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谚语及其语言特

合集下载

论绩溪方言谚语的语言特质

论绩溪方言谚语的语言特质

论绩溪方言谚语的语言特质溪谚言”是溪地用语之一,通常是一些民间流传下来的谚语或俗语。

它们以简洁、生动、形象的语言形式,把人们的智慧、经验和工作要求用浓缩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

溪谚言不仅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而且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和深刻的含义。

今天我们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著名的溪方言谚语有哪些语言特质。

溪方言谚语的语言特质之一是简练明了。

溪方言谚语以简明扼要的形式,用最少的语言表达出最深刻的感情,使人们一目了然。

比如溪方言中的“齐什个伞撑大晞”,意思是“在大太阳下撑伞”。

这句话简单明了,通过几个简单的字,就能形象地表达出在太阳底下撑伞的情景。

这种简练的语言形式,使溪方言谚语具有了更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溪方言谚语的语言特质之二是形象生动。

溪方言谚语以其质朴自然的特点,往往能够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把智慧、理性的思想用最浓缩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

比如溪方言中的“给梌戋个肚裹窃”,意思是“给猪打胰”这个简短的谚语通过生动的形象表达出了放弃赚钱等断的含义。

这种生动形象的语言形式,使溪方言谚语更加富有感染力和吸引力。

溪方言谚语的语言特质之三是意味深长。

溪方言谚语往往具有较强的象征意义和深刻的含义。

比如溪方言中的“条⿵ hどz狰逑”的意思是“谁睇过我意思?”这句话通过形象生动的语言表达出了人们对别人不懂自己的想法而感到不满和无奈的心情。

这种语言形式的意味深长,使溪方言谚语更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溪方言谚语的语言特质之四是文化独特。

溪方言谚语往往具有强烈的地方色彩和传统文化特色。

它们所表达出的情感和思想 often体现了当地的社会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

比如溪方言中的“失足去交無所交同烟了无所全”意思是“没有跳了球没有交代同样烟了”很明显这句话用方言的形式表达出人们失足后的无奈和无助的心情,同时也和另一个矿山中的方言谚语“唔死一索一所全” 所表达出的意思是,人算不如天算的思想相通,它们的出处通常和某些历史故事有关,其中蕴含着相当深刻的自信于人生态度,这也体现出溪方言谚语的文化独特之处。

谚语的定义及其基本特征

谚语的定义及其基本特征

谚语的定义及其基本特征
谚语(proverb)是英汉两种语言中的一种传统的文字形式,一般用精短的语言概括、传达丰富的道理和见解,是最具有文学性和独特韵味的语言文字形式。

谚语通常由短语组成,文字精练,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一、谚语常以重复叙说的形式表达。

如:“出门三步,修炼心识。


二、谚语带有睿智的深刻思想,能够深刻概括出既经过长期实践又得到客观认可的法则,如:“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三、谚语多以对偶的形式表达,能通过对比的形式表达出抽象的道理,如:“一朝登山,三朝回家”。

四、谚语多以含蓄的形式表达,用简洁语言传达深刻的思想,积极提倡人们做正确的事,如:“就事论事,安分守己.”
五、谚语一般都具有很强的记忆力,比方说:“乐极生悲”,They声很高,但是比较容易记住。

六、谚语多具有流传性,有很多谚语具有悠久的历史,如:“歇后语”等,甚至是几百年前的语言,但像“一石多鸟“这类的谚语,至今仍在传播中流传不衰。

从上面几点谚语的基本特征来看,可以看出,谚语具有睿智、准确、通俗易行、简洁传神、流传悠久等特点,尤其是能够圈起人们的思想,激起深沉的共鸣,因此深深影响着人们的思想生活,也成为了我们的非常有价值的文学遗产。

浅析谚语及其语言特

浅析谚语及其语言特

目录【写作提纲】.................................................................................................................................... 错误!未定义书签。

【内容摘要】. (2)【关键词】 (2)【引言】 (2)正文 (2)参考文献 (8)写作提纲一、引言二、谚语的类型1、农业生产类2、社会生活类三、谚语的特点1、民族性2、精炼性3、口语性4、地域性四、结束语浅析谚语类型及其语言特点【内容摘要】谚语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的经验、教训以及对所取得的知识的总结,来源于生活,反映生活。

作为语言交流中的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谚语不仅高度地概括民情俗尚,而且直接表达群众爱憎褒贬,既有对生活、生产经验的总结,又有对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的反映,表现出一种民族的心态、眼光、民风、世情,所涉及的范围极为广泛,本文根据谚语所描写内容的不同,将其划分为农业生产类、社会生活两类进行探讨。

而谚语语言中的民族性、精炼性、口语性、地域性特点也值得玩味。

【关键词】谚语;类型;特点谚语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的经验、教训以及对所取得的知识的总结。

在广泛流传的过程中,经过人们不断创造丰富、修改加工、润色提高,逐步形成了凝练、形象、表意精当、透辟深刻等特点。

成为一种流传于人民群众中并世代口耳相传的通俗而简练的语言形式。

可以说:谚语是人民群众口头上定型的现成话,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一、谚语的类型从谚语的概念可以看出,谚语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是一个多层次的文化宝藏。

它以一种口头形式,在民间广为流传,富有魅力,并艺术地反映生活现实。

其中不少谚语浅白通俗又深有寄意,不仅高度地概括民情俗尚,而且直接表达群众爱憎褒贬,既有对生活、生产经验的总结;又有对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的反映,表现出一种民族的心态、眼光、民风、世情,为人所喜闻乐诵。

论析谚语的语义特征及其语法功能

论析谚语的语义特征及其语法功能

论析谚语的语义特征及其语法功能1 谚语的本质特征简单的说,谚语就是在群众中流传的固定语句,借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

因此,“说理性”是谚语区别于其他熟语类型的最主要特征。

谚语的“理”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公理”,是对自然和社会中具有一定普遍意义的现象的理性的、命题式的总结,具有“周遍性”。

谚语的“理”是具有“周遍性”的“公理”,但谚语是以逻辑命题的形式去强化其所讲之“理”的真实性,这个“真实性”并不以客观真值为条件。

因此,谚语的“理”也可能具有一定程度的片面性和主观性。

因为如果从客观、辩证的角度看,这个“理”是片面的,而对于有认识局限的使用者们来说却是有道理的、正确的“常理”。

养儿防老、同行是冤家、老不看《三国》,少不看《西游》。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片面性不等同于个人的简单经验或个人的狭隘的“私理”。

例如:宁叫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

谚语的主观性表现在对事理的认识因侧重点不同而出现完全矛盾的结论。

一醉能消万古愁—借酒消愁愁更愁。

这表明谚语所言之理有其所指范围,在说话人来说,谚语所言之理的“周遍性”是指在所指范围之内此“理”毫无例外。

因此,谚语所阐述的“理”不一定以科学道理为其真值条件,而是人们深信不疑的存在于语言中的“公理”,在交际中表现为被说话人作为无可辩驳的“公理”加以引用,以此作为证明或指导自己言行的理据,对说话人来说具有很强的逻辑论证力量。

2 谚语的语法功能关于谚语词汇性质的认定是有争议的。

谚语不是语言词汇,而是比较稳定的言语作品的小单位,因此,它不是词汇学的研究对象。

我们认为,从谚语的源流来看,它的确是以句子作为初始形态的,但是,由于其表意的整体性而被作为固定的语言形式反复使用并流传,所以,人们在使用谚语时不是在临时组织句子,而是在组织语言的过程中可以从整体上把它作为一个表义单位来充当句子。

也就是说,在反复使用的过程中,整体上具有表义功能的谚语已经失落了其作为句子的资格,而是一个有着句子形式的词与词的固定组合体,这种固定组合体获得了词汇成分的备用性和复现性特征,成为一种特殊的词汇成分,这种特殊的词汇成分可以直接成句。

从文体学的角度分析英语谚语的语言特点

从文体学的角度分析英语谚语的语言特点

从文体学的角度分析英语谚语的语言特点引言一、简洁性英语谚语的语言特点之一就是简洁性。

谚语通常由几个简单的词语组成,表达简明扼要,言简意赅,富有辨证思维和哲理。

“Action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事实胜于雄辩。

)和“Better late than never.”(迟做总比不做好。

)这些谚语言简意赅,一语道破事理,传递着深刻的哲理和智慧。

简洁的语言不仅易于理解,而且有利于谚语的传播和流传。

二、比喻性英语谚语的语言特点之二是比喻性。

谚语借助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语言来表达特定的道理和观点。

比喻性语言不仅丰富了谚语的表达形式,而且增加了谚语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A barking dog never bites.”(吠犬不咬人。

)和“Don't count your chickens before they hatch.”(蛋未孵,莫数雏。

)这些谚语通过比喻的方式,生动形象地表达了特定的观念和信念。

三、直白性英语谚语的语言特点之三是直白性。

谚语通俗易懂,表达直截了当,没有繁文缛节,让人一目了然,易于理解和记忆。

直白性语言有助于谚语的传播和流传,深受人们的喜爱。

“Honesty is the best policy.”(诚实是上策。

)和“Practice makes perfect.”(熟能生巧。

)这些谚语通过直白的表达方式,向人们传递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人生哲理。

四、变异性英语谚语的语言特点之四是变异性。

谚语在传承和流传的过程中,会发生一定的变异,出现同义或近义的表达形式。

这种变异不仅丰富了谚语的表达形式,而且增加了谚语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

“All roads lead to Rome.”(条条大路通罗马。

)和“All that glitters is not gold.”(闪光的未必都是金子。

)这些谚语在表达一定的道理和内涵时,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变异,但意义并未改变,而且更具有表现力和韵味。

浅析英语谚语的特点及翻译技巧-2021年精选文档

浅析英语谚语的特点及翻译技巧-2021年精选文档

浅析英语谚语的特点及翻译技巧-2021年精选文档浅析英语谚语的特点及翻译技巧一、什么是谚语谚语是意义相对完整的固定句子,是语言中一种重要的熟语,也是语言的词汇单位。

谚语是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中提炼出来的智慧结晶,是一个民族的语言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谚语取材广泛、风格通俗、结构凝练、语感生动、寓意深刻,堪称民族语言的精华。

《辞海》(2021年版,491页)是这样定义的:谚语是“流传于民间的简练通俗而富于意义的语句”。

《朗文当代高级辞典》给谚语下的定义是:“a short well-known supposedly wise saying in simple language”。

著名的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一个民族的天才、机智和精神表现在它的谚语中”。

R.R.K.Hartmann和Gregory James从文化的层面作出界定:“a culturally significant pithy saying with a moral or practical message”。

英语中有这样两句关于谚语的谚语:Proverbs are the daughters of daily experience(谚语是日常经验的女儿),Proverbs are the cream of a nation's thought(谚语是一个民族的思想精华). 英语谚语源远流长的历史及其别具一格的语言特色正是英语精华之所在。

二、英语谚语的语言特点谚语(proverb or saying)是语言的精华,不只是表现在其意义上,也表现在起结构形式上,英语谚语的语言特点使其有别于成语(idiom)、歇后语(xiehouyu)、成对词(Siamese twins)、俚语(slang)和名言(quotation)等固定性的语言形式。

(一)成语是“约定俗成”的,以短语形式居多,譬如:water constantly dripping wears holes in stone(滴水穿石)make trouble out of nothing(无事生非),在语言的应用中相当于词组,一般不能有任何改动。

从文体学的角度分析英语谚语的语言特点

从文体学的角度分析英语谚语的语言特点

从文体学的角度分析英语谚语的语言特点引言英语谚语在英语口语和文学作品中都有广泛的运用,其语言特点具有很强的文体学特征。

本文将从文体学的角度分析英语谚语的语言特点,探讨其在语言使用和文学表达中的作用。

一、简洁明了英语谚语的语言特点之一是简洁明了。

谚语的形式一般是短小精悍的句子,用词简单明了,表达直接,语言节奏韵律感强。

“Action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事实胜于雄辩。

)这句谚语就是用简练的语言表达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言简意赅,简洁明了。

二、具有形象性英语谚语的语言特点之二是具有形象性。

谚语通常以具体的形象来表达抽象的概念,通过生动的比喻和象征来譬喻事物,增强语言的形象感和生动感。

“A bird in the hand is worth two in the bush.”(一鸟在手胜过双鸟在林。

)这句谚语通过形象的比喻,生动地表达了“实在胜过虚无”的道理。

三、常见于口语和文学作品中英语谚语的语言特点之三是常见于口语和文学作品中。

谚语在英语口语中广泛应用,成为人们日常交流中的常用表达方式;在英语文学作品中,谚语也经常被作为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使用,丰富了文学作品的语言韵味。

莎士比亚的作品中就运用了大量的谚语,如“All's well that ends well.”(结果好的一切都是好的。

)等。

四、具有民间传统特色英语谚语的语言特点之四是具有民间传统特色。

谚语是民间智慧的结晶,反映了某一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文化习俗和人们的生活态度。

谚语承载着民族的文化精神和智慧,体现了一定的历史和社会背景。

“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这句谚语正是反映了古罗马的建设历程,寓意着事情需要时间和耐心。

五、具有教化作用英语谚语的语言特点之五是具有教化作用。

谚语常常概括和表达了人们对生活、道德、智慧和人生哲理的认识和体验,通过短小精悍的语言表达,能够让人们记忆深刻,产生共鸣,具有教化和启发的作用。

浅析英汉谚语的语言特点

浅析英汉谚语的语言特点
2 3比 较 选 择 关 系
汉谚 有 大量 押 韵 的句 子 , 且 句 和 句 的 音 节 也 对 称 。 如 : 而 “ 从 口入 , 从 日 出” “ 病 祸 : 良药 苦 口利 于病 , 言 逆 耳 利 于行 。 忠 ” 寸 光 阴 一 寸 金 , 金 难买 寸光 阴 。 “ 个 篱 笆 j 个 桩 , 个 寸 ”一 一 好 汉 二个 帮 。 ” 三 。
讲 究 对 仗 . 体 口语 化 , 朗 上 口 , 于 记 忆 流 传 。 文 重 点 从 文 朗 便 本
230 ) 2 0 2
语 音 、 义 、 汇 、 辞等 方 面分 析 英 汉 谚语 的语 言特 点 。 语 词 修 关 键 词 :英 语 谚 语 汉语 谚 语 语 言 特 点 何 为 谚 语 ? “ rv rsae ted u heso a ye p r P o eb r h a g t f i x ei r d l — e c . ( 语 是 日常 经 验 的 女 儿 ) 。 语 谚 语 是 “ 群 众 中间 n e” 谚 汉 在 流 传 的 固定 语 句 , 简 单 通 俗 的话 反 映 深 刻 的 道 理 ” 。谚 语 用 是 一 种 重 要 的 习 语 .大 部 分 谚 语 是 人 民 群 众 对 长 期 生 活 经 验 、 产 活 动 和 社 会 活 动 的总 结 。 语 具 有 鲜 明 的 民 族 特 色 , 生 谚 蕴 含 丰 富 的 文 化 内 涵 、 验 和 哲 理 。 谚 语 比 喻 生 动 、 意 深 经 寓 刻 . 词 精 炼 , 有 一 个 多 余 的词 , 句 讲究 韵 律 , 句 讲 究 用 没 单 双 对 仗 , 体 非 常 口语 化 , 来 朗 朗上 口 , 于 记 忆 流 传 。 本 文 读 便 文 重 点 分 析 英 汉 谚 语 在 语 音 、 义 、 汇 、 辞 等 方 面 的 语 言 语 词 修 特点。 1英 汉谚 语 的 语 音 特 点 . 1 押韵 (hm ) . 1 R y e 英 汉 谚 语 往 往 音 韵 和 喈 , 奏 鲜 明 , 于 上 口 , 过 长期 节 易 经 的使 用 流 传 或 艺术 上 的加 工 , 7 化 特 点 很 强 , 于 记 忆 。 f语 易 英 语 谚 语 的押 韵 主 要 体 现 在 元 音 重 复 (so a c ) as n n e 和音 节 尾 辅 音 重 复 ( o s n n e) 。 如 : an ,og is ( 劳 不 cnoa c 上 Nop is n an . 不 获 ) to ih ,u fmid ( 不 见 心 不 烦 )Hat k s ; fsg to to n . 眼 Ou ; se ma e wat. 欲 速 则 不 达 ) s o s, o sb s. 金 窝 银 窝 不 如 se ( ; t r th mei e t( Ea we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写作提纲】.................................................................................................................................... 错误!未定义书签。

【内容摘要】. (2)【关键词】 (2)【引言】 (2)正文 (2)参考文献 (8)写作提纲一、引言二、谚语的类型1、农业生产类2、社会生活类三、谚语的特点1、民族性2、精炼性3、口语性4、地域性四、结束语浅析谚语类型及其语言特点【内容摘要】谚语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的经验、教训以及对所取得的知识的总结,来源于生活,反映生活。

作为语言交流中的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谚语不仅高度地概括民情俗尚,而且直接表达群众爱憎褒贬,既有对生活、生产经验的总结,又有对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的反映,表现出一种民族的心态、眼光、民风、世情,所涉及的范围极为广泛,本文根据谚语所描写内容的不同,将其划分为农业生产类、社会生活两类进行探讨。

而谚语语言中的民族性、精炼性、口语性、地域性特点也值得玩味。

【关键词】谚语;类型;特点谚语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的经验、教训以及对所取得的知识的总结。

在广泛流传的过程中,经过人们不断创造丰富、修改加工、润色提高,逐步形成了凝练、形象、表意精当、透辟深刻等特点。

成为一种流传于人民群众中并世代口耳相传的通俗而简练的语言形式。

可以说:谚语是人民群众口头上定型的现成话,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一、谚语的类型从谚语的概念可以看出,谚语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是一个多层次的文化宝藏。

它以一种口头形式,在民间广为流传,富有魅力,并艺术地反映生活现实。

其中不少谚语浅白通俗又深有寄意,不仅高度地概括民情俗尚,而且直接表达群众爱憎褒贬,既有对生活、生产经验的总结;又有对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的反映,表现出一种民族的心态、眼光、民风、世情,为人所喜闻乐诵。

为此笔者试图从以下几方面对谚语作些赏析,以抒管见。

1.农业生产类长期以来,我国广大劳动人民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要的生活手段,在实际生产、生活过程中,预测气象、掌握节气事关重大。

人们通过长期的生活积累,观察到很多有关生产的自然现象,形成了很多人们易记能诵的口头语言——农谚。

比如:人们在外出劳动之前,往往需要对天气有所了解,以便能够对农事活动作出合理的安排,因此对天气变化情况的观察,成了人们劳动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当发现“天上钩钩云,”时,说明有低压空气的到来,是下大雨的先兆,就会出现“地下雨淋淋”的现象。

“云往东,车马通;云往南,水涨潭;云往西,披蓑衣;云往北,好晒麦”则是根据云的移动方向来预测阴晴,云向东、向北移动,预示着天气晴好;云向西、向南移动,预示着会有雨来临。

“天上鲤鱼斑,明天晒谷不用翻”、“鱼鳞天,不雨也风颠”说明根据天空中云的形状可以预示着未来天气的好坏。

而“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久晴大雾阴,久阴大雾晴”则根据雾出现的时间和雾的特征来判断天气的变化。

抢种抢收是农业生产的一大特点,人们为顺应自然规律的特点。

除了常知的二十四节气外,还有“正月落早种,二月种地豆(花生),三月禾苗长,四月茄花开。

五月桃子熟,六月掘番葛(地瓜),七月摘龙眼,八月剥麻皮,九月鱼菜齐,十月新米炊,十一月柑皮红,十二月梅花开。

”之说,这一谚语概括地说明了一年之中每月农事的情况。

我们仿佛看见了人们辛勤耕种的身影以及收获的喜悦。

“白露早、寒露迟、秋分播种最合适。

”、“初头夏至十头割,十头夏至两头割,两头夏至骑拉着割。

”形象的说明了小麦播种与收割的最佳时节。

“春天捅一棍,秋天吃一顿。

”、“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

”从这两句谚语可以看出,农业生产与人们的辛勤劳动分不开。

总之,象这种形象的描述一年中各个阶段的气候特征和农业生产状况的谚语,对人们的日常生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2.社会生活类人们不仅要生产,而且要交往。

社会交往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人们在交往的过程中,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社会制度等各方面都是应注意的事项和细节。

当提醒人们不要以貌取人时,就有“凡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的说法,同时这也从侧面体现出人的能力与智慧是无法衡量的。

当劝诫人们不要做坏事时,就有“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旨在教育人们要行得端,走得正。

而“打破沙锅问到底”,这是人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口头禅。

比喻不管碰到什么事情总是喜欢刨根问底,弄过清楚明白。

有些时候这种“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执着精神是值得提倡的。

当然,社会生活千姿百态,人们在生活过程中总是在不断地完善自己,所谓“人无完人,金无赤足”、“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但我们只要懂得“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在日常生活中多听取待别人的意见和批评,正确对待自己的过失,就能“芝麻开花,节节高”。

人类的活动,总离不开他们所生活的环境。

生活中一些谚语不仅反映生产状况、生活情态,而且还反映风光物产以及城乡景观和特殊的市井风情,在语气中流露出人们的乡土情感。

这方面的谚语,内容十分丰富。

既勾画出社会百态,也有生活经验;既有表现愿望追求,也有表现嘲讽调侃;既有表现惩恶扬善,弘扬民族传统美德,也有表现小农意识、市民意识或扭曲了的心态。

但都是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和思想感情以及社会中复杂的人际关系的反映,使人们的日常生活、精神面貌、爱憎情怀得到更为生动的表现。

如:“茄子不开虚花,真人不说假话。

”这说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做人还是处事都应当敞开心扉,以诚相待,而不应当封闭自我,相互猜忌,言行不一致,表里不如一。

这一谚语充分表达了乡土风情的浓厚气氛和人情风俗的豁达与纯正。

而“百般武艺,不值锄头落地”、“艺多不养家”等谚语,反映了一种求真务实的精神,凡事都必须付诸于行动,如果说你什么事情都会做,但你什么事情都不去做,那你的本领再多再好也是无用的。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当尽量去避免一些虚伪的表象,而应当注重那些实实在在的实质性的东西,所以我们应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其实,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谚语作为语言领域的一朵奇葩、一枝独秀,反映人类活动各方面内容的谚语比比皆是,绝不是以上几许所能概括的,而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形式,自有其存在的理由。

二、谚语的语言特点谚语是顺口溜,它幽默风趣,富含有哲理,含蓄奇幻。

有人曾说,谚语得具备短小,意味,风趣,这是对谚语特点总的概括。

但从实际上看这种概括远远的不够,因为谚语的涉及面广,它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特征。

因此,要研究谚语,我们要从整体上把握谚语的语言特点。

具体来看,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民族性当一种语言作为一个民族在与居住地域、经济生活共同体出现时,语言就深深打上了民族烙印,像一面色彩斑斓的镜子,摄下了民族经济、文化、心理素质方面的内容,形成了丰富灿烂的民族文化,反映民族的典型特征。

在客家谚语中,“舍命才算真豪杰,爱国方成大丈夫”、“国强民也富,国破家也亡”、“尽忠报国,尽孝守家”、“家贫出孝子、国乱识忠臣”,体现了客家人爱国爱乡的精神;“富贵不离祖,游子思故乡”、“当家方知柴米贵,养儿方知父母恩”,体现了客家人强烈的报本寻根意识;“不怕火烧屋,只怕人无志”体现客家人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生子唔读书,不如养头猪”、“目不识丁,枉费一生”是客家人执着的崇文重教观念的生动体现。

在蒙古谚语中,“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困难面前不折腿,艰苦面前不弯腰”正是蒙古人民勇敢坚强的真实写照;“人须幼时教养,马须驹时训练”、“走起路来何必站,吃起东西何必舔”、“好马打三鞭,变成摇头摆尾;好话说三遍,变成无益废话”这反映了蒙古族人民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对个人修养的重视。

在布依族谚语中“为人要讲道理,木材要依墨线”、“喝酒两边醉,打架两边伤”、“木头不钻不空,人不学习不通”、“坏人要论人之短,好人喜赞人之长”、“饮水别忘井,过河别忘船”、“在时要让人称赞,走后要让人想念”形象的说明了为人处事的道理。

又如“上山才知山高矮,下河才知水浅深”体现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勤不富也饱,懒不死也饿”、“手勤不穷,坐吃山空”反映了布依人民勤劳、朴实的精神风貌。

在苗族谚语中“山高山养水,水长水养鱼”、“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斧大好砍树,针小好缝衣”形象的反映了苗族人民的生产和生活状态。

又如“水浑鱼会死,人懒肚挨饿”、“力气用到老,一生肚子饱”、“人哄地,地哄人;没有肥,种不成”、“人勤意见少,人懒爱挑拨”这些谚语教育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勤劳不怕苦,才会有好的生活。

反映苗族人民在为人处世方面的谚语还有“一根线难织布,一个人难立房”、“有酒大家喝,有事大家做”、“做事相互商量,做完心里明亮”、“好朋友不嫌多,坏分子怕一个”等。

在彝族谚语中,“香甜的米酒越喝越醉人,友谊的手越牵越温暖”、“能分清糠和米容易,要识别真与假不易”、“九句话里总有一句可信,九条路中总有一条可走”、“愿群山变成亲人,愿峻岭变成朋友”、“山与山靠白云相连,坝与坝靠绿水相依”、“远飞的雄鹰见得多,勤学的人们懂得多”、“学会巨石那样稳重,莫学柳枝那样飘摇”、“大雁能知冷与暖,蜜蜂能辨西与东”、“猎人最熟悉山路,渔人更能识水性”,概括地说明了在日常生活中做人与做事的深刻道理。

谚语的民族性,不仅反映了各民族人民坚强不屈奋勇拼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质,而且是他们认识自然,了解自然的真实反映。

我们分析谚语的民族性,就是去品味各民族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语言文化的独特魅力。

2.精练性俗话说得好“泉水最清,谚语最精”。

谚语以短小精悍,反映真理而倍受人们的青睐,在文章中若能引用适量的谚语,不仅能够避免冗言赘语,而且还能提高文章的表现力。

谚语的这种精练性主要是从句式上而言的。

谚语的句式整齐,篇幅一般都比较短小。

其格式有单句、简单的并列复句、紧缩复句等形式。

单句形式的谚语:如“百闻不如一见”,“心正不怕雷打”,“好死不如赖活”,“明人不做暗事”,“是非难逃众口”,“家丑不可外扬”,“猫嘴里挖鱼鳅”,“海水不可斗量”,“人怕出名猪怕壮”,“大树底下好遮阴”,“英雄难过美人关”,“无事不登三宝殿”,“不到黄河心不死”,“贵人多忘事”,“礼多人不怪”等等。

这些谚语都隐含着一些人们日常生活中简单而又普遍的真理。

在这些句子中,抽象的概念被寓于具体的形象之中,言浅意深,在表达上往往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由单句并列组合成的复句式谚语,根据组合情况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由单句依靠语序直接组合而成,多为两个单句组合,也有三四个单句组合的形式;如“不知者,不为罪”,“拆东墙,补西墙”,“活到老,学到老”,“踏破鉄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远水救不了近火,远亲不如近邻”,“饥不择食,寒不择衣,慌不择路,贫不择妻”,“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着蚂蚁随山走,嫁着穷鬼眼泪流”,“酒是穿肠毒药,色是剐骨钢刀,财是惹祸根苗,气是下山虎豹”等;另一类是借助关联词组合而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