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复习题
《答谢中书书》题目及详解

《答谢中书书》题目及详解一、选择题1. 以下哪个词语在文中表示“五彩缤纷”?A. 五色交辉B. 青林翠竹C. 沉鳞竞跃D. 晓雾将歇答案解析:A. "五色交辉"指的是多种颜色交相辉映,形容色彩斑斓,与“五彩缤纷”意思相近。
2. 文中“高峰入云”这句话主要描绘了山的什么特点?A. 高耸B. 云雾缭绕C. 雄伟D. 连绵起伏答案解析:A. "高峰入云"直接描绘了山峰之高,直插云霄,突出其高耸的特点。
3. 以下哪个词语在文中表示“清晨的雾气即将消散”?A. 晓雾将歇B. 夕日欲颓C. 猿鸟乱鸣D. 沉鳞竞跃答案解析:A. "晓雾将歇"中的“将歇”意味着即将结束,这里指的是清晨的雾气即将消散。
4. 文中“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中的“其”指的是什么?A. 山川之美B. 欲界之仙都C. 谢灵运D. 陶弘景答案解析:A. "其"指的是前文提到的“山川之美”,表明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与这山川之美相比。
5. 以下哪个句子描述了傍晚时分的美景?A.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B.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C.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D.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答案解析:B.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描述的是夕阳即将落下时,鱼儿在水中跃动的景象,属于傍晚时分的美景。
二、解释字词1. 请解释“清流见底”中的“见底”。
答案解析:“见底”指的是水清澈到能够看到底部,形容水流清澈透明。
2. 请解释“五色交辉”中的“交辉”。
答案解析:“交辉”指的是不同颜色相互辉映,形容色彩斑斓,光彩夺目。
3. 请解释“晓雾将歇”中的“将歇”。
答案解析:“将歇”意味着即将停止或消散,这里指的是清晨的雾气即将散去。
4. 请解释“沉鳞竞跃”中的“竞跃”。
答案解析:“竞跃”指的是争相跳跃,形容鱼儿在水中活泼跳跃的情景。
5. 请解释“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中的“奇”。
答案解析:“奇”在这里指的是非常奇特、美妙,用来形容山川之美的独特和非凡。
《答谢中书书》练习题

《答谢中书书》练习题一、选择题1. 《答谢中书书》是哪位作者的作品?A. 李白B. 杜甫C. 王维D. 陶渊明2. 《答谢中书书》中提到的“中书”指的是什么?A. 一种书籍B. 一种官职C. 一种信件D. 一种礼物3. 根据《答谢中书书》的内容,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情感?A. 愤怒B. 悲伤C. 感激D. 淡然4. 下列哪一项不是《答谢中书书》中提及的内容?A. 作者对友人的感激之情B. 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C. 作者对友人的责备之意D. 作者对友人的期盼之意5. 《答谢中书书》中“中书”一词的官职,通常负责哪些事务?A. 管理国家财政B. 管理国家军事C. 管理国家文书D. 管理国家教育二、填空题6. 《答谢中书书》中,作者通过________表达了对友人的感激之情。
7. 作者在信中提到,友人曾________,使他感到非常感激。
8. 作者在信中提到,自己________,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9. 作者在信中提到,希望与友人________,表达了对友人的期盼之意。
三、简答题10. 请简述《答谢中书书》中作者对友人的感激之情是如何表达的?四、阅读理解题11. 阅读《答谢中书书》全文,分析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主要情感,并给出你的理解。
五、论述题12. 论述《答谢中书书》在古代书信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六、翻译题13. 将《答谢中书书》中的一段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并解释其含义。
七、写作题14. 假设你是《答谢中书书》中的作者,写一封信给友人,表达你对友人的感激之情和对未来的期盼。
八、综合分析题15. 综合《答谢中书书》的全文内容,分析作者的写作风格和技巧,并给出你的观点。
九、开放性问题16. 如果你有机会与《答谢中书书》的作者对话,你会问他什么问题?为什么?十、创意写作题17. 以《答谢中书书》为背景,创作一个短篇故事,描述作者与友人之间的友谊。
请注意,以上题目仅为示例,具体内容应根据《答谢中书书》的实际文本进行设计。
关于答谢中书书的练习题

关于答谢中书书的练习题一、选择题A. 朴实无华B. 华丽辞藻C. 含蓄委婉D. 简洁明了2. 《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谁?A. 诸葛亮B. 王羲之C. 陶弘景D. 韩愈A.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B.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C.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D. 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二、填空题1. 《答谢中书书》中,“__________,__________”描绘了山川之美。
2. 在《答谢中书书》中,作者用“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达自己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3. 《答谢中书书》中,“__________,__________”展现了作者的高洁品质。
三、简答题1. 请简要概括《答谢中书书》的主要内容。
2. 请分析《答谢中书书》中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 请举例说明《答谢中书书》中的修辞手法。
四、翻译题五、阅读理解题1. 作者在文中表达了哪些隐居生活的乐趣?2. 作者为什么认为隐居生活是一种高洁的品质?3. 文中提到的“康乐”是指谁?他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六、判断题1. 《答谢中书书》一文是陶弘景辞官后写给朋友的一封信。
()2. 《答谢中书书》中,作者通过描绘自然景观来表达自己对名利的淡泊。
()3. 在《答谢中书书》中,作者认为只有隐居深山才能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
()七、连线题请将下列《答谢中书书》中的句子与其对应的内容连线:1.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a. 描述宴会场景2.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b. 描绘山水之美3.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c. 表达隐居之志4.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d. 赞美隐士品质请仿照《答谢中书书》中的句式,另写一句描绘自然美景的话:例:《答谢中书书》:“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你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九、改写题1.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改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课后复习题(附答案解析)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课后复习题(附答案解析)(一)解释加线的字词。
①五色交辉:②晓雾将歇:③夕日欲颓:④沉鳞竞跃:⑤念无与为乐者: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⑦相与步于中庭:⑧庭下如积水空明:⑨夕日欲颓⑩遂至承天寺⑾但少闲人⑿如吾两人者耳(二)填空。
①《答谢中书书》作者是南北朝时南朝的____________。
②《记承天寺夜游》是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___所写,他与其父、其弟合称为“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1.“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___,“藻、荇”、是指___________,此句运用了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2.翻译下列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相与步行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5)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6)实是欲界之仙都。
(7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文中最能表现作者自豪自慰又惆怅悲凉心境的句子是哪一句?(四)比较阅读分析试比较下面两段文字在写景抒情上的异同。
(一)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二)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1.写景上都写但前者而后者2.抒情上都但前者而后者阅读分析(一)1.解释下列词语。
户:欣然:于中庭:盖:闲人:2.上文贯穿全文的线索是________,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___ ___ __________ 。
《答谢中书书》试题

《答谢中书书》试题1.作者笔下的景色很美,请问美在哪里?(特征)其一:山水相映之美。
山的峻峭,水的明丽相互映衬。
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其二:色彩配合之美。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大自然的各种色彩相互配合,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其三:晨昏变化之美。
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栖树,游鱼跃水。
其四:动静相衬之美。
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青林翠竹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2.“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作者是如何以景传情的?本文作者用寥寥数笔,描绘了一幅清爽宜人的画卷,其间景物色彩灿烂,生命勃发,灵动飞扬。
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3.文章结尾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想一想,其中有什么言外之意?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望能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4.《答谢中书书》中是用哪种表现手法描写“山川之美”的?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用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来描写山川之美。
作者仰观“高峰入云”,俯视“清流见底”,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这是静景;而猿啼鸟鸣不断,鱼儿争相跃出水面是动静,一动一静,相互结合,为画面增加了灵动感。
5.开放性试题《答谢中书书》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美不胜收。
你能否再找出两句写山或水的优美诗文?①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杜甫②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苏轼③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④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曹操⑤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李白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苏轼⑦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答谢中书书》复习题(含答案)--MY (2)

《答谢中书书》复习题一.基础知识1.根据课文填空并解释字词。
两岸石壁,五色():________________ 晓雾将():________________ ()竞跃:________________ 未复有能()其奇者:________________2.解释加下划线的字词①四时俱备()②晓雾将歇()③夕日欲颓()④沉鳞竞跃:⑤念无与为乐者: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3.文学常识填空《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________,字通明,号________。
题目中的第二个“书”字的意思是________。
4.下边两个句子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5.判断下列说法的正确与否,对的打“√”,错的打“×”。
A.“月色入户”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
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地与他作伴,有意慰藉我们这位失意的诗人。
()B.“念无与为乐者”写出作者被贬期间难寻知己,迫不得已才去找了一下正好也睡不着的叫张怀民的人。
()C.“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短短三句话,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
作者采用的是动静结合,正面形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
()D.“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寥寥数语,感慨深长。
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种慰藉的心情。
()6.翻译下列句子。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3)实是欲界之仙都。
(4)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5)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6)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二.课文理解题。
1、《答谢中书书》中总领全文的句子是:2、《答谢中书书》中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境界清新的句子是:3、文中的静景是:,文中的动景是:4、文中对这幅清丽自然、有声有色的江南山水画的赞美之句是:5、文中感叹世人追逐功名,无暇欣赏奇丽的山水,从而曲折的表达作者清高的句子:6、“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内含作者什么感情?7、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的对偶句是8、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景象的对偶句是9、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10、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11、“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练习题

答谢中书书练习题一、文学常识1、《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字,号,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
他被称为“ ”。
2、本文是一篇,表达了作者之情。
二、重点字词解释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2、五色交辉()3、四时俱备()4、晓雾将歇()5、夕日欲颓()6、沉鳞竞跃()7、实是欲界之仙都()8、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三、重点句子翻译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译文:2、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译文:3、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译文:4、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译文:5、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译文:6、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译文:7、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四、理解性默写1、总领全文的句子是:,。
2、描写山水相映之美的句子是:,。
3、描写色彩配合之美的句子是:,。
,。
4、描写晨昏变化之美的句子是:,;,。
5、表现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的句子是:,。
五、内容理解1、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2、作者是怎样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的?答:3、“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句话有什么言外之意?答:4、文中所提到的“康乐”指的是谁?作者为什么要提到他?答:5、分析“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这两句的写景特点。
答:六、阅读拓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与施从事书吴均故鄣县东三十五里,有青山,绝壁干天,孤峰入汉;绿嶂百重,清川万转。
归飞之鸟,千翼竞来;企水之猿,百臂相接。
秋露为霜,春罗被径。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信足荡累颐物,悟衷散赏。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绝壁干天()(2)清川万转()(3)春罗被径()(4)鸡鸣不已()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归飞之鸟,千翼竞来;企水之猿,百臂相接。
译文:(2)信足荡累颐物,悟衷散赏。
译文:3、这篇文章和《答谢中书书》在内容和情感上有什么相同之处?答:七、写作训练以“美丽的自然风光”为主题,模仿《答谢中书书》的写作手法,写一篇短文,不少于 200 字。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答谢中书书》对比阅读(含答案)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答谢中书书》对比阅读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选自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乙】仆去月①谢病,还觅薜萝②。
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
既素重幽居,遂葺宇③其上。
幸富菊花,偏饶竹实。
山谷所资,于斯已亦。
仁智之乐,岂徒语哉!(选自吴均《与顾章书》)【注释】①去月:上个月。
①还觅薜萝:寻找一种山中生长的藤本植物,这里是指准备隐居。
①葺宇:修建房子。
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沉鳞.竞跃(líng)B.与.其奇者(yù)C.葺.宇其上(róng)D.偏饶.竹实(rào)2.给下列加点词语选择正确的义项。
(1)①晓雾将歇.( )①孤峰限.日( )A.休息B.遮挡C.消散D.限制(2)①夕日欲颓.( )①岂徒.语哉( )A.坠落B.颓废,自甘堕落C.徒弟,学徒D.白白,空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2)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
4.【甲】【乙】两文都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歌,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节选自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乙】下山二里,循旧路,向五老峰。
汉阳、五老,俱庐南面之山,如两角相向,而犁头6.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A.山川之.美俱庐南面之.山B.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一览不能.兼收C.实是.欲界之仙都始知是.山之阴D.自.康乐以来则五峰排列自.掩7.文中划曲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余始至岭/角望峰顶坦夷/莫详五老面目B.余始至岭角/望峰顶坦/夷莫详五老面目C.余始至岭角/望峰顶坦夷/莫详五老面目D.余始至岭角望/峰顶坦夷/莫详五老面目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谢中书书》复习题(含答案)
一.基础知识
1.根据课文填空并解释字词。
两岸石壁,五色():________________ 晓雾将():________________ ()竞跃:________________ 未复有能()其奇者:________________
2.解释加下划线的字词
①四时俱备()②晓雾将歇()③夕日欲颓()
④沉鳞竞跃:⑤念无与为乐者: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 解释下列各组一词多义现象
(1)、欲:夕日欲颓(将要)实是欲界之仙都(欲望)欲穷其林(想要)(2)、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欣赏)念无与为乐者(和)
相与步中庭(连词)选贤与能(通“举”,推荐,选拔)4.文学常识填空
《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__陶弘景______,字通明,号___华阳隐居_____。
题目中的第二个“书”字的意思是___信 _____。
5.下边两个句子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对偶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对偶,借代
6.判断下列说法的正确与否,对的打“√”,错的打“×”。
A.“月色入户”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
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地与他作伴,有意慰藉我们这位失意的诗人。
()
B.“念无与为乐者”写出作者被贬期间难寻知己,迫不得已才去找了一下正好也睡不着的叫张怀民的人。
()
C.“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短短三句话,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
作者采用的是动静结合,正面形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
()D.“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寥寥数语,感慨深长。
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种慰藉的心情。
()7.翻译下列句子。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早晨的雾气即将消散,猿猴和鸟的叫声杂乱无章。
(3)实是欲界之仙都。
实在是人间天堂
(4)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一年四季常青葱翠。
(5)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每当傍晚,夕阳将落,可见到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
(6)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自从谢灵运之后,还没有人能置身这佳美的山水之中。
二.课文理解题。
1、《答谢中书书》中总领全文的句子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答谢中书书》中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境界清新的句子是:、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3、文中的静景是: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文中的动景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4、文中对这幅清丽自然、有声有色的江南山水画的赞美之句是:实是欲界之仙都。
5、文中感叹世人追逐功名,无暇欣赏奇丽的山水,从而曲折的表达作者清高的句子: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6、“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内含作者什么感情?有高雅情怀的自豪感以及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之
7、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的对偶句是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8、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景象的对偶句是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9、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10、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1、“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参考答案】
一. 1、交辉:交相辉映。
歇:消散。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与:参与,这里指欣赏。
2.①四季②早晨③坠落④潜游在水中的鱼⑤考虑、想到⑥参与,这里指欣赏
3、1、将要;欲望;想要2、参与,这里指欣赏;和,连词;通“举”,推荐,选拔
4、陶弘景;华阳隐居;信
5. .(1)对偶(2)对偶,借代
6.A.√B.×C.√D.√
7.(1)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2)早晨的雾气即将消散,猿猴和鸟的叫声杂乱无章。
(交织在一起)
(3)实在是人间天堂。
(4)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一年四季常青葱翠。
(5)每当傍晚,夕阳将落,可见到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
(6)自从谢灵运之后,还没有人能置身这佳美的山水之中。
二、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3、静景: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动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4、实是欲界之仙都。
5、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6有高雅情怀的自豪感以及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之情。
7“高峰入云,清流见底”8高峰入云,清流见底9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10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1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12.表达了作者对秀美山川的热爱和赞美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