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电影观后感
《蒙娜丽莎的微笑》观后感(5篇)[修改版]
![《蒙娜丽莎的微笑》观后感(5篇)[修改版]](https://img.taocdn.com/s3/m/31d820f8844769eae009edfa.png)
第一篇:《蒙娜丽莎的微笑》观后感题目:由《蒙娜丽莎的微笑》看女性教育——《性别与教育》看完这部电影感触颇多,电影里女主人公凯瑟琳.沃森老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53年,坐落在美国马萨诸塞州、被誉为“没有男子的常青藤”的卫斯理女子学院,新来了位艺术史老师,她就是凯瑟琳。
她是一个成熟美丽的女人,一位有思想的老师,她是一个接受了自由改革思想的新时代女性,她怀着成为一名接触的教授的梦想踏入这所著名的女子大学,然而现实却让她感到种种压抑。
在这所大学,学生们大都有着良好的家庭背景,从小接受过优秀的教育。
但学院对学生的教育不是教他们如何获得自己感兴趣的学科知识,也不重视心理教育,而是把学生的成功与否定义为今后的婚姻,她们学习的目的无非是嫁一个好丈夫。
与此同时,凯瑟琳还受到来自学生的各种挑战。
这群学生是已经受传统教学模式束缚思维僵化的产物,然而凯瑟琳不拘泥于传统的教材,从生活中发掘、丰富教材。
她教会学生的不是书上呆板固定的知识而是怎样去学习。
她鼓励发散思维,建议学生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怎样去欣赏一件艺术品,正如电影中所说的:”一副好画是不受主管控制的“。
她是一个敢于打破传统的老师,她带着她执着的信念去引导这群绚烂多姿的女学生们,面对当时美国社会女性地位依旧卑微的现状,面对一个不是培养领导而是培养领导的妻子的以旧式主义为信条的学校,凯瑟琳大胆的创新,她以她渊博的学识,丰富的艺术史知识带领这群懵懂的少女徜徉在知识的天堂,她告诉她们要坚定的要对自己已命定的命运说不!要用自己的知识为自己争取一个更符合她们心境的未来,而不是怀着找一个好丈夫做一个好妻子的心态安然的等待安老。
她告诉她们“不,这不是你们想要的,你们可以做得更好,找回自己”,这个社会让你们丛生来带着的观念对你们是不公平的,她的勇气激励了她们,更让我们敬佩。
可是,凯瑟琳老师也尝到了现实的力量,她感受到学生的挑战和学校的各种压力,但是她并没有放弃,不仅仅是不放弃自己的教育,更不会放弃对学生的关注,于是,她没有像其他老师那样沿袭学校一贯的教学做法和风格,而是根据自己的判断和教学的方法,使得这些“心意”的教法让学生们“睁大了眼睛”。
《蒙娜丽莎的微笑》观后感

《蒙娜丽莎的微笑》观后感《蒙娜丽莎的微笑》观后感第一章:电影概述《蒙娜丽莎的微笑》是一部由导演迈克尔·云博格执导,于2003年上映的电影。
该电影讲述了主人公凯瑟琳·威特曼在1950年代末期前往韦尔斯利学院教授艺术史的故事。
在这个时代,女性在社会上的地位并不高,而凯瑟琳以她独特的教学方法和对艺术的热情赢得了学生们的尊敬和认同。
第二章:角色介绍1:凯瑟琳·威特曼:韦尔斯利学院的艺术史教授,她执着于教学事业,并通过不拘一格的教学方法改变了学生们的思维方式。
2:毕比·威特曼:凯瑟琳的丈夫,一个保守的家庭主夫,在电影中与凯瑟琳因家庭问题产生矛盾。
3:邦妮·纳卡莱:一个有潜力的艺术家,但因为家庭的限制而无法展现自己的才华。
4:伊丽莎白·“贝蒂”·沃伦:学校的社交领袖,在电影中与凯瑟琳形成了鲜明对比,她对传统的价值观持守,并反对凯瑟琳的教学风格。
第三章:剧情分析故事以凯瑟琳刚刚加入韦尔斯利学院教职的一天开始。
她用自己全新的教学方法吸引了学生们的注意,并通过引导他们思考和观察艺术作品来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对艺术的理解。
然而,她的教学方法却遭到了保守的教育界的质疑和反对。
在剧中,凯瑟琳不仅改变了学生们的思维方式,还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梦想和价值。
其中,邦妮是一个有着艺术天赋却默默无闻的学生,凯瑟琳的激励让她勇敢地展示自己的作品,并成功地获得了艺术界的认可。
同时,凯瑟琳也帮助贝蒂认识到自己内心真正的渴望,并放下了传统的价值观,追寻自己的梦想。
第四章:意义和启示《蒙娜丽莎的微笑》通过讲述凯瑟琳对学生们影响和改变的故事,向观众传递了几个重要的意义和启示。
首先,它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尤其是对于女性来说,通过教育可以拓宽她们的眼界,认识到自己的潜力和价值。
其次,在传统与现代价值观之间,应该给予个体追求梦想和独立思考的机会,不应该被束缚在传统的框架中。
最后,它也告诉观众们要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并努力实现它们。
最新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观后感(精选多篇)

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观后感(精选多篇)第一篇: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观后感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观后感《蒙娜丽莎的微笑》这部电影给我启迪最大的有两个方面,一是教课方式,另一个便是师生关系。
本片讲述了凯瑟琳·沃森,一位来自奥克兰市仅有一年教学经历的教师,,来到了她向往的如威斯利般著名的女子大学韦尔斯利学院,不仅想成为其中的一员,更想有所作为。
但在这所最传统的女子学院里,教师们教授学生是一切围绕将来的好姻缘打转,并不鼓励她们主动获取自己感兴趣的知识,也不注重培养他们的心理素质。
这使得凯瑟琳的教学进行的十分不顺利。
当她第一次走进课堂时就遇见了很尴尬的事。
她准备要教授的知识同学们早已了解并且是熟知,她当时就愣住了!我也愣住了。
我觉得作为一名老师大多是教授学生不知道的知识,在这样的情况下是任何一个老师预料不到的,也是所承受不了的。
其中一个学生犀利的对她说到“如果你没什么可教的,我们宁愿自学”活后便都离开了课堂。
这个场景给我的感触很深。
我也在思考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同时我很期待她的第二次课。
果然让人眼前一亮,第二次,她成功了。
改变以往陈旧的教学方式,将课外知识与课本知识巧妙的结合起来,让学生畅所欲言,同时告诉她们“课本外的知识亦能有助于你们的思考”,教给了她们看画思考的方法。
给我印象深刻的是她让自己的学生在一幅画前思考,那幅画叫什么我不知道,也无须知道。
因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她的教课方式,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与作品、作者产生心灵上的共鸣,可以更深层的了解这幅画,了解作者的思想,才可能真正的理解艺术。
这也许就是所说的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吧。
此法适用于各个学科领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凯瑟琳是一位有自己的思想并愿意将自己的思想与学生分享的教育工作者。
她这样做吸引了他的学生并影响了她们思想、生活、情感。
但由于她的思想与当时的社会生活存在一定的差距,学校的不理解、个别学生的排斥促使她难以坚持,最后她不得不放弃,她说到“我放弃。
[观后感]蒙娜丽莎的微笑影评(精选6篇)
![[观后感]蒙娜丽莎的微笑影评(精选6篇)](https://img.taocdn.com/s3/m/bf4ea349783e0912a2162a91.png)
[观后感]蒙娜丽莎的微笑影评(精选6篇)蒙娜丽莎的微笑影评蒙娜丽莎的微笑影评(一):《蒙娜丽莎的微笑》所告诉我的谈到教育的问题,有部电影不可不提,《蒙娜丽莎的微笑》,这也是我最喜欢的一部电影。
影片中的传奇老师,茱莉亚罗伯茨扮演的凯瑟琳华森,以及她和学生们的情谊,让我很受触动。
教育到底所为何物?教育到底就应是怎样的?这部电影告诉了我很多很多,也让我思考了很多。
影片开头,一部老式打字机“啪嗒啪嗒”的发着声响。
那是卫斯理学院的伊丽莎白华伦(克里斯汀邓斯特饰演)在写一篇。
画外音是用伊丽莎白的声音读的她写的资料,“她(凯瑟琳华森)一生梦寐以求的就是在卫斯理任教。
所以当艺术史系有教职空缺时,她一心申请教职,直到受到任用。
谣传凯瑟琳华森,这位奥克兰州来的菜鸟教师,以头脑弥补她的出身寒微。
这也是这位在加州长大的玩世不恭的教师,会来到全国最保守的校园的原因。
但是凯瑟琳华森并非想来卫斯理融入其中,她之所以来卫斯理是因为她想改变。
”此段开头就把凯瑟琳华森引入我们的视野中。
1953年秋天,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名校,卫斯理女子学院,开学典礼正在举行。
教师们整装肃立在礼堂里,礼堂大门紧闭。
女学生们都在大门外等候。
学生的代表,琼布兰,拿着一把木槌敲了四下大门。
校长高声问道:“是谁在敲打学习之门?”琼大声回答:“我代表所有女性。
”校长问:“你寻求什么?”琼答道:“透过努力学习唤醒我的心智,并奉献毕生于知识。
”校长说:“那么我们欢迎你。
所有想追随你的女性都得以进来。
我宣布,本学期就此开始。
”随着校长的话音,大门开启,学生们进入礼堂。
电影开头便呈现给我学校的含义—刻苦求知、健全心智的圣殿。
记得我看过的一篇上有这样一句话:“上天给我们有限的物质,但给我们无限的精神”,是精神带领人们上升到环视全球的高度。
教育就应让学生经过不断求知武装起最先进的思想和环顾世界的眼光。
因为,先进的思想才能促成、推动先进的行动。
美国立国的政治根基,三权分立和联邦制,均是出自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
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观后感

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观后感《蒙娜丽莎的微笑》是一部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电影,由麦克·纳克菲执导,朱莉娅·罗伯茨、朱丽娅·斯嘉丽、玛吉·吉伦哈尔等主演。
这部电影以女性教育为主题,讲述了一位女性教师在保守的传统学院中引发的一系列变革。
我个人对这部电影的观后感如下。
首先,这部电影对于女性教育问题有深刻的思考与表达。
影片中的传统女子学院设定在五十年代的美国,学院里的女性学生们只有两个选择:当老师或者结婚。
这种传统的观念限制了女性的发展和自由选择。
而主人公凯瑟琳·威特是一位自由思想、脱颖而出的女教师,她的到来彻底改变了整个学院的氛围。
她鼓励女学生们思考自己的梦想与目标,提倡女性独立,不仅在教学上有创新的方法,还在学院的管理和规定中引入了一些变化。
这种女性在传统观念下的突破和追求充满了勇气和智慧,也引发了我对女性教育问题的深思。
其次,该片通过展现主人公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揭示了教育对一个个体的影响是巨大的。
主人公凯瑟琳·威特对学生们采取了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和潜力。
她关注学生们的内心世界,鼓励学生们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与想法。
因此,学生们在这种积极的教育环境中获得了自信、勇敢和追求梦想的勇气。
教师在学生成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引导者和启蒙者。
此外,该片对于女性摆脱传统婚姻观念追求事业的思考也让我深感敬佩。
影片中的学生中有一个未婚怀孕的女学生,经过主人公的帮助和鼓励,她决定生下孩子,并选择继续追求自己的梦想。
这对于当时的社会来说是一种勇敢的选择,也让我们看到了婚姻观念对女性人生选择的束缚。
在这个故事中,主人公堪比一位女性运动先锋,她用自己的力量为女性解放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最后,该片的音乐、摄影和表演也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音乐的选择独特且能够很好地表达出电影主题,让人陷入情节,与剧中人物一起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
《蒙娜丽莎的微笑》观后感

《蒙娜丽莎的微笑》观后感《蒙娜丽莎的微笑》这部影片,宛如一幅细腻的画卷,在我的心头缓缓展开,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影片的背景设定在 20 世纪 50 年代,那是一个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的时代。
女主人公凯瑟琳·沃森,一位满怀理想与热情的艺术史老师,来到了一所被传统礼教和男权思想所笼罩的女子学校——卫斯理学院。
初到学校的凯瑟琳,面对的是一群被“培养成为贤妻良母”这一传统观念束缚的学生。
她们聪明、美丽,但却被社会的固有观念框定了未来的道路。
课堂上,学生们对艺术作品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认为艺术只是对现实的简单模仿。
而凯瑟琳却以独特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们去思考艺术背后的深层含义,去质疑那些被视为理所当然的观念。
在教学过程中,凯瑟琳展示了《蒙娜丽莎》这幅画。
她没有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是介绍画作的技法和历史背景,而是引导学生们去感受蒙娜丽莎那神秘的微笑。
她让学生们思考:为什么蒙娜丽莎的微笑如此令人着迷?是因为她的美丽?还是因为那微笑背后隐藏的无数可能?这一问题犹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学生们的心中激起了层层涟漪。
影片中的学生们各具特点。
贝蒂,一个坚定捍卫传统价值观的学生,她认为女人的归宿就是家庭,学业只是找到如意郎君的手段。
琼,聪明且有抱负,但在面对爱情和学业的抉择时,也曾陷入迷茫。
而康妮,则在凯瑟琳的启发下,逐渐发现了自己对艺术的热爱。
凯瑟琳不仅在课堂上传授知识,更是在生活中影响着学生们。
她鼓励学生们追求自己真正的梦想,不要被社会的期待所束缚。
她的存在,就像一道光,照亮了那些在黑暗中摸索的年轻心灵。
然而,凯瑟琳的教学理念和行为,不可避免地引起了学校和家长的反对。
学校认为她的教学方式过于激进,家长们则担心自己的女儿会因此变得“不务正业”。
但凯瑟琳没有退缩,她坚信自己的使命是唤醒学生们内心的力量,让她们看到生活的更多可能性。
影片中最令我感动的一幕,是在凯瑟琳即将离开学校时,学生们骑着自行车追赶她乘坐的汽车。
观蒙娜丽莎的微笑

观蒙娜丽莎的微笑第一篇:观蒙娜丽莎的微笑观《蒙娜丽莎的微笑》有感最近刚看过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看完之后产生了很深的感触,在此想浅谈一些我的看法。
当初被这部影片吸引,主要的原因就是片中的女主角的扮演者是茱莉亚·罗伯茨,她是我最喜欢的女演员之一。
以前曾看过为她带来无数荣誉的电影《永不妥协》,当时就被她所扮演的那个勇敢执著的单身母亲所深深感动。
这次她再次感动了我。
虽然这部电影的名字叫做《蒙娜丽莎的微笑》,可是它的主角却并不是达芬奇笔下那个露出若有若无笑容的女人,而是一位平凡却又勇敢执著的女教师----凯瑟琳·沃森。
沃森刚从加州大学毕业,在著名的卫斯理女子学院担任教师。
女教师这一工作一开始对她来讲可不是那么容易,这所大学的女生可不是等闲之辈。
她的第一节课就被学生给了一个下马威。
她精心准备的课程,原以为会为学生带来新的知识,可她没想到她的学生居然如此博学多识,还没等她把话说完就接过了话茬儿,特别是以贝蒂为首的三个女生对她总是百般发难,她没有话说,只能在讲台上越来越紧张……不过这种打击并不能吓倒沃森,她再接再厉,很快在下节课就掌握了课堂上的主动权。
最终在努力之下,她以青春率直的作风,丰富的艺术史知识以及风趣热情的授课风格,赢得了学生们的尊敬和爱戴,被女学生们称为“蒙娜丽莎”。
其实做老师难,做一个勇敢有思想的女老师更难。
她的班级里的女学生家庭背景优越,从小接受优秀教育,每个人都属于全面发展的优秀女性。
就是在这样一个精英聚集的地方,却有着浓重的封建思想。
学院不以教育学生获得自己感兴趣的学科知识为主,而是以学生今后的婚姻作为成功的定义,认为她们学习的目的无非是嫁一个好丈夫,她们的工作只是做好丈夫的贤内助。
作为一名有思想的独立女性,沃森勇于挑战学校的老规定,坚持自己的教学理念,她鼓励学生发掘自己的兴趣并大胆地去实践自己的想法。
她不仅在教学上勇敢地挑战权威,而且在女性的社会地位上勇敢地坚持自己的观点。
《蒙娜丽莎的微笑》观后感

《蒙娜丽莎的微笑》观后感看完这部电影感触复杂,电影里女主人公凯瑟琳.沃森老师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这位初到卫斯理女子学院的艺术史老师,是一个有思想的老师,一位推崇自由改革思想的新时代女性,来到学校上的第一堂课却让她感到无奈和压抑。
但凯瑟琳没有像其他老师那样沿袭学校一贯的教学做法和风格,她不仅挑战学校的一些做法、规矩,还会鼓励学生发掘自己的兴趣,并且大胆去实践她们的想法。
她追求着自己喜欢的生活,不向任何人妥协,开创出新道路。
采用新的授课方式和理念,以丰富的艺术史知识和风趣热情不拘泥的授课方式,赢得了学生们的喜爱。
她们都称她为"蒙娜丽莎的微笑"。
在这所大学,学生的天职似乎是“嫁一个好丈夫”,学习看似主动用功,也不过是提前阅读教材,借机会课上挑战老师而已,当老师问到书上没有的知识时学生们却是哑口无言,她们并不是真正是为了获得自己感兴趣的学科知识而读书。
学生们已经受传统教学模式的严重束缚,然而凯瑟琳老师逐步改变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不拘泥于传统的教材,鼓励学生们的发散思维,让学生深入思考怎样去欣赏件美好事物。
这样一个敢于打破传统的老师,凭借着自己大胆的创新,以自己渊博的学识,教会学生们要用自己的知识为自己争取一个更符合她们心境的未来,而不是怀着找一个好丈夫做一个好妻子的心态安然的等待安老。
而那个时代的人们默认着女人靠男人的原则,女孩们学习知识只是为了有一份体面地学历来嫁娶一个体面的男人,从此做一个家庭主妇,相夫教子,逐渐失去自我……凯瑟琳面对如此的现实愤慨不已,她鼓励女孩们该有自己的人生而不是被一个家庭所套牢所牵绊。
她说:“并非每段感情都必须走上婚姻的殿堂,人生不是围着婚姻来计划的,结婚不应该成为女性惟一的出路。
”这是她自己的婚姻观,她主动离开加州的男友,就是为了在更高的层次上争得自己的一席之地。
这种不甘于女性固有地位的自觉意识,在当时忽视女性存在的时代里显得更为可贵。
她气愤用婚姻禁锢一个女性的未来,认为人生不是围着婚姻来计划的,结婚不应该成为女性惟一出路,女性应该独立,应该有自己的思想,不应该受传统的角色束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电影观后感
影片题材很讨巧,艺术史教师在貌似高端新锐实则固步自封而僵化的卫斯理女校中执教,遭遇鬼怪精灵一众女生放肆取笑,后凭借自己真性情、真见地赢得女生爱戴。
为捍卫自己的教学与人生理念离开女校,得全班女生热泪相送。
1、不够新鲜的立意,缺乏深度的挖掘
女权啊,自我啊,反正还是这类老生常谈。
本片时代背景系二战之后关于女性家庭社会地位的反思,编者努力给出女性在相夫教子、夫唱妇随的另一条高度自我实现的人生道路,不过那条道路该咋走,编者也没明明白白指出来。
反正如果婚姻不幸福就离婚寻找自我,如果陷入甜蜜爱情就勇敢私奔,如果外在环境不容得做你自己就要勇敢的舍弃一切跳出来,如果爱情中遭遇谎言绝不妥协,如果误会爱人就要勇闯男生宿舍去承认错误。
如果以上都不成,要么就忍气吞声在别人屋檐下吃糖果看垃圾节目、守着乏味日子等退休好了。
从立意上没啥新的。
影片开篇很吸引人,后面却慢慢趋于程式化、脸谱化。
在这样一个老套题材里,凭借群像演绎是很难挖掘出深度的。
所以,本片侧重于故事的展开,而不是背后原因的深度挖掘。
这让我原本被抬高的期待迅速跌落到地面。
每个人
的人生之所以不同,取决于个体与环境的共同作用。
片中几个聪明绝顶的女生各自过上不同的生活,源于家庭、性格等多种不同影响的共同作用。
当然,华森老师在此间发挥了重要的正面作用。
鉴于篇幅,也鉴于本片的深度,无法对这些原因背后更为深层的元素进行剖析。
2、贝蒂的角色不陌生
贝蒂的母亲希望自己女儿变成一个上流社会的精致洋娃娃,那是源于她自己也是这样被长辈一板一眼捏出来的。
这个角色一点都不陌生,最唾手可得的例子就是《绝望的主妇》中的Bree.这样的女性真是让人望而生畏。
出身豪门的白富美,聪明、博学、多金,伶牙俐齿,上天入地无所不能。
只是上帝总是很公平,所有的都给你了,就是不肯给你一颗凡人的心。
这样的白富美太追求完美,于是水至清则无鱼,她的丈夫八成是享受不了这般太空艳遇的,与其守着一颗太阳被灼烧致死,不如回到地面找只听话小鸟厮混终身。
真会有这样的人么?实际上我从没遇到过。
可能是我活得不够高端,我还真没见过身边有一个活得那么精致的人,如果换做是我去享受豪门恩怨,被窝里偷笑还来不及呢。
3、朱丽叶罗伯茨的演绎很出色
如果不是冲着她,这部片子真没啥看头了。
真情与
矫情只是一步之差。
就冲她的一颦一笑我也要咬牙把这早就猜到结尾的电影看完。
4、关于美术史的看法隔靴搔
开篇华森上第一课的编剧很出彩,真是所有老师最不愿意遭遇的一幕吧,正是从这一刻开始我才正襟危坐提神醒脑打算认真看完这部电影的。
可惜,之后的课堂段落再无特别新鲜之感,对于当代艺术的看法也是隔靴搔痒,本来很期待看到华森对当代艺术有啥诡异高调灵异的新说法,结果全是平铺直叙,压根没啥醍醐灌顶的妙语。
看来编剧也不敢贸然表现什么先锋观点,于是影视剧创作中当代艺术大多都是被拿来做一个先锋的幌子罢了,有名无实,缺少实际精神内涵与真知灼见。
本来就是难以言传的微妙瞬间。
可惜又被拽来当载体。
还算是不不错的电影吧。
至少服装很漂亮。
贝蒂在舞会上的天蓝色纱裙太美了。
那个吸烟高个女生也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