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例小眼睛看大世界
2024年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小眼看世界》

2024年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小眼看世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大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探秘自然》,详细内容为“小眼看世界”,通过活动让幼儿感知大自然的奇妙,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和掌握简单的观察方法,学会用眼睛发现生活中的科学现象。
2. 培养幼儿对大自然的热爱,激发他们探索科学的好奇心。
3. 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引导幼儿运用观察方法,发现生活中的科学现象。
教学重点:培养幼儿的观察力、表达力和合作意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放大镜、图片、实物(如树叶、花朵等)。
学具:画笔、画纸、记录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带领幼儿在户外进行观察活动,引导幼儿用眼睛发现大自然的奇妙。
2. 讲解观察方法(10分钟)教师以实物为例,讲解如何用放大镜观察物体,引导幼儿掌握观察方法。
3.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并发现图片中的科学现象,如树叶的形状、花朵的结构等。
4. 随堂练习(10分钟)幼儿分组进行观察活动,用放大镜观察实物,记录观察结果。
5. 小组讨论与分享(10分钟)六、板书设计1. 板书小眼看世界2. 板书内容:观察方法:用放大镜观察科学现象:树叶形状、花朵结构等活动收获:培养观察力、表达力和合作意识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身边的植物,记录其特点。
2. 答案示例:树叶是绿色的,形状像小手;花朵有五彩斑斓的颜色,散发着香气。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次活动中,幼儿积极参与,观察认真,但在表达方面还需加强。
2. 拓展延伸:鼓励幼儿在家庭中继续观察身边的科学现象,与家长分享观察成果。
教师可在下一节课中组织幼儿进行分享,提高幼儿的表达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引导幼儿运用观察方法,发现生活中的科学现象。
2. 教学重点:培养幼儿的观察力、表达力和合作意识。
3. 实践情景引入:确保活动具有趣味性和启发性,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大班科学教案小眼睛看世界

大班科学教案小眼睛看世界一、活动目标1. 初步了解眼睛的结构和功能,知道眼睛是感知外界的重要器官。
2. 学习用简单的观察方法发现周围环境中的变化。
3. 培养幼儿的保护眼睛的意识,懂得正确用眼的方法。
二、活动准备1. 小镜子若干面,用于幼儿观察自己的眼睛。
2. 安全剪刀、胶水等制作简易放大镜的材料。
3. 彩色纸、画板、水彩笔等绘画工具。
4. 室外活动场地,如小花园或操场的部分区域。
三、活动过程1. 认识眼睛·教师引导幼儿观察自己的眼睛,通过小镜子说出眼睛的各个部分名称,如眼睑、睫毛、眼球等。
·教师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解释眼睛的作用,如看东西、表达情感等。
2. 眼睛的奥秘·教师准备一个简易放大镜,让幼儿观察自己的眼睛在放大镜下的变化。
·幼儿分组,每组使用不同的材料制作简易放大镜,并观察不同物体在放大镜下的效果。
3. 小眼睛看世界·教师带领幼儿来到室外活动场地,引导他们用眼睛观察周围的环境,如花草树木、小鸟昆虫等。
·幼儿自由结伴,用绘画的方式记录自己观察到的变化,并相互交流分享。
4. 保护眼睛·教师通过故事、图片等形式,向幼儿介绍保护眼睛的重要性,如避免长时间看电视、玩电子产品等。
·幼儿讨论并制定保护眼睛的公约,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
四、活动延伸1. 在日常生活中,教师提醒幼儿注意用眼卫生,定期进行眼保健操。
2. 鼓励幼儿在家长的陪同下,参观眼科医院或视力保健中心,了解更多的眼睛知识。
五、活动反思本次科学活动通过引导幼儿观察、操作和讨论,让他们亲身体验了眼睛的奥秘,并初步了解了保护眼睛的重要性。
活动中,幼儿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积极的参与态度,他们在实践中增长了知识,提升了能力。
同时,教师也发现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教学案例:小眼睛看大世界

教学案例:小眼睛看大世界第一篇:教学案例:小眼睛看大世界教育案例:小眼睛看大世界主题背景:线描画它以线条为主要表现手段。
用线条作画,用线条说话的艺术,有很强的装饰性及独特的视觉效果。
线描画正是以这种清秀、隽美、含蓄、夸张的特点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喜爱,幼儿园的小朋友当然也不例外。
儿童线描画以游戏性,随意性,象征性和装饰性成为其主要特点。
德国艺术家保罗·克利曾经有一句名言:“用一根线条去散步”,道出了线条的本质在于它的情感意味,同时也道出了丰富的线条留给我们无限想象的空间。
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对幼儿进行具体的线描画指导,引导幼儿去感受、领悟和表现线条的无限魅力是一个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
活动过程:刘老师用了一个小谜语生动地拉开了这次美术活动的帷幔:“上边毛,下边毛,中间一颗黑葡萄。
是什么呢?”“眼睛!”小朋友端坐在自己座位上,对猜谜很感兴趣。
“对了,是我们的眼睛”刘老师肯定了小朋友的答案,接着又问“眼睛是用来干什么的呢?”“看东西。
”“你的眼睛看到了什么?”刘老师的话音刚落,小朋友的眼睛骨溜溜地转开了,有小朋友不停举手回答。
“我看到了黑板”“我看到了墙上的青蛙,蝴蝶。
” ……小朋友将目之所及的东西全都说出来了。
这时刘老师又用提问的方式启发小朋友:“你的眼睛除了看到我们教室里的东西以外,还看到了什么?比如,你在街上用眼睛看到了什么?”哇,在街上看的东西就多啦!小朋友的思维一下子被打开了,新鲜的事物层出不穷。
刘老师说:“每个人看到的事物都是不一样的,下面我们一起看看这些眼睛都看到了什么不同的东西。
”此时,刘老师打开了四幅线描画贴在黑板上,四幅画的相同之处就是都画了一只大大的眼睛,不同之处就是眼睛里看到的景色。
有车水马龙的街道,高耸入云的楼房,引领潮流的橱窗,形态各异的动物,植物等。
“哇,好漂亮哦!”几乎所有的小朋友都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刘老师带领小朋友逐一欣赏每副画中所包含的各种线条:“在这些画面中你发现了什么线条?它表现的是什么物体?”在刘老师在引导下,孩子们有了这样的发现:有让人感到广阔、宁静的水平线表现出的草坪、海岸……;升腾、挺拔的垂直线表现出的高楼……;充满空间变化和危机感的斜线表现出的公路,山峰……;柔和轻巧的波浪线、螺旋线、弧线表现出的大海、头发、云朵……;具有冲击感的锯齿线、城墙线表现出的草尖、牙齿、高山、围墙……不同的线条会带来不同的美感,不同的线条构造出不同的图案,不同的线条表现出不同的美丽画面。
幼儿园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小眼看世界》含反思

幼儿园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小眼看世界》含反思一、教学设计【教学主题】小眼看世界【教学内容】通过察看不同生活环境中的景物,理解小眼睛能看到的范围以及颜色的变化【教学目标】1、认知对不同光线环境下颜色的变化。
2、提高同学察看本领,察看不同的景色并进行比较。
3、激发同学对事物的酷爱,培育他们的探究精神。
【教学过程】1、介绍教材、教学目标2、课前调研:在教室里搭建不同光线环境下的两个环境异色物体(同类异色物体,如彩印照片和黑白照片),察看和记录同学的反应。
3、情境再现:将同学分成两组,一组察看自然光线下的物体,一组进入稍暗的房间再次察看,并回到教室,写下察看到的不同点。
4、归纳总结:让同学结合上述的察看再次比较,引导同学归纳总结不同光线环境下颜色变化的原理。
5、拓展应用:在教室里再次分组,同学依据之前的总结尝试将不同颜色的胶带依照原理进行排列,形成一个色带,让其感受色带的变化。
6、课后反思:让同学体验不同环境下的学习氛围和效果,并对此进行反思,帮忙他们更好地理解此次科学公开课。
二、反思本次科学公开课的教学目标紧要是通过让孩子们了解不同的光线环境,察看不同颜色物体的变化,从而培育他们的探究精神和提高他们的察看本领。
整个教学过程设计比较美妙,将理论学问和实践操作有机结合,通过情境再现的方式引导同学进行察看和归纳总结,使得同学在磨练专业技能的同时,也能更好地体验学习氛围和效果,产生科学教育的实效性体验。
然而,本次科学公开课的一些问题也显而易见,其中比较突出的是,由于我的引导方式、表达语言不够规范精准,导致有些同学不太清楚和了解教学内容,不能正确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的学问。
终归,对于高班级的同学来说,探究性学习比较紧要,而且教材内容更加繁琐,我需要加强对他们的辅导和引导,不断调整本身的引导策略,使得教学过程更加个性化、符合同学的进展特点,以期发挥教育的最大价值。
2024年大班科学活动小眼看世界,幼儿科学教案

2024年大班科学活动小眼看世界,幼儿科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科学教材第三章《有趣的科学现象》第三节“小眼看世界”。
详细内容包括光与影、平面镜成像、色彩三原色等基本科学概念,通过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简单现象,引导幼儿初步了解光与影的关系,探索平面镜成像原理,认识色彩三原色。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通过观察、实践,了解光与影、平面镜成像的基本原理,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与探索欲望。
2. 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引导幼儿认识色彩三原色,培养幼儿对美的感知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光与影的关系、平面镜成像原理、色彩三原色的认识。
2. 教学重点:通过实践操作,让幼儿直观地感受光与影、平面镜成像现象,掌握色彩三原色。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手电筒、平面镜、透明玻璃杯、红、黄、蓝三原色颜料、调色板、画笔。
2. 学具:画纸、剪刀、胶水、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出示手电筒,让幼儿观察光与影的变化,引发幼儿对光与影的兴趣。
2. 例题讲解(10分钟)光与影:教师通过手电筒照射物体,让幼儿观察影子的变化,讲解光与影的关系。
平面镜成像:教师用平面镜反射物体,让幼儿观察成像现象,讲解平面镜成像原理。
色彩三原色:教师展示红、黄、蓝三原色,讲解三原色的特点及混合后的变化。
3. 随堂练习(5分钟)光与影:让幼儿分组操作手电筒和物体,观察影子的变化。
平面镜成像:让幼儿用平面镜观察自己的成像。
色彩三原色:让幼儿用红、黄、蓝三原色进行调色,观察混合后的颜色变化。
拓展延伸:让幼儿思考光与影、平面镜成像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幼儿对科学的探索欲望。
六、板书设计1. 光与影光线照射物体,产生影子影子的变化:长短、大小、形状2. 平面镜成像成像原理:光的反射成像特点:正立、等大、对称3. 色彩三原色红色、黄色、蓝色混合后产生其他颜色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日常生活中的光与影、平面镜成像现象,并用红、黄、蓝三原色绘制一幅画作。
2024年大班科学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小眼看世界》

2024年大班科学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小眼看世界》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了解眼睛的基本结构与功能,知道眼睛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3. 培养观察、表达、合作能力,激发对科学现象的探究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眼睛的结构与功能、用眼卫生。
教学重点:了解眼睛的重要性,学会保护眼睛的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眼球模型、放大镜、视力表、眼保健操视频。
2. 学具:彩笔、画纸、小镜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邀请幼儿观察周围的事物,讨论眼睛的作用。
提问:“我们的眼睛可以看到哪些东西?如果没有眼睛,我们会怎么样?”2. 例题讲解(10分钟)展示眼球模型,讲解眼睛的结构与功能。
讲解用眼卫生,提醒幼儿注意保护眼睛。
3. 随堂练习(10分钟)分组讨论,每组列举出三种保护眼睛的方法。
4. 互动游戏(10分钟)眼力大比拼:用放大镜观察小物品,比一比谁的眼力好。
视力检查:使用视力表,检查幼儿的视力。
5. 眼保健操学习(10分钟)播放眼保健操视频,带领幼儿学习眼保健操。
邀请幼儿示范,全班共同练习。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邀请幼儿分享学习心得。
六、板书设计1. 小眼看世界2. 内容:眼睛的结构与功能用眼卫生保护眼睛的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一画你的眼睛,并写出三种保护眼睛的方法。
2.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幼儿了解了眼睛的重要性,学会了保护眼睛的方法。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幼儿积极参与,提高课堂互动性。
2. 拓展延伸:主题活动:组织一次“保护眼睛,从小做起”的主题活动,邀请眼科医生进行讲座,加强幼儿对眼睛保护的认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
2.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
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环节。
4. 作业设计。
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1. 教学难点:眼睛的结构与功能、用眼卫生。
大班科学活动小眼看世界教案【含教学反思】

大班科学活动:小眼看世界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小眼的结构和功能;
2.培养学生探究、发现和探索能力;
3.学习使用显微镜;
4.提高学生观察能力。
教材准备
1.显微镜;
2.切片样本;
3.白纸和笔。
教学过程
导入(5分钟)
老师和学生一起讨论眼和显微镜,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小眼看世界。
学习小眼的结构(10分钟)
1.老师使用图示和模型让学生了解小眼的结构和功能;
2.分组讨论,让学生归纳总结小眼结构和功能。
使用显微镜观察小眼(40分钟)
1.老师给每组同学发放显微镜、切片样本和白纸;
2.学生按照操作步骤,利用显微镜观察小眼;
3.学生用白纸画出观察到的小眼的图像,并简单描述;
4.汇报观察结果,交流学习体会。
教学反思
1.教学效果:通过学生的观察、发现和分析,他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小眼的结构和功能。
2.教学方法:使用图示和模型,帮助学生理解眼的结构,让学生自主探究和发现,培养了他们的探究能力。
3.教学过程:适当地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更加深入地理解知识点;让学生使用显微镜观察小眼,很好地提高了他们的观察能力。
大班科学教案小眼睛看世界

大班科学教案小眼睛看世界一、活动目标1. 初步了解眼睛的结构和功能,知道眼睛是感知外界的重要器官。
2. 学习用简单的观察方法探索周围的世界,培养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3. 培养幼儿爱护眼睛、保护视力的意识。
二、活动准备1. 小镜子若干面,用于幼儿观察自己的眼睛结构。
2. 彩色纸片、纽扣等小物件若干,用于幼儿观察和分类。
3. 安全剪刀、胶水等制作材料,用于制作简易放大镜。
4. 保护眼睛的宣传海报。
三、活动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与幼儿一起讨论眼睛的重要性,如“眼睛是我们能看到东西的器官,没有眼睛我们就看不见美丽的风景了”。
·教师出示小镜子,引导幼儿观察自己的眼睛,并提问:“你们发现了眼睛的哪些秘密呢?”2. 了解眼睛的结构·教师利用图解或模型,向幼儿介绍眼睛的基本结构,如眼睑、睫毛、眼球等。
·幼儿使用小镜子,观察自己的眼睛,并与同伴交流发现。
3. 探索眼睛的功能·教师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彩色纸片上的图案,感受眼睛能看清不同物体的特点。
·进行简单的视觉游戏,如“找不同”,让幼儿观察并找出图片中的差异。
4. 制作简易放大镜·教师示范如何利用彩色纸片和胶水制作简易放大镜。
·幼儿动手制作放大镜,并尝试用放大镜观察周围的物体,感受放大的效果。
5. 保护眼睛的教育·教师展示保护眼睛的宣传海报,向幼儿介绍保护眼睛的重要性和方法。
·幼儿讨论并分享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保护眼睛,如“不揉眼睛”、“远离危险物品”等。
6. 总结与延伸·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眼睛的重要性和保护方法。
·布置延伸活动:鼓励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制作更多有趣的放大镜,并观察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四、活动注意事项1. 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幼儿安全使用剪刀等制作工具。
2. 鼓励幼儿积极参与讨论和活动,但避免强迫或催促。
3. 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适当调整教学难度和活动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案例:
小眼睛看大世界
主题背景:
线描画它以线条为主要表现手段。
用线条作画,用线条说话的艺术,有很强的装饰性及独特的视觉效果。
线描画正是以这种清秀、隽美、含蓄、夸张的特点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喜爱,幼儿园的小朋友当然也不例外。
儿童线描画以游戏性,随意性,象征性和装饰性成为其主要特点。
德国艺术家保罗•克利曾经有一句名言:“用一根线条去散步”,道出了线条的本质在于它的情感意味,同时也道出了丰富的线条留给我们无限想象的空间。
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对幼儿进行具体的线描画指导,引导幼儿去感受、领悟和表现线条的无限魅力是一个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
活动过程:刘老师用了一个小谜语生动地拉开了这次美术活动的帷幔:“上边毛,下边毛,中间一颗黑葡萄。
是什么呢?”
“眼睛!”小朋友端坐在自己座位上,对猜谜很感兴趣。
“对了,是我们的眼睛”刘老师肯定了小朋友的答案,接着又问“眼睛是用来干什么的呢?”
“看东西。
”
“你的眼睛看到了什么?”刘老师的话音刚落,小朋友的眼睛骨溜溜地转开了,有小朋友不停举手回答。
“我看到了黑板”
“我看到了墙上的青蛙,蝴蝶。
”
小朋友将目之所及的东西全都说出来了。
这时刘老师又用提问的方式启发小朋友:“你的眼睛除了看到我们教室里的东西以外,还看到了什么?比如,你在街上用眼睛看到了什么?”
哇,在街上看的东西就多啦!小朋友的思维一下子被打开了,新鲜的事物层出不穷。
刘老师说:“每个人看到的事物都是不一样的,下面我们一起看看这些眼睛都看到了什么不同的东西。
”此时,刘老师打开了四幅线描画贴在黑板上,四幅画的相同之处就是都画了一只大大的眼睛,不同之处就是眼睛里看到的景色。
有车水马龙的街道,高耸入云的楼房,引领潮流的橱窗,形态各异的动物,植物等。
“哇,好漂亮哦!”几乎所有的小朋友都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刘老师带领小朋友逐一欣赏每副画中所包含的各种线条:“在这些画面中你发现
了什么线条?它表现的是什么物体?”在刘老师在引导下,孩子们有了这样的发现:有
让人感到广阔、宁静的水平线表现出的草坪、海岸……;升腾、挺拔的垂直线表现出
的高楼……;充满空间变化和危机感的斜线表现出的公路,山峰……;柔和轻巧的波
浪线、螺旋线、弧线表现出的大海、头发、云朵……;具有冲击感的锯齿线、城墙线
表现出的草尖、牙齿、高山、围墙……不同的线条会带来不同的美感,不同的线条构
造出不同的图案,不同的线条表现出不同的美丽画面。
小朋友已经被这些有生命力的
线条深深吸引了,不由自主地与老师一起用夸张的肢体语言在空中表现(临摹画着)
这些线条,仔细分辨不同线条间的差异。
在欣赏完四幅作品后,孩子们纷纷拿出了画
纸和笔,看来已经等不及了,急切地想把自己眼中的世界用这些个性鲜明的线条呈现
出来…… 活动分析:
这节美术活动是成功的,新颖的。
活动按照欣赏——观察——想象——创造这样的四个环节,步步推进。
在《纲要》的指导下,打破了传统的美术活动教育模式。
没有参照范画,没有临摹画,最大限度的发挥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对线条运用的掌控能力。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更加深入的评析这次活动。
1、绘画过程体现幼儿的自主性。
《纲要》中指出:儿童画的定位是自主性绘画。
自主性绘画,即:引导幼儿依照自己的意愿运用自己选择的绘画方式主动表现自我,不断创新的绘画活动。
在本次活动中,幼儿没有“依样画葫芦”,而是根据自己的眼睛所看到的,思维所想到的,再用画笔表现出来。
孩子们的作品千姿百态,有跳舞的小青蛙,旋转的蝴蝶,漂浮的楼房,很多轮子的小汽车等等。
从孩子的作品以及绘画过程,可以看出孩子是主动积极的参与到活动中,他们的绘画热情被激发了出来。
小画家们用心创作的过程真是让老师们感动,让家长们骄傲!
2、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力,让幼儿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纲要》提出:要“引
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
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绪,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绪。
”这就要求老师引导幼儿从平平常常的事物中通过观察去发现事物的一个最美的点,以此为契机,激发幼儿的创作热情。
在开展线描画这一主题系列活动时,刘老师引导幼儿发现了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线条。
线和物是统一的,物是有线组成的。
如每个人的头发有卷曲和笔直之分,每片叶子上的叶脉纹路都不一样,一件花衣服上有许许多多的线条组成,小姑娘的花裙子,各种各样花瓶的图案等都是孩子们观察的对象。
观察是最好的老师,幼儿通过精细观察、精细刻画,培养幼儿在平凡
的事物中发现美的元素,形成正确的审美观。
有了细致入微的观察,便有了不同寻常的发现,有了不同寻常的发现,便有了不拘一格的想象。
著名艺术大师罗丹曾经说过:“美,无处不在,重要的是你的发现!”敏锐的观察力,良好的观察习惯,丰富的观察体验为想象收集所有的信息,也为想象打下坚实的基础。
3、放飞想象,自由表现,引导幼儿画出富有个性的线描画作品。
儿童画具有综合性。
自我表达与创新性表现更需要有丰富的知识和经验作为基础。
在活动中,老师以猜谜的游戏形式进入,启发幼儿说出身边的各种物品及物品的形态,它是由哪些线条构成的。
这些谈话都可以看出幼儿平时对身边事物的观察仔细和对日常生活的领悟。
《纲要》指出:“幼儿的创作过程和作品是他们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应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克服过分强调技能技巧和标准化要求的偏向。
”因此,看儿童的线描画不是看他画的好不好,模仿的有多逼真,更重要的是从中感受他的思维情感、以及他们的想象创造,没有想象就创作不出好的作品。
任何一幅好的作品都源于作者深切的情感及灵感的结合。
孩子在进行线描画创作时,刘老师鼓励他们发挥想象,把不同的线条与图案互相组合,画出自己所思、所知、所想的作品就是成功的。
只有这样孩子们才能体验到绘画创作给他们带来的满足感,从而更积极热情地去创作出更好的作品。
线描画是我们艺术瑰宝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儿童线描画更是这颗明珠中的珍宝。
我们要用欣赏、赏识的眼光与孩子们一起去观察、去思考、去想象、去创作,
在这个过程中和孩子们一起领略线描画的无限魅力。
让我们一起走近儿童线描画这个纯净的世界,不断地激发幼儿对于线描画的兴趣和热情,不断地创新和提高,和孩子们一起在线描画这一方天地里一起成长、一起体验,一起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