侧用砖、内 侧用坯的:内生外熟“墙,也有只在前 檐用砖,两山及后檐仍用土坯,俗称: 前浪后不浪”。 5宅院周边围以扩大一圈的院墙,后部多 留有空地作为后园。大门居中,以方便 车马行人

中国建筑史知识点复习笔记.doc

中国建筑史知识点复习笔记.doc

屮国建窥史后很丘1、北方游牧民族有便于迁徙的轻木骨架覆以毛毡的毡包式居室:新疆维吾尔族居住的干旱有土墙平顶或土胚拱顶的房屋,清与西南大森林中有利于原木垒成的墙体“井干”式建筑,而全国大部分地区则使用木构架承重的建筑,这种建筑广泛分布与汉、满、朝鲜、回、侗白等民族的地区,是中国使用面最广、数量最多的一种建筑类型。

2、木架建筑的优势:1;取材方便2;适用性强3;有较强的抗震性4;施工速度快5;便于修缮、搬迁3、缺点;1、木材越来越稀少2、木架建筑易遭火灾3、无论是抬梁式还是穿斗式结构,都难以满足更大、更复杂的空间需求。

4、我国的木构建筑的结构体系主要有穿斗式与抬梁式两种。

5、穿斗式木架结构特点;用穿杭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木品木品的房架;禀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再沿禀条方向,再用斗林把柱子串联起来。

6、抬梁式木构架的特点;柱上搁置梁头,梁头搁置禀条,梁头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如此层叠而上,梁的总数可达3-5根。

当柱上采用斗拱时,则梁头搁置与斗拱上。

7、斗拱是中国木架建筑特有的结构部件,其作用是在柱子上伸出悬臂梁承托出檐部分重量。

8、台基;是室内地面高出与室外地面,以求达到防水、防潮和保持室内干燥洁净的目的。

台基上则按柱网安置石质柱础,其作用是保护柱子不受地下水上升侵蛀而导致腐烂。

9、中国古代单体建筑的特点是简明、真实、有机。

10、屋顶对建筑立面起着特别重耍的作用。

胆魄、平顶、囤顶、硬山、悬山、藏族平顶、毡包式圆顶、拱顶、fu 殿、歇山、卷棚、重殿。

11、中国建筑以群体组合见长。

宫殿、陵墓、坛庙、衙署、邸宅、佛寺、道观等都是众多单体建筑组合起来的建筑群。

庭院是中国古代建筑群体布局的灵魂。

12、中国古代两大主流哲学派别■儒家与道家都主张“天人合一”的思想。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这种思想促进了建筑与自然的相互协调与融合,从而是中国建筑有一种和环境融为一体的、如同从地中生出一般的气质。

13、建设者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处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1、善择基址2、因地制宜3、整治环境4、心理补偿14、建筑类型;1、居住建筑2、政权建筑及其附属设施3、礼制建筑4、宗教建筑5、商业与手工业建筑6、教育、文化、娱乐建筑7、园林与风景建筑8、市政建筑9、标志建筑10、防御建筑15、工官制度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与官本为体制的产物。

《中 国建筑史》读书笔记

《中 国建筑史》读书笔记

《中国建筑史》读书笔记《〈中国建筑史〉读书笔记》最近读了一本让我对中国建筑有了全新认识的书——《中国建筑史》。

以前啊,我对建筑的理解也就停留在房子好不好看,住得舒不舒服这些表面的东西上。

但读了这本书,我才发现,建筑背后的学问那可真是大了去了。

书里提到,中国建筑的发展那可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变化。

从最早的简单茅屋到后来的宏伟宫殿,这一路走来,每一个时期的建筑都有着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就拿中国古代的宫殿建筑来说吧,那真叫一个气派!比如说故宫,我曾经去参观过,当时就被那宏大的规模和精美的细节给震撼到了。

故宫的红墙黄瓦,在阳光的照耀下金光闪闪,特别耀眼。

那屋顶上的琉璃瓦,一片片整齐排列着,每一片都雕刻着精美的图案。

有的是龙,张牙舞爪,威风凛凛;有的是凤,姿态优美,高贵典雅。

还有那些屋檐下的斗拱,结构复杂却又精巧无比。

我当时就想,古代的工匠们得有多厉害的手艺和智慧,才能造出这么精妙的东西来呀!走进故宫的宫殿里面,更是让人惊叹不已。

那高高的柱子,粗得几个人都抱不过来。

柱子上还涂着红漆,显得特别庄重。

地面上铺着的大石板,平整光滑,走在上面都能映出人影来。

宫殿里的家具也是精美绝伦,那雕花的桌椅,镶嵌着宝石的屏风,每一件都让人忍不住多看几眼。

再说说中国古代的园林建筑,那可真是充满了诗情画意。

苏州的园林我一直特别向往,虽然还没机会去,但从书上的描述和图片中也能感受到那种独特的韵味。

园林里的假山,形态各异,有的像狮子,有的像大象,有的像仙女。

还有那池塘里的水,清澈见底,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

池塘边种着垂柳,柳枝随风飘舞,就像姑娘的长发一样。

沿着小路漫步,时不时能看到一座亭子,亭子里面摆着石桌石凳,让人可以坐下来歇歇脚,欣赏一下周围的美景。

书里还提到了中国古代的民居建筑,那也是各有特色。

北方的四合院,方方正正,布局严谨。

一进大门,就有一个影壁,挡住了外面的视线,增加了院子的私密性。

院子里的房屋错落有致,正房一般是长辈住的,东西厢房则是晚辈住的。

中建史重点考前笔记

中建史重点考前笔记

中建史重点考前笔记中建史部分:一、木构架做法:1.抬梁、穿斗(特点、做法)抬梁式(梁柱结构体系)——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檩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如此层叠而上,梁的总数可达3至5根。

当柱头上采用斗拱时,则梁头搁置于斗拱上。

这种木构架多用于北方地区及宫殿、庙宇等规模较大的建筑物。

穿斗式(檩柱结构体系)——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的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在沿檩条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

由此形成了一个整体框架。

这种木构架广泛用于江西、湖南、四川等南方地区。

特点——抬梁式:用料多,柱网疏,空间跨度大,适于大型官式建筑穿斗式:用料少,柱网密,空间跨度小,适于民间小型建筑2.殿堂、厅堂型构架(特点)唐代殿堂型构架(佛光寺大殿)——中图72页宋代厅堂型构架(南禅寺大殿和镇国寺大殿等)——中图114页特点——1殿堂型是水平分层做法;厅堂型是梁架分缝做法,房屋开间数不受限制相应增加梁架缝数即可。

2殿堂型的内外柱同高;厅堂型的内柱上升,每缝梁架中外柱(檐柱)最短,内柱随梁架举势而高出一步架或两步架。

3殿堂型定型为四种规则的分槽平面;厅堂型不必规定定型的平面,各缝梁架只要椽长、椽数、步架相等,内柱的位置、数量和梁栿的长短可以不同,可适应减柱、移柱等灵活的柱网布置。

4殿堂型的斗拱形成整体铺作层,充分发挥斗拱的结构机能;厅堂型的斗拱分散于外檐与柱梁的节点,斗拱结构机能趋于衰退。

5殿堂型构架做法复杂;厅堂型构架做法大为简化,显出勃勃的生命力。

3.举架、举折(概念、做法)举折(宋):以前后橑檐枋中心的水平距离为B,屋顶举起高度(即脊榑的高度)为H=1/3-1/4B,然后自上而下依次选择1/10H、1/20H、1/40H……逐折定出下面各榑的位置。

举架(清):以步架长乘以相应的举架系数来确定相邻两檩的高差(举高),是自下而上的做法。

中图上说:举折之制:为取得凹曲屋面,需要相应地确定步架的高度。

这种方法,宋《营造法式》中称为“举折”,清《工程做法》中称为“举架”,记述江南建筑做法的《营造法原》中称为“提栈”。

《中 国建筑史》读书笔记

《中 国建筑史》读书笔记

《中国建筑史》读书笔记《<中国建筑史>读书笔记》读了《中国建筑史》这本书,仿佛开启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建筑之旅,让我对中国建筑的发展脉络和独特魅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中国建筑的历史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那时的建筑虽然简单粗糙,但已经展现出了人类对于遮风避雨和生活空间的最初构想。

随着时间的推移,建筑技术和艺术不断发展。

在奴隶社会时期,宫殿建筑逐渐兴起,其规模宏大,布局严谨,彰显了统治者的权威和地位。

到了封建社会,中国建筑更是达到了一个高峰。

秦汉时期的建筑,气势磅礴,如秦始皇陵、阿房宫等,展现了强大的国力和统一的气势。

汉代的建筑则在继承秦代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细节和装饰,出现了许多精美的瓦当和画像砖。

隋唐时期是中国建筑发展的鼎盛时期。

长安城的规划布局堪称典范,其规模宏大,街道整齐,宫殿巍峨。

唐代的建筑风格雄浑大气,结构简洁明快,斗拱硕大,屋檐深远,给人以庄严肃穆之感。

例如,佛光寺大殿就是唐代建筑的杰出代表,它充分体现了唐代建筑的高超技艺和艺术水准。

宋元时期的建筑在继承隋唐风格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

宋代建筑注重比例和尺度的协调,建筑风格趋向于细腻、柔美。

这一时期的《营造法式》更是中国古代建筑技术的重要典籍,对后世建筑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元代建筑则融合了蒙古族和汉族的建筑风格,呈现出独特的风貌。

明清时期的建筑在技术和艺术上更加成熟和完善。

故宫是明清宫殿建筑的典范,其建筑规模宏大,布局严谨,装饰华丽,充分体现了皇家的威严和尊贵。

同时,民间建筑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各地的民居建筑各具特色,如北京的四合院、安徽的徽派建筑、福建的土楼等。

中国建筑在结构上有着独特的特点。

木构架结构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主要结构形式,它具有灵活多变、适应性强的优点。

斗拱是中国建筑中特有的构件,不仅具有结构上的支撑作用,还具有装饰性。

屋顶的形式多样,有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等,不同的屋顶形式代表着不同的等级和用途。

在建筑装饰方面,中国建筑也独具特色。

《中 国建筑史》读书笔记

《中 国建筑史》读书笔记

《中国建筑史》读书笔记建筑,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承载着历史、文化、技术与艺术的多重价值。

《中国建筑史》这本书犹如一部宏大的画卷,缓缓展开了中国建筑发展的漫长历程,让我得以领略其中的璀璨与辉煌。

在书中,我深刻感受到中国古代建筑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

从宫殿建筑的庄重威严,到园林建筑的婉约灵动,每一种建筑类型都反映了特定时期的社会文化和审美观念。

例如,故宫作为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其布局严谨、规模宏大,彰显了皇家的威严和至高无上的权力。

而苏州园林则以其精巧的布局、曲折的回廊和巧妙的借景,展现了文人雅士对自然与生活的热爱,追求的是一种“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意境。

中国古代建筑在技术方面也有着令人惊叹的成就。

斗拱,这一独特的结构构件,不仅具有支撑和承重的作用,还展现了高超的工艺美学。

它的巧妙设计使得建筑物能够承受巨大的重量,同时又赋予了建筑外观独特的韵律和节奏。

此外,榫卯结构的应用更是体现了古人的智慧,不依赖钉子和胶水,仅通过木材之间的榫头和榫眼的巧妙结合,就能建造出坚固耐用的房屋。

书中还详细介绍了中国不同地域的建筑特色。

北方的四合院,以其规整的布局和封闭的院落,适应了北方寒冷干燥的气候;南方的吊脚楼,则凭借独特的架空结构,有效地应对了南方潮湿多雨的环境。

这种因地域差异而产生的建筑多样性,充分体现了中国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中国建筑的发展并非是孤立的,它与中国的历史变迁息息相关。

在封建社会,建筑的形制和规模往往受到严格的等级制度限制。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变革,建筑的功能和形式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例如,近现代以来,西方建筑理念的传入,使得中国建筑在保留传统特色的基础上,融合了新的元素和技术。

阅读这本书,让我对中国建筑的保护和传承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许多古老的建筑面临着岁月的侵蚀、城市化进程的冲击以及保护意识不足等问题。

我们应当加强对古建筑的保护力度,通过科学的修复和维护手段,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得以延续。

《中 国建筑史》读书笔记

《中 国建筑史》读书笔记

《中国建筑史》读书笔记《<中国建筑史>读书笔记》读了《中国建筑史》这本书,我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代建筑世界的神奇大门。

那些或宏伟、或精巧、或古朴的建筑,透过书页在我眼前一一展现,让我对中国古代建筑有了更深的认识和感受。

书中提到的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就像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

从最初的简单茅屋到后来的宫殿楼阁,每一个阶段都凝聚着古人的智慧和心血。

比如说,唐代的建筑规模宏大、气势磅礴,那飞檐斗拱仿佛在向天空诉说着盛世的辉煌;而宋代的建筑则更加注重细节和比例的协调,精致得如同一件件艺术品。

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对于故宫的描述。

故宫,那可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巅峰之作啊!想象一下,当你踏入故宫的那一刻,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朱红色的高大城墙,威严而庄重。

城墙上的每一块砖,似乎都承载着历史的厚重。

走进午门,宽阔的广场让人瞬间感受到皇家的威严和气派。

那金黄的琉璃瓦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简直要亮瞎你的眼。

再看看那些宫殿,雕梁画栋,美轮美奂。

每一根柱子上的雕刻都栩栩如生,仿佛在讲述着古老的故事。

我还记得书中提到故宫的排水系统,那可真是巧夺天工。

不管下多大的雨,故宫里都不会有积水。

原来,故宫的地面有着精妙的坡度设计,雨水能够迅速地排到地沟里,然后通过地下的排水管道流走。

而且,那些排水管道的口径都特别大,足以容纳大量的雨水。

这让我不禁感叹,古人在没有现代科技的帮助下,竟然能够设计出如此完美的排水系统,实在是太了不起了!还有故宫的宫殿布局,那也是大有讲究。

中轴线对称的设计,让整个宫殿群显得规整而有序。

皇帝处理朝政的太和殿位于中轴线上最核心的位置,彰显着皇权的至高无上。

而两侧的宫殿则按照不同的功能和等级依次排列,井然有序。

走在故宫里,你能感受到一种强烈的秩序感和庄重感,仿佛时间都在这里凝固了。

除了故宫,书中还介绍了许多其他著名的建筑,比如苏州的园林。

苏州园林那可真是别有一番风情。

园林里的假山、池塘、亭台楼阁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幅如诗如画的美景。

中国建筑史笔记[完整版]史上最全面的版本

中国建筑史笔记[完整版]史上最全面的版本

中国建筑史笔记[完整版]史上最全面的版本中国建筑史绪论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 1建筑的多样性与主流第一节:影响建筑发展的主要因素(参考威尼斯宪章)人类的基本需要人类所掌握的技术手段气候环境文化社会我国地大物博,森林资源丰富,有充足的木材资源,这些资源是建筑发展的基础。

黄土高原的制砖技术。

南北朝时,从伊拉克传入的琉璃技术,这些条件构成建筑发展的基础。

中国多民族融合,民族文化和建筑本身有很大的意义,所以要保护地方文化与民族文化。

中国古代建筑从单体到群体,有许多优秀实例。

人类的基本需要:我国是大河文明,以农业为主黄河、长江发大水,只有互相以集体的力量,向统一来发展,才能够生存,并非西方文化,被山与海洋分割成小块,以手工艺为主,强调个体的独立性。

形成的建筑特点:以居住为主西方17世纪世俗政权衰落,房子给神居住,教堂成为城市的中心,在此过程中表现了对神的虔诚,故宫建筑3年完成,与西方建筑的功能不同,神权与皇权相比,皇权有更大的权利。

建筑的发展与政治的变革有很大的关系南禅寺珍贵是因为其是灭法之前的产物,佛光寺大殿比南禅寺完整,是因为佛光寺是灭法之后的产物。

从满足需求来说,木材易于加工,适于人使用,木头被赋予象征意义。

人类所掌握的技术手段如河姆渡的榫卯结构,距今约6、7千年。

西方早有建筑师,如米开朗基罗,而中国在鸦片战争之后才开始发生木结构的变化,出现混凝土结构,中国建筑由老百姓建造。

气候环境:人工调节技术的发展,使建筑的外观差异越来越小。

全世界有三种极端的气候:干热:如新疆,厚墙小窗,平屋顶湿热:云南、海南,架空、通风、薄墙、屋檐大湿冷:东北一带,屋顶坡度大北京地区,屋顶做很厚的泥被,保温,院子大;苏杭:瓦直接搁�Z在椽上,轻盈,有天井。

文化:表现在不同社会阶层的建筑。

佛教在汉代发展,布达拉宫属汉藏建筑的融合。

北京胡同,上海石窟门,苏州水巷表现了建筑的差异,苏州的园林属官僚阶层,扬州的园林属商人阶层。

社会:第二节自然环境与中国建筑文化的关系地理环境与文化圈的形成西伯利亚荒原,苦寒之地;喜马拉雅山脉,陆地丝绸之路印度与中国由于喜马拉雅山脉而中断融合,中国文化的独特性是由地理条件决定的,而现代由于交通工具的发展,各民族融合,相互之间的影响越来越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特征( 10 学时)(一)建筑史观与木构体系? 德昆西的类型说? 梁思成的崇俭说? 李约瑟的非神权说? 张光直的文明延续说? 中国固有的阴阳五行说? 演变的轨迹:? 古风时期(上古三代的茅茨土阶,东周的地域景观、秦汉的体系成型、魏晋南北朝的华夷交融);? 古典时期(从唐风到宋韻,体系的成熟);? 古典晚期(“清式”的矛盾,中国“洛可可”的倾向);? 西风东渐的近现代。

? 演变特征:地域性重于时代性;古风在民间;演进的关键因素: 异质文化间的交流与互动。

(二)华夏聚落的空间概念? 长城:游牧—农耕分界限,屋宇变化的地理景观。

? 城乡同构、交混(亚细亚生产方式)。

院、坊(里、闾)、城三个空间层次的同构。

? “井”的结构与聚落拓扑分析。

? “中”的概念与定位、定向(中心与轴线):中国的曼陀罗。

? 从周王城到明清北京。

古代城市的地域特征。

? “营”、“井”、“中”的图式表达。

? 从结构分析看传统空间的本质。

(三)木构建筑的营造意匠(CHINESE TECTONICS )? 尊卑的规制与典章制度。

? 贵柔的体系? 柔性的结构? 柔曲的外形? 柔糜的装修、色彩? 北方官式与江南苏式的异同及渊源关系? 模数化的趋势? 萧散的园林1 )造园之“意”? 隐喻的境? 写意的形? 模糊的界2 )造园之“匠”作业 1 :中国传统建筑的特征或中国木构建筑特征? 中外建筑关系( 6 学时+上讲讨论 2 学时)(一)“建筑之树”与世界建筑体系。

? 古代建筑的“趋同”和“伪形”;? 中国古代建筑对外来影响的“涵化”;? 近现代接受西方的“同化”的挑战。

(二)丝绸之路与中国古代建筑? 丝路背景:“胡”与“佛”的移入与中国古代建筑的嬗变。

? 希—印建筑影响:从希腊、犍陀罗到东土。

伊斯兰建筑影响。

(三)西风东渐与中国近现代建筑? 洋风与中式(17 -19 世纪)? 鲍扎尔与中国古典复兴? 近代中西比较? 探索“中国风”。

? 历史建筑保护( 6 学时)(一)基本概念西方词汇的含义:Conservation: Preservation-Restoration-Rehabilitation-Reuse--Recyclability Regeneration-Renewal-Revitalization? 意义:保护-发展,保守—进步,文明演进中的制衡。

2 、目的:3 、专业作用4 、保护机构(二)对象与原则? 对象? 原则(三)策略与方法1 、修复性保护2 、结构性保护? 保护与再生作业 2 :建筑演进中的新旧矛盾? 总复习(2 学时+上讲讨论2 学时)? 教学参考材料潘谷西主编:《中国建筑史》全国统编教材李允鉌:《华夏意匠》梁思成:《清式营造则例》计成:《园冶》(陈植注释本)沈复:《浮生六记》常青:《建筑志》汉宝德:《斗拱的起源》、《明清建筑二论》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查尔斯. 詹克斯:《后现代建筑语言》缪朴:传统的本质,《建筑师》36 、40 期汉宝德:大乘的建筑观,《世界建筑》1990 年5 期第一讲:概说●历史观,历史意识:1.涉及过去和现在,深入骨髓的理解即往和历史的关系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意]柯罗奇2.《建筑理论的历史》维特鲁维3.《建筑学的理论与历史》特点:⑴记事本末,事件体(类似于《资治通鉴》对事件的分析)对建筑实践的分析,有的放矢,“分析问题,专题性”⑵“批判的,开放的,无即定规则的,质疑的”⑶方法:“分析”●<<Theoringzing a New Agenda for Architecture>>(《建筑学新议程》:二战后西方建筑理论与历史的回顾,60年代初开始。

30年代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起点是文丘里。

介绍现代建筑的各个流派思潮。

从新现代,解构主义到后工业时代。

)书中的要点:1.对现代主义的批判质疑:起点:文丘里2.关于意义的问题:后现代主义,建筑符号学,结构主义,解构主义。

(探讨表层与深层,所指与能指的问题。

二元并立的逻辑被解构主义否定,解构主义提出:事物的矛盾是起因,结果也是矛盾的)3.创造与根源:60年代,后现代主义将现代主义推到及至。

现代主义讲究有序的形态,表现本能的冲动。

后现代主义不是为艺术而是为生活而存在,如表现荒芜瘟疫的城市即将崩溃,逻辑荒唐的文字游戏,达达主义的,超现实主义的,不同于早期现代主义的理性,后现代主义冲动优于理性,充满对新事物的愿望,艺术和生活没有区别。

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后结构主义”):与当代建筑设计有关,以消解过去的一切结构为创造新事物的起点。

4.传统的问题:对传统的反思,历史主义5.类型学与转化:代表:阿尔多?;;罗西,克莱尔(英)类型学:告诉了一种方法,依赖不变的东西,生活形态。

6.文脉主义:城市理论。

不光是新与旧的关系,还有环境的关系。

7.政治理论(建筑伦理学)8.现象学(场所精神)9.技术第二讲(针对中国现代建筑发展,基本为第一讲的补充)1.后现代:例子:上海现代建筑发展特点:一开始就排拒了现代主义(理性与效率的),是与现代主义断裂的,直接进入后现代。

上海现代建筑的发展可以称之为爆发户式的心态。

上海的四个副中心:五角场,徐家汇,花木,真荣2.符号学3.创造与根源:例子:库哈斯的CCTV新总部大楼混乱与矛盾中发现问题——库哈斯建筑的政治,控制势态解构:不断变化,不断消解的过程4.传统问题5.建筑类型学:类型学与转化,是追求原型,传统中存在的至今仍有用的东西,并非结构的表层,结构的深层即为原型。

《城市的建筑》阿尔多?;;罗西解构哲学不反对继承,继承并非接受,是质疑,分析,选择例子:学校的解构:从启蒙到解放思想中国新生代建筑师:新客户派:催恺夸大言论与死板,将本国文化视为己任新城市主义:马清运远离标准,过度的理性主义,反体制的意义主流:中国式的思维:张永和,王澍(shu树)采取中国精华之际,保持一定距离,以主观态度重新审视,着眼于古今的转变(对于张永和的中国式的思维,着眼于古今的转变这一评论,常青有所质疑)第三讲: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特征(一)现象学中讲到:参与客体的主体体验,从而寻找本质年鉴学派说:本源在民间●建筑史观1.营造营的概念:围合,匝居从墙顶不分到墙顶分开穴居、巢居、干栏式2.建筑类型学与德昆西类型学:原型,空间的原型,生活的原型德昆西:中国的坡屋顶与西方的不同,来自游牧民族,以帐幕为原型埃及的古代建筑是以洞穴为原型希腊的古代建筑是来自于农耕,以棚屋为原型ps.讲到这里放了些游牧民族扛着帐幕走的幻灯以及殿堂建筑的结构分解图:他是想说明这是中国大屋顶的原型,屋顶与柱子是铰接关系,屋顶整个落在一圈额枋上(铺作层)可以随时被取走,这种“铰接关系”在以后的课中反复强调了。

3.中国木构体系发展的特征:地域性超出了时代性中国木结构体系是延续的,中国文明是延续的中国文明是向前走的,西方文明是向上走的S.B Fletcher 《建筑史》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国文明没有神权的统治,所以不求永久中国民族是实用的民族4.时间因素,地域因素:官式建筑的单调,是因为它是一种“式”,“式”是一套制度古风,丰富的在民间6.亚细亚生产方式:聚族而居,生产方式混杂不清(手工业与农业混杂),导致城与乡的界线模糊7.院、坊、城是同构的:中国——城中城:体现了匝居(营)的特点围合:井田式的九夫为井(夫:一个状劳力一天耕作的范围)九井为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道路系统:九经九纬,道路围合成坊,每个坊为一城,井田一体,城乡一体罗城——子城——内城——宫城例子:北京城:都城——皇城——宫城三重宫城城门是午门按人伦秩序来划分空间秩序及大小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台阶为宫字形,九五比(宋朝中间连起的称轴心舍)毛主席纪念堂为当初的大清门(中华门)两侧为衙门天安门广场为T形广场《天朝杀场》澳例子:五凤楼方土楼例子:庙、园、市结合——上海特点例子:《清明上河图》中的生活、文化、技术8.中:择中而居圆:原始,无方位感,向心——中国追求中心择天下之中以为国(国指首都:河南洛阳),择国之中以为宫,择宫之中以为庙周公测影台:登封1尺5寸以九宫格确定方向: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方位东西南北中五行木金火水土颜色青白红黑9.长城与15寸降水线:长城坐落在游牧文明与农业文明的分界线上15寸降水线为划分的建筑形式的地域性变化的分界线第四讲: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特征(二)●建筑意匠1.匝居,营居《清式营造则例》序论《华夏意匠》李允禾Tectonic 意匠(构造)K?;;Frampton 肯尼斯?;;弗兰姆敦《构造文化》构造的诗意表达:High TectonicArchitectonic 地脉2.四合院:中国的四合院是关于人的隐喻是人伦秩序,排列组合,从城市到住宅3.两种空间形式:殿堂、厅堂厅堂特点:彻上露明,没有明伏(不好意思,没有繁体字的输入)和草伏之分,内柱高于外柱,无吊顶天花,只有檐下有斗拱,承载出檐。

殿堂特点:两套构架:草架、明伏,有天花(平萁),内外柱同高,上均有斗拱。

铺作层包括明伏和斗拱类型:抬梁式,穿斗式(无梁),井干式柱→额枋→铺作层→屋架4.歇山顶构造:在两山用丁伏(顺扒梁)承山面,承椽枋(采步金)屋顶下部形成一至二椽深的四面斜坡屋顶,屋顶上半为前后两坡,两坡相接处垒正脊,两坡左右各垒垂脊,下半四角垒戗脊。

庑殿顶构造:两山用丁伏做成斜坡屋顶与前后屋面45度相交,上加角梁,隐角梁直抵正脊,屋面四向排水,前后两坡相接处在脊椽上垒正脊,左右两坡与前后两坡相接处在角梁上顺斜坡垒垂脊。

伸头木造成角部上翘第五讲: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特征(三)●建筑特点中国木构架类似于今天的桁架,墙倒屋不塌。

(桁架吗?我怎么觉得是框架)1.三段式:基座(压栏石、栏杆、须弥座<单重或三重>),屋身(柱),屋顶——梁思成平面形式:分心斗底槽、双槽(太和殿)、金厢斗底槽(观音阁,佛光寺,应县木塔)、单槽三个水平层:柱子组成的柱网+额枋一圈铺作层:梁、枋、斗拱(梁是斗拱模数的倍数关系)摆在额枋上屋架层2.贵柔(贵柔守雌):三种柔性⑴柔性的结构:每个节点都是铰接关系(榫卯)⑵柔曲的轮廓:(是一种凹曲)柱子有升起(营造法式:每间升2寸)枭混(指曲的意思)枭:凹混:凸庑殿顶的垂脊是空间曲线,是推山柱子是凸曲线:梭柱⑶柔糜的装饰:用色大胆,装饰性强(清朝喜好青绿色与大草原有关)唐宋结构构件与装饰构件是统一的明清装饰与结构分离厚古薄今在今天并非完全正确,当今的多元化是从不同角度来评价的3.量度:⑴一些基本概念:无横拱的称偷心拱,有横拱的称计心拱撩檐枋(挑檐枋):昂上的檩条,承托出檐,最多五跳内柱所在一圈称内槽,檐柱一圈称外槽梭柱:《营造法式》中记载上1/3收分轩:檐廊的吊顶,有一枝香轩,鹤颈轩例子:佛光寺:金厢斗底槽(两圈柱网)外圈为柱廊,门在金柱上,横拱为枋,双杪双下昂例子:独乐寺观音阁:是殿堂式,殿阁外观2层,实际3层内外层关系:外观=n 内部=n+n+1(如应县木塔明5暗9)平座层(阳台):暗层相当于一个钢箍(公元984年)上层与暗层轴心受压,暗层与下层为差半个柱径的叉柱造,从暗层收分(永定柱造是上下通柱,叉柱造是宋辽金最具代表,上层柱插在底下华拱中,收半个柱径)例子:应县木塔:首层柱高=各层层高,第三层的外接圆=塔高七檩=六椽屋,两檩间为一步架无收分楼阁非早期朱启钤,梁思成,刘敦桢中国营造学社1929(2)斗拱:材:斗拱所在铺作层的高度,为斗拱的断面高度足材:高21分,宽10分单材:高15分材分八斗,足材高出的为两枋间的空隙=1契(6分)单材(15分)+契(6分)=足材(21分)一等材1分=0.6寸单材高9寸,宽6寸梁三材=45分从栌斗到撑头有五层为五铺作:华拱、假昂、耍头、撑头、撑头端木(蚂叶头)斗拱间空的为单材,实的为足材清朝称斗拱踩,五跳为十一踩宋:普柏枋,清:平板枋宋:材变化1到3等尺寸为线性变化,4、5等非线性变化,后又为线性变化,共8等清:斗口(斗拱断面宽度),分11斗口,尺寸为线性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