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新版七律·长征 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5 七律 长征 教学设计- 六年级上册统编版 (1)

5 七律 长征 教学设计- 六年级上册统编版   (1)

《七律·长征》一、教材分析语文课标中对高年段诗歌阅读提出明确要求“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再来看教材,《七律·长征》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以“走近毛泽东”为专题,共编排了4篇课文。

二、设计思路《七律·长征》是第一篇。

教材选编这首诗的目的有二,一是让学生通过对诗句的理解,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二是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

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这一点同时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由于学生对红军长征中英勇事迹缺乏切身感受,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为了圆满完成本课教学,教学中我采用了课前根据自主学习单自主学习,联系背景想开去的方法,同采用现代教学手段,配合板书、,并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

学生则根据课文特点采用自主探究、朗读想象、朗读感悟,体会情感,感受一代领袖毛泽东的伟人风采和凡人情怀。

三、教学目标1.认识3个生字。

正确认读词语。

其中“逶迤”“磅礴”是读音易错的生字,区别易混淆字:“崖”“涯”。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生通过对诗句意思的理解,感受到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四、教学重点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品读优美语句。

五、教学难点通过这首诗引导学生课下朗读毛泽东诗词教学环节教师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导入一、专项训练,引入新课出示毛泽东诗句,1分钟背诵。

谁来背诵?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如果他能正确流利背诵,请给他掌声。

XXX这么短的时间,咱们同学能记得这么清楚,可真了不起。

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5课,请齐读课题,点间隔号的停顿。

【部编版】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七律 长征》精品教案(表格式)

【部编版】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七律 长征》精品教案(表格式)

5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2.了解诗体:像《长征》这样的诗叫做——七律。

是七言律诗的简称,每一首诗是8行,每一行7个字,第2、 4 、6、 8句最后一个字需押韵。

3.关于长征,大家课前都做了预习,谁来说说。

(生交流)若让大家用一个字形容长征历程会用?(难)(板书:难)长征途中红军历经了许多磨难,这是一条漫漫长征路。

现在再来读一读课题,你会怎么读?(深情):七律·长征(缓慢):七律·长征新课教学()分钟二、朗读感知,了解诗歌内容1.指名读古诗三遍,纠正字音。

正音:谁愿意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听?(指名读)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诗当中的2个生字,看看读得是不是正确。

2.谁来给他一些建议。

请你举个例子读给他听听,好吗?你能再综合同学们的建议,更好地把这首诗再读一遍吗?3.齐读:让我们一起把这首诗读出来。

【课件4】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三、自主探究,明确诗歌大意1.默读,静思大意。

联系书上的注释、插图以及查阅过的各种资料,再次默读《长征》,想一想,这首诗大概什么意思。

思考完后从有目的地自读三遍,再指名读、指导再读、齐读,让全体学生都能把诗读通读顺;从诗题的味道,再到学生读诗的味道,教师范读的味道,学生再齐读的味道,让全体学生都在初读全诗的基础上得到了充分读诗的机会。

再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说说读懂的,提出疑惑的并尝试解决。

(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2.你读懂了什么那句诗?(生试着说说意思)哪些地方还不理解呢?预设:(1)a “逶迤”与“磅礴”的理解。

b“腾细浪”与“走泥丸”的理解。

c “云崖暖”和“铁索寒”意思。

d“万水千山”虚指,如“万言千语、万险千阻”。

3.明确诗意:【课件5】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5七律长征(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5七律长征(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教学反思与总结
在教学《七律长征》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值得反思的地方,同时也取得了一些宝贵的经验。首先,我认为自己在教学方法上做了一些尝试,比如通过多媒体展示长征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长征的艰难和伟大。同时,我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鼓励:教师在评价作业时,要注重鼓励学生,对学生的努力和进步给予肯定,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3.学习日志:
-教师鼓励学生撰写学习日志,记录自己在学习《七律长征》过程中的思考、感悟和问题,以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
-定期查看:教师定期查看学生的学习日志,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和困惑,及时进行指导和解答。
4.小组讨论评价:
强调《七律长征》在现实生活或学习中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应用《七律长征》。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七律长征》的短文或报告,以巩固学习效果。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长征历史资料:提供关于长征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人物的相关资料,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长征的历史意义。
-诗歌鉴赏指南:提供一些关于诗歌鉴赏的指导性资料,如诗歌的结构、韵律、修辞手法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
-观察: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的深度以及与同学之间的互动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测试: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测试题,以检验学生对《七律长征》的掌握情况。
2.作业评价:
-认真批改:教师对学生提交的作业进行认真批改,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给出具体的反馈意见。
-点评:教师在课堂上对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点评,帮助学生理解错误的原因,并提供正确的解答方法。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教学设计(精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教学设计(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2、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1、重点: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2、难点: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教学时数] 一教时[教学过程 ]一、预习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逶迤(wēi yí)磅礴(páng bó)岷山(mín )2、解释词语。

逶迤:弯曲绵延的样子。

磅礴:气势雄伟的样子。

二、导入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

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借助多媒体播放红军长征的录像,教师介绍长征的历史事实,并让学生哲学歌曲《七律长征》,给学生直观形象的感受。

三、听朗读录音,或教师范读学生朗读诗歌之后,谈谈自己最喜欢的其中的一句诗,并说说理由。

四、学习新课1、学生结合注释,说说全诗的大意。

讨论交流后,明确: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小小泥丸在滚动。

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雾气蒸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2、赏析。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这两句是全诗的总纲,写得极有气势。

它高度概括了红军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的统率下于整个长征过程中所表示出来的亘古未有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

“远征难”三个字总括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难。

“远征”是写长征行程之远,时月之长;“难是写长征牺牲之大,经历之苦。

统编版教材《七律 长征》小学语文教案设计

统编版教材《七律 长征》小学语文教案设计

统编版教材《七律·长征》小学语文教案设计一、教材分析《七律·长征》是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篇重要课文。

这首诗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它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全诗气势磅礴,格调高昂,笔力雄健。

诗中的“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等诗句,以夸张的手法表现红军战士面对困难时的无畏与豪迈;“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河横铁索寒”则选取了长征途中具有代表性的事件,让学生能深刻感受到长征的艰辛与红军的英勇。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认识并理解诗中的生字词,如“逶迤”“磅礴”“泥丸”等。

了解七律诗的基本格式和特点,如七言八句、颔联和颈联对仗等。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学习诗歌中运用的多种表现手法,如夸张、对比等,并能进行简单分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红军长征途中表现出的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的主题思想。

掌握诗中的生字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体会诗歌中红军战士的英勇无畏和乐观精神。

1.1例如在理解“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两句诗时,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诗人运用夸张手法的意义。

让学生想象连绵起伏的五岭山脉在红军眼中如同细小的波浪,高大雄伟的乌蒙山也像脚下滚动的泥丸,这是何等的豪迈气概。

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能更好地理解红军战士面对困难时的乐观与无畏,从而把握诗歌的主题思想。

了解七律诗的格式特点。

以本诗为例,向学生讲解七言八句的结构,以及颔联“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和颈联“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河横铁索寒”对仗工整的特点。

如“五岭”对“乌蒙”(名词对名词),“逶迤”对“磅礴”(形容词对形容词),“腾”对“走”(动词对动词),“细浪”对“泥丸”(名词对名词)等。

最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最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细节融读课(四)——《七律•长征》教案【教学内容】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磅礴的气势,并熟读成诵。

2.通过借助注释、查阅工具书、补充资料等方式,理解诗文大意,感受红军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学习“书写提示”,创作硬笔楷书作品,充实“红色纪念馆”书法展厅。

【学习准备】教师:《飞夺泸定桥》视频片段;课件学生:阅读长征故事,如《老山界》《大雪山》等;观看纪录片《长征》的第4集“战史奇观”。

【学习过程】一、承接情境,初知长征概况1.明确任务。

历史的车轮已来到21世纪,但中华儿女谁也无法忘却那段为建立新中国而浴血奋战的革命岁月。

经过前几节课的学习,我们丰富了“红色纪念馆”的前厅、文物厅、有声厅,这节课我们将来完善书法展厅。

2.聚焦毛主席手书《七律•长征》,了解创作背景。

(1)欣赏毛主席《七律•长征》手书,了解他在书法方面的成就。

(2)猜一猜书法作品的内容,揭示诗题:《七律▪长征》。

(3)学生交流对长征的认识,教师补充并介绍诗歌的创作背景。

3.学生朗读诗文,教师随机正音,并指导读出节奏。

二、结合资料,体会长征精神1.诗、书对照,聚焦诗眼。

(1)已故著名毛体书法家唐步田先生盛赞毛主席“诗书合璧,双峰并秀”,擅长利用书法的特殊表现手段来体现诗词的内容、意蕴,将两者进行了完美融合。

所以,欣赏毛主席的书法作品对于我们理解所写的诗文是有一定帮助的。

(2)欣赏毛主席《七律•长征》手书,交流:这幅作品整体给你什么感受?其中哪些字笔画不多,却被写得特别大?(难、闲、后)①聚焦“后”字,结合创作背景思考:毛主席借“后”字想表达什么?②聚焦“难”与“闲”,激发探究欲望。

毛主席将这一“难”一“闲”写得这样大,又是为什么呢?这节课我们主要围绕这两个字展开探究。

(板书:难、闲)2.体会远征之“难”。

(1)自主学习。

在单元感知课上,我们已经知道诗中写到了长征途中的五个地方,分别是——(板书:五岭、乌蒙、金沙、大渡、岷山)(2)集体交流,指导朗读。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优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教学设计第【1】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诗歌中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1、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2、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三、教学模式:问题情景教学模式四、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景,导出新课了解长征历史:1934年10月到1935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举行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在长征结束时,毛泽东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写下了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诗篇《七律长征》,总结了艰苦卓绝的长征。

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二)自学互助1、整体感知诗歌诗意和感情(1)、结合书下注释及个人理解,自主质疑,合作释疑,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

(合作讨论)(2)、学生大声自由朗读,读出你体会的感情,个别学生表演朗读(3)听范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4)、红军长征可谓是艰苦卓绝,这首诗中你认为红军长征时克服了.com了那些困难,才胜利到达陕北?(合作讨论)腾越五岭、疾跨乌蒙山、巧渡金沙桥、飞夺泸定桥、翻越岷山(5)二万五千里长征历时整整一年,作者在诗中为何只描写了这几幅画面来概括长征历史?要用56个字来描写长征丰富浩大的历史内容和不可胜数的英雄业绩,几乎是不可能的。

因此,作者必须选择最能表现红军伟大精神和不朽业绩的典型战例场景。

作者选取典型的事件突出文章中心(6)作者为什么要突出红军长征时的艰难险阻?作者借此歌颂红军战士战胜一切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优秀6篇)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优秀6篇)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优秀6篇)《七律·长征》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生词,理解诗句意思,背诵课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语文实践能力。

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释题导入1.以前你们学过不少古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现代诗,它的作者是毛泽东。

(板书:七律·长征)2.齐读课题。

明白什么是七律吗?(每首八行,每行七个字)【设计意图:导入朴实,“七律”对学生来说并不熟悉,这个知识点需不需要传授,很多老师觉得困惑。

作为高年段学生,要与中学接轨,一定的讲述是必要的,但不深,可以让学生有个大概的印象。

】二、检查预习,交流资料1.对于长征,你了解多少?让学生用概括性的语言叙述,教师注意小结并引向长征的“难”。

2.出示长征路线图并介绍红军长征路线。

你们知道吗?红军长征途中经过大河有24条,险峻高山有18座。

还不只这些,整整12个月的漫漫征程中,每天天上有敌机轰炸,地面有几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

听完这些,你觉得长征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设计意图:新课标提出:“要培养学生初步具备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但在实践中往往成了信息的堆砌,教师要求学生用“概括性语言”实际培养了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此处的说资料、留印象为深入体会长征的“千难万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创设情境,把握诗境1.作为杰出的诗人、伟大的领袖,毛泽东何尝不知道长征途中的险恶重重?(课件出示毛泽东灯下写作情境,红军长征途中图片逐一展示)这是1935年9月的一个深夜,长征即将获得胜利,毛泽东坐在煤油灯下回首长征漫漫征程,他想到了这样的场景:翻越终年积雪的岷山、趟过水流湍急的大河、穿越茫茫无际的草地、血染大渡河上冰冷的铁链……诗人心潮激荡,挥笔写到——老师在悲壮、激昂的乐曲声中范读全诗。

2.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诗人去追忆那难忘的场景(板书:追忆),感受伟人的情怀(板书:抒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七律·长征【教学目标】1.会写“崖、渡、索”3个生字,理解“等闲、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尽开颜”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诗歌大意,感受红军在长征过程中经历的艰难险阻,体会毛泽东及其带领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初步了解毛泽东诗词的风格。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重点难点】重点:结合诗歌注释,理解诗意。

难点:1.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

2.感受毛泽东及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准备】1.课前搜集有关红军长征和毛泽东主席的相关资料。

2.准备有关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巧渡泸定桥的录像。

3.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揭题,激发兴趣。

同学们,每年十月一日,我们都会庆贺祖国母亲的生日,那雄壮的三军仪仗、庞大的群众游行、绚丽的烟火一直在我们脑海中回荡,让我们热血沸腾。

大家都知道,新中国的建立,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这其中就有一次伟大的壮举——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它为新中国的建立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了解这伟大的历史。

二、简介长征,了解背景。

1.关于长征,你知道多少?(出示资料袋)中国工农红军为北上抗日,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翻过五岭,突破乌江天险,四渡赤水,越过气势磅礴的乌蒙山,接着又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沪定桥,然后爬雪山,过草地,最后翻过岷山,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

在这短短的一年时间里,红军战士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完成了举世无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2.过渡语:回顾这漫漫的二万五千里征程,毛泽东心潮澎湃,挥笔写下——《七律•长征》这首诗。

(板书)3.释诗题:七律是什么意思?(就是七言律诗的简称,每首诗有八行,每行七个字。

是一种体裁。

每两行诗一联,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长征是题目,一起齐读诗题。

三、初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

1.大声朗读诗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借助字典掌握生字字形,注意生字的书写。

3.根据注释或查字典、词典理解词语。

4.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与大家讨论。

四、细读课文,了解诗意。

1.朗读全诗,想想全诗共几句,每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2.想一想全诗可以分为几部分,各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全诗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句,总的指出红军不怕困难,把艰难困苦看成平平常常的小事;第二部分是第二、三句,讲述了红军在长征中“不怕难”的具体事例,承接着上一部分的内容;第三部分是第四句,总结全诗,表达出红军长征胜利后的心情。

五、感情朗读,总结全文。

1.老师范读课文,读出诗句节奏。

2.学生按节奏试读,读出诗句停顿节奏。

3.小结:这首《长征》气势磅礴,格调高昂,展现了一幅又一幅战斗图。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烘托氛围,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途中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作者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二、品读全诗,入境生情。

(一)感受“难”。

1.通过读,你发现了长征途中,战士们遇到了哪些困难?(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在文中圈出)远征难:万水千山山名:五岭乌蒙岷山水名:金沙江大渡河2.红军长征翻过一座座山,又涉过一条条水。

表示山水很多,用什么词?“万水千山”也可以怎么说?(出示:万水千山千山万水) 适机拓展:“万、千”在这里不是实指,请说出用“万、千”形容很多的四字词语。

3.资料补充:红军长征除了万水千山的障碍,天上每天还有几十架敌机侦察轰炸,地下有几十万敌军围追堵截,遇到了许许多多艰难险阻。

表示艰难险阻很多,可以用什么词?要战胜这千难万险,红军吃了很多苦,又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出示:千难万险、千辛万苦)4.小结:要越过这千山万水,红军历尽了千难万险。

这说明要进行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长征怎么样?用一个字概括。

(强调先前的板书:难)(二)感受“不怕”。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①红军是如何面对这些困难的呢?诗中毛主席用一个词进一步写出了红军战士不怕难,把万水千山看得很平常,请找出来。

(板书:等闲)②这里说“万水千山只等闲”,加了“只”表示什么?(“只”加强了坚定的语气,对红军蔑视困难的革命精神作出突出和强调。

)③指导朗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读出“豪迈、等闲”,有蔑视的意味。

)④指点:这首诗要赞颂的就是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英雄气概,这两句是全诗的总领句,再读一遍。

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①过渡:五岭是五个山岭的合称,它绵延江西、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五省,山势起伏蜿蜒,长达数千里。

现在你能说说吗?“五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句:“五岭逶迤”“五岭连绵不断” (用粉笔画一画五岭)②红军大队人马翻过五岭又来到乌蒙山下,乌蒙山海拔二千三百多公尺,有二十几座狼牙山那么高。

(粉笔画出高大磅礴示意图,结合图理解词语)那你能说乌蒙_________________。

③指点:这一对句子都是写山。

五岭写山岭之长,乌蒙写山巅之高。

这里用“逶迤”“磅礴”写出红军要翻过这样的高山峻岭会怎么样?(难)④但是我们红军战士不怕,跟随着红旗翻过了五岭,又越过了乌蒙,征服了一座座大山,在红军的眼里这山是大还是小?从哪里可能看出来?(例:逶迤的五岭在红军眼里像跳动的细浪;磅礴的乌蒙山在红军脚下像滚动的泥丸。

)(指点:在这里毛主席生动地运用了夸张的方法,进一步写出红军不怕远征难,高山峻岭只等闲。

)⑤过渡:山,红军不怕;水,红军也不怕。

红军涉过许多江河,在这里毛主席也选了最有代表性的两条。

3.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①“云崖”就是高耸云端的山崖,形容山崖之高。

(画一画)刚才有同学问,为什么金沙水拍云崖“暖”呢?(解说词:1935年5月,红军主力在毛主席率领下,浩浩荡荡向云南进发。

快要到达金沙江畔的时候,太阳已经落山,远远望去,乌黑乌黑的一长列大山横在眼前,金沙江两岸都是悬崖峭壁,滚滚江水飞溅起层层浪花,撞击着两岸的云崖,发出轰轰的巨响。

正是:金沙江水浪滔滔,两岸峭壁插云霄,巨浪翻滚几丈高,船行水上一叶漂。

敌人为了阻挠红军北上,又封锁各处海口,而且抢去了江面所有的渡船。

你们说,面对汹涌的江水,狡滑的敌人,红军要怎么渡过金沙江?红军战士按照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采取声东击西的办法,扰乱敌人视线,同时又顺利地俘获了敌人侦察用的两只船。

结果我军不费一枪一弹,捉到俘虏六十多个,夺取了金沙江的主要渡口。

很快,红军所有大队人马,全部胜利渡过金沙江,跳出了几十万敌人的包围圈,取得具有历史意义的伟大胜利。

)②学到这里你们有没有理解“金沙水拍云崖暖”是什么意思?透过“暖”字,你感受到了毛主席与红军什么样的心情呢?(感受到了红军渡过金沙江后的喜悦。

)③长征途中红军和敌人的斗争有智取,也有恶战。

金沙江是智取,大渡河则是一场恶战。

请看:(课件展示大渡河与铁索桥图片与拓展题)红军来到大渡河上,眼前横着一座铁索桥。

桥上_______,桥下________,桥头______,红军______。

④大渡河是天险,敌人满以为能阻挡红军的脚步,但是天险也被红军逾越了,那毛主席为什么又说“大渡桥横铁索寒”?(天险虽然逾越了,但现在回想起那场面,还叫人胆战心惊。

)⑤如何理解诗句中的“暖”和“寒”。

“暖”写出了巧渡成功后的愉快;“寒”写出了强渡的惊心动魄,又进一步突出了“难”。

⑥小结:红军山不怕,水也不怕,难道只有这些困难吗?真是万水千山只等闲。

(体会这是一种大无畏的精神,是一种乐观主义态度。

)(三)感受“喜”。

1.过渡:因为红军不怕远征难,才能取得远征的胜利——“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从“更喜”“尽开颜”中感受到了什么?“更喜”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另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对美好革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

“尽开颜”表现了红军历尽艰难险阻取得长征胜利的喜悦心情。

三、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1.总结:本诗的作者是伟大领袖毛泽东,他用凝练的诗句将二万五千里长征中中国工农红军所经历的艰难险阻进行了高度概括,主题鲜明,生动形象,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2.课外拓展:请同学们阅读毛泽东的词《卜算子·咏梅》《沁园春·雪》,选择一篇写一写你的读后感。

【课文小结】《七律·长征》这首诗描绘了长征途中红军战胜的种种艰难险阻,表现了战士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对革命必胜的信念,赞扬了红军藐视困难、无往不胜的英雄气概。

【板书设计】只等闲——万水千山五岭逶迤七律·长征乌蒙磅礴乐观的革命精神远征难金沙水拍大渡桥横尽开颜——岷山千里雪【教学反思】《七律·长征》中讲述的史实与我们的生活较远,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及表达的情感,我从多方面让学生了解有关长征的历史资料,让学生对长征有一定的了解,初步感受到长征的艰难。

再通过课文注释,从字里行间大致了解诗歌内容,之后让学生通过多次朗读,从而感受到红军长征的艰难和大无畏的英雄主义精神,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中,我多次引导学生通过图片来感受五岭、乌蒙山的艰险,引导学生结合当时的背景资料,感受人物心理来理解“暖”和“寒”。

教学效果还是比较明显。

不足的是,通过学习这首诗歌我感觉到,有些学生对于诗歌的学习兴趣还是不太浓厚,诗歌的理解只是看一些参考书机械地背诵。

对于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不能真正地理解,不能与作者产生共鸣。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多从自身找不足,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