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测量导线常用计算公式
全站仪使用及工程测量导线常用计算公式

工程测量人员使用手册全站仪测量及导线计算常用公式全集二〇一二年三月十五日目录一、方位角的计算公式二、平曲线转角点偏角计算公式三、平曲线直缓、缓直点的坐标计算公式四、平曲线上任意点的坐标计算公式五、竖曲线上点的高程计算公式六、超高计算公式七、地基承载力计算公式八、标准差计算公式九、坐标中线测量与计算十、全站仪的使用方法和坐标测量步骤一、 方位角的计算公式1. 字母所代表的意义:x 1:QD 的X 坐标 y 1:QD 的Y 坐标 x 2:ZD 的X 坐标 y 2:ZD 的Y 坐标 S :QD ~ZD 的距离 α:QD ~ZD 的方位角2. 计算公式:()()212212y y x x S -+-=1)当y 2- y 1>0,x 2- x 1>0时:1212x x y y arctg--=α 2)当y 2- y 1<0,x 2- x 1>0时:1212360x x y y arctg --+︒=α 3)当x 2- x 1<0时:1212180x x y y arctg--+︒=α 二、 平曲线转角点偏角计算公式1. 字母所代表的意义:α1:QD ~JD 的方位角 α2:JD ~ZD 的方位角 β:JD 处的偏角2. 计算公式:β=α2-α1(负值为左偏、正值为右偏)三、 平曲线直缓、缓直点的坐标计算公式1. 字母所代表的意义:U :JD 的X 坐标 V :JD 的Y 坐标 A :方位角(ZH ~JD )T :曲线的切线长,2322402224R L L D tg R L R T ss s -+⎪⎪⎭⎫ ⎝⎛+=D :JD 偏角,左偏为-、右偏为+2. 计算公式:直缓(直圆)点的国家坐标:X ′=U+Tcos(A+180°)Y ′=V+Tsin(A+180°)缓直(圆直)点的国家坐标:X ″=U+Tcos(A+D)Y ″=V+Tsin(A+D)四、 平曲线上任意点的坐标计算公式1. 字母所代表的意义:P :所求点的桩号B :所求边桩~中桩距离,左-、右+M :左偏-1,右偏+1 C :JD 桩号 D :JD 偏角 L s :缓和曲线长 A :方位角(ZH ~JD ) U :JD 的X 坐标 V :JD 的Y 坐标T :曲线的切线长,2322402224R L L D tg R L R T ss s -+⎪⎪⎭⎫ ⎝⎛+=I=C -T :直缓桩号 J=I+L :缓圆桩号s L DRJ H -+=180π:圆缓桩号K=H+L :缓直桩号2. 计算公式: 1)当P<I 时中桩坐标:X m =U+(C -P)cos(A+180°) Y m =V+(C -P)sin(A+180°) 边桩坐标:X b =X m +Bcos(A+90°) Y b =Y m +Bsin(A+90°)2)当I<P<J 时()s230RL I P MA O π-︒+=()()2390R I P I P G ---=中桩坐标:X m =U+Tcos(A+180°)+GcosO Y m =V+Tsin(A+180°)+GsinO()s290RL I P W π-︒=边桩坐标:X b =X m +Bcos(A+MW+90°) Y b =Y m +Bsin(A+MW+90°)3)当J<P<H 时()()R J P L M A R J P R L M A O s s πππ-+︒+=⎪⎭⎫⎝⎛-︒+︒+=909090 ()RJ P R G π-︒=90sin2中桩坐标:()O G R L M A R L L A T U X s ss m cos 30cos 90180cos 23+⎪⎭⎫ ⎝⎛︒+⎪⎪⎭⎫ ⎝⎛-+︒++=π ()O G R L M A R L L A T V Y s ss m sin 30sin 90180sin 23+⎪⎭⎫ ⎝⎛︒+⎪⎪⎭⎫ ⎝⎛-+︒++=π ()RJ P W π-︒=90边桩坐标:X b =X m +Bcos(O+MW+90°) Y b =Y m +Bsin(O+MW+90°)4)当H<P<K 时()sRL K P MMD A O π230180-︒-︒++= ()2390R P K P K G ---=中桩坐标:X m =U+Tcos(A+MD)+GcosO Y m =V+Tsin(A+MD)+GsinO()s290RL K P W π-︒=边桩坐标:X b =X m +Bcos(A+MD -MW+90°) Y b =Y m +Bsin(A+MD -MW+90°)5)当P>K 时中桩坐标:X m =U+(T+P -K)cos(A+MD) Y m =V+(T+P-K)sin(A+MD) 边桩坐标:X b =X m +Bcos(A+MD+90°) Y b =Y m +Bsin(A+MD+90°)注:计算公式中距离、长度、桩号单位:“米”;角度测量单位:“度”;若要以“弧度”为角度测量单位,请将公式中带°的数字换算为弧度。
《导线测量计算》课件

数据校准
对测量设备进行校准,确保数据的准 确性。
数据整合
通过统计分析方法,检测并排除异常 值。
数据后处理
01
结果验证
对计算结果进行验
证,确保其准确性
02
和可靠性。
误差分析
分析测量和计算过 程中的误差来源, 提出改进措施。
04
报告编写
根据处理结果编写
03
报告,提供给相关
人员使用和参考。
数据归档
将处理后的数据归 档保存,方便后续
导线测量的应用场景
1 2
3
城市规划与建设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导线测量用于确定地物的位置和地形 图测绘。
土地调查
土地调查中需要精确测定地块的位置和面积,导线测量是一 种常用的方法。
交通工程
在道路、桥梁和隧道等交通工程建设中,导线测量用于确定 工程的位置和地形。
导线测量的基本原则
先整体后局部
先进行整体控制测量,确定控制点的大致位置,再进行局部的详细测量。
案例三:大型工程中的导线测量
总结词
在大型工程中,导线测量用于监测工程项目的施工进度和质量控制,确保工程的安全和 稳定。
详细描述
在大型工程项目中,导线测量是施工监测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布设控制网和定期进行 导线测量,可以监测施工进度和质量控制,及时发现施工中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这对于确保工程的安全和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导线测量还可以用于大型工程中
包括闭合导线公式、附合导线公式等 。
坐标计算方法
坐标计算方法概述
坐标计算方法是根据已知的起始 点坐标、转折角和边长等参数, 利用导线测量公式计算其他点坐
标的方法。
手工计算方法
工程测量放线常用公式

工程测量学常用公式及测量方法一、测图比例尺的选用二、地形图的基本等高距(m)三、细部坐标点的点位和高程中误差(工矿区)四、一般地区解析图根点的数量五、图根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六、图根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七、图根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的主要技术要求注:D为电磁波测距边的长度(㎞)。
八、铁路隧道贯通的允许偏差九、矿山井巷贯通的允许偏差十、符号A──GPS接收机标称的固定误差;a──电磁波测距仪器标称的固定误差;B──GPS接收机标称的比例误差系数、隧道开挖面宽度;b──电磁波测距仪器标称的比例误差系数;C──照准差;D──电磁波测距边长度、GPS-RTK参考站到检查点的距离、送变电线路档距;D g──测距边在高斯投影面上的长度;D h──测区平均高程面上的测距边长度;D p──测线的水平距离;D o──归算到参考椭球面上的测距边长度;d──GPS网相邻点间的距离;DS05、DS1、DS3──水准仪型号;fβ──方位角闭合差;H──水深、高;H m──测距边两端点的平均高程;H p──测区的平均高程;h──高差、建筑施工的沉井高度、地下管线的埋深、隧道的高度;h d──基本等高距;h m──测区大地水准面高出参考椭球的高差;ι──水准仪视准轴与水准管轴的夹角;K──大气折光系数;L──水准测段或路线长度、长度;l──测点至线路中桩的水平距离、桥梁所跨越的江河的宽度;M──测图比例尺的分母、中误差;M w──高差全中误差;M△──高差偶然中误差;m──中误差;m D──测距中误差;m H──地形管线重复探测的平面中误差;m v──地下管线重复探测的埋深中误差;mα──方位角的中误差;mβ──测角中误差;N──符合路线或闭合环的个数;n──测站数、测段数、边数、基线数、三角形个数、建筑物结构的跨数;P──测量的权;R──地球平均曲率半径;R A──参考椭球体在测距边方向法截弧的曲率半径;R m──测距边中点处在参考椭球面上的平均曲率半径;S──边长、斜距、两相邻细部点间的距离、转点桩至中桩的距离;T──边长相对中误差分母;W──闭合差;W x、W y、W z──坐标分量闭合差;W f、W g、W j、W b—分别为方位角条件、角-级条件、边(基线)条件自由项的限差;Уm──测距边两端点横坐标的平均值;α──垂直角、地面倾斜角、比例系数;δh──对向观测的高差较差;δ1、2──测站点1向照准点2观测方向的方向改化值;△──测段往返高差不符值;△d──长度较差;△H──复查点位与原点位的埋深较差;△S──复查点位与原点位间的平面位置偏差;△α──补偿式自动安平水准仪的补偿误差;μ──单位权中误差;σ──基线长度中误差、度盘和测微器位置变换值。
工程测量平差支导线改正数公式

工程测量平差支导线改正数公式工程测量中,平差是指通过对测量结果进行处理,使其更加准确和可靠。
而平差支导线改正数则是平差计算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步骤。
平差支导线改正数的计算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支导线长度的改正支导线长度的改正是指将实测的支导线长度改正到理论长度。
由于实测支导线长度受到环境条件、测量仪器精度等因素的影响,与理论长度之间存在一定的误差。
改正支导线长度可以提高精度,从而提高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支导线长度的改正公式为:L’=L+ΔL其中,L’为改正后的支导线长度,L为实测支导线长度,ΔL为长度改正数。
2.支导线方位角的改正支导线的方位角也需要进行改正,以纠正由于测量仪器、观测者等原因引起的误差。
支导线方位角的改正数也是平差计算中的一个重要参数。
支导线方位角的改正公式为:α’=α+Δα其中,α’为改正后的支导线方位角,α为实测支导线方位角,Δα为方位角改正数。
3.支导线垂直角的改正垂直角也需要进行改正,以消除由于测量仪器、测量环境等因素引起的误差。
支导线垂直角的改正也是平差计算中一个重要的环节。
支导线垂直角的改正公式为:β’=β+Δβ其中,β’为改正后的支导线垂直角,β为实测支导线垂直角,Δβ为垂直角改正数。
根据以上的改正公式,可以对支导线进行长度、方位角和垂直角的改正。
然后,将改正后的支导线数据应用于平差计算中,获得更准确、可靠的测量结果。
总之,工程测量平差支导线改正数是对支导线长度、方位角和垂直角进行改正,以提高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改正数的计算公式是根据实测数据和理论公式进行推导和计算的。
通过平差支导线改正数的计算,可以获得更加准确的测量结果,提高测量的精度和可靠性。
导线平方厘米的计算公式

导线平方厘米的计算公式导线平方厘米是电力系统中用来表示导线截面积大小的单位,通常用来衡量导线的导电能力。
导线的截面积越大,其导电能力就越强,可以承载更大的电流。
因此,计算导线的平方厘米是电力系统设计和运行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
下面将介绍导线平方厘米的计算公式及其应用。
导线平方厘米的计算公式为:导线平方厘米 = π (导线直径/2)^2。
其中,π为圆周率,导线直径为导线的直径。
根据这个公式,可以通过测量导线的直径来计算其截面积。
在实际应用中,通常会使用毫米或厘米作为单位进行计算。
例如,如果导线的直径为10毫米,那么其截面积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得出:导线平方厘米 = π (10/2)^2 = 3.14 5^2 = 3.14 25 = 78.5平方厘米。
这样就可以得出导线的截面积为78.5平方厘米。
导线平方厘米的计算公式是电力系统设计和运行中的基础知识,它在以下几个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1. 导线选型,在设计电力系统时,需要根据系统的负荷情况和输电距离来选择合适的导线。
通常情况下,需要根据导线的截面积来确定其承载能力,从而选择合适的导线规格。
通过计算导线平方厘米,可以快速准确地确定导线的截面积,为导线选型提供依据。
2. 输电损耗,导线的截面积直接影响着其输电能力和输电损耗。
截面积越大,导线的输电能力就越强,输电损耗就越小。
因此,通过计算导线平方厘米,可以评估导线的输电性能,为输电线路的设计和运行提供支持。
3. 电力线路的故障分析,在电力系统运行过程中,导线可能会出现短路、断线等故障情况。
通过计算导线平方厘米,可以对导线的承载能力进行评估,从而为故障分析和处理提供依据。
4. 导线材料的节能评估,导线的截面积直接影响着其材料消耗和生产成本。
通过计算导线平方厘米,可以评估导线材料的节能性能,为材料选择和生产提供支持。
综上所述,导线平方厘米的计算公式在电力系统设计和运行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计算导线的截面积,可以评估导线的输电能力、承载能力和节能性能,为电力系统的设计、运行和维护提供科学依据。
导线方位角计算公式

导线方位角计算公式
导线方位角是指导线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与正北方向之间的夹角。
在工程测量中,常常需要测量导线方位角,因为了解导线方位角能够
帮助我们更好地设计、规划和施工。
因此,计算导线方位角的公式也
非常重要。
导线方位角计算公式如下:
s = atan((y2 - y1) / (x2 - x1))
其中,s代表导线的方位角;y2和y1是导线起点和终点的纵坐标;x2和x1是导线起点和终点的横坐标;atan是反正切函数。
这个公式可以通过手工计算或使用计算器等工具进行计算。
无论
使用手工还是工具,都需要始终保持精准,确保结果准确无误。
在实际应用中,可能需要计算多条导线的方位角,因此我们需要
注意一些细节,例如确定坐标系中的正北方向,选择适当的单位制等。
此外,我们需要注意到,这个公式只适用于导线起点和终点的坐
标都在同一时刻的情况。
如果测量的导线是多段的,或者坐标是在不
同的时间点测量得到的,我们需要用其他的方法来计算导线方位角。
总之,导线方位角的计算公式在实际工程测量中非常重要,因为
它能够帮助我们确定导线的走向和位置,从而保证设计和施工的精度
和可靠性。
有了这个公式,我们就可以更好地进行测量、规划和管理,为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打下坚实的基础。
导线测量常用计算公式

导线测量常用计算公式导线测量是土木工程或电气工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主要用于确定建筑物的位置、土地边界以及计算地形的变化等。
在导线测量中,有很多常用的计算公式可以帮助工程师或测量师进行精确的测量和计算。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导线测量计算公式:1.距离计算公式:-垂直平距(垂距):D=SQRT((ΔN)^2+(ΔE)^2)-水平平距:H=SQRT((ΔN)^2+(ΔE)^2+(ΔH)^2)-斜距:L=SQRT((ΔN)^2+(ΔE)^2+(ΔH)^2)- 仰角:A = arctan(ΔH / H)-前视高差:h1=H1-H0-反视高差:h2=H0-H22.坐标计算公式:- 相对平差量:ΔX = (ΔN * cosα) + (ΔE * sinα)- 相对平差量:ΔY = (ΔN * sinα) - (ΔE * cosα)-新坐标X=X0+∑(ΔX)-新坐标Y=Y0+∑(ΔY)3.角度计算公式:- 方位角:I = arctan((ΔE2 - ΔE1) / (ΔN2 - ΔN1))-转角:θ=I2-I1-内角和:∑θ=∑(Ii)-外角和:∑θ=n*180°-∑(Ii)4.高程计算公式:-平均高程:H=(H0+H1+H2)/3-高程改正:ΔHi=Hi-H-净高差:Nh=h1+ΔH5.线性状况计算公式:-输沙率:Q=W/(T*B)其中,Q为输沙率,W为沙子的质量,T为时间,B为河道截面积。
6.面积计算公式:-梯形法计算面积:A={0.5*(a+b)*h}- 辛普森法计算面积:A = {h / 3 * (y0 + 4y1 + 2y2 + 4y3 + ... + yn)}7.建筑斜率计算公式:-百分比斜率:P=(ΔH/L)*100- 度数斜率:s = tan^-1(ΔH / L)这些计算公式是导线测量中常用的工具,可以帮助工程师或测量师在实际工作中准确地计算测量结果。
需要根据具体的测量需求和情况选择合适的公式进行计算,并注意测量文档中的单位和精度要求,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闭合及附合导线测量内业计算方法

闭合及附合导线测量内业计算方法(好东西)1. 导线方位角计算公式当β为左角时α前=α后+β左—180°当β为右角时α前=α后-β右+180°2. 角度闭合差计算fβ=(α始—α终)+∑β左—n*180°fβ=(α始-α终)-∑β右+n*180°3. 观测角改正数计算公式Vβ=±fβ/ n若观察角为左角,应以与闭合差相反的符合分配角度闭合差,若观察角为右角,应以与闭合差相同的符合分配角度闭合差。
4. 坐标增量闭合差计算∑△X=X终—X始∑△Y= Y终-Y始Fx=∑△X测-∑△XFY=∑△Y测-∑△Y5。
坐标增量改正数计算公式VX=—Fx/∑D³DiVY=—FY/∑D³Di² ²所以: ∑VX= - Fx ∑VY= - FY6. 导线全长绝对闭合差F=SQR(FX^2+FY^2)7. 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K=F/∑D=1/∑D/F8. 坐标增量计算导线测量的内业方法本人不才悉心整理出来的望能给同行业人士提供点资料(一)闭合导线内业计算已知A点的坐标XA=450.000米,YA=450。
000米,导线各边长,各内角和起始边AB 的方位角αAB如图所示,试计算B、C、D、E各点的坐标。
1角度闭合差:图6—8 闭合导线算例草图角度的改正数△β为:2、导线边方位角的推算BC边的方位角CD边的方位角AB边的方位角右角推算方位角的公式:(校核)3、坐标增量计算设D12、α12为已知,则12边的坐标增量为:4、坐标增量闭合差的计算与调整因为闭合导线是一闭合多边形,其坐标增量的代数和在理论上应等于零,即:但由于测定导线边长和观测内角过程中存在误差,所以实际上坐标增量之和往往不等于零而产生一个差值,这个差值称为坐标增量闭合差。
分别用表示:缺口AA′的长度称为导线全长闭合差,以f表示。
由图可知:图6-9 闭合导线全长闭合差导线相对闭合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〇一二年八月二日目录一、方位角的计算公式二、平曲线转角点偏角计算公式三、平曲线直缓、缓直点的坐标计算公式四、平曲线上任意点的坐标计算公式五、竖曲线上点的高程计算公式六、超高计算公式七、地基承载力计算公式八、标准差计算公式九、坐标中线测量与计算十、全站仪的使用方法和坐标测量步骤一、方位角的计算公式1. 字母所代表的意义:x1:QD的X坐标y1:QD的Y坐标x2:ZD的X坐标y2:ZD的Y坐标S:QD~ZD的距离α: QD ~ZD 的方位角2. 计算公式:()()212212y y x x S -+-=1)当y 2- y 1>0,x 2- x 1>0时:1212x x y y arctg--=α 2)当y 2- y 1<0,x 2- x 1>0时:1212360x x y y arctg --+︒=α 3)当x 2- x 1<0时:1212180x x y y arctg--+︒=α 二、 平曲 线转角点偏角计算公式1. 字母所代表的意义:α1:QD ~JD 的方位角 α2:JD ~ZD 的方位角 β:JD 处的偏角2. 计算公式:β=α2-α1(负值为左偏、正值为右偏)三、 平曲线直缓、缓直点的坐标计算公式1. 字母所代表的意义:U :JD 的X 坐标V :JD 的Y 坐标 A :方位角(ZH ~JD )T :曲线的切线长,2322402224R L L D tg R L R T ss s -+⎪⎪⎭⎫ ⎝⎛+=D :JD 偏角,左偏为-、右偏为+2. 计算公式:直缓(直圆)点的国家坐标:X ′=U+Tcos(A+180°)Y ′=V+Tsin(A+180°)缓直(圆直)点的国家坐标:X ″=U+Tcos(A+D)Y ″=V+Tsin(A+D)四、 平曲线上任意点的坐标计算公式1. 字母所代表的意义:P :所求点的桩号B :所求边桩~中桩距离,左-、右+ M :左偏-1,右偏+1C :JD 桩号 D :JD 偏角 L s :缓和曲线长 A :方位角(ZH ~JD ) U :JD 的X 坐标 V :JD 的Y 坐标T :曲线的切线长,2322402224R L L D tg R L R T ss s -+⎪⎪⎭⎫ ⎝⎛+=I=C -T :直缓桩号 J=I+L :缓圆桩号s L DRJ H -+=180π:圆缓桩号K=H+L :缓直桩号2. 计算公式: 1)当P<I 时中桩坐标:X m =U+(C -P)cos(A+180°) Y m =V+(C -P)sin(A+180°) 边桩坐标:X b =X m +Bcos(A+90°) Y b =Y m +Bsin(A+90°)2)当I<P<J 时()s230RL I P MA O π-︒+= ()()2390R I P I P G ---= 中桩坐标:X m =U+Tcos(A+180°)+GcosO Y m =V+Tsin(A+180°)+GsinO()s290RL I P W π-︒=边桩坐标:X b =X m +Bcos(A+MW+90°) Y b =Y m +Bsin(A+MW+90°)3)当J<P<H 时()()R J P L M A R J P R L M A O s s πππ-+︒+=⎪⎭⎫⎝⎛-︒+︒+=909090 ()RJ P R G π-︒=90sin2中桩坐标:()O G R L M A R L L A T U X s ss m cos 30cos 90180cos 23+⎪⎭⎫ ⎝⎛︒+⎪⎪⎭⎫ ⎝⎛-+︒++=π ()O G R L M A R L L A T V Y s ss m sin 30sin 90180sin 23+⎪⎭⎫ ⎝⎛︒+⎪⎪⎭⎫ ⎝⎛-+︒++=π ()RJ P W π-︒=90边桩坐标:X b =X m +Bcos(O+MW+90°) Y b =Y m +Bsin(O+MW+90°)4)当H<P<K 时()sRL K P MMD A O π230180-︒-︒++= ()2390R P K P K G ---= 中桩坐标:X m =U+Tcos(A+MD)+GcosO Y m =V+Tsin(A+MD)+GsinO()s290RL K P W π-︒=边桩坐标:X b =X m +Bcos(A+MD -MW+90°) Y b =Y m +Bsin(A+MD -MW+90°)5)当P>K 时中桩坐标:X m =U+(T+P -K)cos(A+MD) Y m =V+(T+P-K)sin(A+MD) 边桩坐标:X b =X m +Bcos(A+MD+90°) Y b =Y m +Bsin(A+MD+90°)注:计算公式中距离、长度、桩号单位:“米”;角度测量单位:“度”;若要以“弧度”为角度测量单位,请将公式中带°的数字换算为弧度。
五、 竖曲线上点的高程计算公式1. 字母所代表的意义:R :曲线半径i 1:ZY ~JD 方向的坡度 i 2:JD ~YZ 方向的坡度 T :曲线的切线长 E :外失距x :竖曲线上的点到直圆或圆直的距离 y :竖曲线上点的高程修正值2. 计算公式:212i i RT -=RT E 22=Rx y 22六、 超高计算公式1. 字母所代表的意义:i 0:路拱坡度 i b :超高坡度 L s :缓和曲线长b 1:所求点~路中线距离x 0:从直缓开始,到路左右坡度一致的距离,即图中C---C x :所求点~直缓或缓直的距离 h b :超高值X0LC=LS1³i bb 1HY(YH)ZH(HZ)超高计算公式1相对于路中线超高值行车道外侧边缘行车道内侧边缘X0=2³i0/(i0+ib)³LsX≤x0hb=b1³(i0+ib)³X/Ls-b1³i0hb=-(b1+bx)³i0X≥x0hb=-(b1+bx)³X/LS³ib行车道外侧边缘行车道内侧边缘hb=(-i0+(i0+ib)³X/Ls)³bhb=(-i0-(ib-i0)³X/Ls)³bi0:路拱坡度ib:超高坡度L s :缓和曲线长b:到路中线距离X:所求点到ZH(HZ)距离超高计算公式22. 计算公式(公式1):(绕中线旋转)()b si i L i x +=0002 1)当x ≤x 0时行车道外侧边缘:()0101i b L xi i b h sbb -+=行车道内侧边缘:()01i b b h x b +-=2)当x ≥x0时行车道外侧边缘:()0101i b L xi i b h s b b -+= 行车道内侧边缘:()b sx b i L xb b h +-=13. 计算公式(公式2):行车道外侧边缘:()100b L x i i i h sb b ⎪⎪⎭⎫⎝⎛++-=行车道内侧边缘:()100b L x i i i h sb b ⎪⎪⎭⎫ ⎝⎛---=七、 地基承载力计算公式1. 字母所代表的意义:N :锤击数 M :地基承载力2. 计算公式(公式1):(绕中线旋转)()1002785.0-⨯=N M注:贯入深度为30cm ,单位为MPa八、 标准差计算公式1. 字母所代表的意义:X :样本平均值S :样本标准差2. 计算公式:基于整个样本总体的标准差:()221212nXXnnXXSnii nii∑∑∑⎪⎭⎫⎝⎛-=-===基于样本估算标准差:()()1121212-⎪⎭⎫⎝⎛-=--=∑∑∑==nnXXnnXXSnii nii九、坐标中线测量与计算采用全站仪测量线路中线,其基本的原理就是:利用假定坐标系或大地坐标系,测量各交点的坐标,并计算中线上的任意一点的坐标,利用坐标放样的原理,把各中桩在地面上确定(打桩),以备后续测量。
(一)控制点测设由于线路通常较长,为确保测量各交点坐标的准确性,通常在线路的全长,每隔一定的距离设置一个坐标控制点,该控制点的坐标是测量该段线路交点的坐标基准点。
因此,坐标中线测量的第一步就是进行控制点的测量。
一、控制点的布设控制点布置在线路沿线两侧,点位尽量放置在较高的位置上,能够看见越长的线路越图5-1好。
点位要固定,不能有移动的现象。
尽量设置在建筑物的顶上等位置,若在没有建筑物的地区,则应在地上打入大木桩,在桩顶上订小钢钉。
两相邻的控制点能够相互通视,距离在50m —500m 的范围之内。
如图5-1,控制点为D1、D2、D3。
二、控制点坐标测量控制点坐标测量可以分成两类,其一是有提供大地坐标系的,即提供地上固定的两可通视点及其坐标。
其二是不能提供大地坐标系统的,可以自己假定坐标系统。
(一)无已知的大地坐标,坐标系统是假定的假定坐标时应注意坐标的起点位置最好数据能大,以免中线测量的时候出现负坐标。
如第一点的坐标假定为(10000,10000)。
(二)有已知的大地坐标,坐标系统是已知的大地坐标系统是已知的,必须提供已知的两点坐标和实地的点位。
其测量出来的坐标均是大地坐标。
如提供两点点位与坐标,S1、S2。
实训图5-2 控制点测量程序1项目:在实训场地进行三个控制点的测量,假定坐标系统。
实训时间:2课时。
(二)坐标计算1、已知某点的坐标,求另一点的坐标 置罗盘仪于D1,后视D2,瞄准JD 1,得方位角β0,测JD 1—D1的距离L 1得 X JD1 = X D1 +L 1cos β0JD1 = Y D1 +L 1sin β0 同理测JD 2、JD 3……的坐标。
2、已知二点坐标,求方位角与距离。
已知 JD A (X A 、Y A ) JD B (X B 、Y B ) 用L AB = 22)()(A B A B Y Y X X -+- βAB =arctgAB AB X X Y Y --+n*1800注意:计算βAB 的时候必须是B 点坐标减A 点坐标。
当 △Y 、△X>0,n=0△Y>0、△X<0,n=1 △Y<0、△X<0,n=1 △Y<0、△X>0,n=2 同理得 L BC ,βBCаB =βB C -βAB 当а>03、计算线路中桩坐标 (1)直线段 已知:方位角аAB ,JD A (X A ,Y A 直线上P 1点到JD A 的距离为则P 1的坐标为: X P1=X A +D ²cos аAB Y P1=Y A +D ²sin аABD1D2JD1JD2JD3JD4JD5JD6XYL 1图5-4 交点坐标计算注意:距离D=P1的桩号—JDA 的YZ 桩桩号+JDA 的切线长T 。